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赏析
五代越窑秘色瓷兽耳尊赏析
五代越窑秘色瓷兽耳尊赏析
釉面伴有悠长年风月而形成之土沁,釉面风蚀粗化而呈黯光(亚光泽)。
青翠莹润如玉,青釉亮洁均匀、如冰似玉,胎釉结合紧密,底露六粒长方支钉,胎显香灰白,并熟透且有日久而慢慢渗入的土沁,钉边沿釉因年长收缩硬化,其釉色呈亚光色泽,综合特征符合五代时浙江宁波一带所出之越窑器。
我收藏的五代秘色瓷兽耳尊,此藏品工艺精细,采用堆塑、刻、划瓷塑等之花饰表达方式,使整器工整,素朴,抽象大气。
这是五代越窑成功的一件作品。
我收藏的这越窑秘色瓷兽耳尊高:23.3cm,口径:10.5cm,底径:10.5cm。
如图:。
谈越窑青瓷的艺术特色
谈越窑青瓷的艺术特色越窑青瓷这一传统民间造型设计走过了漫长的千余年岁月。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
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越窑在东汉到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而且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陶瓷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洋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品种十分丰富,有碗、壶、瓶、罐、盒、罂和雕塑等。
同类器皿又有多种制式。
以碗为例,分圆口、花口。
圆口碗以斜壁呈45度的浅身敞口多见,据考证,当时主要用于喝茶,所以也叫茶盏。
花口碗则有四瓣、六瓣等。
早期越窑制品的造型。
越窑青瓷造型,不论其设计风格,还是其装饰图案,都带有一种自然亲和性,透露出温暖的人文主义关怀。
它融和着地域的历史传统的人伦意识和文化心态,如许多越瓷器皿造型讲究圆和、对称、“天人合一”。
一:形象类动物塑造。
器物外形基本完整,在器表的显著位置,象征性地附加或堆塑动物形象,作为装饰,通过艺术处理,以达到比喻和联想的效果。
二:拟形类动物塑造。
器物主体模拟一个完整的动物形象。
这是浙东早期越窑青瓷造型中最具特色的形式,它在器形上设计别具匠心,对表现对象的观察细致而且敏锐,能够抓住动物造型的基本特征,在胎体捏塑、施釉和烧制水平上都有较高的要求。
由于器型生动活泼,外观引人注目,有许多令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的精品为我们所熟悉。
三:装饰类动物塑造。
器物的顶部、肩部、盖钮或其他相关位置,用个体或组合的动物形象作为装饰,体现设计者的艺术构思和制作工艺水平。
越窑: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质如碧玉,引领饮茶新风尚!
越窑:唐代青瓷的最高水平!质如碧玉,引领饮茶新风尚!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越窑瓷青瓷与唐代的饮茶风尚关系十分密切,其瓷质造型,釉色之美,深受饮茶者的喜爱。
饮茶风尚又影响了越窑青瓷的型制。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唐代越窑青瓷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五代吴越时越窑瓷器已“臣庶不得用”,作为吴越王钱氏御用及贡品。
进贡瓷器动辄万件;入宋以后,贡瓷数量有增无已,一次进贡有多达十四万件者。
越窑在南方浙江省绍兴,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
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
鸟式杯仿汉代铜器式样,敞口微敛,弧壁渐收,高圈足外撇。
杯外壁贴塑一飞鸟,头部高出杯口,伸展双翅,相对处饰鸟尾为柄。
内外均施青釉,釉色青绿微闪黄色,釉面有细小的开片纹。
鸟身刻划线纹、圆点纹,鸟尾划直线纹。
越窑青釉直颈瓶,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细腻,发色纯正。
唐代越窑青瓷釉质细腻,透明度好,釉色极为优美,青绿色调,浑厚滋润,其胎体灰白色,浅淡的胎骨使釉色愈加亮丽幽美,釉面犹如一湖清水。
此瓶应为晚唐烧制的越窑精品。
此杯的口沿和杯身造型屈曲有致,犹如海棠花开,杯足较高,外撇。
此种造型来源于萨珊金银器“多曲长杯”,具有浓郁的西域风格。
此样式进入中国后,南北方瓷窑都有烧造,成为唐代较为流行的式样。
此杯胎质细腻,釉层均匀,反映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碗十花瓣口,里外满釉,釉色青绿,如“嫩荷涵露”、“古镜破苔”。
唐代中期以后越窑产品的质量逐渐提高,有“类玉”、“类冰”及“千峰翠色”之誉。
至晚唐,越窑更加兴盛,其中碗的形式很丰富,有荷叶、海棠和葵瓣形,还有仿金银器造型者。
越窑系青瓷
三国熊灯
三国 越窑蛙盂
三 国 鬼 灶
造型像潜艇,青 釉光亮,很少见 到鬼灶头部刻有 席纹,灶台两锅 规则,是件少见 的精鬼灶
三 国 越 窑 虎 子
三 国 哥 弟 俩 蛙 盂
战 国 原 始 瓷 鼎
三国珍宝鹰头尊
三国 越窑青釉羊首飞鸟四系壶
三国时期的越窑产品,胎质坚致 细密,胎骨多为淡灰色,釉层均匀, 釉汁洁净,早期纹饰简朴,纹样有 水波纹、弦纹、叶脉纹。晚期装饰 趋向繁复,出现斜方格纹,还出现 了堆塑方法,器物可分为日用品和 明器(陪葬品)两类。
五 代 越 窑 瓜 棱 执 壶
五代 越窑秘色釉兽面耳执壶
五代 花瓣型温酒壶
五代 越窑青釉双鱼柄短流壶
五代 越窑刻花粉盒
五代 越窑托盏
五 代 越 窑 缠 枝 纹 刻 花 执 壶
五代时期江浙一带的吴越国,较少战争,越窑的 瓷业生产能够继续发展,产品质量仍独步天下。
五
代
器物造型釉色、装饰及装烧工艺等方面继承唐代 风格,器形繁多,胎壁普遍减薄,造型变得轻巧 优美,折射出以釉色和造型取胜的时代风尚。
鸡首壶
南 朝 越 窑 花 蓝 式 水 浇 壶
高:15.4cm 口径:18.2cm 器作花蓝式,敞口,宽折沿,口沿饰缠 枝纹,口沿一端有槽形流口。
南 朝 荷 瓣 尊
南北朝 唾盂
南朝 越窑莲纹大钵
南 朝 虎 子
南 朝 青 釉 莲 形 油 灯
南朝时以刻划莲瓣纹或荷花纹为主, 花瓣多用3-5条划线组成,且沿用至 唐初;褐色点彩依然流行,但褐点 缩小,呈小圆珠形,排列细密,与 东晋时有别。
越窑青瓷纹样的装饰特点
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 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 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 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例如往往在内底刻划 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 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 壁划粗棱线。
湖水青蓝——越窑青瓷
湖水青蓝——越窑青瓷五代越窑青釉龙纹碗越窑,其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
在唐代后期,南方的越窑与北方的刑窑为当时瓷器两大类型的代表。
位于南方的越窑主要生产以艾色为主色调的青色瓷器,而位于北方的刑窑则主要生产以白色调为主的瓷器,后世谓之“南青北白”。
皮日休言:“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
便说于此。
五代越窑青釉线绘鹦鹉纹执壶而在唐代末期,茶也已作为重要的饮品进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而以瓷饮茶也为当时的主流风向。
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邢瓷类冰”,把越窑绝美的青色调比喻为玉石,并把越窑青瓷列为茶具中第一品,可见其时人们对于越窑青瓷的推崇。
五代越窑青釉莲花净水碗越窑青釉碗越窑的大发展时期应为唐末到宋初,唐代末期的越窑,多以素面为主,以线条与绝美的釉色取胜。
而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装饰初期以素面为主,后期堆贴尤其是刻花大为盛行,题材多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
艺术形式多种多样,艺术风格丰富多彩。
而到了宋初,仍延续了五代之风。
越窑青釉彩绘香炉而关于越窑,其中还有一类最为神秘,谓之秘色瓷。
乾隆皇帝曾言:李唐越器人间无,赵宋官窑辰星看。
所说便是此类瓷器。
这类“秘色”瓷器,一直以来保持者神秘的面纱。
直到1978年,位于陕西扶风的法门寺地宫出土了14余件带有秘色记载的瓷器,才让这一千年之秘告白于天下。
地宫出土秘色瓷器:地宫出土文物实景出土瓷器实物秘色花口盘地宫出土秘色青釉八棱瓶地宫出土金银平脱花口碗地宫出土金银平脱花口碗(纹饰图)越窑器物欣赏:越窑青釉五管瓶越窑青釉莲纹盖合越窑青釉莲花纹盖钵越窑青釉莲花纹线绘渣斗南宋越窑青釉萱草纹花口盘宋瓷收藏者的学习交流平台!。
越窑青瓷
唐五代越窑青瓷技艺及艺术特点闻名于世的越窑青瓷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倍受人们的赞赏和青睐。
越窑之名,最早见于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越瓷类玉越瓷类冰”。
唐代通常以所在州名命名瓷窑。
当时,越窑的主要窑场在越州的余姚、上虞一带。
因此越窑是指坐落在唐代天宝年间越州辖区内的窑场,以出产类玉似冰的青瓷而着称,超出这个范围的浙江其它地区的窑场,尽管生产越窑风格的青瓷,但不能称之为越窑,而只能为越窑系窑场。
越瓷的特点是胎骨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翠莹润,光彩照人。
越瓷不但是供奉朝廷的贡品之一,而且又是唐代的一种重要的贸易陶瓷。
同时与唐代精美工艺品和文苑艺术交相辉映,在工艺美术领域里开创了一个新的世界。
唐代越窑青瓷佳品中除了执壶、罂、盘、缸、洗、钵、碗、杯以外,还有灯盏、熏炉等器皿,如浙江临安出土的越窑褐彩如意云纹镂孔熏炉,全器由盖、炉、座三部分组成。
盖呈头盔形,有镂孔,釉色青绿,整个炉身绘有釉上彩如意云纹,富有新意,具有很强的观赏性。
炉身下设五个兽头支足,炉座的造型也颇具特色。
此炉为焚香用具,体积较大且造型别致,为唐代越窑青瓷的上品。
越窑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在魏晋南北朝。
不仅质量显著提高、品种繁多,而且装饰亦精美动人。
瓷器的质量较高,在器物的装饰上与三国两晋时期一脉相承,并出现了一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并有独到之处的作品,使六朝越窑瓷器的装饰艺术更加璀璨夺目。
唐、五代时期是越窑发展鼎盛时期,代表了青瓷的最高水平,尤其是所谓的“秘色”瓷,更是当时越窑青瓷的十分引人注目的产品。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
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
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五代越窑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表面光泽,胎色呈灰或浇灰色,釉质腴润光亮,半透明,釉层薄而匀,釉色前期以黄为主,后期以青为主。
青青碧色润心田 越窑、汝窑、龙泉窑青瓷釉色赏析
青青碧色润心田越窑、汝窑、龙泉窑青瓷釉色赏析摘要:说起最能代表中国特色的文化符号,恐怕就要算瓷器了,China—既是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称谓和界定,也蕴含中国人对自己千年瓷文化的诠释和骄傲。
瓷器作为中国的代表和文化符号,千百年来用其独特的色彩和烤制工艺诠释着文化与美。
该文主要阐述了我国瓷器的起源和历史进程,并主要针对越窑、汝窑、龙泉窑青瓷釉色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中国瓷器演变历程釉色赏析中国瓷器文化起源很早,原始瓷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青铜时代。
从商代开始,瓷器便成为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集实用和赏玩于一身,以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器型和丰富多彩的釉色带给人美的感受。
说起历朝历代瓷器颜色釉的发展,商周时期表现为原始瓷器施釉不均,釉色欠光泽,一般为灰绿色或黄绿色;春秋战国时的瓷器在烧制技术上有很大进步,施釉较均匀,主要为青黄色;秦汉时期瓷器一般施半截釉,釉色在西汉时多绿中闪黄,东汉多为青绿色,这时还首次出现了黑釉瓷;三国两晋时期,西晋末期在青釉瓷器上还出现了褐色斑点装饰;南北朝时期除青釉瓷外,仍继续烧制黑白釉瓷;隋唐五代时期除继续烧制青釉瓷和黑釉瓷外,白釉瓷已很成熟,唐代出现了釉上彩和釉下彩绘,以及彩釉斑装饰手法;宋代在瓷釉烧制方面大发展,青釉、黑釉、白釉瓷烧制成绩突出,此外兴起在白釉上加红绿黄彩的手法;元、明、清时期创烧出类型多样的彩色瓷及釉色新品种,如青花、釉里红、三彩、五彩、斗彩、珐琅彩等,五光十色,应有尽有。
综上所述,中国瓷器的烧制最早是从青瓷开始的,从商代直至宋代,青瓷生产在瓷器烧制领域中占了主导地位,在我国南方兴起了许多著名的窑场,烧制出品质绝佳的青瓷品种。
青瓷是釉面基本色调呈青绿色的瓷器,青釉也是中国瓷器最早的颜色釉,在古代,人们常常把青、绿、蓝三种颜色都称为青色,多表现为青中泛黄,或泛灰、绿、蓝。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爱青绿色:“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
青瓷之祖:越窑青瓷赏析越窑因这一带古属越州,故名。
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
越窑是大唐帝国著名的一个瓷种,为唐代六大名窑之首。
公元三四世纪时,在今浙江上虞、宁波、绍兴地区形成早期越窑系。
五代、北宋初年,又以余姚为中心,再度形成烧造“秘色”青瓷的越窑体系。
到龙泉窑勃兴时,越窑系就被龙泉窑取代了。
越窑秘色瓷:秘色瓷特殊的釉料配方能产生瓷器外表“如冰”、“似玉”的美学效果,釉层特别薄,釉层与胎体结合特别牢固。
而这种配方是保密的,专用于皇家瓷器的烧造。
秘色瓷是越窑青瓷精品之一。
秘色瓷是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的瓷器精品,因其制作工艺秘而不宣得名。
所谓“秘色瓷”,实为唐、五代之际越窑青瓷中的上乘之作。
越窑秘色瓷重见天日:秘色瓷在法门寺地宫未开启之前的今人眼里,一直是个谜。
人们只是从记载中知道它是皇家专用之物,由“越窑”特别烧制,从配方、制坯、上釉到烧造整个工艺都是秘不外传的,其色彩只能从唐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描写中去想象。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瓷碗、瓷盘、瓷碟,从“地宫宝物帐碑文”中得知,原来它们就是“秘色瓷”!这些秘色瓷色泽绿黄,晶莹润泽,尤其是其中两个银棱秘色瓷碗,高7厘米,口径23.7厘米,碗口为五瓣葵花形,斜壁,平底,内土黄色釉,外黑色漆皮,贴金双鸟和银白团花五朵,非常精美。
这才让今人一睹秘色瓷的风采。
地宫中发现的13件宫廷专用瓷——秘色瓷,是世界上发现有碑文记载证实的最早、最精美的宫廷瓷器。
其它越窑青瓷欣赏:秘色瓷之所以神秘,是因为她在法门寺被发现之前,无人知晓,只有在史料里有所描述,再加上配方保密无法复制,从而产生强烈的神秘感。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使鉴定的结论更符合历史事实。
鉴赏的水平,也随着全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
博物馆、收藏家所收藏的越窑瓷器,则是为研究、鉴赏创造了条件。
冰 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
冰如冰似玉,唐代越窑的一抹翠作者:沈芯屿来源:《收藏/拍卖》 2016年第12期文/图:沈芯屿(杭州博物馆)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唐越州青瓷之翠色,无数唐代的文人骚客为之倾倒。
富庶一方的越州之地,依山傍水,勤劳的越州人以独特的智慧创造出迷人的青瓷,还深受宫廷青睐,这一抹翠,烧得不简单。
越窑,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青瓷名窑之一,它的中心产区主要分布于浙东的绍兴上虞、余姚、慈溪一带的宁绍平原。
学界将越窑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汉代至六朝,此时的中心产区位于上虞、绍兴一带。
窑址主要集中在曹娥江上游一带沿岸,考古人员在那里作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
并对小仙坛窑址出土的标本进行了化学分析,发现东汉末,这里已烧制出成熟的瓷器。
唐代时期,越窑的中心位置逐渐转移至慈溪上林湖一带。
考古人员对这里的遗址进行了多次的调查和发掘,发现唐代的越窑已形成了相当大的规模,窑址分布广,它特有的装烧工艺和高超的制瓷技艺,形成鲜明的青瓷风格,与北方的白瓷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越窑的名称最早见于唐宋的诗文及古文献中,唐代有关越窑的诗文有顾况的“越泥似玉之瓯”;孟郊的“越瓯荷叶空”和郑谷的“茶新换越瓯”等。
被陶瓷界引用最多的要数唐代诗人陆龟蒙的“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诗句。
著名的茶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这样赞美越瓷:“碗,越州上,鼎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以后,在《格古要论》《陶雅》《景德镇陶录》等一些史籍和古陶瓷文献中对越窑都有简单的描述。
富庶水乡上的青瓷明珠慈溪位于浙江的东部,同样也是杭州湾的南岸,然而,所不同的是慈溪比上虞离海更近。
它的东南与镇江、宁波相毗邻,南面与余姚相境,今天它是沪、杭、甬三角地带的连接区。
这是一片充满生机的土地,早在七千多年前,河姆渡人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并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浅谈越窑青瓷的鉴定
浅谈越窑青瓷的鉴定越窑是咱们中国古代南方著名的青瓷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的珍品之一。
越窑是中国古代南方青瓷窑,大本营在越州(今绍兴)。
窑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等地。
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
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时期,居全国之冠。
唐、五代时最著名的青瓷窑场和青瓷系统。
也称“秘色窑”。
在越州境内(今浙江慈溪上林湖滨湖地区),故名。
所烧青瓷代表了当时青瓷的最高水平。
发现窑址已达二三十处,以鳖唇山东晋时期遗址最早,唐、五代到宋初时期的窑址尤多。
唐代越窑青瓷已很精美,博得当时诗人的赞美,如,颜况“越泥似玉之甄”,许浑“越甄秋水澄”,皮日休“邢人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堕,轻如云魄起”,陆龟蒙“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等。
越窑位于浙江省,唐代越窑的烧造地主要集中在上虞、余姚、宁波等地,以后逐渐扩展,形成越窑窑系。
唐代,诗人陆龟蒙曾以“夺得千峰翠色来”概括秘色瓷之美。
唐人陆羽,从饮茶出发,将越窑青瓷评为第一。
他有一段品评茶碗的话:“碗越窑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越窑当时主要制造青瓷,邢窑在北方河北省邢台,主要制造白瓷,所以在当时也有一句话叫做"南青北白",说的就是我们南越北邢,越窑的青瓷明彻如冰,晶莹温润如玉,色泽是青中带绿与茶青色相近,越窑早期烧有少量黑釉瓷,如著名的德清黑瓷,窑址所在地主要在今浙江省上虞、余姚、慈溪、宁波等地,生产年代自东汉至宋,唐朝是越窑工艺最精湛的时期,居全国之首。
从唐代晚期到北宋初年的近两百年间里,它一直是供皇家使用的珍瓷;秘色瓷的进贡方式毕竟与明清官窑不同,并不是皇家专门设置窑口场所、官员督造,产品全部专供内用,烧得稍有不好就打碎弃置绝不外流。
在这一阶段,产品限制性还没有那么强,往往是烧制一批瓷器出窑后挑选其中最精的作为贡品,剩下的可以自行处理掉。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
越窑青瓷特点[越窑青瓷纹样的艺术特点]“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描述越窑的传世佳句。
“茶圣”陆羽经过多年考察,更将越窑制品列于各大名窑之首。
精美绝伦的越窑青瓷,类如冰,质如玉,上贡朝廷,下售民间,远销海外。
越窑是我国烧瓷历史最早的瓷窑之一,最著名的青瓷窑系。
窑址在慈溪、余姚、上虞、绍兴一带,这里唐代属越州管辖,故称为越州窑,简称越窑。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就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
在东汉到北宋的一千多年烧造历史里,越窑经历了创烧、发展、鼎盛和衰落的发展过程。
自中唐至北宋早期的两个世纪是越窑的鼎盛时期,其生产规模、工艺水平、产品质量在各大名窑中均居领先地位。
同时,越窑青瓷还远销亚洲、非洲的近二十个国家和地区。
浙江慈溪是越窑青瓷的中心产地,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上林湖及其周围的古银锭湖、杜湖、白杨湖地区,都是烧造青瓷规模巨大的窑场,堪称唐宋瓷都,所烧造的秘色瓷备受推仰,在中国的陶瓷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越窑青瓷纹样的装饰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其一是刻与划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线条富有变化,具有层次感;其二是从刻划线条的交错现象来看,是先划后刻,即先在坯体上划出纹样,然后再紧挨纹样的轮廓外侧刻出一道粗线条;其三是花纹布满整个碗、盘、盆的内壁,例如往往在内底刻划盛开的荷花,周壁刻划荷叶;其四是在碗、盘、盆的口沿上刻四曲,成四等份,曲较浅,曲下外壁划粗棱线。
在装饰纹样题材中,以植物花纹最多见,动物纹亦大量出现,人物故事比较少见。
植物类的花纹有缠枝花、二缠枝菊花、四荷花、缠枝荷花、缠枝团花、波浪纹等;动物纹有对鸣鹦鹉纹、鹦鹉衔枝纹、云鹤纹、双凤纹、龟伏荷叶纹、鸳鸯戏荷纹、龙纹、双蝶纹、飞雁纹;人物故事类的有人物宴乐图等。
刻划花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花纹有莲瓣纹、开光牡丹花、龙纹、摩羯纹、波涛纹等。
越窑青瓷纹样蕴涵着浙东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千余年历史演变中,先民们所积淀的理想、愿望、民俗心理、审美情趣和艺术传统融合在一起,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演绎着简约、科学、现实、美善相乐的精神特点。
如明月春水 如薄冰绿云——再谈唐宋越窑“秘色瓷”
波) 出发至广州 , 再由广州远销世界各 地。 因此 , 近些年的考古工作 中, 在台 湾澎湖、 马来西亚、 印度、 巴基斯坦 、 伊
朗、 伊拉 克和埃及等地都发现 了越窑
青瓷 。 越窑青瓷 , 尤其是神秘的 “ 秘色
瓷” , 不 断引发 人们 的关 注。
塔门、 供养佛骨能带来国泰民安, 唐历 代皇帝对此深信不疑 , 从 唐高宗李治
又哭
Art a nd m S t o r y
如明月春水 如薄冰绿云
再谈唐宋越窑 “ 秘色瓷 ”
从兴至衰的几百年间,“ 秘 色瓷” 作为皇家、 达官以及 文人 墨客追求的奢侈
品, 所形成的巨大社会影响力, 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 见的。 它见证 了晚唐 统 治者的奢靡和颓废 , 也见证 了“ 海上丝绸之 路” 的艰辛和繁荣。
0 图/ 唐代秘色瓷 k 注
室贵 胄过着骄 奢
淫 逸 的 生活 , 但
是 此 时 的 李 唐 王
朝外 有 边 患 、内
0 7 W W . p e 。 N e n e w s . c o m . c n ● - I 墨 墨 田 衄
有藩镇割据. 岌岌可危。 身
深藏在法 门寺地宫的 “ 秘色瓷” , 覆盖着历史 的尘埃。 这还得从释迦牟 尼的真身舍利说起。 相传, 笃信佛教 的 印度 阿育王为弘扬佛法 , 将释迦牟尼 的佛骨舍利分为八万四千份, 派僧众信 徒 散施各 国, 中国得到十九份, 法门寺
佛骨 舍 利就 是其 中之一。 唐 人认为开启
法 更为其平 添了几分神秘 色 彩。 北 宋 以 后,“ 秘色瓷 ” 消 失得无影 无踪 , 在 此 后
( 见图) , 便一展 “ 秘色瓷” 的风采一一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
两晋:越窑青瓷赏析西晋越窑青瓷熊形灯座(杭州市博物馆藏)越窑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的青瓷窑系,其釉色类玉、类冰,造型精美,器物众多。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东晋越窑青瓷堆塑人物博山炉(玫茵堂藏)西晋时期的瓷器仍以越窑为代表,但胎体比三国时的略厚,且通常为褐色胎或灰白胎,瓷化程度相对较高、器身沉实。
两晋后期出现了不规则的褐色斑点,后到东晋时普遍使用,一般是有规律地点在器物的口沿、器盖,或者兽眼、鸡冠、羊角等部位上。
西晋越窑虎子(玫茵堂藏)东晋的青瓷与西晋的情况基本上相近,但存装饰上却大不一样。
西晋纹饰追求华丽而东晋趋于简朴,光素无纹器很多,有的只有几道凸弦纹或梳蓖水波纹。
东晋越窑青瓷褐斑四系盖罐(玫茵堂藏)而且,东晋时广泛使用的褐色点彩装饰打破了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
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则更是这一时期褐彩装饰的一大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
西晋青瓷辟邪(安徽霍邱县文物管理所藏)1989年霍邱县孟集镇墓葬出土西晋越窑青瓷狮形辟邪(杭州市博物馆藏)西晋越窑辟邪水盂(玫茵堂藏)吴或西晋越窑青瓷羊形器(玫茵堂藏).东晋时也有一些动物形象的尊、砚滴等,但已不是西晋时的写实样子,只是水盂上塑出蛙首及四肢或干脆简单地划上几笔。
西晋青瓷簋(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月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土西晋青瓷唾盂(宣州市博物馆藏)1992年4月宣州市城区外贸巷墓葬出土东晋越窑青瓷褐彩双鱼洗(杭州市博物馆藏)西晋越窑青瓷贴人骑兽纹罐(玫茵堂藏)实用器中还出现了配套餐具,如大小配套的碗、碟,且不同口径的碗多达十余种,碟也有四五种。
西晋青瓷楼阁人物堆塑魂瓶(马鞍山市博物馆藏)1998年当涂县太白乡西晋墓葬出土吴或西晋越窑青瓷堆塑鸟兽佛像魂罐(玫茵堂藏)瓷质谷仓罐就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主要用于陪葬,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
名人对越窑青釉八棱瓶特点的评述
名人对越窑青釉八棱瓶特点的评述在唐代,越窑青瓷的工艺达到了一个高峰,受到了许多文人墨客的赞誉。
唐人陆羽在《茶经》中形容越窑青瓷“类玉”、“似冰”,将其列为唐代诸窑之首。
诗人陆龟蒙则有“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之句,将越窑青瓷比作千峰翠色,形象地表达出其沉静深远的艺术魅力。
这些描述都表明了越窑青瓷,包括越窑青釉八棱瓶的特点,如类玉的温润、似冰的清透和千峰翠色的苍郁葱茏。
请注意,具体的名人评述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建议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咨询专业人士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一文了解越窑的兴盛衰败及文化寓意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瓷器的国家,并且源源不断地运销海外,对世界文化起到巨大的影响,因而博得了“瓷器之国”的雅称。
在清代以前一千多年历史长河中,名窑遍布全国各地,各类瓷器争艳斗妍、灿若群星。
而烧造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首当其冲推越窑。
元越窑青釉划花牡丹纹盖盒越窑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青瓷窑系,浙江上虞、慈溪、余姚一带古为越地,唐代称之为越州,越窑因此而得名故称越窑,是中国越瓷的发源地。
东汉时,中国最早的瓷器在越窑的龙窑里烧制成功,因此,越窑青瓷被称为“母亲瓷”。
越窑持续烧制了1000多年,于北宋末、南宋初停烧,是我国烧制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窑系之一。
越窑青瓷在中国瓷器史上之所以占据重要影响,不仅仅是因为历史久远,其在中国瓷器史上也曾经历辉煌。
越窑青瓷从东汉开始一直呈现蓬勃向上的姿态,到了唐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越窑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的原始瓷生产,东汉时,越窑烧造出成熟的青瓷,嗣后,经历了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发展时期,隋、唐、五代的全盛期,至北宋中期渐趋衰落。
越窑瓷器各朝代的特征:东汉时期:东汉越窑时期的青瓷,主要器形有碗、盘、钵、盏、瓿等,还有少量的砚、唾壶及五联罐等。
因施釉方法简单原始,加之窑温偏低和烧成气氛掌握不好,故器物的釉层单薄,釉色波动很大,很少有纯正的青色。
东汉之后,造窑、施釉、烧成技术相对成熟,烧成温度高,器物在氧化气氛中少,所以二次氧化形成的红色淡。
并且釉层厚重,施釉一般只在器物朝上的一面,大多集中在上半部分,流釉现象明显。
在纹饰上主要常见的是拍印几何纹,并常带有印贴铺首,烧造的除了实用器物之外还烧造了一定数量的明器。
最具代表性的是上虞县百官镇出土的水波纹四系罐。
东汉时期的青瓷装饰比较简单,多为釉下刻花、印花和贴塑。
常见的题材有水波纹、弦纹和贴塑铺首,也有将麻布纹、方格纹、窗棂纹等拍印在器物的外壁作为装饰的。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发展历史
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品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点。
下面将介绍越窑青瓷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1.青瓷釉色:越窑青瓷的釉色以青色为主,瓷器釉面晶莹剔透,釉色多种多样,有天青、湖水青、苔绿青等。
这种青瓷釉色舒适宜人,令人心旷神怡。
2.釉面质地和光泽:越窑青瓷釉面平滑细腻,光泽明亮,可流出石蜡般的光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低延伸度的釉面效果,给观赏者一种高雅清新的感觉。
3.瓷胎质地:越窑青瓷的瓷胎质地细腻均匀,胎色洁白,釉面与胎质融为一体,纯净无杂质。
4.纹饰设计:越窑青瓷的纹饰主要以刻线为主,线条简洁而细腻,具有统一性和平衡感,让人感受到一种极致的审美享受。
1.唐代:唐代是中国瓷器制作技术的重要时期,越窑青瓷在唐代已有雏形,釉面色泽明亮,形成了越窑青瓷独特的特点。
2.宋代:宋代是越窑青瓷的黄金时代,南宋时期,越窑青瓷在技术上达到了巅峰,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瓷器之一、南宋时期,越窑青瓷不仅在中国国内广受欢迎,还出口到世界各地。
这一时期的越窑青瓷表现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3.元代:元代是越窑青瓷的衰落时期。
元代以来,越窑青瓷的质量下降,市场需求减少,制作技术逐渐遗失,使得后来的瓷器制作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越窑青瓷是中国古代制瓷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独特的特点和悠久的历史。
其釉色明亮、质地细腻、纹饰简洁而精致,以及创作出的青瓷器物不仅造型独特,而且审美价值极高。
虽然越窑青瓷在元代以后进入了衰落期,但其艺术地位一直是不可替代的。
如今,越窑青瓷已成为我国无物以对抗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如冰似玉,走向辉煌的越窑瓷器-F
Peking University
(唐)陆龟蒙:《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 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 中散斗遗杯。”
《全唐诗》卷六一七,中华书局,1979年版。
-20-
Peking University
(唐)许浑:《晨起二首(之一):夏日戏 题郭别驾东堂》云:“桂树绿层层,风微烟 露凝。檐楹衔落月,帏幌映残灯。蕲簟曙香 冷,越瓶秋水澄。心闲即无事,何异住山 僧。”
-9-
Peking University
美国克里夫兰美术馆藏 隋代淮南窑青瓷盘口瓶
-10-
Peking University
安徽省寿县出 土淮南窑罐
Peking University
旧有的瓷业中心地区可以江西丰城罗湖窑为代 表,1992—199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发掘了丰城 窑址,其中第三期的时代是隋代。 这时期器物造型简洁,注重实用。胎有浅灰或 深灰色两种,但胎质较粗,较多的器物在施釉 前先施一层浅灰色的化妆土,釉色不及南朝时 莹润,呈青、青泛灰白或青泛黄色。装饰技法 有刻划、模印、戳印、贴塑等,尤其以戳印的 小花纹饰为流行;花纹内容主要有莲瓣纹、朵 花纹和各种植物枝叶等。
谢纯龙:《隋唐早期上林湖越窑》,《东南文化》1999年第4期, 第97—101页。
-7-
Peking University
义 乌 平 畴 乡 白 莲 塘 村 出 土 隋
浙江新昌元家山隋仁寿 四年(604年)墓出土青
瓷盘口壶
-8-
Peking University
2. 隋代南方其他青瓷窑 南方青瓷生产的地点增多,除了浙江、江西、 江苏等地的窑场数目进一步增多以外,安徽、 湖南和四川等地窑场青瓷生产的水平也进一步 成熟。 如安徽的淮南窑
宋代越窑青瓷特征的剖析
宋代越窑青瓷特征的剖析早期越窑釉色为淡青(蛋清)色和灰青,主要为唐代以前。
唐代多黄釉,后逐渐减少,晚唐时出现了“秘色”。
北宋多青釉,少量釉色略微偏青灰色也有部分为青黄色。
越瓷釉水清亮,釉层透明,光泽度好。
越窑青瓷在初唐时胎质灰白而松,釉色呈青黄色。
晚唐时胎质细腻致密,胎骨精细而轻盈,釉质腴润匀净如玉,釉色为黄或青中含黄,无纹片,普遍使用素地垂直划纹的装饰方法。
另有一种在器物上堆贴花卉、人物、鱼兽等的方法,器物常见的有碗、盘、水盂、罐、盒等,特色器如瓷砚、执壶、瓷罂等,尤其是口唇不卷、底卷而浅腹的越瓷瓯,风靡一时,成为文人墨客的歌咏对象。
2005年在纽约佳士得,一件直径13.4cm宋代越窑刻花粉盒,以158.7840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5月20日在中拍国际,一件直径13.4cm宋代越窑秘色刻童子纹碗,以286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6月30日在上海正德,三件(分别高为25.3cm、22.2cm、30cm)一组三国越窑青瓷杂耍乐器俑,以154万元人民币成交;2006年12月9日在北京嘉信,一件宋越窑暗刻云鹤纹执壶,以11万元人民币成交。
越窑瓷器之所以著称于世,是因为好她不但釉色类玉、类冰,而且造型高超精湛,雕塑精美、器物众多千瓷百态,深受国内外人们所喜爱和珍视。
越窑的研究,可以说,从浅层次而逐步向深层次的深度、广度拓展。
鉴定的水平,也是由表及里,从一般的古玩角度,逐步向考古类型学研究入手,对瓷器进行科学的总审。
辨识越窑青瓷,可以从胎釉的变化入手。
从总体而言,越窑青瓷的胎色呈灰白色,从唐到宋,变化不大。
只是唐代早期由于对胎土的粉碎、淘洗均不够精细,胎质中含有不少沙粒。
从唐代中期起胎质显细腻,不再含沙粒。
北宋时越窑器的胎色仍是灰白色,但已变得比较浅了。
宋时的胎质比较紧密,内含杂质较少。
越窑青瓷器都是拉坯成型的。
在这一点上,仿制者很难做得十分到位。
他们虽然也可运用拉坯方法,但重量和厚度掌握不好,往往是过重或过厚;也有用模制泥浆灌注方法来仿烧。
非常养眼:传世唐代越窑集萃
非常养眼:传世唐代越窑集萃唐五代时期越窑秘色瓷产地在浙江,进入北宋后,由于北方亦可以生产青瓷,则越窑不再受到重视,逐渐衰败。
历史上白瓷出现在北朝,比青瓷晚,具有历史意义的就是唐代的邢窑,白釉达到了很高水平,产品种类也很多,但是没有纹饰。
邢窑在颜色上不同于青瓷,不再追求玉器效果。
所以陆羽说:“越窑类玉,邢窑似雪。
”“似雪”也是无奈的比喻,因为当时已经找不到另一种人造物品去形容白瓷了。
白瓷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如果没有白瓷,就没有后来的元青花、明五彩、清粉彩了。
越窑以唐代最为珍贵,其次为五代时期,进入北宋,在钱氏纳土归宋后,越窑进入衰退期。
早于唐代,越窑还多以生产半陶半瓷的原始瓷为主,存世数量众多,并不稀罕。
清代蓝浦《景德镇陶录》记有“越窑,越州所烧……在隋唐曰越州。
瓷色青,著美一时”。
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唐代器物以素身无纹饰为多,胎质精细而轻盈,瓷釉晶莹温润。
陈万里先生《中国青瓷史略》赞曰:“越窑青瓷似一泓清漪的清水般的湖绿色。
”越窑青釉淡雅温润,无附加赘饰,而以其釉之本色、釉之天姿呈现出明澈幽静之美感。
唐越窑青瓷追求“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器物少有装饰,仅以“捩翠融青”的釉面取胜,有“如玉如冰绝代少,倾城倾国只淡妆”的韵致。
陆羽是没赶上盛唐时代的,他在中年时经历了安史之乱和路上丝绸之路的中断,北方短暂的动乱后,开始大面积的通过发展巩县窑、邢窑、长沙窑和越窑的海外出口,来拉动国内经济和开销。
这个时候,温州有国内大型的漆器工厂,江浙盛产茶叶丝绸,南北瓷器又通过大运河和长江汇聚到宁波,所以越窑一代成了国内贸易最繁华的地方。
茶圣陆羽对越窑青瓷尤为喜爱,曾经在《茶经》中写道:瓯,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浅,受半升己下..“,称赞了越窑青瓷的魅力,并且从中当时的诗文中有很多关于越窑青瓷的描述都有“类玉”'“类冰’等美誉,茶圣陆羽所说的“口唇不卷”指的是越窑茶杯的口缘不外翻,主要是起到茶不外漏的作用,“底卷而浅”,是指茶杯的足底易于拿起不会烫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赏析
唐代制瓷业在隋代的基础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以“如冰似玉”的越窑青瓷和“如银似雪”的邢窑白瓷,即“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制瓷业的生产面貌。
其实,唐代瓷器生产面貌远比所谓“南青北白”的简单概括更为丰富多样,迄今考古调查与发现的唐代瓷窑窑址遍布大江南北,当时的古瓷名品如长沙窑的釉下彩,河南鲁山、郏县窑的花釉瓷,以及绞胎瓷和三彩陶器等,都在中国古陶瓷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越窑青瓷是唐、五代青瓷的杰出代表,其窑址分布在今浙江上虞、余姚、慈溪一带,此地原为古越人生活的地区,唐时属越州,故名。
从越窑青瓷的传世品和出土物来看,确为质量上乘之作。
此时的越窑青瓷胎质普遍细腻坚致,胎色呈灰或灰白色,基本不见气孔或杂质。
器物多里外施釉,釉层均匀,釉色多呈青绿或青黄色,釉面浑厚滋润,如冰似玉,尤其是晚唐、五代时期曾作为吴越国进贡中原政权的“秘色瓷”器,更是将越窑青瓷葱翠的釉色之美发挥到了极致,难怪诗人陆龟蒙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来赞美越窑青瓷的釉色。
越窑青瓷不仅釉面精致无比,其造型也典雅优美,式样繁多。
如各式盘、碗、执壶、瓯、水盂、渣斗、钵、盒、灯、枕、罐、瓷塑等应有尽有,许多器物还
能逼真地模拟自然生物的形态,如仿照瓜形制作的壶,仿海棠花式的碗、盘等皆惟妙惟肖,其中模仿荷叶形状的洗子,则更充分发挥青釉莹润欲滴的特色。
唐代越窑青瓷因为追求一种“冰肌玉骨”的艺术效果,所以早期器物极少装饰,仅以釉面取胜。
晚唐五代时期出现的刻划花纹,则受当时丝绸、金银器、铜镜的影响。
它以各种龙凤、游鱼、云鹤、鹦鹉、蛱蝶、花卉等作主题,线条纤细流畅,纹饰生动活泼,使单调的釉面平添几分诱人的魅力。
(故宫博物院副研究馆员黄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