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通论

合集下载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老师:耿纪朋学生:徐珍珠学号:0147对考古学的认识考古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它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期和王朝时期。

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的领域,在中国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其他国家多从属于人类学,也有划归艺术史的。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它们多埋没在地下,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发掘,才能被系统地、完整地揭示和收集。

因此,考古学研究的基础在于田野调查发掘工作。

考古学的产生有长远的渊源,但到近代才发展成为一门科学。

作为一门近代的科学,考古学有一套完整、严密的方法论。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球上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民族都曾经创造和正在创造着各自不同的文化。

其中,考古学文化便是他们的祖先曾经创造的古代文化。

对世界各地不同的遗址、墓葬、建筑群、文字、雕刻等等考古学文化的探索、调查和研究,复原各民族的古代社会、追溯各民族在史前和历史上创造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研究这些考古学文化,人们会发现,各民族对人类的共同家园——地球都有自己的贡献。

史前考古学的研究范围是未有文字之前的人类历史,历史考古学的研究范围则限于有了文献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两者的界线在于文字的发明。

世界各地,文字的发明有早有晚,所以各地区史前考古学的年代下限和历史考古学的年代上限各有不同。

考古学研究是一个整体,田野调查发掘和室内整理研究有着密切的联系,不能截然分割。

但是,由于调查发掘工作有一套完整的方法论,而且还使用许多特殊的器材和设备,又要广泛采用自然科学的手段,这就使得田野考古学有其相对的独立性.考古学按手段来分,可以分为田野考古学、水下考古学.其他分支:类型学、考古学史、古文献学、纹章学、考古地磁学、纸草学、金石学、古文字学、考古年代学.考古学已有多种研究方法,如通过遗址、墓葬中出土的植物、动物骨骼等来分析人类的主食结构;通过对出土器物中的食物残留来推断其食物组成;通过对出土生产工具的门类、用途等的分析来研究其耕作方式,从而对其作物种类做出判断等等。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名师优质资料.doc

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名师优质资料.doc
六、反映中华民族抵御外侮、反抗侵略的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代表性文物.
七、反映历代著名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及历代著名工匠的代表性文物.
八、反映各民族生活习俗、文化艺术、工艺美术、宗教信仰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
九、中国古旧图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善本.
七、书法绘画——元代以前比较完整的书画;唐以前艺术水平较高、首尾齐全有年款的写本;宋以前经卷中有作者或纪年且书法水平较高的;宋、元时代有名款或虽无名款而艺术水平极高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历代名人手迹;明清以来重要艺术流派或著名画家的精品。
八、甲骨--所记内容具有重要史料价值,龟甲、兽骨完整的;所刻文字精美或具有特点,对甲骨能起断代作用的.
1、文物的定义:文物是指人类创造的、或与人类生活相关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一切有形的物质遗存。
2、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必须具备的条件:
(1)受保护的文物必须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具体到文物个体,不一定同时具备三方面的价值,但必须具备某一方面的价值。
历史价值:指对研究、认识历史具有帮助。如西周的青铜器利簋,记载了周武王克商的时间(“武王克商,惟甲子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延安窑洞毛主席故居,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陕北的艰苦卓越的岁月,是中国近现代历史重要的一页。如:西周利簋
可移动文物(遗物)指形体较小而可以移动的遗存,如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和装饰品等器物;
不可移动文物(遗迹)指形体较大而固定而不可移动的遗存,如宫殿、住宅、寺庙、作坊、矿井、都市、城堡、坟墓等建筑和设施。
(2)文物的分级管理:
①可移动的文物,称馆藏文物,收藏保存在博物馆、纪念馆和科研机构中,分珍贵文物与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又分一、二、三级文物。

“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续)

“中国考古学通论”纲要(续)

一点说明:“纲要”只是课上PPT的文字部分,有不少内容需要充实,大家可参考栾丰实等《考古学理论方法技术》和张之恒《考古学通论》等书。

“考古学通论”纲要(续)古代中国青铜器概说一、青铜、青铜器、青铜时代“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

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

……初质则一味红铜而已。

”(宋应星《天工开物》)金属材料学广义 vs 狭义“青铜”合金的比较优势熔点低红铜1083度;+锡15%,960度;+锡25%,800度硬度大(“布氏硬度”Brinell hardness)红铜35度,+锡5-7%,50-60度;+7-9%,65-75度;+9-11%,70-80度塑性和抗腐蚀性强二、青铜器分类性质、形制、功能容器(礼器)食器:鼎、鬲、甗、(烹);簋、盨、簠、敦、豆(盛)酒器:爵、角、斝、钅焦(温);尊、觥、方彝、卣、罍、壶(盛);觚、觯、杯、钅和(饮)水器:盘、匜、盉、盂、鉴、盆;乐器:铃、铙、钟(甬、镈)、钲、句鑃、铎、錞于兵器:戈、矛、戟、铍、钺、刀、剑、镞、弩、盔车马器工具量器、杂器等三、青铜器纹饰分类容庚、张维持:《殷周青铜器通论》,1958年几何形纹样:云纹、雷纹、圆圈纹、涡纹、三角形纹、方形纹;动物性纹样奇异的动物纹样:饕餮纹、夔纹、龙纹、凤纹、窃曲纹;写实的动物纹样:象纹、蝉纹、蚕纹、鱼纹、龟纹、贝纹、虺纹、兽纹、鸟纹;叙事画的纹样:车马或徒步狩猎纹。

“意义”的有无《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四、青铜器铭文1、年代学价值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标准器断代法”2、史料学“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征之矣。

”(《论语·八佾》)3、语言文字学音-音韵学;形-构形学;义-训诂学词汇,《西周金文词汇研究》语法,《西周金文语法》、《西周语法研究》4、艺术价值“商周铜器款识,它们的布白之美,早已被人们赞赏。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我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大学)《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1984年出版)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汉考古第五章: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y.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通论

考古学通论

一、什么是考古学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1.遗迹(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2.遗物(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三、考古学的研究范畴1.时间范畴2.考古学的公用(1.补史 2.证史)四、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一)考古学文化1.广义和狭义的文化广义: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

狭义:专指语言、文学、艺术及一切意识形态在内的精神产品。

2.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文明包含在文化之中,文明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后,进入文明时代、阶级社会之后人类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文化外延大,文明外延小。

3.考古学文化的定义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共同特征性的一群文化遗存。

4.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方法①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的小地命名②在以小地命名的基础上加前缀③④以同一类型遗址中文化遗存最丰富、最能反映其文化的遗址来命名(二)考古学类型(三)考古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考古地层学2.考古类型学(四)考古学的研究步骤1.考古调查(田野调查)调查是为发掘做准备。

只有经过调查,才能选定发掘的地点和对象,并决定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发掘。

在调查之前,要广泛查阅文献,同时要充分利用地图和地名学的研究成果,以便得到探求各种遗迹、遗物的线索。

在调查过程中要做好文字、绘图、照像和测量等各种记录,并适当采集标本,以便在室内做进一步的分析和研究。

2.考古发掘(田野发掘)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考古发掘,考古发掘是整个考古活动的中心。

(1)必须恪守地层学的原则,谨防不顾地层、一味挖“宝”的滥掘、甚至盗掘行为。

考古最终是为历史研究服务的,不是为了寻找世俗所谓的“宝物”。

文物的价值绝不是世俗的人们所能认识到的。

一件普通的器物,哪怕是一件陶器,只要是能为阐明历史问题服务,它就具有相当大的价值。

(2)要有敬业的工作态度。

(3)要掌握科学的发掘方法。

考古发掘就是要把埋没在地下的遗迹和遗物揭露出来,在揭露过程中,遗迹和遗物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中国考古学通论4

中国考古学通论4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陶寺遗址 ●
3、晋西南地区的陶寺文化
从文化遗存的分析来看,陶寺墓地的大、 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鼍鼓、特
馨等礼器,而小型墓则很少有随葬品,表明阶
级分化与对立已很明显,或已是国家之雏型。
因此,“活跃于‘夏墟” 的陶寺类型文化,
应是探索夏文化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
陶寺文化墓葬
在推定探索对象方面有效地起到时间标尺的作用。 由于三代纪年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和夏商周考古的 重要性, 1996年5月16日,经国务院决定,正式启 动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项目——“夏商周断代
工程”。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夏商周断代工程由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 学、天文学、现代测年技术等多学科协作,预期 达到的目标是:
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
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 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
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
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夏商周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 周三代纪问题。目前流行的夏商纪年都是推算出来
的,放射性碳素年代数据也难以消除误差,尚不能
次发掘,发现了苗圃北地铸铜遗址,发掘了武官村大
墓、妇好墓和后岗祭祀坑等墓葬,新出土了大量的刻 字甲骨,获得了十分丰富的研究资料。相当于殷墟期 的商文化遗存在河北磁县、邢台、藁城,山东济南大 辛庄、益都苏阜屯等地均有发现。一般将殷墟文化分
为四期 。
殷墟文化分期
第一期:相当于盘庚、小辛、小乙时代。 第二期:相当于武丁、祖庚、祖甲时代。 第三期:相当于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时代。 第四期:相当于帝乙、帝辛时代。

吉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doc

吉林大学中国考古学通论历年考研真题.doc

2000年试题中国考古学通论一、回答下列概念1、遗存:2、单位:3、层位关系:4、遗址:5、民族考古学:二、下图是内蒙古朱开沟遗址T126、T127、T128北壁剖面图,请根据这个图写出它们的层位关系(15分)三、以下是白燕遗址商代时■期的几件陶鬲,区分它们的型、式,并简述它们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四、简述中国考古学和中国历史文献学在研究中国史的各自作用和相互关系五、列出五条近年来全国重大考古发现六、介绍一木你在大学期间读过的最好的一个报告学论文(从资料、方法、理论、结论方面以及你受到的启发等几方面入手)秦汉考古一、名词解释(5X6)1、金石学:2、三叠层:3、殷墟:4、干栏式建筑:5、肆:苏秉琦:二、问答(10X4)1、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周原遗址有哪些重要考古发现3、按时间早晚顺序列举东北辽西地区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4、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而的考古报告或研究论义,试举一例进行简单的内容介绍三、简述(15X2)1、试述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年代序列2、关于哪些遗址可能是夏文化,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哪儿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四、简答(16X3)1、两汉至唐,中原地区墓葬的形制结构是如何发展变化的?2、汉唐期间,活动于中国东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有哪些?并指出其大致范围和重要遗存3、简述唐宋瓷器发展概况2001年试题中国考古学通论一、回答下列概念(10分)1、考古学:2、考古学文化:遗迹:遗物3、相对年代:二、写出下列青铜器名称(20分)山西长治分水岭春秋中期墓葬青铜器三、简述层位学发掘的原则(30)四、谈谈考古学与自然科学手段结合的新趋势(40分)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与体质人类学一、名浏解释(3x10)匿河文化:莫斯特文化:北京猿人:南方古猿:夏娃理论:克罗马农人第四纪地质学金牛山人基因:人种学二、简答题(10x3)1、早期智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人种形成的影响3、清列举出国内外出土的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化石各三例三、论述题(任选两题,每题20分)1、目前国际学术界对于人科形成问题的理论模式有主要有哪些?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请分别阐述一下关于现代人起源问题的〃单一•地区起源论〃和“多地区起源论〃这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3、运用动物考古学的资料,分析一下我国新石器时代狗、猪、黄牛、水牛、山羊、绵羊、马等家畜开始驯养的时间和地域问题先秦考古(新石器、商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东北、西亚)一、名浏解释(5x6)1、山顶洞人:2、〃三登层〃:3、干栏式建筑:4、殷墟:5秦权:6黄肠题凑:二、问答(10x3)1、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时代主要有哪些区别?2、周原考占有哪些重要发现?3、你读过哪些有关先秦考古方面的研究报告或论文?并试举两例进行简要内容介绍三、论述(20x2)1、筒述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分期与分区)2、简述建国以来夏商周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汉唐宋元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考古、宋元考占)一、名浏解释(5x8)三角缘神兽镜:居延汉筒:邢窑:昭陵六骏开元通宝:商鞅量错金银:含嘉仓二、写出卜,列器物的名称和时代(2x5)(时代只写出朝代即可,如战国、西汉、东汉、隋、唐等)1、唐后期镇墓兽(见314页镇墓兽右数第2个)2、战国燕饕谷纹半圆瓦当(见237页战国瓦当2)3、瓷器4、汉代铜灯(见254页汉代铜器、铜灯图17)5、唐花鸟镜三、简答(10x2)1、简述唐代金银器的三次重要发现以及在考古学中研究的意义2、简述汉武帝到东汉晚期中原地区丙类墓墓葬形制的发展变化四、论述1、说明隋大兴唐长安城的布局,及其在中国占代都城制度发展史上的地位2、请列出不善于四篇/本你所读过的有关汉唐考古学的文献(原始报告、论支、论著均可), 并就其中的两篇写出你的感想和评价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与写作一、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术流派及其思想(15分)二、简述汉唐间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容(15分)三、中I国古代文献的主要体例有哪几种?并分别列举出其代表著作及该代表著作的作者(12 分)2002年试题中国考古学通论(各方向)一、I口I答下列概念(10分)1、自然遗存:2、考古学文化:见2007年3、层位:4、聚落考古:二、判断与选择(15分)1、层位就是单位2、恐龙是考古学研究对象3、聚落就是遗址4、在利用科学发掘和清理的考古资料进行研究时没有区别5、公元732年、开元三年、二里头三期是绝对年代还是相对年代三、简答下列问题(30分)1、举例说明考古学与外学科的关系,这种联系有什么系的发展趋势?2、在发掘中可以了解遗存直接按的哪些联系?用什么办法来了解它们?3、用一个类型学研究的例子说明“型〃和"式〃划分的意义四、综述考古学中遗存的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之间的关系(也可以用一个研究实例来说明)(45 分)旧石器考古、环境考古与体质人类学一、名词解释(2x10)许家窑:富林爪哇人南方古猿夏娃理论山顶洞人古生物学种:进步尼人:遗传漂变体质人类学二、简答(8x5)1、直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的哪个阶段?其主要文化特征有哪些?2、举例说明环境因素对人种形成的影响3、观音洞早期文化与中国猿人文化相比有哪些不同?4、我们说“全世界各色人种都统一于同一中物种〃,其理论依据是什么?5、猫猫洞文化的主要特征三、论述(任选2题,每题20分)1、日前国际学术界关于人科形成问题的理论模式主要有哪些?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2、灵长类动物在〃社会行为〃方而与人类有哪些相似之处?我们在探讨早期累人行为问题时应如何看待这些材料?3、I H石器时代晚期同早、中期文化相比具有哪些进步性?先秦考古(新石器、商周、东北、西亚、北方青铜)一、名词解释(20分)铜石并用时代:山顶洞人:周原甲骨:失蜡法:侯马盟书:二简答(8x5)1、简述大汶II文化墓葬中所体现的重要文化习俗2、简述良渚文化的重要考古发现3、列举东北地区汉以前考古的四项重要考古发现并简要说明其学术意义4、列举夏商周时期的四处都邑遗址并筒要说明具体的性质与年代5、列举四部先秦考古方面的重要学术著作(专著、报告、论文等)并作简单评述二、论述(20x2)1、试述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时空框架及遗址、墓葬等方面的重要发现2、夏至春秋时期大、中型墓葬在棺椁、墓室结构、随葬品和防护措施方面有哪些重要发展?你认为在发掘大、中型墓葬时应注意提取哪些方面的信息?汉唐宋元考古(战国秦汉考古、魏晋隋唐、宋元考古)一、名词解释(任选4题,每题5分)锚金:大布黄千:好太王碑:大明宫:定窑金界壕二、简述卜-列地点的考古发现及其在考古学研究中的意义(任选4题,每题7分)1、法门寺地宫:2、居延:禹县白沙:3、敦煌莫高窟:4、长沙马王堆:5、汉长安城南郊:(大百科P161)三、筒答1、简述博局纹镜在汉代的发展和变化(10分)2、说明中原地区北朝至隋唐时期镇墓兽和武士俑的阶段行发展与变化四、论述(15x2)1、列举元大都的重要考古发现及其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的地位2、请列举出不少于55篇/木你所读过的有关汉唐宋元考古的文献(原始报告、论文、论著均可),并就其中的两篇写出你的感想评价中国古代史、古代汉语与写作一、战国时期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10分)二、中国封建社会到唐代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大好局面,分析形成给局面的原因(20分)三、名词解释(任选两个,每个6分)1、《三国志》和炽三国志注〉注》2、三通3、《资治通鉴》和《通鉴纪事本末》四、翻译(18分)五、写作(40分,不少于1000字)题目:文物保护、利用和发展社会经济2003年试题一、名词解释:(共15分)1、考古学2、遗存3、放射性碳定年4、遗址5、聚落二、请说出与考古学相关的主要学科以及它们各自的主要作用。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初期南庄头遗址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
玉蟾岩遗址大龙潭一期10000+-
庙岩遗址
一.初期。距今约12000~9000年前。开始使用磨制石器
二、早期。约距今9000~7000年前。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
三、中期。约距今7~5千年前。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
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
泾水上游关中地区
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期桥村类遗存客省庄文化三里桥类遗存王湾三期文化后岗二期文化龙山文化齐家文化小河沿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昙石山文化4500~4000
早期常山下层文化案板三期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大河村五期?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峡文化5000~4500
中期晚期仰韶文化西王村期秦王寨文化大司空一期文化大地湾仰韶晚期红山后文化大溪文化崧泽文化金兰寺下层5500~5000
树木年轮木1万年以内
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
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
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
二、;勘测技术的应用
空中摄影:遥感技术。地下勘探:
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
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
3.晋西南的陶寺文化。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
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考古学通论笔记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

这里指的实物资料,一般应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的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是人类修造的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是未经人类加工的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是能够反映人类的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的自然石块和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的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1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的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的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的具有不可移动性的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的窖穴、埋葬死者的墓穴、房屋废弃后的基址、防御性的城墙或壕沟、汲水的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的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的,如在废弃的窖穴或壕沟中倾倒的生活垃圾和破损的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的,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古代遗址大部分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的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的村社聚落或城址的废墟。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

考古学通论(名词解释)1、战国楚地墓葬——曾侯乙墓: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呈“卜”字形,位于湖北随州城西两公里的擂鼓墩东团坡上。

其中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最大的一套青铜编钟。

为战国初期曾(随)国国君乙的墓葬,位于湖北随州市擂鼓墩。

葬于公元前433年或稍后,1978年发掘。

墓坑开凿于红砾岩中,为多边形竖穴墓。

南北16.5米,东西21米。

内置木椁,椁外填充木炭及青膏泥,其上为夯土。

整个墓葬分作东、中、北、西四室。

东室置曾侯乙木棺,双重,外棺有青铜框架,外有的类似窗户的图案,那是因为当时的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依然会在墓中生活,故他们也要通风。

内棺外面彩绘门窗及守卫的神兽武士。

中室放置随葬的礼乐器。

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西室置殉葬人木棺13具。

墓主45岁左右;殉葬者为13~26岁的女性。

出土的器物有:编钟、玉佩、编磬、鼓、瑟、笙、排箫等大量乐器,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出土的一件漆木衣箱盖上,绘有包括青龙、白虎、北斗图形及二十八宿名称的天文图像,说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创立二十八宿体系的国家之一。

墓中还出土金盏、金杯、金带钩及长达48厘米的十六节龙凤玉挂饰,是曾侯乙生前奢侈生活的具体写照。

许多青铜器上有“曾侯乙乍(作持)”之类铭文,为判定墓主提供了证据。

曾侯乙墓出土的漆器有220多件,是楚墓中年代最早也是最为精彩的,而且品类全,器型大,风格古朴,体现了楚文化的神韵。

2、战国青铜器的纹饰变化:(1)早期流行蟠螭纹,其次有谷纹,云纹、勾连纹等,花纹繁缛。

(2)中期常见反映现实生活的战斗、狩猎纹,流行各式云纹。

(3)晚期以素面为主,有凸弦纹,简单的螭纹带和花朵纹3、“黄肠题凑”:是一种葬具形式,椁室四周用柏木堆垒成的框形结构,此名最初见于《汉书·霍光传》。

根据汉代的礼制,黄肠题凑与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题凑”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层层平铺、叠垒,一般不用榫卯;二是“木头皆内向”,即题凑四壁所垒筑的枋木(或木条)全与同侧椁室壁板呈垂直方向,若从内侧看,四壁都只见枋木的端头。

考古学通论上

考古学通论上

《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一、课程名称:《中国考古学通论(上)》二、课程类型:必修课三、适用对象:(专业、年级)文化遗产学院文物与博物馆专业二年级本科生四、打算课时:72五、学分:4六、任课教师:陈洪海、郭梦、豆海锋七、课程简介:本课程是文物与博物馆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和必修课。

目的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考古学的性质、特点、内容,中国考古学的发生进展历史。

着重讲述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考古、夏商周考古三个时期的古代物质文化及人类文明进展的特点,为进一步学习秦汉及以后的考古学内容打下基础。

八、课程的要紧内容本课程教学内容分为四章。

第一章导论要紧论述考古学的概念、学科性质、研究方式、进展历史等大体内容。

第二章中国旧石器时期考古,从人类体制特点和人类文化的演进两个线索来讲述,并要求学生把握各中国范围内各地域旧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特点。

第三章中国新石器时期考古,新石器时期从早到晚进展的时期性特点和区域范围内新石器时期的重要考古学文化。

第四章夏商周考古,重点是以城址和墓葬为代表的遗址、遗迹特点,现在期重要的遗存代表青铜器的特点,和中原之外地域的考古学文化。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与分期一、考古学的概念二、考古学年代与分期第二节考古学研究方式一、考古地层学二、考古类型学三、考古区系类型论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一、测定年代技术的应用二、勘测技术的应用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四、运算机技术的应用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二、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兴起三、现代考古学的进展第二章旧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方式与辨别二、旧石器时期的遗址和地址三、旧石器时期考古分期第二节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一、何谓化石二、中国发觉的古猿类化石三、中国发觉的前人类化石第三节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三章新石器时期考古第一节新石器时期的要紧特点一、磨制石器二、陶器三、农业四、家畜饲养第二节新石器时期考古分期一、初期二、初期三、中期四、晚期第三节新石器时期文化的区系散布一、东北区二、西北区三、华北区四、华中区五、华南区六、西南区第四章夏商周考古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二、夏文华的探讨三、商文化分期与散布四、西周文化分期与散布五、东周文化分期与散布第二节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一、铜器的显现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第三节夏商周城址一、夏代城址的探讨二、商朝城址三、西周城址第四节夏商周墓葬一、墓葬形制分类二、墓上建筑及封土三、夏商周时期的埋葬制度第五节周边地域文化一、东北地域青铜文化二、西北地域青铜文化三、东南地域青铜文化四、西南地域青铜文化九、学时分派十、参考教材王幼平:《旧石器时期考古》,文物出版社2000年。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君古学週兌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 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X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 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 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S在17 和18世纪,一般亘招帚含肴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遗物2.|遗迹3.|iH| 4 •考古学文化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槪念。

(1)、叠压关系O(2)、打破关系(3)、共存关系©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I。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I器物的分类I。

⑵、I器物的分型I。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LI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3.|文化类型|。

笫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参考借鉴】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doc

【参考借鉴】中国考古学通论笔记(考研版).doc

中国考古学通论参考书目:张昌倬主编《文物与考古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张之恒著《中国考古学通论》(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文物博物馆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文物出版社1984年出版)苏秉琦著《中国文明起源新探》(三联书店)宿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刘庆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考古学概论》结构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二章:石器时代考古第三章:夏商周考古、第四章:战国秦汉考古第五章:魏晋隋唐宋元明清考古、第六章:古器物与考古专题第一章考古与文物基本理论第一节考古与文物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名称与定义:1、“考古学”名称的由来:(1)“古学”:在中国,东汉(1~2世纪)时已有“古学”的名称。

《后汉书》中说马融“传古学”,贾逵“为古学”,桓谭“好古学”,郑兴“长于古学”,这里所谓“古学”是专指研究古文经学。

(2)“考古”:北宋中叶(11世纪),吕大临编撰《考古图》一书,将“考”与“古”联系起来,“考古”一词最早出现。

但其研究的是“金石学”,其研究对象限于古代的“吉金”(青铜器)和石刻,并不等于考古学,要经过系统化以后才可成为考古学的一部分。

因此我国古代出现的“考古”与现代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学有较大区别。

(3)科学上的“考古学”:科学上的“考古学”这一名词,也就是我国要学的考古学这门学科,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

ArchaeologR. 考古学是一门近代才形成的崭新的科学,它发祥于欧洲,以后普及到世界各国。

具体说,在欧洲19世纪中叶以后,在我国则是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的。

它包含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和田野考古学等分支,并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领域内的许多学科以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关系。

2、考古学的定义:我国考古学家夏鼐在《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中是这样表述考古学定义的:“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5.《中国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

《考古学通论(下)》复习参考一、名词解释龙首渠龙首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地下水渠,是一引洛渠道,是今洛惠渠的前身。

建于西汉武帝年间。

从今陕西澄城县引洛水灌溉今陕西蒲城、大荔一带。

人们发明了“井渠法”,使龙首渠从地下穿过土质疏松的商颜山。

井渠法有效地解决了工程过程中的通风、照明、出渣等问题。

龙首渠竖井与坎儿井相同,是坎儿井的源头。

耧铧畜力条播器—耧车上的耧足。

呈三角形等。

西汉时已有三脚耧车,山西平陆西汉晚期墓壁画中有反映。

是中国最早的播种机。

族坟墓死者按宗法关系,在由国家政权指定的公共墓地中同族而葬,称为族坟墓。

族坟墓又分为公墓和邦墓两类。

公墓是国君和王室贵族及其子孙的墓地,中间是历代国君的墓,以最早葬入的先王为准,以下各代国君依左昭右穆的次序依次葬入。

国君墓左右为贵族墓,依身份分居前后。

到战国秦汉时期,原先的公墓实际已成为王陵区,只埋葬王及其配偶和少数关系最亲近的王室血亲,一般的贵族封君、各级官僚则同平民一起葬于邦墓。

汉武帝之后昭穆制度有所破坏。

满城汉墓满城汉墓在河北满城县城西南,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

窦墓在刘墓之北侧,皆坐西朝东。

凿山为陵,内部布局模仿宫殿建筑。

刘胜墓全长约52米,最宽处约38米,最高处约7米,由墓道、车马房、库房、前堂和后室组成,窦绾墓和刘胜墓的形制大体相同。

两墓的墓室庞大,随葬品豪华奢侈,共出土金器、银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陶器、漆器、丝织品等遗物1万余件,其中包括"金缕玉衣"、"长信宫灯"、"错金博山炉"等著名器物。

广州南越王墓位于广东广州象岗山上,是一座石室墓。

墓室平面呈“早”字形,全部用石块构筑,有较长的墓道和南北耳室。

分为前后两部分,共有7室。

墓主葬在中间主室,一棺一椁,墓主身着丝缕玉衣。

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史记》称为赵胡)的陵墓,是彩画石室大墓。

南越王墓劈山为陵,前端东、西侧开横洞成耳室,南面开辟斜坡墓道。

考古学

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通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序论。

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

(2)正文。

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

(3)结论。

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考古学通论笔记

考古学通论笔记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考古学得定义。

1.“考古”一词得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得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得青铜器与石刻等物得搜集与整理,与近代意义上得考古学含义有很大得区别。

2.“考古学”一词得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就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得.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与18世纪,一般就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得古物与古迹得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得研究。

3.考古学得定义。

考古学就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得一门学科.二、考古学得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就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得实物资料。

这里指得实物资料,一般应就是古代人类有意识加工过得人工制品。

如工具、武器、用品等,或就是人类修造得房屋、坟墓、城堡等建筑等。

若就是未经人类加工得自然物,则必须确定其与人类活动有关,或就是能够反映人类得活动。

如用于修筑房屋用得自然石块与采集渔猎活动所遗留得动植物遗存等,这些也属于考古学研究对象。

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得,各种具有可移动性得器物。

遗物一般以器物得原料或用途功能进行分类。

如以器物得原料可分为木器、石器、玉器、陶器、骨器等;以用途或功能可分为工具、武器、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

2古代人类活动而遗留下来得具有不可移动性得迹象。

遗迹一般依据其功能或用途分类并命名,如储物得窖穴、埋葬死者得墓穴、房屋废弃后得基址、防御性得城墙或壕沟、汲水得井等。

一般遗迹中,均包含有数量不等得遗物。

这些遗物有些就是当时人们无意识地丢弃得,如在废弃得窖穴或壕沟中倾倒得生活垃圾与破损得陶器、工具等。

有些则就是人们有意识地放入得,如墓葬中得随葬品等。

3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生活、居住范围内遗留得连续分布得遗迹、遗物集合体.古代遗址大部分就是有各种性质、功能不同得房屋及防卫、经济设施等组成得村社聚落或城址得废墟.代表同一时代得,集中于一定地域得,有一定地方性特征得古代人类遗存共同体。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

中国考古学通论(摘要)第一章考古学概论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以研究古代历史。

第一节考古学的基本涵义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研究的中国古代历史包括史前时代和王朝时代。

第二节二.考古学文化的命名以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名)作为考古学文化的名称,是考古学文化命名中最常见的做法。

三.考古学文化的研究考古学文化研究的内容,包括考古学文化的分布范围、文化面貌及特征;文化的渊源和发展演化;文化时代和分期;相邻文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内涵所反映的社会经济形态等。

第三节考古时代的划分考古学根据生产工具的变革将人类古代社会分为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

石器时代又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中国的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基本上是和人类社会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社会(史前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相并行的。

一.石器时代(一)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大约从300万年前开始,结束于距今约1、2万年至1万年。

旧石器时代人类以采集和渔猎为生,只能以天然的产物作为食物,生产经济尚未出现。

旧石器时代人类的劳动工具以打制石器为主,也使用木器、骨器、角器和蚌器。

(二)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是以农业、家畜饲养业和磨制石器择地进行调查。

调查之前要查阅有关古代文献和发表的考古书刊资料,以决定调查的范围。

调查中要注意自然的断崖等,观察分析,听取当地群众的反映,河流沿岸,尤其两河交汇处附近,宜于人类生活之地是调查的关键之地。

调查中要携带必要得用具,做好文字记录、绘图和照相等工作,并要采集陶器、石器、铜钱、建筑构件等标本。

二、考古发掘当前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是配合基建工程,凡在基本建设范围之内的文化遗存尽可能都要发掘,此外还有为解决学术问题而进行的发掘。

发掘前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执照,筹集资金,组织专业人员,雇用民工,准备发掘用具、仪器、文具,以及安排食宿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考古学通论导论考古学及其研究对象一。

考古学的定义。

1(“考古”一词的来源。

“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

2(“考古学”一词的来源。

中国近代“考古学”一词,可能是从西文Archaeology一次翻译而来的。

Archae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义为“研究古代之学”,在17和18世纪,一般是指对含有美术价值的古物和古迹的研究,到了19世纪,才泛指对一切古物的研究。

3(考古学的定义。

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二、考古学的研究对象。

主演对象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实物资料1(遗物。

2(遗迹。

3(遗址。

4(考古学文化三、考古学年代与分期。

年代的基本概念相对年代:绝对年代:分期方法。

二分法:三分法:六分法考古学研究方法考古地层学。

考古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叠压关系。

(2)、打破关系(3)、共存关系。

二、考古类型学考古类型学的基本概念。

借用生物进化论和生物分类的原理,对考古发掘出土的1遗物、遗迹。

进行科学地整理、分类分析、比较研究的方法。

“标型学”或“器物形态学”。

考古类型学的原理。

器物的类、型、式的划分。

(1)、器物的分类。

(2)、器物的分型。

(3)、器物的分式。

4(器物组合与分期三、考古区系类型论。

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论。

区系类型的研究是建立在考古地层学和考古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之上,宏观地进行遗址间、文化间、文化系统间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目的在于建立史前文化发展的基本时空框架体系。

1(文化区。

2(文化系统3(文化类型。

第三节、现代科学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年代测定技术的应用。

年代测定方法表:断代技术样品物质测年范围放射性碳素(碳-14) 含碳物质(动植物遗体) 5万年以内古地磁粘土 3万年以内热释光(TL) 陶器、烧土 100万年以内含氟量(F) 骨、牙等数百万年以内钾-氩(k-Ar) 火成岩 10万年以上裂变径迹(FT) 火山灰、玻璃、石器、陶数千年至数百万年器树木年轮木 1万年以内氨基酸外消旋骨数年至数百万年黑曜石水含黑曜岩制品几十万年以内铀系碳酸岩、骨、牙、贝壳数千年至45万年二、;勘测技术的应用空中摄影:遥感技术。

地下勘探:三、分析鉴定技术的应用。

X射线荧光分析”、“发射光谱分析”“红外线吸收谱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和“热分析”2第四节、中国考古学简史一中国古代的金石学。

北宋时曾巩的《金石录 1(汉唐金石学的萌芽。

2(宋代金石学的创立。

3(清代金石学的兴盛。

二、近代考古学的诞生。

1,近代考古学的传入。

,近代考古学的初步发展第二章、旧石器时代考古(约200——1万年前) 第一节、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一、旧石器的制作、鉴别与分类。

1(旧石器与旧石器时代。

用石头制作的工具或武器叫“石器”;用打制方法制作的石器叫“旧石器”;人类主要用旧石器的时代叫“旧石器时代”。

2(旧石器的制作方法。

(1)、选择原料。

(2)打击石片——第一次加工。

直接打击法:A.锤击法:B.碰砧法C.砸击法: 间接打击法:A.击钎法:B.压剥法:(3)、加工修整——第二次加工。

A.锤击修整——单面加工:B.压制法:4.人工石制品的鉴别(1)、人工石制品的特征:(2)、自然营力所造成的碎片的特征二、旧石器时代人类遗址的分类。

1.遗址和地点。

遗址——原地埋藏。

地点——搬运埋藏2. 遗址的分类(1)、洞穴遗址(2)、岩棚遗址(3)、旷野遗址。

三、旧石器时代考古分期。

初期:200~~100万年前;早期:100~~20万年前;中期:20~~5万年前;晚期:5~~1.2万年前。

第二节、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3一( 什么是化石。

经过自然的石化作用后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或遗迹。

1(化石形成的条件:2(石化作用。

(1)、填充作用。

(2)、置换作用。

3(化石的类型(1)、实体化石(2)、印模化石。

(3)、遗迹化石。

二、中国发现的古猿类化石三、中国发现的古人类化石1(人类发展阶段的划分。

早期直立人、晚期直立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四个阶段。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考古一(磨制石器的使用。

新石器即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磨制石器的制作技术(选材。

12(打割3(修琢。

4(磨光。

5(穿孔。

(1)、钻孔法。

(2)、划孔法。

(3)、琢孔法 (二)、新石器的主要类型1(农业生产工具(1)、石铲与石锄(2)、石镰与石刀(3)、石磨盘与磨棒2(木材加工工具——石斧、石锛、石凿、石楔3(狩猎工具或武器——石矛、石镞、石钺二、陶器的发明。

1.陶土加工(1)、筛选或淘洗。

(2)、加入羼合料2(制坯成形(1)、手制: 捏塑法:(2)、模制:(3)、轮制: 3(修饰施纹。

(1)、表面磨光。

(2)、涂施色衣。

(3)、施纹绘彩。

44(烧制成器陶器的分类。

1(陶器各部位的名称。

2(陶器的命名原则。

两个方面:一是使用古代文献中记录的名称:如鼎、鬲、豆之类。

二是使用现代形制、功能或相近的器形名称,如碗、盘、杯、瓶、盆、罐、壶、缸、瓮等。

3(陶器的分类:(1)、依据器形分类:圈足器;三足器;圜底器;尖底器。

(2)、依用途分类:炊器——多夹砂陶,有罐、鼎、鬲、甑、釜、灶等。

饮食器——多泥质陶,有碗、钵、盘、豆、杯等。

水器——多泥质陶,有瓶、壶、带流罐、盉等。

储物器——泥质陶或夹砂陶,器形较大,有罐、瓮、缸等。

乐器——多泥质陶,有陶鼓、陶号、陶埙、陶响珠等。

二、农业的发生1、中国粟作农业的起源。

2(稻作农业的起源。

秦岭淮河以南。

3、家畜饲养的出现。

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考古分期:可分为初、早、中、晚四期,约距今12000~4000年前分期表:分区华北地区西东华中地华距今年代北北区南地地地渭泾区陕郑冀海长长(年)区区区泾关中豫洛南岱江江水地区晋区豫区中下分期交北游游上界地游地区区新晚晚桥客省三王后龙齐小石良昙4500~4000 石期期村庄文里湾岗山家河家渚石器类化桥三二文文沿河文山时遗类期期化化文文化文代存遗文文化化化存化化早常案板庙大, 大马屈石5000~4500期山三期底河汶家家峡下文化沟村口窑岭文层二五文文文化文期期化化化化文化5中晚仰西王村期秦大大红大崧金5500~5000 期期韶王司地山溪泽兰文寨空湾后文文寺化文一仰文化化下化期韶化层文晚化期中庙底沟期大大6000~5500-期河地村湾文仰化韶中期早半坡期王后北大赵皂马7000~6000期湾岗辛地宝市家一一文湾沟下浜期期化仰文层文文文韶化化化化早河期姆早晚老北首岭下裴磁后师兴渡甑9000~7000 期期官层李山李赵隆文皮化台岗文文村洼岩文文化华一文遗化化期化址早白家村遗大彭期址地头湾山一文期化初期南仙人洞大10000+-庄与吊桶龙头环遗址潭遗玉蟾岩一址遗址期庙岩遗址一( 初期。

距今约12000~9000年前。

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二、早期。

约距今9000~7000年前。

磨制石器的使用已普遍,三、中期。

约距今7~5千年前。

磨制石器已有局部磨光向通体磨光过渡。

6第三节、新石器时代文化区系的分布一、东北地区的新时期文化二、西北地区。

三、华北区。

五、华南区。

六、西南区。

本区包括西藏东南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第四章、夏商周考古(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221年)特点: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已进入历史时期。

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大部分时间属青铜时代(夏、商、西周),并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过渡(春秋、战国)。

出现了大型都城,标志着社会形态和经济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已进入国家时期。

第一节、夏商周考古分期。

一;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在三代考古中,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究竟夏商周三代纪年问题。

目前流行的三代纪年都是推算出来的。

二、夏文化探索。

夏文化指夏王朝时期夏人活动区域内遗留的物质文化遗存。

夏代是历史记载的最早的王朝,据《史记.夏本纪》和《竹书纪年》记载,夏代自禹至桀历14世17王,据《夏商周年表》,夏代约从前2070时,至前1600结束,前后历时400余年。

年表:禹少康不降发启予扃癸太康槐 (厂)字头,下一堇,读jin仲康芒孔甲相泄皋根据文献记载,夏人的活动与以下两个地区关系密切:1、河南西部的颖水上游和洛阳附近的伊、洛河下游地区;2、晋南的汾水下游、涑水一带。

1( 豫西二里头文化。

2座大型宫殿基址发现青铜爵等礼器和玉器等。

该7遗址可能是夏早期都城遗址。

2( 晋西南的东下冯类型。

3( 晋西南的陶寺文化。

陶寺墓地的大、中型墓出土有琮、钺、彩绘陶龙盘、鼓、磬等礼器,二、商文化的分期与分布。

商共历17代30王,据《夏商周年表》,商始于前1600,灭于前1046,延续近600年。

以盘庚迁殷为界,可分为前、后二期,前期以郑州二里岗遗址为代表,后期以殷墟为代表。

1;前期(前1600~前1300),这一时期的商文化以河南郑州商城及二里岗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河北藁城台城西村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坡等为代表,青铜时代文化开始进入兴盛时期。

其中,郑州二里岗文化遗址具有典型性,故早商文化一般也叫“二里岗期文化”。

年表:汤沃丁中丁沃甲太丁太康外壬祖丁外丙小甲河亶甲南庚中壬雍己祖乙阳甲太甲太戊祖辛盘庚(迁殷前)2;后期。

以殷墟文化为代表。

殷墟位于河南安阳市西北的洹河两岸,面积约24平方公里。

据文献记载,商后期8代12王均以此为都。

殷墟遗址。

1899,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后罗振玉等通过调查搞清了甲骨文出于安阳小屯村,并在甲骨文中发现了商王朝先王公的名字,后经王国维考证,不仅证实《史记.殷本纪》记载的商王世系是可信的,且证明了《史记.项羽本纪》有关“洹水之南为殷墟”是正确的,于是殷墟被发现。

分四期:1、盘庚、小辛、小乙;2、武丁、祖庚、祖甲;3、禀辛、康丁、武乙、文丁;4、帝乙、帝辛。

年表:王年代(前) 年数盘庚(迁殷后) 1300~1251 50小辛小乙武丁 1250~1192 59祖庚 1191~1148 44祖甲禀辛康丁武乙 1147~1113 35文丁 1112~1076 26帝乙 1101~1076 26帝辛(纣) 1075~1046 308四、西周。

周族起源于陕西中、西部及甘肃东部一带的渭、泾水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

1046灭商建立周王朝。

分期:早:武、成、康、昭、穆(前1046~922);中:恭、懿、孝、夷(前922~878);晚:厉、共和、宣、幽(前878~771)。

年表:王年代(前) 年数武王 1046~1043 4成王 1042~1021 22康王 1020~996 25昭王 995~977 19穆王 976~922 55(共和当年改元) 共王 922~900 23懿王 899~892 8孝王 891~886 6夷王 885~878 8厉王 877~841 37(共和当年改元) 共和 841~828 14宣王 827~782 46幽王 781~771 11五、东周(迁770~2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