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评价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

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考试要点第一章绪论(1题名词解释)一1土地:是地球表面一定范围内,由气候、水文、土壤、岩石、地貌、动植物群落等一切影响土地利用性能的自然因素及人类过去和现在活动的种种成果组成的自然历史综合体。

2土地资源:广义: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使用土地,也包括行政上所管辖土地狭义:仅指人类社会各项生产用地,有明显经济价值,强调经济价值及人类可利用性总: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二1土壤:指地球表面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2土壤资源:能够产生生物性产品的各种土壤类型的总称第二章土地类型(2题单选;1题单选)一土地分级系统于土地分类系统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A土地分级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由不同的低级单位合并而来的土地分类系统的较高级单位是根据土地低级单位属性归纳而来的B土地分级系统的不同低级单位必须在地域上相邻才能进行合并土地分类系统的归纳不要求地域上的相邻,而是同类的概括C土地分级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低级单位越多,内部结构越复杂土地分类系统的等级越高,包含的属性越复杂D由低级单位合并成较高级单位的根据:土地分级系统主要是地球物理学联系和地球化学联系土地分类系统主要是特征和属性的相似性2联系A都是以地表自然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地域的系统化的方法B同一层次的划分一般都采用统一的划分标志C分级是分类的基础,分级单位有几个相应的分类系统就有几类二土地分类的方法1发生法发生法:以形成土地的环境因素为依据把土地划分成各个单位并对之分类依据:以气候和地质构造为依据优缺点缺点:对土地类型的具体划分在尺度上和精度上都嫌粗略优点:适合于自然区划研究,在土地类型研究中,有助于土地类型结构层次性的认识,科学的进行土地分级2景观法景观法:是指通过土地的空间形态识别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的途径景观:地表各种自然现象在空间上相互作用而形成各种自然综合体,这些综合体内部相互一致,而与相邻综合体的特征有明显差异依据:主要依据土地的各组成要素在地表具体地段的结合方式及作用强弱不同,形成外部形态和内在特征各异的土地个体,根据一定的原则划分这些个体,并进行分类归并。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 复习题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  复习题

土地利用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为最后复习时老师提到的)第一章绪论1*、资源:是人类发现的一种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其原始形态可投入生产过程或直接用于消费。

土地资源:是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地。

土地资源特性:具有生产性;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土地资源的限制性(针对一定的适宜性而言);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土地资源的可更新性(可改良性,提高土壤肥力);土地资源的时间历史性(形成改良的过程)和空间性(位置的固定性)2*、土地资源调查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书P5答:土地资源调查应包括对土地资源构成要素的调查和分析,以及土地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数量、质量、权属调查的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统计、土地登记以及土地评价、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方面的工作。

包括:①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②土地类型调查;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④专项土地资源调查;⑤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其特点有两个:一是多学科的协同工作;二是以系列成图的形式来体现综合调查的成果,即用相同比例尺的不同专业成果的系列主题制图或同一专业不同比例尺的系列制图。

3*、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分为概查和详查。

土地资源概查主要是为全国和大区域进行土地资源评价和估算,并可为编制国民经济计划和省、地级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区划等提供科学依据,成图比例尺为1:10万至1:50万以上的中小比例尺,分类和制图精度要求较低。

土地资源详查是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单位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登记、土地综合评价和土地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比例尺为1:5万至1:5000的大比例尺和1:2000以下的详查比例尺。

4、土地资源调查时应怎样进行路线调查?答:①任务:沿一定方向的路线,穿过不同地形部位,以了解该地区的土地构成要素的变化、土地类型特征、土地资源分布规律的特点;②调查路线布局直接影响工作进度与质量,要在熟练背景资料基础上再地形图上选定路线;③调查时要点线结合,点是指在土地构成要素急剧变化地方,停下来研究,而其他地方可略览;④一般应铺设多条线路进行调查,路线密度取决于调查目的、调查区面积大小、地形地貌复杂程度和成图比例尺大小;⑤路线调查时,应特别注意地形地貌、植物群落、岩石变化,找出明显变化的转折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第一章绪论一、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土地是一种自然——经济综合体,具有自然和经济特性,将其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来阐述其资源特性和资产特性。

1、资源特性:(1)生产性是指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2)区域性,受水热条件支配的地带规律性及地质地貌非地带性规律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使其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地域分异性;(3)动态性,不仅具有空间的差异性还具有随时间变化的特点;(4)可更新性,土地是一种可更新资源,表现在土地的生产力在合理利用的条件下可以自我恢复和维持,并不会因为连续应用而降低;(5)多功能性,土地是社会各种生活所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可被用于各种不同用途;(6)有限性,面积的有限;(7)不可替代性,其为不可替代资源。

2、资产特性:(1)商品的特性,可以进行商品的流通;(2)产权特性,具有明显的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其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4)不动产性,源于其空间位置的固定性和永久使用性。

二、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三、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方向和前景:1)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2)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3)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4)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5)特殊土地的利用,开发和保护研究;6)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研究。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一、土地资源: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生物等自然要素构成,同时又时刻受到人类活动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二、影响土地资源的气候要素分析:(1)光(太阳辐射),包括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2)温(热量),热量资源,包括温度,积温,无霜期;(3)水(降水),水资源包括: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

三、土地资源的地貌地质要素分析:(1)地形地貌对区域土地资源的影响:海拔高度(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升高后下降),坡度(主要表现在土壤侵蚀、农田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灌溉和机耕条件及建筑工程投资),地貌类型(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2)土地资源的地质要素条件分析:地质条件主要表现在地表的岩性和矿物组成以及风化母质的性状。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

《土地评价学》课程教学大纲Land Assessment Science一、课程基本信息(一)知识目标:了解和掌握土地评价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

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测算等土地资源自然评价,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等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分等与城镇土地定级等土地资产评价的方法原理。

(二)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土地科学的研究和土地管理工作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三)素质目标:提升专业技能,加强专业综合能力培养。

— 1 —三、基本要求(一)了解和掌握土地评价的理论,技术方法及实践应用;了解土地评价中数理统计、地统计学、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专家系统等支持技术;了解土地评价方法原理及成果对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运用。

(二)理解土地评价的步骤、方法及可能产出的成果,理解并能运用土地评价的基本原理以及工作方法和步骤。

(三)掌握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生产潜力测算等土地资源自然评价,农用地分等与农用地定级等土地资源自然经济综合评价,城镇土地分等与城镇土地定级等土地资产评价的方法原理;四、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土地与土地评价概述(2学时)1.1 土地的概念与特性1.1.1 土地的概念1.1.2 土地的特性1.2 土地利用与分类1.2.1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概念和意义1.2.2 土地利用与分类的原则和依据1.2.3 我国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1.3 土地评价概述1.3.1 土地评价的概念和原则1.3.2 土地评价的方法1.3.3 土地评价的分类1.4 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1.4.1 国外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1.4.2 我国土地评价的发展简况1.4.3 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2 —知识点:土地利用与分类、土地评价的概念、分类、原则及程序。

重点、难点及作业1. 土地评价的概念、分类、原则及程序。

2. 简述国内外土地评价的发展与趋势。

第二章土地评价的理论基础(2学时)2.1 土地肥力和生产力理论2.2 生态系统理论2.2.1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2.2 生态系统的结构2.2.3 生态系统的功能2.3 地租理论2.3.1 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2.3.2 马克思地租理论2.3.3 新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2.4 区位理论2.4.1 农业区位论2.4.2 工业区位论2.4.3 中心地理论2.4.4 市场区位论2.5 城市地理学理论2.5.1 人地关系论2.5.2 城市化理论2.5.3 城市的可达性2.5.4 聚集效应论2.6 城市土地经济学理论2.6.1 城市土地供求理论— 3 —2.6.2 土地产权理论2.6.3 土地资源配置理论2.6.4 土地投资开发理论2.6.5 外部地价理论知识点:生态系统理论、地租理论、区位理论。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重点
一、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1.土壤资源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2.土壤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3.土壤资源调查的资料搜集与整理;
4.土壤资源图件的制作与应用。

二、土壤资源的分类与分布:
1.土壤的定义及其基本特征;
2.土壤分类的原则、方法和体系;
3.土壤分布规律的主要影响因素;
4.土壤类型划分的标准与方法。

三、土壤质量评价:
1.土壤质量的定义和意义;
2.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与方法;
3.土壤质量评价的评价标准与等级划分;
4.土壤质量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四、土壤利用与保护:
1.不同类型土壤的适宜利用方式;
2.合理土壤利用的原则与方法;
3.如何合理利用有机肥料与化肥;
4.土壤污染与土壤治理的基本知识。

五、土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1.可持续土壤利用的概念和内涵;
2.土壤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3.合理施肥与耕作措施对土壤的保护作用;
4.土壤保育和水土保持的措施与技术。

六、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的实践应用:
1.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应用;
3.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4.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

在复习时可以结合教材和参考书籍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在学习的同时
还要进行实践操作,例如参加实地考察、查阅真实的土壤资源调查报告等。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的操作,可以更好地理解与掌握土壤资源调查
与评价的核心内容。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土地资源与评价复习题

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立体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划出若干土地类型。

3.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4.土宜:指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独特的适宜性。

5.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知识为基础,用遥感、测绘、测绘制图为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6.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7.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土地、水、各种生物。

8.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在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0.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1.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12.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4.土地生态重建:对于土地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的改造过程。

15.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社会、自然、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检测。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

综合自然地理学教案——第八章  土地评价

第八章土地评价重点:土地评价方法论难点:土地评价系统在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土地类型和土地评价(土地分类与分等)是两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方向:土地类型划分是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而土地评价又是土地类型研究方向的进一步深化,两者相辅相成。

第一节土地评价概述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根据具体的生产目的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及生产性能进行评定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基础是土地分类,土地类型是土地评价的对象,土地评价实际上是按不同的生产目的对各种土地类型再次进行评价分类的过程。

土地评价也称土地质量评价,土地分等、土地资源评价、土地潜力分级等。

土地两重性自然属性:客观存在的自然综合体。

经济属性: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物质财富的重要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目前或将来可供人类开发利用,能为人类社会提供各种物质财富的土地。

强调:能为人类所用①现在能用②现在不能用,但将来在一定技术条件下经改造可以用,如石灰岩粗骨土低山地。

注意:将来不能用的不是土地资源广义的土地资源——人类社会各项生产和生活所利用的土地。

如农业用地、工矿、旅游、交通等。

狭义的土地资源——农林牧用地。

2.土地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指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评定或估价土地质量好坏。

土地类型——侧重研究土地综合体的形成、特性、结构、功能演替及其分布规律,并加以科学的分类和系统化,为土地资源评价提供条件。

土地资源评价——作资源后,质的变化。

土地资源不是指土地这个客观自然体,而是指能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实体,不能用的不是资源。

评价内容:①土地资源适宜什么用途?②土地生产潜力有多大?其发挥程度如何?③有哪些限制性因素?可能改造的程度如何?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生产潜力?评价意义——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资源评价——是查清土地质量状况的必要手段也是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的基础与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类型根据土地评价的目的、目标、对象、方法等的不同,可以将土地评价分成各种类型。

第六章 土地评价1

第六章  土地评价1
(4)能反映不同性质城镇之间的土地等差异;


(5)易通过统计资料获取或易量化处理。
影响城镇土地等的因素、因子选择方法
一般根据特尔菲法进行,必要时可采用主 成分分析法作为辅助手段来筛选。

城镇土地分等因素因子权重的确定

权重:反映分等因素因子对城镇土地质量的影响 程度。 遵循3条原则: (1)权重值与因素对土地质量影响的大小 成正比; (2)权重值在0-1之间,各选定因素的权重 值之和为1; (3)可单独选用特尔菲法、因素成对比较 法或层次分析法确定,也可用特尔菲法结合 其他两种方法来确定。
点、线状因素的量化

点、线状因素的量化步骤:计算设施本身的功能 分 计算设施对空间上各点产生的作用分(根 据因素的影响随距离衰减具有不同规律的特点, 选取不同的衰减公式) 典型的线性衰减公式为:F M (1 r ) 典型的线性衰减公式为:F M (1 r ) 其中F——某因素指标在某一相对距离上对土地的作
(1)特尔菲法


又称专家打分法,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测定法,它 能对大量非技术性的、无法定量分析的因素作出 概率估算,并能将概率估算的结果告诉专家,充 分发挥信息反馈和信息控制的作用,使分散的评 估意见逐次收敛,最后集中在一致的评估结果上。 操作方法:对各因素进行多轮次的专家打分,最 后按下式计算权重值: Ei Wi 100
(二)城镇土地定级工作的具体方法

1、定级的准备工作
计划:编写城镇土地定级任务书
表格准备 图件准备

2、城镇土地定级因素选择
因素指对土地定级有重点影响,并能体现土地
区位差异的经济、社会、自然条件。
影响城镇定级的因素体系介绍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1、土地:地表的一个区域,其特点包括该区域垂直向上或向下的生物圈的全部合理稳定或可预测的周期性属性,包括大气、土壤和下伏地质、生物圈、植物界和动物界的属性,以及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的结果,考虑这些属性和结果的原则是,它们对于人类对土地目前和未来利用施加重要的影响。

2、土地的涵义:土地是综合体、土地是自然和经济的产物、土地是地球表面的陆地部分、土地是一个立体的三维空间实体、土地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土地不同与土壤、土地与国土不是同一概念。

综上所述,可简述为: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3、土地与土壤的区别(1)从相互关系来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

(2)从本质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

(3)从形态结构上看,土壤是处在地球风化壳的疏松表层,而土地是由地表上层的近地面气候(大气圈)、地表层的生物圈和土壤圈以及地下层的水圈和岩石圈组成的立体垂直剖面。

4、国土:是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地域空间,广义的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5、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当前和可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6*、土地的资源属性(土地具有的特征):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的差异性、时间的变化性、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7*、土地的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8、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Ⅰ、自然构成要素包括:气候组成要素、地学组成要素、水文组成要素、植被组成要素、土壤组成要素。

(1)、气候组成要素包括:光照资源、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

(2)、地学组成要素包括: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土地评价与规划管理复习资料

土地评价与规划管理复习资料

1.何谓土地,它有什么基本特性?土地是“地表及所有它对人类生存和成就有关的重要特征”,是“地表的一个立体垂直剖面,从空中环境直到地下的地质层,并包括动植物群体及过去和现在与土地相联系的人类活动”。

特征有:位置固定性,自然和经济双重性, 资源供给的有效性,质量的区域差异性,利用后果的社会性,功能的相对永久性,价值相对价值和准商品性.2.简述气候和土壤因素对于农用地质量的影响。

气候因素:光能条件, 热量条件,降水条件.土壤因素:土壤类型,有效土层厚度,土壤质地, 土地构成,障碍层次,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的数量及酸碱度.3.从中国光、热、水、土以及地势阐述我国土地资源的区域分异特性。

根据光能条件地域变化特点,我国可分为五个光能分布区.我国活动积温自北部的寒温带到南部的热带逐渐增多.活动积温与熟制有直接关系.我国以400mm 和800mm 等降水线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有重要意义400mm 以西以北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800mm 以北以旱地农业为主,800mm 以南以水田农业为主.4.试举例说明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对于城市选址的影响。

地质条件有:地基承载力,滑坡崩塌地震等自然地质现象对建设的危害,采矿造成的沉陷.水文条件有:地面水源,地下水位及水质,城市缺水.气候条件有:局部气候,太阳辐射风向温度湿度降水,大气污染.5.试辩析如下概念: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结构。

土地类型是地球表面规律分布,面积大小不同性质相对均一的土地单元.同一类型的土地单元应有:相似的外貌形态,相似近的成因及可以比拟的相近似的土地性质,大致相同的自然生产能力,相同类别和程度的土地利用适宜性或因素的限制型,相同的土地保护改造和生产力提高的措施.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可预见时间内可为人类利用的土地,是土地和人类利用相结合而成的.土地利用类型:是基于一定土地类型经过长期开发改造而形成的具有特定土地用途利用方式的地域单位.土地利用结构是指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6.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土地利用的地域分异规律是土地利用分类的理论基础.分为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地带和非地带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城乡分异规律.7.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是什么?要根据土地利用现状特征进行分类,要反映土地利用的地域性,要具有实用性,具有一定的科学系统.8. 中国土地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人均耕地少,山地丘陵多耕地总体质量差,土地资源空间匹配失衡,近40 年净减耕地2.5 亿多亩,耕地后备资源太少,可开发土地基本已被开发利用,土地开发强度大,盲目用的突出.城市存量潜力大,村镇用的超标.9. 常用的土地利用状况分析的方法有哪些?科学方法: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横向比较法纵向比较法,统计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工作方法:现场调查和历史分析相结合,外业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典型调查和面上调查相结合,专家调查和群众访谈相结合.10.简述“3S”技术在土地利用研究中的应用。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土地资源学王秋兵版复习总结归纳

精心整理土地资源学(最新王秋兵版复习总结)第一章绪论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断变化。

2.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的属性分为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属属性土地的资源属性 1.整体性2.生产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7.多用途性土地的资产属性 1.供给的稀缺性2.位置的固定性3.个体的异质性4.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5.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6.流通的特殊性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光照资源指标——光照强度、光照长度、光照质量热量资源降水资源风力资源2. 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山地与丘陵 1.海拔高度2.山系走向对土地环境的影响3.地面坡度平原 1.扇形地平原2.冲积平原3.湖积平原4.滨海平原3.地下水的类型 1.包气带水2.潜水3.承压水4.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固相包括矿物质、有机质和活的生物有机体、液相土壤水分或溶液、气相土壤空气5.土壤剖面构型是指土壤发生层次垂直序列组成的不同类型的排列组合形式。

一般分为三个最基本发生层次A层是土壤剖面的表层是有机质积聚层B层位于A层下部是淋溶物质的淀积层或聚积层C层母质层位于表土层、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较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组成是形成土壤的母体或基础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1.土地资源产权指与土地资源相关的一系列权利的总称。

2.土地资源产权制度指对土地资源产权的一系列安排及与之相关的政策和法规。

3.国有土地产权低效率的原因土地产权主体不明国家只是一个虚拟的主体缺乏激励;国有土地产权的实施成本和监督成本都过高以至于难以实施和难以监督。

4.土地资源的价值土地资源的天然价值——土地资源本身所具有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价值土地资源上附加的人工价值——即劳动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价值——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了与土地资源天然价值和劳动价值相联系却相对独立的另一类价值。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重点归纳

土地资源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

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具体包含下列几方面的含义: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是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和大气圈的复合界面。

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如土地适宜性等)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土地在其长期形成、发展、演变过程中,各种要素以不同形式,从不同的侧面,按不同程度,独立地或综合影响着土地的综合特征。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它包括人类过去和现在对土地的各种利用和改造的结果,如农地、道路、居民点等等。

土地与土壤:土壤是在地球表面生物、气候、母质、地形、时间等因素综合作用下所形成、处于永恒变化中的疏松矿物质与有机质的混合物。

从相互关系上看,土壤仅仅是土地的一个组成要素,即土地包含土壤。

但是应该注意的是,当土壤一旦被利用,即作为基本的生产资料时,则必需同时考虑气候、地形、水文等组成土地的诸要素,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利用土壤,这个时候的土壤实际上已经以土地的形式发生作用。

从本质特征上看,土壤的本质特征是其具有肥力,所谓土壤肥力是土壤为植物生长供应和协调营养条件及环境条件的能力;而土地的本质特征是生产力,它是在特定的管理制度下,对某种(或一系列)用途的生产能力。

土地与国土:国土系归某一个国家管辖的地球上的某一部分空间,即受一国主权管辖的区域,广义包括一国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和它们的下层、上空、还包括大陆架等。

由此可见,国土不单指土地,而是国家管辖的地理空间,国土是比土地更为广泛的概念。

2、土地资源的概念“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的复习

土地评价与利用规划的复习

一、名词解释:1.土地利用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实时上进行土地资源分享和合理组织上利用的综合技术经济措施。

2.土地利用结构: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占地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的总和,是各种用地按照一定构成方式的集合。

经济结构和用地结构之间存在着关联性,研究两个相关的问题,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合理分配土地资源和实现土地利用最有效最大化。

3.土地评价:以不同土地利用为目的,估计土地潜力和土地适宜性的过程,它的实质是对土地生产力高低的鉴定,基本特征是比较土地利用的要求和土地质量的供给。

4、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性进行补充评价,尤其是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它直接服务于生态设计和生态规划。

二、简答题1、中国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1)、毛乌素土地潜力评估:将土地分为五等,可利用性逐渐下降;(2)、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3)、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2、公路选线答:现有公路调查(进一步了解现有问题、经营情况)确定主干道的走向(贸运、非贸运方向,客、贸运的方向,特别城郊结合部)。

原则:(1)、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2)、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和附属建筑物,尽量结合过境的国家公路,少占耕地,把筑路、造田、建村、治水统筹协调好,尽可能竹笠梁渠道相结合,沿着农田边界布置,避免斜穿农田,为田间各项规划和机械作业创造条件;(3)、道路与林带布置时,把道路设在南面、西面或东南面,对于南北走向的林带,林带两面受阳光程度大体相等,道路布置在迎风一面,在山区的道路尽可能布置在林到地势较高的一面;(4)、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面线半径在平面微丘不应小于50米,山岭、重山区不应小于15米,如果坡度大于8%,二纵坡较长时,必须每隔400米设置一段比较平缓路段(低于3%,长度大于50米),沿河选址时,要考虑洪水的位置,根据往年洪水水位考虑,以保证路基面高出半米以上;(5)、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150米)和大型畜牧场(100米以上);3、阐述土地的概念、性质及功能答:土地是地表某一地段内,包括影响地貌、岩石、气候、土壤、水文与植被等全部因素的自然综合体,还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作用在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评价,又称土地质量评价或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或非物质效用能力的高低对土地的质量做出定性或定量的等级评定。

土地类型的概念
(狭义)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

它清楚的表明了土地类型研究的最基本内容,是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分类。

土地分级是指土地地段的个体研究,即依据自然综合体地域分异的原理和采用地域系统研究法,在对所研究的区域所有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逐级划分或自下而上的逐级合并,区分出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具体土地地段(或土地单位)土地分级的基本单位
1.相——相当于一个地貌面,具有同一的地貌部位,同一的小气候,同一的植被群丛,同
一的土壤变种。

相是自然综合体的最小单位
2.限区——由一系列的相有规律组合而成,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

限区内水体运动、
固体物质组成和化学元素的迁移方向一致。

限区是中级土地单位,相当于一个初级地貌形态,是外貌最清楚的自然综合体。

3.地方:由多个限区有规律组合而成。

相当于复杂的中地貌形态。

土地分类是指对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土地进行类型的划分。

即按土地性质和特征的共同性或相似性,将一个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范围内的所有个体土地分级单位,作不同程度的类型抽象概括,从而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关系
土地分级是土地分类的前提。

土地分级是对土地的纵向划分,土地分类则是对土地的横向(即同一等级内)类群归并。

土地分级与土地分类的区别
土地类型的表示方法
“科”用拉丁数字Ⅰ、Ⅱ、Ⅲ…等表示;
“属”用英文字母A、B、C …等表示;
“种”用阿拉伯数字1、2、3 …等表示。

然后按照科——属——种依次组合成ⅠA1、ⅠA2 …等土地类型符号。

土地分类的步骤与方法
(一)土地分类的步骤
1、确定分类对象
确定以哪一级土地单位作为分类对象,主要取决于分类的目的及随后编制的土地类型图的比例尺。

2、确定分类依据和分类指标
(二)土地分类的方法
1、逻辑排列法
指按种、属、科这样的分类顺序直接建立土地分类系统。

2、两列指标网格法
3、实地调查法
实地调查法(路线考察法)指在研究区范围内选定几条有代表性的路线,沿这些路线进行实地调查、观测,以识别有哪些土地分级单位,并查明它们在分类体系上的关系。

土地类型综合剖面图
4、参数法
参数法是指选择对于分类目的意义重大的土地属性参数作为分类标志,利用数学方法(如聚类分析、判别分析等)来进行土地类型划分。

土地数量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有哪些土地类型,它们各占多大面积比例,即指同一级土地类型的面积比例。

常见的土地类型数量结构的测算指标
①面积比:指各土地类型的面积占区域或样区的总面积的百分比
②频率比:是指土地类型在区域或样区内的出现频率,也称频度。

③分异度: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某种土地类型的面积与所有的土地类型平均面积之间的
偏差率。

分异度越大,表明土地类型的组合关系越复杂。

④多样性指数:指在一个区域或样区内土地类型的多样化程度,这是度量土地类型丰富性
和复杂度的一项指标。

⑤优势度:用于表示一个区域或样区内一种或几种土地类型支配该区域或样区内的土地类
型的程度,它与多样性指数成反比。

对于土地类型数目相同的区域或样区,多样性指数越大,优势度越小。

土地类型空间结构是指在某个区域内,不同土地类型所处的空间位置及彼此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空间结构是所有土地结构类型中表现最直观的形式,反映土地类型的群体关系在空间上的有序性
1.递变型组合结构
递变型组合结构是指各种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按一定方向发生依次变化,它们构成一定的系列。

2.重复型组合结构
重复型组合结构是指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不按一定顺序更替,而是呈相间排列或斑块状等形式出现,构成重复出现的、分散状的复区分布格局
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其实质上就是土地类型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

土地生态设计的概念
土地潜力评价是指针对土地固有生产能力的土地评价,它通常是为发展大农业服务的定性的、综合性的土地评价。

通过评价,揭示由气候、土壤等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所决定的土地生物生产能力或土地的潜力生产力的高低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针对某一特定土地利用目的的土地评价,它根据某一具体土地用途对土地性质或质量的要求,评估出土地对该用途的适宜性程度,并指出土地在该用途上的限制性因素和影响程度。

土地经济评价是指利用可比的经济指标,通过土地的投入——产出分析,揭示土地利用的经
济效果,从而对土地作出评价。

它一般以土地组成要素的定量评价为基础,再依据一定的经济法则估算土地利用所产生的效益,并据其对土地质量进行评定。

土地可持续评价是指从经济、社会、生态等角度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作出综合评价,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土地评价领域的体现
土地生态评价是指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具意义的生态特征和生态指标,对土地的生态价值和生态功能作出评价,其研究成果主要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美国农业部土地潜力分类系统
包括三个等级单位,即潜力级、潜力亚级和潜力单元
3.潜力单元
土地潜力单元是指对于一般农作物或饲料作物的经营管理具有大致相同效应的土地的组合。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特点?
USDA土地潜力评价系统推广应用
中国东北地区《1:100万土地资源图》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1)潜力等
(2)潜力亚等
(3)潜力组
土地潜力评价的步骤
一、确定潜力评价的基础评价单位
主要有以下几种做法:
6、以地理格网作为基础评价单元
二、建立潜力评价系统
三、拟定潜力评价表
四、评定潜力等级
FAO的《土地评价纲要》
(一)评价系统
FAO《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包括四个等级,即①适宜纲(order);②适宜类(class);③适宜亚类(subclass);④适宜单元(unit)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不适宜(N)。

2、土地适宜类
反映土地对某种利用方式的适宜程度,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按适宜纲内的适宜程度递减顺序进行编列。

适宜类的数目不作具体规定,常见的是在适宜纲内分出三类:
不适宜纲分为当前不适宜纲N1和永久不适宜纲N2
3、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

常用英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

高度适宜类(S1)的土地无明显限制因素,故不设适宜亚类。

4、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

每一适宜亚类内的所有适宜单元具有相同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不同适宜单元在生产特点或经营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不同。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类之后。

(二)评价类别
1、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
2、现状适宜性评价与潜在适宜性评价
二、《纲要》的土地评价步骤与方法
(一)规划土地评价
(二)确定土地利用类别,明确土地利用需求
(三)调查土地性质和土地质量
(四)土地利用与土地的匹配比较
(五)提交评价成果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系统
(1)土地潜力区
(2)土地适宜类
(4)土地资源单位
评价系统的特点
(1)划分土地潜力区,将其作为土地评价的“零”级单位;
(2)评价体系与FAO《纲要》有许多相似之处;
(3)评价与制图结合得很好;
(4)将综合的土地类型与现状土地利用类型结合形成“土地资源单位”,并将其作为土地评价单元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比较
二、农用地分等的步骤与方法
1、调查和收集资料
2、确定标准耕作制度及指定作物和基准作物
3、划分分等单元和选取分等因素
4、评定分等单元的自然质量分值及计算分等单元内各作物的理论产量
5、计算各作物标准粮产量及分等单元标准粮总量
6、计算土地利用系数
7、计算土地经济系数
8、计算农用地利用等指数
9、计算农用地经济等指数
10、农用地等别验证与调整
11、成果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