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第二课doc
三上科学第二课人教版教案
三上科学第二课人教版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a. 理解和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c. 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
a. 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b. 通过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b. 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第二部分,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a.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生物多样性和分类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
a. 生物的分类方法的理解和掌握;b. 生物多样性与分类的关系的理解。
第三部分,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a. 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生物,引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b. 提出问题,为什么生物会有这么多不同的形态?生物是如何分类的?2. 学习新知识。
a. 通过课件或教材,介绍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包括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殖方式等;b.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生物分类的重要性,如有助于科学研究、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3. 梳理知识。
a. 组织学生讨论,梳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b. 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分类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4. 实践探究。
a. 组织学生进行生物的分类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感受分类方法的应用;b.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5. 拓展延伸。
a.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更多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b. 组织学生参加生物多样性展览或活动,增强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第四部分,作业布置。
a.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身边的生物,尝试进行简单的分类;b. 提醒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a. 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理解和掌握了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b. 教学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探索精神?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全面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方法,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和环保意识。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重要知识点总结
【精选】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时《认识其他动物的卵》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1)卵是许多卵生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能发育成小动物。
(2)不同的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内部结构相似,如鸡卵有卵壳、卵白、卵黄、气室等结构,这些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2.探究目标
(1)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2)能观察并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并根据它们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二、知识梳理
1.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如蛙、龟、蛇、鸡、蚂蚁等。
卵是这些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会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2.不同动物的卵的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相似,都有卵黄和卵白。
3.根据卵外是否有硬壳,可以分为有硬壳卵和无硬壳卵两类。
有硬壳的卵有蛇卵、龟卵、鸡卵(鸡蛋)等,无硬壳的卵有蛙卵、鱼卵、蚂蚁卵等。
4.鸡卵包括卵壳、卵白、卵黄、胚盘、气室等结构。
5.鸡蛋各部分的作用:卵壳具有保护卵的作用,卵白为卵孵化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卵黄为卵孵化提供主要营养物质,气室为卵孵化提供氧气,胚盘发育成小鸡。
三、实验解析
1.实验重现
(1)实验名称:观察鸡蛋的内部结构。
(2)探究问题:鸡蛋内部有哪些结构?
(3)提出猜想:鸡蛋内部可能有卵白、卵黄等结构。
1/ 2。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教案
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课《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教材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表达能力,但对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运动方式的认识相对片面。
本节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全面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知道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
2.难点:理解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收集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的视频或图片。
2.学生准备:观察生活中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动物的运动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运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各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培养学生观察和表达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教师巡回指导。
4.巩固(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竞赛,回答有关动物运动方式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动物运动方式的进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运动方式与其生活环境的关系。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观察一种动物的运动方式,并和家长分享。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天气第二课《认识气温计》共两套说课稿附反思含板书.doc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天气第二课《认识气温计》说课稿-说教材本课是三上《天气》单元的第二课时。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对天气现象有了粗浅的认识;对天气的变化有了一些直观的感受;意识到天气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本节课转入对"气温”这一具体的天气特征的观测,重点是对气温计的研究与认识。
让学生认识到气温计测量获得的准确数据让我们描述的天气情况更加精准,交流测量数据对描述天气、发现天气变化规律的重要性;讨论气温计、水温计、体温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观察它们量程的不同,知道不同温度计的结构与它们功能相匹配。
二、说学情三年级学生对天气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感官的感知,或听家长、天气预报对天气的描述。
他们没有进行过科学工具对天气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
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使用气温计可以测量周围空气的温度,可以知道我们所在区域的气温。
学生在《水》单元中已经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并用温度计测量过水的温度。
本课将在此基础上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三、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L知道气温计是测量气温的专用工具。
能说出气温计的基本构造。
2.知道温度的常用单位,符号是"°C”,读作"摄氏度”,并会读【科学探究目标】1.利用气温计模型练习并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特别是零下温度的读数。
【科学态度目标】:L对运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感兴趣,在使用工具过程中对工具要爱护。
2.培养在今后的生活中有探究各种各样温度计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L体会工具的使用能提高观测气温的精确性,感悟气温的测量对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气温计模型进行多次练习,掌握气温计的正确读数方法[教学难点】:掌握零下温度的正确读数。
五、说教法和学法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 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统_O【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气温计模型。
三上科学第二课讲解教案
三上科学第二课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掌握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3.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2)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2)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
2. 教学难点。
(1)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复杂性;(2)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通过展示不同的生物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习。
(1)讲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原理,引导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和分类的复杂性;(2)介绍生物的分类方法和特点,帮助学生掌握生物分类的原理和方法。
3. 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练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归纳总结,加深对生物分类原理的理解;(2)设计生物分类的游戏,激发学生对生物分类的兴趣和参与度。
4. 拓展。
(1)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生物的多样性;(2)组织学生进行生物分类的实地考察,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物分类原理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生物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归纳总结能力。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对生物分类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对生物分类方法的掌握不够熟练。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生物分类原理和方法的讲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生物分类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对生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让学生明白生物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需要我们共同呵护和保护。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课件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一、教材分析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主要通过对水和食用油进行对比研究,使学生从多个侧面认识到它们的不同之处,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为下面探究水和空气的对比作了很好铺垫。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对水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水和食用油的一般特点,但对它们本质的区别是模糊的。这些都是要在本节课及今后的教学中予以培养、锻炼、提高。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
(二)主动探究 获取新知
活动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活动二:液滴比较
活动三:比较水和油的轻重
活动四:观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
韦恩图:
水 食用油
无色 黄色
不粘手 粘手
比油重 比水轻
透明 半透明
活动一:观察水和食用油
观察方法 用眼比较水和食用油的颜色、透明度; 用鼻比较它们的气味; 手摸发现它们触摸的感觉; 一般不用尝的方法!
水
油
无色 黄色 无味 有气味 透明 半透明 不粘手 粘手
韦恩图:
滴在蜡光纸上圆的 滴在蜡光纸上扁的
流动 无固定形状
不粘手 粘手
比油重 比水轻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区别水和食用油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难点:用图表方式记录比较的结果并 进行分析和交流。
五、教法、学法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因此我将重点引导学生运用:群体合作、自主探究、实验操作等方法进行学习,让学生切身体验成功的乐趣。
透明 半透明
无味 有气味
课后探究实践活动:
1、 水 与 醋 的 比较 2、 水 与 洗洁精 的 比较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案(2023新课标版)
2.各种各样的运动【教材简析】本课通过观察、比拟和记录身边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 同时认识到运动方式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个物体在运动时可能具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运动方式,为下一课《直线运动与曲线运动》做好认知铺垫。
本课活动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用多种方法让物体运动起来,观察并比拟运动形式是否一样。
第二局部是本课的重点活动,引导学生在物体上用贴圆点的方式做标记,用多种方法让它们运动起来,通过观察和记录圆点的运动形式,交流并分类,概括不同运动形式的特点。
“做标记” 其实是将一个具体的物体抽象为“质点”的过程,既方便了学生观察和记录物体的运动形式,也表达了本单元想渗透的[科学思维]方式一一研究物体的运动,可以将具体的物体进行抽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能够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并且能够表述运动方向和距离表述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置。
学生对物体的运动形式已有一定的了解,知道一些基本的运动形式,如建立在具体物体上的滚动、移动、转动等,但对其运动形式的特点没有深入研究。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探究不同物体的运动形式,认识到物体的运动形式是各种各样的,这些运动形式可以进行分类。
[科学思维]用比拟、分类的方法,能区别常见的运动形式的特点。
[探究实践]观察、比拟物体的运动,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等描述物体的运动形式,从而感受探究生活中各种物体运动形式的乐趣。
[态度责任]在探究的过程中,能养成认真观察、及时记录运动情况和开展交流研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全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形式,能比拟、分类其不同特点。
[难点]观察物体的运动形式,并用简单的图示和文字描述。
【教学准备】[教师]教学课件;小汽车。
[学生]1.每组提供指尖陀螺、钢尺、彩虹圈、弹簧玩偶、弹力球、跳蛙、红色圆片;2.观察记录卡片、小组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聚焦问题(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课件,视频(运动的赛车)1.课件出示赛车视频。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测量水的温度》
教科版科学三下《测量水的温度》教案【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
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
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20℃——11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教学准备】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自来水、温水、热水、热水瓶里刚倒出的烫水),4支水温计(刻度范围在-20℃——110℃),水温测量记录表(参考书P46)教师:其他各种式样、不同用途的温度计(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教学课件【教学过程】一、测量水温的方法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温度计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2、师:课件认识一些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体温计等),你还知道哪些温度计呢?3、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么样的呢?4、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设计意图:选择合适的温度计是测量一个物体温度的第一步,要让学生明确根据温度计的测量值区间选择不同类型的温度计。
)5、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课件出示温馨提示:测量水温的方法(参照课本45页)。
6、师生共同明确方法。
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课《比较不同的土壤》知识梳理
第二课《比较不同的土壤》1.我们的周围有哪些种类的土壤?这些土壤在颜色、气味、颗粒等方面有什么不同?答:我们周围有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
2.土壤按质地分可分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三种类型。
沙质土:是由大量的沙粒和少量的黏粒混合而成,呈浅棕色。
黏质土:含黏粒多、沙粒少,呈棕色或红色。
壤土: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富含腐殖质,颜色一般较深。
3.把几种土壤分别倒入水中,充分搅拌,静置一段时间后,观察他们的分层情况,我们有什么发现?答:发现沙质土中沙粒含量多,黏粒少;黏质土黏粒含量多,沙粒少;壤土中沙粒和黏粒含量介于沙质土和黏质土之间。
4.擀(gǎn)或搓潮湿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它们都能被擀成片儿或搓成条吗?答:黏质土的黏性较好能够擀成片搓成条;壤土黏性居中有可能擀成片儿搓成条;沙质土黏性差不能擀成片儿搓成条。
5.分别把同样多的水缓慢、均匀的倒入相同量的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中,观察各种土壤的渗水性如何?答:实验过程:①取同样多的沙质土,黏质土,壤土分别放入漏斗。
②向三种土壤中分别加入同样多的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沙质土最先漏水,壤土其次,黏质土最后漏水。
实验结论:沙质土渗水性最好,壤土渗水性居中,黏质土渗水性差。
6.根据观察和研究,说一说各种土壤的主要特点是什么?答:沙质土沙粒含量高,渗水性和透气性好,黏性差。
黏质土沙粒含量少,渗水性和透气性差,具有较好的黏性。
壤土沙粒含量居中,渗水性和透气性较好,黏性居中。
7.拓展与应用。
①不同种类的土壤因为各自的成分和性质不同,因而适合不同植物的生长。
②沙质土比较疏松,渗水性好,比较适合西瓜、花生、仙人掌、薯类,芝麻等植物生长。
③黏质土具有一定的黏性,透气性和渗水性差,但是保肥力强,适合水稻、芦苇等植物的生长。
④壤土的透气性和渗水性较好,能够保水、保肥,大部分植物都适合生长在壤土中。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二、说学情
学生已经对空气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包括空气的存在、颜色、气 味等。但是读空气是否占据空间,没有思考过,也缺少具体的实证。因 此,本课通过观察和实验,对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空气是一种物质,具 有一定体积的特点,有很好的帮助。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空气能占据空间,并知道空气是一种真实的物质,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无色 无味、透明的物质。 2.经历验证空气能占据空间的实验,培养细致、认真观察记录的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 法获得科学概念。 3.经历实验探究,体会借助身边的事物观察看不见、摸不着的空气的乐趣。
(五)、课堂小结 说一说,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自己的表现怎样?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物质,它能 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
在科学观察的基础上,能对实验结果做出合理的解释。
五、说教法学法
从新课标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来看,记住几个知识点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通过 学习过程,来真正激发学生的个体意识,并通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让 学生积极参与问题,解决问题,加强个体自我的心态调适,真正达到知识与情感的和谐 统一。教师要在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为了更好地体现 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热情。
一、说教材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空 气能占据空间吗》。本节课主要内容是 通过上节课的感性观察,学生已经感受到空气 的存在,特别是大塑料袋的活动使学生明白通过一定的方法,我们也能感受到看不见摸 不着的空气。空气是否也和其他物质一样,占据空间呢?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 说,会存在一些争议。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 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
三年级科学《根和茎》第二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植物的根,那么它们的茎又是什么样子的呢?本节课我们来认识植物的茎的形态及其作用。
二、学习新课
(一)茎有各种形态。
1、观察书上P20图片,提问:这些植物哪部分是茎,有什么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小结:比起根来,植物的茎是形态各异,多种多样。无论什么样子的茎,都是为了适应植物更好地生长。
(二)、认识茎的作用。
1、讲述: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植物的茎又是干什么的呢?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茎的作用呢?
2、学生交流。
3、出示一株养在红墨水中的一看。教师示范茎的斜切和横切。
5、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茎的内部变化,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呢?
观察
讨论交流
学生交流
用放大镜观察
学生讨论交流
实践活动
板
书
设
计
2.2根和茎
直立茎
茎缠绕茎
攀缘茎
匍匐茎
教
学
反
思
共计:课时
检查人:
时间:
(盖章)
班级
三年级
科目
科学
教学时数
2/2课时
课题
2.2根和茎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认识茎的不同形态及其功能。
2、能通过实验探究茎的作用。
3、能照顾好自己栽种的植物,做好观察日记。
重点
难点
认识茎的形态与作用
认识茎的形态与作用
教学
方法
观察实践法
教具
图片
实践
活动
检查
试一试把胡萝卜“头”切下来,摆在浅水盘里,放在阳光下,经常加水,几天后观察有什么变化?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
三上科学第2课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能够描述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概念。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视频,引发学生对这一话题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概念讲解,通过简单的语言和图表,向学生介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转轴自西向东旋转,而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做椭圆形运动。
3. 实验展示,老师可以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看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如何发生的,加深他们的理解。
4. 案例分析,通过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比如昼夜交替、季节变化等。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手段。
1. 视频播放,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引发学生兴趣,直观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图表展示,通过图表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更容易理解。
3. 实验展示,通过实验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让学生亲眼观察,加深理解。
4.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5. 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引发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欲望。
通过视频、图表、实验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地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年级科学下册肥沃的土壤第二课时
书
设
计
制作肥料袋
坚持观察记录
学情
反馈
优 秀
良 好
达 标
待 达 标
教学
反思
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
情感价值:
通过对土壤的进一步了解,认识土壤对人、植物和动物的重要性,从而主动地去保护土壤。
重点
难点
能够制作肥料袋,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较长的实验过程能否坚持观察
教具学具
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或瓜果皮、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教学
程序
昔阳县东关小学盟区教学设计备课表
科 目
科学
年级
三
课型
新授课
主备人
单位
授课
教师
耿志燕
单位
东固壁小学
课 题
肥沃的土壤
课时
第二课时
评论或修改
教
学
目
标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腐殖质,知道腐殖质的多少影响土壤的肥力
2、知道一些小动物和微生物在成肥过程中的作用
3、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
过程与方法:
遵照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引导学生认识腐殖质及其产生的原因,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认识土壤。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
2、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
3、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 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新打印版)
(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科学在我们身边第1课玩具里的科学1、对观察过的事物能提出“为什么”,是我们解决问题、走向创新的起点。
2、描述玩具时,可以从颜色、形状、性能、大小等方面进行描述。
3、在阳光下,我发现肥皂泡是7种色的。
(或者“五颜六色”)4、万吨轮船为什麽能在海上航行?答:这是因为万吨货轮在水中受到了大于它本身重量的浮力。
5、生活中有好多玩具是充气的,如果放了气或充气不足,还能玩吗?答:不能玩了。
充气玩具是因为充满了空气才有弹性,如篮球,充满了空气后弹跳就好,如果篮球充气不足,就弹跳不起来。
再比如,蹦蹦床充满气后,人就能在上面弹跳,如果充气不足,就无法弹跳。
6、为什么轮胎上都有凹凸花纹?答:轮胎上加花纹的目的是防止车轮在平整光滑的路面上滚动时打滑,轮胎外缘上有了凹凸花纹,能够增加轮子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力。
第2课我们周围的动植物1、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2、蚂蚁身体太小,我们要借助放大镜,才能观察它。
3、观察动植物的方法有:放大观察、缩小观察、对比观察。
4、观察植物时主要是观察植物的六大器官,即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5、观察前制定观察方案,准备好观察的工具,才能使观察的收获更大些。
6、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答: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个个的褶皱,这些褶皱能起到吸盘的作用吸附在墙壁上。
7、猫的胡子有什么作用?答:猫的胡子有测量的作用。
猫在捉老鼠的时候,有些洞口需要猫估测一下是不是能过去,这时就需要有胡须作为测量的工具。
8、蚂蚁是怎样认路的?答:蚂蚁是依靠气味认路的,具体说就是蚂蚁用触角来辨别气味。
9、要知道大树有多粗,我们要用到尺子量。
10、沙漠中的仙人掌为什么不容易旱死?答:因为仙人掌的叶子是一根根的针状,能有效减少水分的散失。
第3课科学在我们身边1、科学就是提出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2、有了猜想,才会有发明创造,我们的生活才会不断改善。
3、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科学。
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蚕的生长变化》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蚕的生长变化》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生命周期》中的第二课。
该单元由《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蚕的生长变化》《蚕变了新模样》《蛹变成了什么》《蚕的生命周期》《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我们的生命周期》七个教学内容组成。
上节课学习了蚕的孵出,本课由这样三部分组成,交流蚕的生长变化---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蚕还会长成什么样。
这节课是观察交流蚕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生长变化情况。
其中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是本节重点。
教材主要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蚕的生长发育过程,我觉得化静为动能更好地呈现蚕的生长发育过程。
我把蚕的吃食情况、活动情况、体长变化等几种不同情况录成不同的“微课”,每个“微课”几分钟的时间,把“微课”在教学助手中发给学生,让学生在家观看学习。
这对没有养蚕经历的同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形式。
尤其是蚕的活动过程,用“微课”的形式将学生难以在生活中观察到的蚕的生长发育过程以动态形式展现出来。
经过这样的观察学习学生兴趣会更浓一些,体验更深一些。
使学生对蚕的生命周期各个阶段变化认识更全面更深刻。
对于蚕的外形,学生的观察是不仔细的,也不会很全面,这时需要老师的引导,让学生知道科学观察需要细致,也要讲求方法。
如眼口等局部细小地方的观察,学生观察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借肋放大镜这个工具来观察。
【学情分析】三年级上学期学生认识了一些动物。
学生也很喜欢看、玩小动物。
同样学生也喜欢养蚕,但真正把蚕养一个生命周期的比较少。
原因主要有:一是由于蚕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养蚕需要的桑叶是比较多的,现在学生生活的环境周围很少有桑树,桑叶不好采摘,给养蚕增加了一些难度。
二是家长不愿意配合学生养蚕,觉得每天采摘桑叶很麻烦,还容易影响学习,有的干脆不让养。
我统计过,在一个班级中只有很少部分学生亲身终历养蚕过程,学生的体验完全不充分,绝大部分学生是完全没有体验。
三年级科学第二课doc
三年级科学(下册)作业第2课.塑料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设计人:张新玉一、精彩补白。
1.光碟我们都见过,它是用制成的。
2.塑料矿泉水瓶遇热水会变。
又变凉后,矿泉水瓶会变。
3.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优点有、、、。
4.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虽然方便,但它的缺点是埋入地下后。
5.像电视、洗衣机、空调等电器的外壳都是用制成的,其优点是。
6.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
7.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制造出更多的。
9.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粒,强度却的“纳米材料”。
10.用材料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二、明辨是非。
1.树脂眼镜的镜片是用塑料制成的。
()2.用塑料可以完全代替钢铁。
()3.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少扔废纸,多用塑料袋。
()4.因为塑料的硬度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用塑料制成锅。
()5.塑料的防水性能一般都比较好。
()6.塑料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材料,它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
()7.天然材料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人造材料是多余的。
()8.纳米材料是一种还没有应用的材料。
()9.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10.棉手套与塑料手套给手的感觉是一样的。
()三、择优录取。
1.用火烤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会变( )。
A.软、烧着 B.硬、变硬 C.软、变硬2.下列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 A.牙刷 B.锅 C.铅笔芯3.用塑料制成的塑料袋易造成污染,是因为塑料制品( )。
A.易燃 B.耐磨 C.不易腐烂4.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 )。
A.变软 B.变硬 C.不变化5.下列不是塑料制品优点的是( )。
A.轻便 B.防水性好 C.耐高温 D.耐磨6.下图中属于新材料制品的是( )。
7.1米等于( )纳米。
A.10亿 B.8亿 C.7亿D.6亿四、对答如流。
1.儿童玩具大部分是用什么做的?用这种材料有什么好处?2.既然塑料的硬度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塑料制成一辆汽车。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时《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附反思含板书设计
六、说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具】:托盘天平、烧杯、圆底烧瓶、量筒、食用油和水若干。 【学具】:3个塑料杯、2支滴管、1片玻璃、1张报纸、食用油和水若干、实验 记录单。 【说明和提醒】:每个实验结束后要注意提醒学生整理好桌上的实验器材。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导入新课 1.水是一种液体,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液体? 2.同样是液体,他们的特点是否都一样呢?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以水和
七、说板书设计
根据三年级的年龄特点,本课板书内容简单明了,重难点突出。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板书
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立足让学生在玩中学会, 在动手中提高技能,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我将继续努力,让 我的课堂教学更高效,更精彩。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 通过猜谜语的游戏导入新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对 水有一定认识的基础知道水是一种常见的液体我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液体有哪些,从而展开 新课的教学。 首先是比较方法的选择,其次是具体的操作。在进行激烈的讨论方法的基础上 进行实验的操作,充分发挥学生归纳的主观能动性。其次是两种液体在蜡纸上形成的液滴的 比较。 然后让学生自己去验证认识液滴的差异。挑战性的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于是我 们又进行了两种液体的“轻重”的比较,在两种液体的相互混合中,学生发现两种液体的差 异。 在这节课上我重点放在观察水和食用油的观察实验比较,重在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的能 力,形成两种液体的全面认识。由于实验较多,一个有一个有趣的活动深深吸引了学生的科 学学习的兴趣。相信通过这样的一节又一节具有科学味的课堂,学生会越来越喜欢科学课。 科学的素养会提高很快。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争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水沸腾了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2、水沸腾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一、聚焦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清楚一些。
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1).识实验器材和使用方法1).介绍:三角架、石棉网、烧杯2).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A、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需要剪去少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1/4,少于2/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科学(下册)作业
第2课.塑料
班级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
设计人:张新玉一、精彩补白。
1.光碟我们都见过,它是用制成的。
2.塑料矿泉水瓶遇热水会变。
又变凉后,矿泉水瓶会变。
3.塑料在日常生活中已被广泛应用,其独特的优点有、、、。
4.在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虽然方便,但它的缺点是埋入地下后。
5.像电视、洗衣机、空调等电器的外壳都是用制成的,其优点是。
6.塑料是一种用途广泛的材料。
7.可以代替钢铁作建筑材料。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会制造出更多的。
9.最近,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粒,强度却的“纳米材料”。
10.用材料制造的小机器人,只有一粒尘埃那么大,可以在人体的血管里游泳,清扫血管,治疗疾病。
二、明辨是非。
1.树脂眼镜的镜片是用塑料制成的。
()
2.用塑料可以完全代替钢铁。
()
3.为了保护环境,减少“白色污染”,我们应少扔废纸,多用塑料袋。
()
4.因为塑料的硬度很大,所以我们可以用塑料制成锅。
()
5.塑料的防水性能一般都比较好。
()
6.塑料是一种用途很广的材料,它可以应用到所有领域。
()
7.天然材料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人造材料是多余的。
()
8.纳米材料是一种还没有应用的材料。
()
9.塑料杯遇到热水会变软。
()
10.棉手套与塑料手套给手的感觉是一样的。
()
三、择优录取。
1.用火烤塑料制品,塑料制品会变( )。
A.软、烧着 B.硬、变硬 C.软、变硬2.下列哪些物品是用塑料制成的( ) A.牙刷 B.锅 C.铅笔芯
3.用塑料制成的塑料袋易造成污染,是因为塑料制品( )。
A.易燃 B.耐磨 C.不易腐烂
4.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 )。
A.变软 B.变硬 C.不变化
5.下列不是塑料制品优点的是( )。
A.轻便 B.防水性好 C.耐高温 D.耐磨6.下图中属于新材料制品的是( )。
7.1米等于( )纳米。
A.10亿 B.8亿 C.7亿D.6亿
四、对答如流。
1.儿童玩具大部分是用什么做的?用这种材料有什么好处?
2.既然塑料的硬度大,那么我们完全可以用塑料制成一辆汽车。
这种想法可能吗?为
什么?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卷(A)
一、精彩补白。
1.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材料可分为两种,一种叫;另一种叫。
2.像衬衣、被褥、沙发套等都是用制成的,它属于材料。
3.沙子、木头、棉花、石油等材料都属于材料。
4.在建筑上,我们用塑料制成塑钢门窗是应用了塑料的的特性。
5.我们用塑料制成镜片,是应用了塑料的特性。
6.报刊、书本都是用制成的。
7.灯泡是用制成的,我们称它是材料。
8.钥匙、小刀、剪刀等都是用制成的,属于材料。
9.用塑料做尺子比用木头做尺子的优点是、、、。
10.用塑料做成皮球是应用了塑料具有的特性。
二、明辨是非。
1.生活中不需要人造材料,只要有天然材料就足够了。
()
2.陶瓷属于人造材料,因为它是经人加工后才制成的。
()
3.桌子虽然是用木头制成的,但它经过了人的加工,应该是人造材料。
()
4.天然材料就是天然材料,无论怎样都变不成人造材料。
()
5.塑料虽然用途大,但也有许多地方不适合用塑料。
()
6.用塑料制成的矿泉水瓶,遇到热水会变软,变形。
()
三、择优录取。
1。
布娃娃是用( )做成的。
A.泥 B.布 C.木头
2.自行车的轮胎是用( )制成的。
A.钢 8.玻璃 C.橡胶
3.我们钉东西用的钉子是用( )制成的。
A.铁 8.塑料 C.木头
4.磁带的外壳属于( )材料,光碟是用( )制成的。
A.天然 B.人造 C.塑料 D.铁
5.制造牙刷的材料属于( )材料。
A.天然 B.人造
6.氢气球是用( )制成的。
A.橡胶 B.冰糖 C.棉花
四、我会看图填空。
组成材料:;属于材料组成材料:;属于材料五、对答如流。
1.易拉罐的包装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该材料属于什么材料?
2.“白色污染”是怎么回事?我们应怎样减少“白色污染”?
3.既然塑料的硬度大,并且塑料有许多钢铁不具有的优点。
那么我们可以只用塑料,
不用钢铁。
这样可以吗?为什么?
第一单元达标训练卷(B)
一、精彩补白。
(
1.建造房屋用的砖头是用制成的。
2.常用的尺子、三角板大都是用制成的,属于材料。
3.许多家用电器,像电视机、洗衣机、空调等的外壳是用制成的,这是应用了该材料的特性。
4.用塑料制成鞋底和轮胎,是应用了塑料的特性。
5.蹦蹦球是用橡胶做的,是应用了其的特性,属于材料。
6.电线的内芯是用做成的,其外皮是用做成的,它们都属于材料。
7.火柴盒是用制成的,属于材料。
火柴梗是用制成的,属于材料。
8.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材料称为材料,经过人们加工后,会变成材料。
9.气球和热气球不同,气球是用制成的,而热气球是用制成的。
10.用塑料制成的手套和用棉布制成的手套戴到手上,塑料做成的手套感觉,棉布做成的手套感觉。
二、明辨是非。
(12分)
1.常见的材料都是天然材料,人造材料不常见。
( )
2.石子是经过人加工过的,所以属于人造材料。
( )
3.用石油可以制成塑料杯子,我们可以说该杯子是用天然材料制成的。
( )
4.将塑料袋制成绿色,就不会造成“白色污染”了。
( )
5.用塑料制成勺子,是因为塑料造价低、易成形、使用轻便。
( )
6.铁、木头都属于常用材料,而塑料属于新材料。
( )
三、择优录取。
(15分) .
1.下列材料中,属于天然材料的有( )。
A.玻璃 B.塑料 C.沙土
2.下列材料中,属于新材料的有( )。
A.钛合金 B.刚砍的木头 C.塑料 3.塑料不可以制成下列哪种制品?( )A.轮胎 B.电炉的炉丝 C.茶壶
4.暖壶的壶胆是用()做成的。
A.塑料 B.钢 C.玻璃
5.电视机的屏幕是用( )制成的。
A.玻璃. B.陶瓷 C.塑料
6.应用塑料透明的特性,可将塑料制成( )A.轮胎 B.有机玻璃 C.塑钢门窗四、一一对应。
(12分)
将物品与所组成的材料,以及材料的类型用线连起来。
①字典 a.木头
②装洗发水的瓶子 b.钢铁天然材料
③椅子 c.纸
④火车的轨道 d.塑料
⑤汽车轮胎 e.石墨人造材料
⑥铅笔芯 f.橡胶
五、对答如流0(25分)
1.什么叫做人造材料?人造材料可以完全取代天然材料吗?为什么?
2.塑料虽然应用广泛,但也有许多地方不适用。
实际情况是否如此?为什么?请举例说明实际生活中不适合用塑料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