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得与失

合集下载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综述
顾红
【期刊名称】《经济研究导刊》
【年(卷),期】2022()11
【摘要】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我国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战略所推出的货币政策创新工具。

通过整理相关研究资料得出以下结论:结构性货币政策具有利率渠道、银行风险渠道、信号预期渠道等多种传导机制,并且在短期内不同的传导机制对推动和巩固实体经济发展有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但是从长期看这种正向影响具有递减的趋势;长期实行货币政策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原本的经济结构,因而需要与财政政策协同配合以达到经济目标。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背景、内涵、传导机制、实施效果以及实施建议等方面做研究综述。

【总页数】3页(P126-128)
【作者】顾红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83;TS9
【相关文献】
1.中国经济学理论创新与构建中国话语权体系——“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讨会暨《新供给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持续增长》新书发布会综述
2.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传统机制的研究综述
3.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与效果评价——基于
数量型和利率导向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4.中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实践与效果评价——基于数量型和利率导向型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5.迈向中国农业政策研究新阶段——中国农业政策研究国际研讨会暨国家农业政策开放实验室项目启动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经济不稳定性原因

经济不稳定性原因

经济不稳定性原因在当今全球化的社会中,经济不稳定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经济的不稳定性表现为周期性的波动、不确定性的增加以及金融风险的加剧等,其原因复杂多样。

本文将从结构性问题、政策失误和外部冲击等角度来探讨经济不稳定性的原因。

一、结构性问题1. 收入分配不均:当一个国家的收入分配极端不平衡时,富裕阶层的消费能力较强,而底层人民的消费能力较弱。

这将导致市场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的潜力。

2. 债务问题:过度的借贷和债务负担过重是经济不稳定的一个结构性问题。

长期以来,个人、企业和政府积累的高额债务可能会带来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风险。

二、政策失误1. 货币政策错误:央行追求短期经济刺激,过度放松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增长,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产生。

相反,过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则可能抑制经济增长。

2. 财政政策不稳定:政府对财政政策的频繁调整和不稳定性可能导致不确定性的增加。

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的政策也可能使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增加经济不稳定性的风险。

三、外部冲击1. 国际贸易冲突:贸易战和贸易争端可能导致关税上升、贸易壁垒增加,从而影响到全球供应链和市场需求。

国际贸易的不确定性增加可能会导致企业投资意愿下降,进而影响到经济增长。

2. 自然灾害与全球议题:自然灾害、战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恐怖袭击等突发事件都有可能对经济产生重大冲击。

此外,全球性议题如气候变化、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等也可能对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经济不稳定性是一个复杂而多样化的问题,其中包括结构性问题、政策失误和外部冲击等多个因素的综合影响。

为了应对经济不稳定性,需要进行结构性改革、制定稳定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并加强国际合作以减少外部冲击对经济的影响。

只有通过全面考虑这些因素,才能更好地应对经济不稳定性,并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

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哪些经济影响

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哪些经济影响

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哪些经济影响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哪些经济影响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有效协调发展,所采取的不同于统一货币政策的有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为了方便大家,一起来看看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有哪些经济影响,欢迎阅读!什么是结构性货币政策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为了促进经济的快速有效协调进展,所采取的区别于统一货币政策的有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由于我国区别行业区别区域的进展不均衡状况的存在,需要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不能一视同仁,应针对区别行业区别区域的进展需求来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一般会根据本国经济的实际进展状况,具体问题具体解析,再结合货币政策的目标来实施具体的政策措施。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备贷款优惠、利率优惠、消费者信用管制、证券保证金比率等等。

值得提出的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对国家经济运行状况的影响是局部性的,而非全局性质的,所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又称为差异性货币政策。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优势优势一:充当危机救助。

从关联储TAP和TSLP的经验来看,此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确实扮演了重要的救市角色。

其紧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后,受“流动性陷阱”的约束,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及传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而央行可以凭借结构性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可得性。

这在恐慌情绪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枯竭之际,对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阻止系统性金融危机的蔓延均具积极意义。

优势二:引导信贷流向。

结构性货币政策发端的最大肇因就是,各国相继出现了商业银行“惜贷”的问题。

总量型货币政策虽能改善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但却未必能够提振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遇到了梗阻。

于是,各国央行竞相创新货币政策的工具,其要义就在于,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商行的放贷行为更紧密地挂钩,以提升对经济进展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虽说投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其最终流向殊难控制,但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却可通过激励机制上的设计和调试,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上做出积极的尝试。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背景、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结合实证研究方法,本文深入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投入、创新成果及市场应用。

研究发现,结构性货币政策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创新投入,推动企业进行创新活动,并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产生积极影响。

一、引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其结构性调整对于促进企业创新具有深远的意义。

面对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其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对于优化货币政策、促进企业创新具有重要价值。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概述结构性货币政策是指通过调整货币政策的结构,引导资金流向特定领域或特定类型的经济主体,以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这种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措施,其核心目的在于刺激特定行业或企业的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三、企业创新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随着科技进步和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创新的压力与动力日益增强。

当前,企业创新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更新速度加快、市场竞争加剧等。

同时,企业内部因素如研发投入、人才储备、组织管理等也对创新产生重要影响。

此外,政策环境尤其是货币政策对于企业创新的支持程度也是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显著提升了企业对于创新的投入。

由于货币政策的定向调整,使得资金更加容易流向具有创新潜力的企业和项目。

这些政策措施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资金流动性,从而鼓励了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推动创新活动的开展。

2.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成果的影响在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下,企业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创新活动,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

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包括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还包括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市场模式的变革。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存在问题及对策1998年以来,针对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国内消费需求疲软以及出现了通货紧缩等突出问题,中央政府持续地适当地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等扩张性货币政策。

这些政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着需求不足的约束。

总体来讲,货币政策收效甚微,没有能够达到预期的目标。

一、货币政策失效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央银行层面上的障碍三大政策工具的操作力度虽然很大,货币供应量的增幅也较高,但其实际效果却远远低于预期水平。

货币政策传导在中央银行层面上遇到的障碍主要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同时实行利率管制,利率并未完全市场化。

(二)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1、货币市场。

总体来讲仍不成熟,缺乏足够的中介机构和市场参与者,交易品种或缺,金融工具和手段创新滞后,货币市场缺乏流动性,地区分割的银行间分隔严重,交易不活跃,货币政策传导缺乏广度,低速低效。

2、股票市场。

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3、债券市场。

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上种类不多使公开市场缺乏载体,另一方面交易不旺,以调控基础货币为目的的公开市场业务缺乏交易基础,严重阻碍了货币政策工具作用的发挥。

(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层面上的障碍1、商业银行的垄断性。

2、商业银行有风险约束,而无利润约束。

3、商业银行的集权管理。

4、商业银行发展意识不强,倾向于减少或收回贷款。

(四)微观经济主体层面上的传导障碍1、企业方面。

一方面由于供给相对过剩,引起物价下降,宏观经济环境并不乐观,企业对市场前景并不看好,非意愿存货投资增加,投资意愿不强;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国有企业未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缺乏面向市场的研发、营销和管理机制,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盈利条件和偿债条件都难以满足贷款条件。

2、居民个人方面。

从1994年开始,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医疗社会保险制度、城镇住房制度以及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改革,使居民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增加了,预期支出上升。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证分析,本文揭示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推动企业创新方面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类型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化对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理解,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日益凸显。

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定向调控和精准发力,对企业的创新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研究这一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以期为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决策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文献综述过去的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具有重要影响。

在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推动下,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创新活动中,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此外,结构性货币政策还能通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优化资源配置等方式,为企业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好的环境。

然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政策影响下的创新表现存在差异,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分析。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本文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企业财务报表、政策文件、相关研究报告等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同时,本文还运用了实证分析方法,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政策影响下的企业创新表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1. 资金支持与研发投入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定向降准、再贷款等手段,为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这些资金主要用于企业的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活动,从而提高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实证分析表明,受到政策支持的企业在研发投入上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创新成果也更为显著。

2. 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创新环境。

政策鼓励资金流向高技术产业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这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推动企业的创新活动。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2024年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范文

《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篇一摘要: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结构性货币政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本文从政策实施背景、企业创新动因、政策影响路径及实际效果等方面展开分析,旨在为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为企业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引言在全球化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创新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结构性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其对企业创新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出发,系统研究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背景及理论依据结构性货币政策是在特定时期,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工具。

其理论基础包括对实体经济信贷的调节、利率的调控等。

这种政策对于稳定经济增长、调整经济结构具有积极意义。

特别是对于支持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其影响更为显著。

三、企业创新的动因及发展现状企业创新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企业创新的动因包括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政策支持等多方面因素。

当前,我国企业创新发展迅速,但仍然面临资金短缺、技术瓶颈等挑战。

四、结构性货币政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路径1. 信贷渠道: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调整信贷政策,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从而促进企业创新。

2. 利率渠道:通过调整利率水平,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激发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3. 政策引导:政府通过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五、实证研究及结果分析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某地区的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收集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显示:1. 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后,企业融资渠道得到拓宽,融资成本有所降低,有利于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

2. 政策支持对企业的研发投入有显著影响,大多数受访企业表示在政策引导下增加了研发投入。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引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通过金融体系和市场渠道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的过程。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稳健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和金融体系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传导速度慢、传导效果不稳定等。

本文将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问题一:传导速度慢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1 货币供给传导滞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首先受到货币供给的影响。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较为谨慎,货币供给相对保守,导致货币政策传导到实体经济的速度受到限制。

1.2 利率市场化进程不完善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相对滞后,利率水平受到政策引导和管制,无法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

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的利率工具对市场利率的引导作用不明显,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3 融资结构不合理我国融资结构呈现出银行贷款占比较高的特点,而货币政策主要通过央行对银行的操作来实现。

由于银行贷款的审批和发放过程相对繁琐,导致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速度受到限制。

针对传导速度慢的问题,可以采取如下对策:1.4 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要加强货币供给,适度扩大在流通中货币的数量,提高货币供应活动的稳定性,以确保货币政策更快、更稳定地传导到实体经济中。

1.5 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利率形成机制,减少政策对利率的干预,使市场利率能够更加灵活有效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从而提高利率工具对货币政策的传导速度。

1.6 优化融资结构要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强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减少对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提高货币政策流动性传导的效率。

问题二:传导效果不稳定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存在不稳定的问题,主要表现为:2.1 传导路径的复杂性我国金融体系庞大而复杂,金融市场发展不平衡,不同市场、不同主体之间的联系复杂,导致货币政策的传导路径复杂多样,传导效果不稳定。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

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及建议近年来,全球各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货币政策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也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当前货币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应对这些挑战。

1. 通胀压力和缺乏灵活性当前,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着通胀压力。

在这样的环境下,负利率和量化宽松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失去了一部分效力。

同时,由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摩擦,货币政策的执行也面临着更多的困难。

因此,我们需要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增加灵活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手段来应对通胀压力。

建议一:采用目标型货币政策目标型货币政策是一种根据经济状况设定明确目标的政策方式。

通过设定通胀目标或价格稳定指标,货币政策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

这种政策框架能够提高市场的预期管理,增加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

建议二: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加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协调性,可以达到更好的经济调节效果。

特别是在扩张性货币政策下,财政政策应该及时调整,避免过度刺激经济,造成资产泡沫等问题。

2. 资本流动风险和金融稳定脆弱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提高,资本流动已经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

然而,资本流动的加剧也带来了一些风险和挑战。

在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重视资本流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金融稳定。

建议三: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为了应对资本流动的波动和可能的金融风险,应建立有效的资本流动管制机制。

这意味着对投资者资本流动进行合理的限制,并加强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和管理。

同时,也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协调与合作,共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

建议四:加强金融监管和风险管理金融稳定是货币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

在执行货币政策的过程中,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产生和传播。

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视角

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视角

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分析——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视角马文鹏【摘要】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的运用在理论与操作上均面临新的研究课题.其中,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仍然非常重要,在传导机制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货币政策工具箱的必备选项.本文将从结构性货币政策的视角对经济新常态下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进行分析,对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常备借贷便利(SLF)、抵押补充贷款(PSL)、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四种新创设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特征进行比较,并对其后续运用提出针对性的操作建议.【期刊名称】《金融经济(理论版)》【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2页(P24-25)【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常备借贷便利(SLF);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补充贷款(PSL)【作者】马文鹏【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300040【正文语种】中文(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概念与利率、汇率等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不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再贷款、公开市场业务等等。

中国人民银行近两年创设的几个新型的货币政策工具——SLO、SLF、MLF与PSL也属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之列。

在新常态经济环境中,借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央行的经验,除了传统的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结构性”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更具用武之地。

结构性货币政策指那些通过定向操作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进行疏通,有助于引动流动性通过信贷等渠道进入实体经济与特定领域的货币政策工具。

(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与国内实践结构性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可以分为三种方式。

第一,央行向特定金融机构投放资金,拉低这些金融机构的资金成本,进而释缓相应实体部门的融资压力与成本,释放实体企业投资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英国央行的Funding for Lending(FLS)、欧洲央行的Targeted Long-term Refinancing Operation(TLTRO)等结构性工具皆通过此渠道发挥作用。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

目前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考作者:张瑞华来源:《今日财富》2021年第11期货币市场的本质是通过金融资产交易平台,实现资金在供需者之间的平衡,引导资金在不同的金融资产之间寻找合理的配置,发现金融资产价格,降低搜寻成本和信息成本,为投资者提供出售金融资产而获得流动性,同时通过保险、对冲交易等对货币市场行为中隐藏的风险进行管控,以此实现供求之间资金重新配置的目的。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虽已进入体系相对完善、层次比较丰富的阶段,但在探索和发展的道路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就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的思考,以期有更好的借鉴。

一、我国货币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粗犷的、半管制的金融市场发展,难于突破金融工具的创新,使得其一直处于低效的竞争机制中。

市场利率机制没有形成正相关,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显露出了我国在货币市场制度、结构、竞争力、风险管理机制,以及货币市场的非独立性和对资本的依赖性等方面,依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国企、央企等的流动性需求得到了高效率供给,但中小企业融资依然是难题,究其原因除企业自身问题外,根本症结还在于货币市场运营中存在的许多问题。

所以全面深化金融改革的焦点应该是货币市场的改革。

(一)同业拆借市场存在的问题同业拆借是银行借入或售出及时可用的资金,平衡法定存款准备金。

但在应用中却会存在如下问题。

1.同业拆借市场参与交易主体不能满足市场需要。

目前同业拆借参与主体主要是银行金融机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垄断性。

交易主体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了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违规参与,使得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业务难以真实反映资金的供求關系,市场缺乏自发调节机能,拆借资金也常被用于信贷或投资,容易造成金融系统的流动性危机和支付清偿危机。

2.同业拆借市场运行机制不畅,银行间资金需求市场缺乏有效中介平台。

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只是提供了一个成员交易平台,信息不畅通严重困扰市场的有效发展,交易信息、成本、规模、品种不同程度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

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货币政策已成为稳定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但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货币政策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

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一、通胀压力增加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价也随之上涨,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一些重要商品价格上涨,推动了我国经济进入了通胀周期。

通货膨胀将导致投资回报率的下降,企业利润的下降,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科技进步带来的货币创造压力现在,随着我国技术的进步,现代化支付方式的普及,货币供应的增长率将会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

这就需要货币政策的调整,以保证货币不会过多地流入金融市场,进一步推高资产价格。

三、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带来的冲击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经常会对中国货币市场产生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加速也可能会让国际资本从境外进入中国市场。

在此过程中,中国货币和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透明度和流动性将面临更大的风险和压力。

一旦发生外部冲击,我国货币市场可能无法完全抵御影响。

对策分析一、加强调控力度,维护价格稳定为了应对通胀压力,货币政策需要加强调控力度。

央行可以采用加息、降息等方式来调整货币政策,通过稳定价格来控制通货膨胀。

二、优化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货币供应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

因此,货币政策的管理结构需要不断优化,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货币供应和金融创新。

三、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对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中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制定更严格的规定和措施。

央行可以通过释放流动性和调整货币政策来应对市场波动,从而维护市场的稳定。

四、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加速金融市场改革,增强金融体系的透明度和流动性。

中国还应该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和商品化,以提高监管和市场化水平,降低风险。

总结货币政策是中国经济成功发展的基石。

要应对货币政策所面临的挑战,需要央行和政府紧密合作,加强监管,设定更加强有力、灵活的货币政策框架,推动金融市场改革,提升金融市场的透明度、流动性和国际化水平,从而使我们的货币政策更加有效,以助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结构性失衡理论与经济调整

结构性失衡理论与经济调整

结构性失衡理论与经济调整在经济领域中,结构性失衡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尤其在经济调整以及宏观经济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结构性失衡指的是经济体中不同领域之间生产力、收入、就业等方面的差距导致的一种失衡状态。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探讨结构性失衡理论,以及相应的经济调整方法。

一、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失衡理论在宏观经济领域,结构性失衡理论主要从国民经济的总体发展角度来探讨不同产业之间的失衡状态。

这种失衡往往表现为一些产业的过度增长和其他产业的低增长或停滞。

这种失衡会造成整个经济体的不稳定,甚至可能引发经济危机。

结构性失衡的原因主要包括供求不平衡、产业结构过于单一以及技术进步不均衡等。

供求不平衡表现为某些产业的供应过剩和其他产业的需求不足,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粗放型增长。

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则意味着经济体在一些特定领域过于依赖,一旦这些领域出现问题,整个经济体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技术进步不均衡则可能导致某些产业的生产效率得不到提升,从而无法与其他产业竞争。

针对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失衡,经济调整可以采取多种措施。

一方面,可以通过产业政策引导,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这包括降低某些过剩产业的生产能力,同时加大对未来发展潜力大的产业的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同调控,平衡供求关系,提高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效率。

二、微观层面的结构性失衡理论除了宏观层面的结构性失衡,微观层面也存在着结构性失衡。

在微观经济领域中,结构性失衡主要指不同企业之间的差距,包括企业之间的规模失衡、效率失衡以及创新能力的失衡。

企业规模失衡指的是一些大型企业的垄断地位,导致市场上其他小型或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受限。

这种规模失衡不仅导致资源配置的不均衡,还会阻碍企业创新和竞争力的提升。

效率失衡则表现为一些企业的生产效率较低,无法与其他高效率企业竞争,从而导致市场资源的浪费。

创新能力的失衡则可能导致一些企业缺乏技术创新和市场创新的能力,无法适应市场变化。

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展实践研究

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展实践研究

理论探讨♦2020/12j*河北金融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发展实践研究张成祥(中国人民银行天津分行天津300040)摘要:近年来,我国央行在结构性货币政策领域的探索创新可谓蹄疾而步稳,一系列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在疏通政策传导、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支持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运用取得良好成效,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系统回顾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工具创新为切入点,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后发现,需从四个方面发展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

关键词:结构性货币政策;结构调整;金融资源配置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373(2020)12-0038-06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冲击。

为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人民银行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其中,包括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等在内的多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运用尤为引人注目。

事实上,长期以来,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一直是人民银行的重要职责。

尤其是近年来,为适应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变化需要,特别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人民银行持续推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创新和运用,从实际情况看取得良好效果。

本文在系统回顾结构性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工具创新为切入点,对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及其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对结构性货币政策框架发展完善提出政策建议。

—、结构性货帀政策理论和实践发展历程(一)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利弊之争”顾名思义,结构性货币政策是相对于总量型货币政策而言的。

传统宏观经济理论认为,货币政策属于总量型需求管理政策,货币政策通过调控货币总量或利率作用于总需求的扩张或收缩,从而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调控目标。

2015年货币政策

2015年货币政策

2015 年应实行什么样的货币政策
•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同时应增加灵活 性
• 二、适度降息有利于缓解“贷款难”、 “贷款贵”问题 • 三、应考虑适时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 四、可适度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幅度
一、货币政策保持稳健的同时应增 加灵活性
• 国际经济总体上处于增速下降的深度调整 阶段,今年需要高度警惕并应对经济通缩 风险。 • 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应把稳定经济 增长速度作为重要的工作目标。
2015年中国货币 政策前瞻
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经济的巨轮在 2014年终岁尾之际,终于行进到了一个重要的历 史关口,呈现出新常态。此刻,全世界的目光都 聚焦到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因为这次 会议所确定的新年度经济工作任务和方针,不仅 将影响中国经济的走势,也必将对世界经济大趋 势产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2015 年是我国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 收官之年,也是编制“十三五”规划的关键之 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认为, 应该随着国际国内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国际 经济增长减速“资本异动加剧”通缩风险上升以 及国内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要求,坚持 稳中求进,做好货币政策设计!应在保持稳健 基调的同时增加货币政策的灵活性,可以考虑 适时通过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扩大人民币 汇率波动幅度等办法,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变 化,为实现今年经济目标提供流动性支持。
• 经济或面临一定的流动性缺口,中国具备 调整货币政策的经济基本面基础。
二、适度降息有利于缓解“贷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贷款贵”问题
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容易造成经济结构逆向调整。 进一步增加了经济风险。
降息还有戏没有?
2014 年11 月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 引发新一轮降息周期的猜想。但降息后利 率不降反升,再度降息、降准等预期数次 落空,这是否意味着当前利率政策已经失 效?那么2015 年降息周期又能否延续呢?

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

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

结构性”货币政策研究从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来看,货币政策是一种总量型的需求管理政策。

但在实践中,特别是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通过开展各种定向操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成为主要经济体央行的新动向,意在引导资金通过信贷等途径流向实体经济及其特定领域,“结构性”货币政策似乎日益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转型的压力,社会上不少人士对通过货币政策解决结构性问题寄予厚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结合国际经验,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关系角度出发,探讨了“结构性”货币政策成因与效果等问题,并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一、理论和现实背景1. 传统理论认为,财政政策具有结构性特点,货币政策具有总量性特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是一国主要的宏观经济管理政策。

通过两者的配合,能够促进物价稳定、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等目标的实现。

但这两类政策在决策机制、约束机制、效果功能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分析,财政政策注重结构,货币政策注重总量[ 李波、伍戈,“财政政策的独立性?——再议货币与财政政策的关系”,工作论文,2011年。

] 。

从理论上讲,财政政策结构性特点和货币政策总量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目标不同。

财政政策侧重于根据个人收入以及产业地区的差异通过转移支付来平衡社会经济发展,例如调节收入分配、支持中小企业、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政府需要兼顾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来确定财政支出以及税收水平,而且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 程俊峰,“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2010年。

] 。

而货币政策一般侧重于稳定物价,部分国家央行兼顾经济增长或者充分就业,通过对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的调节作用于整个宏观经济,具有总量性特点。

二是工具不同。

财政政策的工具主要包括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结构性工具;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性工具。

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失衡

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失衡

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与失衡在当今日益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中,各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然而,由于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各国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协调和失衡问题,这不仅会对本国经济造成影响,也会对全球经济产生波及效应。

一、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国际货币体系是由各个国家的货币组成的一个系统,其中以美元为主导货币。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被广泛使用,成为国际贸易和投资的主要结算货币,而其他国家的货币则与美元挂钩。

这种体系的主要特点是国际货币流动性强,但同时也存在汇率波动和金融危机传染性强等问题。

二、货币政策协调问题在国际货币体系下,各国货币政策之间存在协调问题。

以美联储为例,由于美元的主导地位,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对全球经济产生了广泛影响。

然而,美联储制定的货币政策并非只考虑全球经济,而是优先考虑本国经济的稳定。

因此,当美国宣布加息等收紧货币政策时,全球资金会流向美国,其他国家则可能会受到资本外流、汇率波动等问题的困扰。

为充分利用国际货币体系的优势,各国应该加强货币政策协调,避免出现类似上述情况。

如制定跨境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政策沟通,以期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货币政策失衡问题除了协调问题外,国际货币体系下还存在着货币政策失衡问题。

在国际货币体系中,货币政策失衡表现为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水平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并不一定同步。

例如,在全球经济衰退期间,一些国家实施了贬值货币政策来刺激出口,然而这种政策可能会导致其他国家的货币升值,对其他国家的出口产生压力。

为了解决货币政策失衡问题,各国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通过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协商制定相应的政策,尽量减少贬值等政策对其他国家造成的冲击。

四、结语国际货币体系下的货币政策协调和失衡问题是全球经济发展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各国应该在充分利用货币流动性优势的同时,加强政策协调,共同应对各种挑战,促进全球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得与失
近年来发达经济体在结构性货币政策上也屡有创新之举。

无独有偶,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风险一直未消,但央行始终未有全面宽松举措出台,反倒是再贷款、PSL和定向降准等所谓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相继浮出水面。

两者共同引发了市场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利弊的热烈探讨。

应该说,由于目前财税体制改革尚处“引而未发”状态,制约了财政政策的操作空间,此时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可以部分承接财政政策的结构调整功能,因此结构性货币政策在过渡时期的“越俎代庖”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进一步地,在本届政府急欲树立“定向发力”,而非“全面宽松”形象的背景下,诸如全面降准和降息的传统货币政策已在某种程度上“被绑架”。

此时,央行祭出结构性货币政策也是苦心孤诣的“权宜之计”。

不过,货币政策毕竟属于总量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固有缺陷,这使得货币政策的“总量之矛”往往难以攻克“结构之盾”!
在本文中,我们系统梳理了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得与失。

明年我国央行可能向商业银行全面推行PSL,了解结构性货币政策的利弊得失无疑颇有裨益。

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各国实施效果不尽相同,但仍体现了传统货币政策所不具有的三点优势:
优势一:充当危机救助。

从美联储TAP(定期拍卖便利)和TSLP(短期证券借贷便利)的经验来看,此类结构性货币政策在次贷危机爆发后确实扮演了重要的救市角色。

其主要原因在于,次贷危机后,受“流动性陷阱”的约束,总量型货币政策的操作空间及传导机制无法发挥作用。

而央行可以凭借结构性货币政策向金融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提高金融机构的资金可得性。

这在恐慌情绪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迅速枯竭之际,对提振资本市场的信心,阻止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蔓延均具积极意义。

优势二:引导信贷流向。

结构性货币政策发端的最大肇因就是,各国相继出现了商业银行“惜贷”的问题。

总量型货币政策虽能改善商业银行的放贷能力,但却未必能够提振商业银行的放贷意愿。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遇到了梗阻。

于是,各国央行竞相创新货币政策的工具,其要义就在于,将央行的基础货币注入与商行的放贷行为更紧密地挂钩,以提升对经济发展中的重点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

虽说投出去的钱,就像泼出去的水,其最终流向殊难控制,但结构性货币政策却可通过激励机制上的设计和调试,在引导信贷资金流向上做出积极和有益的尝试。

优势三:引入激励相容。

为实现定向调控的效果,结构性货币政策将委托代理理论中的激励相容机制引入其操作框架,这是其相对于传统货币政策的最大创新。

此举既夯实了货币政策的微观基础,又拓展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边界。

从英国央行融资换贷款(FLS)和日本央行刺激银行借贷便利(SBLF)的经验来看,若没有激励相容机制的引入,其所谓的“定向滴灌”根本无从谈起。

例如,英国央行为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将在申请FLS额度时中小企业新增贷款的权重放大至五倍;日本央行为激励银行增加放贷,在延长期限后的SBLF 中亦提供两倍于银行贷款余额净增量的资金。

然而,由于难以绕开信贷传导渠道,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亦存在如下三点缺陷:缺陷一:最终目标难以明晰。

与传统的操作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传导途径不同,由于被赋予结构调整这一带有财政政策色彩的职能,结构性货币政策往往尽可能地诉诸从操作目标到最终目标的直接传导。

然而,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却往往难以界定。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一般有四个,即充分就业、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但这四者都不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实施的终极目的。

如果硬要把结构调整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由于其概念太过宽泛,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找到一个可以衡量和观测的指标。

从英国央行FLS的经验来看,最终目标的不明晰和难监测,使得英国央行难以有效
引导FLS资金的最终流向,其中大部分资金借道住房贷款协会流向了房地产(图1)。

这造成了这两年英国房价的飙升,英国央行也每每面临加息压力。

于是,英国舆论几乎一边倒地将板子打在英国央行身上,指出正是无节制的货币宽松导致了房价泡沫的再度滋生。

这一结果是英国央行在推出FLS时所始料未及的。

今年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央行谈及了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数据真实性问题,其实质亦是最终目标的不明晰。

缺陷二:银行惜贷难以调和。

银行遵照央行意愿将信贷资金投放到指定的产业或行业,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在“定向调控”上的关键一环。

然而,在经济下行背景下,结构性货币政策虽可设计出激励银行放贷的机制,却难化解银行不愿放贷背后的深层次矛盾。

其根源在于,央行的宽松意愿与银行的风险管理出现背离。

经济下行导致企业普遍不景气,信用风险更容易发酵暴露。

此时银行若一味按照央行意愿行事,比如扩大向中小企业放贷,无疑可能加大其坏账反弹和资本充足率下降的风险。

从欧央行TLTRO(定向长期再融资操作)的经验来看,首轮TLTRO申请不及预期,恰恰反映了欧元区银行的谨慎情绪。

由于今年十月欧元区银行压力测试在即,银行担忧资本缺口扩大而不愿对中心企业放贷自在情理之中。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持续攀升,商业银行惜贷情绪浓厚仍是制约结构性货币政策效果发挥的最主要因素。

缺陷三:双重道德风险难以规避。

由于实施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结构性货币政策难以有效规避银行和企业的套利行为。

对银行而言,由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往往在银行的负债端给予低成本的流动性(以激励其放贷),银行在资产端便有了更多空间去实施套利。

在英国央行FLS实践过程中,银行在获取低成本的FLS资金后,可能变相为到期的债务融资,而不是向实体经济放贷,这可能是同期银行信贷未有显著扩张的重要原因。

对企业而言,在投资前景不明朗时,从银行获得“定向调控”资金,亦可作为一笔廉价的投机资金。

近期国内有媒体报道,部分小微企业在拿到定向降准的部分贷款后转手贷给房地产开发商以获取高额利息,导致所谓的“央行好经被歪念”。

可见结构性货币政策滋生企业道德风险的问题同样值得警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