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语文教材具有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时 , 我们 可透过课 文优美语言 的本 身 , 抓住重点词 句 , 启发 学生 揣摩 , 品味语言美 。 通过优美的文辞 , 让学生审视感人的 画面, 产生对 自然美 、 风光美的热爱 , 激发他 们对祖 国山 河壮美而 喜悦的感悟 。例 如 , 唐代诗人 自居易 的《 江 暮 吟》 : 道残 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 露似珍珠月似弓 , 诗 中描绘 了深秋时节傍 晚江上 幽静美丽景色 , 诗人 用珍珠 比喻露珠 , 用玉 弓比喻 新月 , 不但贴切传神 , 而且 创造 了一个清新 、 幽美静谧 的境界 , 沁人心脾。 二、 分析情境 。 理解美 审美 教育的 中心环 节是从审美感受 提高到美 的鉴 赏, 从而理解美 的实质。 从认识过程来说 , 虽是从感性认 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 ;但 形成审美观念 的认识过程 的飞 跃, 仍然须伴随着形象。因此 , 必须很好地引导学独明。 晓看红湿处 , 花重锦官城 。 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意的基础上 , 指导低声慢吟 , 使学 生感受到杜 甫的沉 郁顿挫 , 心情 开朗 , 并体 验交流诗文 中哪些词语用得好 , 该怎样读 。随着诵读的遍数增加 , 通 过 口、 、 、 耳 眼 心并用 , 学生的理解 与感悟也会逐渐加深 , 逐步培养学生感 悟古诗语言内涵 。 3 . 欣赏意境诵读 欣 赏意境诵读 , 是在学生深入 理解诗 意 , 把握作者 思想情感之后 , 让学生进行诵读 。 古诗文注重句子锤炼 , 讲究谋篇构思 , 许多诗句是“ 两句三年得 , 吟双泪流” 一 。 欣 赏意境诵读 , 就是把诵读过程作 为欣赏诗词的过程 , 组 织 学生积极想象 , 自己置于诗词 的意境之 中。例如古 把 风》 : 春种一粒粟 , 秋收万颗籽 。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 我让学生 自由地低声慢吟 , 边读边交流讨论 。他们 在读 中悟 , 中读 , 悟 那同情 的语气 , 那不平 的愤慨充满学 生诵读声中 , 学生在读 中受到真 、 、 善 美的熏陶。
淌洋在古诗词中感受四季之美-我与古诗词作文1000字

淌洋在古诗词中感受四季之美-我与古诗词作文1000字淌洋在古诗词中感受四季之美-我与古诗词作文1000字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自己喜欢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淌洋在古诗词中感受四季之美-我与古诗词作文1000字,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曾经是一个容易伤感的女孩。
春天到了,我会伤怀于白雪的消逝;夏天到了,我仍留恋春的姹紫嫣红;秋风中,我思念着那曾亲吻过我脚丫的夏日浪花;冬雪中,我又望着躺在手心里火红的枫叶黯然神伤。
我曾经痴想着有一天我能享有不败的四季之美。
于是,我开始寻找。
找啊,找啊……终于,我找到了!找到了!我在一个美丽的王国里找到了四季。
在这里,四季同在,互映互辉。
伴随着那些千古的名字,她们的美得到了永生。
这里的.春美,美在鸟语花香。
我听到了“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快乐、也听到了“几处早莺争暧树”热闹;我看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的飘逸,也看到了“谁家新燕啄春泥”勤劳。
初春,我爱“乱花才能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朦胧美;仲春,我看“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之盛;春末,我却也不必因“长恨春归无觅处”而烦恼,因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还在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里的春美,美在她能带给人希望。
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赞“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是生命执著的美。
李绅在《悯农》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是企盼丰收的美。
这里的春美,美在她的多情。
听——王维在轻吟“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杜甫在吟咏“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诗仙李白,也不知道是他醉了春还是春醉了他,一睁眼即叹:“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里的春美,美在她的神秘。
瞧:贺知章看着“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位诗人禁不住在猜:“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精选34篇)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
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以下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古典诗词之美作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典诗词之美作文篇1读一首诗词,犹如品一杯上好的茶,品作者的心,品作者的情。
悠悠的香、润润的甜、淡淡的情、纯纯的美,还是深深的苦、隐隐的愁,都让我沉醉其中。
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
中国诗起于先秦,鼎盛于唐朝。
中国古代把不合乐的叫“诗”,合乐的叫“歌”,统称为诗歌。
按故事情节还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语言韵律,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
诗能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还能抒情言志。
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更是动听感人。
词由五言诗、七言诗或是民间歌谣发展而成,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歌调而改变,因此又叫长短句。
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
词一般分上下两阕,也称之为“片”。
词是合乐的歌词,由于这种文体对音乐的依附性,决定了词在体制风格上一系列的特点。
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学习诗词。
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我仿佛遇到了那位醉意朦胧,已是白发生的词人。
他好似一枝残花,在艰辛世事的暴风雨中失尽了芳华,在当权者的排挤下磨去了棱角。
在这人生的低谷,他只得借酒消愁。
弥漫醉意中,他还不忘端详起手中的宝剑,梦想着在沙场为国杀敌。
他渐渐地失去意识,跌入梦中,恍然地回到了辽阔的联营。
士兵的生活氛围热烈,正为一场激战做准备。
激战开始。
沙场狼烟滚滚,战士们斗志高昂,战马风驰电掣,放箭声霹雳轰响,速战速决。
大功告成,博得生前身后的英名。
突然,梦醒了。
什么激战,什么英名,什么收复中原,一切都开始旋转、消失。
作者的理想是多么宏伟,而现实是多么凄惨!而作者也无力回天,只有壮志难酬的悲愤。
在古诗教学中感受美的旋律

民族化 的文 明素养和精神底 蕴 ,其 四声
抑扬顿挫 , 联绵词 回环响亮 , 叠音词声情 并茂 , 对偶句 节奏和谐 等特点 , 表现 了汉 语的独特魅力 。朗读是学 习古诗 的重要 方式 。通过朗读教学不仅有助 于学生理 解 古诗的思想 内容 ,而且能助其体会 到 古诗语言 的韵味 。 在反复的咏诵过程 中, 学生能获得更多的感 知和体会 。 童年 阶段 是人类 最好 的记 忆时期 。 低年级 的古诗教学 , 应顺应儿童爱读 、 爱 背 、记忆力强的特点 ,要求 学生 读读背
此 引发 学生对诗文的情感体验 ,感 受诗
歌形象 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 ,感知美 的情愫 , 生心灵 的共 鸣。 产
首 先 , 课 堂 上 , 师 应 用 娓 娓 动 听 在 教
“ 每周 一 诗 ” 组织 “ 歌 朗诵 会 ” 举 行 , 诗 , “ 歌朗诵 比赛 ” 活动 , 诗 等 激发学 生诵 读 古诗 的兴趣 , 使诵读古诗蔚然成风 。
动人心 、 触人思 、 怡人情 。一首诗就 是一
个完整 的统一体 ,诗 的意境是诗人 匠心
它要求学生不但 动 口, 还要动手 , 更要 动
心 ,同时把作者 的思想 与 自已的感触有
经营 的心灵王 国。诗 歌“ 状难 写之景 , 如 在 目前 ; 含不尽之意 , 于言外” 欧 阳修 见 (
言 的艺术 , 慧 的结 晶 , 想 的光辉 , 智 思 是
一
精选的古诗 , 均是千古传诵 的名篇 佳作 ,
如甘醇 , 如春风 , 如雪 月沁润人心 ……我 们 要力求通过古诗 的教学 活动 ,使学生 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 受到美 的感化 、 陶 冶, 并把这种美 的意识转化 为美 的行为 , 在 生活 中 以实 际行动 弘扬美 的风 尚 , 谱 写美 的篇章 。 苏东坡说 :腹有 诗书气 自华 。” “ 优秀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古诗课堂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构成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课堂教学,应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强调古诗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文的熏陶,养成美好情操。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设计1、意境感知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意境的感受,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内涵情感,领悟古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先展示一张月下山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月光、山林的静谧与神秘。
然后,再请学生阅读《静夜思》,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对于大自然的醉心与感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
2、语言感知美:古诗的语言之美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教师应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结构、节奏韵律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古诗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认。
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可以先教学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介绍和演示这些字词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节奏、韵律,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朗读表现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汉语语言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3、唐诗宋词的百科知识:古代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背景等都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唐宋时期的风俗文化、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在古代诗词中体会美的感受

在古代诗词中体会美的感受【摘要】古代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
在古代诗词中,韵律之美让人感受到一种优美的节奏感,意境之美通过意境的营造让人感受到深远的美感,情感之美让作品更具感染力,意象之美让人联想无穷,语言之美展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古代诗词如同中国文化宝库中的明珠,通过它,人们可以深刻体会美的力量和魅力。
古代诗词不仅是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精神追求和文化传承,它让人们感受到美的力量和魅力,留下了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关键词:古代诗词、美的感受、韵律、意境、情感、意象、语言、中国传统文化、追求、明珠、力量、魅力。
1. 引言1.1 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
自古以来,诗词就是中国人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是记录时代风云变幻的历史见证。
在古代,诗人们以优美的韵律和精妙的语言,描绘了自然景物、人情世故,表达了人们的内心情感和思想。
古代诗词传达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反映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
古代诗词不仅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通过阅读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魅力,感受到古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体会到中国人对生活、自然和人情的独特感悟。
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情感记忆和思想智慧,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2 古代诗词中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在古代诗词中,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诗词是诗人灵魂的抒发,是情感的表达,更是对美的追求和诠释。
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们对美的崇尚和追求,他们用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将内心的美感传达给读者。
古代诗词追求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美,更是内心的美。
诗人们通过对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们追求韵律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意象之美、语言之美等方面的完美,力求将内心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美

古人作诗是十分注意锤炼 词句
的 .教 学时 我们 要 注意从 语 言人
在教 《 渔歌子》时 , 我首先让
学生欣赏用这首词谱曲的歌 曲.再 教 学生 学 唱这首 歌 .让学 生 轻声 地 、动情地反 复咏唱歌曲 。在 吟唱
中去 感 悟 、去 理 解 、去 发散 、去 想
中 ,为了使学生充分进入 到课文意
课
堂
聚
焦
创设 情境 ,让 学生 感 受古 诗 词 的美
文/ 惠州市第十一 小学 前 苏 联教 育 家苏 霍 姆林 斯 基 说: “ 教育 ,如果没有美 ,没有艺 术 ,那是不 可思议 的。 ”祖 国文化 源远流长 。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 着不 可替 代 的地 位 ,它是 美 的文 学。作 为一名小学教师带领学生走 罗 敏 可通过示范朗读.读出古诗中的节律 和音韵,并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背 诵 ,在吟诵 中体味古诗 的节律和音 换掉 ,用另一个字代替 。当学生换
作品深入 内心 。自然加深对诗歌意 境的理解 。但读应得法 。要确定基 调 .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要分辨 重音 ,读 出节奏 :要让学 生在练 习 中体会 ,掌握方法。如 “ 飞流直下 三千尺 ” .分作 三个音节停顿 :读 “ 飞”时声音高扬 。以体现瀑 布 的 凌空气势 和飘 逸情态 :读 “ 直下 ” 时快读 ,体现 由高而低 的坠落感 ;
我国古代诗歌讲究平仄 、押韵 , 格律要求很严 。每首诗读来琅琅上
E ,极 富音乐感 。在教学中 ,教师 l
以借助图画帮助学生领 略古诗的这 种绘画美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责任编辑 龙建刚
学生当小诗人 ,把诗中的 “ ”字 绿
师道 ・ 教研 21 0 2年第 1期
小学语文诗词中“美”之初体会

小学语文诗词中“美”之初体会【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五千多年的优秀文化积淀了不计其数的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典诗歌有丰富的情感、深邃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语言富有韵律美、意象美、意境美、语言美。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美诗词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他们的佳词美诗就像天空中的明星,璀璨夺目。
“学生读一点诗词,背一点诗词,不仅能开阔视野,更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文化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带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体会感悟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韵律美,感受古诗的画面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是我责无旁贷的责任。
一、指导诵读,体会古诗词的韵律美古诗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性强,易读易记,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
古诗教学中,采取大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吟诵中体味,更能感悟诗的韵律美。
教学《绝句》时,老师提炼讲解内容,简化教学头绪,控制教师在课内的活动总量,在老师的指导、点拨下,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寒/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多读成诵。
使学生在读诗的同时,感悟诗的韵律美。
二、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意象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诗人颇具匠心,以画家的眼光、作画的方法,准确地表现了景物间的存在对应关系:大与小,虚与实,背景与中心,构成了一幅为后人叫绝的雪景画面――寒江钓雪。
引导学生把《江雪》的语言描述成画面,运用联想和想象把这首高度凝练的诗歌语言变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使简练的语言成为联想和想象的依据,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诗歌语言形象化、意象具体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古诗情境中感受美
初中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感情,千百年来广为传颂。
诗中的语言美画面美与意境美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感受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现就初中古诗的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抒情,诗人则用语言达意。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融诗情画意于一体,这就是古诗动人之处。
盛唐王维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大诗人,他的名作《送元二使安西》就营造了这样一个典型环境:朗润的清晨,优雅的旅舍,轻柔的杨柳,斜飞的雨,沾湿的轻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物集结在一起,使人如在画中,可谓景也依依,人也依依,情也依依,离愁别绪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春景之中了。
古诗的语言凝练而传神。
假如学生只通过语言的接触来学习古诗,那么对古诗的画面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
因此在教学时,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凭借语言设法将“诗”与“画”结合起来,直观地再现古诗的画意,鼓励学生驰骋想象,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让学生一边读诗,一边想象作画。
与此同时,我还注意采用多种形式如教师作画、学生自画、师生共画等,来激发学生学古诗的兴趣。
比如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江南春》、《惠崇》都写到了春景,但所选春景又各有千秋。
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诗人融情于景、景随情生的创作意图,我分别采用了上述三种作画的形式来配合教学。
苏轼的《惠崇》是一首题画诗。
我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情、诗境。
如“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既富有自然的情趣,又蕴含了生活的哲理。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鸭先知”的寓意,我让学生自由讨论:有的说,我们要有探索精神;有的说,实践出真知;有的说,只有自己亲手试试才会成为先知者。
于是我趁机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将竹林、桃花、流水、小鸭进行了艺术的组合;有的还画上了初升的太阳,着上了朦胧的色彩;有的描绘了一群戏水的鸭,有的鸭子还眯着双眼,似乎在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
自然与人和谐地融为一体,学生越画兴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也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二、析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美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我着重引导
学生析文入情,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其心灵。
由景引情。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融情于景,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杜牧的《江南春》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特别是最后两句“南朝四百八十诗,多少楼台烟雨中”,看似写景,实为抒情,具有一定的讽喻意义,诗人静听鸟啼,忆古思今,抒发了对晚唐统治者迷信佛教的不满。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由景入手,师生共画,再现诗的画面:莺歌燕舞,柳绿花红,水村山郭,楼台烟雨,从字词的理解入手体会诗中“多少”一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深情。
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两朵姊妹花。
优美的曲调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因此,教古诗时伴以优美歌曲或音响也不失为一种好办法。
如学习《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一诗,要体会诗人“老骥伏枥,壮心不已”的爱国激情,我精心挑选了一段古筝曲,该曲首先优美抒情,节奏舒缓,而后铿锵有力,情绪激昂,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与诗的意境十分相符。
学生边听边读,情绪随乐曲而变化,仿佛置身于冰天雪地的北方,和诗人陆游一起驰骋沙场,为国效力,挚热、深沉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强烈地感爱慷慨激昂的战争气氛:“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由读引情。
古诗之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的语言之中,要反复吟颂才能入境、察情,因此,在学古诗时我总是将朗读贯穿始终,以读助教。
一般分三步进行:起始阶段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深入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小组读、个别读;巩固阶段让学生一唱三叹,甚至摇头晃脑地反复朗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烂熟于胸、声情并茂方肯罢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