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2

合集下载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
宋朝历代帝王顺序表如下:
1.赵匡胤(宋朝第一位皇帝,宋太祖,960年-976年在位)。

2.赵光义(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宗,976年-997年在位)。

3.赵恒(宋朝第三位皇帝,宋真宗,997年-1022年在位)。

4.赵祯(宋朝第四位皇帝,宋仁宗,1022年-1063年在位)。

5.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宋英宗,1063年-1067年在位)。

6.赵顼(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1067年-1085年在位)。

7.赵煦(宋朝第七位皇帝,宋哲宗,1085年-1100年在位)。

8.赵佶(宋朝第八位皇帝,宋徽宗,1100年-1125年在位)。

9.赵钦(宋朝第九位皇帝,宋钦宗,1125年-1127年在位)。

这些帝王在宋朝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赵匡胤建立了宋朝,赵光义继续巩固了这个王朝。

仁宗赵祯时期被誉为“仁宗盛世”,哲宗赵煦时期进行了著名的“元祐更化”。

徽宗赵佶以艺术才能著称,但在政治上较为软弱。

钦宗赵钦在位期间发生了“靖康之变”,导致北宋灭亡。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

宋朝重大历史事件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哪个阶级,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记忆中,故事都是传承历史的重要媒介,是陈述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

那么关于宋朝重大历史事件有哪些呢?下面是为您整理的宋朝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王安石变法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是王安石发动的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局面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庆历新政失败后,宋朝严重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缓和,积贫积弱的局面仍在向前发展,朝廷内外危机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声在一度沉寂之后,很快又高涨起来。

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宋朝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请求立即实现对法度的变革。

但没被仁宗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

宋神宗希望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统治危机,遂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非常信任和器重王安石。

熙宁元年(1068年)四月,王安石再次提出全面改革的想法,指出“治国之道,首先要效法先代,革新现有法度”,并勉励神宗效法尧舜,简明法制。

王安石认为,北宋国家贫苦的症结,不在于开支过多,而在于生产过少;农民之所以贫苦和不能从事生产,一方面是由于官僚富豪兼并了大量土地,另一方面是由于政府把繁重的徭役加在农民身上。

因此,最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依靠天下所有的劳动力去开发自然资源,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

王安石随后上《本朝百年无事札子》,阐释宋初百余年间太平无事的情况与原因,指出当时危机四伏的社会问题,期望神宗在政治上有所建树,认为“大有为之时,正在今日”。

神宗采纳王安石的相关主张,并要求其尽心辅佐。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王安石提出当务之急在于改变风俗、确立法度,提议变法,神宗赞同。

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九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一、宋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一)北宋的建立与统一1.建立: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2.统一: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二)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措施:①政治:派文官担任地方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职。

②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地方部队定期更换驻地。

(更戍法)③经济: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作用:中央控制地方之军、政及财权,基本根除唐末以来藩镇割据之弊。

2、分散各级机构的权利,使其互相牵制(1)中央:枢密院专掌军权,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

(2)地方:①设立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和节制。

②州一级増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3、崇文抑武、文人治国(1)内容:(2)作用:①积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也有效地抑制了武夫篡位的危险,不至于重蹈政权更换频繁的覆辙。

②消极:崇文抑武的推行致使宋代后期少有悍将强将,军事力量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

4、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高度集权,分化事权③弱枝强干,守内虚外④崇文重教,发展科举5、北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1)积极:①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消极:①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

②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二、北宋的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一)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2.宋夏关系(二)北宋制度带来的影响三、变法求强(王安石变法)【危机严重】(一)治吏: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结果:触犯官僚集团的利益,引发抵制,归于失败。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

宋朝的统治之二:强干与弱枝赵匡胤释兵权只是消除了中央禁军对皇权的威胁,并未消除地方藩镇对中央的威胁。

为此,宋太祖问计于赵普:“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赵普答道:“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而已。

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赵普“三策”第一策为“稍夺其权”,即夺取节镇属县的控制权,也就是稍夺其政权;第二策是“制其钱谷”,即剥夺节度使的赋税收入,也就是限制其财权;第三策:“收其精兵”,即将各地的精兵收归中央,也就是削其军权。

关于地方政权,宋初节度使沿袭五代,除了管辖所领州府外,还管辖附近几州,叫“支郡”。

宋太祖从平定荆南、湖南开始,每消灭一个割据政权,便规定所属各州府都直接归中央管辖,州府长官直接向皇帝奏事,不再隶属于节度使。

宋太宗又诏令所有节度使属下的支郡都归中央管辖,节度使所领只是一州府。

宋廷又以朝臣出任知州、知府。

此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成为一种荣誉性的虚衔,授予宗室、外戚或文武勋臣。

和一般州官相比,除了地位较高之外,在职权上并无区别。

关于地方财权,唐末五代的节度使通常掌握所领地区的财权。

当地的赋税收入,绝大部分以“留州”、“留使”的名义予以扣留,“上供”给中央政府的只是少数。

宋初曾派若干转运使赴各地供办军需,监督征收赋税,而后更下令各州赋税收入,除留小部分作开支外,全部调到京城或指定地点,由中央政府支配。

为了剥夺地方财权,宋廷在州以上地区设置若干转运使,又正式把全境划分为十五路,每路设一转运使。

转运使除掌握一路或数路财赋外,还兼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地方治安等职责。

真宗时其职掌扩大到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关于地方军权,宋太祖诏令“择本道兵骁勇者,籍其名送都下,以补禁旅之缺”,“又选强壮卒,定为兵样”,作为各地向中央选送精兵的标准。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

宋朝二府三司制度宋朝二府三司制度:“二府”为枢密院、政事堂;“三司”为度支、户部、盐铁。

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以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和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共同行使行政领导权,并称为“二府”,为当时最高国务机关。

二府制的特点就是文武分权。

宋代设“中书门下”掌握实权,但仅有民政权,设于内堂,称政事堂,是中央的行政机构,长官为宰相,为了限制宰相的权力,又另设副宰相“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议政,使宰相不能专权。

宋初把均实行政权从宰相的手中分出来,设立枢密院,掌握全国军事。

枢密院和宰相的政事堂并立“对掌大权”,号称“二府”。

枢密使和宰相的职权平等,凡军机要务,宰相无权过问。

二者一文一武,互不通气,分别向皇帝奏事。

皇帝利用两者之间的异同,直接控制军权和政权。

二府是宋朝在唐朝政事堂的基础上所作的改进,使得政权和军事权的分离,另外又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三司:度支、户部、盐铁掌管全国的财政,长官是三司使,亦称“计相”。

这些措施使得军、政、财三权分立,互不统属,从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中央集权。

官名。

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与支调。

三国时期,曹魏军屯的编制,以营为生产单位,其上为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郞将。

度支中郞将亦隶于大司农。

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晋及南朝宋、齐、北朝北魏、北齐均设度支尚书,领度支、金部、仓部、起部四曹。

隋初沿之。

文帝开皇三年改称民部,为六部尚书之一。

唐初避太宗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下有度支郎中。

至宋代,度支使与户部使、盐铁使,总领全国财赋,合称三司使。

度支命名下设有副使、判官等。

元明不设三司,事权归于户部。

《.宋书百官志上》:“魏世有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晋初有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尚书......江左则有祠部、吏部、左民、度支、五兵,合为五曹尚书。

”《旧唐书.职官志二》:“[户部]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又“度支郎中一员,从五品上......掌判天下租赋多少之数,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通途之利。

第2节 宋代的官学制度

第2节 宋代的官学制度

一、中央官学二、地方官学一、中央官学1、国子监是国家的最高学府。

2、太学是宋朝中央官学的核心。

崇宁元年,宋代太学的极盛时期。

总人数达到3800人,一、中央官学3、辟雍:是太学的分校,辟雍专收外舍生4、专科学校:宋代专科学校有六种武学、律学、书学、医学、算学和画学武学是宋朝最早设立的专科学校画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美术专业学校一、中央官学4、专科学校:二、地方官学宋代地方官学有州(府军监)学和县学两级。

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开始诏诸州、府立学;学者二百人以上,允许设置县学。

崇宁元年(1102年)要求所有州、县一律置学。

崇宁三年确定“增县学弟子员,大县五十人,中县四十人,小县三十人。

”各学教官称教授,州学二人,县学一人二、地方官学(一)地方教育的行政长官提举学事司:管理州县学校,考查教师之优劣及学生的勤惰学田制是国家拨给学校一定数量的土地,作为学校的固定资产,学校将这些土地租佃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收取租金作为教育经费来源。

二、地方官学(二)确立学田制度二、地方官学(二)确立学田制度宋朝逐步形成了一种以学田制为核心的多种形式、多种来源的教育经费筹措制度,进而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教育发展的经费问题。

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二、地方官学(三)创设武学和道学武学:崇宁年间诸州皆置武学。

道学:政和年间州、县学别置斋授道徒。

总结:1.地方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备。

2.官学类型多样化。

3.学田制度的创立。

4.三舍法和分斋教学制度的创建。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

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治理体系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宋朝的二府三司是宋朝政治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过程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迁和发展。

本文将围绕宋朝二府三司的形成过程进行阐述。

一、五代十国时期的背景宋朝的形成过程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动乱背景密切相关。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国家政权分裂、战乱频繁。

这种分裂的局面导致政治制度的混乱和权利的分散,使得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力大幅减弱,经济和军事的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宋朝在政治制度中引入了二府三司以加强中央集权,确保政权的稳定。

二、李后主时期的改革宋朝的二府三司在后晋末年的重要改革中首次提出。

当时的后主李昪希望重整国家政权,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他从政治制度上进行调整,将朝廷中的两个重要职位,宰相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合并为一职位,即宰相。

这一举措的目的是加强朝廷的决策效率,减少官僚体系中的冗余和分权。

三、太宰、太保的设立在李后主的改革中,他还设立了太宰、太保两个重要职位。

其中,太宰主要负责中央政权的决策和军事指挥,是朝廷的重要议事机构。

太宰的设立可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避免地方割据现象的发生。

太保则负责与太宰并行的审理和裁决职能,是朝廷的辅助机构。

四、刑部、度支两司的设立宋朝的二府三司中,刑部和度支两司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时期设立的。

刑部主要负责审理和裁决刑事案件,既是司法机构,也是政治管理机构。

度支则负责国家财政和经济管理,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持。

刑部和度支的设立可以加强中央政权对各地政权的控制力,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五、户部的设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分化的加剧,宋朝的政治制度也需要相应的调整。

为了更好地管理人口和土地,宋太宗赵光义于959年设立了户部。

户部主要负责统计人口和土地的数量和分布状态,根据统计数据进行财政征收和土地分配。

户部的设立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权对地方政权的控制和调控能力。

宋朝的措施

宋朝的措施

宋朝的措施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代,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

在这个时期,宋朝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国家的治理和促进经济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全面地介绍宋朝采取的措施。

一、政治措施1.设立三司、六部制度三司制度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负责监督财务和人事等方面的事务。

六部制度包括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分别负责官员任命、礼仪规定、财政收支管理、军队组织管理、刑法执行和工程建设等方面的事务。

这两个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

2.推行科举制度科举制度是宋朝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使得社会上优秀的人才得到了发展机会,并且提高了官员素质。

科举制度还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因为官员都是通过考试选拔而来,而不是通过世袭或者其他方式。

3.设立保甲制度保甲制度是宋朝政府为了维护社会治安而设立的。

按照这个制度,每个村庄都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成年男子成立保甲,负责维护当地的治安。

这个制度有效地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冲突,提高了社会稳定性。

二、军事措施1.推行兵役制度宋朝实行兵役制度,每户人家都要派遣一名男子服兵役。

这样就能够确保国家有足够的军队来维护边疆安全和内部稳定。

2.加强边防建设宋朝在边境地区加强了城池和堡垒等防御工事的建设,以应对外族侵略。

同时还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巡逻和监控,确保及时发现并应对敌情。

3.改革军队编制宋朝改革了军队编制,将原来的“千户”、“百户”等职务改为“指挥使”、“都监”等职务,并且增加了军队的组织层次和管理体系。

这样就能够更好地管理军队,并且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三、经济措施1.实行均田制宋朝实行了均田制,即按照人口数量平均分配土地。

这个制度有利于减轻贫富差距,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土地利用率。

2.发展手工业和商业宋朝发展了手工业和商业,特别是纺织业、造纸业、陶瓷业等传统产业获得了迅速发展。

商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南方的水运贸易更是繁荣。

历史宋朝知识点总结

历史宋朝知识点总结

历史宋朝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宋朝的建立宋朝的建立始于960年,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推翻了后周朝廷,建立了宋朝。

这标志着五代十国时期的结束,中国重新统一。

2. 祖制改革宋朝进行了一系列的祖制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规范了官员选拔和任用制度,建立了科举制度,加强了对地方及州县政权的控制。

3. 王安石变法王安石是宋朝的一位重要宰相,他发起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包括青苗法、均输法、提举法等,这些改革被称为“王安石变法”。

变法的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善社会经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这些改革也引起了社会上层和下层的不满,同时也加剧了政治斗争。

4. 宋辽战争宋辽战争是宋朝与辽朝之间的一系列冲突,这些冲突主要是因为边疆问题和相互之间的利益冲突。

在这些战争中,宋朝与辽朝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最终未能击败辽朝,导致北方疆域的不断缩小。

5. 宋金战争宋朝与金朝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金朝入侵宋朝的辽东地区。

在这场战争中,宋朝与金朝进行了多次战争,但最终宋朝在靖康之难中失败,被迫签订了屈辱的《靖康和议》,并向金朝称臣。

二、经济1. 科举制度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使得人才选拔不再局限于世族,而是向全国各地的人才敞开了大门。

这一制度为宋朝的政治、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2. 宋朝的农业宋朝的农业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水利工程的修筑和耕地的扩张,这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农业产量。

3. 经济的繁荣宋代的经济非常繁荣,主要是因为海外贸易的发展和手工业的兴盛。

宋代通货膨胀严重,物价飞涨,导致社会经济的不稳定。

4. 钱币的发展宋代钱币的发展也很快,铸造了一些精美的钱币,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1. 北宋文化北宋文化以诗词、书法、绘画、戏曲和饮食等方面为代表,主要是因为宋代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人才的聚集。

2. 南宋文化南宋文化也是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宋文化以诗词、戏曲、绘画、建筑等为代表,南宋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有很多文学名家和艺术大师涌现。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税制度 (2)

北宋社会阶级结构和赋税制度 (2)

xxxx政治史之北宋社会阶级构造和赋税制度(一)社会阶级构造北宋成立后,在结束五代分裂盘据的同时,针对五代户籍制度的杂乱状况,出于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需要,于建隆四年(公元963年)命令各州从头假造版籍,把各县的户口、土地状况登记造册。

此后又把这一工作形成制度,规定每逢闰年作一次统计,由县报州,由州上报中央政府,制成闰年图,以此作为各州、县税收定额的依照。

宋朝将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和客户两大类。

住在城镇的居民是坊郭户,住在乡村的人户为乡村户。

坊郭户中主户与客户的区分,主假如依照能否有房产等生活资料,有房产户称主户,没有房产、租借房子居住的称为客户。

乡村的主户,是指那些据有土地,向国家缴纳夏、秋两税的田户;乡村客户就是那些没有土地,甚至没有耕牛、农具等生产资料,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亦称佃客、浮客 .在北宋期间,客户约占总户数的33% -36%。

这么大比率的田户丧失土地沦为客户,正是不抑吞并政策以致土地吞并恶性发展的结果。

主户依照据有财富的多寡,分为五等:主户的第一等户是占田三顷以上至几十顷、几百顷的人户,是大地主阶层。

第二等户是占田一顷左右至数顷的人户,是中小地主阶层。

第一、第二等户往常又称为上户 .他们吞并土地,靠剥削佃户为生。

这两等主户,组成宋朝地主阶级的上层。

第三等户又称中户,主假如些占田数目不多,但能白手起家又比较富饶的人户。

第三等户包含乡村中较富饶的自耕农阶层和据有土地不多,却出租土地剥削佃农的小地主。

因为第三等户中也有部分吞并之家,所以,宋朝称一、二、三等户为上三等户 .上三等户,是宋朝的地主阶级。

第四、第五等户是占田三五十亩或仅几亩的田户,属于乡村中的自耕农或半自耕农阶层,当时又被称为下户或贫下户.一些没有家产的穷人也被列入五等户纳税,称无产税户。

属于第四、五等下户的农民,生活困难,一遇歉收,就生活无着,一旦堕入高利贷的剥削,最后将失掉已经极少的土地,所以他们也是地主阶级吞并的主要对象。

第四、五等户在主户中所占的比率很大,常及十分之九 .此中第五等户在下户中可能占到70%左右。

宋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宋代皇帝列表及简介

宋代皇帝列表及简介宋朝皇帝简介:一、北宋:1、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中国大宋王朝的建立者,汉族,出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河北涿州。

出身军人家庭,赵弘殷次子。

948年,投后汉枢密使郭威幕下,屡立战功。

951年,郭威称帝,建立后周,赵匡胤任禁军军官,周世宗时官至殿前都点检。

960年,他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报契丹联合北汉大举南侵,领兵出征,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定都开封。

在位16年。

在位期间,加强中央集权,提倡文人政治,开创了中国的文治盛世,是一位英明仁慈的皇帝,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2、宋太宗赵光义(939—997年),宋朝的第二位皇帝。

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改名炅。

太祖驾崩后,38岁的赵光义登基为帝。

即位后使用政治压力,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纳土归附。

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并且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陋习。

在位共21年,至道三年,59岁的宋太宗去世,庙号太宗,谥号至仁应道神功圣德文武睿烈大明广孝皇帝,葬永熙陵。

3、宋真宗赵恒(968-1022),宋朝第三位皇帝,宋太宗第三子,997年继位,1022年驾崩,享年五十五,在位二十五年。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人所建之辽国入侵,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劝帝亲征,双方会战距首都汴京三百里外之澶渊,局势有利于宋,但因真宗惧于辽的声势,不顾寇准的反对,以每年进贡辽大量金银为"岁币"于澶渊定盟和解。

历史上称澶渊之盟。

此后,北宋进入经济繁荣期。

真宗后期,以王钦若、丁谓为相,二人常以天书符瑞之说,荧惑朝野,帝亦淫于封禅之事,朝政因而不举,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使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问题日趋严重。

4、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中国北宋第四代皇帝(1023年—1063年在位)。

宋朝二府三司制的特点

宋朝二府三司制的特点

宋朝二府三司制的特点
以下是 7 条关于宋朝二府三司制的特点:
1. 二府三司制权力分得够细呀!就像一个精细的拼图,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职责呢!比如枢密院管军事,中书门下管行政,三司管财政,这不就像一个团队里每个人都有明确分工一样嘛。

你说这是不是很神奇呀?
2. 它的相互制衡可厉害啦!就好像拔河比赛一样,这边拉一下,那边扯一下,谁也不能一家独大呀!难道不是吗?
3. 二府三司制多稳定呀!仿佛一座稳稳的大厦,各部分相互支撑,让朝政能够平稳运行呢!这多让人安心呀!
4. 这个制度可真灵活呀!就如同一个灵活的舞者,能够根据不同情况快速调整舞步呢!你想想看是不是这样呢?
5. 二府三司制对皇权的加强那可是杠杠的呀!就像给皇权上了一道坚固的锁,保障了皇帝的权威呢!这作用多大呀!
6. 它让官员们各司其职,多明确呀!就像是在一条轨道上各跑各的车,谁也不会乱套呀!不好吗?
7. 其运作起来还挺高效的呢!仿佛一部精密的机器,各个零件协同工作,快速有效地处理事务呀!真的很不错哟!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宋朝二府三司制具有权力细分、相互制衡、稳定、灵活、加强皇权、职责明确、高效等特点,对宋朝的政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连载二)

帝国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实录(连载二)

的话 , 当铿 锵 :朕将散滞财 , 勇士 , 相 “ 募 俾图攻取耳 !” 帝还 打 了 皇 这 么一个 算盘 : 兵数 次侵扰 边境 。 果我 用 2 辽 如 O匹绢的价格 收购

பைடு நூலகம்
个。 国家财政上 的窘迫如 影随形地伴随 着帝 国的所有 时期 . 军事
名 辽 兵 的 脑 袋 。 国精 兵 大 约 1 A 。 费 我 二 百 万 匹 绢 . 把 辽 O7 . 7 就 到 公 元 9 5年 前 后 , 朝 已 经 基 本 统 一 了 中 国 . 辖 人 口迭 7 宋 所

个 人 逃 回 来 的 就 这 样 , 匡 胤 终 于在 念 念 不 忘 的 “ 榻 ” 侧 . 赵 卧 之 留下 了一 只 酣
意 思说 出口的一柱交 易。而且 。 还给 “ 皇帝” 儿 这个词 . 找到 了一 个
万 左 右 , 队 总 数 为 3 万人 , 军 O 以骑 兵 为 主 。双 方 力 量 对 比 。 然是 显
宋弱辽 强。
态, 我们 可以从 多种 角度观 察大 宋帝 国的先 天不足 。
从 时间上看 . 宋朝 是 中国 历 史 上 立 国 时 间 最 长 的 帝 国 之 一 . 其
寿命为 3 9年。 次于汉 朝的 4 0余年 。从 空间上看 . 中原地 1 仅 0 在
自己整整 小 了 1 O岁、 时年 3 7岁的辽 太宗耶律 德光 为“ . 父” 自称 为“ 。大约是 不如此作为 , 儿” 心里就实在过意不去 的意思。并立即
将 燕云 十 六 州 交 割 给 了辽 国 。 而 , 从 完成 了 中 国历 史 上 让 人 最 不好
命 。史书上说 , 帝“ 皇 仅以 身免” 。就是说 , 几万大军打没 了。 皇帝是

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的四大朝代

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的四大朝代

宋元明清中国历史的四大朝代一、宋朝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分为南宋和北宋两个时期。

南宋时期从1127年到1279年,北宋时期从960年到1127年。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实行科举制度的朝代,这对于治理国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 统治者与政治制度宋朝的统治者是赵匡胤,他建立了北宋,并成为了北宋的开国皇帝。

南宋时期,继位的皇帝是赵构。

宋朝采取了官僚主义制度,即由官员来管理和治理国家事务。

在这种制度下,官员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能力高强的人才得以进入官方,使宋朝政府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2. 经济与文化繁荣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和文化高度繁荣的时期之一。

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宋朝还在制造业和商业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铁器制作、造纸术、印刷术等技术的发展使得宋朝经济蓬勃发展。

此外,宋朝文化也迎来了辉煌时期,文学、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二、元朝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由蒙古族建立的一个朝代,它从1279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368年。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蒙古族对中国的统治开始。

在元朝的统治下,中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1. 统治者与政治制度元朝的统治者是忽必烈,他成为了元朝的开国皇帝。

元朝采取了行省制度,即设立行省来管理地方事务。

行省下设达鲁花赤、千户、百户等官职,这些官员负责管理当地的政务。

与此同时,元朝还设立了行都司、傥来司等机构来监察行省。

2. 文化与社会变革元朝期间,由于蒙古族的统治,汉族的社会地位受到一定的压制和影响。

蒙古族的语言和文化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象征,汉族文化逐渐退居二线。

然而,元朝也开放了对外交流,引进了很多外来文化,对中国的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从136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44年。

明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成熟和稳定。

1. 统治者与政治制度明朝的统治者是朱元璋,他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

明朝采取了中央集权制度,朱元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治措施,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

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简介

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简介

宋朝第二位皇帝赵光义简介赵光义简介赵光义,是宋朝的第二位皇帝,生于公元939年,字廷宜。

他原本的名字是叫赵匡义,之后为了避他的二哥即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而在登上皇位之后又改名为了赵炅。

他于开宝九年即976年接替驾崩的赵匡胤登基为帝,在继位之后,他继续开疆拓土,先后收复了漳、泉二州,消灭了北汉政权,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

此后还攻打过辽国,不过并没有成功。

他在皇帝的位子上坐了二十一年,于997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

赵光义是宋宣祖赵弘殷和杜太后所生儿子,在家中排行老三。

传说他的母亲杜太后是在梦见神仙捧着太阳授予她才怀上赵光义的,而在他出生的当晚,突然出现了红光,而且大街小巷都充满了异香。

这一切都似乎预示着他绝非平常之辈。

在赵光义小的时候,他虽然天资聪颖,但是却并不合群,当他和其他的孩子一起玩的时候,这些孩子都十分惧怕他。

赵光义在继承他的二哥宋太祖的地位之前发生过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那是在976年农历10月19日的夜晚,这一天宋太祖召他来宫中一起喝酒,当天晚上赵光义就住在了宫中。

没想到在隔日的清晨,宋太祖就突然驾崩了赵光义则在21日被立为了皇帝。

这里面实在是让人不得不怀疑宋太祖的离奇死亡是否跟赵光义有关系。

不管怎么说。

赵光义继位之后还是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的,对外他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基本统一了中国的南方,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经济的发展,对内则注重发展农业,同时扩大了科举考试的规模,招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

因此赵光义在历史上的评价还是非常不错的。

赵光义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关于宋太宗赵光义的争议,历史上有流传下“烛影斧声”之类的谜团,基本认定认为赵匡胤被暗杀,或猝死,没有留下传位的遗诏,所以弟弟赵光义可以继位。

而赵匡胤被杀的凶手,大多认为是赵光义,因为976年,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入宫,两人喝酒商议国家大事,而宫女侍卫都被赶到寝宫外。

殿外有人看见在宋太祖寝宫内的烛光下,赵光义时不时离席,像是在躲避什么,然后又听到好像斧头落地的声音,之后太祖还大声说:“干得好!”而不久之后的清晨,赵匡胤就突然死去了。

南宋朝皇后列表_2

南宋朝皇后列表_2

南宋朝皇后列表
宋度宗去世以后,3岁的宋恭帝继位,尊全氏为皇太后。

1276年,元军兵临临安,謝太皇太后带领宋恭帝投降,全太后也随儿子被押解到大都。

全太后在大都苦于水土不服,察必皇后曾为之向忽必烈请求让她回南方,但未果。

全太后最后在大都的正智寺出家为尼而终。

2.淑妃——杨淑妃,(?—1279年)淑妃、皇太后。

杨氏初入宫时,被封为美人,咸淳三年封淑妃。

生宋端宗赵昰、冲靖岐王赵锽、晋国公主。

1276年临安陷落后,在国舅杨亮节护送下和赵昰、赵昺(赵昰弟、母俞修容)经温州逃到福州。

7岁的赵昰即位为宋端宗,尊杨淑妃为皇太后。

1278年赵昰去世,传位异母弟弟赵昺。

1279年,南宋军队在崖门战役中败北,丞相陆秀夫抱着赵昺投海自尽。

杨淑妃听说消息后,感叹南宋复兴无望,投海自杀殉国,被部将张世杰葬在海边。

3.贵嫔——胡贵嫔,贵嫔,1272年出家为尼。

4.修容——俞修容,修容。

宋度宗即位前,俞氏就已入东宫服侍皇太子赵禥,封顺安郡夫人。

赵禥登基后,封俞氏为修容。

1268年(咸淳四年)十月一日,俞修容生下皇子,次年十二月赐名赵宪,封益国公,但隔年六月十二日夭折,追諡冲定。

1272年(咸淳八年)正月十二日,俞修容再次生下皇子,即宋少帝赵昺,1274年(咸淳十年)七月封赵昺为信王。

1276年(德右二年),伯颜率领的元军兵临临安。

南宋朝廷遣陆秀夫求和称侄不成,只好向元军投降。

同年,谢太皇太后抱着五岁的小皇帝宋恭帝出城向元军投降,南宋宣告灭亡。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

宋朝历史发展的特点一、宋朝的历史背景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一个重要王朝,分为两个时期:北宋(960年-1127年)和南宋(1127年-1279年)。

宋朝的历史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二、政治制度的变革1. 宋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宋朝在其建立初期,确立了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度。

太祖赵匡胤通过削弱地方豪强的势力,加强中央政权的控制力,使得国家能够更加统一、稳定地进行管理。

这种中央集权制度在宋朝历史发展的始终贯穿始终,为后来的社会政治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 士人政治的兴起宋朝时期,士人政治成为主流。

科举制度的实施、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文人士大批涌现,他们在政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士人政治的兴起,为宋朝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慧,也为其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打下了基础。

三、经济繁荣的特点1.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在宋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逐渐兴盛起来。

土地兼并和农田水利的改善,使得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

同时,手工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冶铁业、纺织业、造船业等成为了重要的产业。

这些产业的发展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宋朝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宋朝时期,商业和城市得到了迅猛发展。

城市规模扩大,商业市场繁荣,交通运输也得到改善。

特别是金融和货币制度的发展,为商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宋朝的繁荣城市如东京(今北京)、汴京(今河南开封)、杭州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商业中心。

3. 科技和文化的进步宋朝是中国科技和文化的巅峰时期。

宋朝科技的进步在多个领域都有显著发展,如造纸术、火药、航海技术等。

这些科技的进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世的科技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同时,宋朝文化也十分繁盛,诗词歌赋、绘画等文化艺术的发展成就了宋朝文化的高度。

四、社会制度的变革1. 宗族观念的强化宋朝社会,尤其是士人阶层对于宗族观念的强化。

宗族成为社会关系的核心,家族的地位在社会上得到了很高的重视。

宋朝的皇帝制度

宋朝的皇帝制度

宋朝的皇帝制度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也是中国封建皇帝制度的历史时期之一。

在宋朝,皇帝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核心。

一、宋朝皇帝的称号和继承制度宋朝的皇帝被尊称为“陛下”,也称“天子”或“皇上”。

皇帝的继承制度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即皇帝的嫡长子将成为下一任皇帝,这种制度有助于确保王位的顺利传承。

然而,在宋朝的历史上,皇位继承并不总是顺利的。

有时,由于嫡长子的夭折或其他原因,继承顺序可能发生变化,导致争位和内部斗争。

二、宋朝皇帝的权力和职责宋朝的皇帝在政治上拥有极高的统治权力。

他是国家的最高领导者,不仅对朝政决策有最终决定权,还掌握了军事、财政和司法的最高权力。

作为国家元首,皇帝的职责是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他通过各种政策和法令来管理国家,并依靠官员和文臣的协助来实施和推行。

皇帝也负责处理外交事务、国际关系和对外战争等。

此外,宋朝的皇帝还承担着祭祀和信仰的责任。

他们必须履行祭祀天地、祖先和宗庙的仪式,以维护天命和神灵的安宁和保护国家的吉祥。

三、官员体制和皇帝的委任权宋朝采用了严密的官员体制,以有效管理国家事务。

皇帝对官员的委任权是极为重要的。

他根据官员的才干、忠诚和功绩,选拔、提拔和任命合适的人担任各级官职。

皇帝通过举荐、考试和选拔等方式来选拔官员,其中最重要的是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是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考生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机会进入朝廷成为官员。

皇帝还会根据需要和情况,对官员进行任免和调整。

这种委任权的行使有助于确保官员队伍的稳定和高效,以推动国家政治和社会的发展。

四、皇帝的仪式和礼仪宋朝皇帝的统治离不开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皇帝必须严格遵循各种规定的仪式,如冠礼、祭祀、册封、巡幸等。

册封是宋朝皇帝的重要仪式之一。

通过册封,皇帝成为统治者,获得合法性和合法权威。

巡幸是皇帝到各地巡视的活动,目的是展示皇帝的威德和统治力量。

除此之外,皇帝还有一系列的宫廷礼仪,如朝会、嘉宴、拜相、下江南等,这些礼仪都体现了皇帝的尊贵地位和统治权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 宗 亲 政元 祐 党 来自 碑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之评价
介甫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 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公乃汲汲以财利兵革 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 卒之群邪肆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之际而祸乱极矣。 (朱熹) 熙宁排公 (王安石)者, 大抵极抵訾之言,而不折之以至理,平者未 一二,而激者居八九,上不足以取信于裕陵(神宗),下不足以解公之蔽, 反以固其意而成其事。新法之罪,诸君子固分之矣。元祐大臣一切更张,岂 无偏无党者哉? 陆九渊《荆国王文公祠堂记》
新法的迅疾推展,激起强烈反应
(北宋)刘挚《论分析助役》: 二三年间,开辟动摇,举天地之内,无一民一 物得安其所者。 ……数十百事交举并作,欲以岁月 变化天下。 《东坡全集 》卷一○六《王安石赠太傅制》: 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 行其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 以风动四方。用能于期岁之间,靡然变天下之俗。
“熙宁新法”的推行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 七月,行均输法。 九月,行青苗法。 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 •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王安石拜相。 •四年二月,改革科举。 十月,行募役法、太学三舍法。 •五年三月,行市易法。 五月,行保马法。 八月,行方田均税法。 •六年六月,置军器监。 •七年四月,王安石罢相。 九月,行将兵法。 •八年二月,王安石复相。 •九年十月,王安石二次罢相。
元祐更化
变法失败
哲宗嗣位,尊為太皇太后。 驛召司馬光、吕公著。未至,迎 問今日設施所宜先。„„起文彦 博於既老,遣使勞諸途,諭以復 祖宗法度為先務,且令亟疏可用 者。 ——《宋史·后妃传》
哲宗
泰陵(哲宗)亲政,时事鼎新。首 逐吕正愍(大防)、 苏文定(辙), 明年改元绍圣。 ——《挥麈录》后录卷一
(989-1052年), 字希文, 苏 州吴县 (今属江苏)人, 是北宋著
名的政治家, 为官有政绩, 素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 而乐”为志向。范仲淹在杜衍、 富弼、韩琦、欧阳修等人的支持 下, 于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向 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诏条陈十事》 的奏疏,提出改革。
新政的纲领与目标
北宋中期的改革运动
一、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
宋祁《景文集》卷二六《上三冗三费疏》: 大有三冗,小有三费,以困天下之财。……何谓三冗?天下有定 官,无限员,一冗也;天下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尼道士 日益多而无定数,三冗也。三冗不去,不可为国。 何谓三费?一曰道场斋醮无日不有,……二曰京师寺观或多设徒 卒或增置官司,衣粮所给三倍他处,……三曰使相节度不隶藩要,贪 取公用,全济私家。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 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 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 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 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新法部分地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
农田水利法: 带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兴修水利
工程万处; 方田均税法 :使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达到 4.6亿亩, 比治平年间增加2000多万亩; 募役法、青苗法: 直至南宋仍在时断时续地实行。
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 “中外府库,无不充衍”。 学校、 科举、铨试等方面, 变法的影响 都长期存留着。
我国家革五季之乱,富有四海垂 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侵,官壅于 下,民困于外,敌人骄盛,寇盗横炽, 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救其末, 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 臣敢约前代帝王之道,求今朝祖 宗之烈,采其可行者条奏,愿陛下顺 天下之心,力行此事,庶几法制有立, 纲纪再振,则宗社灵长,天下蒙福。 ——《范文正公政府奏议》卷上 《答 手诏条陈十事》
3、王安石与“熙宁新法”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 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 想家、文学家。庆历二年(1042)登 杨镇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 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 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熙宁二年 (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 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 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 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
“三不足”论 : 天变不足 畏 祖宗不足法 流俗之言不足恤
变法的指导思想
嘉祐四年《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万言书): 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 内则不能无以社稷为忧,外则不能无惧于夷狄; 天下之财利日以困穷,而风俗日以衰坏。 《宋史· 王安石传》: 宋神宗:“卿所施设以何先?” 王安石:“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 ”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 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范仲淹
答手诏条陈十事
十事:
一曰明黜陟,二曰抑侥幸, 三曰精贡举,四曰择长官, 五曰均公田,六曰厚农桑, 七曰修武备,八曰减徭役, 九曰覃恩信,十曰重命令。
集中于吏治与财政两类问题
范文正公 政府奏议
改革磨勘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 慎选地方长官,设按察官;省并县邑, 精简役人; 重视农桑,修饬武备。
冗费
太宗至 岁入22,245,800 道末 缗 真宗天 150,850,100缗 禧末 仁宗皇 126,251,964缗 祐元 英宗治 116,138,405缗 平二 岁出 余大半 126,775,200缗 余24, 074,900 缗 无余 120,343,174缗 不足15, 又非常支出11, 736,047 521,278缗 缗
“财用不足,皆起于养兵。十分、八分是养兵,其他用度,止在二分之中。” ——朱熹
• 太宗朝大臣姚坦曾为益王府属官 , 益王 “费数百万”造了一座假山 , 要姚坦观 赏,姚坦说:“但见血山耳,安得假山!” 益王问其故 , 姚坦说 :“在田舍时 , 见州 县催租, 捕人父子兄弟,送县鞭笞,流血 被体。此假山皆民租税所为 , 非血山而 何?”
王安石手迹
——王安石
积贫
“富国强兵”
积弱
以“富国”为目标者: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均输法、 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以“强兵”为目标者: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 三舍法、《三经新义》、铨试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 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检正中书公事 仓法(吏禄法)、祠禄法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其德量汪然如千顷之陂,其气节岳然若 万仞之壁,其学术集九流之粹,其文章起八代之衰。其所设施之事功, 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其见废者又大率皆有合于政治之原理、 至今东西诸国行之而有效者 也。呜呼!„于三代以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传家集》卷七五: 问:„„今之论者或曰:“天地与人了不 相关,薄食震摇皆有常数,不足畏忌。祖宗之 法未必尽善,可革则革,不足循守。庸人之情, 喜因循而惮改为,可与乐成,难与虑始。纷纭 之议,不足听采。”„„愿闻所以辨之。
《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 · 王安石事迹(上)》: 陛下躬亲庶政,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每 事惟恐伤民,此即是畏天变。„„人言固有不足 恤者。苟当于义理,则人言何足恤!„„至于祖 宗之法不足守,则固当如此。且仁宗在位四十年, 凡数次修敕;若法一定,子孙当世世守之,则祖 宗何故屡自改变?
以文制武、将从中御——兵权分散,互相牵制。
•外部压力: 北部与西北边防的压力 •内部压力: “积贫积弱” 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政废弛 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士卒兵变:贝州小校王则利用弥勒教发动兵变。 国家财政危机:“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2、范伸淹与“庆历新政”
范仲淹
宋 大 晟 钟
冗官
《廿二史札记》卷二五“宋冗 官之费”条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 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 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 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 真宗以下官员队伍日益膨 胀超编,从真宗初年到仁宗中 叶四十年间,正官(有差遣者) 增长近一倍,由9000余增至 1.7万,至英宗时更达2.4万。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 ——司马光 《传家集》卷六十《与王介甫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 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 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 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 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 之所敢知。 ——王安石《临川文集》卷七三《答司马谏议书》
• 自宋真宗制造了降天书和梦见圣祖 ( 即 所谓赵氏始祖)的神话后,他东临泰山封 禅,北上汾阴祭祀后土,南下亳州太清宫 祭老子。又在开封修建玉清昭应宫 ( 道 观 ), 用银 5000 两铸造玉皇像 , 金 5000 两铸造圣祖像 , 用金 5000 两造真宗像。 另外 , 郊祀费用也一年比一年多 , 宋真 宗景德年间 (1004-1007 年 ), 岁支 600 万缗, 到宋仁宗皇祐年间 (1049-1053年) 就增加到1200万缗。
王安石是站在地主阶级和专制 主义统治的立场上进行活动的,但 是他的活动的若干方面,体现了经 济发展的要求和劳动人民的某些意 愿。王安石是以杰出的爱国政治家 这样一个称号,同自己的名字联在 一起,铭刻在祖国的光辉历史。 漆侠《王安石变法》
“积贫积弱”
“积贫”
太宗、真宗之初,用度自给,而犹
不闻以财为患。及祥符、天禧以后, 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而仁宗景祐、明道,天灾流行, 继而西事暴兴,五六年不能定。夫当 仁宗四十二年,号为本朝至平极盛之 世也,而财用始大乏,天下之论扰扰, 皆以财为虑矣。 ——(南宋)叶适《应诏条奏财总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