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哺乳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哺乳动物
的一生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征。
2. 了解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与生长发育。
3. 掌握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
1. 解释哺乳动物的特征。
2. 了解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与生长发育。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哺乳动物和人类的相互关系和人类保护哺乳动物的正确
的思想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3分钟,板书)
板书:“哺乳动物的一生”
2. 展示(10分钟,图片)
通过展示哺乳动物图片,引导孩子们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
3. 研究(20分钟,教学反复,举例说明)
1. 什么是哺乳动物?
教师解释哺乳动物的定义和特征,并举例:牛、狗、猫、老鼠等。
2. 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与生长发育。
(1)母乳喂养的优点。
(2)雏鸟和幼兽的生长发育。
3. 哺乳动物和人类的关系以及人类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1)哺乳动物和人的关系。
(2)人类保护哺乳动物的重要性。
4. 合作探究(15分钟,小组活动)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有关哺乳动物的视频或动物园内哺乳动物馆中对生活性和个人性格进行初步描述。
5. 总结(2分钟,黑板报)
请一名同学将小组活动的结果呈现在黑板上,教师进行总结。
五、教学反思
此教案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概念简化,使学生们更容易地理解哺乳动物的特征、繁殖方式和生长发育。
同时,通过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协作意识。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动物的生命周期》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的一个单元。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动物的生命周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鸟类的生殖和发育、昆虫的变态发育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生物的一些基本特征,如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
学生对动物的生命现象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其生命周期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生命周期,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动物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有所不同。
2.难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探究,理解动物的生命现象,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动物的生命周期,培养学生的思考和交流能力。
3.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动物生命周期的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课件等教学资源。
2.动物生命周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
3.实验器材和材料:如显微镜、昆虫标本、鸟蛋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展示蝴蝶、鸟、鱼等动物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关于动物生命周期的内容,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概念。
通过示例,讲解动物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如卵、幼虫、蛹、成虫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请同学们观察周围生活中的动物,举例说明它们的生命周期。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2023新课标版)
4.蚕变了新模样【教材简析】本节课的重点是观察蚕蛹。
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来的,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
教材的探索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活动:一是描述我们观察到的蚕吐丝结茧的过程并交流;二是观察蚕蛹的形态结构特征。
通过这两个活动,既可以检查学生前期课外观察活动的成果,还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观察蚕茧内部变化的好奇心。
再研讨环节,围绕“蚕蛹与蚕的幼虫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蚕蛹还会变化吗”“蚕茧对蚕起到什么作用?”三个问题,引发学生积极关注和思考蚕身体变化与外界环境适应性的关系,并帮助学生构建生物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的观点积累感性经验。
本节课内容和后面几课将共同帮助学生构建对昆虫共同特征的认识。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月左右的饲养,学生对于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情,随着蚕开始吐丝结茧,学生迎来了收获成果的时刻。
学生对于获得的蚕茧充满了好奇,因此,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特别是针对蚕茧中的蛹是有生命的吗?从哪些地方可以推测有生命?还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这节课上需要进行分层引导,并提供多种观察工具,指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并进行有效的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观察蚕茧和蚕蛹,知道蚕蛹是由蚕的幼虫发育而来;了解蚕蛹的身体结构,知道蚕茧具有保护蚕蛹的作用。
[科学思维]根据观察获得的信息,推测蚕茧中有蛹,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和幼虫的异同点,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探究实践]观察过程中,学会用多种方法观察蚕茧和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能用图画进行描述和记录。
[态度责任]通过蚕丝和人类的关系,初步理解人类的生活依赖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并记录蚕蛹的外部形态特征。
[难点]能用比较的方法研究蚕蛹与幼虫的相同与不同,进一步认识两者的关系。
推测蚕茧中有蛹及蚕蛹身体可能发生的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每组一套蚕茧、放大镜、剪刀、手电、尺子、作业本等。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3课《蚕长大了》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3.蚕长大了【教材简析】第一节课学生启动了蚕的饲养活动,通过一段时间对蚕宝宝的照顾,以及观察记录活动,学生对自己饲养的蚕有了一定的感情。
本节课要对四龄的蚕进行观察,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引领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记录,交流这一段时间发现的蚕的生长、发育以及饮食、运动等行为的新变化以及饲养蚕的经验和教训。
通过观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及行为特征,发现蚕宝宝的外部形态特征,引领学生关注蚕未来的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为五龄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通过前课的引导,大部分学生对蚕的饲养活动继续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观察欲,部分学生可能也拥有了一些初步的养蚕经验,对于蚕的形态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但学生对各部位的名称以及对应的功能还不熟悉,对观察到的现象还不能进行科学的解释,通过课堂的教学活动和同学的发现交流,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养蚕活动是一个学生长期探究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鼓励和引导,以帮助学生在这长期的饲养观察活动中进行深入细致地观察,并坚持记录。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蚕的观察,了解蚕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身体有口、眼、足、气门等结构,与取食、运动、呼吸等功能相适应;发现它的生长发育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氧气和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伴随着眠和蜕皮等现象。
[科学思维]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比较分析幼蚕身体变化与生命活动变化的联系。
能在教师引导下,分析蚕的身体结构与其生命活动相适应。
[探究实践]能用尺子、放大镜等工具对蚕进行观察,利用文字和画图的方式描述和记录幼蚕的形态特征,认识到蚕的结构特征及生命活动现象。
[态度责任]通过饲养蚕,理解坚持做好观察记录的重要性,对养蚕活动及研究蚕的生长变化保持浓厚的兴趣,领悟到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教学重难点】[重点]交流养蚕过程中的新发现,观察蚕幼虫的生命活动,认识蚕的幼虫的身体结构及对应的功能。
[难点]区别即将吐丝的蚕,为蚕的吐丝结茧做好准备。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师课前需要了解学生前期养蚕观察记录情况。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共8课时)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全部教案《迎接蚕宝宝的到来》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1课,也是对蚕的一生有整体认识的一节课。
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课,是贯穿整个单元的养蚕活动的开始,需要为蚕宝宝的到来和后续的长期观察活动做好必要的准备。
本课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聚焦,“蚕卵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
结合“幼虫和幼崽从动物卵中破壳而出叫孵化”的资料提示,提出“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呢?”的问题,教师通过开展观察记录活动了解学生的已有经验,启发学生回忆并交流自己对蚕的一生的相关认识。
第二部分——探索,通过观察蚕卵、为蚕宝宝建造“家”、制定蚕的一生的观察计划、设计蚕的生长变化记录表等准备活动,学生能够对蚕的生命过程有整体认识。
第三部分——研讨,“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这些问题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整理在探索部分的所得,引导学生正确表述科学词汇“卵”“孵化”“观察计划”,提醒学生课后重点关注蚕卵的孵化,并督促学生做好饲养和观察工作。
“研究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做?”这个问题帮助学生梳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知道蚕的一生的变化过程大致是怎样的,第二个内容是指导饲养小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这是养蚕活动中很关键的问题。
第四部分——拓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记录蚕宝宝出生的日期和样子。
这部分是课堂学习的延续部分,需要课后完成,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
【学生分析】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有些学生还养过蜗牛、金鱼等,他们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的。
但养过蚕的学生较少,所以学生通常对蚕宝宝充满兴趣,不过有些学生对经历饲养蚕宝宝的一生的过程还缺乏足够的耐心和持之以恒记录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 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包括颜色、大小、形状等。
2. 蚕的一生从卵开始,蚕卵里孕育着新生命。
3. 蚁蚕是由蚕卵孵化出来的。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1、观察蚕卵
(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
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教 学
准 备
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 学 过 程
个性化批注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
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
课 时
目 标
科学概念
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
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
(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单元 动物的一生教案(4蚕变了新模样)
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4.蚕变了新模样【教学目标】1.知道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知道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4.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教学重难点】1.知道变成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种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知道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教学准备】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丝绸制品、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茧是怎样形成的?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面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实验器材和探索过程。
(2)学生参照随堂学部分,围绕两大问题进行讨论,明晰实验过程中须考的问题:一是观察蚕在吐丝时有哪些动作;二是比较蚕蛹与蚕茧有哪些相同与不同。
2.教师用课件的形式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吐丝过程的观察。
(1)学生按照要求自主开展观察蚕吐丝的过程。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观察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蚕在吐丝时头部会扬起,吐丝过程分为:形成结茧网、上簇、形成结茧衣、形成结茧层。
4.教师指导学生围绕随堂学展开对蚕蛹的观察。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五个问题:(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你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最后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5.观察蚕茧和蚕丝。
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测出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无脊椎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无脊椎动物的一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什么是无脊椎动物。
2. 探究无脊椎动物的一生活动。
3. 能够简单描述蜗牛、蚯蚓、蜈蚣、蚂蚁等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性及生活环境。
教学重点1. 无脊椎动物的概念2. 无脊椎动物的一生活动教学难点无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2. 教师准备无脊椎动物标本或图片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首先请同学们看看以下图片,猜猜这些动物有什么特点。
新课展示(10分钟)1. 介绍无脊椎动物,以蜗牛为例,介绍蜗牛的特点、生活环境、性。
2. 利用多媒体工具让同学们了解无脊椎动物的生活方式并简单了解无脊椎动物的分类。
3.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有趣的绘本教材带领学生探索“为什么小丑鱼会躲在海葵里面”、“为什么蚊子会吸血”等问题,引导学生了解无脊椎动物的一生活动。
课堂探究(25分钟)1. 根据教师的指引,呈现出不同的无脊椎动物标本或图片,鼓励同学们猜测这是什么动物、这些动物有什么特征。
让学生感受无脊椎动物的多样性和不足之处。
2. 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无脊椎动物,探究这种动物的外形、生活环境、食物来源等,制作海报或PPT展示。
小结(10分钟)1. 请同学回答无脊椎动物的特征、生活环境、性等问题。
2. 请学生展示小组探究的成果。
课后作业结合实际生活,设计有关无脊椎动物的访问题目,让学生通过发布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身边的无脊椎动物种类和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无脊椎动物的特征和习性,并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另外,课后调查问卷设计环节可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且了解身边的无脊椎动物的习性和种类,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生态环境。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成长的过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生存状态。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动物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他们对动物充满好奇,乐于探究。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等了解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认识动物的多样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探究动物生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
2.教学难点:动物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的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动物的生活习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3.实验法:进行简单的动物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动物的图片、视频、实物等教学资源。
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放大镜等。
3.准备课堂活动用的道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动物的生长发育过程,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4.巩固(5分钟)引导学生总结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保护动物和生态环境。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动物的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过程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教案(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3课《蚕变了新模样》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蚕变了新模样》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三课内容。
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教学内容有适当调整,由原来的“观察蚕茧”的实物观察,改为通过观看短片观察,来了解蚕茧的相关知识,本节课既是观察课又是科学探究课。
本课内容主要分“观察蚕蛹”和“观察蚕茧和蚕丝”两部分,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蚕蛹与幼虫时期的蚕一样是有生命的。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知道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蚕蛹和蚕茧的观察、描述过程,用画图、文字记录观察结果并交流。
经历简单的推测、验证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保持和发展他们探究蚕的兴趣和爱好。
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能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蚕蛹、描述蚕蛹的特点,组织好学生的交流。
2、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正确观察并描述蚕蛹的特点。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成语“作茧自缚”的意思吗?说的就是蚕。
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探究新知(一)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
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按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
三下科学第二单元教案引言:科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通过科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案是三年级下学期科学课程的第二个单元,内容涵盖了植物的生长和繁殖。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会了解到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从而增强他们对植物世界的认识。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繁殖方式;- 掌握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和花的结构与功能;- 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种子繁殖、营养器官繁殖和无性繁殖。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精神和探索精神。
3. 情感目标:- 增强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关注;-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珍惜植物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耐心和细致性。
二、教学内容:1. 生长和发育:- 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了解植物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营养物质的作用;- 观察实验:通过对种子的发芽过程进行观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的主要部分及其功能:- 掌握植物的主要部分:根、茎、叶和花的结构和功能;- 了解根的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性;- 了解茎的支撑植物、输送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和气呼吸的功能;- 了解花的繁殖和吸引传粉媒介的作用。
3. 植物的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了解种子繁殖的过程,掌握种子的结构和特点;- 营养器官繁殖:了解植物营养器官繁殖的方法,如根繁殖和茎繁殖;- 无性繁殖:了解植物无性繁殖的方法,如枝条扦插、叶片扦插和分株繁殖。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通过显示图片或盆栽植物,引导学生对植物进行观察和感受;- 引导学生思考:植物是如何生长的?它们需要什么环境和条件?2. 学习植物的生长和发育(30分钟)- 通过课堂讲解和图示,给学生介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需要的条件;- 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和记录种子从发芽到生长的变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全套每课教案汇编(含8个教案)
二、探究新知聚焦:观察蚕卵并制订计划观察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聚焦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图片:1、刚出生的蚕卵提出问题:你观察到的刚出生的蚕卵是什么样的?课件展示:2.几天后的蚕卵聚焦二: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课件出示学生观察并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做出回答。
结合自身想一想“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关于“怎样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你还想了解那些问题?课件出示探索一: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播放视频《观察蚕卵及蚁蚕》。
课件出示:播放视频《观察蚁蚕的外形和行为》观察蚕卵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外部形态特征,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分别用图画和文字记录等方法培养学生描述事物主要特征、记录整理信息的能力。
课件出示:播放视频《为什么蚕卵是黑色的?》(部分学生可能对观察到的蚕卵的颜色不会描述,可通过本视频帮助学生对蚕卵颜色形成认识)探索二:为蚕宝宝建造一个家分析:为蚁蚕准备一个盒子作为“房子”,保证“房子”的清洁卫生。
把蚕盒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在蚕盒盖上扎些小孔,但不要扎得太多,防止水分蒸发过快。
养蚕的相对湿度为75%~80%,如果温度过高,要在蚕盒底部铺纸或开盖饲养一段时间。
如果温度过低,则可以在蚕盒旁边加放浸湿的纱布增加温度,但不要让蚁蚕直接浸在水里。
课件出示:重复展示“家的要求”课件,让学生说一说。
(巩固重点)蚕宝宝的食物蚁蚕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应以碎的嫩桑叶喂养。
家蚕有很强的食欲。
它们昼夜不停地吃桑叶,所以生长得非常快,俗称“蚕食鲸吞”。
探索三:小组讨论,共同做一个观察计划2、能用画图、文字等方法记录蚕卵的外部形态特征。
3、能用收集资料或访谈的方法获得养蚕的相关知识。
4、能制订切实可行的观察计划,并用于观察记录蚕一生的生长变化。
课件出示:研讨交流:研讨一:蚕卵是什么样的?蚕卵孵化需要什么条件?课件出示:师生小结: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的,经过1~2天变成淡红色或者浅褐色,再经过3~4天,变成灰绿色或紫黑色。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2课《认识其他动物的卵》教学设计课题认识其他动物的卵单元二学科科学年级三学习目标1.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2.卵是动物一生的初始阶段,卵孵化发育成小动物。
3.不同动物的卵外部形态不同,但内部结构基本相似。
4.能根据卵的外部形态特征,对卵进行简单分类。
5.能观察并能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6.能根据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7.对卵为什么能孵化出小动物有好奇心,对动物卵有探究的兴趣。
8.能通过研究动物卵体会生命的多样性和可延续性。
9.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人类行为能够影响动物的繁殖和生长。
重点比较不同动物卵的特征,给卵分类以及观察、识别鸡卵的内部结构。
难点根据鸡卵各部分结构的特点,推测各部分的功能。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你知道蚕宝宝是从哪里来的吗?它是用什么来繁殖后代的呢?出示图片,从蚕卵孵化出来的,很多动物和蚕一样,通过产卵繁殖后代,我们称为卵生动物。
学生交流回答。
旨在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聚焦:像蚕一样,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不同动物的卵一样吗?动物的卵里都有什么呢?分析:许多动物都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最常见的就是鸟类和昆虫。
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动物的卵有鸡蛋、鸭蛋、鹅蛋、鹤鹑蛋等,这些动物的卵的大小和颜色都不一样,如鸡蛋是白色或棕色的,鸭蛋和鹅蛋是青灰色的,鹳鹑蛋是带花纹的。
但是这些动物的卵的内部结构都相似,都有蛋黄和蛋白。
结论:不同动物的卵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卵生动物的卵在形态、大小、颜色、有无硬壳等方面各不相同。
探索:观察不同动物的卵,与蚕卵比较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材料:蛇和蛇卵、鸡和鸡卵(鸡蛋)、鱼和鱼卵、蛙和蛙卵、龟和龟卵、蚂蚁和蚂蚁卵6种动物及其卵的图片。
学生小组交流研讨,小组代表或科代表回答。
学生观察、记录交流并汇报。
由蚕卵拓展到其他更多动物的卵。
通过观察图片中不同动物的卵,并与观看不同动物的卵的视频资料。
教科版小学科学新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第5课 《茧中钻出了蚕蛾》教案
教科版三下第二单元第5课《茧中钻出了蚕蛾》教学设计(5)蚕蛾留下后代,不久之后便会死去。
刚产下的卵是黄色的。
观察结果:蚕蛹变成了蚕蛾,蚕蛾会交尾、产卵。
蛹羽化成蚕蛾后,破茧而出。
蚕蛾的口器退化,不能咬破蚕茧,那么它是怎样从茧中钻出来的呢?原来蚕蛾是借助了一种棕红色的碱性液汁破茧而出的。
蚕蛾先吐出这种液汁,使粘着蚕丝的丝胶溶解,然后用头和足把丝拨开,形成一个圆洞,这样蚕蛾就可以从圆洞中钻出来了。
介绍昆虫的羽化昆虫由若虫或蛹经过蜕皮变化为成虫的过程叫羽化。
完全变态类昆虫,从蛹变化为成虫,身体组织经过了复杂变化,因而成虫的形态构造与蛹显著不同。
观察蚕蛾。
1.蚕蛾的形态。
(活动手册)观察准备:蚕蛾、放大镜。
观察方法:先观察蚕蛾身体的组成部分,再观察各部分器官。
观察记录:蚕蛾的形态。
蚕蛾全身披着白色鳞毛,身体分为头、胸、腹三个部分。
两对翅膀,前翅呈三角形,后翅略呈圆形。
两对翅膀较小,已失去飞行能力。
头部长着一对复眼和一对触角,触角呈羽状。
口器退化,不进食。
学生观察交流。
蚕蛾不吃食物(口器消失所以不吃食物),有交尾、产卵、斗翅等行为。
认识蚕蛹和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来的。
蚕蛾的胸部共有三对胸足,足的前端有爪。
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
观察结果:蚕蛾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都有重要器官。
具有这种身体结构的动物是昆虫。
蚕蛾是昆虫的一种。
2.蚕蛾的运动和进食情况。
(1)蚕蛾的运动方式:用足在地面爬行,不能用翅膀飞行。
(2)蚕蛾的进食情况:蚕蛾不吃任何食物。
3.区别雄蛾和雌蛾。
比较蚕蛾与蚕蛹的外部特征。
观察准备:蚕蛾、蚕蛹。
放大镜。
观察方法:通过对比,发现蚕蛾和蚕蛹的共同点。
观察现象:对比蚕蛾和蚕蛹的身体结构,可以发现很多共同点。
观察记录:蚕蛾和蚕蛹的比较记录表。
学生小结:蚕蛾是由蚕蛹发育而成的。
将探索部分发现的内容进行整理,把昆虫的共同特征进一步概括。
在生活中找到与蚕蛾相似的动物,如蚂蚁、蝴观察分析:通过观察比较蚕蛾有蚕蛹的外部特征,可以推测出蚕蛾的头、胸、腹部分别由蚕蛹的头、胸、腹三部分发育而来。
杭州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
杭州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教案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一生》是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的主题。
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以及它们在不同生命阶段的特点。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不多。
他们在生活中接触过一些动物,但很少有机会观察到动物的全生命周期。
因此,本课旨在通过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知道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3.培养学生关注动物,关爱生命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动物的生命周期。
2.难点: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生命过程。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3.实践法: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观察学校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动物的一生》。
2.PPT课件。
3.图片素材:动物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相关图片。
4.实践活动材料:观察学校里的动物。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动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动物的生命过程。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和实例,了解动物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
提问:“动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什么特点?”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物生命的看法和体验。
鼓励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4.巩固(5分钟)让学生回答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问题如下:1.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2.动物在不同的生命阶段有什么特点?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关注学校里的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
过程与方法: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产生问题并积极思考,能用适宜的方式将自己的认识清楚地表达出来,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
【教学难点】:观察各种植物的种子。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猫给小猫哺乳的图片、鸡妈妈带小鸡吃食的图片、向日葵小苗的图片、各种植物的种子(向日葵、花生、四季豆、南瓜、小麦、玉米、绿豆等)、白纸、放大镜。
(学生准备)各种植物的种子、白纸、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听听说说1、师:小猫是谁生下来的?小鸡是怎么来的呢?向日葵小苗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3、师:(出示图片)验证学生说出的答案。
4、师: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二、想想画画1、师: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
2、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
3、师:展示学生画的作品。
4、师:指名学生说说自己画的作品的意义。
5、师: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后代,但是,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
三、观察种子1、师:每个人把自己带来的白纸放到桌面上,将带来的植物的种子放到白纸上,观察植物的种子,边观察边记录。
可以借助放大镜观察。
2、师: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准备观察种子的什么?3、生:说说自己的想法?4、师:你们说对了,我们观察植物的种子,要观察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5、生:观察植物的种子。
6、师:通过观察植物的种子,你发现了什么?7、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师:关注学生的汇报)8、师:不同植物的种子,从外观来看,它们的形状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种皮不一样等。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材分析】《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在第一单元学习了植物之后本单元安排了动物的生命周期,知识安排从学生身边最亲密动植物入手同时也是基于学生在上册的学习中,已经对常见动物的基本构造以及一些生命特征进行了观察,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本节课是这单元的起始课,起始课一般要让学生对这单元产生兴趣,愿意探索。
但由于这单元知识的特殊性,学生不能在课堂上亲自观察蚕宝宝出生这一过程,只能课后在家里,这就需要他们平时观察并记录下来,可是他们的理论知识还跟不上,每一种现象发生他们并不知道就是这种现象,也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记录,所以我这节课的目的不仅让学生对这单元产生兴趣,并且还要对蚕的一生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知道这些阶段会出现的特征,这样也方便他们观察、思考与记录。
【学情分析】通过近一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
部分学生渐已养成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
大部分学生都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也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
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三年级的学生都喜欢实验,但孩子们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无序操作,科学探究的习惯尚未全面养成,有些学生常常使学习任务难已按学习计划完成,逼迫老师调整课时进行帮助;有的学生在作业习惯方面较差,特别是课外布置的收集资料,观察任务还不能自觉完成。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学生通过观察知道蚕卵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点。
2.学生知道蚕卵里孕育生命,当气温、温度、空气适合的时候,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科学过程:1.学生通过对蚕卵进行细致地观察,能较准确地描述蚕卵的特点。
2.学生通过讨论和阅读养蚕手册,了解一些养蚕的基本知识。
3.学生通过讨论交流,知道可以用测量、文字、画图、日记、拍照等方法来观察、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单元复习教案(2023新课标版)
《动物的一生》单元复习【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学习主题是《动物的一生》。
动物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生命历程。
这样的生命过程一代一代循环往复,使种族得以延续,呈现出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不同的动物出生、繁殖方式和生长发育的过程也不同。
本单元的学习有两条线索,第1、3、4、5、6课以蚕为主要研究对象,呈现了蚕的生命周期现象。
第2、7、8课是对蚕卵、蚕的繁殖、蚕的一生认识的延伸,引导学生形成对更多动物卵、繁殖和动物一生的认识,从个别到一般,逐步构建动物生命周期模型,帮助学生认识不同类别的动物。
【学情分析】在一年级下册“动物”单元,学生观察过蜗牛、鱼等常见的动物,构建起动物是有生命的、会运动、会进食的概念。
本单元学生通过养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生命需求、不同时期蚕的形态结构及与其相适应的生命活动现象,通过总结整理课的梳理,帮助学生从学习蚕的一生延伸到昆虫的一生、更多动物的一生。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单元知识的梳理,知道蚕以及其它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
[科学思维]运用思维导图、比较分析等方法,建构动物的生命周期模型。
[探究实践]梳理单元科学观念和科学活动,用思维导图、模型展示的方法进行呈现。
[态度责任]在知识整理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在汇报展示中能积极参与交流、讨论和分享。
【教学重难点】[重点]梳理本单元每一课的学习内容,整理本单元科学概念和科学方法。
[难点]用思维导图的方法梳理科学知识和概念,并能完整地表达。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水笔、A4纸、餐巾纸、超轻黏土、水彩笔。
【教学过程】一、回顾单元学习主题,布置任务(预设5分钟)1.本单元,我们观察记录了蚕的生命周期,并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预设:知道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等外部形态特征;知道蚕的幼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知道蚕的幼虫生长过程中伴随着眠和蜕皮现象;知道蚕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和食物;知道不同动物的一生经历的阶段不同,蚕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鸟类经历卵,幼体,成体三个阶段,哺乳动物经历从幼体到成体的过程;知道动物经历出生—成长—繁殖—死亡的过程学习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教科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教科书《小学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主要内容包括:磁铁的性质、磁铁的应用、用电流产生磁场、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等。
这些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磁铁和电机的性质及其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磁铁和电机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学生在科学思维、实验操作和问题解决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和讨论,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理解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磁铁的性质和应用2.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磁铁和电机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磁铁、电流表、电机、线圈等。
2.教学课件:制作相关的教学课件,以便于教学展示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磁铁和电机的小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磁铁和电机的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磁铁的性质和应用,以及电流产生磁场和用电流和磁场作用制成的电器的基本原理。
3.操练(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指导,确保实验的安全和准确性。
小学科学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7课《动物的繁殖》教案(2023新课标版)
7.动物的繁殖【教材简析】本课是《动物的一生》单元的第七课。
在前面几节课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自己饲养蚕宝宝,已经初步了解了蚕宝宝的一生以及它的变化和繁殖。
本课研究是有性繁殖中的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的特点,教材直接聚焦,提出问题,将话题聚焦到本节课的研究重点即常见动物的繁殖方式上。
随后通过调查更多的动物,探索哪些动物是跟蚕和鸡一样靠卵繁殖后代的,哪些动物是像猫和狗一样直接生下胎儿的。
接下来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两个方面:一是引领学生运用分类的方法认识卵生和胎生两种繁殖方式;二是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卵生与胎生的认知,分析人类繁衍后代的方式,知道人类的繁殖方式是胎生。
最后拓展的是动物的家,提出许多动物繁殖后代前都要给自己建一个“家”来作为庇护后代的场所,许多“家”都是依赖植物而建的,比如鸟巢,从而引领学生积极关注动物与繁殖相关的更多的生命现象,并积极反思我们人类的一些行为对动物生存的影响。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繁殖”并不陌生。
在前面几课的内容学习中,通过对蚕生命周期现象的认识,学生已经体会到繁殖对于动物种族延续的重要意义。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能例举说出一些动物的繁殖方式,但仅限于零散的认知,没有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整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但让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图片、视频和文字材料等资料,进行分析讨论、交流,获取和整理动物繁殖的信息还是有很大的难度,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动物繁殖方式的了解,知道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即卵生和胎生,昆虫、鱼类、鸟类等动物一般都是卵生动物,胎生动物一般都是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科学思维]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并描述和比较胎生动物与卵生动物的繁殖方式。
[探究实践]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和实地调查的方法收集信息,了解动物的繁殖过程。
[态度责任]愿意调查动物的繁殖过程,并对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产生浓厚的探究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二单元教案课题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一课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
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
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
过程与方法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
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
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
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
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
教师演示器材: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莴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养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又多长呢?那么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同学们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卵(1)让我们来饲养蚕.观察蚕A、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 5毫米。
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 —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
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
)B、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
(2)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
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
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
)2、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让学生预测一下.目的激发学生继续观察的兴趣。
)(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 (学生分组讨论)(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这个活动的重点是为蚕的出生做准备。
具体来说要准备一个盒子作为蚕的“房子”.还要在盒盖上扎些小孔.“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
)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 (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
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
)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
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
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
指导学生阅读养蚕窍门教师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
板书设计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出班级累计节课题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课蚕的生长变化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科学概念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
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
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
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
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
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
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
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
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
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直尺.天平;学生自己饲养的蚕。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学习新课1、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
(交流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
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
)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
交流活动能帮助学生们进一步感受生命的变化.(活动的目的提高对养蚕的兴趣。
)2、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
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
(2)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
3、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
(教学的要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
)板书设计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出班级累计节课题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三课蚕变了新模样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科学概念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
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
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
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
过程与方法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
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
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
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作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
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
教师演示器材: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
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教学导入:同学们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
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观察。
二、学习新课1、观察蚕蛹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
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这是学生们非常好奇的问题。
希望学生们能作出猜测.同时能想办法证明自己的猜测。
对蚕蛹的观察要提出的五个问题进行。
(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
(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最后的推测是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希望学生的推测能以一定的观察事实作为依据。
2、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
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
(“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
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
)第三.教师可通过多媒体介绍给学生。
教学中还可以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
板书设计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出班级累计节课题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四课蛹变成了什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科学概念1、蚕蛹经过10天一15天.会变成蚕蛾。
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
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
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
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
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
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
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准备蚕蛾。
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下面我们就来交流的我们新发现?二、学习新课1、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
)(说明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
相信学生会做出合理的回答: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当然这样的回答还需要从下面对蚕蛾和蚕蛹的对比观察中去发现更多的证据。
)(2)蚕蛾从茧里出来后.教师要提醒学生.要把它从茧上面拿下来.最好专门放到另一个比较宽大的盒子里.以避免蚕蛾把卵产在茧上.不便于卵的保存。
2、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
(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
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
)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
(2)怎样观察蚕蛾的行为?具体来说.就是“看看蚕蛾在干什么?”。
(教师要启发学生有更多的发现.比如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
同时也希望学生在观察的同时提出问题。
)(3)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仔细观察仍能找出蚕蛾是蚕蛹发育而成的证据。
让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
(4)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这是学生很感兴趣的问题。
)(5)“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画蚕蛾和蛹的图4、蚕蛾是什么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板书设计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出班级累计节课题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五课蚕的生命周期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课时目标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
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
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
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
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
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
教学准备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或课件。
教学过程个性化批注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