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所见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
谷响:诗人白居易的佛教生活
一诗人白居易九世纪间,唐代诗坛上出现了一位热爱人民的大诗人白居易(772-846),他一生写出了许多现实主义有人民性的诗歌,“惟歌生民病,不识时忌讳”,说出了广大劳动人民心里要说的话语,由于他的诗歌具有深入浅出的通俗的风格,因而在群众中得到很广泛的流传。
他的好友元稹说他的诗歌在“二十年间,禁省、覌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文集序)。
白居易自己也说:“自长安至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士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与元九书)。
可见他的诗篇在从城市到乡村,从劳动人民到僧俗士女间广泛地流传着,这种情况在历代诗人中是很突出的。
他在当时也是一位具有国际影响的诗人,当他生前,他的诗篇就已流传到西域、新罗、日本等国,为各该国人民所喜爱珍视。
鸡林国(今朝鲜)商人还将它看成一种有利的商品,竟到中国来重价搜求(白氏长庆集序),因而他的诗歌传布的地域很广。
1950年苏联文学家爱德林氏译出了“白居易绝句诗集”俄文本,许多报刊都撰文推荐他这本书,给中国人民诗人白居易以很高的评价(见中苏友好2卷4期)。
现今苏联和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在大量翻译和印刷他的作品,其他国家许多进步文化工作者也不断地从事于诗人的生平和作品研究,他的伟大的诗歌艺术是属于中国人民、也是属于整个进步人类的。
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安史变乱以后,藩镇割据,土地兼并,人民陷入巨大的灾难里;这时社会上两极分化,一方面是高楼栉比,过着奢侈的淫靡的生活;另一方面是啼饥号寒,终年不得温饱,整个社会都在乱动当中;这时诗人——白居易,用自己的诗篇,反映了被压榨的劳动人民的生活,歌出了劳动人民的心愿,并大胆地尖锐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他思想的深刻和歌咏的广泛,正象一面镜子一样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
如覌刈麦、杜陵叟、卖炭翁、采地黄者诗,宿紫阁山北村诗,重赋、纳粟诗,村居苦寒、道州民、黑龙潭等篇,都是当时社会中劳动人民的生活素描,他们的劳动果实被剥削阶级残暴地掠夺了去的情形;他站在人民的立场,发出非常沉痛而激动的声音,道出劳动人民内心的愤怒和苦痛。
唐朝的佛教文化与影响
唐朝的佛教文化与影响唐朝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此时期的佛教文化丰富而深厚,对于日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当时,而是对于后世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佛教传入中国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但是唐朝时期对于佛教文化的扶植和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唐代时期的皇室和士族阶层对于佛教十分崇敬,这也成为佛教文化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唐朝时期的皇帝们对于佛教的扶植非常之高,他们甚至将佛教视作是国家的宗教,这使得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的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具有非常浓郁的佛教禅意。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时期也支持了禅宗文化的发展。
唐朝时期的一位皇帝,开元十年派出两位高僧至于印度求学,并用重金将佛经译为汉语,这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此之外,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也是在传播中成长的。
佛教文化的快速传播得益于唐朝仁宗时期打造的丝绸之路的重启。
这条通路在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印度到中国的佛教经脉得以通过这条通路实现快速的传递,这使得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得以在短时间内大力发展和普及化。
唐代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后世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佛教文化系统的建设和体系的完备化,使得后世的佛教能够步入一个成熟的阶段。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中的一些思想和方法论,如“金刚经”中的“空”,“心”的训练等思想对于后世的佛教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比如仁兄菩萨、普贤菩萨等类别的出现,让佛教更为的详细和系统。
总之,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不仅丰富和深厚了中国佛教文化的底蕴,而且对于日后中国佛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之关系研究
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之关系研究题目: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之关系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究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创作与佛寺之间的密切关系。
通过对其诗歌和相关历史文献的研究,发现白居易在创作诗歌时,往往从佛教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佛寺的景象和佛教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诗歌中。
他的很多作品都以佛寺为情境,以佛教思想为主题,表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文章从以下九个方面展开研究:一、白居易与佛教的渊源关系二、佛寺景象在白居易诗歌中的表现三、白居易诗中的佛教思想体现四、政治和社会背景下的佛教元素运用五、佛教文化与诗歌创作的联系六、佛教文化在白居易人生观中的地位七、白居易的诗歌与佛寺文化的互动八、佛教变化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九、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白居易诗歌的影响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探究,可以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和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后人阅读和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历史背景。
关键词:白居易,诗歌,佛寺,佛教文化,艺术价值Abstract: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oetry creation of Bai Juyi, a famous Tang poetry writer, and Buddhist temples by studying his poetry and related historical documents. It is found that in his poetry creation, Bai Juyi often draws inspiration from Buddhist culture, incorporating the scenery and Buddhist thoughts of temples into his poetry. Many of his works take place in Buddhist temples and feature Buddhist themes, showing profound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artistic value.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following nine aspects:1. The deep roots of Bai Juyi's relationship with Buddhism2. The expression of temple scenes in Bai Juyi’s poetry3. The embodiment of Buddhist thoughts in Bai Juyi's poetry4. The use of Buddhist elements under political and social backgrounds5.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ddhist culture and poetry creation6. The status of Buddhist culture in Bai Juyi's philosophy of life7.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ai Juyi's poetry and temple culture8. The influence of Buddhist changes on Bai Juyi's poetry9. The impact of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t culture on Bai Juyi's poetryBy investigating these aspects, we can gain a more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Bai Juyi's poetry creation and the profound and extensive Buddhist culture, providing richer cultural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for future readers and scholars. Keywords: Bai Juyi, poetry, temple, Buddhist culture, artistic value正文:一、白居易与佛教的渊源关系白居易生于唐朝,此时佛教文化在中国已经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现象。
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
Fashion Color人文张玮Zhang Wei太原师范学院 山西 太原 030000Taiyuan Normal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00 An Analysis of the Layout Rules of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对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彩塑布局规律的分析摘 要:佛光寺东大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构建筑,殿中佛坛上的34尊唐代彩塑体型高大,数量众多,分布密集。
在历史上东大殿曾经过多次修缮和改建,大殿门板从内柱推移到了外柱,这就改变了大殿内的空间,也改变了彩塑原有的视觉效果。
还原东大殿彩塑原本的布局方式和视觉效果即可发现,这种布局思路中继承了许多石窟寺的空间布局经验,对石窟寺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东大殿空间布局所遵循的规律,深刻理解古人对于雕塑和展示空间这二者关系的认知。
关键词:布局方式;立柱;前廊;石窟Abstract: The East Hall of Foguang Temple is the largest existing Tang Dynasty wooden building in China. The 34 Tang Dynasty painted sculptures on the Buddhist altar in the hall are tall, numerous and densely distributed. In history, the East Hall has been repaired and rebuilt many times. The door panel of the hall has been moved from the inner column to the outer column, which has changed the space in the hall and the original visual effect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t can be found by restoring the original layout and visual effects of the painted sculptures in the East Hall. This layout idea inherits many experience in the spatial layout of cave temples. By studying the evolution law of cave temples, we can more clearly understand the spatial layout of the East Hall. The rules of the art, and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s' cogni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ulpture and exhibition space. Keywords:layout;column;front porch;grotto一、佛光寺概况佛光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西北三十公里的豆村镇,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
论佛教对白居易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_宋斐飞
第27卷第3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V o.l 27No .3 J OURNAL OF XUC HANG UN I VERSI T Y No .3,2008[收稿日期]2008-02-29[作者简介]宋斐飞(1981-),女,吉林长春人,硕士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
论佛教对白居易等人诗歌创作的影响宋斐飞(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所,上海200234)[摘 要]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为多个方面,他们不仅在生活上实践着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淡泊名利的日子,而且热衷于和僧人们交往,其中也包括那些具有反佛思想的诗人。
唐代诗人存在着这种浓厚佛教气息的原因,是社会与个人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而诗人与佛教的这种密切关系又对唐代的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唐诗走向繁荣昌盛。
[关键词]唐代诗人;佛教;情结[中图分类号]I 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8)03-0063-03西汉末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到唐代进入全盛时期。
大到国家祭祀庆典,小到百姓日常生活,无不反映出佛教的深刻影响,佛教渗透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在这样的态势下,唐代诗人便不可避免地与佛教发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成为唐代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
一、佛教情结的表现唐代诗人的佛教情结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他们身体力行的去遵守佛家的清规戒律,过着一种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
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例,他在官场不得意之时借病辞官,/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尝与胡杲、吉旼、郑据、刘真、卢真、张浑、狄兼谟、卢贞燕集,皆高年不事者,人慕之,绘为5九老图6。
0[1](卷1195白居易传6)王维更是佞佛,他/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
得宋之问蓝田别墅,在辋口,辋水周于舍下,别涨竹洲花坞,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0,/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乐。
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东汉末年的宗教迫害宦官专权与佛教的消失
东汉末年的宗教迫害宦官专权与佛教的消失东汉末年的宗教迫害、宦官专权与佛教的消失东汉末年,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政治、社会、经济的深刻变革。
在这一时期,宗教迫害、宦官专权成为了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与此同时,佛教的逐渐式微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宗教迫害、宦官专权以及佛教消失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当前政治危机、地方割据、地震频发等种种困扰之下,社会不稳定,人民生活困苦。
这种社会背景决定了宗教迫害的出现与宦官专权的抬头,同时也为佛教的消失埋下了种子。
二、宗教迫害在东汉末年,道教、佛教等宗教迅速传入中国,并逐渐形成了较大影响力。
然而,身为统治者的皇权却对这些新兴宗教存有戒心。
因为这些宗教大都提倡个人解脱,讲究超越尘世的生活方式,与汉朝的稳定统治格格不入。
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宗教迫害随之出现。
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收缴道教、佛教的经书,限制信仰自由,并对信教者进行迫害、惩罚。
这种形式的宗教迫害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佛教及其他新兴宗教的势力。
三、宦官专权宦官是东汉末年中国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由于其特殊身份以及与皇帝的关系,逐渐形成了令人担忧的专权体系。
宦官专权始于汉灵帝时期,由于皇权逐渐衰弱,指挥力量的实际掌权权力落入了宦官手中。
这些宦官通过操纵皇帝,干预朝政,谋取私利,严重影响了汉朝政治的稳定与发展。
宦官专权体制的形成与宗教迫害有着一定的联系,因为在宦官的干预下,修道、信仰等行为都受到了严格限制与打压。
四、佛教的消失在东汉末年的宗教迫害与宦官专权的双重打压下,佛教逐渐式微,并最终在中国消失。
受到皇权打压的佛教寺庙逐渐关闭,僧侣被迫离散,信仰佛教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宦官专权的崛起也使得皇权对佛教的压制更加强烈。
由于这些原因,最终导致佛教在东汉末年完全消失。
总结东汉末年的宗教迫害、宦官专权与佛教的消失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唐初五台山佛光寺的政治空间与宗教构建_任思捷
,是为她
能够自称佛王、女主天下提供理论依据的重 要大乘经典 ; 而五台山能够在武后大力宣扬 华严的时期获得青睐并迅速崛起,可谓是大 势所趋
—
将五台山指认为文殊菩萨常住之
地,所依据的正是华严经文,此外文殊菩萨 作为“佛母”的形象,也应与五台获得武后 的重视有关
8)[19-20]
。
。
内外政权的巩固, 高宗与武后在显庆五年(660 年 ) 正月甲子启程前往并州,前后长达四个 月之久的巡游,就颇具象征意味
[21]
往代州
秘嫲嵒
今中台 今西台
今北台
金刚窟
今东台
。
同年十月,武后因高宗罹病主掌朝政,
大孚图寺 清凉寺
1 唐初之五台佛光
经历了南北朝前后三百余年的兵荒马 乱,隋、唐帝国使得分崩离析的华夏土地再 度归于一统。然而 7 世纪初的中国,无论 从政治或是文化地位而言,都已与秦汉时期 那个天朝大国相去甚远。自汉朝末年佛教东 渐以来,远在印度的另一个中原乐土,撼动 着中国对自身“天下之中”地位的想象,使 得人们在面对现世的苦难和末法的恐惧的同 时,亦身陷于所谓的“边地困境”之中挣扎 不已
[15-17]
。武
后早年即有接触、 登基后亲受笔削重译的 《华 严经》 ,以构筑莲华藏世界瓦解了时空的限 制, 常态化 (normalize) 了一个无所不在、 无 时不在 (omniscient) 的佛的概念
[18]
。
李显亦即弘道元年 (683 年 ) 高宗驾崩之 后即位的中宗,但他在位不到两个月就遭废 黜,直至神龙政变 (705 年 ) 武后退位才得以 复辟。此后,中宗立即将亡故之时并未被赐 予谥号的玄奘追谥为“大遍觉” ,又有将宫 中所藏玄奘画像送至慈恩寺供养等为玄奘追 荣的举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宗登基之 初,还在西京长安和东京洛阳皇宫之内,营 建了两处同样名为 “佛光寺” 的内道场
北魏宦官与佛教寺院述略
3l ・
维普资讯
而不密。庭中有祗洹碑, 碑题大篆, 非佳耳。然京邑帝里,
朱世隆所立, 却是利用宦官刘腾的旧宅而改建的, 可以说是
佛法丰盛, 神图妙塔, 桀峙相望, 法轮东转 , 兹为上矣。仔细 ”
玩味以上的记叙, 我们可以发现王遇建造的这一处祗洹舍
内行尚书宕昌钳耳庆时镌也。钳耳庆时, ” 即王遇 ,魏书・ 《
遇传》 “ 谓:王遇, 字庆时……自云其先姓f, 后改氏钳耳, 世 宗时复改为王焉。……迁散骑常侍, 安西将军, 进爵宕吕 公。据研究者分析, ” 王遇所镌造的护国、 崇教二寺当为现
【 稿 日期 ] 05— 6—2 收 20 0 8
维普资讯
第2 5卷第 4期
Vo .2 1 5 No.4
许 昌学院 学报
J OUR A1 F XU HA G U VE S T N O C N NI R I Y
20 0 6年 第 4期
No.4,2 0 06
北 魏 宦 官 与佛 教 寺 院述 略
六千四百七十八, 僧尼七万七千二百五十八人。 正光以
远佛寺还是开凿方山石窟寺。《 魏书・ 孟鸾传》“ :盂鸾…… 王遇有宠, 鸾以谨敏为遇左右, 往来方山, 营诸寺舍。从这 ” 句话里我们可以得知, 一则王遇等确实在方山修筑过佛寺, 即思远佛寺, 往来方山” 从“ 的记述语气中, 可以推测王遇等 亦参与其中, 不过作用在王遇之后。迁都洛阳后, 在开凿国 家工程龙门石窟时, 令宦官自整、 王质、 刘腾等负责规划和 开窟造像工程, 史称:景明初, “ 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 灵岩寺石窟, 于洛南伊阙山, 为高祖 、 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 所。初建之始, 窟顶去地三百一十尺。至正始二年中, 始出 斩山二十三丈。至大长秋卿王质, 谓斩山太高, 费工难就, 奏求下移就平, 去地一百尺, 南北一百四十尺。永平中, 中 尹刘腾为世宗复造石窟一, 凡为三所。 ] 释 忠 ” ( 老 》龙门石 ‘ 窟从景明元年(0) 5o到正光四年(2) 53最辉煌最集中的开凿 期均由宦官把持并指挥完成。可以这么说, 无论是云冈石 窟, 还是龙门石窟, 其开凿过程中都有宦官的功绩在内, 当 然, 也不能否定广大工匠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寺坐深山泉自流_唐代大佛光寺环境规划设计趣谈
77文/苏金河寺坐深山泉自流—唐代大佛光寺环境规划设计趣谈文苑□编辑/王 月如果你去过山西的佛寺,特别是一些年代久远的,你会发现它们在建筑设计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坐东朝西。
著名的北岳恒山悬空寺,悬于入山开阔地对面的东山腰上,横松婆娑,清水依依,一如弯月控弦,遥望佛园;传说毛主席去西柏坡之前住过的五台山报国寺也坐东南而向西北,面河对山,似乎有意让远来的香客老远就能看到它藏式白塔的塔尖和金光闪闪的转经筒。
被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考订为唐代晚期建筑的五台山大佛光寺更是我国古代坐东朝西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有关资料是这样介绍大佛光寺的地理位置的,“五台县城北32公里佛光新村山腰,坐东向西,三面环山”。
这是个非常准确的描述,但是过于抽象。
时至今日,人们只知道大佛光寺是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个活标本,从北魏到清代,北方主要朝代的建筑代表作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但人们却很少注意那雕梁画栋、佛像经幢世界的里外环境,以及出家人归心佛祖、与世无争的禅院生活、还有其功能设计和宗教环境设计。
神奇的土地—环境与选址1937年6月,抗日的隆隆战火点燃,日本侵略军的铁蹄横行中华民族的腹地。
就在这个特殊的时刻,一个伟大的文化抢救者来了。
当年梁思成一行是从代县方向,也就是从西方走来的,走的正是历代香客朝圣的路。
这是历史规矩的真实写照:寺庙坐东朝西是规矩,而朝拜者自西向东进香朝拜也是规矩。
在梁思成一行人走过来的山谷附近,有一条从东南流向西北的河流,它正好在大佛光寺的西坡底下,两边都是绿油油的谷地。
沿河还有一条油漆石子路,我们开着车从东向南再向北绕过来,走的就是这条路。
如果我们也走那条老路,是绝对不会发现那个从未有人揭示的秘密的。
我们坐车绕行的时候,要路过豆村镇,那里正好有个十字路口,车速放慢之后,也许是心有灵犀,我突然发现南边和西边的山相连,好似一个天然的避险屏障,能隔绝兵火,超然世外,由此北望大佛光寺已棱角峥嵘,依稀可见,好一个化外圣地,超升佳台!妙处还不止于此,那绵绵不断的连山山头竟是一个挨一个的卧佛,头面朝上,大肚朝天,佛头光圆,佛脚直板,晴空蓝彩中那样清晰,那样逼真!同行的人也都大为惊讶,诧为罕见。
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
146唐代长安佛教传播的社会文化心理王早娟(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唐代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历史上的重要时期,西京长安城中上自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对佛教的接受都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佛教满足了民众的多重社会文化心理需求,即:情感需求、知识需求、政治需求、宗教需求及娱乐需求。
关键词:唐代;长安佛教;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K24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10)04-0146-04唐代的长安城被浓郁的佛教文化氛围所包围,朝廷上,君主不吝巨额资财建寺纳僧,士大夫们奉佛趋之若鹜,他们以能够与各大寺院中的高僧往来谈佛为幸;文人通过各种文学体式表现佛教文化和情感;民众更是积极甚至狂热地信奉佛教。
这种现象的产生,体现着一定的社会文化心理。
一、情感需求这主要表现在那些本身并不笃信佛教的文人士大夫身上,他们与僧人交往,完全是出于对其文采和人格的钦慕。
唐代长安文人士大夫有一些并不喜好佛教,甚至恶言相向,韩愈就是其中一位。
他在 谏迎佛骨表 中对国家级的佛事活动进行尖锐的攻击: 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茢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
乞以此骨付之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
但韩愈也曾与僧人交游,从其诗文可知,与他交游的僧人有澄观、文宣等。
考察韩愈与僧人交往的心理,主要在于对僧人文采的爱慕,如他在 送浮屠令纵西游序 中表达了这样的心理:其行异,其情同,君子与其进,可也。
令纵,释氏之秀者,又善为文,浮游徜徉,迹接天下。
藩维大臣,文武豪士,令纵未始不褰衣而负业,往造其门下。
其有尊行美德,建功树业,令纵从而为之歌颂,典而不谀,丽而不淫,其有中古之遗风与!乘间致密,促席接膝,讥评文章,商较人氏,浩浩乎不穷,愔愔乎深而有归。
于是乎吾忘令纵之为释氏之子也。
这段文字充分表明了韩愈与僧人来往的真实心理,令纵对学问的执著态度,令纵文采的典丽,学问的深奥,这些才是韩愈看重的,他根本没有把令纵的僧人身份做以考虑,这只是一种惺惺相惜的情感需求而非其他。
最新关于佛光寺导游词介绍5篇
最新关于佛光寺导游词介绍5篇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以下是关于佛光寺导游词介绍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佛光寺导游词介绍(1)各位朋友: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儿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 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 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儿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徴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动乱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 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败,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乂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 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白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乂象一棵迎客松, 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 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儿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黃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儿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旎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儿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煬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事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乂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宇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 大中十一年(837)(—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乂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乂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最后来说说佛光寺的文物价值:佛光寺号称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是中国最重要的唐代古迹,它是一个创造纪录的地方,择其要点: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第二、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笫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笫五、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正因为如此,梁思成教授称赞佛光寺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 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诚中华第一国宝也.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级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耀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吧!(登上东大殿,看檐拱间喷薄扑面的盛唐气象)我们眼前这座大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国的古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建筑优美华丽,元代的建筑粗犷自然,明代的建筑庄严规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细腻,而唐代的建筑则体现了张扬大气、质朴片重的特点.虽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内乂发现了五台县南禅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这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其中南禅寺的建筑年代其至比东大殿还要早75年,但它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民间木构建筑,不能体现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宫廷建筑,只有宫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东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这座大殿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台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色彩单纯.这些特点使这座大殿给人以台基部分脚踏实地、平和稳重,主体部分个性张扬、雄壮有力,屋顶部分舒缓宽广,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其实,说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区别,最突出的还要说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这种像花朵一样盛开着的就是中国古建筑最独特、最神奇的构建斗拱•常言说立木顶千斤,在中国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来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拱传送到屋檐下的每一个点,最终将沉重的屋顶托举起来,并将宽大的屋檐挑出很远的.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类是大殿内部用来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们眼询看到的是檐柱斗拱,这类斗拱根据位置不同乂分为三种:位于柱子上的这种是柱头斗拱,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这种是补间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种叫转角斗拱•斗拱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条理•我们来看:这种方形的木块就像中国古代的量具斗一样,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这种就像弯曲的胳膊肘一样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们说立木顶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斗再通过拱,最终传散到屋檐下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层层叠加,层层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够远的距离.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四层叠加,层层挑出,使屋檐伸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整座斗拱的高度也达到了2米,儿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 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岀了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岀檐•著名古建筑学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灵》一书中赞叹: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除斗拱外,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虽然庞大沉重,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种大屋顶有多少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整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找不出一处僵硬的直线.我们看:东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内倾斜,这叫做侧角,而且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还要略微高一些,这叫升起•侧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在视觉上也更加庄重,并为大殿的屋檐营造出了优美流畅的曲线•庞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鸥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变得舒展轻巧起来.站在东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经幢,那盛开的斗拱,似李口醉酒豪气干云,似张旭泼墨恣意纵横,似韩愈伏案沉雄稳健,有着压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来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顺、艳丽,而是张扬、灵动、古朴,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们不是总在怀想着大唐盛世,总在幻想着梦回唐朝吗?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指东大殿之斗拱)这,就是唐朝!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大殿,走进大唐文化的辉煌圣殿吧!(进入东大殿,走进大唐艺术的辉煌圣殿)进入东大殿,我们眼前是一座宽达五间、深达一间的大佛坛,佛坛上坐的、站的、跪的、骑狮的、牵象的、供养的、护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像,共35 尊,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会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仅有80余尊,而这座佛坛就占去了将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坛只有1米高,所以这些佛像虽然高大庄严,却乂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东大殿的塑像布局和我们在其它寺院见到的都不太一样:佛坛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反映了唐代弥勒信仰的流行•这尊弥勒佛虽然和宋代以后出现的大肚弥勒佛不太一样,但在体形上还是要比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明显粗壮一些,尤其腹部比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弥勒下坐•这三尊塑像,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 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佛坛的两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口象的普贤菩萨,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东大殿则正好相反,这为然不是工匠师傅搞错了,而是唐代塑像的通行惯例,因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贤殿在左,而在后来发现的南禅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龙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骑狮在右、普贤骑象在左.在五尊主像的前面,塑满了协侍菩萨和供养人.释迦牟尼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他们的前面是两尊站着的协侍菩萨和两尊半蹲着的供养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前面各站着四弊协侍菩萨和两尊供养人;普贤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还有牵象的童子和护法的韦陀;文殊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乂有牵狮人和于1X1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站立的协侍菩萨身体都都向询倾斜,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微突起,丰月臾富态,雍容自信, 穿着唐代流行的袒胸装,呈现出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动人风情,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像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像如出一辙;而这些蹲着的供养菩萨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莲座上,她们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缨络,仪态安详,这种塑像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很少见到.佛坛两侧还站着两尊形体魁伟的护法金刚,它们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H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除了这些神像外,东大殿还有两厚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像,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佛坛左侧).我们看这尊金刚的脚下有一尊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像,她就是重修东大殿的女施主宇公遇夫人.宇公遇塑像安详静谧的神态,沉厚洗炼的塑工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其至动惜地说:我真想陪着这位唐代妇女再静静地坐上它一千年.我们再来看这面的愿诚法师写生像(大殿左侧窗下).比起宇公遇的雍容富贵来,当时主持重修东大殿的愿诚法师前额隆起, 额骨高突,就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写实人像中的优秀作品,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高僧写真像.除了这35尊举世无双的唐代彩塑,我们看到东大殿的两侧山墙下还有五口罗汉塑像,这些塑像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现存只留下了290多尊.梁思成教授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题字誉为四绝,我们已经欣赏了其中的建筑和塑像,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赏壁画和题字.先来看壁画.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 画面的内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们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桁上总长450 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璧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幅唐代壁画(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有佛、菩萨、胁侍菩萨、天王、飞天、供养人、僧人、文官等,画像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儿乎没有两样,具有十足的唐代风韵•其余儿幅壁画色泽较为鲜亮,画面以佛、菩萨为主,是宋代遗物.再来看题字.题字就位于大败前槽的这四根大梁下.当年,梁思成一行发现佛光寺后,虽然认定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寻找•一开始,他们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儿寸厚,踩上去像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標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白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闻,而木材中乂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槪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这样艰苦卓绝地搜寻了儿天,才山林徽因的远视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隐隐约约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宇公遇的字迹.为了获得题字的全文,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搭起梯子,然后拿着蘸了水的布单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题字,字迹一着水就马上显现,但水一干,字迹就乂看不见了,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这些字迹不但为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迹本身兼有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了整整6年的寻找,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唐代经典木构建筑,梁思成后来说,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乐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东大殿这些门板上还保留着一些唐、宋、金、明历代僧人和游人的题记.其实,在佛光寺,我们能够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除了东大殿的四绝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称得上八绝了;佛光寺的古老也远不止于唐代,东大殿的左侧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笫二古塔祖师塔.(中国古塔的鼻祖祖师塔)这就是祖师塔,是一座六角两层的砖塔.在中国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说是中国宝塔中的祖师爷了.祖师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它的层数是两层,两层的门洞都做成拱券式,门上是火焰式的门楣;内室为六角形洞窟结构;上、中、下三层叠涩都做成了莲花瓣式,二层转角处雕刻三层仰莲相叠的角柱,塔顶为两层仰莲上托宝珠.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 通观整座佛塔,下部简洁明快,上部华丽大方,形制非常奇特,体现了明显的北魏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孤例.祖师塔所纪念的祖师究竟是谁?据专家佔计,可能是北魏高僧昙鸾.昙鸾出生在雁门,也就是现在的代县,距离五台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岁时,他登上五台山,并在佛光寺出家,这是五台山有文字记载笫一位出家的僧人.昙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的,他所创立的持名念佛法门被后代高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净土宗,不仅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日本、韩国.因此,昙鸾大师不仅中国净土宗公认的祖师,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推崇为三国七祖之一,当然也是佛光寺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了.除祖师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还保存着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这八座古塔不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的珍贵实物, 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是金代遗物,金代是佛光寺历史上继北魏、唐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时期,而文殊殿则是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无以复加的减柱营造)文殊殿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规模和东大败基本相等,是我国。
论唐代宰相对佛教的认知
台
山 研
离
究
●一
总
一上
第
∞
论唐代 宰相对 佛教 的认知
刘 军华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 , 陕西 西安 7 1 0 0 6 2 )
翻
隧 麓
期 一 呈 Fra bibliotek摘要: 唐 代 佛教 宗派 林 立 , 大师辈 出, 寺 院众 多 , 崇佛 在 社 会 上蔚 然成 风 , 是我 国 古代 佛 教
刻 地体 悟 。
律分为止戒 、 作持两类 , 要求信徒严格遵循这些 戒律 , 切实 做 到“ 诸 恶莫作 ” 、 “ 诸善 奉行 ” 。道 宣 通过这 些戒 律对 信徒 的行 为 做 了具 体 细致 的规
定 。唐 代一 些宰 相 也以遵循 佛教戒 律 闻名 。
~
总
第
一^
唐 王 朝立 国后 ,在思 想 文 化 方 面实 行 儒 、
脱 人 生 的痛 苦 。就 目的 而言 , 佛 教 和 我 国固有
国广建佛寺 , 大造佛像 , 并组织大规模 的翻译
佛 经 活 动 。神龙 年 间 , 武 则 天 让 僧人 薛 怀 义 负
责修 建 明堂 。薛怀 义建 造 了一 尊 巨 大 的佛 像 ,
的儒 家是相 通 的 。他们 都是 力 图通过 对宇 宙 自
唐 代 宰相 或 者 体悟 佛 教 的大 义 、 或 者 刻 意遵 循 佛 教 的戒 律 、或者 关 注佛 教 在 治 国 中 的作用 、
说: “ 恻 隐之心 , 人 皆有之 ; 羞恶之心 , 人 皆有 之; 恭 敬之 心 , 人 皆有之 ; 是 非之 心 , 人 皆 有
之 。” [ 2 】 认 为人 天生 就有 悲 天悯 人 的情怀 , 并 认
一座独居深山幽谷中的古建瑰宝——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
一座独居深山幽谷中的古建瑰宝——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作者:高天宜来源:《文物世界》 2013年第2期梁思成(1901~1972年),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的长子,是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
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创办中国最早的建筑教学专业——东北大学建筑系及清华大学建筑系,主持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
解放后主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和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尤其是佛教建筑曾达到过难以想象的辉煌程度,由于4次大规模的灭法运动、战乱、自然灾害和木结构建筑的寿命等原因,唐代异彩纷呈的佛教建筑似乎已经永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
20世纪初,日本学者认为,在中国已经不可能看到完整的唐代木制建筑了,建筑学家要想领略唐代古朴雄浑的建筑风格,得去日本才行,因为日本的京都、奈良等就是按照唐代风格建造的。
日本建筑史学专家伊东忠太在《中国建筑史》中公开指出:“研究广大之中国,不论艺术,不论历史,以日本人当之皆较适当。
”然而梁思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偌大的中国,一定会有唐以前的木结构存留至今。
山西是中国古建筑遗留最多的地方,又毗邻北京,因此梁思成和林徽因决定对山西古建筑进行考察。
1931年4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辞去东北大学的职务,回到北京,应聘到朱启钤创办的“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中国营造学社南迁。
在这6年里,梁思成夫妇到山西等地进行古建筑的野外调查和实测,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统计,山西现存元代以前木结构古建筑399座,其中唐代的木结构建筑,至今全国仅发现4处,全在山西;辽金以前的137座,元代的262座,占全国70%以上。
399座木构古建,每一座都堪称国宝。
然而,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前,山西古建筑大多还是锁在深闺人未知。
从1931年到1937年的6年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营造社的同仁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大规模的考察,1933年9月、1934年8月、1936年冬和1937年6月,梁思成林徽因四到山西,发现了大同的上下华严寺和云冈石窟,应县佛宫寺释迦塔(木塔),洪洞广胜寺飞虹塔,晋祠圣母殿、鱼沼飞梁,五台山佛光寺等古建奇葩,尤其是对五台山唐代木结构建筑佛光寺的发现,将五台山推到了中国以至亚洲甚至世界古建筑无与伦比的崇高地位。
基于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的关系看佛教中国化
049文艺评论基于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的关系看佛教中国化佛教的中国化主要是指佛教在传入到中国以后,为了能够适应中国各方面的发展,逐渐演变的过程,比如社会、经济以及文化等。
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教义、信仰等,同时还会涉及到组织等内容。
佛教的中国化主要是指在中国现有的经济基础方面、或者是上层建筑等相关方面,不同人群都会参与其中,对整个佛教中国化的深度、广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由于佛教中国化的出现,促使佛教在中国逐渐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形成中国佛教。
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的联系目的玄奘法师积极努力的保持与唐朝皇室之间良好的关系,根本目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在译经方面,能够从中得到国家给予的支持,其次就是在佛道的名位问题上,有利于扭转唐初建设以来,先道后佛的顺序。
与目前现有的资料数据信息、文献资料进行结合分析时,发现在武德三年,唐高祖李渊在去道教圣地祈福时,道士告知道教的教祖是皇室的圣祖,所以会对后裔起到良好的庇佑作用。
高祖此时为了将李唐王朝更加神化,非常愿意与这种“血缘关系”亲近。
在这种形势下,其直接将楼观改变成为宗圣观。
高祖后期对三教的名位进行宣布时,道教在先、儒教次之,佛教为最后。
为了从根本上对佛教的名位进行调整,从玄奘回到中国,一直到太宗离世,将近4年半的时间。
在这一时间范围内,可以根据相关记载发现,此时太宗在晚年期间,对于佛教的态度有非常明显的转变趋势[1]。
但是由于道教在先佛教在后本身就是高祖自己制定下来的政策,太宗自己也重申过,如果想要对其进行变更处理,那么很有可能会给后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所以在当时提出的“可以商量”等,基本上都是托词而已。
虽然玄奘在世时期,并没有能够在唐王朝促使佛道名位得到有效的调整,但是玄奘的诸多努力,对后续各种不同类型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靠的基础作为支持。
景云二年,唐睿宗对佛教和道教进行了重新的对比和评估。
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的联系玄奘法师与唐朝皇室之间的关系,最初是在玄奘法师出境的时候。
五台佛光寺塔坪新发现唐“没故和尚”经幢研究
五台佛光寺塔坪新发现唐“没故和尚”经幢研究**本文系山西省文物局2022年科研课题“五台山佛光寺周边考古学调查与研究”项目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22KT12。
李小龙 韩炳华(山西省古建筑与彩塑壁画保护研究院)摘要:2022年7月,佛光寺塔坪步道整修过程中,在杲公和尚塔东南方向发现一截经幢幢身。
经幢八面,正面题额“奉为没故和尚造佛顶陀罗尼经幢”,第二面线刻“圣老人(文殊菩萨)见佛陀波利像”,第八面有“会昌二年”纪年。
经研究,该经幢应为佛光寺僧众专门为“没故和尚”修建的一座墓幢,是目前五台山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经幢实物,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空白,对唐代经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佛光寺 没故和尚 佛顶陀罗尼经幢 会昌二年Abstract: There was a section of a Buddhist stone pillar discovered in the southeast of the Gaogong Pagoda during the renovation of the paveway of Foguang Temple in July, 2022. On the front side of the octagonal stone pillar, the inscription is titled as “for worshiping Monk Mogu to build the pillar with Usnisa Vijaya Dharani Sutra ”, the second side is engraved the image of Manjusri meeting the Buddha, and there is the date “the second year of Huichang Reign ”. Therefore, this was probably a tomb pillar built by the monks for memorial of Monk Mogu. It is the oldest Buddhist pillar in Wutai Mountain area so far,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tudying the Buddhist stone pillar and buildings in Tang Dynasty.Keywords: Foguang Temple Monk Mogu Stone pillar with Dharani Sutra Second year of Huichang Reign佛光寺塔坪位于忻州市五台县豆村镇,东南距佛光村约1500米。
唐代佛教兴衰研究
唐代佛教兴衰研究唐代佛教兴衰研究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兴盛的时期之一,这一时期佛教发展出许多特色和影响深远的教派,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本文将从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佛教的发展、佛教与政治的关系、禅宗的兴盛和佛教的衰落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探究唐代佛教兴衰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佛教兴起的背景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自唐高宗时期开始,高宗和太后文成公主推崇佛教,皇家家族成员纷纷拜佛,使佛教在社会中得到重视和宣扬。
其次,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稳定,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唐代封建社会的士庶群众对佛教观念接受度高,寺庙大兴,僧侣众多,佛教教育和文化也得到了推广。
唐代佛教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佛教教派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推广上。
在佛教教派方面,唐代兴起了不少影响深远的教派,如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
这些教派代表了不同的佛教思想和修行方式,丰富了佛教教义和教规。
此外,佛教文化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佛教文化通过经典翻译、艺术创作、寺庙建筑等方式传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与政治的关系是唐代佛教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唐代,佛教与政治的关系密切,佛教机构和僧侣在政治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皇家家族纷纷亲近佛教,佛教寺庙拥有大量土地和财富,佛教僧侣也成为政府中的要员。
佛教通过政治机制的支持,才得以在唐代社会中迅速兴起并发展壮大。
禅宗在唐代佛教兴起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禅宗强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因此得到了广大士庶群众的喜爱和支持。
禅宗寺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禅宗僧侣也逐渐成为对社会有重要影响力的人物。
禅宗在唐代的兴盛,一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内心修行和探索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式。
然而,唐代佛教在兴盛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和变革。
首先,佛教被泛儒家思想所质疑,儒家士人和学者对佛教持有批评态度。
其次,宗教与政治的纠葛导致佛教受到严格的监管和控制,使佛教机构和僧侣的权益受到严重挤压。
此外,时代转变和新兴思潮的兴起也给了佛教很大的冲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光寺所见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李淑芳2012-11-12 15:57:03 来源:《档案》2012年01期内容摘要:佛光寺东大殿梁上题记为研究唐代后期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唐代宦官多信仰佛教,乐于营建佛寺,宦官妻女多有信佛者。
关键词:佛光寺;唐代宦官;佛教作者简介:李淑芳(1976—),女,山西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五台山佛光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 公里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唐武宗会昌年间,佛光寺经历了“会昌法难”,佛寺被毁,仅祖师塔幸存。
大中年间,唐宣宗再次兴佛,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佛光寺历经了宋、元、明、清的风风雨雨,一直傲然屹立于华夏大地,直到20 世纪30 年代,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
佛光寺坐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山势而造,三重院落就建造在三层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庙最后一重院落中,也是寺院最高处,矗立着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
东大殿并不是最巍峨的殿宇,但由于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而使之蜚声海内外。
“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
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1](p68)佛光寺东大殿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有无法估量的文物价值。
殿内梁上、门扇上及殿外石经幢上都有唐人题记。
梁上“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功德主敕河东监军使元”、“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2](p185-186) 等题记进一步加深了学者们对唐代宦官和佛教关系的认识。
右军中尉即神策军右护军中尉。
护军中尉设于唐德宗时。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十二年六月),以左右神策军使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监”[3](p384)。
《新唐书•兵志》也载“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4](p1334)。
窦、霍二人俱为宦官,可见护军中尉一职全由宦官充任。
《新唐书•兵志》又记“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4](p1334)。
可见宦官通过护军中尉一职实际上执掌着神策军这支禁军劲旅。
霍仙鸣之后,宦官第五守亮、孙荣义、王守澄、鱼弘志等都曾任过右军中尉。
大宦官王守澄“(宪宗暴崩后)与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定册立穆宗皇帝。
长庆中,守澄知枢密事”,“文宗即位,守澄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3](p4769)。
文宗欲剪除宦官,任用了出身低微的翼城医人郑注和宰相李逢吉从子李训。
当时另外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有拥立文宗之功,却被王守澄所抑,于是李训任用仇士良为左军中尉,利用仇士良分守澄之权,“守澄不悦,两相矛盾”,分化、瓦解了宦官集团。
太和九年,“帝(唐文宗)令内养李好古齑鸩赐守澄,秘而不发”,但“守澄死,仍赠扬州大都督。
其弟守涓为徐州监军”[3](p4770)。
王守澄之后,宣宗前的右军中尉是鱼弘志。
据此可知,梁上所记的功德主“右军中尉王”应该就是宪宗末期、文宗时当权的大宦官王守澄,王守澄是东大殿的功德主。
此外,还有一功德主是元姓的河东监军使,也是宦官。
功德主即为施主,也就是东大殿的布施者。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后期的宦官布施建造的,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宦官和佛教关系的密切。
一、宦官多信佛玄宗时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从他的名字即可反映佛教对宦官集团的影响。
高是养父高延福的姓,金刚和力士都是佛教用语,而与高力士一同被送进宫的另外一个阉儿恰恰就叫金刚。
《旧唐书•宦官列传》载:“(高力士)与同类金刚二人,圣历元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入宫”[3](p4757)。
同卷记“力士于寝殿侧帘帷中休息,殿侧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处”[3](p4758),可见力士奉佛。
此外同卷记肃宗时的大宦官李辅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3](p4759)。
于邵所撰的《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记与李辅国同一时期的宦官孙常楷时也说到“植性慈惠,尤深象教,靡茹荤血,务施缁徒,斯不曰善乎?故归全之口,恍如先知,乃召群子,载受理命,尸坐自若,奄然而终,谈者以为报施明征矣”。
[5](p4373)孙常楷的侄儿,也是养子,同为大宦官的孙荣义也和“朝议郎、内典引、上柱国僧法航、法律等,奉引进之恩,深泣血之感,窀穸哀送,必虔必信” [5](p4373),和僧徒往来甚密。
此外,《祖堂集》卷第三《司空山本净和尚》记载中使杨光庭在天宝三载“到于寺中,去禅师院语话次,问禅师曰:‘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6](p179)。
可见其信佛之虔诚。
德宗时的“兴元元从定难功臣”焦希望“至乃公离诸见,性符道源,以明诚宏大觉之音,以清净修有为之事,动静无阂,喧寂一如,不牵外缘,不滞禅想”。
焦希望还经常从容而叹说:“性无生灭,物有始终,本乎天者为昭明,亲乎地者为委顺”,“是以遗生死,外形骸。
感冬夜之诗,归於其室;备岁时之制,叶前经。
信所谓知命不忧,达生之情者矣。
”[5](p4920)从他的言论和行为都可以看出他的佛教信仰。
《唐代墓志汇编•唐故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寺伯上柱国刘府君墓志铭》记载的则是唐代普通宦官的宗教信仰:“(刘奉芝)口不茹荤,心惟奉佛。
”刘奉芝在唐史上不见其他记载,从其行为举止看也是信仰佛教的,可以算是普通宦官奉佛的一例。
活动在唐末的吴承泌,据《吴承泌墓志》称“公酷好浮图氏,不茹羶饮酒”[7],显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
从唐代正史和大量的墓志来看,唐代很多宦官都信仰佛教。
二、宦官乐于营建寺院唐代宦官既然信奉佛教,如果经济实力允许,就会营建寺院,为自己祈福。
《旧唐书•宦官列传》记载“(高)力士资产殷厚,非王侯能拟。
于来庭坊造宝寿佛寺”[3](p4758)。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内侍省功德碑》中也记到高力士、杨思勖等宦官,“敬造西方□□寿佛一铺”[5](p10243)。
《旧唐书•宦官列传》还记载到:“大历二年,(鱼)朝恩献通化门外赐庄为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仍请以章敬为名,复加兴造,穷极壮丽。
”[3](P4764)这是代宗时大宦官鱼朝恩为取悦代宗而出资建造章敬寺的记录。
《唐会要》载“(宪宗)十二年二月,置元和圣寿佛寺于右神策军”[8]p853。
这是宦官在内廷建立奉佛场所的记载。
《内侍省内侍焦希望神道碑》也记载到左神威军中护军焦希望:“谓无上法宝,诸佛之心。
自达摩东来,实为教祖,公了见真性,元契度门,乃于军中建产精舍,上以奉国,下以利人。
皇上御大明以烛幽,发慧日以垂照,广一乘之妙旨,辅万物之自然。
及公上奏,乃赐额曰‘贞元达磨传法之院’,表正知也。
”[5](p4920)这是宦官在神威军建立佛寺,并取得皇帝支持的记载。
《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记:“(孙常楷)特上封章,请割衣食之费,於泾阳县,卜爽垲之地,建立伽蓝,上报皇慈覆焘之恩,次展天属怙恃之功。
优诏嘉许,锡名曰宝应,众善计费维亿。
”[5](p4373)据上既可以看出佛教势力继南北朝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更可以看到宦官在建立了宗教信仰后对宗教活动的积极参与。
生活在唐朝后期,武宗灭佛之前大规模兴建佛寺热潮中的王守澄,在宪宗元和末年任过徐州监军,据《新唐书》载还杀死了宪宗皇帝,拥立穆宗后迁为知枢密事,拥立文宗后进拜骠骑大将军,被文宗秘密杀害后犹赠扬州大都督,其经济实力一定也是雄厚的。
不过,王守澄死后不久,文宗驾崩,武宗即位后即开展了打击佛教势力的活动,直到大中年间唐宣宗才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击转而兴佛。
大中年间,王守澄已死去二十多年,因而由王守澄亲近的人出面营建佛光寺东大殿,所以梁上题记有一“故”字。
三、宦官妻女的佛教信仰唐代碑志中反映出的宦官妻女皈依佛门甚至出家的事例很多。
如《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张公夫人雁门郡夫人令狐氏墓志铭(并序)》记载,玄宗朝宦官张元忠妻令狐氏“自阻已後,念趣来缘,每弘慈悲,常思不忘”[9](p11111)。
还有天宝年间亡殁的内侍雷某夫人宋氏,号功德山居长,在“内侍既殁,乐寿未亡”时,“顿悟空色,了归禅定”[10](p79-80),因而皈依了佛教。
德宗朝大宦官焦希望之妻李氏也“浮图城中,龟谋协从,雁影连属,支提郁起,像法恒存”[5](p4920)。
同为德宗朝知内侍省事彭献忠的夫人冯氏,在其夫死后,“乃冥心而习静,落发坏服,从哀既空”,最终“元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出家受戒,持敕正度,仍赐法名正智,赐居义阳寺”[11](p4903)。
唐代宦官的养女也多有出家奉佛的。
《唐故忠武军节度使正议大夫内给事赐紫金鱼袋赠内侍仇公(文义)夫人王氏墓志铭》中提到,其“(第)二女明晤清净,剃心为缁”[12](p61)。
这些女性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嫁给宦官或作为宦官养女的无奈, 其出家经历都反映出宦官之妻女主动或被动的佛教信仰。
“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或许正和王守澄有这样的联系。
佛光寺的兴废印证了佛教在武宗和宣宗朝波澜起伏的发展经历,也印证着宦官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再加上它精美绝伦的艺术水平,不愧是华夏国宝。
参考文献:[1] 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 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4](北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5](清)董诰等.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6](南唐)静筠二禅师. 祖堂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7.[7](清)王昶. 金石萃编(卷一一八)[M]. 北京:中国书店,2007.[8](宋)王溥. 唐会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9](清)陆心源. 唐文拾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0]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1](宋)李昉等. 文苑英华[M]. 北京:中华书局,1966.[12]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