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它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和它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

湖南省博物馆熊传薪

内容提要: 马王堆汉墓是在“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一次重大考古发掘,也是我国考古史上最为艰辛的一次发掘。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中国考古学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在我国学术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学术价值。

关键词: 发掘价值

马王堆汉墓是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进行的一次重大考古发掘,三座汉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和一具保存完好的二千多年女尸,震惊了国内外。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因此也在中国考古学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一页。

我国考古中最艰辛的一次发掘

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发掘,分为两个阶段:1972年1月16日至4月28日,发掘一号墓,这是第一阶段;1973年11月18日至12月13日发掘三号墓,1973年12月18日至1974年1月13日,发掘二号墓,这是第二阶段。三座墓的发掘,前后历经三年,这三年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那十年动乱的特殊年代里,进行这样一次时间较长、规模大的考古发掘,特别是一号墓的发掘,遇到的重重的阻力和实际困难,在我国考古发掘中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它是我国考古发掘中最为艰辛的一次重大考古发掘。

一、是一次冲破“文化大革命”思想禁锢的抢救性考古发掘。马

王堆一、三号墓是1971年底,部队医院在挖防空洞时,两座古墓即将遭到破坏的情况下进行的发掘。1971年底和1972年初,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在这个时候要进行一次考古发掘,需要征得上级有关主管部门的批准同意,这遇到了空前的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文化大革命”所产生的思想禁锢。“文化大革命”是以“破四旧、立四新”和“砸烂一切旧文化”的“革命”口号开始的,它将人们的思想禁锁在一切的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遗产都在“破”和“砸”之中,考古发掘是保护文化遗产的一种积极手段,而它与“破”和“砸”完全是背道而驰的。当我馆申报发掘一号墓时,上级主管部门的个别领导,由于从部队转到地方上工作,他们所接触到的是“文化大革命”的所谓“政治”,对文物保护和考古发掘不仅感到很陌生,而且连“考古发掘”也都是第一次听到。他们受“文化大革命”思想的熏陶和影响,错误地认为,在“文化大革命”中,一切工作都应以“文化大革命”为中心,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挖掘古墓,甚至认为挖掘古墓会“转移革命斗争大方向”,挖掘古墓是一种恢复“四旧”的行动,与“文化大革命”和“破四旧”是相违背的。在这样一种错误思想的指导下,要取得上级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同意和支持,确是不易。但我馆领导和专业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向上级有关部门的领导请示汇报,不厌其烦地向他们说明,如不进行抢救性地发掘,地下文物将来受到破坏,谁也承担不了这个责任,是一种犯罪。经过我馆的努力,终于说服了上级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征得了省里领导的同意和支持,并报国务院图博口领导的批准。所以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这

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我国经过正式批准进行的第一个抢救性的考古发掘。

二、是一次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的大型考古发掘。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进行一号墓的发掘,遇到了重重的困难。一是经费的严重不足。据考古调查,一号墓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墓,不仅有较大的封土堆,而且从封土堆至墓底深约20米。当时,我馆以精打细算的原则,仅造了一个一万二千元的经费预算,这本来是一笔少得可怜的预算,而当时省里只同意拨一半,即六千元,这无疑是杯水车薪,发掘这么一座大型墓葬,深感经费的严重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想方设法采取措施,克服困难来完成发掘工作,于是节约开支,仅购置了六十多副箢箕、扁担,一百多把铁锄和四十多个胶卷和一些绳索、草纸等物。二是劳动力奇缺。发掘这么一个大型墓葬,当时无机械的协助,只能依靠劳动力进行发掘。如果要正常发掘,每天必须保证工地上至少要有100多个强壮劳动力参加才行,而当时的发掘经费不可能从社会上请来大量民工参加,于是从社会上招来三十多个民工,其余主要依靠自己馆里的力量。当时全馆人员仅五十人左右,其中有一部分人为老弱病残者,另有六、七个16、17岁的年青人,而且这五十余人中女性占了一半。在发掘时,除了少数人留馆做后勤外,其余全部上工地,加上当时从社会上请来的三十多个民工,也只有五十多人。只靠这五十多人的发掘队伍发掘此墓显然不够,为了抢在长沙雨季到来之前将一号墓发掘完毕,馆领导与长沙有关学校联系,以互相支持的办法,由我馆免费到学校放映有关进行阶级斗争教育的幻灯片,而学校再派师

生到工地参加义务劳动,这样先后有十多所大中学校的学生参加了一号墓的发掘,从而使得发掘工地上每天参加发掘的人数都在150人左右。在克服了经费严重不足和劳动力奇缺的情况下,经过发掘人员的积极努力,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顺利地完成了一号墓的发掘。

三、是一次在最艰苦条件下的考古发掘。一号墓的发掘,正是冬季之末和春季之间,1972年1月中、下旬,长沙的天气特别寒冷,室外温度最低到摄氏零下5度左右。马王堆发掘工地处在空旷的田野之中,发掘人员在二十多米高的土堆上进行发掘,寒风刺骨,有的人员不仅脸、耳朵都冻坏了,而且手也被冻僵了。二、三月间天气不是阴雨绵绵,就是倾盆大雨,有时上午出太阳,下午下雨,上午下雨,下午出太阳,天气反复无常。由于工地没有工棚,下雨时发掘人员无地方躲雨,经常被雨水淋得像“落汤鸡”一样;天晴时,顶着太阳晒,使人头昏脑涨。特别是在挖到第四层台阶以下,从墓坑内运土上来更为困难,挖土的发掘人员手上不知磨出了多少茧,挑土的人员肩上不知磨破了多少层皮,而且遇上下雨时,坑内的雨水和湿透的泥土,使发掘人员变成了泥人,在泥泞的墓坑内经常有发掘人员摔倒在工地上的情况。1974年1月的上、中旬,在清理二号墓墓坑内的器物时,天气非常的冷,鹅毛大雪覆盖着整个工地,发掘人员从早到晚站在高约10米的墓坑内,而坑里到处是水和淤泥,天上又下着雪,发掘人员在淤泥中,只能用双手在泥土中寻找遗物,手冻得发紫,有时手还被残木刺破,鲜血直流。在清理一号墓椁室边箱内的遗物时,只能晚上进行,发掘人员每天晚上通宵达旦地熬夜,几天几晚都不能入睡,他们

的眼睛都熬红了,人也消瘦了,日以继夜的工作,有的人病倒在工地上。

此外,发掘人员的生活条件也很艰苦。马王堆发掘工地离博物馆至少有10里之地,参加发掘的人员,每天早晨,朦朦亮就起床,匆匆忙忙在家中吃了早饭就赴工地,一直到晚上七、八点钟才回到家中,每天靠步行,往返20余里。回到家中,女同志还要煮饭、洗衣、照顾小孩,直到深夜才休息。年轻人虽然家务事少,回到馆里,吃了晚饭,还要拖着板车到学校放映幻灯片,也要到晚上11、12点才能休息。在那段时间,发掘人员每天仅有二角钱、三两粮的生活补贴,中午在工地上用餐是由博物馆食堂做好后送到工地,10多里路程,到工地时饭菜都凉了,晴天蹲在工地上用餐,下雨时躲在屋檐下用餐,两个多月时间时,大家几乎没有吃上一餐热饭菜。

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辛苦和发掘条件之差,在我国考古发掘史上实为少见。

马王堆汉墓在中国考古学上的地位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特别是一号墓的发掘,是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进行的一次大型考古发掘,也是“文化大革命”开始以来我国进行的第一个大型考古发掘,因此,在我国考古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一、扭转了“文化大革命”中考古发掘工作被停顿的局面,使考古发掘工作获得了新生。“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在“破四旧、立四新”和“砸烂一切旧文化”的口号下,许多保存在我国民间的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