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

合集下载

缺铁性贫血的辩证施治【优质推荐】

缺铁性贫血的辩证施治【优质推荐】

缺铁性贫血的辩证施治【优质推荐】辩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面色萎黄,头晕目眩,神疲乏力,纳呆便塘。

舌淡胖,苔薄白,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失其运化,生化无权,气血来源不充,气虚血少,故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血不上荣于头面,则头晕目眩;脾胃虚弱,健运失司测见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白,脉细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之征。

2)心脾血虚症状:面色无华,头晕耳鸣,心悸失眠。

舌淡,苔薄白,脉细或细数。

证候分析:心脾血虚,血不养心,心神不宁,见心悸失眠,血虚不能上荣头面,故头晕耳鸣,舌淡,苔薄白,血虚气少,血脉不充,故脉细。

3)脾肾阳虚症状:面色萎黄或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

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肾阳虚,气化失常,水邪内停,故见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脾主四肢,阳气虚弱,不得温煦,故形寒肢冷;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水湿内停,故男子阳痿,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脾为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藏精,精可化血,故脾肾阳虚,则气虚血少,故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唇甲淡白,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女子经闭,舌淡有齿印,脉沉细等。

4)虫积型症状:除有贫血症状外,尚有腹胀或有嗜食生米、茶叶、泥土等,善食易饥,恶心呕吐,大便干结或溏薄有奇臭,神疲肢软及其他虫积见症。

舌淡苔薄,脉虚弱。

证候分析:本证为脾虚虫积之证,虫积日久,损害脾胃,以致脾胃运化失常,故神疲肢软,嗜食生米、泥土等异物,善食易饥;脾虚气滞,故腹胀;肠中积热,故大便于结有奇臭;脾虚则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虚弱为贫血之征。

诊断要点1)有缺铁、慢性失血、铁特殊需要量增加,或铁剂利用障碍等病史。

2)临床表现为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晕目眩、乏力、耳鸣、心悸等。

3)可有黏膜苍白、青巩膜、指甲扁平不光整而脆弱易裂,个别出现反甲或香炎、小于。

儿科临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疗

儿科临床—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诊疗
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 血红蛋白组成:珠蛋白、 原卟啉、Fe,缺铁笫二阶段FEP升高。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 血清铁降低,总 铁结合力升高。
正常时 铁 ──── 转铁蛋白 ━━━━━━━━━━
缺铁性 铁 ──
贫血时 转铁蛋白 ━━━━━━━━━━━━━━
3.骨髓检查 不作为常规检查,除非需要鉴别诊断
淮山,扁豆各20g,枸杞子15g,猪脊骨250g, 加水煲汤,用于脾胃虚弱。 4.龙眼桑椹汤:
龙眼肉30g,桑椹15g,加水800ml,煮沸 30min,加蜂蜜适量,早晚服,用于肝肾阴虚。
九、西医治疗
(一)一般治疗:对重症患儿应加强护理, 避免感染,注意休息,保护心脏功能。
(二)去因治疗:对饮食不当者应合理安排 饮食,纠正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和食物组成。此 外,如驱除钩虫、手术治疗肠道畸形、控制慢 性失血。
中20 <4
中华儿科学会血液组制定标准(1988年洛阳)
1.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 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表现 3.血清铁<10.7μmol/L 4.总铁结合力>62.7μmol/L ,转铁蛋白
饱和度<0.15有参考意义,<0.1有确定意 义 5.骨髓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0-+),铁 粒幼细胞<15%
四、病因和发病机制
根据缺铁的程度一般分为三期:
铁减少期(ID):缺铁最早期,无症状, 贮存铁减少,骨髓细胞外铁、血清铁蛋 白降低。
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贮存铁严 重减少,铁代谢指标异常,仍未贫血。
缺铁性贫血期(IDA):此期除铁代谢指 标异常,还出现贫血及由严重缺铁所致 的机体状态的改变。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一、概述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

小儿贫血中医辩证施治贫血指末梢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血红蛋白值的低限,6个月~6岁者为110g /L;16~14岁为120g/L,海拔每升高1000米,血红蛋白上升4%,低于此值称为贫血。

6个月内婴儿,由于生理性贫血等因素,血红蛋白值变化较大,目前尚无统一标准。

我国小儿血液学会议暂定:新生儿血红蛋白(Hb)<145g/L,1~4个月Hb<90g/L,4~6个月Hb<100g/L者为贫血。

贫血不但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是一些感染性疾病的诱因。

【辨证论治】1.脾胃虚弱证[证候] 面黄少华或淡白,食欲缺乏,神倦乏力,或有腹泻便溏。

唇舌色淡,苔薄,脉弱。

[治法方药] 健脾和胃,益气养血。

参苓白术散加减。

2.心脾两虚证[证候] 面色萎黄或淡白,发焦易脱,倦怠无力,食少纳呆,心悸气短,口唇黏膜苍白,爪甲色淡。

舌质淡胖,苔薄,脉虚细。

[治法方药] 补脾养心,益气生血。

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证[证候] 两颧嫩红,目眩耳鸣,腰腿酸软,潮热盗汗,口舌干燥,指甲枯脆,肌肤不泽。

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方药] 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证[证候] 面色、口唇淡白,畏寒肢冷,食少便溏,消瘦或浮肿,自汗神疲。

舌质淡胖,脉沉。

[治法方药] 温补脾肾,益精养血。

右归丸加减。

【经验方剂】1.验方一[药物组成] 仙鹤草30~60克,制黄芪10~15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气血两虚证。

[用法用量] 每日一剂,水煎分早、晚服。

2.验方二[药物组成] 桂圆500克,薏苡仁300克,阿胶150克。

[功效] 健脾益气,养血补阴。

[适应证] 小儿贫血之脾肾虚弱证。

[用法用量] 浓缩成膏,每次15克,每日3次。

3.蔡化理经验方[药物组成] 黄芪30克,党参30克,白术9克,茯苓9克,桔梗9克,知母6克,川贝母6克,甘草6克。

[功效] 健脾补肺,扶正驱邪。

小儿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

小儿营养不良的中医辨证治疗营养不良是由于摄食不足,或由食物不能充分吸收利用,使人体长期处于半饥饿或饥饿状态,以致不能维持正常代谢,迫使机体消耗自身组织的一种慢性营养缺乏症。

本病主要临床表现为:体重不增或减轻,形体干枯赢瘦,皮下脂肪逐渐减少和消失,皮肤干燥松弛,失去弹性,肌肉萎缩,面色苍白或萎黄不华,头发稀疏易脱落有明显脾胃症状(如饮食失常,大便失调)生长发育迟缓或停缓或停滞。

重度营养不良体温偏低,多哭烦躁,继之变为呆钝,智力发育落后,对周围环境反应差,食欲低下,常伴腹泻泡沫大便,呕吐腹胀等。

本病多发于5岁以下婴幼儿,病程较长,迁延日久,严重影响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同时使全身各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紊乱,免疫力低下,给很多疾病的发生创造了条件,导致不良后果。

【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母乳缺乏或不足,长期不断奶,喂养不当,营养失调或因多种疾病的影响,致使脾胃受损。

脾胃虚损津液内亡,是本病病机所在。

本病属中医学疳证“范畴”为古代儿科四大要证之一。

【诊断要点】1.典型症状:症状减轻、消瘦、皮下组织减少消失,面色萎黄,皮肤干燥,头发稀疏,生长发育迟缓,以上多指能量营养不良。

属于蛋白质缺乏的营养不良,可见下肢水肿,甚至颜面腹部水肿一般将三岁以下营养不良患儿按病情轻重分为三度。

1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15%~25%,腹部皮下脂肪减少厚度0.8~0.4cm,肌肉松弛面色正常或稍苍白,一般情况好,形体消瘦不干枯,精神活泼,病情较轻,为轻度营养不良。

2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多低于正常的26%~40%,腹部皮下脂肪近于消失,厚度0.4cm以下,皮肤弹性差,肌肉更松弛,精神抑郁不安,不活泼,食欲减退,面色苍白,形体中枯赢瘦,神疲倦怠目无光泽,病情较重,为重度营养不良。

3度营养不良,是指体重低于正常的40%以上,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缩,患儿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反应低下,晚期重度抑郁,拒食体温低,易腹泻,多为气阴欲竭之危候,为极度营养不良。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

中医儿科:小儿各个系统常见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方法汇总儿科学是中医执业医师所有临床科目中最容易拿分的科目,小编特意将各个系统疾病里,中医辨证论治部分的各证型首选代表方剂以及西医治疗上首选的治疗药物进行了汇总。

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新生儿黄疸的中医辨证论治:(1)湿热熏蒸证——治法:清热利湿退黄;方药:茵陈蒿汤加味。

(2)寒湿阻滞证——治法:温中化湿退黄;方药:茵陈理中汤加味。

(3)瘀积发黄证——治法:化瘀消积退黄;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新生儿硬肿症的中医辨证论治:新生儿硬肿症首先辨别虚与实。

阳虚者以益气温阳为主,寒实者以温经通络为主。

寒凝血滞证——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

阳气虚弱证——治法:益气温阳,通经活血;方药:参附汤加减。

一、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中医辨证论治:(1)主证风寒感冒——治法:辛温解表;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风热感冒——治法:辛凉解表;方药:银翘散加减。

暑邪感冒——治法:清暑解表;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

时邪感冒——治法:清热解毒;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

(2)兼证夹痰——治法:辛温解表,宣肺化痰;辛凉解表,清肺化痰;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风寒夹痰证加用三拗汤、二陈汤加减。

风热夹痰证加用桑菊饮加减。

夹滞——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导滞;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保和丸加减。

夹惊——治法:解表兼以清热镇惊;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加用镇惊丸加减。

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二、小儿肺炎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1.常证风寒闭肺证——治法:辛温宣肺,化痰止咳;方药:华盖散加减。

风热闭肺证——治法:辛凉宣肺,清热化痰;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痰热闭肺证——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方药:五虎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毒热闭肺证——治法:清热解毒,泻肺开闭;方药:黄连解毒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阴虚肺热证——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病理及中西医治疗方法【概述】缺铁性贫血是指体内贮存铁不足,影响血红蛋白合成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是世界各地包括我国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

本病发病率甚高,几乎遍及全球,无论城市或乡村,儿童、成年或老年人均可发生。

根WHO调查报告,全世界约有10%~30%的人群有不同程度的缺铁。

男性发病率约10%,女性大于20%。

亚洲发病率高于欧洲。

最近,据WHO 报告指出,第三世界有半数妇女由于营养不良而患贫血,称为营养性贫血。

妇女中(特别是孕妇)发生率可能要比男人大10倍。

发展中的国家(中国除外)在四亿六千四百万育龄妇女中(15~19岁),约有两亿三千万妇女发病,其中印度可能成为世界上贫血患者最多的国家(孕妇约占60%~80%),营养不良的主要病因首先是缺铁,其次是缺少维生素B12。

可见发病如此之广,妇女患病数字如此之大,十分惊人,值得重视。

防治营养不良性贫血,已成为世界性关注的问题。

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胖”、“虚损”、“虚劳”等范畴。

【病因病理】一、西医病因和发病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维持动态平衡。

体内的铁呈封闭式的循环,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有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才会导致缺铁。

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两大类。

(一)铁摄入不足成年人每天铁需要量约为1~2mg,育龄妇女、婴儿和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青少年的需要量增加。

如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或吸收不良,就容易发生缺铁。

肉类食物中的血红素铁易于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故食物的组成,对铁的摄入是否充足有较大的影响。

药物或胃、十二指肠疾病亦可影响铁的吸收。

如金属(镓、镁)的摄入,抗酸药(碳酸钙和硫酸镁)以及H2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均可抑制铁的吸收。

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术后亦会减少铁的吸收。

(二)慢性失血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常见的原因。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

中医辩证治疗缺铁性贫血(临床治疗)根据缺铁性贫血的临床表现,当属中医学中"萎黄"、"黄肿""虚损"等范畴。

(1)脾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白光)白,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薄腻,脉沉细。

治法:益气健脾。

方药:用香砂六君子汤和当归补血汤加减。

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半夏、炙甘草、当归、炙鸡内金、六曲、木香、砂仁、黄芪等。

方中以党参甘温,入脾肺二经,补气健脾,白术甘苦温,健脾燥湿,益胃和中,茯苓甘淡而平,渗湿健脾,助白术使湿从小便而去,加强健脾除湿之功,炙甘草甘温益气,调和诸药;半夏燥湿化痰;木香、砂仁理气醒脾。

黄芪当归为当归补血汤,为补气生血的代表方剂。

根据"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方中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固护肌表,以防气脱,补益中焦,资助化源,取其"阳生阴长"益气而生血,当归养血和营,使气有所附,气旺血生。

炙鸡内金,六曲消食健脾。

全方共奏补气生血,健脾燥湿助运之功效。

(2)心脾两虚型:证候:面色苍白或(白光)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失眠,少气懒言,食欲不振,毛发干脱,爪甲裂脆,舌质淡胖,苔薄,脉濡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用归脾汤或八珍汤加减。

药用党参、黄芪、白术、当归、熟地、陈皮、炒枣仁、炙甘草、大枣等。

本方重在益气生血,以黄芪、党参补中益气,化生气血;酸枣仁、当归、熟地补血和营,养心安神;白术、陈皮健脾理气,以防滋腻滞气,大枣健脾和胃,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3)脾肾阳虚型:证候: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淡白,周身浮肿,甚则可有腹水,心悸气短,耳鸣眩晕,神疲肢软,大便溏薄或有五更泻,小便清长,男子阳痿,女子经闭,舌质淡或有齿痕,脉沉细。

治法:温补脾肾。

方药:用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

药用黄芪、白术、茯苓、甘草、附子、大腹皮、厚朴、补骨脂、菟丝子、肉桂、鹿角胶、当归。

若腹泻严重加炒山药、炒扁豆以健脾温肾补中,水肿明显者力。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

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中医执业医师考点:缺铁性贫血的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症状面黄无华或白,食欲不振,体倦乏力,或大便薄,形体消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乏力,不能化水谷精微为气血,故面?s色黄,纳食不佳,体倦乏力。

气血不足,故舌质淡,脉细弱。

2.心脾两虚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头发稀黄易脱,头晕心悸,气短音低,夜寐不宁,体倦乏力,纳少,唇口色淡,指甲淡白,或有头面及下肢浮肿。

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软。

证候分析:心气虚亏,心神失养测心悸不安,夜寐不宁。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测体倦乏力,纳少。

气血不足,则面色萎黄或苍白,头晕,唇口色谈等。

发为血之余,气血不足则头发稀黄易脱。

舌淡红,脉细软,均为心脾两虚之象。

脾虚水湿泛溢于肌肤,发为水肿。

3.肝肾阴虚症状头晕目,两目干涩,耳鸣盗汗,颧红潮热,面色苍白,腰膝酸软,毛发焦枯,指甲易脆,发育迟缓后质红,少苦或无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肝肾阴虚,虚火内生,故见颧红潮热,耳鸣盗汗,腰膝酸软。

气血不足,故头晕目,发育迟缓。

肝开窍于目,肝阴虚则两目干涩。

面色苍白,指甲易脆,舌质红少苦,脉细数,均为肝肾阴虚所致贫血的表现。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毛发焦枯。

4.脾肾阳虚症状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纳呆食少,肢倦乏力,或大便薄,精神萎软,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畏寒肢冷。

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故纳呆食少,肢倦乏力,大便薄。

肾虚精亏,精不化髓,髓海空虚,骨失所养,故发育迟缓,囟门迟闭,方颅发稀。

脾肾阳气不足,则畏寒肢冷,精神萎软,音质淡,脉沉细等。

气血不足,则面色(白光)白,唇口粘膜苍白。

中西医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中西医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

中西医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顾名思义,缺铁性贫血指的个体机体内铁元素缺乏,进而导致个体发生缺铁性贫血症状。

临床上,针对缺铁性贫血的定义是这样的:个体机体内铁元素供需需求失衡,逐渐使得机体内所储存的铁元素被消耗殆尽。

而铁元素的缺乏对血红蛋白的合成造成了影响,进而使得个体出现了贫血以及气短、乏力等症状。

缺铁性贫血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症类型,多发于两类人群:(1)儿童(2)育龄期妇女。

近年来,随着国民日常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缺铁性贫血的病发率较以往有所下降,但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多方面原因存在缺铁性贫血的表现。

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缺铁性贫血患者往往会出现头晕眼花、气短、皮肤苍白等症状表现。

对于儿童来说,如果发生缺铁性贫血,那么则有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针对缺铁性贫血,中医有着不同的看法。

中医学认为缺铁性贫血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个体经常生病导致自身机体虚弱,日常饮食不节律,时而过饱、时而过饥,以及个体存在虫积瘀血内阻等原因所导致,上述这些原因都会对个体自身的脾胃功能造成损伤,进而使得个体出现脾胃虚弱、饮食减少,从而造成气血亏虚,最终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为缺铁性贫血。

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西医有着较为直观准确的诊断,且治疗效率快。

但是西医的治疗只能够起到一个“治标”作用,无法达到“治本”。

中医则较为注重缺铁性贫血根本治疗,且有着极高的治愈率。

但中医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具有模糊性缺点。

因此,综合来说,对于缺铁性贫血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最好。

那么中西医是如何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首先是西医治疗。

临床上,针对缺铁性贫血的治疗西医强调对症治疗,且在治疗过程中,医师会对患者做出一定的要求,例如注意自身个人卫生,尤其是口腔和皮肤卫生。

在实际治疗过程中,如果检测结果显示患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L)这一数值,那么则必须要对患者采取一定的保护性隔离措施,与此同时还需要给予患者以及时治疗,以此来纠正其缺铁性贫血,控制其出血情况,这样才能够很好的防止缺铁性贫血患者发生感染等相关症状的发生。

【儿科学文献知识】脾系病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儿科学文献知识】脾系病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脾系病症——营养性缺铁性贫血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缺乏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本病为儿科常见疾病,属于中医学“血虚”范畴。

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3岁最常见。

轻度贫血可无自觉症状,中度以上的贫血,可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同程度的面色苍白、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

本病轻中度一般预后较好;重度贫血或长期轻中度贫血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儿童健康成长,还可因气血不足,御邪力弱,易于感受外邪。

[病因病机]小儿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当,或感染诸虫、疾病损伤等,皆可导致本病。

病变主要在脾肾心肝。

血虚不荣是主要病理基础。

1.先天禀赋不足由于孕母体弱或孕期调护不当,饮食不足或偏食挑食,致使孕母气血化生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先天肾精不足、气血匮乏而发生本病。

2.后天喂养不当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但小儿脾常不足,脾胃运化输布功能薄弱,加上家长喂养不当,偏食少食,或未及时添加辅食,或母乳数量不足、质地清稀,或疾病损伤脾胃,致使气血生化乏源,皆成贫血。

3.诸虫耗气伤血饮食不洁,感染诸虫,或不良卫生习惯,使虫卵进入体内并发育为成虫。

诸虫寄生体内耗伤气血,尤其是钩虫踞于肠腑直接吮吸血液,皆能形成本病。

4.急性慢性出血外伤失血过多或长期小量失血也可导致贫血。

由于以上各种病因,造成脾虚运化失职不能化生气血,肾虚精亏,髓失充养,阴血不生,心失气血充养心神不宁,肝失阴血充养虚火内生,因而产生本病临床的种种证候。

[临床诊断]1.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缺铁病史:铁供给不足、吸收障碍、需要增多或慢性失血等。

(2)临床表现:发病缓慢,皮肤黏膜逐渐苍白或苍黄,以口唇、口腔黏膜及甲床最为明显,神疲乏力,食欲减退。

年长儿有头晕等症状。

部分患儿可有肝脾肿大。

(3)贫血为小细胞低色素性,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dl,平均血红蛋白(MCH)<27pg。

中医辨证治贫血

中医辨证治贫血

中医辨证治贫血中医辨证治贫血临床常见的缺铁性贫血,以一定容积的循环血液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标准为诊断要点。

中医归属于虚劳、血虚、萎黄、血证等范畴,通常分四型论治:1.血亏气虚型:症见面色无华或萎黄,指甲色淡,头晕目眩,心悸眠差,神疲乏力,手足发麻,女子月经量少或推后,舌淡,脉细弱:多见于久病、失血及妇女产后或月经过多者。

治宜益气养血,健脾养肝。

可选四物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味,常用方药:黄芪、20克,当归、熟地、白芍、制首乌、枸杞子各l5克.川芎、白术各l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目1剂。

中成药有四物颗粒、当归补血丸、归脾丸等。

2.脾胃虚弱型:症见体质赢弱,面色萎黄,口唇色淡,爪甲无华,纳差,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多见于慢性胃肠病患者及妇女、儿童。

治宜健脾和胃。

益气养血:可迁香砂养胃丸合当归补血汤加减,常用方药:党参、黄芪、茯苓、当归、鸡内金各15克,白术、陈皮、半夏、木香各l0克,砂仁(后下)、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1剂,中成药有四君子颗粒、人参健脾丸、启脾丸等。

3.脾肾阳虚型: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形寒肢冷,唇甲色淡,周身虚浮,腰膝冷痛,便溏或五更泻,小便清长,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细。

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宜益气建脾,温补肾阳。

可选实脾饮合四神丸加减,常用方药:黄芪、茯苓、菟丝子、鹿角胶(烊化)各15克,制附子(先煎)、白术、大腹皮、厚朴、补骨脂、当归、木瓜各10克,肉桂、炙甘草各6克。

水煎服,每日l剂。

中成药有桂附地黄丸、右归丸、四神丸等。

4.肝肾阴虚型:症见唇甲色淡,头晕耳鸣,两目干涩,面部烘热,咽干口燥,胁肋隐痛,五心烦热,或有潮热盗汗,舌红少津,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多见于久病及老年人。

治宜滋养肝肾,养血清热。

可选杞菊地黄汤、四物汤、二至丸化裁,常用方药:熟地20克,当归、白芍、女贞子、旱莲草各l5克,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丹皮、茯苓各l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

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

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四个证型,即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胃虚弱、虫寄肠胃。

其基本治则为健脾和胃,气血双补,滋补肝肾,杀虫化湿。

1.气血两虚型 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头晕心悸,失眠纳差。

舌淡,苔薄,脉濡细。

本证每因多种致病因素造成脾胃运化失常而出现一系列气虚血少之证。

治当健运脾胃,气血双补,方选八珍汤化裁:炙黄芪30g,党参、熟地各15g,茯苓、白术、当归、白芍、龙眼肉、阿胶(烊化)各10g,川芎、陈皮、炙甘草各6g。

若伴呕血、黑便可加白及、仙鹤草、炒大黄以收敛止血;月~经过多或崩漏不止可加用阿胶、艾叶等以补血止血;如健忘纳差、心悸失眠者,多由于心脾两虚所致,可选用归脾汤为主加减治疗。

2.肝肾阴虚型 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明,腰酸腿软,五心烦热,毛发少泽,爪甲凹陷,或见月经不调,经水量多或淋漓不尽,或手足蠕动。

舌质红,脉弦细数。

肝肾同源,精血互滋。

肝肾阴液亏损,肾水不能滋养肝木,引起阴虚火旺、肝阳上亢,从而导致一派阴虚内热诸症。

治宜滋补肝肾,清退虚热,选用麦味地黄汤合二至丸化裁:制首乌30g,龟板、鳖甲、枸杞子各15g,麦冬、枣皮、茯苓、旱莲草、女贞子、熟地各10g,丹皮、地骨皮各9g,五味子6g。

3.脾胃虚弱型 面色萎黄或㿠白,神疲乏力,头昏纳少,爪甲无泽,口唇色淡,大便溏泻,时有呕恶。

舌淡,苔薄腻,脉细弱。

此证主要由于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无认化生气血,导致气血乏源,从而出现一派脾胃虚弱之象。

治当健脾和胃,益气养血,选用香砂六君子汤化裁:党参、茯苓各15g,白术、法夏、当归、鸡内金、莲肉各10g,陈皮、砂仁、炙甘草各6g,木香5g。

若伴畏寒肢冷者可加炮姜、附子以温阳祛寒;手足心烦热者,去法夏、陈皮加芡实、石斛;如果长期低热不退者,可合用补中益气丸。

资生丸有“大哉坤元、万物资生”之意,脾胃虚弱型可选用。

4.虫积肠中 面色萎黄无华,脘腹胀满,善食易饥,恶心呕吐,异嗜生米、泥土、茶叶,头晕气短,时有便溏,舌淡苔白、脉虚弱。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总由心、肝、脾、肾四脏虚损所致,其中尤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故以脏腑辨证为主,兼用气血阴阳辨证。

按“形之不足,温之以气;精之不足,补之以味:的原则,运用调理脾胃,阴阳双补,脾胃并调之法,使阳生阴长,精血互生。

1.脾胃虚弱
证候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异功散加味。

2.心脾两虚
证候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发黄稀疏,心悸怔仲,夜寐不安,气短懒言,语声不振甚至低微,头晕目眩,神疲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
证候面色苍白,颧红盗汗,毛发干枯,甲白易脆,耳鸣目涩,腰膝酸软,发育迟缓,口舌干燥,肌肤不泽,甚四肢震颤抽动,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
证候面白虚浮,口唇苍白,发黄稀少,精神萎靡,畏寒肢冷,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消瘦或浮肿,少气懒言,发育迟缓,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精养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

营养不良(小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营养不良(小儿)中医治疗诊断方法中医治疗方药方剂
分析:本证为脾胃虚败,气阴俱虚所致。气血亏虚,阴液干枯,无以荣养则极度消瘦,皮肤干枯。心失所养则精神萎靡。脾虚水湿不运,泛滥肌肤则肢体浮肿。气虚摄血无权则见多部位出血。
西医诊断标准
营养不良诊断标准:
(1)有喂养不当,吸收利用不良或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史。
(2)消瘦:体重不增或减轻,皮下脂肪减少或消失,甚至肌肉萎缩,生长发育停滞、脏器和免疫功能减低等。
3.气血两虚
治法:补益气血,健脾温阳。
方药:八珍汤加减。党参、熟地、白术、茯苓各15g,当归、白芍、神曲各1Og,麦芽、川芎、炙甘草各6g。口干欲饮加乌梅、麦冬、石斛;面晄肢冷,大便稀溏者,去熟地、白芍,加炮姜、附片。
二、专方验方
1.磨积散:鸡内金30g,生谷芽30g,焦麦芽30g,生黄芪25g,胡连12g,五谷虫30g,蜣螂30g。共研细面。每晚服3~6g,以红糖水调服。用于营养不良属脾虚食积者。
Ⅲ度(重度):①体重低于正常:40%~50%;②皮下脂肪及肉情况:全身皮下脂肪层完全消失,面颊脂肪球亦消失,皮肤皱折,干枯、无光泽或浮肿发亮,肌肉显著消瘦(皮包骨头),失去弹性、呈老人貌;③精神状态:不安、好哭,晚期高度抑制、拒食、反应性低,体温不升。
西医诊断依据
小儿营养不良仅依据患儿的外貌、临床表现和一次体重测量是很难诊断的,必须与患者过去的情况作比较,并随访体重和皮下脂肪的情况进行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 营养不良的分度: 1.1度营养不良: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少15~25%。面色正常或稍苍白。腹部及躯干部皮下脂肪减少,厚度为0.8~0.4cm,肌肉松弛。但身长、体温及一般状态尚无变化。 2.Ⅱ度营养不良:体重比正常平均体重减少26~40%。抑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退,不活泼。腹部皮下脂肪近于消失,厚度在0.4cm以下,皮肤弹性差,肌肉松弛。 3.Ⅲ度营养不良:体重低于正常平均值的40%以上。烦躁不安,精神萎靡,反应低下,晚期高度抑制,拒食,并有体温降低,易腹泻,腹部皮下脂肪消失,肌肉消瘦或萎缩。如同时有营养不良性水肿则肌肤紧张发亮。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儿科学)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儿科学)

【概述】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由于体内铁元素缺乏,致使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 血。属于中医学“血虚”“虚劳”范畴。
●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尤以6个月至2岁最常见。临床 表现因贫血程度不同而异,轻者可无自觉症状,中 度以上者出现头晕乏力、纳呆、烦躁等症,并有不 同程度的面色苍白、指甲、口唇和睑结膜苍白。轻、 中度一般预后良好,但重度长期贫血,脏腑失养, 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而且抗病力弱,易生他疾。
2.鉴别诊断
(1)婴儿生理性贫血
●胎儿出生后至2〜3个月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量逐渐降低,出现 轻度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一般无临床症状,为自 限性经过,3个月后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缓慢增加,逐渐正 常。
(2)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是由于缺乏维生素%2或(和)叶酸所致的一种大细胞性贫血。主 要临床特点是贫血、神经精神症状、红细胞的胞体变大、骨髓中 出现巨幼红细胞,用维生素B12或(和)叶酸治疗有效。
【病因病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本病病因主要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喂养不 当及他病影响有关。基本病机为脾肾虚弱, 精血生化不足。
1.禀赋不足
●孕母体弱,气血不足,或孕期调护不当,摄入不足,或早产、多 胎,胎元受损等,均可致孕母气血化生不足,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导致先天性肾精不足、气血匮乏而发生本病。
2.喂养不当
(3)实验室检查
●①外周血常规:血红蛋白<110g/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 (MCHC)<0.31%,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 血红蛋白含量(MCH)<27pg。网织红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减少。 ②骨髓象:红细胞系增生活跃,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各期红 细胞体积均较小,胞质少,染色偏蓝;粒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一 般正常。③铁代谢:血清铁蛋白<12ug/L,红细胞游离原卟琳> 0.9umol/L,血清铁<10.7umol/L,总铁结合力>62.7umol/L, 转铁蛋白饱和度<15%。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的中医药治疗作者:张兴来源:《家庭医学》2021年第02期缺铁性贫血是最常见的贫血类型,是由于机体缺乏造血原料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所导致的贫血。

铁参与组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负责运输氧气。

当身体缺铁时,血红蛋白无法正常合成,血液中的红细胞无法正常携带氧气,人体各组织器官无法获得足够氧气,便会出现乏力、气短等贫血症状。

或同时出现异食癖、口角炎、萎缩性舌炎、吞咽困难、皮肤干燥皱缩,毛发干燥无光泽、易脱落,(趾)甲脆薄、少泽、平甲或反甲。

中医将缺铁性贫血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三个证型。

辨证选用中成药及药膳治疗缺铁性贫血,不良反应少且轻,且食用药膳安全,对缺铁性贫血病的早日治愈有着积极的意叉。

【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头晕心悸、失眠,舌淡胖、苔薄,脉细。

【中成药】当归补血丸(膏、胶囊、口服液)、强力蜂乳浆胶丸、归参补血片、健睥生血片(颗粒)、益中生血片、紫芝多糖片、养阴生血合剂、参茸三七酒、复方刺五加片、益气养血口服液、参杞酒(片)、当归益血膏、加味归芪片、复方首乌补液、益气养元颗粒、长春益寿膏、杜仲药酒、健睥补血片、气血双补丸、人参首乌精(胶囊)、养血饮口服液、益气强身颗粒、参桂养荣丸、参芪首乌补汁、阿胶当归合剂、复方阿胶浆(胶囊、颗粒)等。

【补血药膳】1.薏米大枣粥。

薏米30克,大枣3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

薏米、大枣、粳米一起入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加红糖调味即可。

早晚各1次。

方中薏米味甘淡、性微寒,健睥利湿,可抗癌、降血糖等;大枣味甘性温,益气、养血、安神;粳米健脾养胃;红糖温中养血。

三味协同,共奏补气养血之功。

2.党参酒。

党参250克,当归125克,黄芪250克,枸杞250克,冰糖1000克,白酒2500毫升。

一齐装入坛内,密封30天后即可饮用。

早晚各20毫升。

方中党参有补中益气、养血健睥、生津止渴的功效;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滑肠道。

中医辨证小儿贫血

中医辨证小儿贫血

中医辨证小儿贫血小儿贫血健脾补血小儿贫血多发于6个月至3岁的孩子是由于缺铁而导致的,因为造血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及铁。

小孩出生后的饮食主要是奶类,所以蛋白质不会缺乏。

而铁元素在奶类中含量很少并且有些食物中的铁由于有草酸盐,碳酸盐和植物酸盐等,会干扰铁的吸收利用,因而造成缺铁性贫血。

刚出生的孩子由于有母体留下的储备铁,一般不会发生贫血,随着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这些铁储备一般半年左右就消耗净了,所以6个月以后的儿童易出现贫血。

这个阶段的婴儿生长发育很快,一般到l 岁时体重已是出生体重的3倍血液循环中具有携带氧能力的血红蛋白增加2倍,需要更多的铁元素来合成血红蛋白。

这些铁元素怎样补充呢?合理喂养是保证小儿获得铁元素和营养物质所必须的,也是防止缺铁性贫血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这里所说的“合理" 是指乳食的调配要根据小儿年龄的不同,选择适当的饮食。

如出生后6个月的小儿就要注意添加辅食,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适当选用鸡蛋黄、瘦肉末蔬菜汁、水果汁、蔬菜泥、猪肝泥等等。

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缺铁性贫血的发生。

一旦罹患了缺铁性贫血的小儿会出现易倦怠、乏力、烦躁不安,厌食,腹胀、腹泻、营养不良和易感冒.对小儿的生长发育很不利,如果化验检查血色素低于11g/分升,就属于贫血,应积极治疗纠正贫血。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运化功能较弱,多食则伤胃,过饥则伤脾,水谷精微无从运化气血津液不能化生,而形成贫血。

另外,如果能进食充足,但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很弱,也会出现贫血。

所以,中医对于小儿缺铁性贫血主张用健脾益气养血的方法来治疗。

中成药可选用小儿健脾丸、启脾九、健脾消食丸等治疗。

汤药可选用经验方:党参10 g 茯苓10g 白术10g 黄芪10g当归10g 赤芍10g 黄精10g 生阿胶10g扁豆10g 山药10g水煎服,每日二次,每次100Ml.还可以取:当归10g黄芪10g 山楂10g 神曲10g麦芽10g 陈皮10g 鸡血藤10g 红花5g鸡内金sg 生地10g 枸杞子10g 何首乌109人参10g 白术10g 山药10g 大枣20枚蜂蜜50g上药水煎3次,去渣浓缩至20Oml.加人蜂蜜调匀。

中医汤剂调理儿童营养缺乏

中医汤剂调理儿童营养缺乏

中医汤剂调理儿童营养缺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营养的充足与均衡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儿童营养缺乏的情况并不少见。

当面临这一问题时,中医汤剂或许能为我们提供一种有效的调理方法。

儿童营养缺乏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如缺铁性贫血、缺锌导致的食欲不振、缺钙引起的骨骼发育不良等。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还可能对其智力发展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中医认为,儿童营养缺乏往往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如果脾胃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就会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此外,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也可能引发营养缺乏。

针对儿童营养缺乏,中医会根据具体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辨证论治,开具相应的汤剂。

比如,对于脾胃虚弱型的儿童,常用的方剂有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组成,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

参苓白术散则在四君子汤的基础上,增加了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等药物,健脾祛湿的作用更强,能改善孩子因脾胃虚弱导致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如果是由于气血不足引起的营养缺乏,如缺铁性贫血,中医可能会选用归脾汤。

归脾汤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的作用,能够促进气血的生成,提高营养物质的供应。

对于缺锌导致的食欲不振、味觉减退等症状,中医常用的方剂有保和丸。

保和丸可以消食导滞,调理脾胃功能,增强孩子的食欲,从而改善营养摄入情况。

在使用中医汤剂调理儿童营养缺乏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用药剂量要根据孩子的年龄、体重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以免药物过量对孩子的身体造成负担。

其次,汤剂的味道可能不太容易被孩子接受,家长可以想办法让孩子顺利服用,比如少量多次分服,或者在汤剂中加入适量的冰糖等调味。

另外,调理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家长要有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除了服用汤剂,中医还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营养缺乏情况,合理安排饮食。

比如,缺铁的孩子可以多吃一些动物肝脏、菠菜等富含铁的食物;缺钙的孩子要多摄入牛奶、豆制品、鱼虾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中医辨证论治小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总由心、肝、脾、肾四脏虚损所致,其中尤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

故以脏腑辨证为主,兼用气血阴阳辨证。

按“形之不足,温之以气;精之不足,补之以味:的原则,运用调理脾胃,阴阳双补,脾胃并调之法,使阳生阴长,精血互生。

1.脾胃虚弱
证候面色萎黄,唇甲色淡,形体消瘦,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淡红。

治法健运脾胃,益气养血。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或异功散加味。

2.心脾两虚
证候面色萎黄,唇甲苍白,发黄稀疏,心悸怔仲,夜寐不安,气短懒言,语声不振甚至低微,头晕目眩,神疲纳呆,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指纹淡红。

治法补脾养心,益气生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方药归脾汤加减。

3.肝肾阴虚
证候面色苍白,颧红盗汗,毛发干枯,甲白易脆,耳鸣目涩,腰膝酸软,发育迟缓,口舌干燥,肌肤不泽,甚四肢震颤抽动,舌红少苔或光剥,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生血。

方药左归丸加减。

4.脾肾阳虚
证候面白虚浮,口唇苍白,发黄稀少,精神萎靡,畏寒肢冷,纳呆便溏,或完谷不化,消瘦或浮肿,少气懒言,发育迟缓,舌淡胖嫩,苔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

治法温补脾肾,益精养血。

方药右归丸加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