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中梓学术思想
《不失人情论》

有处境不顺利,谋求不成功, 内心牵挂,良药难治。这是患得患 失造成的祸患。有性情急躁的人患 了慢性病,不断地更换医生,招致 用药杂乱;有性情迂缓的人患了急 性病,一再地拖延致使病势难以挽 回。这是性情缓急造成的祸患。
有參术沾唇懼補,心先痞塞; 硝黃入口畏攻,神即飄揚:此成心 且如:比如。 之爲害也。有諱疾不言,有隱情難 告,甚而故隱病狀,試醫以脈。不 知自古神聖,未有捨望、聞、問, 而獨憑一脈者。且如氣口脈盛則知 傷食,至於何日受傷,所傷何物, 豈能以脈知哉?此皆病人之情,不 可不察也。
与此同时,后天脾胃也是十分重要的。他 说:“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胃气一败,百药 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气入胃,洒陈 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 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正因为李氏重视先后二天,因此其临床多 从脾肾入手,重视先后二天的调理。其治疗内 伤杂病,诸如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附子理 中汤、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均为习用之 剂。
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比 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翻译
有刚刚听从正确的话,听了错误的 说法又使他改换新的主意,好比岔路一 多,就找不到逃跑的羊,终于没有效果。 这是没有主张造成的祸患。有最怕发生 意外,胆小保守,只求稳当,好比用一 杯水救一车柴的火焰,难免失败。这是 过分谨慎造成的祸患。
卷3-4本草征要,系选录《本草纲目》 部分药物的有关内容,旁采诸家学说、参 以己见详予注释。 卷5-10论述以内科杂病为主的33种病证 的因证及治疗,并附医案。病机分析以 《内经》理论为纲,选方大多切于实用, 在中医门径书中卓有影响。
治学方式
李氏治学,博采众长而不偏执一家。十分重 视阴阳水火的相互关系。认为阴阳水火是万物之 本,而于人身之中即是气血。水火宜交不宜分, 水火的升降出入运动,推动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在水火阴阳的关系中,阴虽根于阳,阳虽根于阴, 然阴阳二者,阳于生命活动尤为重要。既然阳于 人体如此重要,因此,气血阴阳俱虚者,补气补 阳当在其先,提出“气血俱要,而补气在补血之 先;阴阳并需,而养阳在滋阴之上”的论调。
中医各家学说推荐

中医各家学说最近看了一本书,叫做《中医各家学说讲稿》,作者是任应秋。
这本书总结了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还包括一些医案。
看这本书,也是把过去学过的知识,理论也好,临床也好,进行一次梳理。
我以前听过中医的流派,什么时方派,医经派,伤寒派,温病派,之类的。
这本书把所有流派的特点都写出来了。
书里面讲到,不管你学习哪一派,都需要做到基本的一点即“全面了解”。
不要还没有做到全面了解,就来一个择其一、二,自认为哪派好,哪派不好。
我对流派没什么选择,看了这本书,就觉得,这适合像我这样初学者来读,把这本书当成一个学习中医的指南,它能告诉我,哪些医家的书值得一读,至少说自学看书,有了一个大方向。
书中李中梓《内经知要》一书,内容选择精度比较高,精炼。
《黄帝内经》14万字,《内经知要》的内容只是《黄帝内经》的十分之一。
这很适合初学者《黄帝内经》的入门书。
再有一个刘完素的《宣明论方》,结合了他自身的临床经验,写了61个病症。
补充了《黄帝内经》里只有病名,或只有简单的症状,在《宣明论方》里给出了用药。
这也可以当做学习《黄帝内经》的参考。
《千金方》是孙思邈毕生经验和治学的累积,值得大家人手一册,作为主要参考书。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现在的话讲像是“临床手册”,里面都是临床常用的基本方成无己不光是注解伤寒论的第一家,而且是全注伤寒论唯一的一家。
同时还推荐了成无己的《伤寒明理论》为必读书。
想要把伤寒论398条精炼地概括起来,就得看陈念祖的《伤寒医诀串解》,这是一条捷径。
书中像这样论述医书的还有很多,还有总结各家学说特点的内容,我没的放上来。
大家可以买一本自行观看。
各家学说考试重点

流派⑴有师承关系⑵有独立的鲜明的学术见解.中医学术6流派:医经,经方,河间,xx,寒温,汇通.医经学派:㈠校正疏证诸家⑴校勘研究诸家①林亿”新校正”<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②胡澍<素问校义>⑵注释疏证诸家①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方法:迁移整理;通篇释义,义理周详;补七篇大论,传运气之学②马莳<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水平甚高③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㈡分类诸家⑴全面而无选择的分类①杨上善(隋唐)<黄帝内经太素>29类②张介宾(明)<类经>12类⑵选择内容分类①滑寿<读素问钞>12类选择性分类研究<黄帝内经>第一家②李中梓(明末清初)<内经知要>8类③沈又彭(清)<医经读>4类,分类最少”平,病,诊,治”㈢专题发挥诸家⑴华佗<中藏经>脏腑辨证⑵巢元方<诸病原侯论>病原证候学,第一部论述多种疾病病原证候的专著⑶①刘完素<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北宣南局,<太平和剂局方>②陈无咎<明教方>义乌三溪:xx:xx;xx:xx;xx:虞抟.经方学派⑴王焘<外台秘要>⑵葛洪<肘后备急方>(简便廉验)⑶陈延之<小品方>不重医理的阐述而以搜集防病备急的经验方为要⑷许叔微<普济本事方>⑸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⑹严用和<严氏济生方>河间学派1刘完素(字守真)代表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学术思想:㈠抗害承制论㈡火热论-火热病的治疗⑴表证-辛凉或甘寒以解表①夏暑季节外感,不宜使用麻黄,桂枝等热药发表.感寒,寒性药物,以加减用之,否则就会热②邪热郁遏于表,出现寒战,为阳热郁极而产生的假象,不可使以为寒,必须从脉证上详细分辨③表证兼有内热,通常采用表里双解之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⑵里证-不论风寒暑湿内外诸邪所伤,有汗无汗,只要有可下之证,就应使用下法①表证已解,但有里证者,宜以大承气汤,凡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通宜三一承气汤②影响血分,须配合使用黄连解毒汤③若大下之后,湿热利不止,热不退者,以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④若邪气在半表半里者,以小柴胡汤和解.2张从正(字子和)代表著作<儒门事亲>学术思想:㈠攻邪论⑴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病邪在天在人在地⑵攻邪之法,行汗吐下-汗吐下三法①汗法a风寒暑湿之气入皮肤而未深b飧泄不止c狂病,洒病②吐法a 下痢b宿食,宿饮酒积在上脘c风痰,客气等在膈或上脘③下法a积聚陈莝于中,留结寒热于内b宿食在胃肠c本病腹中痛满不止d伤寒大汗后e伤寒热病,时气瘟毒f目黄九疸食劳g腰脚胯痛h落鸟堕井,打扑闪肭损伤,而沃火烧,车蹍大伤,肿发焮痛㈡血气论㈢补益观㈣情志疗法(重视)⑴悲可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⑵喜可以治悲,以谑狼亵狎之言娱之⑶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⑷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⑸思可以治恐,以虑彼志此之言夺之.3xx: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学术思想㈠阳有余阴不足论⑴根据”天人相应”的理论,通过分析自然界天地日月的运行情况而得出”阳多阴少”的结论⑵人的生理:阴精难或易亏⑶人的病理:阴气既难成于前,又易亏于后,而”人之情欲无涯此难或易亏之阴气”,就更加不能满足人体活动的需求⑷养生:力戒相火之妄动才能保护阴精㈡相火论⑴相火的生理①天地间任何生命以运动都是相火作用以结果,人的生命活动也是”相火”为之主,相火主动,是人之性命中不可或缺的②人之所以富有生命力,相源于相火一气③人的生理性相火相当于少火⑵相火的病理①相火妄动为贼邪(相火动而无序,即为妄动,妄动则病变从生,相火也就成人危害身体的贼邪)②相火与元气不两立③精血损耗亦会致相火妄动㈢火热证的辨治⑴虚火:补阴降火,xx除热,引火xx⑵实火:正治反治之法,火郁当发㈣杂病证治经验:⑴痰证:xx为治一身之痰的通方.风痰:南星/白附子/天麻/雄黄/牛黄/片芩/僵蚕/猪牙皂角;湿痰:苍术/白术;热痰:xx/xx/xx;老痰:海浮石/半夏/栝楼/香附/五味子.⑵郁证:气郁,xx.4王履,代表作<医经溯洄集>5王伦,代表作<名医杂著>,学术思想:四子大全:外盛法仲景,内经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6孙一圭,学术思想:论命门.⑴<内经>,命门者,目也⑵<难经>,左肾右命⑶孙一圭,动气命门学说⑷赵献可,命门为一身之主⑸张景岳易水学派1张元素,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用药式>.贡献㈠脏腑辨证论㈡遣药制方论⑴首创药物归经,引经报使说⑵制方大法①风制法: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②暑制法: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③湿制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④燥制法: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⑤寒制法: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例:制湿法:当归拈痛汤.2李杲(李东垣)代表作<脾胃论><内外伤辨感论><兰室秘藏>.学术思想㈠脾胃论㈡内伤论⑴脾胃病致病三因:饮食不节,劳役过度,情志所伤⑵病机(如何论脾胃伤损的病机)①气火失调a 火与气,势不两立b正常:元气与阴火相互滋生,相互制约,元气充沛,阴火潜藏,身体健康c若元气不足,则阴火亢盛②升降失常a若脾胃健运,则阴阳清浊升降运动如常,就推持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九窍的生理功能b反之,脾胃损伤,则升清降浊功能失常,常则病,病则万化危㈢升阳泻火的用药法度:代表方:补中xx.3王好古(字进之)代表作<阴证略例><医垒元戎>4xx天益,代表作<卫生xx>学术思想:饮伤脾胃(补充xx)代表方:葛花解醒汤.5薛己,代表作<内科摘要><明医杂著注>6xx,代表作<医贯>学术思想:⑴命门学说:命门为一身之主,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⑵郁证论治:xx(肝郁)是xx的关键.7张介宾,代表作<景岳全书>学术思想⑴阳非有余论:从形气/寒热/水火三个方面说明”阳”的重要性⑵真阴不足论⑶辨证论治的经验:xx八阵(补和消散寒热固因)8李中梓,代表作<医宗必读>学术思想⑴先后天根本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⑵水火阴阳论:论水火,重互济;论阴阳,阳为要;论气血,气为先.寒温学派一伤寒学派㈠明以前(唐宋)①王熙(王叔和)魏晋<脉经>其研究<伤寒论>从脉证方治入手②成无已,宋,<伤寒明理论>.最早注释<伤寒论>;以经释论;以经解方.③朱肱,宋,<南宋活人书>,以经络解释六经(第一个把六经按经络解释的人)④许叔微,北宋,<伤寒百征歌><伤寒发微论><伤寒九十论>(许氏伤寒论注三著)⑤郭雍,宋,<伤寒补亡论>㈡明以后⑴错简重订派①方有执<伤寒条辨论>,首创<伤寒论>错键重订论②喻昌<尚论篇><尚论后篇><寓意草><医门法律>.a最早提出三纲鼎立说:冈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卫b二论:xx论:清燥救肺汤;大气论.③张璐/程应旌/周杨俊/黄元御/吴仪络/章楠;喻昌/张璐/吴傔清初医学三大家.⑵维护旧论派①张遂辰<张卿子伤寒论>②张志聪<伤寒论宗印><伤寒论集注>③张锡驹<伤寒论直解>⑶辨证论治派①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徐大椿<医学源流论>②以法类证:钱塘<伤寒溯源集>;尤怡(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③分经审证:陈念祖(陈修园)<伤寒论浅注>;包诚<伤寒审证表>.二温病学派1吴有性(字又可)代表作<瘟疫论>我国第一部瘟疫专著.学术思想:㈠瘟疫的病因病机㈡瘟疫的治疗⑴疏利透达:达原饮(知母药达原,槟榔朴黄草)⑵表里分消①达原饮”三阳加法”a症见腰背项痛,乃邪热溢于太阳经,达原饮加羌活b症见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乃邪热溢于阳明经,宜达原饮加葛根c症见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乃邪热溢于少阳经,宜达原饮加柴胡②三消饮:达原饮”三阳加法”复加大黄⑶汗法⑷吐下法:下法的目的:逐邪,逐粪,通便.原因:要下不嫌早⑸扶正养阴,善后调理. 2余霖:清瘟败毒饮3叶桂(字天士)①创立胃阴学说②阳化内风说:中风病机③久病入络说(叶天士首倡) 4吴瑭(吴鞠通)三焦辩证5王士雄(字孟英):辨析暑之性质与特点:反对妄设阴暑,阳暑病名;霍乱病以辩证论治:分热霍乱和寒霍乱.三寒温并论诸家1孙思邈:研究<伤寒论>”方证同条,比类相附”2繆希雍(字仲淳)⑴治吐血三法①宜降气不宜降火②宜行血不宜止血③宜补肝不宜伐肝⑵内虚暗风说(叶天士是阳化内风说)3杨璿(杨栗山,字玉衡)<寒温条辨>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汇通学派㈠开始接受西说诸家:xx,xx.xx⑴五逐瘀汤:通窍逐瘀汤,头;血府逐瘀汤,胸;膈下逐瘀汤,膈以下;少腹逐瘀汤,小腹;身痛逐瘀汤,四肢经络⑵中风后遗症:补阳还五汤㈡持汇通说诸家⑴唐宗海<中西汇通医书五种>①气逆血溢:吐血,胃;呕血,肝;咳血,肺;咯血,肾②止血证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血③禁汗忌吐⑵张锡纯①升降汤:大气下陷(黄芪/知母/柴胡/生麻/桔梗)②中风分类:脑充血:镇肝熄风汤;脑贫血:加味补血汤⑶张寿颐(字山雷)<中风斠诠>中风八法.㈢改进说与科学论的主张:恽树珏(字铁樵)<群经见智录>;陆彭年.其他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脏腑柔弱,血气未实(生而未全,全而未壮);易虚易实,易寒易热.陈言(字无择)<三因方>中医病因学奠基人(按七表八里九道分类)绮石:xx两统:xx:清金保肺,补脾益气,补火填精(肺脾肾);二统:阴虚统于肺,阳虚统于脾.吴师机<理瀹骈文>我国第一部专论外治法的专著.。
李中梓:乙癸同源论

李中梓:乙癸同源论乙癸同源论古称乙癸同源,肾肝同治,其说维何?盖火分君相。
君火者,居于上而主静;相火者,居乎下而主动。
君火唯一心主是也,相火有二,乃肾与肝,肾应北方壬癸,于卦为坎,于象为龙,龙潜海底,龙起而火随之;肝应东方甲乙,于卦为震,于象为雷,雷藏泽中,雷起而火随之。
泽也,海也,莫非水也,莫非下也,故曰乙癸同源。
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至于春升,龙不现则雷无声,及其秋降,雷未收则龙不藏,但使龙归海底,必无迅发之雷,但使雷藏泽中,必无飞腾之龙,故曰肾肝同治。
东方者,天地之春也,勾萌甲折,气满乾坤,在人为怒,怒则气上,而居七情之升,在天为风,风则气鼓,而为百病之长,怒而补之,将逆而有壅绝之忧,风而补之,将满而有胀闷之患矣。
北方者,天地之冬也,草黄米落,六字萧条,在人为恐,恐则气下,而居七情之降,在天为寒,寒则气惨,而为万象之衰,恐而泻之,将怯而有颠仆之虞,寒而泻之,将空而有涸竭之害矣。
然木既无虚,又言补肝者,肝气不可犯,肝血自当养也。
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属也,肝木之源,木赖以荣,水既无实,又言泻肾者,肾阴不可亏,而肾气不可亢也,气有余者,伐之木之属也,伐木之干,水赖以安。
夫一补一泄,气血攸分,即泄即补,水木向府,总之,相火易上,身中所苦,泄木所以降气,补水所以制火,气即火,火即气,同物而异名也。
故知气有余,便是火者,愈知乙癸同源之义矣。
然时医多执“肝常有余”之说,举手便云平肝,殊不思《经》曰“东方木也,万物所以始生也。
”《圣济经》云∶四时之所化,始于木;十二经之所养,始于春。
女子受娠一月,是厥阴肝经养之,肝者,乃春阳发动之始,万物生化之源,故戒怒养阳,使先天之气相生于无穷,是摄生之切要也。
盖春属肝木,乃吾身升生之气,此气若有不充,则四脏何所禀,水如春无所生,则夏长秋收冬藏者,将何物乎?五行之中,惟木有发荣畅茂之象,水火金土皆无是也。
使天地而无木,则世界黯淡,其无色矣。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

学习《黄帝内经》五步法郑红斌【摘要】Objective]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the learning method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tudying classics of TCM. [Methods] To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eaching and participating in quiz of Inner Canon of Huangdi; to conclude reading, cognizing, identifying, mastering, and using into a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to elaborate the application and extending of every step. [Results]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is effective and practical, progressive and comprehensive. [Conclusions] Following the five steps learning method, learning process will be simplified, learning efficiency will be improved and learning achievement will be consolidated.%[目的]探讨《黄帝内经》研习方法,提高中医经典学习效率。
[方法]总结《黄帝内经》教学及经典竞赛辅导体会,归纳学习《黄帝内经》诵、解、别、明、彰五步法,详细阐明各法的应用与拓展。
王庆国教授“法酸收”临证运用乌梅药对经验浅谈

1386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 2023,Vol.16,No.7㊃名医心鉴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LPGZS2012⁃0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2014011)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欧阳欢(硕士研究生)㊁李刚(硕士研究生)㊁唐雪纯(硕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程发峰㊁王雪茜)作者简介:欧阳欢(1997-),2021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经方㊁验方防治常见病㊁疑难病的研究㊂E⁃mail:ouyh1220@通信作者:王雪茜(1979-),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经方㊁验方防治常见病㊁疑难病的研究㊂E⁃mail:shirlyding @王庆国教授 法酸收”临证运用乌梅药对经验浅谈欧阳欢 李刚 唐雪纯 程发峰 王雪茜【摘要】 王庆国教授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用药经验,知药擅用,并重视药物配伍㊂乌梅为临床常用药,味酸性平,有敛肺㊁涩肠㊁生津㊁安蛔之功㊂王教授基于乌梅酸收之性,选用不同的药物配伍加减组成药对,具体运用如下:重酸敛神,乌梅 炒枣仁养心补肝助眠;酸苦相伍,乌梅 黄连治疗慢性腹泻;酸咸相伍,乌梅 僵蚕治疗息肉;酸辛相伍,乌梅 防风治疗过敏性疾病;酸温相伍,乌梅 木瓜滋阴生津㊂拓宽了乌梅应用范围,将其灵活准确运用于诸多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㊂【关键词】 乌梅; 药对; 酸收; 王庆国; 名医经验【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23.07.018 乌梅[Prunus mume (Sieb.)Sieb.etZuce.],别名梅实,为蔷薇科植物梅树的未成熟果实(青梅)的加工熏制品㊂味酸,性平,归肝㊁脾㊁肺㊁大肠经,功效敛肺㊁涩肠㊁生津㊁安蛔,常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虚热消渴,蛔厥呕吐腹痛,崩漏等[1]㊂‘神农本草经“[2]言其: 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㊂”现代药理研究表明[3],乌梅具有抑菌㊁镇咳㊁镇静催眠及抗惊厥㊁抗病毒㊁抗变态反应㊁抗肿瘤㊁抗氧化㊁抗纤维化㊁降低血脂㊁抑制黑色素㊁抗生育㊁治疗结肠炎㊁降血糖㊁防治结石和止血等多种药理作用㊂王庆国教授为第四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燕京刘氏伤寒学派”掌门人,从事临床㊁教育㊁科研五十余年,对‘伤寒论“的造诣极深,临床用药经验也颇为丰富㊂乌梅是王教授临床常用和喜用的扶正祛邪药物之一㊂王庆国教授以乌梅性味为着眼点,结合临床实践,认为乌梅的功效主要表现在 酸收”上㊂‘黄帝内经“最早见 酸收”一词,现代教材[1]将 酸收”释义为 能收㊁能涩”,有敛肺止咳㊁涩肠止泻㊁固表止汗㊁固精缩尿㊁固崩止带等功效㊂酸收法最早源于李中梓‘医宗必读㊃泄泻“中所提出的 治泻九法”,指运用具有酸敛收涩作用的药物配伍组成方剂,以达到收敛耗散㊁固涩滑脱㊁开胃生津等目的[4]㊂王教授认为,乌梅的 酸收”之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敛心神,涩肠敛肺,敛肝气㊁固护正气,敛阴生津等㊂其酸收之性既可收敛,防止正气耗散,又可祛邪㊂常辨证施治㊁谨守病机,善用乌梅配伍治疗多种疾患㊂现将其临证运用乌梅药对经验介绍如下㊂1 重酸敛神,补肝养心:乌梅 炒枣仁‘内经“言: 卧,则血归于肝”,亦云: 肝藏血,血舍魂”㊂如此可知,肝藏魂的功能是建立在肝血足的基础上,养肝血是治疗失眠的重要治则[5]㊂‘不知医必要“: 血虚则无以养心,心虚则神不守舍 终夜不寐”,心气涣散则无力推动血行,可见失眠健忘等神志病变, 心苦急,急食酸以收之”,‘金匮要略“曰: 夫肝之病补用酸”㊂同气相求,酸味药能较好地收敛心神浮热,安心除烦,且酸入肝具有补肝㊁泄肝的作用㊂酸枣仁味酸㊁甘,性平,归心㊁肝经,具有养心补肝,宁心安神,敛汗,生津之功效㊂常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体虚多汗,津伤口渴[1]㊂‘名医别录“言酸枣仁: 无毒㊂主治烦心不得眠,脐上下痛,血转,久泄,虚汗,烦渴,补中,益肝气,坚筋骨,助阴气,令人肥健㊂”‘本草乘雅“载酸枣仁: 味酸入肝,色赤入心,心之肝药也㊂”王庆国教授临床辨治证属心肝阴血不足之失眠者,常选用乌梅配酸枣仁,取其酸收敛神之意,酸枣仁用量需达到30g 以上方能奏效㊂需注意的是,酸枣仁炒用则治失眠,生用多疗嗜睡㊂2 酸收苦泄,坚阴止痢:乌梅 黄连‘本草纲目“言乌梅: 所主诸病,皆取酸收之义”㊂李中梓在治泻九法中首将酸收法用于久泻者,他指出泄泻日久伤阴耗气,统摄无权,固摄失司,气散津脱㊂‘内经“言 散者收之”,故可使用酸味药收敛之性,一以收敛正气,防止正气过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1387度耗伤,达扶正祛邪之功;二以收涩津液防下迫无度㊂黄连味苦,性寒,归心㊁肝㊁胃㊁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㊁泻火解毒㊂‘名医别录“: 微寒,无毒㊂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㊁脓血,止消渴㊁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㊂”‘本草衍义“: 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㊂由此可知黄连多有泻火坚阴㊁厚肠止痢之功㊂乌梅味酸性平收敛㊁涩肠止泻之功显著㊂乌梅配黄连一酸一苦,取 酸苦涌泄为阴”之义,此组药对为乌梅丸组方的经典配伍㊂如‘伤寒论“第352条言: 蚘厥者,乌梅丸主之㊂又主久痢方㊂”王庆国教授常用乌梅与黄连药对配伍组方乌梅丸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㊁溃疡性结肠炎及辨证属厥阴寒热错杂者, 久利则虚,调其寒热,扶其正气,酸以收之,其利自止”㊂配伍黄连有两用:一是黄连味苦,发挥 苦能燥湿”以止久利;二是黄连性寒,发挥 寒能清热”作用主治寒热错杂㊂乌梅 黄连配伍用量常为1∶2或用量相等,酸入肝,以防木克脾土,故乌梅用量较小㊂研究表明[6],黄连 乌梅这一药对会影响小鼠肠道菌群内部占比改变,对于消除肠道系统紊乱,恢复肠道系统平衡,具有一定帮助作用㊂3 酸收咸软,散结行经:乌梅 僵蚕李时珍认为酸性药物除具酸收之义,又有散瘀解毒之力[8]㊂肝藏血,血枯则偏枯不仁死肌矣,味酸益肝血,血和则润,不仁死肌愈也㊂‘神农本草经“载乌梅: 主去恶肉㊂”如此观之,乌梅蚀恶肉之功乃酸收之味外治也㊂僵蚕,味辛㊁咸,性平,有小毒,归肝,肺经,功效息风止痉㊁祛风止痛㊁化痰散结㊂‘景岳全书“云僵蚕: 消结核瘰疬,辟痰疟,破癥坚㊂”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言僵蚕 诸疮瘢痕”㊂僵蚕味辛㊁咸,有小毒,辛能散,咸能软,包括软坚散结㊁软坚化痰及活血化瘀等作用,其小毒又能以毒攻毒㊂此组对药为济生乌梅丸的主药,首载于严用和为 肠风便血”而设,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言到 下血淋漓治颇难,‘济生“遗下乌梅丸,僵蚕炒研乌梅捣,醋下几回病即安”㊂王庆国教授汇古通今,结合药性言乌梅合僵蚕相伍可治多种息肉,如肠息肉㊁胆囊息肉㊂且息肉属 恶肉”,与中医 癥瘕”相类,多由于情志失调,饮食失宜,导致气血湿痰结聚而成,与肝关系密切㊂乌梅㊁僵蚕均入肝经,为肝家之药,功可止血行经,散结消胬㊂王庆国教授在临床治疗息肉时,除辨证选用对应的处方,更是此基础上加入这一对药,乌梅㊁僵蚕一收一散,共奏化痰散结㊁消胬平疮之功㊂僵蚕用量多在10 g左右㊂4 酸收辛宣,脱敏调体:乌梅 防风‘素问㊃藏气法时论篇“云 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如此可知,酸味药的收敛之性可体现在上焦肺中㊂过敏性疾患如荨麻疹㊁过敏性鼻炎㊁过敏性哮喘等常出现皮肤瘙痒㊁目干㊁鼻痒等多种肺系症状,中医理论认为 肺合皮毛”, 肺主皮毛”理论源自‘内经“[9],‘素问㊃五脏生成篇“曰: 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㊂”‘素问㊃经脉别论篇“曰: 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㊂”痒多责之于风,风邪外袭,首先犯肺;肺的宣发功能失常,则精微不能输布于体表皮肤,久则皮肤干燥脱屑㊁瘙痒㊂因此,针对此类疾患以收敛肺气为要㊂防风味辛㊁甘,性温,归膀胱㊁肝㊁脾经,功效祛风解表,用于外感表证,风疹瘙痒等㊂‘雷公炮制药性解“言: 味辛甘,性温无毒,入肺经㊂泻肺金,疗诸风,开解气,理目痛㊂防风辛走肺,为升阳之剂,故通疗诸风㊂”‘现代临床中药学“[16]记载乌梅有很好的抗过敏作用㊂此组药对取自祝谌予名方过敏煎,功以祛风止痒,脱敏调体㊂王庆国教授认为乌梅味酸,具有敛肺生津之功,与防风相配,一散一收,散中寓收,防止辛温发散太过伤津之弊,相反相成㊂王庆国教授在治疗过敏性疾病辨证属肺寒阳虚者,常加用麻黄附子细辛汤,若辨证属胆热犯肺者,合用小柴胡汤加减;临证时也常加入蝉蜕㊁地龙㊁五味子等既对病机又对疾病的药物㊂5 酸收温补,敛阴生津:乌梅 木瓜酸性敛,能很好地积聚阴津,推动其分散输布至全身㊂酸能生津,酸柔,现代研究表明酸味能刺激腺体的分泌,而从中医理论上来说,腺体五行属水,腺体分泌是肾气生发的过程,属水生木,‘内经“言酸味入肝,肝气本身就是由肾水生发而成㊂木瓜,味酸,温,归肝㊁脾经,功效舒经活络,化湿和胃㊂经云: 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也㊂木瓜枝节比筋,酸津肝木,达春升之自下而㊂”‘本草备要“云: 止渴㊂”‘本经疏证“亦云: 谓惟酸能集津液,而梅与木瓜为尤甚㊂”‘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曰: 阳明之胜,治以酸温”㊂阳明之气为燥气,燥胜则干,其性为凉,燥性伤阴㊂‘素问㊃宝命全形论篇“云: 土得木而达”,如此,酸味入肝,生发肝气,肝气舒则脾气健㊂此组药对取自木瓜乌梅汤,最早见于‘三因极一病证方论“[10],具有温胃消积之功效㊂‘东医宝鉴“:乌梅木瓜汤,治酒热消渴㊂王庆国教授认为此二药相伍,其功益彰,常将此药对加入用于治疗干燥综合征㊁消渴病或辨证为阴津亏虚病证的复方中,有很好的滋阴和营㊁益胃生津之功㊂6 验案举隅患者,男,37岁,2021年3月23日就诊㊂主诉:过敏性鼻炎发作,口服氯雷他定后仍不效㊂平素怕冷恶风,每年春季鼻炎易发㊂现症见目痒,流眼泪,鼻痒,耳朵痒,喷嚏,流涕,晨起有痰,舌质淡嫩有齿痕,苔干,脉滑㊂中医诊断:鼻鼽㊂中医辨证:阳虚邪恋挟风㊂治法:温肺散寒,脱敏疏风止痒㊂处方以过敏煎合玉屏风散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具体用药如下:乌梅5g㊁防风20g㊁蝉蜕10g㊁五味子8g㊁银柴胡10g㊁辛夷15g㊁炒黄芩12g㊁法半夏10g㊁桂枝10g㊁白芍15g㊁制附片15g㊁细辛10g㊁黄芪30g㊁炒白术15g㊁荆芥10g㊁炙麻黄10g㊂14剂,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㊂1388 环球中医药2023年7月第16卷第7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July2023,Vol.16,No.7二诊,2021年4月20日,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舌上干燥少津,口干㊂前方加天花粉12g,前方制附片加至25g,黄芪加至40g㊂随访一年来未发作㊂按 本案患者属过敏体质,每逢春季鼻炎便会发作,春季风气盛行,风善行而不居,风胜则动,则见目痒㊁鼻痒㊁耳朵痒等症㊂风性轻扬开泄,肺气失宣不利则见喷嚏流涕㊂肺卫虚寒则怕冷恶风㊂王教授辨证为阳虚邪恋挟风,选用过敏煎合玉屏风散㊁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减㊂方中乌梅㊁防风㊁蝉蜕㊁银柴胡为过敏煎加味,散收并用,脱敏止痒,改善过敏体质,黄芪㊁防风㊁白术益气固表,辛夷疏风通窍㊁引药入鼻㊂加麻黄㊁附子㊁细辛温阳扶正㊂全方遣方用药精准,故二诊时病情大好,患者唯见舌上干燥少津,故对症加用天花粉养阴生津止渴,并并加黄芪㊁制附片用量以扶助正气,防止复发㊂遂疾病向愈㊂7摇体会药对”是方剂中的特殊配伍形式之一,也是药物配伍的基本单位[11],其使用得当,药物起增效或制约作用,符合中药七情配伍原则,达事半功倍之效㊂王庆国教授临床运用对药不胜枚举,笔者仅管中窥豹,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㊂遣方用药,犹如排兵布阵,贵在左右逢源㊂王庆国教授临证运用乌梅药对时,常谨守其 酸收”之义,王教授认为乌梅之酸,不同于涩味,不单是简单的固涩作用㊂酸属木,木曰曲直,故 曲直作酸”,曲属阴,直属阳,曲者收之义,直者散之义[7],如此,乌梅味酸既有收敛之性,而无恋邪之弊㊂王教授着眼于疾病病机,熟悉药性,灵活变通,辨证使用药对,如运用乌梅涩肠止泻之功,配以黄连苦寒燥湿之性,两药相伍达坚阴止痢之效,心肝血虚型失眠者选用乌梅㊁炒枣仁药对,阴津亏虚者选用乌梅㊁木瓜药对滋阴和营㊂此外,老师常在辨病的基础上选用一些药对,如胆囊息肉属 恶肉”范畴,拟加乌梅㊁僵蚕药对消胬散结,过敏性疾病加用乌梅㊁防风药对脱敏调体有显效,既治其常,又治其变㊂总之,王庆国教授在继承前辈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临床经验,结合中医理论总结出临床常用的乌梅药对㊂在用量方面,王庆国教授多授予5~10g左右,因其味酸防其过克脾土,故用量不宜较大,取其气味以奏其功㊂王师教导我们:临证时需树立整体观念,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辨病辨证化裁,或主病主方,或加减合方,或选用效药㊁药对㊂其学术思想独树一帜,为临床疾病诊治和用药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学习㊂参考文献[1] 高学敏.中药学.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 尚志钧.神农本草经校注[J].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3] 朱月,袁静,孙文波,等.乌梅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24(7):155⁃159. [4] 赵文生.酸收法的临床配伍举隅[J].四川中医,1986,4(7):21⁃22.[5] 翟莹莹,徐彬智,谢斌.基于 肝藏魂”探索酸枣仁汤在失眠中的应用[J].江西中医药,2018,49(6):77⁃78.[6] 史悦华,范汇森,刘晓,等.基于化学成分与肠道菌群探讨消癌解毒方中黄连⁃乌梅药对的配伍机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2):199⁃204.[7] 党思捷,谢双峥.试论 酸”的 涌泄”作用[J].江西中医药,2014,45(4):14⁃16.[8] 朱红梅,胡成明.酸味药研究述评[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251⁃1253.[9] 李隽. 肺合皮毛”理论在皮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8,31(2):139⁃140,142.[10] 南宋㊃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11] 林佩莉.‘伤寒论“药对配伍规律的研究[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0.(收稿日期:2022⁃05⁃05)(本文编辑:邱灵慧)。
不失人情论

3.辨疑似证
(1)
阴阳相类 (2) 脏腑相类 (3) 气血相类 (4) 虚实相
课文串讲
第一段: 一 段意: 本段论述不失人情的重要性,及 其困难,并将人情分为病人之情、 旁人之情、医人之情三种。
二:发 挥1
①“方盛衰论” 是《素问》第八十篇篇名。内容是比 较阴阳气之盛衰。方,比较。 ②“殿之曰不失人情” 意思是在该论的最后说“不失人情”。 殿,在后。《论语· 雍也》:“孟之反不 伐,奔而殿。”何晏集注:“马曰:殿, 在军后者也。前曰启,后曰殿。”失, 违背。
③“瞿然” 谓惊视貌。《庄子 · 徐无鬼》:
“子櫀瞿然喜曰:‘奚若 ? ”’ 郭庆藩云:“此‘瞿然’,与 《庚桑楚篇》‘惧然’,皆惊骇 之貌。”
④“喟然叹轩岐之入人深”句, 喟然,叹声。《论语· 先进》:“夫子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叹,赞叹。轩 歧,轩,谓轩辕,即黄帝;歧,谓岐伯, 又号天师。因为《黄帝内经》一书假托黄 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成书,世人遂以黄 帝歧伯等为《黄帝内经》的作者,故云。 实则《黄帝内经》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代, 非出一时一人之手。入人深,谓看透人心, 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很深。
人情,《素问》所谓“人情”,本谓 人之病情。而张介宾始泛指人之体质、 性格、思想、好恶、恶劣习气等。《素 问· 方盛衰论》:“视其大小,合之病能, 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十全,不失 人情。”张介宾《类经 · 脉色类》注: “诊如上法,庶可十全,其于人情,尤 不可失也。遇按:不失人情,为医家最 一难事,而人情之说有三:一曰病人之 情,二曰傍人之情,三曰同道人之情。”
李氏代表著作有: 《医宗必读》和《内经知要》两书。 《医宗必读》共 10 卷,公元 1637 年刊 行,卷一为医论与图说,卷二论脉法 与色诊,卷三和卷四为药物学内容, 卷五至卷十论述以内科为主的 33 种病 症,并附医案。
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学术源流及理论探讨

刖茜泄泻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以脏腑功能紊乱为主的临床常见病症单从现象上看其病变部位是以胃肠为中心但由于导致这一病症发生的原因甚多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均在其中各种因素所致的脏腑功能紊乱元气亏损器质破坏均可导致本症候的发生。
造成的病理影响也十分复杂或升降失调或清浊不分或运化不行或疏泄失职或温煦不力或下元不固其标象虽在胃肠病本却是五脏兼及。
正是因为病因不同涉及脏腑有别损伤程度各异因而也就决定了本症候在性质上有寒有热有虚有实甚至寒热虚实错杂互见给辨证治疗都带来了较大困难。
历代医家对此症论述甚多其中最具系统性的当推明代医家李中梓他在总结泄泻理法时既提纲挈领地强调了湿为主因脾为主脏又简要阐明了其它原因、其它脏腑对泄泻的复杂影响使人知其要而通其变。
如《病机沙篆水泻》云“寒冷之物伤中满而胀传为泄宜温热以消导之湿热之物伤中下脓者以苦寒之物内疏之风邪下陷升举之湿气内盛者分利之里急者下之后重者调之腹痛者和之渝泄肠鸣脉细数者温之收之脓血粘稠每至固而不能便脉洪大有力者下之凉之。
”既明确指出各种不同病因病机所致泄泻的临床表现特点又提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
其所归纳提炼出的治泻九法更是对中医治泻经验的高度概括和全面总结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但由于作者行文过简各法的理论依据、运用要点均未一一阐明加之临床症候大多表里两兼寒热错杂虚实互见矛盾交织病情错综复杂虽每法均各有其适应症文献论述十分明确具体但临床运用却并不那么简单清晰常需如微鉴别数法兼施才能准确针对病机获得预期效果。
如望文生训则难得要领甚至因名废实反生疑误。
因而确有深入研究系统整理之必要。
本课题目前研究的正是这九法的理论依据。
中文摘要文章围绕明代医家李中梓治泻九法从源到流系统介绍了历代对九法的认识和发展重点阐明了各法的治疗学意义、理论依据及各类泄泻的病因、病理。
目的在于为治泻九法的临床运用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和清晰的治疗思路。
同时指出在学习继承李氏治泻心法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理论上的纲目井然虽给学习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临床运用却不能生搬硬套。
成中医大各家学说重点整理

1•尤在泾认为中风中寒,有汗无汗全在 体质 或在风在寒2. 喻昌言葛根汤所针对的是太阳阳明合并(太阳阳明病或阳明表証)3. 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千金苇茎汤4•钱乙治疗心气热,常用哪里 导赤散5.钱乙“五脏所主”的内容 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6•刘河间所创制的地黄饮子,主要是治疗 7.刘河间对中风的病机的人是强调 将息失宜,心火暴甚8•李杲提出内伤头痛的临床特征是,内伤外感的鉴别要点有哪些? 痛势绵绵、时痛时止、长久不愈。
外感者,头痛不止,必待表解或传入里头痛方罢,内伤者,头痛时作时止。
9•王好古阴证鉴别要点是什么?(1) 发热辩(2)口渴辩(3)烦躁辩(4)咳逆辩(5)便秘辩(6)下血辩(7)小便不利辩(8)小便色赤辩(9)手足自汗辩(10)全身有汗辩(11)谵言妄语辩(12)厥阴辩若病在少阴,则有面赤,默默不欲语,但欲寐,或四肢厥逆,或身表如冰石, 脉沉细。
若病在厥阴,则四肢厥逆,爪甲青,面黎目黑色,或自汗不止,脉沉弦 无力。
若病阴毒证,身表如冰石,四肢厥逆,体如被杖,脉沉细而微,或六至以 至八至、九至、十至而不可数”。
惟太阴一证,手足自温,自利不渴,尺寸脉俱 沉而弱”10•钱乙治疗五脏虚实证所用方剂(1) 心气热: (2) 肝实热: (3) 脾实热: (4) 肺实证: (5) 肾虚:地黄丸(1) 心虚:生犀散.安神圆;心实:泻心汤•导赤散(2) 肝虚:地黄圆;肝实:泻青圆,泻白散(3) 脾虚:益黄散;脾实:泻黄理玉露散⑷肝虚:补肺阿胶散,泻白散,益黄散;肺实:泻白散,甘桔汤,葶苈圆(5)肾虚:补肾地黄圆11•许叔微认为,仲景《伤寒论》辨证的关键在于辨清 12许叔微治疗“痼冷在肠胃间,连年腹痛泄泻,休作无时,服诸热不效”时,他认为应 该『宜先取去,然后调治易差,不可以畏虚以养病』 (温脾汤) 13 —刘完素14.李杲升阳散火汤区别于一般辛温解表法的关键所在是 酸甘化阴敛阴,寓收于 散,方中用柴胡、升麻、葛根、羌活、防风、独活、炙甘草、生甘草、人参、 白 暗痱导赤散;心实热:泻心汤;心虚热:生犀散;心虚肝热:安神丸; 泻青丸;肝肾俱虚:地黄丸;泻黄散;邪热伤脾:玉露散;脾气虚:益黄散;泻白散或甘桔汤;肺有痰热:葶苈丸;肺气虚:阿胶散表里虚实芍(治疗胃衰过食生冷,遏郁阳气所致的发热证)15•李杲认为阴火与元气的关系是 制约关系『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16.李杲治疗内伤热中证之法,约有两大端: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 17•李杲论脾胃升降的特点是重视脾胃阳气的升发18李杲升阳益气治则的代表方剂是 补中益气汤19. 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为什么 20. 张从正认为《内经》一书,惟以什么为要21•提出“养生当论食补,治疗当论药攻”的医家 22.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发散归于汗,涌归于吐,泄归于下。
浅谈李中梓治泻九法

泄泻 病是 临床 常 见 病 , 也 是 中医 治疗 上 具 有 独 特 优 势 的病 种 。泄泻 病机 总属 : 脾病 湿 盛 ; 辨 证 总 以辨 久 暴 , 分寒热 、 虚 实为 法 ; 然 治 疗之 法 , 应 推李 中梓 之 治泻 九法 最 为详 尽 : 即淡 渗 、 升提 、 清凉 、 疏利 、 甘缓 、 酸收 、 燥脾 、 温肾 、 固涩 。其 治 泻 九法 具 有 纲 领 性 意 义 , 能 熟 知 治泻 九法 , 则泄泻之机要尽在心胸 矣, 现 简要 论 述
摘要: 泄泻病, 辨治法颇多, 然论述较详者, 首推李中梓的治泻九法, 即淡渗、 升提、 清凉、 疏利、 甘缓、 酸收、 燥脾、 温肾、 固涩。虽
说治泻九 法, 仔细研读后却感到所 治病证 不仅 限于泄泻一证。其“ 师古 而不泥” , 博呆众长 , 实学医之人的楷模。我于无意 中研 读其
活泻九法, 稍有感慨, 现将李氏之治泻九法的病机和临床运用特点简述如下, 以供学者参考。 关键词: 泄泻; 治泻九法; 李中梓; 学术思想
中下 大虚 之病 … …肆 用 凉药 伤 及 中气 , 则 中愈 虚 。 ” 故 临证应 仔 细参 详 , 尤应 把 握 时 机 , 切莫寒凉太过 , 更 伤 其 阳。李 氏指 出 : “ 苦寒诸剂 , 用涤燔蒸 , 犹 当 溽 暑 伊 郁之时 , 而 商飚 飒 然 倏 动 , 则炎歆如失矣。 ” 临 床 可参
・
1 8 4 4’
李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

而 软乃 肾虚 之征 , 阴 虚 而火 来 乘金 者 ,壮 水 为亟 , 肺 , 能载诸药 上行 。甘 草“ “ 又 有裨金 官 , 咳嗽 咽痛肺 故 六 味地 黄丸 ”1 , 肾治本 。 能 以时 卧者乃 邪盛 之 痿均 治也 ”6 [o 补 t4 3 不 l 。全方 散 中有 补 ,扶 助正气 以利驱 邪外 1 ] 5
下, 均损 正 气 , 以补 中之 剂 调理 , 更 以祛 邪 扶 正 。鸡 云 : 肺气果 盛则清肃下行 , 岂复为 喘? 皆以火烁真气 ,
子性 平 , 为血 肉有情 之 品 , 以补 气血 。为 防单纯补 气 气衰而 喘。 谓盛者 , 所 非肺气 也 , 中之火也 … …气郁 肺
而化 燥 伤 阴 , 用 秋 石 润 泽 三 焦 , 秋 石 入 肺 肾二 者疏之 ” , 用逍遥散 以疏 肝解郁 。佩 兰能 “ 胃解 故 且 【 故 开 经. “ 能 消咳逆 痰稠 ”_ , 慢慢 调理 , l 经 5 故期 年而 愈 。 1 风与 痰俱 。 邪 为先 . 2 散 郁” , 助逍遥散 以平肝 木 。用 大剂牡丹皮 “ 苦能泻 阴 王邃初 . 望 6 , 年 0 患哮喘 火 , 能疏结 气 ”1 “ 辛 [ , 治一 切冷 热 气血 凝滞 ”1 导 血 5 5 。 [, 5 5
露毳
学 | 探 讨 恭
李 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
刘 晓 芳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

简析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形成及特色作者:陈晶晶张念志薛晓明韩明向关炜尚芳周波波孟丽红张彦博王娇娇胡蝶张晔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3年第11期【摘要】新安醫学作为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在中医学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固本培元是新安医学学术思想的重要分支。
文章通过对新安医家的相关著作及文献进行检索及研读,对新安医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的渊源与特色进行梳理与总结。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特色主要包括“博采众长,强调培补元气;脾肾同调,重视先后天之本;扶正祛邪,推崇温养气血”等方面,同时众多现代新安医家对此进行临床应用取得满意疗效,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可广泛运用于治未病、养生防病以及治疗众多疑难疾病等多个重要领域。
新安医学固本培元学术思想对丰富中医学理论体系及指导临床均有重要参考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与挖掘。
【关键词】新安医学;固本培元; 思想特色;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2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21-0013-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21.zgmzmjyyzz202318004A Brief Analysis of 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in Xin'an MedicineCHEN Jingjing ZHANG Nianzhi XUE Xiaoming HAN Mingxiang GUAN Wei SHANG FangZHOU Bobo1MENG Lihong1ZHANG Yanbo1WANG Jiaojiao3HU Die2ZHANG Ye41.Sh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12,China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Hefei 230031,China3.Anhu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4.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 030002,ChinaAbstract:Xin'an medicine, as a unique medical schoo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edicine.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foundation i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Xin'an medical academic thought. Through searching and studying the relevant works anddocuments of Xin'an physicians, this paper combs and summarizes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formation of Xin'an medicine and the origi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of Xin'an medic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mainly include“lea rning from the strong points of others, emphasizing the cultivation of vital energy; the harmony of spleen and kidney,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the foundation of heaven; strengthening the right and eliminating the evil, and advocating the warming and nouris hing of qi and blood”. At the same time, many modern Xin'an doctors have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 thought of strengthening the found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vitality of Xin'an medicine can be widely used in many important fields such as prevention of disease,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and treatment of many difficult diseases. The academic thought of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and cultivating the yuan of Xin'an Medicine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enrich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guiding clinical practice, and is worthy of further research and exploration.Keywords:Xin'an Medicine; Consolidate the Capital and Cultivate the Yuan; Id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Clinical Application新安医学在中国传统医药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新安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形成了文化底蕴深厚及流派特色明显的新安医学流派。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刘桂荣;李成文;戴铭【摘要】在编写<中医各家学说>教材时,通过认真研究,明确了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梳理了学派形成与发展历程,指出了中医学术学派划分的标准与划分方法及其应用,扼要介绍了中医主要学术流派,提供学界了解中医学术流派状况、探讨有关学术的新视角.【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3(041)006【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医学术流派;中医学术流派定义;学派形成时期;划分标准与方法;主要学术流派【作者】刘桂荣;李成文;戴铭【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山东,济南,250355;河南中医学院,河南,郑州,450046;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53029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31 中医学术流派的定义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系统的、独特的学术理论或学术主张,有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和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的学术派别[1]。
2 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和水平的产物,是在长期的学术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因医家的学术主张或学术观点不同,研究的角度、方法与手段的不同,以及研究者的哲学观念、所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学术见解和医疗方式,于是就形成了各种学派。
学派是学术发展中的一种现象。
在中医学发展史上曾出现过众多的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与进步,使中医理论体系得以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
关于中医学术流派的产生年代,目前有三种观点,一是形成于战国时期、二是形成于汉代、三是形成于宋金元时期。
一般而言,理论的建立是一个学科形成的重要条件,只有学科形成,才可能产生学术上的不同流派,学派的形成是学术成熟的标志。
虽然据《汉书·艺文志》所载在战国时期形成了医经、经方、神仙、房中四个不同的“学科”,在“学科”中又有不同的学派,如医经七家、经方十一家等,但并无著作传承下来。
汉代中医学体系初步确立,经过两晋南北朝、唐朝的不断发展,至宋金元基本完善,学术争鸣,学派纷呈,产生/出现了伤寒学派、河间学派、易水学派等学术流派等。
李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

李中梓辨治喘证学术思想探析刘晓芳【期刊名称】《江苏中医药》【年(卷),期】2012(044)008【总页数】3页(P4-6)【关键词】喘证;中医药疗法;李中梓【作者】刘晓芳【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56.12李中梓,明清之际著名医家,精研《内经》,认为书中论喘“其因众多,究不越于火逆上而气不降也。
挟虚者亦有数条,非子母情牵,即仇讐肆虐,害乎肺金之气,使天道不能下济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1]304又针对“世俗一见喘家,纯行破气”之弊,提出“因虚而死者十九,因实而死者十一”[1]304,故极重视喘证的辨证施治。
李氏云:“虽然,火则一而虚实则分。
丹溪曰:虚火可补,参芪之属;实火可泻,芩连之属。
”[1]304故论治喘证宗丹溪之法先分虚实。
1.1 痰凝胶固,直捣巢窠顾明华,10年哮喘,遍治无功。
李中梓诊其两寸俱涩,余部俱实,半载之间,吐5次而下7次,更以补中之剂加鸡子、秋石,期年而愈[2]770。
患者脉“两寸俱涩,余部俱实”,李氏认为“涩者痰凝之象,实者气壅之征”[3],“涩而坚大,为有实热”[4],寸脉俱涩,则痰凝胶固于肺,其病10年,痰必根深蒂固。
脉现气壅之征,但纯行破气,胶痰难除,故遍治无功。
辨证属虚实夹杂以实为主,法当补泻兼施,急祛胶痰,兼顾正气。
若急祛其邪,则当给邪以出路,故半年间吐下数次。
一因病久,一因多吐多下,均损正气,更以补中之剂调理,以祛邪扶正。
鸡子性平,为血肉有情之品,以补气血。
为防单纯补气而化燥伤阴,故用秋石润泽三焦,且秋石入肺肾二经,能“消咳逆痰稠”[5]106,经慢慢调理,故期年而愈。
1.2 风与痰俱,散邪为先王邃初,年望 60,患哮喘20年。
李中梓诊其脉尚有神,右寸浮滑,故以杏仁、防风、甘草、桔梗、白芥子、麻黄,3剂而病状减。
又以丹溪治哮丸与之,日进六君子汤,连服经年而愈[2]770。
患者虽年高病久,但李氏诊其“脉尚有神”,故必先祛其邪,唯“右寸浮滑”,“ 浮滑风痰”[4],右寸候肺,此风痰在肺,故先祛风化痰。
医宗必读李中梓

匡宗 谚夸 中楫
口 王 雪 之
不 泄 。山 药 性 缓 ,欲 长 用 。淡 竹 叶 性 寒 清 心 火 , 但 有 走 无 守 。石 斛 气 浅 力 薄 ,配 人 参 、黄 芪 才 奏 效 。驴 皮 胶 入 肺 肝 ,止 血 补 瘀 ,疏 风 补 虚 。对 于 药 物 的 不 同 特 点 ,他 指 出 :宽 中 发 汗 ,苍 术 强 于 白术 ;补 中 除 湿 ,白 术 优 于 苍 术 。 半 夏 辛 而 能 守 ,南 星 辛 而 不 能 守 ,其 性 烈 于 半 夏 。南 星 专 主 风 痰 ,半 夏 专 主 湿 痰 。防 己泻 血 分 湿 热 。木 通 泻 气 分 湿 热 。 羌 活 善 行 气 分 ,舒 而 不 敛 ,升 而 能 沉 ,人 手 足 太 阳 以 理 游 风 ;独 活 善 行 血 分 ,敛 而 不 舒 ,沉 而 能 升 ,入 太 阳 肺 、少 阴 ’肾 以 理 诸 风 。 昆 布 消 瘰 疬 瘿 瘤 ,软 坚 散 结 ,功 效 强 于 海 藻 ,久 服 令 人 消 瘦 。
医 垒 元 戎 师 张 李 ,逐 脉 定 方 察 病 机 。 伊 尹 汤 液 广 为 法 ,东 垣 之 说 多 裒 辑 。
54 [201 5.o71l
笃霪
在 李 中 梓 医 学 思 想 的 启 迪 下 ,余 善 于 辨 别 疑 似 证 ,特 别 是 确 切 辨 析 阴 阳 、表 里 、寒 热 、虚 实 四类 容 易 混 淆 的 病 证 ,从 《医宗 必 读 》中 得 到 启 示 ,准 确 作 出 诊 断 ,指 导 遣 方 用 药 。临 床 注 重 阴 阳 水 火 的 相 互 关 系 。因 为 阴 阳 水 火 是 万 物 之 本 ,在 人 身 之 中 即 为 气 血 。水 火 宜 交 不 宜 分 ,水 火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不 已 ,推 动 了万 物 的 生 长 和 发 展 。 治 先 天 根 本 ,则 有 水 火 之 分 ,水 不 足 者 ,用 六 昧 丸 壮 火 之 主 ,以 制 阳 光 ;火 不 足 者 ,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李中梓

《内经知要》
《内经》的节注本,2卷。作者精选《内经》中重 要篇章内容,依据其理论体系予以分类详释。全 书分为:道生、阴阳、色诊、脉象、经络、治则、 病能等八篇,基本上体现了中医理论体系的概况。
清代薛雪予以重校并加按语出版,遂广为流传。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
4
《医宗必读》
李氏认为,天地造化之机,在于水火;水火之机, 在于互济,互济即水火相交。
用自然现象来比喻水火之间的关系:“太旱物不 生,火偏盛也;太涝物亦不生,水偏盛也。”于 是“煦之以阳光,濡之以雨露,水火和平,物将 蕃滋。”
而人体与自然必须保持协调与统一,水火二气共 同主宰人体生命活动。只有水火相交,人体才有 正常的功能活动。
12
(二) 先后天根本论
上古圣人见肾为先天之本,故著之脉曰:人之 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竭,根本将自生。 见脾胃为后天之本,著之脉曰: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所以伤寒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 盛衰;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两脉既生, 他脉可弗问也。
13
(二) 先后天根本论
治先天之本有水火之分: 水不足——六味丸 火不足——八味丸
综合性医书,10卷。 卷一,为医论及图说。 卷二,为脉诊、色诊。 卷三、卷四,论述常用药物三百五十余种。卷五,
论伤寒。 卷六至卷十,论内科杂病三十五种,对病因、病机、
症状、治法、方药均详细论述,均先取《内经》, 次采各家名论,并参以己见和医案举例。立论中肯, 辨析精详,为习医之门径书。
5
《颐生微论》
治后天之本有饮食劳倦之分: 饮食伤——枳壳丸 劳倦伤——补中益气汤
14
用药特点
理脾不拘于辛燥升提 治肾不泥于滋腻呆板 既反对时医滥施苦寒 又不赞成浪用桂附 补肾理脾,法当兼行
广西中医药大学《各家学说》重点总结

单选孙思邈1,孙思邈总结的房事禁忌不包括:体质。
2,孙思邈创制的治疗肺痈的方剂是:韦茎汤。
3,孙思邈创制的治久病虚赢,寒积腹痛方剂是:温脾汤。
4,创制独活寄生汤的医家是:孙思邈。
5,创制小续命汤的医家是:孙思邈。
钱乙钱乙的著作是:小儿药证直决钱乙小儿五脏辨证对后世哪个医家创立脏腑辩证影响最大:张元素钱乙阐发小儿生理特点不包括:易寒易热钱乙治疗肾虚证用:地黄丸钱乙认为损伤脾胃的原因不包括:情志所伤刘完素1,刘完素创制的治疗表证兼有里热方剂是:防风通圣散。
2,刘完素认为五志化火生热的关键在于:心。
3,刘完素创制的地黄饮子用于治疗:暗痱。
4,刘完素用通腑法治疗中风的方剂是:三化汤。
5,刘完素认为中风预后较差的是:中脏。
张元素1,《元史》编修王韦所说的金代医学家中兴代表人物不包括:朱震亨。
2,张元素治疗肝病方法不包括:本寒温之。
3,张元素认为附子乃阳中之阳,是因附子为:气厚。
4,张元素创制的新方是:九味羌活汤。
5,张元素治疗脏腑疾病用药的依据是:寒热虚实。
张从正1,张从正的著作是《儒门事亲》2,创立攻邪学派的医家是:张从正。
3,张从正吐法不包括:泄气。
4,首先提出攻邪学说的医家是:张从正。
5,张从正病邪理论部包括:安正祛邪。
李杲1,撰写《内外伤辨惑论》的医家是:李杲。
2,李杲治疗肺之脾胃虚的方剂是:升阳益脾汤。
3,李杲治疗肾之脾胃虚的方剂是:沉香温胃丸。
4,创制普济消毒饮的医家是:李杲。
5,创制清胃散的医家是:李杲。
朱震亨1,《丹溪心法》论述痰病病机不包括:阴虚。
2,朱震亨认为相火特性是:内阴而外阳。
3,朱震亨阐发阴阳的观点是:阳有余阴不足。
4,朱震亨认为与相火有密切关系的脏腑不包括:心火。
5,《丹溪心法》中治疗郁证的方剂是:越鞠丸。
薛己1薛己朝夕互补法所用得方剂不包括左归丸2薛己治危急虚证所用的方剂是八味丸3薛己的脾胃肾同治不包括脾肾阴虚4薛己温补肾阳得方剂是八味丸5薛己的学术特点是脾肾并重张介宾1.张介宾阴阳学说内容不包括阴阳平衡2.与张介宾无关的内容是:御医3.张介宾治形的核心是:填精4.张介宾指出命门为:真阴之脏5.提出“阴阳者,一分为二”的医家是:张介宾吴有性吴有性的著作:瘟疫论吴有性称之为“治疫之全剂”的方剂是:三消饮创立清瘟败毒饮的医家是:余霖瘟疫传变方式不包括:循经传变创立三甲散的医家是:吴有性王清任王清任的著作是:医林改错王清任治疗气虚中风的方剂是:补阳还五汤王清任治疗腹泻血瘀的代表方剂是:膈下逐瘀汤王清任认为导致半身不遂的原因是:元气亏损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多选孙思邈;1,重视医德与行医规范的医家有:A孙思邈B陈实功C缪希雍D万全E喻昌2,孙思邈的运动养生方法包括:A适当运动B按摩C引导D调气E内视3,孙思邈治疗不孕症的朴硝荡胞汤由那些方剂化裁而来:A大黄牡丹皮汤B抵当汤C大黄附子细辛汤4,孙思邈饮食养生内容包括:A饮食清淡C少食多餐D饮食宜忌E食疗5,孙思邈雍药饵养生的方剂有:A地黄汤B黄精膏C不老诞年方E彭祖延年柏子仁方钱乙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的学术渊源是:内经难经金匮要略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钱乙小儿五脏辨证纲领内容是: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钱乙临证善用丸散的理由是:简便救急寓宽于猛便于携带服用方便钱乙化裁古方创制的心方是:六味地黄丸异功散对钱乙著作进行注释的医家有:阎季忠熊宗立薛已张山雷刘完素1,刘完素的弟子有:A穆大黄B马宗素C荆山浮屠2,罗知梯将哪些医家的学术思想传给了朱震亨:刘完素张从正李杲3下列有联系的病机和病症是:诸涩枯凅干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李中梓学术思想李中梓,字士材,号念莪,江苏华亭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医家.生於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卒於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
李氏出身科甲贯珠,官僚门第,衣冠薮泽之家。
早年学举业,十二岁即取得秀才资格,因以清刚之气,隽上之才,而不合“诗文要歌颂者,人物取软滑者”的录取标准,故屡试不第,应考九次仍未能中举,蹭蹬场屋,复因其妻及两亲子被庸医用凉药所误而亡。
自己又体弱多病,遂转而学医,以贡生终焉。
其於《删补颐生微论——自序》言:“余少治经生言,及两亲子俱以药误,予又早岁多,然迫于思,而以邹鲁之业,兼岐黄家言,药世道之受病,而因以通有生之疾,似同源而异流矣.。
”李氏从事医业四十余载,李氏接触医学约从母病开始,自究医理,攻研医学,自学成材,终成名医。
李中梓一生著作甚富,先后共撰述廿余种医书,惟屡经兵患,迄今仅存九种,现将其著述依年代的先后,主要下列几种:1. 雷公炮制药性解(1619年)二卷;2. 医宗必读(1637年)十卷,台南综合出版社,1989年,据明·崇祯十年丁丑,经纶堂刊本;3. 内经知要(1642年)二卷;4. 删补颐生微论(1649年)四卷,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年据明·崇祯十五年壬午,聚文堂刊本;5. 伤寒括要(1649年)二卷;6. 里中医案一卷据李氏四世孙于升庵抄本,成书年代不详;7. 诊家正眼二卷;8. 病机沙篆二卷;9. 本草通玄二卷。
其中,《医宗必读》与《删补颐生微论》两书虽然皆属辨证论治之书,但《医宗必读》著重在临床,词简而明,法精以详,类似於临床手册;《删补颐生微论》侧重於说理,类似於医案医话,两书合勘,可以窥见李氏学说及医疗经验的大部份,也可以作为研究士材学说的阶梯。
一、学术著作(一)《医宗必读》一书共十卷,其内容大致可分为三大部份:1. 总论(卷一):系医论专辑,其中关於指导读书法二篇,指导治病用药法十二篇,能反映其学术造诣,是李氏临床实践经验总结。
2. 脉法(卷二):本卷分两个内容组成:一为《新著四言脉诀》,一为《脉法新参》、《四言脉诀》。
汉·张仲景《平脉法》中已开其先导,宋·崔嘉彦衍绎成帙,明·李时珍加以删补,李氏又补其缺,正其谬,复加注释,更加详明。
后世的《医宗金鉴》,俞根初之《通俗伤寒论》均采用它。
《脉法新参》,为李氏的论脉专辑,可与《士材三书》中的《诊家正眼》互相阐发。
3. 证治类方(卷五卷十):卷五“伤寒六经证治”,对每个证候的解说,仿成无己《伤寒明理论》,简明扼要,大体是《伤寒括要》的辑录。
六至十卷,分论杂病36个病种,都先论述经义,次选前人的论述,益以自己的阐发,精辟处超过前人,后附治案,亦均精切。
此外,还有李氏自订方七首,包括有:(1)润肺饮(2)利金汤(3)阴阳攻积丸(4)肺痈神汤(5)清宁膏(6)拯阳理痨汤(7)拯阴理痨汤。
这七个自制方,李氏都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其中拯阴理劳汤及拯阳理劳汤两方,《医宗金鉴》虚劳门俱转引载,加减法亦全部引用。
后来更衍出更多的新方,李氏创造於前,吴谦,林佩琴等采用於后,并有所补充,从而扩大其应用。
(二)删补颐生微论内容分析删补颐生微论为李氏学术思想之另一代表作,全书四卷,共24篇,按其内容可归纳为五类:1. 医学源流(《医宗·第二》);评议古医32家,析其精粗,议论中肯,,可与吕元膺《医门群经论》及《诸经论》先后辉映。
2. 论药,释方,明治(《宣药·第七》、《药性?第二十一》、《医方?第二十二》、《明治·第十四》):这四篇是理论贯穿临床的精粹部份,指出用药的“君臣佐使,逆从反正”的要则,为李氏用药的心得处;后述“七方”,“十剂”,斟酌古说,加以融化。
各方主治多根据临床经验,释方亦实事求是,多有可取。
3. 审病机(《别证·第十》、《知机·第十三》):强调辨证审因,其要旨为“脉有雷同,症有疑似,水火亢制,阴阳相类;脏之发也混於腑,血之变也近於气;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
”并举前人治例,以证实其说理之来自实践。
李氏认为古之论病,不曰病形,不曰病体,而曰病机……只熟於理而己,理熟则机得,机熟则言中。
把病机与病理结合在一起,有其清澈的看法。
4. 气化(《化源·第十二》、《运气·第八》、《风土·第十五》):此为治病求本的一个主要环节,联系著因时制宜和因地制宜,重点在“资其化源”。
5. 医案(《医案·第二十三》:辑录经验医案30例,常例、常治概不列入,俱以病情复杂多变者为主,所采治案,比《医宗必读》少而精,主要突出二点:一为突出凭脉辨证,脉法与治法针对性强,如治黄贞父肠风下血案;二为突出议病用药以理论为指导,如治杨文老痰喘,治俞望之郁热呕吐案,都属可法可师。
二、李中梓之主要学术思想(一)治病求本,重视先后二天李氏认为要掌握生命之本,必须重视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
先天之本在肾,其云:“…未有此身,先有两肾,故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而人资之以始者也,故曰先天之本在肾”;又曰:“…古之神圣察肾为先天之本,故其论脉者曰:人之有尺,犹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根本将自生”,盖人以精气为本,肾中内寄元精元气,五脏六腑之精均藏於肾。
《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李氏认为精者水之华也,神倚之如鱼得水,气依之如雾覆渊,精化为气,气化则神集;元气充满,神必备矣,故足於精者,百疾不生;穷於精者,万邪蜂起,遇症虚者,亟保北方,以厚生命之根。
李氏治病,重视肾命之阳,长於补火益元,强调不知扶阳者,是不知生命之本;不知补火者,是不知气化之根。
李氏受东垣《脾胃论》中脾胃为元气之本及土为万物之母的影响,认为人之有脾胃,犹兵家之有饷道,饷道一绝,万众立散,脾胃一败,百药难施。
上古圣人见土为后天之本,故其著述言脉者,曰四时皆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其云:“脾何以为后天之本?盖一日不食则饥,七日不食则胃涸绝而死。
故曰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脾胃一败,百药难施.一有此身,必资谷气,洒陈於六腑而气至,和调於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之以生者也。
故曰后天之本在脾。
”“是以伤寒当危困之候,必诊冲阳以察胃气之有无,冲阳应手则回生有日,冲阳不应则坐而待毙矣;必诊太溪以察肾气之盛衰,若两脉俱在,他脉可弗问也。
”李氏治病重视脾、肾的观点,,体现在他整个学术思想当中,无论是治虚损久病,如痰饮、肿胀、,泄泻、久痢抑或是治实证用苦寒药太过之病,如淋证、小便闭癃、痢疾等,李氏多从调补脾肾论治。
如治严佑非患淋证作痛,小便痛如刀锥,服清火祛湿之剂达三百贴,病势日盛,李氏诊脉两尺数而无力,是虚火也。
用八地黄丸加车前子、沉香,,服后痛减,尿仍频数,改朝服补中益气汤,晚服八味地黄丸,逾月而病去其九;倍加参耆,十四日而霍然矣。
(二)水火阴阳,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李氏认为,水升火降,阴阳相交,推动了万物的生长和发展。
然水性本就下,火性本就上,如何使之反其性而升降?李氏引用《周易》卦爻,坎离既济,阴阳水火相生之理,解释人体生化之机,认为水之所以能上升,有赖於火气的蒸腾;火之所以能下降,亦有赖於水湿的润泽。
水火阴阳本是互为依存,火下水上,是为相交,古人谓之“既济”,既济则生万物,物将蕃滋;火上水下,是为不交;古人谓之“未济”。
未交则能死物,如大旱而万物不生,乃是由於火热的偏盛不能下降;大涝而万物不生,正是由於水湿的偏盛不能上升,凡此都是属於水火未济,阴阳不交之象。
所谓“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此表明阳气若缺乏阴血滋润,便为亢阳壮火;阴血如缺少阳气温煦,则为沈阴败浊。
此即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神乃绝。
此代表了李氏重视水火互济,阴阳宜交的观点。
(三)气血俱要,补气在先;阴阳并需,养阳为重李氏认为气与血,为人所赖以生,气血充盈,则百邪外御,病安从来;气血虚损,则诸邪辐辏,百病丛集。
而阴阳二气也是相互依存、互为化生;但他对气血阴阳的看法,特别注重气、阳,赞同《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论点,信奉东垣学说,认为气血,阴阳对人体的作用,以气、阳为主,通过观察自然界对生物的影响。
其云:“物不伏於阴而生於阳,譬如春夏生而秋冬杀,向阳之草木易荣,潜阳之花卉易萎。
”对应到人体生理、病理、治疗等方面,均可运用这种学说以说明。
《灵枢·决气篇》:“黄帝曰: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
”说明了生命物质虽有气,血,津液之分,但皆本源於气。
李氏此种以气、阳为主的理论,适用於久病气血两虚或阴阳两虚,例如其痢疾医案中治顾伟男久痢用苦寒药不效,李氏诊为气血两虚,用十全大补汤,兼进补中益气汤加姜桂,治之而愈;治毛孺初久痢,右尺濡软尤甚,诊为命门火衰不能生土,用附子理中汤,治之而痊。
此外,其他如大出血,或吐血、便血以及女子崩漏,男子遗精、滑精、自汗、盗汗等病,如症见阴阳两虚时,治法当阴阳并补,然又当知补阳在补阴之上。
此类病例在李氏医案中均可发现。
其处方用药宜七成补阳,三成补阴,若其病势较轻,亦当六四比例为善;若病势严重,淹淹欲脱之际,尤宜单独补阳,良以阴血不易就涸,而阳气可以立脱,古之独参汤血脱益气,即属此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有“阳生则阴长”句,正是说明先阳生而后能阴长,益可见补血药中重用补气药,收效益大。
(四)辨疑似之证,脉证合参李氏治病,受朱丹溪《脉因证治》的影响,强调审脉求因,辨证论治。
在辨证治疗方面,对於虚证用补,实证用泻,寒证用温,热证用清,颇多阐发,累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心得体会。
但其临床更具特色的是对疑似之证的辨识,他认为脉有雷同,症有疑似,在“雷同”与“疑似”的脉症中,如果辨识不清,极易杀人於反掌。
其於《医宗必读·疑似之症须辨论》云:“临疑似之症,若处云雾,不辨东西,几微之间,瞬眼生杀矣。
”因此,特别强调明辨虚实、寒热、气血,脏腑之间的疑似,透过表面的假象,察其疾病的本质所在。
对於这种情况,李氏称之为“别症”,即区别类似的症候,审证求因。
其云:“历观名论,皆以别症为先。
症固难别,别症亦未易也。
脉有雷同,症有疑似,水火亢制,阴阳相类。
脏之发也,混於腑;血之变也,近於气。
大实有羸状,误补益疾;至虚有盛候,反泻含冤。
或辨色已真,而诊候难合,或指下既察,而症状未彰,欲按古今法而功效弗臻,欲师心处疗而狐疑莫决,展转进退,毫厘千里,独不计人以死生寄我,我以尝试图功,彼祸人者无论矣。
即偶中者,讵可对衾影哉。
.李氏对难辨别的疑似证,归纳为四个方面: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候;水火亢盛,阴阳相类;脏之发也混於腑;血之变也近於气,如积聚在中,按之则痛,色红气粗,脉来有力,实也,甚则嘿嘿不欲食,肢体不欲动,或眩晕生花,或泄泻不实,皆大实有赢状之候;若误补之,是盛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