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分化的路径与动力——以浙江省为例
改革开放30年职业的变迁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转型,30多年来,一些旧的职业消失了,新的职业不断涌现。
当初的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
而每一种职业的兴衰转变,都是中国经济升级发展的脉搏/《中国民商》记者 李雨蒙改革开放30年职业的变迁自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平均主义被打破,各行业工资和收入格局发生了新变化。
1980年全国职工的年均工资是762元,2016年城镇年均工资是67569元,三十几年间,工资的涨幅达到了88倍。
与此同时,许多“金饭碗”掉价成了“土饭碗”,也有不少曾经的“土饭碗”逆袭成了“香饽饽”。
出租车司机、售货员、邮递员等现在很普通的职业,曾经代表了一个时代人的梦想。
“我小时候的理想就是成为出租车司机。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石家庄老司机老刘说,“八大员”、“十大员”是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人们对热门的驾驶员、售票员、邮递员等职业的统称。
在上世纪80年代,汽车是奢侈品,司机更是牛气冲天。
老刘说他的一个司机朋友“每天把车往石家庄的纪念碑那儿一停,来人了就拉,没人就歇着,没几年就戴上大金项链了。
”半路出家转行跑出租的老刘也过了一把瘾:“开出租一个月赚两三千很轻松,其他工作一家子也就七八百的收入吧。
”“万元户”是上世纪80年代特有的名词,大体由个体户、私营业主和企业承包者构成。
“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是当时的顺口溜。
《中国青年报》当年的一项调查显示,当年最受人们欢迎的职业前三名分别是出租车司机、个体户和厨师。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在曲折反复中转型,社会各个阶层的地位也在慢慢发生变化。
在这个呼唤启蒙的特殊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一跃而起。
文革时期,知识分子被喊做“臭老九”,是被斗争、被打倒的对象,可以讲是人人唾弃。
但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同文化、艺术有关的工作却成为了热捧的职业,诗人、作家、教师都是当时最受欢迎的职业。
柳州高中教师苏志君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讲,是很有诱惑力的。
高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切性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大类代码
5 1 5 2
种类 达到 2 5种 , 6 分布在 1 9个大类 的专业点数达到 17 。 16个 由表 1可以看 出 , 浙江省高职专业总数在近三年有所增加 ,
表 1 20 0 7年 与 20 0 9年 浙 江 省 高职 高专 专 业 设 置 及 变 化 情 况 对 比 …
20 0 7—20 0 9统计 年鉴 ) 计算得出。
收 稿 日期 :0 2—0 0 2 1 6— 6 基金项 目: 浙江省郑继伟 副省长专题调研课题“ 优化 专业设置 提升我省高职发展水平” 的子课题报告。 作者简介 : 胡家秀, 浙江机 电职业技术学院高教研究所 所长 , 教授 , 主要从事机械设计教学科研与高职教育研究 。
业教育发展过程 中, 很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 置往往把 内部 因
长到 20 07年的 4 0所 , 20 到 0 9年 6月 , 浙江省 的高职高专 院
校已达 4 4所 ( 实际招收高职高专的院校数 6 所 ) 专科专 业 1 ,
素作 为主要动 因 , 忽视 了外部 因素 的 主导 作用 , 这种 主次 动
大类名称
20 0 7正 农林 牧 渔 大类 交 通 运输 大 类 7 1 2
所开专业总数 20 09正 1 0 1 4 1 3 3 6 2 1 4 2 6 2 0 3 1 4
2 9
增减 3 2
20 0 7正 29 . % 5O . %
、
浙 江省 高职 院校 专业 结构基 本状 况
在我国高职教 育蓬 勃发 展的大好 形势下 , 浙江省高 职教
育也 得到了快 速发展 , 职院校数 逐年 增加 , 高 专业 学科和 专 业设 置也越来 越多 。浙 江省 高职 院校 由 20 0 2年 的 2 5所 增
加快创新驱动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对策思考
创新驱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以创新为驱动力,依靠科技创新全面优化传统制造业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布局结构和行业结构,促使传统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粗放型、低附加值的发展方式向技术密集型、集约型、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式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依靠民营经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走内源式经济发展道路,从一个资源经济小省成长为经济财政大省,GDP 与财政收入连续多年居国内第四,一跃进入“全国前列”。
但近年来,在国际市场需求大幅萎缩的情况下,浙江经济增长遭遇严峻挑战,产业结构失衡、劳动力素质不高、产能过剩、核心技术缺少,产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尤为突出。
同时,浙江作为东部沿海省份,劳务与商务成本上升较快,资源环境约束递增,已难以适应大规模的低成本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传统制造业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
大量实践表明,现阶段浙江传统制造业要素驱动难以为继,投资驱动日显艰难,迫切需要转型升级。
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部署,为全省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找出新路径、注入新动力。
“十三五”时期浙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摆脱对资源、资金等传统要素的过度依赖,转入依靠高新技术、高素质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等创新要素驱动的轨道,依靠创新驱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
一、创新驱动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调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浙江经济一直以传统制造业为基础和特色,推动浙江传统制造业升级的关键在于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
“十三五”期间,浙江面临经济增长动力转换、资源约束条件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挑战,创新驱动浙江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首先,以创新为驱动力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浙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要求。
浙江经济发展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该发展阶段决定了浙江只有通过创新驱动提升制造业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才能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的“浙江路径”
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的“浙江路径”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大省之一,近年来在制造业发展中展现出了一条独特的“浙江路径”,即大规模个性化发展的道路。
这种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浙江省注重培育制造业集群。
浙江省的制造业集群主要集中在宁波、温州、绍兴等地。
这些地区聚集了众多专业的制造业企业,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制造业集群。
这种集群模式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形成了技术创新和成本控制的优势。
制造业集群还能够促进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整体竞争力。
浙江省重视创新驱动型制造业发展。
浙江省制造业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浙江省积极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加强技术攻关和新产品开发。
浙江省还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合作,共同开展科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这种创新驱动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使得浙江省的制造业得到了激发和释放,大规模个性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浙江省注重培养人才。
浙江省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制造业人才。
浙江省的职业教育不仅注重理论教育,还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浙江省与企业合作,设立工学结合类学院和技工学校,为制造业企业提供高素质的技工人才。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为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推动了制造业的大规模个性化发展。
浙江省注重创业创新的环境建设。
浙江省积极推动企业创新创业,提供各种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
浙江省设立了一系列的创业创新示范区和孵化基地,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技术支持、融资支持等各种服务。
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简化审批程序,降低企业创办成本,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者和资本。
浙江省的“浙江路径”是一条以大规模个性化发展为目标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浙江省通过培育制造业集群、重视创新驱动型制造业、注重人才培养和创业创新环境建设等举措,推动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在其他地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国制造业的升级和转型。
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浙江省为例
1 制造业技能型人才需求将呈精细化 、 . 2 标准化趋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工业领域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方针 , 是提前基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 由 之 路 。 工业 转 型升 级 是事 关浙 江 经济 发 展 全局 紧 迫而 重 大 的 战略任 务 。加快 工 业转 型 升 级 , 要把 转 变 发展
第 l卷 第 2 0 期
2 1年 6 01 月
南通航运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J UR LOFN T GVO A O L& T C I A HIPN O L G O NA AN ON C  ̄ NA E HN C LS P I G C L E E
Vo .0 No2 I1 .
方 式 、 进 工业 创 新作 为根 本动 力 , 推 把保 持工 业 平稳 较快 发 展作 为基本 目标 , 把优 化 工业 结构 作 为重要 途 径 ,
收 稿 日期 :0 1 2 5 2 1 —0 —2
基金项 目 : 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课题“ 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 ”项 目编号 :0007 。 ( 2 1b 1)
J n2 1 u .0 1
d i 03 6/is.6 l 9 9 .0 10 . 4 o: .9 9 . n1 7一 8 1 1.2 2 1 js 2 0
型 § 构调壹 背 ] 毛学生就 台 力圬 研究 堇 只 皂
— —
以 浙 江省 为例
梁 丽华
( 江 交通 职 业技 术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 江 浙 浙
0 引 言
人 力资源 的素 质 结构 不合 理 已成为 制 约浙 江 经济 增 长 的重 要 因素 , 民工 慌 就从 另 一个 角度 说 明 了就 业
服务业发展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浙江省服务业发展为例
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 深人贯彻落实科学
中国经济 自改 革开放 以来 经历 了从计 划经 济 到市
下, 详细分析改革开放 以来浙江省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与趋势 , 研究 服务 业发 展 的影响 因素 , 在现 实数 据的 并 基础上给出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 显得十分重要。
一 、
场经济的转轨发展 。在这过程 中, 浙江经济 以乡镇企 业、 个体私营经济、 专业市场和块状经济为特色 , 形成
国内经济 大省 , 浙江省要 实现 经 济增 长方式转 变和现 代化 产业 结构调 整 , 必须进 一步 重视 服 务 业的建 设发 展 。从 省 内服务业发展现状和服务业发展影响 因素 两个角度 分析 了省 内服务 业发展 过程 中存在 的 问题和发
展趋 势 , 并利用相关数据进行 了实证分析 , 以期对浙 江省服务 业的发展提供有 益借鉴 。
21 年 3 0 1 月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 3 1 r 卷第 2期( 16 Ju i l i t g n e i ( oi c ne) 总 0 期) omM oX l a o i rt Sc Si cs f a o n U v sy J M e
Ma .2 1 r 01
[ 关键词] 浙 江省 ; 服务 业 ; 经济发展方式 [ 中图分类号】 F 1 7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 -4 X(0 1 0 - 1 -5 0 82 5 2 1 ) 20 40 0
城市化背景下城郊村社会成员的职业分化研究——以浙江三个村庄为例
2O O4年 3 —5月 ,笔者 在浙江做 了一 项关于城 郊村 社会 成员分层的调查 ,主要 调查 方 法 以入 户 问卷 为主 ,辅 之 以
一
定数量的个案访谈 。问卷 设想 采取 二 级抽样 的方 法 ,首 步是立意抽样 。一般 来说 ,按距 离城 市远 近和 受城 市化
先根据 城郊村 的特点在 浙江省选 择 3个 调查 的样 本村 ,这
一
占 3 .% ;6 41 0岁及 以 上的 5 O人 ,占 1 .%。从 文 化程 度 74 看 ,小学及 以下文 化程 度的共 15人 , 占 5 .% ;初 中文 4 O5 化程度 的共 9 人 ,占 3 .%;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 的共 4 1 17 6
人 , 占 1.% ;大 专 5人 , 占 17 。从 政 治 面 貌 看 ,普 通 6O .%
客观两个维度 对城郊村各阶层地位进行 了分析 ,结果表 明各 阶层的社会地位具 有较明显 的差异 ,并且彤成 了 “ 一致性上层 ”和 “ 一致性下层” ;客观阶层地位对主观阶层地位的认同具有决定性 的意叉,则说 明了经 济收入 以及相 关的权力 因素在阶层地位 中的重要 作 用。在此 基础上 ,对城郊村社 会成 员职业 分化过程 中表
影 响 的 程 度 不 同 ,城 郊 村 大 致 分 为 城 市 边 缘 村 、近 郊 城 郊
村和远郊城郊村三类 。笔者 分别 从三类 城郊 村 中抽取 一 个 村庄作为调查样本 ,它们 分别 是杭 州市 萧 山 区的新村 、金
群 众 26人 , 占 8 .% ;党 员 3 人 , 占 1.% 。 5 92 1 08
农村知本项研究根据马克斯韦伯按财富权力和声望等进行识分子由于其特殊的知识能力在教育医疗等方面对社会多元分层的理论设计访问题目让被调查者在8个职业做出公认的贡献以及相对稳定轻松的就业方式使得中选出收入最高权力最大声望最高的前两位以此来该阶层位居高职业声望地位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工作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浙江的工作一、解放思想搞改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们省与全国一样开展了解放思想的运动。
主要是围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问题而展开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一篇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在《光明日报》头版发表。
这篇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我们积极支持这场讨论,并始终认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6月10日,《浙江日报》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
我们连续几天召开省委常委会,学习和讨论关于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
讨论中大家认为,一定要以实践第一的观点,来总结20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要敢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研究、解决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各种新问题。
1978年9月26日《人民日报》登载了我们的讨论情况。
10月5日至12日,省委宣传部召开了理论与实践问题理论讨论会。
我代表省委在会上作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报告。
强调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正确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
当中央领导同志征求我们省对“两个凡是”的看法时,我当即代表省委向中央明确表示,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9年1月4日至22日,省委召开六届二次全会扩大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思想武器,总结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教训。
会议讨论了如何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如何贯彻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两个文件及建立各种生产责任制问题。
会议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坚决响应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集中精力,同心同德,为促进国民经济的高速度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英勇奋斗。
会上,我代表浙江省委郑重宣布:浙江全省的“揭批查”群众运动已经结束,各级党组织应及时地、果断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
浙江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路径研究作者:张伟来源:《成人教育》2015年第05期【摘要】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设创新型省份和人才强省,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
构建浙江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紧紧围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资格体系的沟通和渗透,职业教育内部的衔接与延伸,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的联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条件保障四个方面来开展。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路径;浙江【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794(2015)05006404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把握在传统教育观中,职业教育的概念一直被错误地传递,从而导致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较低,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职业教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作用逐渐得到了肯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也因此提上议程,而对其内涵的把握和深入解读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前提和基础。
《国家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一次明确地指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突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的适应社会需求、实现有机衔接和促进多元立交的特点,从而掀起了职业教育领域的一场深层次的改革。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强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互相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建立人才培养立交桥,形成合理教育结构,推动现代教育体系基本建立、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在原有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地、与时俱进地调整与补充,它的“现代性”体现在:从社会的角度,职业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关于浙江省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
xxxx/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调查报告在研究我国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分化时,一般以中国社会结构两次重大的变迁(1949年新中国建立和1978年改革开放)为研究视角。
本次我们调查的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
至1978 年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后,长期以农为本缺少变化的农民阶层内部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分化,农民从原来静态和固定的传统身份向流动的、多元的方向发展着。
目前,农村社会因各农户所处经济地位的不同,已使得农村社会并非只是由农民阶级构成的单一结构,而是由复杂的阶层结构构成的,已分化出不同的阶层和群体,使过去的政治经济构成比较单一的农村,呈现出多样和复杂。
尤其是在社会转型和社会流动加快的大背景下,乡村社会的阶层分化程度也在提高。
按职业分层农村社会主体可以分为:乡村社会管理者、乡村集体企业管理者、私营企业主、个体商户和个体劳动者、乡村知识型职业者、乡镇企业工人、农雇工、农民共、农业劳动者。
浙江省湖州市农村社会阶级阶层分化状况——湖州市农村个案分析(息塘村)(一)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息塘村现状从地域和人文的角度看,息塘村地处南浔镇东南端,与桐乡市乌镇镇、吴江市桃源镇交界,属两省三市交界之地,村域面积3.62平方公里。
西靠浔练公路,北有一条横街至桃源的公路,中间横贯浔乌线公路,交通便利。
全村现有人口2304人,耕地面积2863亩,桑地面积742亩。
全村共有2个自然村,划分10个村名小组。
目前,全村拥有初具规模的个私企业一五家,包括家具、皮件、箱包、毛纺等产业,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个,合作社总占地面积1053亩,由一五家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户联合组建。
建立起集种苗培育、引进技术服务、产品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初步形成以家具、箱包为重点的区域经济特色和以特种水产养殖、生态种植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格局。
改革前,息塘村是出名的湖州贫困村,但是90年代后,政策制度,政府帮住下,息塘村已经摆脱了贫困村的称号,还成为第一个女作家协会绑定村。
对职教转型“最后一公里"的思考——以衢州地区职业教育为例
由于 我 国 高 等 教 育 不 合 理 的 分 类 设 置 、 单 一 的评 估体系、 统 一 的拨 款方式 等 体制 机制 原 因 , 应 用 技术
型 大学 获得 的投 入 经费 偏少 , 办 学资 源不 足 , 无 法 与 研究 型大学抗 衡 , 最 终 导 致 众 多 高 校 纷 纷 向研 究 型 大 学靠 拢 。 在过去 的 1 0年 中 , 不少地方 高校耗 费巨大精 力 、 财力 从学 院转为 大学 , 二 、 三 本升 为一 本 , 就 是 因
职业教育管理
对 职教转型 “ 最后一公 里" 的思 考
以衢州地区职业教育为例
徐 天
( 衢州 I 职业技 术 学院 , 浙江 衢 州 3 2 4 0 0 0 )
摘
要: 当前 我 国职业教 育体 系包 括 中职 、 专科 、 研 究生教 育 而缺 乏 职业本 科教 育 , 打通 职 业教
育从 中职 、 专科 、 本 科到 研 究生 上升 通道 , 成 为我 国职教 转型 的“ 最后 一公 里” 。然 而 , 落后 陈 旧的思 想观 念 、 高校 既得 利 益损 失 、 改 革任 务过 重 与高校 可动用 资源 过小 的矛 盾 , 严 重 阻碍 了职 业教 育的
一
、
职教转 型“ 最 后一公 里” 的 现 实 困 局
“ 重学历 、 轻能力 ” 的 文 化 氛 围长 期 存 在 , 不 仅 严 重 阻碍
了职 教 转 型发 展 , 同 时 还 加 剧 了大 学 生 结 构 性 失 业 。
2 . 高 校 既 得 利 益 损 失 阻 碍 转 型
衢 州市作 为全 国职教 大市 , 已拥 有 国家 级 改 革 发
1 . 落 后 陈 旧 的 思 想 观 念 阻 碍 转 型
杭州职业规划案例
杭州职业规划案例1. 案例背景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职业规划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
而在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杭州市,职业规划更是成为许多市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一个杭州职业规划案例为例,探讨如何在这个城市中进行职业规划。
2. 案例描述小明,26岁,已经在一家大型企业工作了3年。
他目前在杭州市区租住,在工作日需要通勤到杭州市中心。
小明拥有工科背景,在大学期间曾实习于一家知名科技公司,并取得了较好的表现。
然而,近期小明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似乎陷入瓶颈,工作中的挑战感和成就感逐渐下降。
他开始考虑职业规划,并希望能够在杭州找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3. 职业规划目标在进一步实施职业规划之前,小明首先需要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
在与职业规划师的讨论中,小明确定了以下目标:•提升自己的职业发展,争取更高的职位和工资待遇。
•通过进修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适应行业的发展趋势。
•寻找在杭州市中心的工作机会,减少通勤压力。
•追求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
4. 职业规划实施策略基于小明的职业规划目标,下面是一些建议的职业规划实施策略:4.1 提升专业能力小明可以通过参加行业培训课程、行业论坛或专业协会等方式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此外,他还可以考虑参加一些国内外认可的证书考试,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4.2 研究职业市场小明需要对杭州的职业市场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市场上的职位需求和薪资水平。
这将有助于他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职业规划。
4.3 扩大社交圈通过参加行业活动、社交聚会等方式,小明可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结识更多行业中的专业人士和人脉资源。
这些人脉关系对于职业发展和工作机会的获取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4.4 寻找杭州市中心的工作机会小明可以通过网络招聘平台、人才中介机构等途径,积极寻找在杭州市中心的工作机会。
他可以将自己的简历发到相关企业,并关注企业的招聘信息。
此外,通过参加招聘会等活动,也可以与潜在雇主进行面对面的接触。
5. 预期成果通过以上的职业规划实施策略,小明可以实现以下预期成果:•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赢得更多职业发展机会。
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的“浙江路径”
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的“浙江路径”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一直以来都在制造业领域表现出独特的发展路径,被誉为“浙江路径”。
这一路径的核心特征就是大规模的个性化发展,即在制造业领域注重产业个性化发展,推动产品定制化、差异化和特色化。
浙江省在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方面注重产业定位的个性化。
浙江省在制定产业政策时,根据各地区的优势特点和资源禀赋,制定不同的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
杭州作为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基地,侧重发展互联网、软件和电子商务产业;温州以轻工、机械和鞋业为主导产业;义乌以小商品市场和外贸为核心;绍兴以纺织、制造和文化产业为支撑等。
这样的个性化产业定位,使得浙江省的各地区都能够在不同的产业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浙江省在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方面注重产品定制化。
浙江省的企业在产品开发和生产过程中充分考虑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积极推动产品的定制化发展。
以服装制造业为例,浙江省的服装企业不再只是生产大批量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个性化要求,推出各种款式、风格和尺码的定制服装。
这样的产品定制化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个性需求,还促进了企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浙江省在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方面注重创新和差异化。
浙江省的企业在产品研发和创新上下功夫,通过不断引进和吸收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推动产品的差异化和创新发展。
杭州的电子信息产业不仅生产普通的电子产品,还涉足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前沿技术领域,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创新性和差异化的产品。
这样的创新和差异化使得浙江省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独特的优势,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利润空间。
浙江省在制造业大规模个性化发展方面注重培育特色产业。
浙江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绍兴的纺织产业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上注重文化创意,推出了一系列具有艺术性和文化内涵的纺织品;温州的鞋业侧重品牌建设和质量管理,打造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鞋类品牌。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
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实证研究——以绍兴市为例沈华梅 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摘要:为准确把握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现状,找出影响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课题组对绍兴市四所高职院的一线辅导员进行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对高职院校辅导员在专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为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提出了针对性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发展动力;研究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6-000411-02为加强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在2004年中央第16文件中《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问题,教育部后续发布的《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培训计划》,更是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和职业化指出了明确方向。
当前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还存在着专业化进程缓慢、辅导员职业倦怠和动力不足等问题,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成为新时期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课题组面向绍兴市四所高职院校一线辅导员共发放调查问卷80份,回收80份,有效问卷75份,回收的问卷有效率达到93.75%。
调查对象的性别分布状况为男性辅导员45人、女性辅导员30人,年龄分布状况为20-25岁8人、26-30岁38人、31-35岁28人、36岁及以上1人;学历分布状况为本科及以下32人,硕士及以上43人;专业分布状况为理工类18人、经济管理类13人、人文社科类36人、艺术类8人;职称分布情况为助教44人、讲师31人;辅导员工龄分布情况为从事1-2年21人、从事3-5年22人、从事6-10年32人。
二、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动力的影响因素分析(一)辅导员职业认同感现状的分析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是指辅导员群体在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的过程中,对自身职业活动的性质、内容和职业社会价值的内在看法。
浙江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
浙江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
周彩屏
【期刊名称】《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5(005)001
【摘要】城市化是我国新世纪发展进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在城市化过程中,探索其动力特征,寻求其发展的方向,是我国各省城市化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以浙江为例进行实证研究,认为区域块状经济作用、混合经济体制的驱动、大中城市的规模化扩张、外向型经济的带动等成为浙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动力,并对浙江未来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探索.
【总页数】5页(P66-69,97)
【作者】周彩屏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金华,321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91.1
【相关文献】
1.新型城市化:主动力、主方向、主抓手——关于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的若干思考[J], 帅燮琅
2.新型城市化是“人的城市化”--浙江城市化问题探讨 [J], 徐剑锋
3.准确把握新型城市化的内涵与特征——浙江省新型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J], 董嘉明;庞亚君;王琳
4.甘肃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思路探讨 [J], 魏丽莉
5.广东城市化的动力特征与发展方向探讨 [J], 陈德宁;沈玉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就业导向”转向“职业发展导向”--对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新走向的基本认识
从“就业导向”转向“职业发展导向”--对浙江省中等职业教
育课程改革新走向的基本认识
唐林伟
【期刊名称】《职教通讯》
【年(卷),期】2015(0)4
【摘要】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大背景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需要澄清以下几个问题。
一、如何理解中职的"基础性作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如何在中等和包括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语境下理解中职的"基础性作用",是中职课程改革的前提问题。
【总页数】2页(P79-80)
【作者】唐林伟
【作者单位】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职研究中心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浙江职教的体育盛宴——浙江省第一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田径运动会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艺术协会成立大会系列活动侧记
2.选修课:盘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局“棋”——以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改革实施工作为例
3.浙江省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扎实推进
4.浙江职教的体育盛宴——浙江省第一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田径运动会暨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艺术协会成立大会系
列活动侧记5.选修课:盘活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这局"棋"——以宁波市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分制改革实施工作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职幼师专业转向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职幼师专业转向的必要性及路径研究——以浙江省为例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目前,我国幼儿教育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
随着国家对幼儿园普及率的要求和对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视,幼儿教育从过去的“过渡阶段”逐渐转向了“发展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职幼师专业的人才培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过去,中职幼师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幼儿园的助教和保育员等一线工作人员,重点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幼儿班级管理、幼儿游戏模式等相关技能。
然而,随着幼儿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中职幼师专业的人才要求也越来越高。
除了基本的“技能型”人才外,越来越多的机构和企业希望获得具备教育教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这也为中职幼师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幼师专业必须转向培养更为综合的、具有教育教学知识和管理技能的人才。
这不仅是为满足社会的需求,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中职幼师专业的人才质量。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职幼师专业转向的必要性及路径,以浙江省为例展开研究。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中职幼师专业转向的背景和必要性:探讨中职幼师专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分析中职幼师专业需要转向的原因和必要性。
2. 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路径:探讨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路径,从课程设置、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改革措施。
3. 浙江省中职幼师转型的案例研究:通过调研浙江省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情况,分析转型后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改变。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的为:1. 深入探讨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历史背景和现状的分析,阐述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必要性,为后续的改革措施提供理论基础。
2. 提出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路径: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比较分析,提出中职幼师专业转型的具体路径,为改革措施的实施提供参考。
3. 案例分析浙江省中职幼师转型的情况:通过对浙江省中职幼师转型的情况进行研究,分析转型后的教学效果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改变,为其他地区进行转型提供经验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Vol.33No.3M ar.2012第33卷第3期2012年3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 (Soc.Sci )一、职业分化的表现、路径(一)分化的表现职业分化与社会分工和劳动分工密切关联,是指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社会分工的发展,人们所从事的生产活动逐渐分离成越来越细的专门性种类和专业性操作,所从事的工种的多样化。
大体上,改革以来浙江的职业分化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78至1992年,这个时期职业分化主要是靠政策的牵引和计划安排。
此时的浙江,职业分化的最大看点之一,就是农民的职业分化。
浙江农民在国家政策的牵引下,其职业分化显示了几个重要特征:即分化的规模较大、分化的速度快、分化的行业走向集中于工业、建筑业和商业。
这一时期我国的国民经济还处于计划指导之下,整个社会的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人们依然守着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多数农民还不愿意脱离土地,人们的职业取向、交往方式等社会心理和行为模式还未有显著变化。
因而在建国后至改革前的这段时期内,人口还未出现不同职业间的大规模流动,职业分化不甚明显。
而在1979年以后,不断膨胀的人口压力、农业生产中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乡镇工业发展,使得浙江农民内部开始出现了分化现象。
历史上曾有着浓厚重商主义传统的浙江农民开始办企业、进工厂、走南闯北的做生意,浙江农民群体真正开始出现分化,开始向其他行业流动。
从整个社会的流动趋向来看,这一时期农民分化的行业走向主要还是偏向于工业为主,其次是商饮服务业,再有就是文教卫生和运输、邮电业。
从农民职业分化的趋向和程度看,职业分化的程度和水平仍旧较低,并且由于政策的不稳定导致分化后的从业者的职业稳定性还较低,职业分化只能说是达到“中度分化”的程度,有着明显的早期工业化特征。
第二个阶段,1993年以来,主要是靠市场渠道流动,即劳动力市场的引导、分流。
这一阶段的分化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市场分工的逐渐明确,职业分化的程度和质量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达到了“高度分化”的程度。
改革以来,由于进行了所有制改革、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获得重要发展,浙江的职业分化迅速展开。
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职业分类来看,浙江各职业的构成比例变化明显。
负责人、技术人员、服务人员、生产人员等从业人员比例均有所增长,农业人员的从业者比例下降很快,反映了浙江经济的迅速发展状况。
同时,就业人员由从农职业向其它职业的转移,也反映了劳动力质量的上升。
但是,从农业人员仍旧占有较大比重,这说明浙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仍旧有限。
总体来看,浙江职业分化的特点主要是:(1)规模大、速度快。
(2)职业品种多样化。
自由职业者、职业投资人、中介职业人等新职业不断出现。
(3)第二、三产业的就业比重提升明显,逐步超越了第一产业。
特别是建筑业和餐饮服务业的变化速度飞快。
(4)制造业在所有行业中的就业人数以及产业规模上都远远超过其他行业,反映了浙江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特征。
改革开放以来职业分化的路径与动力———以浙江省为例刘朝峰,王尚银(温州大学法政学院,浙江温州325035)摘要:改革以来,中国的职业分化是显著和突出的,但这种分化是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的,具有什么特点?分化是沿着什么路径进行的,以及分化的推动力是什么?探索这些问题,无疑有助于我们认识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转型的特征。
关键词:职业分化;路径;动力;浙江中图分类号:C918.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3-0070-0370--(二)分化的路径从分化的路径看,浙江的职业分化主要依靠了两条路径:一是政策性路径,二是市场路径。
一方面,浙江的职业分化主要走向是第二产业,行业分化的差异性比较大。
如,从1992年至2003年间,同属第二产业群的制造和建筑业是所有行业中就业比重最大的两个行业,其次是处于第三产业群的交通邮政业、金融保险业、公共服务业等几大行业。
从不同行业吸纳就业人数来看,传统的容纳能力巨大的制造业仍名列前茅,其从业人员数量相较于其他几个主要行业从业人员总数的一半还要多。
尽管由于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基数相对较大,增长幅度较为缓慢,但从1992年的636.1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989.16万人,从业人员增加了353.06万人,增长率也达到了55.5%。
始终排在第二位的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由1992年157.1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46.86万人,增加了189.73万人,增长率为120.75%。
在1999年被社会服务业强劲赶超人员数量一直保持第三位的建筑业,其人员由1992年到2002年增长了175.46%。
[1]另一方面,非公有制经济为浙江的职业分化提供了“平台”。
非公经济尤其是个体、私营企业逐渐成为吸收新增从业人员的重要渠道,同时其还为那些在企业改制中的失业人员提供了再就业的途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有企业为了适应经济规律不得不裁员改制,其造成的大面积失业潮与城镇剩余劳力为快速发展,亟需从业劳动力的非公经济所吸纳,这大大缓解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显示了非公经济的强大生命力。
值得指出的是,选择在非公经济行业就业或者再就业的人员,其行为是劳动力市场自由调配的结果。
从职业选择层面来看,在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支配下得灵活就业和失业机制完全符合市场发展的规律,非公企业吸纳从业人员的能力之大,为劳动力进行职业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和机会。
从城镇看,人们变换职业或谋取某种职业,其市场路径主要是通过招聘和考试录用。
这其中,更多的人或通过考取证书,或通过教育路径去谋取职位。
而农村人的流动路径有别于城镇人。
农民职业分化路径主要有几条,一是进城务工、经商、服务,二是就在本地务工、经商、服务,三是发展农业多种经营,四是通过基层民主选举或通过自身努力(教育培训)成为农村管理者(集体经济管理者)、科技人员等。
二、职业分化的动力浙江省的职业结构会发生巨大的分化笔者认为,浙江职业分化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以及所引起的社会结构分化。
具体来看,推动浙江职业分化的动力主要有:(一)生产力水平提升带来的产业分化是职业分化的根本原因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尤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必然要推动社会再分工,产业分化乃至从业人员的职业发生分化也就在所难免,职业分化是和产业分化相生相伴的过程,因而说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是推动职业分化的根本原因。
在浙江,生产力的发展具有标志性的变化,首先是第二产业中工业生产的生长和工业化的普及。
以浙江省温州市为例。
温州市的产业结构变动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上半期,随着改革开放,温州开始走上了以发展家庭小工业的发展道路。
长期压抑的温州农民以发展家庭小工业为渠道,最早摆脱土地束缚成为第一批“产业工人”。
随着工业化的展开,县乡小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并崛起了一大批新兴工业卫星城镇。
同时在民营经济发展浪潮的影响下城市工业也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推动温州的工业发展向纵深发展,形成了电器制造业、鞋革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服装制造业、金属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十大支柱型产业。
其次是产业结构变动。
产业结构不断演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渐次减少。
而这种减少,正是农村农民职业分化的基本动因。
著名的“配第———克拉克定律”就指出在经济不断快速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情形下,第一产业占经济比重和劳动力数量就会逐渐下降;第二产业所占经济比重和劳动力数量比重就会上升,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第三产业所占经济比重和劳动力数量也会开始上升。
从发展经济学家对经济发展和就业人口变动的关系中来看,不论是“推力———拉力”理论还是其他学者提出的解释模式来看,大家都看到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形下,大量的农业从业人员向其他产业转变是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工业化发展的基本要求。
由于工业化的兴起及其推进,浙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并不断朝着高层次演化。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至本世纪初,浙江城乡间产业结构调整所引起的从业人员结构大变动是浙江经济发展,走向现代化的必然过程,其反映了经济发展必然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从业人员结构变动71--的规律。
总的来说,在自然经济占主导的社会里,第一产业一统天下,职业分工并不明显。
然而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第二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从业结构的大流动。
在社会分工日趋精细的市场经济时代,要求职业分工由单一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二)社会分工的推动社会分工的发展将必然对社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因为社会分工的发展,会产生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价值观,使整个社会的交往方式、组织行为以及社会心理发生新变化。
涂尔干认为,社会分工并不会导致社会分崩离析,它只是将社会中各个部分均衡的连接在一起,形成一种自我调节机制。
孔德也从分工中看到了“社会生活最本质的条件”,他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并不是纯粹经济现象的命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对历史中存在的三种所有制分析对比后指出“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2]。
社会分工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促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向外流动,也推动者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向第三产业转移。
工业化必然带来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浙江的第三产业在浙江大规模的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在迅猛发展,尤其是交通运输、通讯、金融保险和社会服务行业发展神速。
第二三产业在浙江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增速都逐一超越了第一产业。
(三)市场化改革所引起的体制变化、需求结构的变动及其对新职业的需求市场需求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前提,是导致产业化分化,乃至职业分化的外在动因。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必然要求。
浙江从业人员的几次大规模变动都是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变动的情形下出现的。
无论哪一次从业人员结构的调整都是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为经济体制改革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浙江的个体私营经济发达,就与浙江的市场化改革深入进行有极大的关系。
而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对浙江需求结构的变动及其对新职业的需求起到了助推作用。
浙江的个体、私营经济起步早、发展快,实力也较强。
特别是进入90年代,私营经济迅速壮大,乡镇私营企业就吸纳了绝大部分的转业农民。
非公经济的发展不但解决了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提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随着改革的深入,市场水平的提升、城镇化的发展,浙江社会的职业结构也在不断变化中。
经济发展摆脱农业依赖和市场化深入增加了农业之外的多元职业需要,社会中开始出现对个人素养和技能要求较高的大规模需求,各种新型职业不断出现,这些都推动者浙江地区职业结构的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