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娜丽莎之约-教学设计-(3稿)优秀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蒙娜丽莎之约(3稿)

上课时间:2016.11.18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以搜集资料等方式,了解“肖像画”“卢浮宫”“达·芬奇”等词,

并了解名画《蒙娜丽莎》的相关知识。

2.在反复的分层阅读的过程中,了解文章通过将所见和“联想”相结合介绍艺

术作品的方法。

3.在言语感悟的过程中,感受到《蒙娜丽莎之约》画和文的艺术魅力。

4.尝试运用所见+联想的写作手法,介绍“爱神维纳斯雕像”和头手残缺“胜

利女神像”。

教学重难点:

一、揭示课题,感知内容

(一)交流信息,介绍画作

1.观看画作,交流了解。

(1)谁知道这幅世界名画的名字?(媒体呈现画作,板书《蒙娜丽莎》)这是个音译过来的名称,我们要读出它的美感(指名读,师范读,男女生读,齐读)(2)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这幅《蒙娜丽莎》有哪些了解?(指名谈谈对画作《蒙娜丽莎》的了解。了解画作的尺寸、内容、色调等信息。)(随机板书:尺寸、作者、创作时间、馆藏地点、内容、艺术价值……)

随机正音并了解“肖像画”。随机介绍“卢浮宫”“达·芬奇”:

法国巴黎的卢浮宫,是世界上最大、最古老、最著名的博物馆,拥有 40 多万件来自世界各国的艺术珍品。《蒙娜丽莎》就是其中的镇宫三宝之一。

达·芬奇,意大利画家,被称为“文艺复兴时代最杰出代表”“第一流学者”“旷世奇才”。大约 51 岁创作的《蒙娜丽莎》(1503-1507) 无愧为世界上最著名、最伟大的肖像画。

2.聚合信息,介绍画作。

(1)听了同学们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这幅世界名画的认识也加深来了一步吧。

(2)根据所得到的信息,同学之间相互尝试简要介绍画作《蒙娜丽莎》。

(3)抓住重要信息便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介绍清楚一幅画,介绍其他物品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借助学生原有的对《蒙娜丽莎》的认知以及课文中的相关信息,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重组并尝试介绍,旨在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处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希望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对名画《蒙娜丽莎》有个初步认知,并形成有关名画《蒙娜丽莎》的简要介绍。这为之后的“简要介绍”和“文章介绍”的对比阅读提供了内容,让学生的思辨以个体认知为基础,更具实效。】(二)反馈预习单,初读感知

1.揭示课题,初读文章。

师: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和这幅名画有关,叫——《蒙娜丽莎之约》。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比较画作名和课文的题目,引发质疑。

出示学生课前预习单上和之相关的问题:

(1)《蒙娜丽莎》是一幅画,怎么能和它相约?

(2)作者和“蒙娜丽莎”是如何相约的?题目里为什么不给“蒙娜丽莎”加书名号?

2.反馈预习单,梳理内容。

请学生反馈“预习单”,判断句子对错。

一、认真阅读课文,请给正确的句子打上“√”,错误的句子打上“×”。

(1)听说《蒙娜丽莎》由法国巴黎的大都会博物馆到纽约的卢浮宫来展出,经历了美法两国的多次交涉才最终成功,实在是不容易。()

②《蒙娜丽莎》不大,大概三英尺宽、两英尺长吧,整幅画几乎只是一种棕色。()

③蒙娜丽莎的眼神是那样柔和和明亮,嘴唇不是涂抹的色彩,而是真的血肉。()

④蒙娜丽莎那极富个性的嘴角和眼神里,悄然流露出耐人寻味,难以捉摸的微笑,成了永恒的美的象征。()

学生完成后,出示正确答案:×××√,检查正确率。四人小组讨论错在哪儿。请代表发言。

师:瞧,有时候一处词语的互换,甚至一字之差,都可能使语句出现重大的

错误呢。我们在初读的基础上,还需要沉下心来一字一句细细地读。

3.根据掌握信息,交流主要内容。

请学生根据对名画《蒙娜丽莎》的了解,以及初读课文的收获,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评价标准为是否将事情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语言表达是否简洁明了、条理清晰。)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为导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章,更具指向性。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借助判断题引导学生更细致地关注语句,从而强化对内容的认知,使文本内容的把握更具实效。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使学生感知以一件事来介绍一种物的特殊写法,初步感知作者如此取题的用意所在。】

二、聚焦描写,感受逼真

(一)回顾问题,交流发现

1.交流课前预习单问题,感受“逼真”。

出示学习任务一: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预习单中提出的问题。

(指名交流)

作者明明是去看画,却说是和“蒙娜丽莎”相约。那是因为画中人实在是太逼真了。

2.出示学习任务一:2.聚焦课文5~7自然段,圈画文章将《蒙娜丽莎》描写得非常逼真的关键词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二)聚焦第 5~7 自然段,圈画描写

1. 请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这幅画。根据学生回答,聚焦第5~7 自然段。多媒体呈现三个语段。

2.自读,圈画文中将“蒙娜丽莎”描写得非常逼真的语句。

(1)学生独立画、找。

(2)四人小组内交流。

(3)小组代表说说画了哪些语句。

(4)其他小组代表补充。

(5)请学生读读这些语句,说说有什么不懂的,随机指导。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核心问题作为辐射点,引导学生进行了个体自学和小组对学的自主合作式学习,将课堂学习的时间充分地给予学生,让学生在言语实

践中学语言。同时,学生的研读聚焦于文章的核心段落,在圈画读的过程中对文章关键语句有了更深刻的感知,为接下来的进一步品味打下基础。】

三、发现“联想”,领会作用

(一)聚焦“微笑”,发现“联想”

1.比较三个自然段,说说作者重点描写了“蒙娜丽莎”的哪个方面?(蒙娜丽莎的微笑)

2.比较生活中的“微笑”和文中的“微笑”

师:微笑十分常见,平常我们见到的微笑,向我们传递着怎样的感觉呢?

学生交流。

文章中的微笑又传递出了怎样的感觉呢?你能不能用文章中的一句话来说?

指名回答

随机出示: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舒畅温柔,有时让人觉得略含哀伤,有时让人觉得十分亲切,有时又让人觉得有几分矜持。

随机理解:矜持。指名读,

读出微笑的不同味道。

师(小结):一个微笑,作者却读出了——四种不同的意味!

3. 请学生根据课前的资料搜集,说说对“蒙娜丽莎的微笑”的不同理解。

交流。

随机呈现: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学使用“情感识别软件”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进行了分析,得出蒙娜丽莎的微笑包含了 83%的高兴、 9%的厌恶、 6%的恐惧和2%的愤怒。

师:看来,那“微笑”并不只是传递出四种感觉。

请学生补写:

那微笑,有时让人觉得(),有时让人觉得(),有时让人觉得(),有时又让人觉得()。

一个微笑,有这么多不同的意味。是画中人物的微笑会变化吗?那会是因为什么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