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策略《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指出,小学科学课程倡导以探究式学习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究,而思维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我国古代学者就提倡“学以思为贵”,可见,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习中的重要性。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逻辑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等能力。归纳推理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推理,是从认识研究个别事物到总结、概括一般性规律的推断过程。归纳推理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两种。不完全归纳推理又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两种方法。本人在此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对创新思维的帮助。培养学生这方面的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思维环境,鼓励质疑

学生在课堂的表现,体现教师课前的心思。教师精心准备实验材料,设计教学内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教师也不能忽视,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要将自己的想法,乐于分享交流,甚至能够勇于质疑、争辩,才会有更好的课堂效果。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打开话匣子的点,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交流。教师要学会“静观其‘辩’”,不要时时刻刻打断学生的发言,让学生间多一些互动。比如,“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先让学生自己归纳,在小组间交流,最后全班交流。教师不能专挑一个优秀的孩子,一下子把结论说出来,要先让弱势的学生代表小组说一说,再全班讨论,树立更多学生的自信心。

在三年级的科学课《流动的空气》中,我组织学生猜想,大自然中的风是怎么形成的。班级里呼声最高的观点是:风是空气流动形成的。猛一看,学生好聪明,还没有学习就已经知道了结论。我根据学生的疑惑继续追问:空气是怎么流动起来的呢?学生们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学生A说:“世界上有很多动物,动物呼气、运动的时候,就能让空气流动起来。”学生B反驳道:“不对啊,那世界这么大,地球那边的动物动一下,有那么大的威力能让这边的空气跟着动啊?”“世界上的动物这么多呢,当然威力很大啊!”学生A继续反驳。“动物是多,但是它们也不一定同时动啊!”学生B不甘示弱。其他学生也颇为同意的点了点头。学生A似乎也被说动摇了,坐在位子上继续思考。这个想法似乎讨论

不下去了,我引导学生继续想一想还有哪些可能,还有的学生想到,是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带动了空气的流动……学生冥思苦想,把自己的已有知识充分的在小脑袋中加工,分析、综合,提出一个又一个想法。在质疑研讨中,对风的成因的研究兴趣达到了最高峰,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了提升。虽然学生的想法很多属于猜想,并不是科学假设,但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得他们有更大的研究热情。

二、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充分积累证据

众所周知,一节好的科学实验课,就像磁铁吸铁一般吸引着学生。而实验材料是学生进行实验活动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关键因素。

如,五年级《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的结论,是通过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得来的。简单枚举归纳推理,是根据某类对象的部分个别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并且没有发现相反的情况,从而推出该类对象的全体都具有(或不具有)该种属性的推理。简单枚举归纳法可以用下列结构式表示:

S1是(或不是)P

S2是(或不是)P

S3是(或不是)P

......

Sn是(或不是)P

(S1--Sn是S类的部分对象,在枚举中设有遇到相矛盾的情况)

所以,S都是(或不是)P。

要想得到“液体有热张冷缩的性质”这个结论,实验中只用到“自来水”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所考察的个别对象越多、样本越大,结论的可靠性才会越大,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准备酒精、煤油、食用油等多种液体,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收集证据,通过分析得到结论。再有,样本之间的个体差异越大,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有些液体中,大部分的成分是水,就不用一一实验,要尽量在有限的时间中,让学生有更多的获得。课后,教师鼓励学生用更多的液体进行实验,这时,学生就要搜集更多的液体,创新思维,自制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巩固对液体热胀冷缩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