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与唐代宦官专权之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与唐代宦官专权之比
内容摘要:明代与唐代的的宦官专权有很大的不同,明朝宦官的兴衰荣辱都还操持在皇帝手里,他们无法染指军权,只能作为监军,权力大时,横行朝廷,嚣张一时,但一旦皇帝下定决心铲除,强大如阉党一朝土崩瓦解;而唐朝的宦官掌握了军权,可以废皇帝、改立皇帝、可以杀皇帝、可以囚禁皇帝,权势之大难以想象。
关键词:明代,唐代,宦官专权
说起宦官专权,人们首先想起的是明朝的宦官们,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在某些人看来,明朝几乎成了大部分时间都是宦官横行的朝代。但我个人认为,明代的宦官问题被夸大其辞了,论事实,明朝的宦官远远不能和唐朝相比。它不是以前朝代宦官问题的重复,而是一种新的政治关系的结果,明朝的宦官只不过是皇帝推出前台和文官集团作斗争的一件工具。
唐朝的宦官专权
提到唐朝,大多数人都必曰“盛唐”,将其与汉朝并列,所谓“强汉盛唐”,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朝代之一。这种法并没有错,唐朝的文治武功及其影响力,是完全配得上这个名声的。但是唐朝又有它自己的特殊性,就是前后反差
巨大,它的耻辱与光荣是同样的出类拔萃。所以“盛唐”两个字并不能概括唐朝全貌,相反,这两个字造成了对唐朝历史的片面认识。
事实上,唐朝后一半的历史是耻辱的历史,但唐朝的耻辱又与晋朝宋朝这些朝代不一样。所谓“夷狄之夺,晋宋是也;奸臣之篡,汉唐是也。”唐朝之耻来自内乱,而且乱得空前绝后,没有哪个朝代的内乱能比得上唐朝。举个简单的例子,唐朝首都共九次沦陷。这个数字在历朝历代中遥遥领先,其余没有一个朝代的首都沦陷次数能达到唐朝的一半。仅从这个数字就能看出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政府实际上已经无力管理国家,南衙北司之争、中央与藩镇的战争、藩镇之间的混战、各种农民起义,各种内乱不断发生,而宦官的势力也在安史之乱后不断膨胀。
宦官专权其实是唐代中后期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但相比于东汉和明代的宦官之祸,唐代宦官的专权无疑更加了得,因为他们不仅间接掌握了部分“皇权”也就是中央权力,而且独以掌控兵权。有唐一代,宦官对内掌握禁军,对外出任各藩镇的监军。自李辅国起,每一朝权势最强的宦官必然掌握禁军,发展到后来成为“权阉四贵”,就是两神策军中尉和两枢密使。
其实在唐初,唐太宗鉴于前世之弊,对宦官严加抑制。不任以他事,只负责门户守御、廷内扫除、饮食供给之类琐事,
官阶也不得超过四品。然而到玄宗时,毁坏旧章,重用宦官,滥赏官爵。开元、天宝中,宦官黄衣以上达三千人,衣朱紫者千余人,甚至于高力士竟官居骠骑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在唐玄宗晚年,又让高力士代己批阅章奏,甚至任免将军、宰相,也时常与之商议。连李林甫、杨国忠,也是因缘高力士,才官居高位。于是自太子王公,皆畏事之。太子李亨称高力士为“二兄”,诸王、公主、驸马则尊称其为爷为翁,甚至连唐玄宗本人也因极端宠信而不直呼其名,叫他“将军”、“大将军”。不过说实话,高力士确实算不上奸臣,没有专权误国、图谋废立的事情,但却开了个不好的头,宦官自此干预朝政。
安史之乱时,肃宗即位灵武,调兵与安史作战。宦官李辅国以东宫旧人参预军谋并开始掌握兵权。肃宗打回长安后,李辅国封郕国公,掌大权力,宰相李揆对他都执弟子礼,呼为“五父”。李辅国疑心太上皇的亲信阴谋复位,逼迫唐玄宗迁居西内太极宫,贬谪高力士,玄宗竟至忧郁而死。
后来肃宗病危,张皇后欲谋杀太子李豫而立越王李系。李辅国拥立李豫,杀张皇后、李系。李辅国自此益骄横,曾对代宗了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他:“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此便是司马光所的:“宠过而骄,不能复制,遂至爱子慈父皆不能庇,以忧悸终。”
代宗时期,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相继当权,窃弄刑赏,轻视
天子,奴役宰相。程元振继李辅国之后,总率禁兵,操纵朝政,冤杀大将来瑱,斥逐宰相裴冕。疑忌大将李光弼,致其愤郁而死;大将仆固怀恩不堪冤抑,却投诉无门,不得已尽弃前功,反为叛乱。广德元年,吐蕃兵犯京师,程元振隐匿军情不报,虽遭贬黜,然代宗也因此狼狈陕州。鱼朝恩以护驾之功,继起染指军权,亦掌控朝政。连“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郭子仪都遭排斥罢官,赋闲家居。德宗即位之初,有意整顿纲纪,因而着手打压宦官。但“兴元”以后,猜忌诸将,剥夺大将李晟、浑瑊兵权,以窦文场、霍仙呜为中尉,军权自此落入宦官手中。
宪宗曾很自信地:“此家奴耳,向以其驱使之久,故假以恩私。若有违犯,朕去之轻如一毛耳。”但恰是这些他看不上眼的“一毛”,终要了他的命。宦官吐突承璀欲废嫡立庶宦官粱守谦、王守澄、陈洪志诸人发动政变,害死宪宗,拥立李恒为帝,是为穆宗。此之谓“陈洪志之变”也。
降及唐敬宗,过分狎昵宦官,遂有刘克明、苏佐明之逆。弑杀敬宗,矫制让敬宗的叔叔绛王李悟代理监国。自此以后,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六帝,都是宦官一手所立。其势力益发骄横,王守澄、仇士良、田令孜、杨复恭、刘季述、韩全诲为之魁杰,以至自称“定策国老”,视天子为门生,根深蒂固,唐朝已病入膏肓,不可救药。
唐文宗深愤其然,志欲除之。然以宋申锡之贤,犹不能有所作为,何况李训、郑注反复人,焉能成事。于是有“甘露之变”,公卿大臣灭族无数。文宗假聋作哑,饮泣吞气,暗自感叹皇帝做成这个样子,还不如周赧王、汉献帝。盖因周赧王、汉献帝虽然窝囊,好歹是是受制权臣,而文宗却是受制家奴!
宣宗算得上严毅明察,但也只能无奈摇头,心有余悸。何况懿宗、僖宗骄奢淫逸,眼里只有美食美色,哪管什么江山社稷。以至呼宦官为父亲,也就不足为怪了。僖宗两度亡命,一次跑到梁州,一次跑到益州,皆是僖宗口称“阿父”的田令孜一手造成。○2
唐朝的倒数第二任皇帝唐昭宗——李晔,登基之后亦以此为耻,有雄心、也有决心,要铲除宦官之祸,可是又用人不当,重用了“唯务虚谈”的张浚,急吼吼地想荡平李克用这个天下第一强藩,以巩固军权、政权,进而携大胜之势荡平宦官,却不料兵败如山,中央权威不再,加快了唐朝灭亡的步伐。
一句话总结,唐朝宦官之祸,始于玄宗,盛于肃、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最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唐朝的大患——宦官却是被另一个心腹大患——藩镇所灭。天复年间,南衙与北司之间的矛盾激化,宰相崔胤想借朱温的力量诛杀宦官,大宦官韩全诲则和李茂贞联合,请来李茂贞驻守京城。半年后朱温领兵讨伐韩全诲,韩全诲便迫使昭宗一起逃到了凤翔。朱温紧追不舍,将凤翔城包围起来。一直围困了一年多,李茂贞守得粮草用尽,从冬到春,雨雪又多,城里每天饿死和冻死的就有一千人,甚至于皇帝的御膳都用人肉充当。直到天复三年(公元903年)正月李茂贞再也无法坚守,便将韩全诲等二十多名宦官斩杀,将他们的首级送给城外的朱温,同时将昭宗也交给了朱温。朱温带着到手的皇帝回到长安,朱温命令他的士兵将几百名剩下的宦官赶到内侍省,在那里将他们残酷地杀掉,困惑中晚唐的宦官问题终于被朱温解决了。四年后,朱温弑帝自立,唐朝灭亡。
明朝的宦官专权
明代与唐代的的宦官专权有很大的不同,明朝宦官的兴衰荣辱都还操持在皇帝手里,他们无法染指军权,只能作为监军,权力大时,横行朝廷,嚣张一时,但一旦皇帝下定决心铲除,强大如阉党一朝土崩瓦解;而唐朝的宦官掌握了军权,可以废皇帝、改立皇帝、可以杀皇帝、可以囚禁皇帝,权势之大难以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