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王义荣-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王义荣

合集下载

不同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对照研究

不同稀释浓度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对照研究
00 ) .5 。
缓解 :痉挛强度 由I 级降低至 I级 ,或 应 用 于 临 床 , I I I 目前 B X A 已经 成 为 临 T .
由Ⅳ级 降低 至I 级 为部分 缓 解 ;4 无 效 : 床 上 治疗 HF I I () S等 疾 病 的一 线 药 。 为 l并
1 . 方 法 2
带来一系列 内科并发症。 另外考虑 单一 缓慢 降低前房压力 , 使前房波动不至 于 [】 刘家琦, 4 李风鸣. 眼科学【 . 实用 M】 2版. 北 行 小 梁 切 除 术 不 能 解 决 晶 状 体 膨 胀 问 过大, 术中如前房压力过低则注入粘 弹 京 : 民 卫 生 出版 社, 9 97 3 人 19 :5 . 题 , 中和术后会 出现前房不加深 或前 剂, 术 维持前房压力稳定。 3 术前局部应 () 房消失, 导致手术失败; 如果单一行 白内 用 皮 质类 固醇 激 素 , 量 为(48士 . ) 两 组 B X A 用 量 问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2 . 3 2 U, 8 3 T . P< 00 ) .5。两组 患者 治疗 效 果 和 疗 效 持 续 时 间 比较 差 异 均 无 统 计 学 意义 ( P> 00 ) .5。A 组 发 生 不 良反应 4 例 ,3 .5 , 1 (5 %) B组 2 例 (1 7 , 6 6 2 . %) 差异 有统 计 学 意 6 义 ( 0 5。结 论 P< . ) 0 使 用 2 Uml 5 / 稀释 度 B X. 射 治 疗 H S与 使 用 5 / 稀 释 度 的疗 效 相 似 , 可 显 著减 T A注 F 0Uml 但
中男 5 4例 , 6 例 ; 龄 (9~ 7 ) , 碍 ;I : 女 6 年 2 4岁 I 级 中度 , 挛 明显 , 轻 度 功 能 障 面 神 经脑 干 的 出 口区 产 生压 迫 所 致 因 I 痉 有 。 平 均 ( 1 0 95 ) ; 5 . 士 . 岁 病程 1 月 至 1 碍; 7 8 个 5 Ⅳ级: 重度 , 严重痉挛和功能障碍 , 如 而 施行 颅 内微血 管减 压 术有 肯定 疗效 , 但 年 , 均 35- . 平 . 4 8 ; 挛 强度 分 级 :I 行走 困难 、 能 阅读 等 。 效 判 定 标 准 : 因手 术存 在 潜 在严 重 并 发 症和 复发 率 及 9 3 6年 痉 I 不 疗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

理 , 数和计量资 料分 别采 用 检 验 和 t 验 , 计 检 检验 水 准为
a=0 0 。 . 5
观察组 4年后 随访 中痉 挛缓解 3 4例 , 痉挛 复发 2例 , 遗 留后遗症 3例 , 患者满意 率为 9 .% ; 43 对照组痉挛 缓解 2 2例 , 痉挛复发 8例 , 留后 遗症 9例 , 者满意 率为 7 .% , 遗 患 3 3 观察 组患者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且患 者满意度 明显提高 , 痉 挛复发及 遗留后遗症也明显较少 , 两组 比较 , 差异 有统 计学意
的患者 因持续不 能睁 眼。治疗 后 由 Ⅱ 一Ⅳ级降为 0级者 为完
面肌痉挛是一 种常 见 的原 发 性颅神 经疾病 , 具有 无意 其
识、 不规则 、 间断性 、 强直抽搐或单侧 面部肌 肉阵挛性等特 点 , 患者睡眠时可持 续存 在。若 出现 紧张 、 焦虑情 绪或 压力 大时 可使 其加重。常用 的治疗 手段 有药 物 、 针灸 、 按摩 、 肉毒 素注 射等, 但均不 能完全治愈 面肌痉挛。 多数研究表 明颅 内血 管对 面神经 产生 搏动 性压迫后 。 可
年龄 2 7 岁 , 3— 1 病程 32~1 . , . 18年 平均 6 7年 。两组患者在 .
2 结 果
全 缓解 , Ⅱ一Ⅳ级 降为 I Ⅱ级 者为 明显 缓解 , 由 一 由Ⅳ级降 为
Ⅲ级者 为部分 缓解 。随访 中记录 患者 满意 度 , 定满 意度调 制
查表进行统计 。
15 统计 学方法 : 有数据 均采用 S S 1. 计学 软件处 . 所 P S3 0统
吉林医学 2 1 0 2年 6月 第 3 3卷 第 l 6期

32 4 1・
微 血 管 减压 术 治 疗 面 肌 痉 挛 的远 期 疗 效 评 价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综合意见:患者面肌痉挛诊断明确,有手术适应症,可以手术治疗。但手术 难度大,风险大,需小心操作,尽量避免损伤重要神经、血管。术前病情评 估:1、手术采用右侧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标记于术前标记;2、患者病 情· 般,诊断面肌痉挛明确。拟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手术具有探查性质,具 体手术方式根据书中情况决定;3、一般情况可,营养状况良好;4、心肺肝 肾等重要脏器功能未见明显异常;5、无其他系统疾病、感-染等情况:6、 术前准备已完成;手术同意书、输血同意书、麻醉同意书等已签署:7、麻 醉评估(ASA分级2级),无麻醉特殊要求:8、手术,注意保护血管神经, 不勉强手术,术后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复查头部CT,观察术后术 区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9、手术切口清洁程度:I类手术切口(清洁手 术);10、手术时间预计超过3小时,术前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术者王学廉主任和麻醉医师术前查房记录 患者精神可,休息可,无明确不适,查体同前。经积极术前准备,各项检查 已完善。经过术前讨论,拟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麻醉医师张莲花看过患者 ,已向患者家属讲明麻醉中可能发生的意外及并发症。术者高国栋看过病人 ,并向患者和家属讲明术中、术后可能发生的医疗意外及并发症,患者家属 表示理解。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治疗,已在手术同意书和麻醉同意书上签字 。手术医嘱已下,监督医嘱执行。
神经微血管减压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分析
【疾病知识】临床发现,大部分面肌痉挛患者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 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 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极少数面肌痉挛患者的病因为外伤肿瘤或 外科手术后而出现患侧面部抽动现象。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大或者副作用过多的面肌痉挛患者, 采用微血管减压术通常是最后的方法。 以下是位面部反复阵发性不自主抽动10余年的患者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行 微血管减压术的全过程,术者王学廉主任。供面肌痉挛患者及其家属参考。 面肌痉挛患者入院首次病程记录 患者关某,女,46岁,主因“反复右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10余年”于 2013-01-17入院。 病例特点: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右侧面部阵发性不自主抽动,病程10余年。 初步诊断: 面肌痉挛

PTN与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PTN与MVD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比较
作者简介 : 文景 , 医师, 电话 :07 )131 ,- i w-8 6 .o (837917Ema : j @13cm l 4 通讯作者 :文 景 , 师, 医 电话 : 0 7 7 9 1 7 Ema :w-8@ ( 83) 13 1 , - i j l 4
1 3 C r 6.O n
心病 或其它心肺 疾患 的患者 5 8例 , 曾行 M D治 疗效 果 不佳 V
l℃ , 0 每一温段行 2~ 3次 射频 , 续时间 6 9 / , 3— 持 0— 0 s次 共 9r n i。然后唤 醒患 者 , a 针刺皮肤 , 测试患支 区域 的痛觉及触 觉
变化 , 直至痛觉 消失 , 触觉 迟钝或 麻木 , 明该 神 经支受 到 破 说 坏, 传导被阻断 。术后压迫止 血 1 2 n 面部 冰敷 。 0~ 0mi, MV D组 : 本组 5 3例 ( 左侧 2 9例 , 右侧 2 4例 ) 其 中 1支 2 , 例, Ⅱ支 8例 , Ⅲ支 1 6例 , I+Ⅱ支 6例 ,I+Ⅱ +Ⅲ支 9例 , Ⅱ +Ⅲ支 1 2例 。MV D手术 方法 : 所有 患者气 管 内插管 全麻 ,
P< .5, P N组 ; O0 ∞ T P( .5, P N 组 ; 00 ∞ T P< .5, P N组 ; 00 T P< .5, P N组 ; P< .5 P N组 ; P< .5 P N组 ; 00 ∞ T 。 O0 , T F O0 , T P<0 O .5 Y P N 组 :“ 0 0 , P N组 S T P< .5 T
3 术后处理 :T . P N术后 要注意穿 刺部位应 压迫止血 , 面部
的复发率 。两种术式各具特点 , 选择术式 时应 扬长避 短 , 互 相
结合 , 手术 医师除了具 备 良好 的外科基础 , 主要还要 做好 以下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

1.5T磁共振3D B-FFE序列结合MRA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中的应用价值徐国奇【摘要】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ethod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 Methods The Philips 1.5T MRI 3D B-FFE sequence and 3D TOF MRA sequence of 21 cases of clinical consideration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 patients were examined,the analysis was made for the two sequence on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 in the imaging diagnosis as well as whether their combination has advantage in the diagnosis. Results The advantages of 3D B-FFE could clearly show the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 and the advantages of 3D TOF MRA sequence is traceable responsibility vascular compression of the facial nerve,combines the advantages of them, 21 patients in the image reached a definite diagnosis. Conclusion 3D B-FFE sequence with 3D TOF MRA sequence can provide more comprehensive imaging evidence for the diagnosis of vascular compression in hemifacial spasm.%目的:探讨血管压迫性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检查方法。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面肌痉挛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的不自主抽搐。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手段。

然而,MVD手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硬膜破损,为提高手术效果和安全性,临床上逐渐增用硬膜修补材料。

本文将对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术后疗效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期内在我院接受MVD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其中一部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增用了硬膜修补材料。

通过对患者的术前、术后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对手术效果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三、材料与手术过程在MVD手术中,增用的硬膜修补材料主要包括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医用高分子材料。

手术过程中,医生在确保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对破损的硬膜进行修补,以防止脑脊液漏出和颅内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四、术后疗效分析1. 手术效果: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MVD手术在保证减压效果的同时,有效修复了破损的硬膜,降低了术后脑脊液漏出和颅内感染的风险。

此外,术后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2. 术后恢复:与未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相比,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更短,疼痛程度更低。

此外,术后随访发现,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

3. 并发症分析: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有效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颅内感染、面神经麻痹等。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未使用者。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可以有效提高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安全性。

通过修复破损的硬膜,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此外,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患者术后复发率较低,说明该方法在长期疗效方面具有优势。

然而,硬膜修补材料的选择和使用方法仍需进一步研究和优化。

在保证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应尽可能选择具有良好修复效果和操作简便的材料和方法。

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侧方扩散监测在MVD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治疗原则:一般应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显微手术操作 ,找到并解除面 神经根进入脑干 段(REZ区)的 血管压迫
侧方扩散( LSR )
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 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时,在面 神经的另一分支可恒定地记 录到病理性的诱发肌电反应 ,这种间接的或称联带的反 应称之侧方扩散或 侧方传 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 ),也称为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硬脑膜剪 开前 释放脑脊液 分离责任血管 侧方扩散消失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7例,AMR消失的 17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 门诊随访2月17例患者症状未复发
结果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消失(10例) • 切开硬脑膜吸脑脊液后AMR消失(2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未消失,进一步探查责任
讨论
• 多项研究显示:减压术后存在AMR电位的患者,面 肌痉挛症状仍有可能完全缓解
• 有学者建议对于面神经MVD术后的患者,随访应至 少6个月以判定是否有效
1.Hatem J,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 during MVD for henmifacial spasm. Br J Neurosurgery,2001,15:496-499. 2.Joo WI, Lee KJ, Park HK. 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VD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J Clin Neurosci,2008,15,1335-1339.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

多模态脑监测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评估作用研究进展朱炳综述,陈丽霞审校摘要:随着人口老龄化,脑血管疾病成为全球第二大死亡原因,急性脑梗死约占脑血管病的80%,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是因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主干粥样硬化及血栓形成导致动脉闭塞引起大面积脑组织缺血坏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死率、高致残率的特点。

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发生后,病情严重进展迅速,脑细胞大量损伤、坏死后出现脑水肿,进一步压迫神经,可引发脑组织进一步损伤,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救治,会出现脑疝等危及生命情况。

因此,能够床旁动态监测脑水肿的改变对帮助病情评估、判断预后以及指导临床治疗极为重要。

本文通过对多种监测方式对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后脑水肿的动态评估应用价值进行综述,为以后临床诊治提供借鉴。

关键词:急性大面积脑梗死;脑水肿;多模态脑监测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Research advances in multimodal brain monitoring in evaluating cerebral edema after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ZHU Bing,CHEN Lixia.(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00, China)Abstract:Wi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ve become the second leading cause of death in the world, and 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counts for about 80% of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refers to a large area of brain ischemia and necrosis due to arterial occlusion caused by arteriosclerosis and thrombosis of the internal carotid artery or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ith the features of high incidence rate, mortality rate, and disability rate. After the onset of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the disease progresses seriously and rapidly,and cerebral edema occurs after the damage and necrosis of a large number of brain cells, which further compresses nerves and leads to further brain tissue damage, resulting in life-threatening conditions like cerebral hernia without timely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Therefore, bedside dynamic monitoring of cerebral edema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assessing disease conditions, judging prognosis, and guiding clinical treatment.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various monitor⁃ing methods in dynamic assessment of cerebral edema after 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Key words:Acute 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Cerebral edema;Multimodal brain monitoring所有卒中类型中大面积脑梗死约10%,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死亡率高达80%,在缺血期间,由于能量依赖性离子转运的失败和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的破坏[1,2],过量的液体积聚在脑的细胞内或细胞外空间中,这导致组织肿胀和颅内压升高。

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基于休克指数评估急救护理对急诊严重创伤并失血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影响

综上所述,通过对行脊柱内固定手术患者术前进行疼痛认知干预,对患者进行积极导向,增加其对疼痛相关知识的认识,掌握疼痛自我评估的方法,使其正确面对疼痛,减少患者负性情绪,提高患者对疼痛管理的依从性,从而达到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敏感程度、提高镇痛效果、有效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情绪的目的,以利于促进疾病康复。

但由于本研究样本数量有限,随访时间较短,应在临床工作中进一步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护理措施,使护理干预更大程度实现疾病治疗理想转归。

4 参考文献[1]李洪伟,李鹤,赵鹏飞.后路经皮置钉与开放置钉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脊椎骨折的疗效及组织创伤应激反应比较[J].颈腰痛杂志,2021,42(2):232-235.[2]张荣,王晶.以病人信息需求为导向的健康教育结合积极心理干预对脊柱骨折术后患者疼痛介质及康复积极性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31):158-160.[3]张村,岳慧玲.认知行为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自我效能感,康复训练行为和恢复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22,19(15):163-166.[4] 胡皓琳,朱艳.基于无痛理念的认知行为干预对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围术期疼痛的影响[J].河北医药,2021,43(11):1751-1754.[5] 张伟.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康复的影响研究[J].中国伤残医学,2021,29(3):54-55.[6] 赵慧霞.手术室护理结合疼痛干预对创伤骨折患者术后恢复及睡眠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30(7):771-774.[7] 张丽华,蒋珍丽,贺雯佳,等.协同护理模式对脊柱骨折患者术后负性情绪及并发症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5):153-155.[8]蓝方明.认知行为干预护理对减轻脊柱手术患者焦虑,疼痛效果观察[J].保健文汇,2021,22(3):111-112.[9] 张蕊,刘瑞.围术期心理护理干预对四肢骨折患者术后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25):177-179.[2023-11-29收稿]急诊严重创伤通常指的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因车祸、高空下坠、刺伤等原因而遭受的严重外伤,此种创伤类型可能会给骨骼、肌肉、脏器及神经系统等造成极为严重的损伤,且容易因严重创伤导致休克的症状表现,比如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意识模糊、持续性呼吸困难等。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

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侧方扩散反应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焦风;张磊;赵春维;刘波;王栋梁;梁冶矢;刘献增【摘要】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 monitoring in the treatment of hemifacial spasm (HFS) by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Methods Forty-five patients with primary HFS treated by MVD. During operations, we performed LSR monitoring before and after MVD re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assessed after operation on day 1 and 7, and at 3 month after surgery by self-assessment scale.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LSR and prognosis. Results In 40 patients, the LSR disappeared immediately after decompression (LSR disappeared group). In the remaining 5 patients, the LSR did not vanish immediately after decompression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one patient's LSR decreased 86%, 2 patients' LSR decreased above 50%, 1 patient had no change, and in 1 patient, LSR was not detected from the start. On day 1 after operation, in the LSR disappeared group, HFS was relieved totally in 31 patients, 9 patients described improvement; in the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1 patient totally relieved, 1 patient improved, and 3 patients failed. On day 7, in the LSR disappeared group, HFS was relieved totally in 35 patients, 5 patients described improvement; in the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1 patient totally relieved, 2 patient improved, and 2 patients failed. After 3 month, in the LSR disappeared group, HFS was relieved totally in 39 patients, 1 patientsdescribed improvement; in the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3 patient improved, and 2 patients failed. After 3-month to 88-month follow-up, in the LSR disappeared group, all the 40 patients cured, in the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3 patients improved and 2 patients failed. At all the postoperative observing time, the proportion of cure and improvement of the LSR disappeared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LSR non vanishing group. Statistical analysis foun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relief of LSR and clinical outcome (all P<0.05). Conclusion LSR monitoring of HFS patients in MVD is correlated with the curative effect, and the rate of cure and improvement i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disappeared LSR after decompression.%目的分析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MVD)中侧方扩散反应(LSR)监测对疗效的预测作用.方法面肌痉挛患者45例,均行MVD术治疗,分别于术中微血管减压前后进行LSR监测.分别于术后第1、7天及术后3个月采用自我评价量表评估手术效果.分析减压后LSR变化与疗效的关系.结果 40例减压后LSR 即刻消失(LSR消失组);5例LSR未即刻消失(LSR未消失组),其中1例下降86%、2例下降幅度不足50%、1例无变化、1例因持续自发放电未引出LSR.术后第1天,LSR消失组治愈31例、好转9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1例、无效3例;术后第7天,LSR消失组治愈35例、好转5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术后3个月,LSR消失组治愈39例、好转1例,LSR未消失组治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随访3~88个月,LSR消失组全部治愈,LSR未消失组好转3例、无效2例.术后各观察时点LSR消失组治愈和好转比例均高于LSR未消失组,减压后LSR是否消失与疗效存在相关性(P均<0.05).结论面肌痉挛患者MVD 术中LSR监测结果与疗效有关,减压后LSR消失者治愈及好转率较高.【期刊名称】《山东医药》【年(卷),期】2017(057)015【总页数】3页(P71-73)【关键词】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侧方扩散反应【作者】焦风;张磊;赵春维;刘波;王栋梁;梁冶矢;刘献增【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乌鲁木齐市友谊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面肌痉挛是以一侧面神经支配肌肉不自主阵发性抽动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

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

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张璇;尤素伟;吕洲;闫媛媛;高丽娜【摘要】目的:比较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2018年邯郸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偏侧面肌痉挛患者164例,根据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次数分组,其中76例首次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为首次治疗组,88例重复接受A型肉毒毒素治疗的为重复治疗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面神经电图、瞬目反射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重复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100.00%(88/88),略高于首次治疗组的97.37%(74/7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的完全缓解率为70.45%(62/88),明显高于首次治疗组的60.53%(4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患侧运动神经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振幅显著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CMAP差值(ΔCMAP),瞬目反射R1差值(ΔR1)、R2差值(ΔR2)和R3差值(ΔR3)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治疗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09%(8/88),明显低于首次治疗组的21.05%(1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相近,临床获益情况均较好,其中重复治疗方案的综合疗效更优.【期刊名称】《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年(卷),期】2019(019)007【总页数】4页(P797-800)【关键词】偏侧面肌痉挛;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首次治疗【作者】张璇;尤素伟;吕洲;闫媛媛;高丽娜【作者单位】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 056002;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 056002;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 056002;邯郸市中心医院质管办,河北邯郸 056002;邯郸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河北邯郸 056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7偏侧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患者一侧面部肌群出现不自主阵挛性抽动,发病率约为0.01%,发病年龄范围广,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群[1]。

王义荣:手术“导航”,让脑不再积水

王义荣:手术“导航”,让脑不再积水

王义荣:手术“导航”,让脑不再积水作者:王家铃周素琴李新伟张琼来源:《健康人生》2016年第03期王义荣医学硕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司法鉴定中心法园临床鉴定专家。

谈起脑积水、脑脊液这些专业名词,很多人都比较陌生。

但说起老年人走路总是双脚叉开,步态不稳,或智力低下,含糊不清,或小便失禁,难以自理,那并不少见。

很多人认为这是老年人的一种生理反应,是年老的一种表现,或是得了老年痴呆症。

其实,其中不少人是因脑积水引起的。

“脑积水是由于颅脑疾患使得脑脊液分泌过多或(和)循环、吸收障碍而致颅内脑脊液量增加,脑室系统扩大或(和)蛛网膜下腔扩大的一种病症。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主任王义荣告诉记者,其典型症状为头痛、呕吐、智力障碍,视神经乳头水肿,步态不稳或异常,小便失禁等。

由于长期行动不便智力障碍,生活不能自理,其生活质量明显下降,病人也很容易产生自卑感甚至患上抑郁症,所以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刻不容缓。

经典系统72岁的钱先生退休在家,平日生活规律,无烟酒嗜好,1个月前逐渐出现了头部胀痛、头晕、头昏、走路不稳,晚间也难以入睡,症状逐渐明显,已经严重影响生活,需要家人照顾。

患者遂至当地医院就诊,颅脑核磁共振诊断脑积水,当地医院建议患者求诊于邵逸夫医院神经外科王义荣主任。

术前钱先生入院时,头痛明显,步态蹒跚,术前常规检验的指标没有明显异常,颅脑影像学检查(CT、MR)可见脑室系统明显扩张,脑积水诊断明确。

在王义荣主任的建议下,钱先生接受了脑脊液腰穿放液试验(TAP试验),检查中医生对脑脊液的压力进行测定,并且释放了约35毫升的脑脊液后,患者自觉头痛等情况较之前明显改善,步态也变轻松了。

这明确了钱先生的头痛等症状就是由脑积水导致的,可以考虑通过手术途径缓解钱先生的脑积水的病情。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高俊;李智敏;王天宇;李永宁;马文斌;王任直【期刊名称】《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1)011【摘要】目的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操作要点和评价其疗效,并探讨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MVD治疗的186例面肌痉挛病例资料.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98例,小脑后下动脉58例,椎动脉9例,小脑前下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共同压迫21例.结果出院时,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142例(76.3%),痉挛症状改善33例(17.7%),痉挛症状较术前无明显变化11例(6%).围手术期脑脊液耳漏1例,术后耳鸣3例,均治愈,无死亡病例.随访6个月~2年,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169例(90.9%),症状较术前改善14例(7.5%),症状无改善3例(1.6%).结论 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术中监测异常肌反应信号有助于判断减压效果,评判手术疗效应考虑延迟治愈的可能.【总页数】3页(P500-502)【作者】高俊;李智敏;王天宇;李永宁;马文斌;王任直【作者单位】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10009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5.12【相关文献】1.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临床研究 [J], 宋少军;杨树茂;韩安国2.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J], 申志才;刘健;陈礼刚3.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左侧面肌痉挛 [J], 张永明;许少年;赵鹏程;姜国伟;张圣帮;丁俊;钱峰4.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附1200例报告) [J], 袁越;王岩;张思迅;张黎;李锐;郭京5.88例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临床研究 [J], 符星;杨治权;向鹏;樊天禹;傅迎旭;尹江柳;张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面肌痉挛MVD手术

面肌痉挛MVD手术

疗效评价
痊愈 (excellent):面肌痉挛症状完全消失。
明显缓解(good):面肌痉挛症状基本消失,只是在 情绪紧张激动时,或特定面部动作时才偶尔诱发出现, 病人主观满意,以上两级均属“有效”.
部分缓解(fair):面肌痉挛症状减轻,但仍比较频 繁,病人主观不满意。
无效 (poor):面肌痉挛症状没有变化,甚至加重。 对于无效和部分缓解的病人,建议复测 AMR,如果 AMR 阳性则建议尽早再次手术;相反,如果复测 AMR 阴性, 则可以随访或者辅助药物、肉毒素治疗。
面肌痉挛的MVD手术治疗
什么是面肌痉挛( hemifacial
spasm,HFS )?
面肌痉挛又叫做“面抽”,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面部肌 肉 (眼 轮 匝肌、表情肌、口轮匝肌) 反复发作的 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在情绪激动或紧张时加重, 严重时可出现睁眼困难、口角歪斜以及耳内抽动样杂 音。
典型HFS:痉挛症状从眼睑开始,并逐渐向下发展累及 面颊部表情肌等下部面肌。
影像学检查包括 CT 和 MRI,用以明确可能导致面肌痉 挛的颅内病变,另外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 (3D-TOF-MRA) 还有助于了解面神经周围的血管分布, 判断责任血管。非必要条件。
面肌痉挛鉴别诊断
双侧眼睑痉挛:表现为双侧眼睑反复发作的不自主闭眼, 往往双侧眼睑同时起病,病人常表现睁眼困难和眼泪减少, 随着病程延长,症状始终局限于双侧眼睑。
非典型HFS:非典型面肌痉挛是指痉挛从下部面肌开始, 并逐渐向上发展最后累及眼睑及额肌。也可由双侧面 肌痉挛。
双侧面肌肉痉挛
面肌痉挛的诊断
面肌痉挛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不典型,检查异 常 肌 反 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或称为侧方扩散反应 (lateral spread response,LSR),阳性支持HFS诊 断。

两种不同路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近远期疗效对比研究

两种不同路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近远期疗效对比研究

两种不同路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近远期疗效对比研究王兴克;李雅斌;楚燕飞【期刊名称】《数理医药学杂志》【年(卷),期】2022(35)10【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不同路径微血管减压术(MVD)在面肌痉挛治疗中的近远期疗效。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面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常规MVD组34例和全程MVD组34例。

对比两组患者的近期临床干预成功率;并于手术前后检测神经电生理指标,监测手术并发症,并随访(术后1年)统计远期复发率。

结果:全程MVD组患者近期临床干预成功率为97.06%,高于常规MVD组的82.35(P<0.05)。

术后,全程MVD组面神经传导速度高于常规MVD组(P<0.05),面神经F波时限、面神经CMAP波幅均小于常规MVD组(P<0.05)。

在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上,常规MVD组和全程MVD组依次为11.76%、14.71%,两组比较,P>0.05。

在远期随访中,常规MVD组复发率为6.67%,全程MVD组为0,两组比较,P>0.05。

结论:相较于常规MVD术,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根全程MVD治疗面肌痉挛能更全面的解除面神经根压迫,抑制面神经异常兴奋,近远期疗效显著。

【总页数】4页(P1485-1488)【作者】王兴克;李雅斌;楚燕飞【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九医院神经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15【相关文献】1.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2.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远期疗效评价3.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远期疗效4.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老年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近、远期效果研究5.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不同类型的责任血管减压方法及疗效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2024年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范文

《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术后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面肌痉挛(HFS)是一种因脑部血管对周围神经根产生压迫而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表现为面部肌肉的异常抽搐。

MVD(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常用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手术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

然而,在手术过程中,硬脑膜的损伤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在MVD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就面肌痉挛患者MVD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术后疗效进行分析。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两年内在本院接受MVD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根据是否使用硬膜修补材料分为两组。

对照组为未使用硬膜修补材料的MVD手术患者,实验组为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MVD 手术患者。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及随访期间的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1. 手术时间及术后恢复情况实验组患者在MVD手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后,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略有延长,但差异不显著。

术后恢复情况方面,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较轻,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

2. 并发症发生率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后,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其中,硬膜外血肿、脑脊液漏等与硬膜损伤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3. 随访期间的疗效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发现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及长期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实验组患者的复发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四、讨论在MVD手术中增用硬膜修补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

这主要是因为硬膜修补材料可以填补硬脑膜的缺损,减少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风险;同时,修补材料还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减轻脑组织的移位和牵拉,从而降低术后疼痛程度和恢复时间。

此外,通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整体生活质量。

从疗效方面来看,增用硬膜修补材料的实验组患者在术后短期内及长期内的面肌痉挛症状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临床分析赵博熙;荣卫江;赵斌;马大亮;贾琦;王业忠【期刊名称】《新疆医学》【年(卷),期】2014(044)009【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手术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我科自2006年9月至2014年1月行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的26例面肌痉挛患者,对其临床资料、手术方法、术中血管压迫情况、近期疗效及随访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26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出脑干处有血管压迫(动脉血管压迫25例,静脉血管压迫1例).26例患者中,术后22例(84.6%)症状完全消失,3例(11.5%)明显缓解,1例(3.9%)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96.1%.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和有效的方法,内镜辅助可提高疗效.【总页数】3页(P13-14,8)【作者】赵博熙;荣卫江;赵斌;马大亮;贾琦;王业忠【作者单位】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830091新疆乌鲁木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职业病医院;832008 新疆石河子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再次手术显微血管减压治疗15例面肌痉挛者临床分析 [J], 付勇强;涂锦泉;韦名然;周利;樊晓军;刘如恩2.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内镜辅助显微镜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J], 姬云翔;赵冬;许晖;李令建;刘褀;戴晶;朱立仓;田卫东3.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临床分析 [J], 钱进;施圣晖;许兴;徐英纳;张勇;陶振玉;徐义昌4.比较神经内镜辅助和显微镜下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及安全性 [J], 张坤;成文平;任瑞明5.耳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治疗面肌痉挛疗效分析 [J], 王中亮;李孝丰;曾珍;徐丽;马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指针治疗面肌痉挛13例

指针治疗面肌痉挛13例

指针治疗面肌痉挛13例
陈泽林
【期刊名称】《中国针灸》
【年(卷),期】2000(0)S1
【摘要】面肌痉挛又叫面肌抽搐,为一侧面肌呈阵发性不自主抽搐。

通常为单侧性,多见于中年或老年妇女。

常于疲劳、紧张、繁忙时症状加重。

笔者采用中医点穴结合神经干直接按压刺激的方法,共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1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13例中,男4例,女9例;
【总页数】2页(P137-138)
【关键词】面肌痉挛;面肌抽搐;神经干;阵发性;原发性;老年妇女;指针治疗;单侧性;解剖学;面神经
【作者】陈泽林
【作者单位】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卫生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46
【相关文献】
1.专家谈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根治新方法——内镜下国际微创技术治疗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 [J], 张英;
2.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显微解剖学与临床治疗研究 [J], 王焱华;曲凯;常庆勇
3.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效果及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J], 赵伟;唐辉;邵川;谯飞;胡欣
4.A型肉毒毒素重复治疗与首次治疗偏侧面肌痉挛的疗效比较 [J], 张璇;尤素伟;吕洲;闫媛媛;高丽娜
5.外科手术治疗继发性面肌痉挛疗效及其与原发性面肌痉挛临床特征差异 [J], 周卫萍;王竹敏;夏云菲;张英;周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监测项目
• 幕上肿瘤(定位中央沟、定位功能区) • CPA占位(听神经瘤、脑膜瘤) • 颅内血管性疾病(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 颈动脉狭窄CEA术) • 脊髓肿瘤(髓外肿瘤、髓内肿瘤)
谢谢!
谢谢!
片状电极
针状电极
刺激眼罩
双极电极
皮层电极
刺激耳机
工作展望
• 目前临床上有两种异常肌反应监测方法,第一种 是我院目前正在进行的方法(刺激面神经下颌缘 支,在眼轮匝肌记录肌电反应),另外一种是刺 激面神经颧支,在颏肌记录肌电反应 • 我院拟随机原则应用两种不同的监测方法,通过 两种监测方法的比较,进一步提高监测的灵敏度 和精确度
讨论
异常肌反应(AMR)是面肌痉挛的特征性电生 理反应,其错位传播发生的部位有的学者认为在 REZ区,因为REZ区为中枢髓鞘和末梢髓鞘的移行部 ,髓鞘形成不全,血管压迫促进了脱髓鞘病变,造 成运动神经元之间的短路和传递,形成传导弧,发 生侧方传播反应
Nislsen VK. Pathophysiology of hemifacial spasm: lateral spread of the supraorbital nerve reflex. Neurology, 1984,34:891-897.
讨论
• 多项研究显示:减压术后存在AMR电位的患者,面
肌痉挛症状仍有可能完全缓解
• 有学者建议对于面神经MVD术后的患者,随访应至
少6个月以判定是否有效
1.Hatem J, Sindou M, Vial C.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 during MVD for henmifacial spasm. Br J Neurosurgery,2001,15:496-499. 2.Joo WI, Lee KJ, Park HK. Prognostic value of intraoperative lateral spread response monitoring during MVD in patients with hemifacial spasm. J Clin Neurosci,2008,15,1335-1339.
• 分离压迫血管 • 垫入Telfon棉后 • 缝合硬脑膜后
分离责任血管 侧方扩散消失
垫特富龙片
垫特富龙片
缝合硬脑膜后
缝合硬脑膜后
பைடு நூலகம்果
术中所有患者均记录到特征性的AMR波形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消失17例,AMR消失的 17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症状均消失
• 门诊随访2月17例患者症状未复发
结果
结果
• 面神经根减压后AMR未消失的2例,1例患者
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消失,另外1例患者面肌
痉挛症状未缓解
• 门诊随访2月1例患者未见面肌痉挛症状再
发,另外1例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仍未消失
结论
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手术术中AMR监
测有助于鉴别责任血管,评估即刻减压效 果,并有助于判断手术的预后,能够显著 提高面肌痉挛患者手术的效果
应用
• 我院共19例显微血管减 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进 行了术中AMR的监测, 麻醉诱导后不使用肌松 剂 • 采用刺激面神经下颌缘 支,记录同侧眼轮匝肌 电反应
刺激
地 线 记 录 记 录
记录时间点
硬脑膜剪开前
• 硬脑膜剪开前
硬脑膜剪 开前 释放脑脊液
释放脑脊液 分离责任血管 直接反应存在
• 释放脑脊液
侧方扩散监测在显微血管减压手 术治疗面肌痉挛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 神经外科
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为一种半侧面部不自主抽搐 的病症 临床特点:抽搐为阵发性,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 紧张等而加重,病初为一侧眼皮及眼角抽动,范围逐步
向下扩大,一侧面部的眼周、口角及面部肌肉抽动
治疗原则:一般应行开颅微血管减压手术
显微血管减压术
显微手术操作 ,找到并解除面 神经根进入脑干 段(REZ区)的 血管压迫
侧方扩散( LSR )
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的 一个分支受到刺激时,在面 神经的另一分支可恒定地记 录到病理性的诱发肌电反应 ,这种间接的或称联带的反 应称之侧方扩散或 侧方传 播反应(Lateral spread response LSR ),也称为 异常肌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AMR )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消失(10例)
• 切开硬脑膜吸脑脊液后AMR消失(2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未消失,进一步探查责任 血管,分离后消AMR消失(5例) • 隔离血管与面神经后AMR不消失(2例)
Auger RG, Whisnant JP. Hemifacial spasm in Rochester and Olmsted County, Minnesota,1960to 1984[J]. Arch Neurol,1990,47:1233-1234.
讨论
• 也有学者认为侧方传播的部位在面神经运动核, 由于血管压迫面神经,造成面神经运动神经元兴 奋性增高,面神经运动核隐匿性或旁突触开放, 造成交叉传播 • 术中AMR监测简单易行,可操作性强,具有一定的 临床指导意义
1.Saio S, Moller AR. Chronic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f the facial nerve causes signs of nucleus hyperactivity. Neurol Res, 1993, 15:225-231. 2.Mooij J, Sindou M. Intraoperative monitoring of facial EMG responses during 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 of henifacical apasm. Neurosurgey,2001,49:1365-137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