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合集下载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研究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对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德作为世界上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之一,其职业教育体系备受瞩目。

中国和德国的职业教育有着不同的课程模式和体系,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进行比较研究,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劣势,以期为中德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中德职业教育概况1.中国职业教育概况中国的职业教育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职业技术学校,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职业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

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比较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中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比较多样化,学制一般为2-3年不等,涵盖了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医药卫生、商贸服务等多个行业。

2.德国职业教育概况德国的职业教育历史悠久,德国的职业技能培训一直以来都享有盛誉。

德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与双元制相关,包括企业内部培训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学校学习专业知识并到企业实习。

德国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以实用性和市场需求为导向,每个专业都有清晰的教学大纲和标准。

1.课程设置比较在课程设置上,中国的职业教育以科目分段教学为主,以确保学生掌握一定的技术和知识。

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课程设置更贴近实际工作和市场需求。

德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实践教学比较中国的职业教育课程注重实践性教学,但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获得真正的工作经验。

德国的学生一般会在专业技能课程结束后进行长达2-3年的实习,以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的技能。

3.教学质量比较中国职业教育普遍存在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

德国职业教育则以高水平的教学质量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著称,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教育。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领域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独特的教育体系。

职业教育在两国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对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实习模式等方面的差异和共同点。

一、教育理念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育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学术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形式,其目标是通过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做准备。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的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被较为忽视,被认为是学术教育的替补品,导致了职业教育地位较低、社会认可度不高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既会接受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也会参与企业实习,从而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则相对偏重理论教育,许多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导致了在毕业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问题。

三、实习模式在实习模式上,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生参与企业实践,学生在校期间大部分时间都会在企业中进行实习,这种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早期接触实际工作环境,为他们未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实习模式相对薄弱,虽然很多学校也会组织学生进行实习,但实际操作中学生参与实习的机会相对较少,而且实习周期也不够长,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

中德两国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同点。

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和实习模式等方面,德国的职业教育更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学生接受的是一种全面的教育;而中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偏向于理论教育,缺乏实际操作的机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对技术型人才需求的增加,职业教育的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渐提升,相信通过对比研究,可以为两国的职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交流的机会。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摘要:德国的职业教育世界领先,以“双元制”为代表的德国职业教育是成就德国世界强国地位和保持富裕水平最为重要的手段。

近年来,中国职业教育在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通过学习先进的德国“双元制”模式和教学方理念是促进中国职教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中德职业教育比较借鉴德国职业教育世界领先。

十九世纪末期德国工业化之时,主要凭借的就是发展职业教育,大批高素质的技能人才,使得德国在工业化进程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快速赶超并跻身于发达国家行列。

二战后,德国能够从废墟上重新崛起,职业教育同样功不可没。

现如今,在德国,不论是第一、第二产业还是服务业,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都很高,即使是农民也要求持证上岗,所以职业教育为德国输送了大量实践能力强、技术水平高的技能型人才。

通过在德国慕尼黑三个月的课堂学习和到三所职业学校的观摩,发现中德职业教育在以下几方面存在差异:一、中德职业教育体系不同1、职业教育是德国义务教育一部分。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组成,职业教育在整个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与经济界联系最紧密、对学生就业有着最直接影响的教育环节,它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一直延续到继续教育领域。

基础教育和我们的小学一样,属于义务性教育,在大部份的联邦州里,小学为四年制,只有柏林与勃兰登堡为六年,学生小学毕业后,依据综合评价、教师推荐,和个人兴趣爱好等选择进入中学阶段,即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学习。

多数小学毕业生进入学制为5年的主体中学,以全日制的职业教育为主,强调实务性与方法操作的面向,学校培养的职业技能以零售业,美容美发等为主,学生文化成绩相对较弱;实科中学的学制为5到6年,它是应相对高等的职业教育需求而生,成绩中等的学生一般进入到实科中学,毕业后学生可获得中级文凭,并具有许多选择发展的可能: 可以选择较高等的职业发展,进入“双元制”职业学校;也可以继续升学,进入文理中学,从而向高等教育体制迈进。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

对比分析中德职业教育1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中国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近年来大力支持的教育模式。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提出及发展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阶段。

而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目前正处在这个时期。

总的来说,我国的高职教育已经初步发展成了学校种类多样,专业较为完善,专业种类也初步涵盖第一至第三产业多数方向。

此外,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应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这些内容很好的指导了我国的高等职业化教育。

这也正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的根本写照。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才的培养方式和评估体系较为完善。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中这样写道,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快改革,强化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旨在促进高等职业院校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我国的高职教育总体发展方向也确实就是朝着学校的教学方向与企业相关就业专业相结合,把专业设置和企业需求相结合。

把人才的培养从以前的理论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思路完全转变为了以实践为主,在实践中突出理论知识。

于此同时,高等职业评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完善起来。

2004年以来,河南省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开展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通知》(教高厅[2004]16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精神有关要求,贯彻“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组织完成了河南42所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由此可见河南省教育厅把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评估工作作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来抓。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

中国教育与德国教育之对比一、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

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其成功之处就在于有一个完整的从中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德国的教育体系主要分三个阶段:1—4年级的小学教育为第一阶段;第二阶段为初、中等教育,学生在初中毕业后,根据不同职业要求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意愿,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第三阶段为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学进入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的学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也可以进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

这种“立交桥”式的高校入学方式,为进入职业学校的青年学生在有一技之长的前提下,又提供了一条进入理论研究的道路。

一些在完全中学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也可进入职业高校学习,但入门条件一般包括最少一年以上的职业技术工作实践或职业教育经历。

中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等几部分。

中等职业教育基本上是“终结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升入高职院校的机会很少;高等职业教育是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专科层次,且缺乏与其的沟通和衔接,进入高职院校就像进入了一条死胡同,多数人的出路是去社会就业,无法满足部分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

针对中国职业教育内部沟通不畅、层次割裂的现状,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考虑学分互换制度,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各层次之间的相互衔接和沟通,尤其是普通高等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衔接和沟通,构筑一个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改革单一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在加强专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加大本科层次的培养力度,同时在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进行一些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试点。

目前社会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层次结构高移已是大势所趋。

二、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不同。

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为代表在世界享有盛名,其显著特点是培养目标明确,培养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农民或服务人员及管理人员;企业与学校相互协调配合,并以企业为主,企业居于主导地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能力培养为主,实践课时比例占到60%以上。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

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和德国有何不同?作为两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家,中国和德国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差异。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机制运作中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政府主导,职业院校占据主导地位。

在职业院校中,教师主要从业经验丰富,但相对较低的收入和缺乏绩效考核会导致一些学校存在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此外,在职业教育中,企业职业技能考试被广泛认可,在企业中具有明确的职业晋升路径。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由企业主导,职业技术培训是企业内部的重要部分,许多企业设有内部学院或培训中心。

与此同时,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学术上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

为了满足职业市场的需求,德国的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机构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

二、学生群体在职业和技术教育方面,中国的学生群体主要是那些从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中毕业的学生,他们通常是初次选择就业和职业发展的年轻人。

尽管中国的职业教育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来自家庭经济能力较低的学生面临的挑战仍然明显。

相比之下,德国的职业和技术教育主要针对那些已经完成了中等教育或学徒制度的学生。

在德国,学徒计划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在学徒计划中,学生可以在一个职业培训中心和一个企业中轮流学习。

学徒计划的完成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度实践的教育和培训,并且可以明确地使他们进入职业市场。

三、职业发展在中国,大学教育被普遍认为是获得更高薪酬和社会地位的支柱。

因此,许多中国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会继续攻读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而非直接进入职业市场。

此外,中国的职业学生还常常在学业中遇到转专业、转学校或缺失学分的问题,这对中国学生职业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小型企业通常更注重职业经验而非学历。

因此,德国的职业教育强调实践和实用技能,鼓励学生得到多种职业经验并在其中选择自己最擅长的领域。

在德国,职业教育的强调在于学生能否具有被雇主欣赏的优秀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

公关论坛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比较研究文/洪雅婷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大势所趋,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将肩负更重的历史使命,通过对比和分析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借鉴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对提升中国高职教育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

二战后,德国能够继续保持增长的态势,很重要的原因是发展职业教育。

文章阐述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德国职业教育可借鉴的方面并提出自己见解。

关键词:德国;职业教育;双元制;比较;借鉴引言近几年,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职业教育快速高质量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

我国有近9亿劳动者,其中,高技能人才只有4700多万人,仅占6%。

职业教育有助于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和创业。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仅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突破“卡脖子”技术,也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把先进的技术设备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劳动力素质、提高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目前,世界职业教育模式种类众多。

德国职业教育经过几百年的演变,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类型与办学模式、教育质量与评价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所以,中国可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补齐职业教育短板,通过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加强企业与学校的合作,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一、中国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中国高等职业院校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管理体制。

1996年中国出台第一部《职业教育法》,到2022年已经过26次修订。

新《职业教育法》立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职业教育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而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也在不断的改进与发展。

首先,德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企业实践,通过企业与学校的合作,实现对学生的培养。

德国有很多中小企业,它们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并帮助教育机构培养学生,这种高度互动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

与此相反,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则更多地依赖于考试,学习内容大多局限于理论,反而缺乏实践经验,这使得学生缺乏与职业领域所需技能相匹配的可观的实践经验。

其次,德国职业教育更加多元化。

国家职业教育和培训系统(BBiG)对考生并没有强制要求高中毕业或者大学毕业,只需要学生年满十六岁,参加综合性考试,并通过考试即可获得职业教育和培训资格证书。

而中国职业教育的入学标准则相对更为单一,普遍要求高中毕业生或大学毕业生以及其他的学历证书。

第三,德国职业教育方向也更加多样化。

在德国,学生可以选择四种不同类型的职业教育:一是职业学校;二是企业培训;三是双重系统(即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四是高等职业院校。

中国则相对单一,职业教育主要依靠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学校进行。

最后,德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期限相对较短,仅仅两年或者三年就能完成职业教育的课程,而且学生有机会在职场积累实践经验。

反之,在中国,职业教育的学习时间要更长一些,一些职业学校的学生可能需要四年或者五年才能获得证书。

综上所述,德国与中国的职业教育虽然各自有着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但两国都在不断探索创新,以期培养更多优秀的职业人才。

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这两个国家应该互相学习,共同探讨如何更好的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德国、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一、考试制度的不同德国有国家制定的企业职教框架计划,由行业协会根据这一框架计划制定考试标准。

德国职业教育的学制根据专业不同从两年到三年半不等,学生在学习期间只进行两次考试,中期检查一般只对下阶段学习提出要求,不记人最终的成绩。

要想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学生必须通过行业协会组织的结业考试,考试具有绝对的权威性。

考试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

理论考试包括工作计划制订、经济、社会学知识,还包括技术理论:测量、识图、专业有关的数学等,理论考试约6小时;实践考试包括单件加工、组件加工、系统安装测试和功能阐述,并且边设计、边制作、边记录,考试时间14小时。

这种考试全部是开卷的,学生可以查阅任何资料。

这与我国职业学校学生每学期都进行数门课程的期末考试,每一门考试都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毕业是完全不同的。

二、考试内容的不同从框架计划内容看,与我国职业教育的教学大纲有较大差别,如我国数控专业的教学大纲对专业基本能力的描述如下:(1)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具备机械制造的基本技能。

(2)具有一定手工绘图及计算机绘图能力,能用Auto—CAD(或CAXA)软件进行二维设计,具有应用CAD/CAM软件(Pro/E或UG)进行三维造型设计和使用CAM软件(MasterCAM、CIMATRON、UG)进行数控加工的基本能力。

德国对机电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工作结果的监控和评估,会使用质量管理系统;机电零件的加工,机电系统标准组件和部件的组装。

从上面不同的描述可以看出,我国制订的大纲还是比较强调基础知识和原理的学习,注重加工技术和操作能力的培养;而德国的技能要求则更注重工作流程的计划和控制,注重完成整体工作的能力培养。

三、教学方法的不同由于考试制度和考试内容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也有实质的不同。

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也是许多研究德国教育的专家着力推荐的。

而我们的学习还远不到位。

我们的教学注重技术和操作能力,因此教师的教学以教会学生技能为目标,如我国数控专业教学大纲要求的核心项目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控制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操作与维护技术基础,数控车(铣)削加工与编程技术,CAD/CAM软件应用技术基础,质量控制技术基础。

德国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英语作文

德国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英语作文

德国职业教育和中国职业教育的区别英语作文(中英文实用版)**Differences betwee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China**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preparing students for specific careers, and there are distinc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ystems in Germany and China.Germany is renowned for its du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which combin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training.In contrast, China"s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primarily focused on providing students with job-specific skills.Firstly,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characterized by a strong collaboration between private companies and the government.This dual system allows students to alternate between classroom learning and on-the-job training.In Germany, about two-thirds of the population opt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which is seen as a high-quality alternative to higher education.Conversely, in China,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often considered a second choice for students who do not perform well academically.Secondly, the German system emphasizes practical skills and hands-on experience.Apprenticeships are a key component, where students spend a significant amount of time working in companies, learning from professionals in their chosen field.In China, vocational schools tend tofocus more on theoretical knowledge, with practical training playing a less prominent role.This often results in a mismatch between the skills graduates possess and the demands of the job market.Another difference lies in the social status and recogni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In Germany,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highly valued, and skilled workers enjoy respect and competitive salaries.In China, however, there is a stigma attached to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skilled workers often being undervalued and underpaid compared to their academically educated counterparts.Moreover, the Germa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flexible and adaptable to changes in the job market.It regularly updates training standards and qualifications to meet the evolving needs of industries.In China,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s slower to respond to market changes, which can lead to a disconnect between the skills taught and those required by employers.In conclusion, while both Germany and China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approaches.Germany"s dual system, emphasis on practical skills, and high social status for vocational graduates contribute to a more robust and respec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China, on the other hand, is working toward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recognition of its vocational education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its rapidly evolvingeconomy.**德国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区别**职业教育在为学生特定职业做准备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德国和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存在明显的差异。

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

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
魏 玛 共 和 国 规定 这 类 学 校 统 称 为 “ 业 学校 ” 职 ,即 现在 双
代 职业教 育 的遗 产 。 明代 中叶 ,资 本 主义萌 芽 在江 南各 地 陆续 出现 , 生 了实业 教 育 。2 世 纪 5 产 0 0年代 , 曾经有 过 “ 双 元制 ” 的影子 , 多 国有 大 中型企 业都 办有 职业 技术 学校 , 许 来 适 应大 规模 经 济建 设 的需 要 ,在企 业 中 ,有指 定 的师 傅 带 教 ,学 生享 有一 定 的经 济 补贴 ,课 程设 置 中理 论 和实 践
入 理 论研 究 的道路 。一些 在完 全 中学接 受普 通教 育 的学 生
究与合作 。如利用企业场所进行实践教学, 聘请行业专家 、
高 级技 师 等为指 导 委员会 成 员或 兼职 教师 ,与企业 签订 专 业 实 习协议 ,逐 步形 成 产学 合作 实体 ; 对企 业 的发展 需 针 要设 定 科研 攻关 项 目和 技术 研究 方 向 ,并 将研 究成 果转 化 为 工艺 技能 、物 化产 品 ,提 高双 方效 益 ,建 立双 赢局 面 。 三 、职 业 教 育 实 施 模 式 不 同 。德 国双 元 制 教 育 的 实
入一 个新 的 发展 阶段 。
中国与德 国职业教育 的差异及启示


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不同。德 国的职业技术
教 育在 世 界上 处 于领 先地 位 ,其 成 功之 处就 在 于有一 个 完 整 的从 中级到 高 级 的职业 教 育 系统 。德 国 的教育 体 系主 要 分 三个 阶段 : — 4年级 的小 学教 育 为第一 阶段 ; 二 阶段 1 第 为初 、中等 教 育 ,学 生在 初 中毕 业后 ,根 据 不 同职业 要求 和学 生及 其 家 长 的意愿 ,进入 职 业学 校接 受 职业 技术 教 育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比较与思考摘要:与中国职业教育相比,德国职业教育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

如何学习德国优秀的职业教育经验,对于今天中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试图通过两国职业教育理念、教育设计以及教育受众等方面的横向比较研究,找到两国职业教育的异同,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吸取德国职业教育的优点,应用于我们的实际教学中。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受众教育设计教育观念当今世界中,德国是一个工业化程度非常高的国家。

目前,德国经济实力位居欧洲首位,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第二大商品出口国和第三大商品进口国,有人说德国工业与经济的繁荣,得益于德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发展。

其中,享誉国际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已有125年的历史。

双元制教育模式主要在德语区的德国、瑞士等国家广泛推广。

无论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时代,教育都是民族和国家命运发展的关键。

一种教育制度的出现与其社会进步总是一脉相承的,社会结构决定着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的设计与制定。

一个良好的教育体系设计,必须是一个横向与纵向社会结构协调搭配的设计结果。

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社会发展状况与传统习俗、价值观念,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教育设计、方针和政策。

因而,国家与国家间的教育布局没有先进与落后之说,只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别。

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引进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并以国家政策作为保障进行广泛推广,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职业教育领域已累计派出赴德职业培训团体上百次,培训总人数上千人。

作为受训人员之一,在德期间,笔者不仅完成了具体的课程(情景教学设计)设计,而且在德学习期间的亲身见闻,使笔者对于中国职业教育,从教育现状、教育保障制度与良性循环以及教育传统的连续性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反思。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差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笔者常常提醒自己,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德国职业教育成功之“果”的同时,更应该学习其成功的“因”。

因为一种合理的教育制度或教育方式,永远是和其社会制度与文化相结合的,就像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材施教”一样,不同的人需要不同的教育方法,不同的社会状况与文化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制度。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制度有何不同?职业教育是指在中等教育阶段或高等教育阶段,为学生提供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形式。

在德国和中国,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两个国家的职业教育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了解一下这些不同点:一、培养模式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重视实践和技能培养,学生必须通过学徒制或职业学校学习,才能获得职业能力证书。

学徒制是指学生在企业里进行为期三年的职业学习,由专业教练指导。

职业学校则是提供职业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教育机构,与企业紧密结合,学校与企业联合组织培训课程,共同负责学生的职业培训。

所以德国的职业教育以“职业资格证书”为主要目标,通过在企业的工作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并实现个人职业发展。

中国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则主要依托于职业学校。

职业学校是一所实施中等职业教育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职业知识和技能,通过普及和提高职业技能来满足就业市场所需求的人才。

但是由于职业学校的地位低于普通中学,职业学校学生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二、教育方式的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教学与就业实践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紧密结合,通过实习掌握职业技能。

德国的职业学校也都配有实验室和工作车间等,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实践操作,积累经验。

从最初的职业技术培训到职业能力评估,它们的职业教育贯穿了整个职业生涯。

中国的职业学校主要落后于实践环节。

尽管采用了模拟实验等方式,但是无法切实将学生与企业联系起来,未能很好地利用教育资源,使学生无法在实际工作中获得相关经验。

三、培养方向的不同在德国,从普通职业教育到高等职业教育,都有明确的学科定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可以在学习中逐渐明确职业发展方向。

而在中国,职业学校普遍缺乏规划与导向,导致很多学生并没有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也就失去了职业教育的真正意义。

四、课程设置的不同德国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紧紧围绕企业需求,设置具体的职业技能课程。

但是在中国,市场与职业发展迅速变化,学生所学习的技能常常与实际需求相距甚远,导致学生离开职业学校后难以找到符合自己技能的就业机会。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也存在一些差异。

本文将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师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理念存在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被视为一种与高等教育同等重
要的教育路径,德国政府强调职业教育的地位,不仅提供丰富的职业教育选择,还提供大
量的职业教育机构。

而在中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对较低,往往被视为“剩学生”
的选择,其地位与高等教育存在一定的差距。

中德两国的课程设置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注重实践和技能培养,课程设置与
实际工作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实际工作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课
程设置较为丰富,涵盖了广泛的专业方向,但实践环节较少,学生缺乏实际操作能力。

中德两国的教师培训存在一定的差异。

在德国,职业教育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
在实习和工作经验方面有较高要求,以确保其具备教学和实践能力。

而中国的职业教育教
师培训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实践经验相对较低,影响了学生的教育质量。

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产业合作方面也存在差异。

德国的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工作经验。

中国的职
业教育与产业合作仍然存在一定的脱节,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实际工作经验,影响了其就业
竞争力。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研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中德两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也越来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作为世界经济体量最大的国家,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一直备受国际关注。

而德国作为世界工业强国,其职业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瞩目。

中德两国各自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优势,本文将对这两国的职业教育进行对比研究,探讨其异同之处,并分析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

1. 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政策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德两国的教育体制和职业教育政策。

在中国,教育体制分为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

而职业教育则包括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学校包括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学制为3-4年。

高等职业院校则包括职业技术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学制为2-3年。

在德国,教育体系分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

职业教育分为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个阶段。

中等职业教育包括双系统和学校系统,学制为2-3年。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工程学院和应用科学大专学校,学制为3-4年。

在职业教育政策上,中国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如鼓励企业和学校合作开展双师型人才培养、推进技能人才评价认证改革、加大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等。

而德国则实行了双系统职业教育模式,即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在企业进行实习培训。

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对职业教育进行了多方面的支持和保障。

2. 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在教学内容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主要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尤其是对技术知识和实用技能的培养。

而德国的职业教育则更加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方面,中国的职业教育侧重于教师授课和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而德国的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师徒制的传统手艺传承和各种实践技能的培养。

3. 师资队伍与学生素质中德两国的职业教育在师资队伍和学生素质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

中德职业教育对比与思考[摘要]德国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本文通过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结合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进而对中国职业教育进行反思,提出德国职业教育的可借鉴之处,思考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之路,并提出了一些改革设想。

[关键词]职业教育对比思考德国的职业教育是德国工业发展的秘密武器。

德国和中国的职业教育,无论从社会地位、办学理念和体制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

但随着国内职业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改革的紧迫性日益强烈,比较中德职业教育、思考国内职业教育的改革将有助于积极探索中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之路。

一、中德职业教育之比较(一)中德职业教育对职业的理解不同职业不仅是一个与企业相关的复合性工作任务,在德国,职业这一概念也意味着个人有机会在与其相关的工作领域里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发挥,决定着以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在中国同样也具有这样一层含义,但在中国人的理解中,不是每个人都能体现对职业深层含义的理解,更多的人则更关注以实现何种形式实现就业。

相当多的人,从事着与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不相关的工作。

(二)中德职业教育的体系不同德国的职业教育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教育,是以“职业”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以“学历教育”为核心展开的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包括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职前教育又包括职业预备教育和职业培训,职后教育包括职业进修和转行培训两个方面。

其中职业预备教育是以获得职业行动能力为基础,职业培训是使学生获得相关知识、技能和能力及职业经验;职业进修主要是为了保持、适应和扩展职业行为能力,并为职业升迁准备,而转行培训是为其传授从事另一职业的能力。

中国的职业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是学历教育的一个层级,是学生从初中、高中(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研究生到博士生这样一个学历教育中的一个环节和层次。

因此无论从入学到教学、从招生到就业,他所遵循的模式都是学历教育的模式。

德国职业教育体系的参与者:政府、商会、业主联合会、工会。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

浅析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之差异性摘要: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而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形式,“双元制”教学模式对于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由于并不是在于同一起跑线上等综合因素的原因,我国的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差异性还是比较突出。

关键词:现状;双元制;差异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049-02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从1980年初到现在,我国职业教育已经走过了30年的发展历程。

特别是高职教育,中央在1999年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工作要求,我国高职教育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服务与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其人才培养最终目标是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可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特色和质量为突破口,强调其鲜明的职业技能特色。

同时,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规模已经占去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已初步形成。

我国职业教育中,包含了以下特点:第一,体现适应社会需要、工作岗位需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具备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第二,以“应用”和“技能”为主的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设置体系;第三,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通常超过50%,工科类学科的比例会更加明显;第四,在高职教育中,还强调学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

教育部2004年起实施的高职高专学校专业目录,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进行专业划分,与普通本科学校的学科类专业划分已有显著区别。

二、德国职业教育模式德国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正如其职业教育对经济的推动力一样,举世瞩目并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德国职业教育与中国职业教育特点比较
要 海外职业教育
214 0. 0

德 国职业教育 与中国职业教育特 点比较
刘 玉 东
( 郑敬 诒 职 业技 术 学校 广 东 佛 山 5 8 0 ) 2 30
摘 要 : 国现 行 的职 业 教 育 有 “ 元制 ” “ 元 制 ” 种 体 制 , 者 如 同 我 国 的 师傅 带徒 弟 , 不经 过职 业 学 德 单 和 双 两 前 是 校 学 习而 直 接 工作 的体 制 , 由于 存 在 着许 多不 足 之 处 , 理 论 知 识缺 乏 、 去深 造 机 会 等 , 乎被 淘汰 。 此 , 国 如 失 几 因 德 现在 基 本 上 实 行 “ 元制 ” 业 教 育 。将 我 国 的职 业 教 育 与 德 国的 职 业 教 育 进 行 对 比 , 以为 职 业 教 育 工作 者 提 双 职 可 供 一些 借 鉴 。 关 键 词 : 国职 业 教育 : 元 制 ; 国职 业 教 育 德 双 中
中 图 分 类 号 : 71 G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5 2 2 0) 4 0 5 — 2 1 7 — 7 7(01 0 — 1 8 0
德 国 职 业 教 育 实 行 最 为 广 泛 的 是 “ 元制” 双 。以 机械 专 业 为 例 , 论 教 学 与 理 实 习培 训 是 两 个 部 门分 开 管 理 的 学生 在 学 校 主要 是 学 习理 论 课 程 .进 行 简单 的实 践 操 作 , 管 部 门是 教 育 部 。而 实 习 主 操 作 是 由培 训 机 构 掌 管 . 主管 部 门是 工 商会 . 试也是由工商会统一组织 , 考 因此 两 个 部 门没 有 太 多 的关 联 . 只是 管 理 上
的过程一定要按部就班 .每一个细节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对比
2016-06-10
当前中国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职业教育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集中在五对矛盾关系上:一是社会需求旺盛与有效供给不足;二是规模能力与质量结构不合理;三是就业能力提升与社会吸引力不强;四是中央大力发展与各方相应不足;五是公平教育目标与政府责任缺位。

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因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缺少共识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是政府责任,但不少人认为发展职业教育只要依靠市场,导致国家定位和主体责任定位出现偏差。

二是缺少制度供给。

产教结合与校企合作等法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企业社会责任制度、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双证书”制度、教师编制标准等制度缺失。

三是缺少财力保障。

职业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持续下降。

四是缺少政策引导。

财政金融税收等引导行业企业和社会积极办学的政策体系没有建立,政府充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能力不足。

五是缺少机制配套。

管理评价机制、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不配套,影响相关法律制度政策的实际效果。

六是缺少体系建设。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中职高职、职业教育与终身教育不健全、不衔接。

理论与实践领域对职业教育的公益性质认识不足,政府履行责任不清,公益性实现形式单一,是制约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

德国双元制大学采取“双元制”教育模式,通过两个学习地点——州立学院和培训企业或社会事业机构的合作,每学期三个月学校理论学习,三个月企业实践交替进行,培养在技术、经济领域和社会工作第一线从事生产、管理和教育等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应用型职业高级人才。

双元制大学的教育活动与以学生为主体,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

双元制大学“双元制”教育的优越性在于,通过实训帮助对理论的理解,理论又在实践中得到强化;学生学到最先进的技术和企业组织管理,缩短进入企业后的见习期,增强了团队合作能力,提高职业竞争能力。

双元制大学的办学模式成为私营企业与州政府之间双元教学方式的合作,它被认为是企业与政府在高等教育领域合作的一个创举。

中国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一是从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新阶段,二是从生存主导时代进入消费主导时代;三是从城乡分治的二元时代进入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的城市化时代;四是从私人物品短缺时代进入公共物品短缺时代;五是从经济转型时代进入政府转型时代。

与此相应,我国的教育也呈现出五大特征:一是从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代进入“后普九”时代,促进各级教育协调发展特别是解决职业教育这一薄弱环节成为必然;二是从文化扫盲时代进入技能扫盲时代,文化文盲问题基本得到解决,技能性文盲问题日益凸显;三是从“高中——大学”一元化成长时代进入多元化成长时代,通过普通教育上大学的成长道路面临系统性挑战,多元化质量、多阶段分流、多路径成长、是政府满足社会多样化学习需求、建立现代国民教育新体系的战略安排;四是从学校教育时代进入全民终身学习时代,有教无类具备了新的
历史内涵,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择业培训需求日益增加,文化素质、技能培训和职业道德远达不到社会进步和产品升级的要求,通过职业教育提高全民受教育年限的任务十分艰巨。

德国双元制大学的培养目标与应用科技大学大致相同,但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更具特色。

由于采用双元制,两个学习地点的分离与协调。

在企业或社会机构第一线,学生能在现实的职业氛围中获得有价值的实践经验:能亲身经历技术的、经济的和社会的变革,才能学会各种职业的和社会的能力、态度与行为方式。

在双元制大学,通过符合教育学和教育论要求的专业知识传授,能够打下厚实的理论基础,训练系统的思维能力和跨专业的理解力,掌握科学的方法。

双元制大学开放的理论教学课目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多,学习内容、应用性专业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基础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宽,毕业生也没有应用科技大学毕业生的工作范围宽,担起时间较多,并对所在的培训企业具有针对性。

她们呢曾在本企业学习实践教学内容,比应用科技大学的毕业生更了解企业的具体生产和管理,所以学生收到企业的欢迎,绝大数毕业生培训结束后将被培训企业留在本企业中。

他们工作起来更顺手,跳过了入门阶段,这就大大减少了人才使用上的盲目性和人才的不适应性。

双元制大学并不仅仅培养学生在学完学业后具有结局某一专业任务的能力,而是培养学生掌握全面的综合职业能力。

因此,在教学上特别强调:宽而深的理论基础;技术上和方法上的经验;整体的思考机构以及小组中的行为方式。

双元制大学的理论与实践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框架教学计划来实施的。

一是双元制大学的教学大纲,一时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的培训大纲。

课程开发及教学大纲的编制均由专业委员会负责。

该委员会成员来此经济界、文化节,并充分考虑到高校对教学内容的发言权。

同时,在教学内容和组织方面还有专门协调委员会负责。

在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今天,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面临许多的新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

德国是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较好的国家,曼海姆双元制大学是德国职业教育的一个缩影,它的培养目标可以说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它的许多做法和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国高职院校的设立,打通了中等职业教育通往高等教育的道路,在完善职业教育体系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但高等职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专科层次,而且还要发展本科层次和研究生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充分发挥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高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作用,进一步构筑纵横交错的教育立交桥。

要让企业和社会更多的介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实施过程。

政府要制定促进企业与职业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法规和机制。

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企业和社会,教育部门与企业和社会的密切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政府要对校企联合办学采取激励机制。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他们的工作环境大多都是生产一线或工作现场,其工作行为经常是相互联系的群体活动,他们往往是现场技术人员群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因而在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对他们进行合作能力、公关能力、解决矛盾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创新能力等非技术性职业素质的培养。

职业教育中,要注重教育过程和教师角色转换。

高等职业教育改革要充分注重教育过程,即教学方法,采
用行为导向教学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教师必须转换角色,更新教育观念,掌握信息技术,使自己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富有创新的学习应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制,聘请那些在职业实践领域工作、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熟悉企业生产和管理过程的人员来学校授课,以保证我国高职的教学内容跟上科学技术和企业发展的步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