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主义建筑代表人物气其作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解构主义
7、3、1 解构建筑概况
20世纪80年代,西方建筑界又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解构主义”的新思潮。它不仅质疑现代建筑,还对现代主义以后出现的历史主义、通俗主义的思潮持批评态度,试图建立关于建筑存在方式的全新思考。
解构主义建筑的得名,与两次重要活动有关:一次是1988年6月至8月,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了一个名为“解构主义建筑”的七人作品展;另一次是同年7月,在伦敦泰特美术馆举行了一个名为“建筑与艺术中的解构主义”的国际研讨会。
解构主义建筑与解构主义哲学:在思想观念上确实存在着某种关联,一些解构建筑师比较关注哲学,试图将建筑纳入更深层次的文化思考;而另一些解构建筑师则不然,他们更加关注建筑形式与空间的全新创造。
第一类建筑师:伯纳德·屈米、彼得·艾森曼、丹尼尔·里伯斯金、莱姆·库哈斯等。
第二类建筑师:扎哈·哈迪德、弗兰克·盖里、蓝天组等。
7、3、2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伯纳德·屈米:1944年出生于瑞士。1969年毕业于苏黎世联邦工科大学,从70年代到80年代,分别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普林斯顿大学等执教,在纽约和巴黎成立事务所,现为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研究生院院长。
思想基础: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福柯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巴黎拉维莱特公园(1982-1989
从“分解”到“叠合”
为处理拉维莱特公园开发计划的复杂性和不定性,屈米以“分解”的观念在公园用地上建立起三个结构系统:
“面”系统,以一种表层结构来表达;
“线”系统,用了许多连接线条和线性构件;
“点”系统,精心设计了许多小型构筑物。
“点”、“线”、“面”三个系统,还无法控制公园的整体结构。屈米将“点”系统上的10.8m 见方的构筑物放置在一个间距为120m的方网格的交叉点上。
构筑物形式各异,但红色却是唯一的保留颜色。在方网格有秩序地组织下,“点”系统及构筑物具有了决定整个公园结构的作用。至此,公园设计才由“分解”实现了三个迥然不同系统的“叠合”。
丹尼尔·里伯斯金:1946年出生于波兰。曾在以色列和美国学习音乐,后来在纽约的库柏联盟学院学习建筑,又在英格兰的埃塞克斯大学历史与哲学系攻读。曾经在多所大学执教。丰富的知识背景,使他的建筑创作呈现出与众不同的气质。
思想基础:解构主义哲学。
代表实例: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89-1999)。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1989-1999)
三条“路径”和一个“虚空”
柏林犹太人博物馆的入口是从老馆地下层进入,入口连接了新馆的三条路径:
一条较短的狭窄空间将参观者引向一个死胡同,进入这个绝境空间底部的一扇门,即屈米设计的“大屠杀塔”。
第二条路径的侧墙上布满了当年犹太人逃亡世界各地的城市名,路的尽端通向一个小庭院,院中一组密集的混凝土柱,象征犹太人的流浪与迁徙。
第三条也是最长的路径空间里,陈列着当年犹太社区幸存下来的各种遗物这个空间也将引导参观者返回博物馆入口。
博物馆中最意味深长的是一个虚空的空间,它是屈米在设计中最想表达的在他看来,这是一个“缺席的空间”,是柏林犹太人群体曾被彻底根除的见证。
彼得·艾森曼:1932年出生于美国。1955年毕业于康奈尔大学,1959-1960年在哥伦比亚大学,1960-1963年在剑桥大学学习建筑。在普林斯顿等大学执教。以具有广博知识的理论家、评论家而著称,这使他的建筑创作具有深奥的哲理。
思想基础:乔姆斯基的结构主义哲学,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德勒兹的后现代哲学。
代表实例:系列住宅,俄亥俄州立大学韦克斯纳视觉艺术中心(1985-1989),哥伦布会议中心(1989-1992),欧洲被屠杀犹太人纪念碑(1999-2005)。
几何“地表”与“柱顶面”之间
该设计从一套规则的网格开始,它包括2700多个混凝土柱,每个柱长2.3m,宽0.92m 高0-7.5m之间,柱间距0.92m,只能容纳一个人穿行。
柱阵的地面与顶平面之间所形成的波浪形,取决于柱网格和柏林城市网格相交错的断面。由两套网格系统所产生的不定性,叠加在了地貌与柱阵的顶面上,创造出地表与柱顶面之间在视知觉上的差异。
网格结构的变异,导致原本规则的网格中出现模糊空间,空间显得密集、狭窄、深邃、变化多端,人在任何一处的感受都是多层次的,造就了一个消逝和反思的场所,亦即回忆。
莱姆·库哈斯:1944年出生于荷兰。1968-1972年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1972-1973年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建筑,1975年组建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开始了他的城市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曾在AA等校执教,是哈佛大学、莱斯大学教授。
思想基础:社会学。
代表实例:海牙国立舞剧院(1984-1987),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新总部大楼(2002-)。
摩天大楼
设计者对摩天大楼作了重新界定在他们看来,原有摩天大楼对垂直性的表达已阻碍了想象力的发挥,随着垂直性拔地而起,创造性却轰然倒塌。
设计概念
该设计并没有参与对终极高度的无谓
争夺,而要建造的是由两座高楼组成
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建筑群。
主楼:对内。包括行政管理、新闻广
播、节目制作和服务等,纳入一个相
互关联活动的立体环形结构中。
公众区:对外。包括电视文化中心、
宾馆等,将宾馆、音乐演奏厅、剧院
以及电视演播厅融为一体。
环形结构
结构——环形结构的三角形表面为大楼的主结构,它被用作一个巨大的管子,具有刚度、强度和扭转承受力等特点。
服务——建筑物中的一系列机械室供给一个由服务、电力、通信、水和热构成的连续环。流线——工作人员流线和游客专用通道,使这种连续性更具潜力。
扎哈·哈迪德:1950年出生于伊拉克。早年在黎巴嫩贝鲁特的美国大学学习数学,后移居英国,在伦敦建筑联盟学院(AA)学习建筑,1977年获得建筑学学位,1976-1978年,在库哈斯主持的OMA事务所工作,1979年自行开业。任教于伦敦建筑联盟学院。
思想来源:俄国构成主义派,库哈斯城市思想,计算机技术应用。
代表实例:香港山顶俱乐部(1983),维特拉消防站(1993),意大利国立21世纪艺术博物馆(1998-2010)
理念:哈迪德将博物馆看成是
一个用来交流思想的、深入式
的城市环境,从中孕育出一个
多彩的文化性城市。
思路:城市化嫁接——场地渗
透性——综合研究工场。
元素:素面混凝土——墙体;
黑色钢铁——楼梯;无色玻璃
——透明屋顶。
手法:线性,曲线,扭曲,捆
绑。
蓝天组:设计组成立于1968年,由沃尔夫·德·普瑞克斯和海默特·斯维茨斯基组成,以维也纳为基地,1988年在洛杉矶开设事务所,1990年开始由合伙人法兰克·斯蒂普经营管理。
沃尔夫·德·普瑞克斯:1942年出生于维也纳。曾在维也纳工业大学、南加尼福利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