有趣有用的古代汉语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文献常识

古代汉语文献常识

古代汉语文献常识一、古代汉语文献常识的重要性咱大学生啊,一提到古代汉语文献常识,那可真是有好多话要说呢。

古代汉语文献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藏,里面藏着咱们老祖宗的智慧。

你想啊,这些文献可是经历了千百年流传下来的,那得有多珍贵呀。

不管是研究历史、文化,还是文学啥的,都离不开对古代汉语文献的了解。

就好比你要了解古代的社会制度,那些史书文献就能给你答案;要是想知道古人的思想,那些诸子百家的著作就派上用场了。

二、古代汉语文献的种类1. 史书类史书可是古代汉语文献里的一个大类呢。

像史记那可不得了,司马迁写的,这书涵盖了从上古传说时代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里面记载了各种各样的人物事迹,帝王将相的故事可精彩了。

它的文笔还特别好,既是历史书,又像是文学作品。

还有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这些,被合称为“前四史”,都是研究汉代以及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读这些史书的时候,你能感觉到就像穿越到了古代,看着那些英雄豪杰在历史舞台上表演。

2. 文学作品类古代的文学作品那就更多了。

诗歌方面,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几句大家都耳熟能详吧。

还有楚辞,屈原的离骚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在诗里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追求,对国家的热爱,虽然被流放,但那颗心始终不变。

再到唐诗宋词,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婉约,这些诗词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古代文学的天空。

小说方面,聊斋志异很有趣,蒲松龄写了好多妖魔鬼怪的故事,但这些故事背后往往有着深刻的寓意。

还有红楼梦,那简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里面描写的家族兴衰,人物的爱恨情仇,细致入微,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病。

三、古代汉语文献的阅读难点1. 字词的理解古代汉语的字词和咱们现代汉语可不一样。

很多字的读音、意思都发生了变化。

就拿“说”这个字来说,在古代有时候读“yuè”,是“悦”的意思。

而且很多字词的用法很特殊,像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常用词整理(王力古汉语常识笔记)◆古代汉语常识>>我们如果对古代汉语进行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确应该分为上古时期(一般指汉代以前)、中古时期(一般指魏晋南北朝隋唐)、近代时期(一般指宋元明清),甚至还可以分得更细一些。

◆(二)繁体字>>“干”是盾牌(“干戈”二字常常连用)。

◆(三)异体字>>德:悳匆:悤奔:犇粗:觕、麤梁:樑◆(一)古今词义的差别>>〔无虑〕古代有副词“无虑”,不是无忧无虑的意思,而是“总有”“约有”(指数量)的意思>>醒〕在上古汉语里,睡醒叫“觉”(又叫“寤”),酒醒叫“醒”,“觉”和“醒”本来是有分别的。

古书中所谓“睡觉”,也就是睡醒,不是现代语的“睡觉”。

◆(二)读音和词义的关系>>〔旋〕用作副词时读某uàn。

>>有些字,同一个意义也可以两读,例如观看的“看”,既可以读阴平,也可以读去声。

今天我们把“看”字读去声,但是读古典诗词的时候,为了格律的需要,有时候也还该读成阴平。

如杜甫《春夜喜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又如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其中“看”字都该读kān。

◆(三)用典>>用典,就是运用古书中的话(典故)。

>>〔修门〕《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入修门些。

”修门,指楚国首都郢的城门。

◆(一)词类,词性的变换>>7.副词有一类词,经常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前面,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这类词叫作副词。

>>.介词有一类词,同它后面的名词、代词等组合起来,经常用在动词、形容词的前面或后面,表示处所、方向、时间、对象等,这类词叫作介词。

>>形容词变动词这又可以分为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使物变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使动”;第二种是把事物看成其中一种状况,叫作“意>>不及物动词变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是经常不带宾语的动词,及物动词是经常带宾语的动词。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从左右皆肘之用手肘撞2、夫子轼而听之靠在车轼上3、曹子手剑而从之手作状语;用手拿着剑4、左右欲刃相如用刀杀5、范增数目项王用眼睛示意6、城朔方城修筑方位名词作动词1、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秦师遂东向东走使动用法动词使动:1、齐使田忌将而往/ 齐威王欲将孙斌:使……为将军2、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使……痛3、由也兼人;故进之:使之进4、臣活之:使……活5、晋侯饮赵盾酒:使…饮6、汉四年春正月;朝诸侯王于甘泉宫:使……朝见7、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使……病8、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对方走形容词使动: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使秦弱2、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使之贫3、今媪尊长安君之位使......尊贵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固名词使动1、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白骨长出肉;使死者复活2、齐桓公合诸侯而国异姓使异姓成为国君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使我我王4、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使之为臣;使之为友5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使其身美/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美匠人斫而小之使......变小 /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认为......小意动用法形容词意动1、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看重;轻视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认为......少;以……为轻;轻视;看不起3、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以之为怪;认为....怪名词意动1、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把......当作夫人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把......当作药3、友风而子雨:把风当作朋友;把雨当作子4、令我百岁后;皆鱼肉之矣:把它当作鱼肉5、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把君王当作君王名词作状语1、豕人立而啼:像人一样2、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3、其后秦稍蚕食魏:像蚕一样4、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5、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像鸟兽一样散开6、嫂蛇行匍匐:像蛇一样7、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像小儿一样啼哭1、今而后知君之犬马畜汲像对待犬马一样地蓄养我2、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像对待客人一样的对待他3、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侍奉他1、舜勤于民事而野死:在野外2、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在朝廷上3、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在北边1、秦王车裂商君以徇:用车的方式示众2、臣请剑斩之:用剑3、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用口袋子4、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多次用书信的方式5、失期法皆斩:依据法律时间名词作状语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每年;每月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每天田单兵日益多;乘胜;燕日败亡:一天天地事日急:一天天日君以夫公孙段为能任其事而辞之矣州田:往日名词作动词擅爵人;赦死罪授爵位陈胜王做王子房前上前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皆诣守尉杂烧之:掌管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捉世之所高莫若皇帝:认为高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认为贵;认为贱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娶妻子寡人欲相甘茂可乎:做宰相;使甘茂成为宰相皆不足贵:尊崇不足生于不农:做农事高之;下之;小之;臣之;不外是矣:认为......高/下/小/臣既臣大夏而君之:使大夏臣服;统治是欲臣妾我也;是欲刘豫我也:使我成为臣妾/刘豫请勾践女女为王:做婢女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於席也:向前移动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称王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养蚕;穿衣虚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我、吾、余、朕、台、卬朕皇考曰伯庸永保台身/朝夕纳诲;以辅台德/魂且有之;察台深意人涉卬否;卬须卬友第二人称代词女汝、尔、尔、而、若、乃必欲烹而翁/必欲烹乃翁当众辱奇或尔汝之或指为小人轻蔑少与孔融为尔汝之交亲切第三人称代词其;之;彼;他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之入百姓皆闻其贤未知其死也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价畏彼哉2、指示代词1、远指和近指彼:此一时彼一时夫:食夫稻衣夫锦此;是;斯;俋彼注兹2、泛指特指之其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泛指其人日死乎:特指晏子的仆人藏之名山;传诸其人:特指合适的人3、他、佗旁指代词4、谓词性代词:若然尔君子哉若人;河东凶亦然;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诸、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风雨兴焉;宋人或得玉就诸子罕3、疑问代词1、谁、孰礼与食孰重孰与我孰与皇帝贤:和......比;哪一个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和......比;怎么样徙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惟坐待亡孰与伐之哪里比的上2、何何贵何贱什么子欲何之哪里先生何嗮由也为什么何如、如何:怎么样;怎么办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何;奈何;何若美之与恶相去何若:怎么样使归就戮于秦以寡君之态;若何事将奈何矣;先生助之奈何若......何;如......何;奈......何:把......怎么样如太行王屋何害深矣若之何若之何;如之何:表反问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君之大事业艺麻如之何:怎么样3、胡、曷、奚胡不见我与王:为什么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子奚哭之悲也奚冠冠素:宾前;什么胡为至今不朝也;宾前曷为久居此围城之中而不去:宾前4、安、焉、恶提问或反问且焉置土石:哪里泰山其颓则吾将安仰:哪里弃父之命恶用子哉:哪里安足辞:怎么;哪里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先生饮一斗而醉恶能饮一石哉:怎么物恶有满而不溢:哪里4、不定代词或莫或百步而后止:有的人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宋人或得玉虎负隅莫之敢婴:没有谁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没有什么5、辅助性代词者所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与动词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与主谓二者不可兼得:与数词古者丈夫之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与时间词衣食所安;弗敢专也所爱者挠法活之;所憎者;曲法诛灭臣之所好者;道也所以:用来......方法;导致......的原因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就中正也吾所以为此者以是先国家之急而后仇也此所以乱也是吾剑之所从坠是乱之所作也副词一、否定副词1、一般性否定2、禁止性否定动词性无毋勿王请勿疑/子无敢食我也3、寒暑未薄而疾4、非、微白马非马;非梧桐不止;孤非周公瑾不帝矣;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微二子楚不国矣;微夫人之力不足此二、时间副词过去:向;从前已;既;已经尝;曾经曾;业业:已经乃与向无子同;臣奚忧焉;向言人之过;冒犯天威良业为取履:已经现在:方 ;正天下方未定:尚且;还适:恰好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将来:将;且;行;行将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对短暂时间的修饰:旋;辄先主寻悔请还;/寻病终:不久旋亦悔之:不久/病旋已辄勿其麾下:不久卒:最终;竟:最终卒为善士客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最终3、范围副词特、举、悉、尽、与、成、毕:全部咸:咸安土乐业:全部相如废秦王特以诈佯为子赵城:只是直不百步而:只是士卒仅万人:多达学人自出家览涅盘经仅十年载未明大意:多达;将近4、程度副词极、至、最、绝、颇良、殊公输子自以为至巧: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相当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稍微老臣今者殊不欲食:语毕良久;美志不遂良可痛惜少、颇:稍微太后之色少解愈、加、弥、兹今天下弥衰:越来越邻国之民不加少赋敛兹重是以窦太后滋不说魏其等5、情态副词玉石俱焚:一起间入邯郸:秘密地赵使人微捕李牧;斩之:秘密地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偷偷地不相往来:互相公拥兵数营;不肯相救:偏指一方猝卒然:很快的遂:仆人以告公遂见之:很快广暂胜而上胡马:一下子;突然其后秦稍蚕食魏:渐渐项羽疑范增与汉稍夺其权:渐渐稍出近之:渐渐复:再;又不敢复读天下之书;不敢复议天下之事仍、数、累:多次太祖累书呼;我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6、语气副词信;必;定;果;其;殆、曾果夜至斫木下信有之乎:真的子其怨我乎大概殆为此也尔何曾比子于管仲:竟然曾由与求之问君其勿复言:还是/ 君其问渚水滨:还是欲加之罪;其无辞乎难道子不我思;岂无他人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匡能入乎:怎么宁有种乎:难道。

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以下是 7 条关于古代汉语“以”的用法:
1. 哎呀,古代汉语里的“以”可以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凭借的工具、方法哦!就像“以刀劈狼首”,这里的“以”不就是用刀来做某事的意思嘛,是不是很好理解呀?
2. 嘿,“以”还可以表示凭借某种身份、资格呀!比如“以吾一日长乎尔”,就是凭借我年纪比你们稍长的这一身份呢,这多生动呀,你说呢!
3. 哇塞,“以”能用来表示原因呢!像“以其无礼于晋”,可不就是因为郑国对晋国无礼这个原因嘛,你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呀!
4. 你知道吗,“以”有时还能表示时间、处所呢!类似“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这里的“以”就是在什么时间的意思呀,很奇妙吧!
5. 嘿呀,古代汉语的“以”还像一条线一样可以连接前后呀!比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这里的“以”就起到了连接的作用呢,是不是挺有意思!
6. 哈哈,“以”也能表示带领、率领哦!就像“宫之奇以其族行”,就是宫之奇率领他的族人离开呀,这用法很特别吧!
7. 哇哦,“以”居然还可以用来表示处置呢!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这里的“以”就是把城池给赵国这种处置方式呢,这也太有趣啦!
总之,古代汉语的“以”用法可真是丰富多样呀,好好去探索和发现吧!。

生活中可以用古汉语解释的现象

生活中可以用古汉语解释的现象

生活中可以用古汉语解释的现象
南京话里还有一个表示女孩的词,叫潘西,这也是化用自诗经的一个词。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南京人就用盼兮形容一个漂亮的女孩,
久而久之就成了潘西。

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它是汉族的古代语言。

从广义上说,凡五四运动前汉族人民使用的语言都可以看成是古汉语。

古汉语分为
书面语和口头语两种形式。

古代先民的口头语言,现在在部分汉语方言中
有遗留。

我们通常学习和研究的古代汉语指的是文言文。

文言文的范围很广,
先秦两汉的典籍,是正统的文言文。

而六朝以后模仿先秦两汉的作品写成
的古文也是文言文。

如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的文章,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都是文
言文,都是古代汉语学习、研究的内容。

至于古白话,它不是我们学习的
内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异不大。

如佛经、唐宋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
直接渊源,与现代汉语的区别很小。

即使其中保留着一些文言的词语和语
法规则,只要我们学会文言,古白话也能理解。

因而古白话不是我们学习
的重点。

而学习文言文这一部分,又偏重于散文而不重学诗。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

古汉语中之字的用法与含义古代汉语中的"之"字,是一种常用的虚词。

它具有丰富的用法和多样的含义,同时也承载着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在本文中,我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古汉语中"之"字的使用方式及其深层含义。

一、作为粘合副词,表示连接和衔接在古汉语中,"之"字经常被用作粘合副词来连接两个名词或者短语。

这种使用方式可以理解为一个替代词,表示前面所说的名词与后面引出的名词之间的关系。

比如,在《论语》中孔子曾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以亦纯姻质之哉!"这里的"之哉"就是指示性质助词,在整体上连接了前面提到的“巧笑倩兮”与“美目盼兮”,强调了二者是一体。

此外,“之”还可以表示动态转化。

例如:“秋风送爽、春雨润物”,其中“送”、“爽”、“雨”、“润”的意思都通过“之”字与后面要表达的实际事物相连接,起到了使它们动态转化的作用。

二、表示归属关系和所有性在古代汉语中,"之"字也常用于表达归属关系或主谓结构中的所有性。

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其中“之”就表示了动作的原因及其归属。

这里的“君子之交”指的是君子之间的交往,而“淡如水”则描述了这种交往应该是平和淡泊的。

另外,在部分成语或诗词中,"之"字还可以用来表达对事物的所属,强调事物与特定人群或背景之间的关系。

比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中,“生”、“知”的范围、界限被强调为个体所固有,“生”与“知”分别指个体生命和思维能力相关问题,并使用了"之"字表示对于个体属性及质量极其巨大还出不尽坚定踏实信心。

三、表示指示概念和程度除了以上两种基本含义外,“之”在古汉语中还有其他复杂且多样化的用法。

当它放在名词前面时,常常具有制约和定义的意味。

比如:《易经》中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是故虚胜实"。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精选推荐

古代汉语⼀、裘锡圭的理论裘锡圭的理论观点:1、字符理论:⼀种⽂字的性质由该⽂字所使⽤的符号的性质决定。

⽂字是记录语⾔的符号,⽂字⾃⾝作为⼀种符号系统。

⽂字符号系统的性质是由组成该⽂字的字符即意符、⾳符、记号决定的。

因此,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

2、字符分为三⼤类:意符、⾳符、记号意符:是与⽂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传统⽂字学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种字所使⽤的字符及形声字的形旁。

⾳符:是与⽂字所代表的词的语⾳有联系的字符。

假借字⼀般都是⾳符,形声字中有⼀部分是⾳符,还有⼀部分是⾳符兼意符。

记号:是与⽂字所代表的词的意义和语⾳都没有联系的字符。

包括硬性规定的记号和由汉⼦字形与语⾳、意义等⽅⾯的变化⼩结:树⽴历史的观点,汉⼦断代史的研究有利于汉⼦性质的讨论。

开展商代⽂字、西周⽂字、春秋⽂字、战国⽂字、秦汉⽂字性质的定性研究,⽴⾜于汉字字符的断代整理和汉字字符的变化规律的总结。

即对各时代⽂字系统离析字符,统计数量,再通过历史考察,分析各时代之间的发展变化,总结规律。

汉字在象形程度较⾼的早期阶段(⼤体是西周以前)基本上是使⽤⾳符和意符的⼀种⽂字体系;西周后,随着字形、语⾳、意义的变化,汉字则主要是使⽤意符、⾳符和记号的⽂字体系。

所以汉字是意⾳⽂字。

因此,研究汉字性质必须做到以下两点:遵循汉字的历史,尊重现⾏汉字。

⼆、名词解释1、右⽂说:是北宋王圣美提出的。

“右⽂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除表⽰读⾳外还表⽰这个形声字的意义。

声符相同的形声字意义相通。

因为形声字绝⼤部分是左形右声的结构也就是声符在字的右侧因此这种学说被成为“右⽂说”。

2、古今字:从汉字产⽣的时间来看,有些词在历史上先后会有不同的汉字来表⽰,先出现的叫古字,后出现的叫今字。

3、同形字: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

4、俗字:俗体字:民间通⽤的不规范的汉字,⼀般为与当时的规范⽂字并存的⼿写体,可以看作是异体字的⼀种。

举例:梦泪杰点5、假借字:借⽤⾳同或⾳近的字来表⽰⼀个词,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

古代汉语常用字1086(2)101.【困】(一)无路可走。

“~穷”指生活艰难。

论语尧曰:“四海~穷。

”“乏~”、“~乏”,指缺乏〔吃的、穿的、用的〕。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

”(二)遇到困难,被难住。

论语季氏:“~而学之,又其次也。

”引申为困住。

论语子罕:“不为酒~。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而智勇多~于所溺。

”102.【侈】过多。

庄子骈拇:“骈拇枝指,出乎性哉,而~于德。

”(骈拇:指脚的大拇指与第二指相连合为一指。

枝指:指手生有六指。

)文心雕龙镕裁:“骈拇枝指,由~于性。

”引申为邪,放肆,不检束。

孟子梁惠王上:“放辟邪~,无不为已。

”又为奢侈,跟“俭”相对。

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靡,不顾国政。

”103.【靡】(一)无。

诗经大雅荡:“~不有初,鲜克有终。

”又小雅釆薇:“~室~家。

”(二)倒下。

左传庄公十年:“望其旗~。

”[披~]也是倒下。

汉书司马相如传:“风之所被,罔不披~。

”又用来形容兵败如山倒的情况。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

”(三)浪费。

战国策楚策四:“专淫逸侈~。

”礼记檀弓上:“若是其~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104.【寡】(一)少。

战国策齐策四:“视吾家所~有者。

”论语季氏:“不患~而患不均。

”[~人]寡德之人。

诸侯的自称。

战国策齐策四:“~人不祥。

”(二)老而无夫。

战国策齐策四:“哀鳏~,恤孤独。

”后来指死了丈夫。

如“新~”。

105.【少】(一)多的反面。

孟子梁惠王上:“邻国之民不加~,寡人之民不加多。

”又副词。

稍,略。

战国策赵策四:“~益嗜食,和于身。

”又:“太后之色~解。

”又指时间短暂。

孟子万章上:“始舍之,圉圉焉,~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圉yǔ:1.牢狱。

2.囚禁。

3.阻止,阻挡。

4.边境。

5.养马。

6.指养马的人。

7.通“敔”。

乐器名,形如伏虎。

这段话是放鱼于池的情况。

)注意:上古“稍”字只当“渐”讲,而“少”字则相当于现代的“稍”。

(二)轻视,瞧不起。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

王力版《古代汉语》常用词《古代汉语》常用词常用词(一)60 字言语谓访请召报告谏讨反复舍次如驰骤侵袭奔亡逐及执免享荐圆虞克堪有无昭穆勤乏乱整两贰兵车甲介卒乘君帅姑女族党雠河防城池田馆1.【言】(一)动词。

说话,说。

论语乡党:“食不语,寝不~。

”左传成公二年:”;岂敢~病?”引申为谈问题,对某事表示意见。

左传僖公四年:“楚子使与师~曰。

”战国策赵策三:”;胜也何敢~事?”(胜:赵胜。

平原君自称。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兵事。

”(二)名词。

话,言论。

论语公冶长:”;听其~而观其行。

”引申为一句话为一言。

论语为政:“诗三百,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三百:诗经三百篇。

)又一个字为一言。

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

”又如“五~诗”,”;七~诗”。

2.【语】(一)动词。

谈话。

论语乡党:“食不~,寝不言。

”李白夜宿山寺诗:”;不敢高声~,恐惊天上人。

”(二)读 yù。

告诉。

左传隐公元年:“公~之故,且告之悔。

”论语阳货:”;居!吾~女。

”(居:坐下。

女:你。

)(三)名词。

言论,话。

论语季氏:“吾闻其~矣,未见其人也。

”(四)谚语,俗话。

谷梁传僖公二年:”;~曰:��唇亡则齿寒��。

”后汉书黄琼传:“常闻~曰:��峣峣者易缺,皦皦者易污。

��”[辨]言,语。

在古代汉语里,”;言”是自动地跟人说话,“语”则是指回答别人的问话,或是和人谈论一件事情,两者区别很清楚。

如左传僖公三十年:”;佚之狐言於郑伯曰”,这是佚之狐主动向郑伯进言,宣公二年的“叹而言曰”,是自动地慨叹,成公二年的”;岂敢言病”,“言病”也是说自动说出自己受伤。

这些地方的”;言”都不能换成“语”。

”;言”“语”用作及物动词时,分别更是明显。

”;言”一般只能带指事物的宾语(言病,言事),如果指人,也只能他指,不能指谈话的对方。

句子 古代汉语

句子 古代汉语

句子古代漢語以下是为您生成的二十条关于“古代汉语”的句子及运用例子:1. 古代汉语那韵味,岂不是像陈酿老酒,越品越香?就说那诗词歌赋,李白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多豪迈!这要是放在如今,不也能鼓舞咱勇往直前?2. 古代汉语咋就这么迷人呢?好比那《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简单几个字,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难道不比那些空洞的大道理强多啦?3. 你说古代汉语是不是一座神秘的宝库?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短短八字,就描绘出一幅美妙的画面,咱们能不陶醉其中?4. 古代汉语的魅力,谁能抗拒?瞧瞧那“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多壮观的景象,这不比看电影还过瘾?5. 古代汉语难道不是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这境界,咱能不羡慕?6. 古代汉语咋就有这么大的魔力?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这祝福,穿越千年,依旧温暖人心呐!7. 你想想,古代汉语是不是如同古老的传说,神秘又迷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这友情的表达,多让人感动!8. 古代汉语难道不是一幅绚丽的画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这比喻,多形象!9. 古代汉语的美,谁能说不?“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这细腻的观察,咱们能不佩服?10. 古代汉语不就是心灵的慰藉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这乐观劲儿,多激励人!11. 你看古代汉语像不像一位智慧的长者?“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这哲理,多深刻!12. 古代汉语的精彩,难道你感受不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这雄心壮志,多霸气!13. 古代汉语咋能这么让人痴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这劝勉,多实在!14. 古代汉语难道不是情感的寄托?“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这思乡之情,多真切!15. 你说说,古代汉语是不是如同璀璨的星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这画面,多生动!16. 古代汉语的魅力咋就这么无穷?“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这描绘,多自然!17. 古代汉语难道不是艺术的结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这色彩的对比,多美妙!18. 你想想古代汉语像不像一把钥匙?“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这启示,多醒脑!19. 古代汉语的韵味,谁能抗拒得了?“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这喜爱,多直白!20. 古代汉语不就是文化的瑰宝吗?“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这愁绪,多深沉!。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

《古代汉语》知识点汇总《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繁简字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

一个字的笔画较简的形体,如果其合法地位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正式承认,这就是规范的简体字;那个笔画较繁的形体是繁体字。

繁体字与简体字的关系:-少量简化字是现代新造的,在用繁体字印刷的古书中根本不会出现。

1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之间的部分形体而来:肮一肮(替换形符)补一补(替换声符)汉一汉(用符号替换繁体字的部份形体)2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省减部分形体而来:奋一奋飞一飞儿一儿3有的简化字由繁体字的草书楷化而来:乐一乐为一篇头一头4没有形体关系,从不同角度或用新的偏旁重新构形:体一体丛一丛惊一惊二大量简体字古已有之,跟繁体字有一定关系。

1原本是异体字:礼一礼(〃礼〃字见《玉篇》)粮一粮(〃粮〃见《墨子・非攻中》)2原本是古今字:舍一舍卷一卷3古书上曾借用过:夸一夸(在〃自大”的意思上借用过)三在古书上原本是意义不相干的两个字,现在把笔画较简的字拉来充当笔画较繁的字的简化字,以简代繁,混舄一个。

1同音代用:丑一丑姜一姜谷一毂2音近代用:斗一斗3并无音同、音近的关系:适ku6—适shi腊xi—腊Ia第二节通假字通假字某个词有了自己的书写符号,却偏不用它,而是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用以代替它的字就是通假字,被替代的字就是本字。

如:常一尝,而一能。

通假字的条件I语音条件即在那个时代两字的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即其声母、韵部必须相同或相近。

2文献条件,即在那个时代的其他文献中也有类似的用例,而不是孤例,〃揆之本文而协,验之他卷而通〃O通假字与本字的关系:1对应关系:一个通假字可以和一个或多个被通假字相通。

如:与可和誉、旗、举、舆、欤、异七字相通。

a许多通假字,甲可通乙,乙亦可通甲。

如:饰一饬功一攻缪一穆辨一辩以一已焉一谓b有的祇能甲通乙,而乙不能通甲。

如:蚤一早罢一疲3形体结构上的关系:a有的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是包容关系。

如:几一机、饥卜一赴义一仪、议千一阡女一如、汝b被通假字篇通假字所包容。

ne的式量 -回复

ne的式量 -回复

ne的式量-回复ne的式量,是指在古语中,“ne”的一种应用方式。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ne”的使用,它常常用于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叹、责备、警告等情感。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ne的式量”这一主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有趣的语言现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ne”的基本意义和用法。

在古代汉语中,“ne”的意思是“呢,啊”。

它原本是一个助词,可用于询问、加强语气等情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ne”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逐渐发展出了“ne的式量”的用法。

接下来,我们可以深入研究“ne的式量”的具体表达方式。

在文章中,“ne 的式量”的使用通常要根据具体的句子结构和语境来决定。

例如,在感叹句中,“ne”的出现可以表达出强烈的感叹和情感。

比如古文中常见的“啊呀,怎么会这样呢!”就可以使用“呢”来加强语气。

此外,在责备和警告的句子中,我们也常常可以看到“ne”的身影。

古代文献中,有很多类似“你怎么这样呢!”“要小心呢!”的句子。

这种用法可以用来表达说话者的愤怒或警告对方的意思。

除了在感叹、责备和警告中使用,我们还可以看到“ne的式量”的应用于对方提问的句子中。

这种用法常常用于强调提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比如,“这是什么呢?”“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呢?”这样的句子中,“ne”的加入使得提问更具有冲击力。

最后,我认为值得一提的是,“ne的式量”的使用也要考虑到文化和时代因素。

古代文献中,“ne”的使用更加广泛,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应用相对较少。

这也反映出了语言发展和变迁的特点。

总之,“ne的式量”是古代汉语中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它通过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叹、责备、警告等情感。

在古代文献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ne”的身影,它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

然而,在现代汉语中,“ne”的应用相对较少,我们更多地使用其他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也是语言发展与变迁的一部分。

无论如何,“ne的式量”对于我们来说,仍然是值得探索和研究的有趣现象。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

《古代汉语》(郭锡良版)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有趣有用的古代汉语

有趣有用的古代汉语

在客人面前可不许啰唣。 寒冷的冬夜,我们全家人围着炉火 向火。 家里来客人了,我只好旋做饭。 这件事也不太重要,随在(在随) 你来不来。
文字:
山gǔ——五gǔ jǐ 许——茶jī chǒu陋——子chǒu寅卯 人cái引进 (谷 穀) (几 幾) (丑 醜) (才 纔)
练习:查阅中学语文教材, 谈谈红色部分该如何注释。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2.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勾践灭吴》 3.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 《察今》 4.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 未尝不呼天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书 · 王襃传》:“庸人之御驽马……胸 喘肤汗,人极马倦。” 南朝· 殷芸《小说》:“晋明帝为太子, 梁· 闻元帝沐,上启云: “伏闻沐久劳极,不 审尊体如何?答云“去垢甚佳,身不极 也。”其中“不极”一本作“不劳”。 《世说新语》中常见“小极”一词,有时 亦作“小倦”。
解释二: 匪:通“篚” 瀚:通“翰 ” “瀚衣”即“翰 音”。 衣:通“音”
《礼记· 曲礼下》: “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 鸡曰翰音。” 后因以“翰音”为鸡的代称。
衣:影母(零声母)微部 阴声韵 音:影母(零声母)侵部 阳声韵 阴声韵:没有韵尾或者以元音为韵 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作为韵尾的韵。 微、侵两部阴阳对转。
李汝珍《镜花缘》: 若以本题而论, 岂非吴郡大老倚闾满盈么? 问 道 于 盲
二、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词汇: 学而不厌 登峰造极 无声无臭 无人问津

之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

之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

之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那咱们就开始整理“之”在古代汉语中的所有用法啦。

“之”这个字在古代汉语里那可真是个超级活跃的小明星呢。

一、作代词。

1. 可以代人。

比如说“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这里的“之”就指代前面提到的“师”,就像是在说“我看到那些军队出去了,却看不到他们回来”,这个“之”就像个小替身,代替了“军队”这个名词,让句子简洁又明了。

2. 代物也很常见。

像“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这里的“之”就代指前面的“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这个被加工的木材啦。

就好比说“虽然这个东西经过了风吹日晒,但是不再变直了,是加工它才让它这样的”,这个“之”就巧妙地代替了那个具体的事物,多方便呀。

3. 还能代事呢。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这里的“之”就代指前面“阙秦以利晋”这件事情,就像是在说“损害秦国来让晋国获利这件事呀,您好好考虑考虑吧”,这个“之”把一长串的事情就这么轻松指代了。

二、作助词。

1. 结构助词“的”。

这是我们最熟悉的用法啦。

像“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这里的“之”就是“的”的意思,“小大的案件,虽然不能都明察,但是一定按照情理去处理”,它就像个小胶水,把“小大”和“狱”粘在一起,表明了一种所属关系呢。

2.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比如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里的“师道”本来是一个主语和谓语完整的结构,但是加上“之”以后呢,它就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了,而是整个句子的一部分,就像“师道不传这件事已经很久了”,这个“之”就像个小魔法师,改变了句子的结构性质呢。

3. 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的语序是“有何陋”,这个“之”就像个小信号灯,告诉我们这里是宾语前置啦,就好像在说“有什么简陋的呢?”,它让这种特殊的句式有了一种独特的标志。

4. 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是“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这个“之”就像个小标签,告诉我们这是定语后置的句子,就好像在说“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壮的筋骨”,它让句子变得更有韵味,也更符合古人的表达习惯。

厚将得众的厚词类活用

厚将得众的厚词类活用

厚将得众的厚词类活用
《“厚将得众”的厚词类活用》
一、啥是“厚将得众”的“厚”
“厚将得众”这句话里的“厚”,可有意思啦!它原本是个形容词,意思是“厚道、宽厚”。

但在这个句子里,它被活用作动词啦,意思是“使……宽厚”。

就好像一个魔法,一下子让这个词有了新的身份和力量。

二、为啥“厚”能这么用
嘿,你可能会问,为啥它能这么神奇地从形容词变成动词呢?其实呀,这是古代汉语里常见的一种用法。

在特定的语境中,为了更准确、更生动地表达意思,就把一些词的词性改变一下。

就像这个“厚”,用活用作动词,更能强调出主动去让自己变得宽厚,从而能够得到众人支持的那种感觉。

三、这样的活用还有哪些例子
古代汉语里这样的词类活用可不少呢!比如说“春风又绿江南岸”里的“绿”,原本是形容词,“绿色的”,在这就活用作动词,变成“使……变绿”啦。

还有“渔人甚异之”里的“异”,本来是形容词“奇怪的”,这里变成“对……感到奇怪”,是不是很有趣?
四、词类活用的魅力
哇哦,词类活用真的是古代汉语的一大魅力所在!它让文字变得更加灵活多变,充满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通过这种巧妙的用法,作者能够更加精准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让我们读起来也觉得特别有意思,仿佛能看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眼前展开。

怎么样,小伙伴们,是不是觉得“厚将得众”的“厚”词类活用很有趣呀?。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之的用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之的用法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的之的用法1. “之”字的基本用法好了,今天咱们来聊聊《岳阳楼记》中那个“之”字的妙用。

说实话,“之”字在古文中可是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留意过。

在古文里,它常常用来表示一个连接、转折或强调的作用。

就像在岳阳楼记中,苏轼用“之”字来串起一个个细节,让整个描写变得生动有趣。

那么“之”字到底有什么神奇的力量呢?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一探究竟。

2. “之”字的具体用法2.1 作为代词使用首先,“之”字可以用作代词,代替某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

在《岳阳楼记》中,当苏轼写到“岳阳楼之大观也”时,那个“之”字实际上在这里起到了代词的作用。

它替代了前面提到的“岳阳楼”,让句子变得更简洁。

如果没有“之”字,那句子就会显得很啰嗦,像是在不停重复一样。

就像你在聊天的时候,讲到一个人名字很长,就会用“他”或者“她”来代替,这样说起来也顺口多了。

2.2 表示所属关系另外,“之”字还能表示一种所属关系。

比如在《岳阳楼记》中,“岳阳楼之大观”中的“之”字,实际上就是在表达“岳阳楼”这个地方拥有“大观”的意思。

就像你说“我的书包”,那“的”字就表示书包属于你。

用“之”字就是这种感觉,岳阳楼和它的大观风景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

这个用法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很常见,它帮助我们更清楚地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

3. “之”字的情感色彩3.1 增加文采在古文中,“之”字也常常带有一种文采的味道。

苏轼在《岳阳楼记》中用这个字,往往不是为了简单的代替或连接,而是为了增添一种优雅的韵味。

它让整篇文章读起来不那么平淡,而是多了几分古韵。

这种感觉就像是你在用一些诗意的语言来装饰你的话,让你的表述显得更有层次感和艺术性。

毕竟,古文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优美和深远。

3.2 引发思考除了文采,“之”字还常常引发读者的思考。

苏轼通过“之”字,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岳阳楼的雄伟和壮丽。

它不仅仅是个代词或者连接词,更像是一个桥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图。

犹言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犹言名词解释古代汉语

犹言名词解释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四个字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有点遥远?就好像是一扇紧闭的古老大门,门后面藏着无数的故事和秘密。

咱先来说说啥是“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啊,可不是简单的几个古代的字词拼凑在一起。

它就像是一条流淌了几千年的大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

从古老的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这一路的变化,就像是河水流经不同的山川地貌,形态各异。

古代汉语里的字词,那可都是有讲究的。

比如说“妻子”,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儿女,跟咱们现在说的“妻子”意思可大不一样。

这就好比同样是水果,古代的“桃”和现在的“桃”,虽然都叫桃,但可能品种、味道都有所不同。

再看看那些古代的文章,什么《论语》《孟子》《庄子》,那都是古代汉语的经典之作。

读起来是不是感觉有点拗口?但仔细琢磨,那里面的道理可深刻着呢!就像是深埋在地下的宝藏,得一点点挖掘,才能发现其中的璀璨光芒。

古代汉语的语法也是很有趣的。

比如说倒装句,“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是不是有点像玩脑筋急转弯?还有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简直就是文字的魔法,能让一个词变出不同的花样。

学习古代汉语有啥用呢?你想想,要是不了解古代汉语,咱们怎么能读懂那些古老的经典,怎么能知道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就好比你想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游,可要是不懂当地的语言,怎么能领略到那里最美的风景呢?而且,古代汉语也是咱们文化的根。

通过它,咱们能感受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承和发展。

这就像是一棵大树,古代汉语就是那深埋地下的粗壮树根,滋养着上面的枝叶花果。

所以啊,可别小看了这古代汉语,它可不是枯燥无味的古董,而是充满魅力的宝藏。

咱们得用心去探索,去发现其中的奇妙之处,不是吗?。

玩耍的古汉语

玩耍的古汉语

玩耍的古汉语在古代,人们总是喜欢玩耍。

玩耍对于孩子们来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游戏和玩耍,探索周围的世界,学习一些有用的技能,同时也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古代,玩耍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教育和学习的方式。

在古代汉语中,玩耍这个词叫做“嬉戏”。

这个字描述了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的心情,也可以表达他们在玩耍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动作和行为。

在古代,嬉戏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游戏,无论是孩子们之间还是成年人之间,都可以通过嬉戏来互相交流和娱乐。

嬉戏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也是一种学习和实践的方式。

在古代,人们通过嬉戏来学习各种技能,比如骑马、射箭、游泳等等。

这些技能不仅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很大的价值。

同时,嬉戏也是一种社交活动,人们可以通过嬉戏来结交新朋友,增强社会联系和建立社会关系。

在中国古代,嬉戏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

在《论语》中,孔子曾经说过:“小孩子玩耍,我不知道他们你是否知道;小孩子不玩耍,我知道他们是否知道。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认为,玩耍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玩耍,孩子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周围的世界,探索自己的内心,同时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古代汉语中,嬉戏这个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嬉戏、嬉笑、嬉戏的戏”。

这个字描述了人们在嬉戏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声音和表情。

在古代,人们非常注重嬉戏的声音和表情,认为嬉戏可以带给大家快乐和欢笑,同时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素质。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依然非常注重嬉戏的质量和内容。

在各种娱乐项目和活动中,人们会通过嬉戏来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同时,嬉戏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社交工具,人们可以通过嬉戏来建立友谊,增强团队凝聚力,和改善人际关系。

总之,玩耍在古代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趣和重要的概念。

通过嬉戏,孩子们可以快乐地学习各种技能,探索周围的世界,结交新朋友,增强社会联系,建立社会关系,同时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性格和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趣有用的古代汉语
中文系赵晓驰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感受古代汉语的乐趣,领会学好古代汉语的重大意义,从而培养对古代汉语的兴趣,坚定学好古代汉语的信心。

[教学重点]:学习古代汉语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语言材料的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与讨论、练习相结合
[教学内容]:
一、引入
从学生对古代汉语的态度引入课题,揭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古代汉语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
请学生就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谈古代汉语的学习对古代文学的学习有什么作用,师点评:
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首先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赏析必须建立在对作品准确的理解上,而对作品的准确理解就必须借助于大量的古代汉语知识;其次,有的作品今天看来已不押韵,平仄也不符合要求,那是从古到今语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些道理大家都很容易理解。

下面请看一个利用古代语音学知识解决《诗经》中的一个疑难问题的例子:
日居月诸,胡迭而微?
心之忧矣,如匪瀚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诗经·邶风·柏舟》
翻译该段文字,并指出理解争议之处:如匪瀚衣。

解释一:
匪:通“非”
瀚:通“浣”
解释二:
匪:通“篚”
瀚:通“翰”,衣:通“音”,“瀚衣”即“翰音”。

. 《礼记·曲礼下》:“凡祭宗庙之礼……羊曰柔毛,鸡曰翰音。

”后因以“翰音”
为鸡的代称。

讨论:比较两种说法,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师点评:把“如匪瀚衣”讲成“如同笼子里的鸡一样”,既在情理上与“心之忧矣”有了相似点,又使下文的“不能奋飞”在语义上有了落足点。

所以,第二种理解更准确。

那为什么说“瀚衣”通“翰音”呢?“瀚翰”自古同音,不用多说。

衣:影母(零声母)微部阴声韵
音:影母(零声母)侵部阳声韵
微、侵两部阴阳对转。

利用四川方言来理解什么是阴阳对转。

另如《镜花缘》是清人李汝珍写的一本小说,尽管距今不远,但由于李汝珍是一个有名的音韵学家,其主要成就是在音韵而不是小说,故在其《镜花缘》中常卖弄自己的音韵学知识,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是难以真正读懂这本书的。

例如:
若以本题而论,岂非吴郡大老倚闾满盈么?
介绍该句话的前后文背景。

红衣女子利用反切知识,借这句话骂三个大男人假斯文,“吴郡、大老、倚闾、满盈”分别代表一个反切,切出来就是“问道于盲。


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关系密切,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因为它们都姓“古”,那么,为什么学好现代汉语也需要古代汉语的知识呢?
(二)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的词汇、语法、语音和文字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不熟悉古代汉语,就不能深刻认识现代汉语,就只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以毛泽东同志提出要向古人学习语言,吸收“古人语言中有生命的东西”,以增强现代汉语的表达力。

我们先看看词汇方面的例子:
1.有些成语的构成要素保留了古义,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否则,容易理解错误。

例如:
学而不厌.不速.之客登峰造.极不刊.之论
无声无臭.赴汤.蹈火无人问津.痛哭流涕.
2..学习古代汉语不仅有助于理解普通话的词汇,而且有助于理解一些方言词汇。

请问:四川话说一样东西质量很差怎么说?
行:
醇酒一斗,值钱五十;行酒一斗,值钱一十。

《九章算术·盈不足章》
诸造器用之物及绢布之属,有行滥短狭而卖者,杖六十。

《唐律·杂律》
注:不牢谓之行,不真谓之滥.
给我们的启示:很多古词古义保留于方言中,利用方言学习古代汉语,既可解决古代汉语中的一些疑难问题,也会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另如四川话里的随在(在随)、啰唣、向火、旋等词都是古语词的遗留。

3.再看看文字方面的例子:
今天我们都要求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其基本精神是说普通话,写简体字,只在一些特殊场合允许写繁体字。

而人们在使用繁体字的时候,却由于缺乏必要的古代汉语知识,常常发生张冠李戴的错误。

请为下列词语中用拼音标注的部分选择正确的繁体字:
山gǔ——五gǔ(谷榖)jǐ许——茶jī(几幾)
chǒu陋——子chǒu寅卯(丑醜)人cái引进(才纔)
找出使用不当的繁体字:影後劉曉慶
师点评。

学好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现代汉语等课程,最终是为了大家今后能更好地从事中学语文教学,而学好古代汉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尤其重要。

(三)古代汉语与中学文言文教学
只有掌握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中学文言文,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教学,这点容易理解。

而学好古代汉语对中学文言文教学的意义远不只此:中学文言文有的没有注释,需要老师自己解决;有的地方的注释值得商榷,也需要老师有一定辨析能力。

例如: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故臣复取璧。

”《艺文类聚》卷17“人”部引《史记》作:“今大王见臣,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故臣复取璧。

”又卷84“宝玉”部引作:“今大王见臣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为戏弄,无偿赵王城意,故臣复取璧。


用此校勘今本《史记》,得知“臣”是因下文而衍。

原来戏弄的是玉璧而非相如。

秦王因骗得稀世珍宝而喜形于色,又将之传给妃嫔赏玩,这才是文意重心所在,而非着意玩弄相如。

另如: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请学生谈谈“极”如何理解,师点评:同义并列复用是古汉语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词汇现象,如前面说的“随在”,而中学语文教材对此关注不够,或者不加注释,或者注释疑误,所以只有加强自己的古汉语修养,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进行教学。

练习:查阅中学语文教材,谈谈划线部分该如何注释。

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察今》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木兰诗》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

《勾践灭吴》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小结
总结本节课内容,引用王国维《人间词话》里的一段话表达自己心志,并对学生提出希望: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