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时宦官与朝臣的关系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 仇士良与“甘露之变”
中国历史故事-唐宦官仇士良简介仇士良与“甘露之变”历史上著名的宦官不少,比如刘瑾、魏忠贤等。
此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奸宦,但历史上另有一位宦官,比二人还奸诈恶劣,却不知为何不如前二人来的广为人知。
此人就是唐朝宦官仇士良。
说起仇士良,就如何也不能忽视大肆诛杀忠臣,堪比朱元璋大狱的“甘露事变”。
仇士良就是通过此事,青云直上的。
“甘露事变”,在一开始的时候,原本是唐文宗为了铲除宦官集团,和大臣们制定的计划,但是最后反倒成全了仇士良等宦官。
唐文宗因为信任李训,于是就与他商议铲除专权独断的宦官集团。
李训和舒元舆合作事先制定“甘露”计划。
太和九年唐文宗前往上朝,左金吾卫大将军韩约上奏:“左金吾卫中庭后面的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甘露。
”大意就是这应该是国家祥瑞的征兆,请皇帝去看看。
唐文宗假意让李训前往查看,李训到了那儿实为布置暗杀仇士良等宦官的金吾卫。
李训回来之后,就表示自己并不能肯定,希望皇帝能再拍仇士良等宦官前往查看。
唐文宗于是下令,仇士良等宦官跟随韩约前去做金吾卫中庭查看。
走到路上,也许是因为紧张,韩约竟然汗流不止,仇士良因此心生怀疑。
正好当时一阵风吹来,将遮掩金吾卫的帐幔吹起。
仇士良一眼就看见里面藏着的士兵,当即大退喊道:“不好,退回!”宦官们纷纷退回含元殿,其中几位宦官还顺势抬了顶轿子。
回到大殿,就将唐文宗塞入轿内,抬起轿子就走,入了宣政殿,关了殿门。
大臣们原本是想铲除宦官,却不想事情没成,皇帝反被抢走。
有唐文宗在仇士良手里,大臣们一时毫无办法,而仇士良则进一步掌握朝政。
挟天子以令诸侯,仇士良任意以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令,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仇士良本来手里就有神策军,脱离险境之后,就开始大肆复仇。
他命令神策军追杀左金吾卫,这些皇帝近卫伤亡惨重。
不止如此,七十多岁的宰相被仇士良活活打死。
等到唐文宗上朝后,仇士良一纸证书判了王涯谋反之罪。
李训作为计划头头,自然也被捕斩杀。
几天后,王涯、贾餗、郭行馀、王璠一同被斩。
仇士良还专门让百官观看执行,让他们看着这些人以及家人被斩情景。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
唐代宦官管理制度述论一、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汉代,当时的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后来逐渐获得了很大的权力。
随着社会的演进,唐代宦官管理制度逐渐确立并完善,宦官们在朝廷中的地位稳步提升。
在唐初,宦官们主要负责皇帝的生活和宫廷的管理,没有太大的权力。
但随着唐朝国势的扩大和中央集权的加强,宦官们的地位逐渐提升。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宦官的地位最为巩固,他们可以担任宰相、掌阁等重要职位。
唐代宦官在政治上占据了很大地位,对朝廷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唐代宦官管理制度的组织结构主要分为内廷宦官和外廷宦官两大部分。
内廷宦官主要管理皇帝的生活起居,包括侍卫、侍奉、护卫等工作。
外廷宦官则主要负责朝廷政务,包括掌阁、提举、监察等职务。
内廷宦官多半是奴才出身,从小进宫侍奉皇帝,经过严格的训练和选拔,有些宦官在皇帝身边服务多年后,会得到皇帝的信任,晋升为重要的内廷宦官。
外廷宦官则主要由士族子弟或选贤良方正出仕的人士担任,他们负责处理朝廷政务,对政治的影响力更大。
唐代宦官的数量是有限的,一般宦官总数在三百人左右,内廷宦官数量更是稀少。
这也使得宦官们的地位更为尊贵,竞争也更加激烈。
三、唐代宦官的职权范围唐代宦官的职权范围涉及政治、军事、财政等各个方面。
他们参与朝廷的决策制定,掌握重要的政治资源,直接干预朝廷政治。
宦官们可以担任宰相、内监等重要职务,对政策的执行和制定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军事方面,宦官们经常担任重要的将领或者监军等职务,掌握着一定的兵权。
在唐代战争频繁,宦官们参与军事决策和作战活动,对于唐朝的战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财政方面,宦官们也很活跃。
他们可以被委任为财政官员,管理朝廷的财政收支,掌握一定的财政资源。
宦官们往往利用这个机会敛财,贪污腐败现象比较普遍。
四、唐代宦官对朝廷政治的影响唐代宦官在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对政治的影响巨大。
他们直接参与朝廷的决策和制定,对政策的执行有着重要的影响。
历史趣谈:唐朝甘露之变是什么?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甘露之变是什么?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发生的导语: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九年,这是一场宦官和唐文宗、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政变夺权性质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宦官胜利,造成了朝廷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大和九年,这是一场宦官和唐文宗、大臣之间的斗争,是一场政变夺权性质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最终宦官胜利,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害。
那么在这场甘露之变要谋杀宦官的是谁呢?在甘露之变中,想要谋杀的宦官是唐文宗、李训、郑注等人。
在宝历二年,唐敬宗被宦官刘克明所杀,之后另一个宦官王守澄就立文宗为帝。
唐文宗一直不满宦官的专权,李训和郑注知道唐文宗有反抗之心,于是就与唐文宗密谋诛灭宦官。
李训和郑注是宦官王守澄推荐而进入朝廷担任高官的,所以他认为与他们两人商量不会引起王守澄的警觉。
之后在大和九年,文宗杖杀了曾经参与杀害唐宪宗的宦官陈弘志,不久后又赐死了宦官王守澄。
之后在上朝时,李训称在左金吾大厅后的石榴树上有甘露,文宗命令李训率领百官去察看,以此想将宦官一网打尽。
但是宦官的头目仇士良发现事情不对,于是就挟持了文宗,之后仇士良将李训、郑注等人捕杀,连他们的家人都一并杀害。
这就是史称的“甘露之变”。
但最终文宗、李训和郑注等人没有将宦官清除,而自己却死了,最后宦官得力。
事变之后,文宗被宦官软禁,更加没有权利,国家政事一律由宦官掌权,朝中各宰相都相继辞去,文宗对此一筹莫展,郁郁寡欢,不久后,文宗李昂含恨而死。
唐朝甘露之变这件事是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也就是835年十一月的一次政变,宦官势力得到优胜,造成了朝廷中很多官员被杀。
这场甘露之变的性质是宫廷政变夺权。
唐朝甘露之变的背景是在安史之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宗与宦官的关系——以“五位权宦”为中心
唐代宗与宦官的关系——以“五位权宦”为中心侯晓晨【摘要】唐代宗朝前后主要有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董秀、刘清潭五位权宦活跃在政治舞台,呈现出“接力”式专权的特点,该特点同时蕴含着禁军领导权的转移.但此时皇权仍然处于核心地位,与唐后期皇帝受制于宦官大不相同.此外,五位权宦的政治活动以及他们与皇帝的君臣关系对代宗朝影响深远.【期刊名称】《唐都学刊》【年(卷),期】2019(035)001【总页数】7页(P27-33)【关键词】唐代宗;宦官专权;“五位权宦”;禁军【作者】侯晓晨【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2.3关于唐代宦官研究的成果十分丰硕,主要体现在宦官专权、禁军、中枢政局、使职、世家等各个方面,但针对唐代宗朝宦官问题的专题研究则相对较少[注]对代宗时期宦官问题做专门探讨的成果有:刘希为、景有泉《唐代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年版)第五章“专权乱政的三大宦官”;冷东《唐代宗》(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年版)第五章“剪不断理还乱——唐代宗与宦官”;陈磊《皇帝、宦官和宰相——肃宗代宗时期的中枢朝局研究》载于《传统中国研究集刊》2009年第7辑;吴丽娱《试析刘晏理财的宫廷背景——兼论唐后期财政使职与宦官关系》载于《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黄永年《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版)第十一章第五节“代宗剪除宦官”;林伟洲《中唐政治史研究论集》(台北:翰芦图书出版,2017年版)“中晚唐宦官权力结构之研究”等章节。
严格意义上讲,正是从唐代宗起宦官开始在皇位继承中发挥主导作用,继而多种因素促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唐代宗朝宦官“接力”式专权的特征尤为明显,该如何认识这一现象?宦官势力更迭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联系及为何刘清潭是唯一一位与代宗相始终的权宦?这些问题,即是本文要讨论的。
一、代宗时期宦官专权延续性的再认识王寿南先生《唐代宦官权势之研究》指出宦官权势维持的两个因素是:朝臣对宦官的依附和宦官的养子制度[1]。
比较汉唐明三朝宦官问题的异同点 (1)
试比较汉唐明三朝宦官问题的异同点宦官专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面,同时也是专制政权所特有的毒瘤。
纵观世界史,只有中国出现过这个问题,其他各国从未有过!因此宦官专权也可视做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宦官的历史几乎和中国的封建史共始终,最早的宦官据说出现在周朝(记不清了,多多包涵)!而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宦官专权应该是嫪毐,不过因为他是假太监,因此严格来说这不算真正的宦官专权。
在他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赵高,他才是第一个由宦官执掌大权的人!此先例一开,之后历朝历代都或多或少存在这个问题,其中尤以汉唐明三朝最为严重!说了这么多废话,现在来谈一下三个朝代的共同点:首先,这三个朝代都是长期统一的朝代,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持续时间最长的几个统一王朝。
为什么这长期统一的王朝容易出现宦官专权,我觉得由于国家的长期统一稳定,往往容易使得统治者生活腐化,这样就给了他们身边的宦官讨好拍马的机会,久而久之皇帝就容易相信他身边的宦官,而愿意把权力交给他们!其次,宦官专权大多出现在王朝的中后期。
这是因为一般王朝初期,统治者大多有出生入死打江山的经历,因此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清醒的头脑,面对繁重的国事,他们往往能坚持下来。
但到了中后期,皇帝大多生长在宫廷,既没有充沛的体力也没有丰富的政治经验来应付繁重的国事,这就给了最接近皇帝的宦官们以窃取最高权力的机会!最后一点,这三个朝代都是汉人的政权。
少数民族统治汉人,因为他们在人数上远远少于汉人,因此他们的统治者警惕性很高,就象斯巴达人一样(这点尤以满清为甚)!因此他们的皇帝不像汉人那样娇生惯养,同时生活也不太奢华,对宦官的依赖也就少,宦官也不大容易取得权利!接着说一下,这三个朝代宦官问题的不同之处!首先,起因不同。
汉代的宦官专权是为了对抗外戚而产生的,因为东汉中后期的皇帝大多比较短命,因此即位的皇帝大多年龄很小,这个时候权力就掌握在太后手中,太后要控制朝政,就必须要依赖外戚。
但当小皇帝长大后,就会和外戚发生冲突,但由于外戚把持了朝政,朝庭上的大臣多是外戚集团的人,因此皇帝要想夺权就必须依靠身边的宦官。
唐文宗李昂的生平简介
杨贤妃是文宗最钟爱的妃子,在王昭仪被升为德妃的时候,杨氏就被封为了昭容,同年就被立为了杨贤妃。按照唐代的妃位制度,皇后之下分别有四妃,分别是贵妃、淑妃、德妃和贤妃,虽然都是正一品,但是地位却要按照上面的关系来拍,所以王德妃的地位还是高于杨贤妃。
后来李永喜欢举办宴席,沉湎娱乐,文宗还为了这件事情专门召集群臣来商量废太子的事情,但是最后因为群臣的反对而没有成行。但是李永也因为这件事情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心中的苦闷没有地方发泄,因此很快就抑郁而终了。但是有哲学家认为,李永的死没有那么简单,而是在杨贤妃和文宗的授意之下遭人暗杀而死的。这么看来的话,倒是杨贤妃逼死了李永母子俩了。
李昂的女人
在历史的记载中唐文宗只有两个妃子,最奇怪的是他在位十几年没有皇后,这是一件非常令人好奇的事情。文宗的两个妃子,一个是王德妃另一个是杨贤妃。
这个王德妃是李昂的一个妃子,历史上对于她的记载非常的少。只知道在公元820年的时候,王德妃生下了李永。之后李永被封为鲁王,母亲王氏也被立为昭仪了。之后李永被立为太子,但是王昭仪没有能够母凭子贵,还是昭仪。过了五年之后,王昭仪才被升为德妃。但是一年之后,王德妃就不幸去世了,去世原因还是因为受到了文宗另一个女人的诬告,这个女人就是杨贤妃。
文宗之后就被仇士良给囚禁起来了,还杀光了参与这次事件的所有人。文宗也就像一个傀儡一样任由宦官们使唤,没有一点实权。这对于有抱负的文宗来说简直就是噩梦,所以不久之后文宗抑郁而终了。
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
唐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2015-04-14 22:14:40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冻国栋黄楼唐中叶以后,宦官专权之势愈演愈烈,成为中晚唐政治舞台上一个引人瞩目的重要的历史现象。
长期以来,中外学人曾从不同侧面对之有所探讨,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但由于史料的限制以及切入点的差异,以往的研究大都以通论性的或长时段的考察为主,因此,不少关涉中晚唐具体历史时段的宦官问题以及与此相关联的政治经济问题悬而未决。
本文拟在前人已有涉及的基础上,参据传世文献与墓志资料,对唐宣宗朝宦官集团及其与大中政局之关系加以探讨。
讨论的问题约有三端:一是宦官集团与宣宗之立;二是宦官集团与大中政局;三是大中末年的宫廷政变。
其中不少内容是对具体史实甚至某些细节的考订,可能有失于繁琐。
我们的目的乃是企图通过对若干史实的梳理和辨析,揭示唐宣宗时期政治史上的疑点,以期有助于中晚唐政治史的进一步研讨。
一、唐宦官集团与宣宗之立中唐以后,宦官擅政,诸帝多为宦官所立,宣宗亦然。
《资治通鉴》(以下略称《通鉴》)卷247武宗会昌六年(846)三月条载:初,宪宗纳李锜妾郑氏,生光王怡。
怡幼时,宫中皆以为不慧,太和以后,益自韬匿,群居游处,未尝发言。
文宗幸十六宅宴集,好诱其言以为戏笑,号曰光叔。
上性豪迈,尤所不礼。
及上疾笃,日不能言。
诸宦官密于禁中定策,辛酉,下诏称:“皇子冲幼,须选贤德,光王怡可立为皇太叔,更名忱,应军国政事令权句当。
”太叔见百官,哀戚满容;裁决庶务,咸当于理,人始知有隐德焉。
两唐书《宣宗纪》所载与之略同。
据本条,宣宗为“光王”时,善自“韬匿”,以“不慧”自掩,不仅成功地躲避了文、武诸帝之猜忌,而且诸宦官亦贪其庸下易制而矫诏立之,直到视事后其“隐德”才为外人所知。
如果仅从本条所言,宣宗之立似乎事出偶然。
其本人并未预谋其事,自属意外得立。
然而,我们知道,武宗本有皇子,而宣宗为武宗皇叔,并非帝位的当然人选,但宦官集团为何却偏偏选择了他?难道真的是认为他庸下易制吗?再联系到宣宗即位后与宦官集团的特殊关系(说见下),则宣宗得立似另有隐情。
朋党之争的历史故事
朋党之争的历史故事 在宦官专权的⽇⼦⾥,朝廷官员中,反对宦官的,⼤都遭到排挤打击。
⼀些依附宦官的朝官,⼜分成两个派别。
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直闹了四⼗年,历史上把这种争吵叫做“朋党之争”。
朋党之争的起因 这场争吵还是在唐宪宗在位时候开始的。
有⼀年,长安举⾏考试,选拔能够直⾔敢谏的⼈才。
在参加考试的⼈中,有两个下级官员,⼀个叫李宗闵,⼀个叫⽜僧孺。
两个⼈在考卷⾥批评了朝政。
考官看了卷⼦,认为这两个⼈符合选拔的条件,就把他们推荐给唐宪宗。
这件事让宰相李吉甫知道了。
李吉甫是个⼠族出⾝的官员,他本来就瞧不起科举出⾝的官员,现在出⾝低微的李宗闵、⽜僧孺居然敢批评朝政,揭了他的短处,更加⽣⽓。
他在唐宪宗⾯前说,这两⼈被推荐,完全是因为跟试官有私⼈关系。
唐宪宗听信了李吉甫的话,把⼏个试官降了职,李宗闵和⽜僧孺也没有受到提拔。
经过 李吉甫死后,他的⼉⼦李德裕依靠他⽗亲的地位,做了翰林学⼠。
那时候,李宗闵也在朝做官。
李德裕对李宗闵批评他⽗亲这件事,仍旧记恨在⼼。
唐穆宗即位后,⼜举⾏进⼠考试。
有两个⼤⾂因为熟⼈应考,私下⾥托过考官,考官钱徽没卖他们的⾯⼦。
正好李宗闵有个亲戚应考,被选中了。
这些⼤⾂就向唐穆宗告发钱徽徇私舞弊。
唐穆宗问翰林学⼠,李德裕说真有这样的事。
唐穆宗就把钱徽降了职,李宗闵也受到牵连,被贬谪到外地去。
李宗闵认为李德裕成⼼排挤他,把李德裕恨透了。
⽜僧孺当然同情李宗闵。
打这以后,李宗闵、⽜僧孺就跟⼀些科举出⾝的官员结成⼀派,李德裕也跟⼠族出⾝的官员结成⼀派,两下明争暗⽃得厉害。
到了唐⽂宗即位以后,李宗闵⾛了宦官的门路,当上了宰相。
李宗闵向⽂宗推荐⽜僧孺,也把他提为宰相。
这两⼈⼀掌权,就合⼒打击李德裕,把李德裕调出京城,当西川节度使。
那时期,西川附近有个吐蕃将领投降。
李德裕趁机收复了⼀个重镇维州。
这本来是李德裕⽴了⼀功。
但是宰相⽜僧孺却跟唐⽂宗说:“收复⼀个维州,算不了什么;跟吐蕃搞坏关系,才不上算呢。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甘露之变
“永贞革新”失败后,宦官集团更为专横。太和九 年(835),文宗起用李训、郑注等人,再次谋划 打击宦官势力。十一月,李训等事先布置甲兵潜伏 于宫内,诡称大明宫左金吾仗院后石榴夜降甘露, 诱使中尉、枢密使仇士良、鱼弘志等大宦官前往察 看,企图将宦官一举消灭。不料,仇士良看出破绽, 劫持文宗回宫,派禁军四处捕杀。李训、郑注等人 被杀,牵连受害者不计其数,朝班为之一空。历史 上称这次事件为“甘露之变”。此后,“天下事皆 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直到唐末,朱温将 宦官砍杀殆尽,这一局面才得到矫正。
唐代宦官专权的演变过程
唐太宗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宦官不 得干预朝政,唐自高宗以后,特别是玄 宗时,宦官数量增加。有些人官至三品, 高力士尤被重用,太子称他为二兄,诸 王公主称其为阿翁,但在安史之乱前, 宦官是凭借皇帝的权势来作威作福,代 表皇帝出使或监军,从中得到经济上的 利益,安史之乱后,由皇帝的奴才变成 主子。后逐渐形成了宦官专权的局面。
(1)参与荐举大臣、宰相任命。 “翰林学士元稹与知枢密魏弘简深相结,求为宰相,
由是有宠于上,每事咨访焉。”郑注、李德裕、李宗 闵等都是厚接枢密使而入相。 (2)专断政务。 (3)操炳皇帝的废立。敬、文、宣由枢密使立为皇 帝。“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3)、十王宅使、少阳院使——监 督太子、诸王
唐顺宗 唐宪宗
俱文珍 吐突承璀、王守澄
穆宗、敬宗 王守澄
武宗 僖宗
仇士良 田令孜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 衣廪食而已。——《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 传序》
李辅国:“大家但 内里坐,外事听老 奴处置。”
鱼朝恩:“天下事 有不由我乎!”
胡三省:“去程得鱼, 所谓去虺(hui毒蛇) 得虎也。”
唐朝的宦官与宦官之祸
唐朝的宦官与宦官之祸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期,然而,与其它王朝一样,唐朝也曾经面临宦官之祸。
宦官在唐朝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也经常陷入权力争斗与政治腐败的漩涡。
本文将从唐朝宦官的起源、地位和影响力、以及带来的负面影响等方面来论述唐朝宦官与宦官之祸。
一、唐朝宦官的起源唐朝宦官制度起源于秦汉时期,而在唐朝时,由于社会阶级分化的加剧和政治权力集中,宦官成为了唐朝官员中的一部分。
初期的唐朝,宦官只扮演着皇室礼仪、宫殿管理等次要职责。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唐朝宦官的地位逐渐上升,开始担任要职,干预朝政,成为了唐朝权力中心的关键角色。
二、唐朝宦官的地位和影响力唐朝宦官逐渐成为了唐王朝中的权臣,掌控了朝廷的实际权力。
他们通过掌握皇帝的耳目,成为了皇帝的亲信,能够直接影响和干预政治决策。
此外,唐朝宦官还积极参与政治斗争,通过勾结朝臣、控制皇帝,达到自己的私利。
唐朝宦官们还能够滥用职权,弄权妄为。
他们将公共权力转化为私利,利用职位之便敛财。
一些宦官无视法律法规,盗贼成性,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宦官之祸唐朝宦官的权势过于膨胀,日益妄为,最终导致了宦官之祸。
唐玄宗的养虎遗患,使得唐朝宦官权势日益膨胀。
安史之乱爆发后,宦官们趁机借势横行霸道,控制了朝政,天子不得不树立起了反宦官的意识,并连续进行了多次的削权行动。
宦官之祸不仅对唐朝政权造成了严重的动荡和危机,也对唐朝社会的稳定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宦官的贪婪和腐败,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和财富的不均分配。
贫富差距的扩大,引发了社会矛盾和民众不满情绪的高涨,也为后来的动乱埋下了伏笔。
四、对宦官问题的反思唐朝宦官之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宦官问题不仅是一种制度性的弊端,也是一种道德败坏和社会风气糟糕的体现。
唐朝宦官之祸的根源在于君主集权、制度缺陷以及社会的腐败。
历史的反思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警惕官员腐败、权力滥用的问题。
特权阶层的出现并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严厉打击腐败行为,维护公平正义。
太监在唐朝能一手遮天,到清朝却变成碎催
太监在唐朝能一手遮天,到清朝却变成碎催
本文导读:古代有一种人,在唐朝、明朝能一手遮天,到清朝顺治立牌,让他们彻底变碎催,最牛的给送礼梳头。
这种人是什么人呢?没错,就是宦官。
宦官在明朝以前是官,只不过比正常的官少点东西。
明朝以前的宦官是有实权的,特别是唐朝和明朝,宦官甚至能一手遮天。
唐朝有好几个著名的宦官,他们结成一党,掌握禁中兵权,能左右皇帝,想换就换,想杀就杀,皇帝拿他们都没办法。
明朝的宦官也很厉害,著名的有刘瑾、魏忠贤等。
这两位都是一手遮天,号称“九千岁”,只比皇帝差一千岁,刘瑾在民间更有“立皇帝”之称。
宦官把持朝政,他们又在皇帝身边,对皇帝非常不利,所以宦官当权时,朝政一般都会乱套。
到了清朝,顺治皇帝总结了前朝的教训,他严令禁止宦官干预朝政,并在宫中立了十几块牌子,牌子上刻着他的诏令,要求宫中嫔妃不能过份信任宦官,严禁宦官干预朝政,如果有干预者,凌迟处死。
这些牌子立在管理宦官的有司门前,让宦官出入观看,做到警钟长鸣。
因为顺治帝有训令,清朝的宦官就彻底成了碎催,只负责伺候后宫,其他事不得插嘴。
只是到了晚清时期,出了几个著名宦官,如李莲英、安德海、小德张,李莲英最牛,给慈禧梳头,深得慈禧信任,但慈禧临终时,深刻认识到宦官参政的害处,留下遗嘱,以后严禁宦官干政。
李莲英虽是慈禧红人,但慈禧并没让他干政。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的形成及覆灭
宦官,我国封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自秦一统以来至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宦官这一群体始终存在,并且始终活跃在政治舞台上,历朝历代,尤以汉(东汉)、唐、明为甚,如果说汉、明的宦官是飞扬跋扈,那么唐朝的宦官可以说无敌于天下!大抵上,人们对宦官的印象总是坏的:娘炮、阴险、小人、甚至是变态。
比如:赵高,王振之流。
不过,宦官中也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佼佼者:改进造纸术的蔡伦、七下西洋的郑和等等。
汉、明的宦官为了权、利、名可以不择手段,却始终有一个不逾越的红线,而唐朝的宦官一度嚣张到换代的地步!不知道太宗皇帝知道自己的后世如此窝囊,会不会从昭陵里跳出来大骂不肖子孙!宦官因为独特的生理特点,在很多关键时刻总是会受到皇帝的青睐和信任:因为大臣可以造反自己做皇帝,而宦官只能依赖于皇权,相比之下宦官的威胁就小很多。
唐朝宦官的崛起唐朝宦官的崛起恐怕还要从安史之乱说起,说到安史之乱就不得不说那位“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玄宗皇帝了,玄宗统治后期完全没有了“初年不是不聪明,勤政开元致太平”的优良作风。
玄宗后期宦官专权就已初见端倪。
司马光《资治通鉴》:明皇始隳旧章,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章奏……宦官之祸始于明皇。
《旧唐书》“每四方进奏文表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由此可见,至少在玄宗时候宦官高力士就已经参与朝政了,全国各地来的奏折,都是高力士先看,然后再呈给皇帝,遇到不太大的事儿,就交给高力士决断。
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之流就是在此时逐渐窃据将相、节度使的高位。
那么这时候的玄宗干嘛去了?当然是去恩宠“后宫佳丽三千人”了!此时(玄宗朝)的宦官还只是参与朝政,宦官势力的正式崛起则是借助安史之乱这颗引线。
由于安史之乱的爆发,引发了皇帝对宿将、权臣的仇恨和猜忌以及防备。
历史上凡新皇继位就要大赦天下,以示皇恩浩荡。
唐肃宗也不例外,自马嵬驿与玄宗分道扬镳以后,只有少数宦官跟随,异常凄惨,举目四望,没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龙威,只剩下“天涯何处是我家”的凄凉。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作者:[一骑绝尘]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2016-11-27] 2016-12-21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终于平定,由于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统治者措置失当,唐朝国本动摇,一场短期就能平定的叛乱变为了摧毁北方政治、经济的大动乱。
安史之乱衍生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等一系列问题,中晚唐与五代时期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难以摆脱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一、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变革中晚唐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中央丧失了对部分地方的统治权,地方藩镇拥兵自重,中央在一系列政治动乱后将军权转交宦官,开启了宦官专政的时代,李唐皇族沦为傀儡。
经济方面,刘晏和杨炎的经济政策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唐朝甩我的局面,唐朝在内忧外患中度过了约一百五十余年。
经济方面:1、第五琦。
肃宗时期,刘彤在开元九年提出的“政府垄断盐铁木等山泽之利”的建议,有盐铁转运使第五琦付诸实施,缓和了财政极度紧张的局面。
2、刘晏理财。
刘晏对第五琦的榷盐法进行调整,一方面精简盐政机构和冗杂官员;另一方面在政府统购食盐后,以榷价批发给商人,政府省去了销售的环节。
3、杨炎提出两税法。
德宗时期,丞相杨炎提出两税法,废除陷入困境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争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
实质上以户税、地税代替租庸调制。
(1)取消租庸调和各项杂税,保留户税和地税。
(2)政府先预算开支再确定税额,征税标准不确定。
(3)户税按照资产多寡征收。
(4)地税按照田亩征收谷物。
(5)对不定居的行商按照三十税一(后改为十分之一)征收。
(6)夏天和秋天两季征税。
总体而言,两税法的颁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缴税依据,按照田亩征税,减轻了对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扩大了征税覆盖面,是唐朝经济制度上最有效的创新。
军事方面:(1)藩镇坐大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代宗急于求得暂时苟安,并没有彻底消灭藩镇势力,一些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节度使,离心势力依旧庞大;同时,朝廷对平叛功臣、内陆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
“甘露之变”: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作者:王洁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1期摘要:“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的一次宫廷事变。
这一事变针对宦官专权,由李训、郑注策划,唐文宗亲自决定,最终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甘露之变”中,不仅四宰相遇难,即使是无辜朝官与平民百姓也被杀戮无数。
这使得中唐到晚唐的政治局势产生剧烈的变化,并对晚唐文学产生重大影响。
“甘露之变”这一政治事变成为中晚唐政治与文学的交汇点。
这一交汇点的重要标志,在于晚唐士人由这一恐怖事件悲痛之余而形成的全身远祸的社会心态。
关键词:甘露之变;政治事变;文学;士人一、“甘露之变”前后的政治环境“甘露之变”是发生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十一月的一次宫廷事变,这一事变最终弄巧成拙、事与愿违。
作为一次较为偶然的事件,却具有较为深远的政治历史背景。
这使得中唐到晚唐的政治局势产生剧烈的变化,影响唐代历史的发展走向。
宦官专权是唐代政权的一大毒瘤。
宦官集团也有党派分野,他们互相竞争,有时极为剧烈。
而“朝廷士大夫之党派各承其反影,亦复如之,其为文宗一朝政治上最要之关键”①,由宦官引起的朝野上下的矛盾错综复杂。
宦官与朝官之间产生了激烈的斗争,使得南北司之间水火不相容。
唐文宗李昂即位以后,对宦官废立和杀害皇帝的现象感到十分不安,一心想铲除宦官专权这个祸根。
因此,他在即位以后谋诛宦官就发生了两件事,一是宋申锡的冤狱,一是“甘露之变”。
唐文宗想诛除宦官,起初谋于中书舍人宋申锡,任命他为宰相,让他联合朝士以对付宦官。
宋申锡的秘密搜罗助手王璠向宦官王守澄告密,王守澄及其亲信郑注发觉宋申锡的密谋与唐文宗的意图,先后设计诬陷宋申锡勾结颇有声望的漳王李凑谋反。
文宗不明真相,看到奏书大怒,下令处死宋申锡,贬逐漳王李凑。
宦官内部由于意见也不一致,加上朝官为宋申锡辩护,才免遭杀戮,被贬为开州司马。
唐文宗本想用宋申锡诛灭宦官,结果却被宦官除掉了得力助手宋申锡,这充分暴露了文宗的轻信与无能。
甘露事件的历史故事
甘露事件的历史故事唐文宗李昂,唐穆宗第二子,是中唐时期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
唐朝后期,隐患丛生,矛盾激化,特别是宦官掌握了禁军,把持着朝政,不仅朝廷大臣的升降须由宦官首肯,就连皇帝的废立亦由宦竖操纵。
自唐宪宗李纯之后,除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继承皇位外,其他诸帝无不由宦官拥立。
如唐穆宗李恒由宦官梁守谦、王守圭等拥立;唐文宗李昂由宦官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等拥立;唐武宗李炎由宦官仇士良、鱼弘志等拥立;唐宣宗李忱由众宦官拥立;唐懿宗李漼由宦官王宗实拥立;唐僖宗李漼由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唐昭宗李晔由宦官杨复恭、刘季述拥立。
拥立之外,宦官还操有弑杀之权。
唐宪宗是被宦官陈弘志所杀;唐敬宗是被宦官刘克明等所杀。
天子式微,阉宦坐大,权倾朝野,实在令人发指。
宦官仇士良一生曾弑二主、杀一妃和四位宰相,贪酷暴虐20余年,恩宠不衰,因他有一套驾驭皇帝、篡权自大的方术。
会昌三年(843)仇士良告老退休,众宦官以隆重之礼送他还府。
他为了表示对众宦的感谢,将自己数十年来专权乱政的经验传授给他的徒子徒孙。
他说:天子不能够让他闲暇起来。
若有空闲时间,他一定会阅读古今书籍,会见有知识的大臣,接受大臣们的治国方略。
政治经验丰富了,就会深谋远虑,对财宝器玩的爱好也会减弱,游幸声色的兴趣也会降低,而我们的恩遇必然渐薄而权也必然渐轻了。
为了你们的前途着想,莫若多方搜寻奇珍异宝,多多豢养猎鹰猎马,每日用击球、打猎、娱声、幸色的办法去蛊惑皇帝,让他在声色娱乐之中,耽侈求靡,沉沦下去。
这样他必然厌恶经书中的治国之道,对朝廷内外的大事充耳不闻,朝廷内外的一切大权自然控制在我们宦者手中。
这样一来,我们手中的恩泽和权力谁能夺得去呢?这的确是为宦之道的经验之谈,难怪他二十多年作威作福而恩宠不衰。
由此可见,中唐时期,天子只是宦官手中用来争权夺利的玩物,稍不惬意,就可以废旧立新。
唐敬宗李湛只做了三年皇帝就被杀掉,唐武宗李炎只做六年皇帝就被废掉。
这就是宦官杨复恭狂妄叫嚣定策国老,天子门生的缘由了。
唐朝宦官参预朝政始末
唐朝宦官参预朝政始末唐代宦官干政“始于明皇,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在唐朝中后期150多年的历史中,宦官由参政到专权再到把持朝政,以致成为宦官干政之祸最烈的三个朝代之一。
唐朝宦官干政是从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太监高力士开始的。
“高力士,冯盎曾孙也。
圣历初,岭南讨击使李千里上二阉儿,曰金刚,曰力士,武后以其强悟,敕给事左右。
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养为子,故冒其姓。
善武三思,岁馀,复得入禁中,禀食司宫台。
”①唐玄宗李隆基为藩王时,高力士倾心附结,后由于帮助唐玄宗平定韦皇后和太平公主之乱,故深得玄宗宠信,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
不可否认,唐玄宗当政时高力士权倾朝野,但那是因为高力士个人的才能和玄宗信任所致,并没有形成宦官把持政权的局面。
玄宗曾说“力士当上(值日),我寝乃安”②,可见玄宗对他得信任和依赖。
在许多问题上,尤其是关系到皇权稳固与否的大是大非上,唐玄宗完全是自己把握的。
总之,玄宗时期的宦官参预政治未达到专权地步,对皇帝也是尽心尽忠的,玄宗也能驾驭他们。
不仅如此,高力士还对减少玄宗决策失误,稳定唐朝政治上起了一定的贡献。
如在玄宗立太子未决时,力士进言曰:“推长而立,孰敢争?”于是储位问题得以解决,避免了宫廷斗争。
玄宗后期逐渐沉迷声色,无意朝政,曾问高力士:“朕自住关内向欲十年,俗阜人安,中外无事,高止黄屋,吐故纳新,军国之谋,委以林甫,卿谓如何?”高力土感到玄宗受李林甫迷惑很深,便极口规谏玄宗:“林甫用变造之谋,仙客建和籴之策,足堪救弊,未可长行。
”他还进一步指出:“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
”玄宗听后一时感到十分不快,但还是觉得高力士言之有理,接着就改变了态度,说:“朕与卿休戚共同,何须忧虑。
”唐代的宦官专权是从肃宗、代宗二帝时开始。
肃宗即皇帝位得宦官李辅国之力。
据史料记载,安史之乱平息以后,玄宗被迎接回朝,并尊为“太上皇”。
唐朝历代帝王简历
唐朝历代帝王简历唐朝共历289年,20位皇帝,907年亡于农民战争,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在经济、政治、军事上已无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立的政权,大唐帝国也由此覆灭!1、唐高祖李渊唐高祖李渊(565年-635年6月25日),字叔德,出生于长安,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汉族,祖籍赵郡隆庆(今邢台市隆尧县),是中国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祖父是李虎,西魏时官至太尉,父李昞,北周时历官御史大夫、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母为隋文帝独孤皇后姐,公元618年5月,李渊称帝,改国号唐,定都长安,不久之后便统一了全国。
635年6月25日,李渊驾崩,李渊死后谥号太武皇帝,庙号高祖,葬在献陵,唐高宗上元元年(674年)八月,改上尊号为神尧皇帝,天宝十三载二月,上尊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唐高祖李渊是西汉大将军李广的二十三世孙、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武昭王李暠(也作李皓)的六世孙。
2、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生于开皇十八年(599年),在位23年,年号贞观,名字取意“济世安民”,陇西成纪人,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李世民早年随父亲李渊进军长安于618年建立唐朝,他率部征战天下,为大唐统一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秦王、天策上将。
626年玄武门之变夺位登基后,开创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他虚心纳谏,厉行俭约,轻徭薄赋,使百姓休养生息,各民族融洽相处,国泰民安,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被各族人民尊称为天可汗,为后来唐朝全盛时期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功大过微,故业不堕”,为后世明君之典范,庙号太宗,谥号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3、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位皇帝(649-683年在位),字为善,汉族人,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长孙皇后,为嫡三子,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十三日出生,卒于弘道元年(683年),享年56岁,谥曰“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庙号“高宗”。
朝廷内斗宦官与权臣的争斗与影响
朝廷内斗宦官与权臣的争斗与影响朝廷内斗:宦官与权臣的争斗与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朝廷中,宦官和权臣之间的争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题材。
这些争斗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对朝廷政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整个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本文将就朝廷内斗中宦官和权臣的争斗及其影响展开论述。
一、宦官与权臣的定义和背景宦官是指在朝廷中主管内廷事务,由太监组成的特殊群体。
他们没有家庭或亲属关系,以朝廷为家,专门负责皇帝的生活起居、内政和宫廷安全等方面的事务。
权臣则是指在朝廷中拥有实际权力的人物,通常是皇帝信任的臣子,或是具有重要军事力量和影响力的将领。
二、宦官与权臣的争斗1. 权力争夺:宦官和权臣都渴望能够掌握更多的权力,因此不断争夺朝廷中的核心职位。
宦官常以掌握皇帝的生活起居和内政之权为主要优势,通过影响皇帝的决策来扩大自己的权力。
而权臣则通过控制军队、拥有大批臣子的忠诚与支持,以及权谋手段,在政治上对宦官形成一定制衡。
2. 政治斗争:宦官和权臣之间常常进行政治斗争,通过各种手段争夺朝廷的实际控制权。
包括借助险恶的权谋、欺骗、暗杀和政治诋毁等手段对对方进行攻击,争取皇帝的信任和支持。
3. 军事力量对抗:权臣通常会拥有兵权,通过掌握军队的支持来对抗宦官,维护自己的权力地位。
而宦官则通过掌控皇帝的身边卫队,以及通过向皇帝灌输对权臣的猜忌来削弱权臣的军事影响力。
三、宦官与权臣的争斗对朝廷权力结构的影响1. 朝廷政治动荡:宦官与权臣的争斗常常导致朝廷政治的动荡不安。
权臣和宦官争斗不断,使得朝廷内部陷入混乱和削弱,国家的各项政务也受到严重影响。
2. 影响皇帝决策:宦官通过对皇帝的施加影响,使皇帝的决策常常受到制约。
权臣也通过控制皇帝的身边人,对宦官进行斗争,并通过向皇帝灌输自己的观点来影响皇帝的决策。
3. 军权的转移与积弱:在宦官与权臣的争斗中,军权常常会转移到权臣手中。
这不仅导致了权臣的强大,也使朝廷军队上下的指挥结构出现扭曲,对军队的统一指挥和作战效果造成了重大损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文宗时期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摘要:说到唐朝中后期宦官与士大夫的关系,大家都知道是宦官专权,士大夫处于附属地位,甚至连皇帝都由宦官废立。
但是这种政治关系不能一概而论,在唐文宗时期局面就显得很特殊,士大夫发起了诛灭宦官的活动,虽然失败了,但其中的复杂关系仍值得我们深究。
关键词:唐文宗宦官士大夫合作斗争引言在中国历史上很多朝代都出现过宦官专权,其中东汉、唐朝与明朝的宦官专权是最为严重的,而唐朝宦官特别以能废立皇帝甚至是杀死皇帝而闻名。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宦官所拥立的皇帝多达8人,而宪宗和敬宗则是被宦官杀死的。
1可见宦官专权确实是唐朝中后期的一大政治毒瘤。
由于宦官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中央政权,在朝士大夫能使用的权力变得很少,为了争夺这些权力,士大夫内部展开了党争,而为了赢得党争,很多士大夫甚至选择了投靠宦官,成为宦官争权夺利的工具。
只有一少部分的士大夫坚持对宦官展开了斗争,但是他们的能力十分弱小,最后只得借助藩镇的力量来剿灭宦官,此举也直接导致了唐朝的灭亡。
一、宦官机构在唐初,宦官的机构主要是内侍省,主要负责照顾皇帝等人的起居和生活环境,另外还有掖廷局、宫闱局、奚官局、内仆局、内府局负责宫内人员的日常生活。
2这样的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年,“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三品官···至永淳末,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则天称制,差增员位···神龙中,宦官三千余人···然衣硃紫者尚寡。
”到唐玄宗时,这一局面被打破,出现了高力士这样的大宦官。
之后的肃宗和代宗时期,李辅国和程元振由于有拥立之功,更是权势滔天。
李辅国为元帅府行军司马,这是宦官掌兵的开始,程元振之后的鱼朝恩则成为了天下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就是实际上的统帅,掌管禁军。
但是这些宦官掌兵的情况都是临时性的,战事结束后他们就没有掌兵的权力了。
天宝十三年,哥舒翰为了防备吐蕃了而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神策军,3之后,这支军队由宦官鱼朝恩统领,763年,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逃,鱼朝恩帅神策军护卫代宗回长安,神策军于是成为了禁军的一部分。
鱼朝恩被杀后,神策军由武将统领,脱离了宦官的管理。
但是德宗在遭遇“泾原兵变”和“奉天之难”后,对朝中文武百官都不信任,唯独信任在出逃过程中帅百余宦官护卫他的窦文场和霍仙鸣。
他先是在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命窦文场为神策军左厢兵马使,王希迁为神策军右厢兵马使,这是宦官管理禁军制度的开始。
4到了贞元十二年,他进一步扩大了宦官的统领禁军的权力,“六月乙丑,以监句当左神策窦文场、监1唐代宗由李辅国拥立;穆宗由梁守谦、王守圭等人拥立;文宗由梁守谦、王守澄、杨承和、魏从简等人拥立;武宗由仇士良、鱼弘志等人拥立;宣宗由马元贽等人拥立;懿宗由王宗实等人拥立;僖宗由刘行深、韩文约拥立;昭宗由杨复恭、刘季述拥立。
宪宗被陈弘志暗杀;敬宗被刘克明杀死。
2《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三十四·宦官》:“······别有五局:掖廷局掌宫人簿籍;宫闱局掌宫内门禁,其属有掌扇、给使等员;奚官局掌宫人疾病死丧;内仆局掌宫中供帐灯烛;内府局主中藏给纳。
五局有令丞,皆内官为之。
”3《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一十七·唐纪三十三》,天宝十三载第13条:“秋,七月癸丑,哥舒翰奏:于所开九曲之地置洮阳、浇河二郡及神策军,以临洮太守成如璆兼洮阳太守,充神策军使。
4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一·唐纪四十七》,兴元元年第36条。
句当右神策霍仙鸣皆为护军中尉,监左神威军使张尚进、监右神威军使焦希望皆为中护军。
”1此后,由于神策军将士的待遇比其他军队要好,因此要求归属神策军的军队很多,到德宗时神策军已经有了十五万人,而且承担了越来越重的军事任务,神策军控制了长安地区,也负责长安西面和北面的防务,地位重要,因此神策军也成为了宦官谋求专权的工具。
随着历史的演变,神策军逐渐腐朽,战斗力减退,无法承担保卫长安的任务,朱温在903年诛灭宦官后将其解散。
另一个重要的官职是枢密使,高力士和李辅国等人已经有了一些枢密使的职能,到了代宗时期,设置了内枢密一职,2宪宗元和年间,正式出现了枢密使一职,“宪宗元和中,始置枢密二人,刘光琦、梁守谦皆为之”。
3枢密使设立之初,宦官只是传达命令或者间接的对政令提出意见,:“···滑涣久在中书,与知枢密刘光琦相结,宰相议事有与光琦异者,令涣达意,常得所欲···”4将枢密使一职发扬光大的人是王守澄。
王守澄在元和末年由徐州监军回到长安,不久就联合宦官陈弘志杀死宪宗,5,并且联合梁守谦等人杀死了权宦吐突承璀和他拥护的澧王李恽,拥立穆宗李恒继位。
穆宗感激王守澄,任命他为枢密使,穆宗得病死后,太子李湛继位为敬宗。
敬宗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宦官,引起宦官们的不满,继位仅两年后,敬宗就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死。
王守澄又拥立了敬宗的弟弟李昂继位为文宗。
在历史上,神策军左右护军中尉和两个枢密使合起来被称为“四贵”可见这四个人的权势之大,在唐朝中后期,朝廷政令如果没有这四个人的同意的话基本就无法实施。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另一个重要的机构,就是宣徽院。
宣徽院具体设立的时间不详,但是马端临在《文献统考》中是把宣徽使和枢密使放在一起讲的,而且宦官西门珍的墓志铭中也有“大历之末,擢居宣徽”的记载,6由此可以推断宣徽院的设立不会迟于代宗时期。
宣徽院成立后,逐步的取代了内侍省的职能,成为了唐朝庞大宦官集团的管家。
神策军中尉、枢密使、宣徽使三者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构成了唐朝中后期政治活动的幕后推手。
二、文宗时期士大夫之间的关系从宪宗时期开始,牛李党争逐步开始,而文宗时期则是两党斗争最激烈的时1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五·唐纪五十一》贞元十二年第9条。
另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二·唐纪四十八》贞元二年第11条:“···改神策左、右厢为左右神策军,殿前射生左右厢为殿前左、右射生军。
”另据《旧唐书·卷四十四·志第二十四·职官三》:“神威军本号殿前射生左右厢,贞元二年九月改殿前左右射生军,三年四月改为左右神威军。
”2《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二十四·唐纪四十》大历元年第19条:“···宦官董秀掌枢密···”3事见《册府元龟·卷六百六十五·内臣部·总序》。
4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三十七·唐纪五十三》元和元年第31条。
5事见《新唐书·卷二百九·列传第一百三十三·宦者下》,但是在《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一·唐纪五十七》元和十五年第3条中关于宪宗的死又记载的很模糊:“上服金丹,多躁怒···庚子,暴崩于中和殿。
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不敢讨贼,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6语见《唐文拾遗·正文·卷二十五》中《大唐故朝议郎行宫闱令充威远军监军上柱国赐紫金鱼袋西门大夫墓志铭(并序)》。
候,以致文宗有了“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叹。
1但是在文宗太和八年的时候情况有了一些变化,在“甘露之变”发生的前一年时间里,李训和郑注两人凭借为文宗谋划的一个美好的政治蓝图,即“先除宦官,次复河、湟,次清河北”,2而得到了文宗完全的信任。
为了除掉宦官,二人决定先把宦官在朝中的代言人即牛李两党赶出朝廷,为了赶走宰相李德裕,他们先是将被贬谪的李宗闵招回朝廷成为宰相,并将李德裕贬到李宗闵之前待的地方,李德裕不甘被贬,于是上书文宗,文宗任命李德裕为兵部尚书,但是李宗闵强烈反对,并将李德裕贬为镇海节度使,到了太和九年,两人又合力将李宗闵贬出朝廷。
可以说,经过李训和郑注的努力,朝中暂时出现了平静的局面。
但是“甘露之变”之后,朝中党争再起,先是李党的中坚分子郑覃成为宰相,他在拜相之初顶住了来自宦官的压力,极力确保朝中大臣的安全,受到人们的尊敬。
到了开成二年,陈夷行拜相,开成三年,杨嗣复和李珏也成为宰相,由于郑覃和陈夷行属于李党,而杨嗣复和李珏则是牛党,宰相之间的斗争在所难免。
3所以,在文宗时期牛李两党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党的领袖为了取得权位,不得不依附宦官集团,而普通的官员为了得到升迁也不得不加入两党中的一个,并投入到两党的斗争当中。
而柳仲郢这样被两党所接受和像李商隐这样被两党都抛弃的官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内。
4三、宦官内部的斗争在宦官的权势膨胀之前,宦官之间的相处还算和谐,但是自从李辅国迫害了唐玄宗并贬谪了高力士之后,宦官之间的斗争就一发而不可收了。
前文提到了王守澄同样是宦官内部斗争的亲历者。
宦官刘克明杀死敬宗后,伪造敬宗的遗诏拥立宪宗的儿子绛王李悟登基为帝,此举虽然引起了王守澄等人的不满,但是他们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威胁,于是他们没有进行反对。
但是刘克明不久企图夺取王守澄等人手中的权力,这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于是枢密使王守澄、杨承和,神策军中尉魏从简、梁守谦联合起来杀死刘克明和绛王,拥立江王李涵继位,是为文宗。
文宗时期王守澄又与韦元素、杨承和、王践言争权,最后李训和郑注联合仇士良与王守澄斗争,才取得了胜利。
“甘露之变”之后,宦官更加不可一世,其中就以神策军左军中尉仇士良为代表,他为了报复文宗企图剿灭宦官的计划,逼迫宰相王涯等人承认谋反,又联合神策军右军中尉鱼弘志大杀朝臣,并挟持了文宗,朝政完全由他们把持。
宰相1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太和八年第14条,文宗面对李德裕和李宗闵两方的斗争,显得束手无策。
2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五·唐纪六十一》太和九年第17条。
3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六·唐纪六十二》开成三年第7条,四位宰相围绕是否招牛党领袖李宗闵入朝而展开了一番争吵,文宗也无法决定。
4李商隐被两党都抛弃的原因在于,李商隐在不得志的时候得到了令狐楚父子的帮助,而令狐楚父子是属于牛党的,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做了泾源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和女婿,而王茂元与李德裕关系很好,被视为李党中人,因此李商隐的行为在两党看来都属于背叛,导致李商隐在仕途上处境困难。
李石处乱不惊,力图回复宰相的权力,引起仇士良的仇视,他派人去刺杀李石,李石被迫辞相。
文宗驾崩之前,感叹自己“受制于家奴”,当时两神策军中尉仇士良和鱼弘志是一派,他们拥护颖王继位;而两枢密使刘弘逸和薛季棱是另一派,他们拥护太子继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