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概论

合集下载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八讲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八讲演示文稿

死時31歲
38
咸丰临终前,又将自己刻有“御 赏”和“同道堂”的两枚御印,分别 赐给了皇后和懿贵妃,并颁诏说, 此后新皇帝所颁的一切诏书,都要 印有这两枚御印才能有效。载淳继 位后,尊先帝皇后钮祜禄氏为慈安 太后,尊自己的生母懿贵妃为慈禧 太后。
39
咸丰遗命八大臣辅政,但……
咸豐驾崩
所有诏令要 两宫太后盖印 才有效
44
慈禧决定与奕訢密谋政变
放心吧 外国人态 度如何?
45
奕是咸丰的亲弟弟,为人机智、 练达,很有才干,相比之下,身为 皇帝的咸丰却显得平庸无能,这就 招来了咸丰帝的猜忌,因此,咸丰 在政治上疏远奕,重用肃顺等人。 奕虽贵为亲王,但却没有什么实 权,处处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咸 丰逃亡热河,命令奕留在北京与 侵略者议和,一同留下的还有军机 大臣文祥。
30
其次,外国侵略者千方百计地 干涉、操纵总理衙门的事务,从而 达到控制清政府的外交和内政的目 的。 因此,总理衙门的建立,有利 于资本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的外交 和内政,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 民地化的标志。
31
3、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历史
地位
总理衙门首任事务大臣均为清朝贵 族,且与外国侵略者关系密切。它一成 立,就正式委任英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 1863年李泰国离任回国,由英人赫德继 任达四十多年。这些都使总理衙门实际 成为外国侵略者控制清政府的总枢纽, 其设立是清政府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 标志。
32
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一个重 要表现,这里记录了19世纪末叶日 薄西山的中央帝国与欧美各列强进 行外交周旋的全部过程。特别是改 名为外交部后,“班列六部之前”, 其具体职责基本相同,但已经成为 晚清政府最重要的决策机构之一。
33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演示稿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演示稿

第一章明清文学概论明清文学(1368-1911)文化消退期四个阶段:①明洪武到成化年间;②弘治到明末;③清初到十八世纪末;④十九世纪初到清末。

一、明前期社会与文学1、经济政治背景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大大强化(1)经济上:与民休养生息“夫步急则踬,弦急则绝,民急则乱,居上之道,正当用宽,但云宽则得众,不云宽之失也。

”又说:“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殖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

”(《洪武实录》卷一)①移民垦荒,兴修水利;②军队实行屯田;③改革元朝而来的匠户制度;④重农抑商。

(2)政治上:强化皇权独裁①废除丞相制和三省制;②设立特务组织;③分封藩王;“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④清洗建国功臣。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2、思想文化上笼络与恫吓并行笼络手段:(1)大力宣扬程朱理学,立为官方哲学。

(2)实行八股考试。

内容特点:“代圣贤立言”。

形式特点:格式固定,字数限定。

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八部分。

不良影响:顾炎武《日知录•拟题》:“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①知识阶层整体文化素养低下;②奴性意识被大大强化。

◆正面意义例一,铁弦“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例二,方孝孺“至是欲使草诏。

召至,悲恸声彻殿陛。

成祖降榻,劳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辅成王耳。

’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

’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

’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

’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

’(3)设馆阁、编图书以养士。

◆馆阁养士◆《永乐大典》解缙等奉谕编纂,前后历时5年,“供事编辑者三千余人”。

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和目录60卷,装成11095册,总字数约3.7亿字。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

高中历史通史主干知识梳理:明清时期【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鸦片战争前)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继续发展。

与此同时,工业文明在欧洲兴起,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发展与迟滞并存。

政治上: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严重阻碍了新经济、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统一多民族国家日趋巩固。

经济上:农耕经济继续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经济总量仍然处于世界前列;封建政府执行严厉的重农抑商政策,丧失了工业化的契机,开始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文化上:程朱理学处于统治地位并逐渐成为钳制思想的工具;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文化的兴起,小说繁荣,京剧形成并发展,文人画占据画坛主流地位;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进行了猛烈抨击;传统科学技术继续发展,虽然西方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但是近代自然科学未得到发展。

对外关系上:对外政策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阻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正常发展,使中国脱离了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

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1.明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强化(1)中央: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后发展为内阁,拥有票拟权。

(2)地方:明太祖废除地方行中书省,设立布政司、都指挥司和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

(3)选官制度: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

2.清代专制皇权发展到高峰(1)设立军机处:初为雍正年间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而设立。

其后职权不断扩大,军机大臣可以参与处理机要政务,但只能跪奏笔录,封建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2)加强思想控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3)康熙帝平定内乱,统一台湾,尊重儒学,团结蒙古族、藏族,抗击侵略,开创了康乾盛世。

二、农耕经济的发展与迟滞1.农业生产(1)农耕技术:作物种植形成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高中历史笔记 明清

高中历史笔记  明清

时空定位考点4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元明清时代概况(通史教材部分)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中国在传统农耕文明的轨道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

元朝设中书省掌管政事,明太祖朱元珍改革官制,废除中书省,不设宰相,由皇帝兼理宰相之职,大力加强皇权。

内阁是承担秘书、顾问职责的机构,帮助皇帝处理政事。

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集权的政治体制在清朝达到顶峰。

清朝统治者为稳定和巩固国家疆域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现代中国的版图在这一阶段完全奠定。

元明清时期的手工业较前代有明显进步,明朝中后期在若干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呈现出空前繁荣的局面,但明清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明朝初年,理学在知识界占据统治地位。

明朝中期王阳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心学体系,与程朱理学形成分庭抗礼之势。

从晚明到清初,由于社会的剧烈变化,出现了一批进步思想家,他们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元明清时期,我国传统的科学技术仍在发展,元曲、明清小说、戏剧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与市民阶层的兴起又密切关系。

知识结构明清时期的政治1.明朝建立内阁制度(1)废除丞相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由左右丞相统辖六部,管理全国行政事务。

鉴于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太祖朱元璋对丞相的使用一开始就存有戒心。

他认为,这种制度妨碍了皇权的高度集中,会导致社会动荡。

1380年,明太祖朱元璋以谋反罪诛杀胡惟庸;同时,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他还下令,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至此,秦以来一直实行的宰相制度宣告废除,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制度的形成废除丞相后,全国重大政务都由明太祖决断。

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两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

明太祖深感力不从心,于是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帮助他处理繁多的政务。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五讲演示文稿第一部分:明代政治制度概述1.1 皇帝统治体制明代的统治体制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封建专制制度。

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掌握国家的军政大权,负责统治全国。

1.2 官僚制度明代实行官僚制度,将全国划分为五经卫、衙门、巡抚等行政区域,分别由相应的官员负责管理。

官员的选拔通过科举考试来确定,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高效运作。

第二部分:明代社会经济发展2.1 农业发展明代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种植技术不断改进,农作物的产量大幅增加。

水利工程建设也得到了重视,有利于农田的灌溉和排灌。

2.2 商业贸易明代商业贸易繁荣发展,手工业和制造业迅速发展,商业网络逐渐形成。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成为了重要的出口产品,带动了经济的繁荣。

2.3 海外贸易明代进行了广泛的海外贸易,丝绸之路和马来西亚航线成为了重要的贸易路线。

葡萄牙、荷兰、英国等国家与明代进行了贸易往来,为中国带来了许多珍贵的商品。

第三部分:清代政治制度变革3.1 清朝的建立明朝灭亡后,清朝由满洲族建立。

满洲人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推行满汉分治制度、分封制度和八旗制度等。

3.2 封建专制制度加强清朝继续实行封建专制制度,皇帝权力至高无上,行使着治理国家的各项权力。

3.3 官员选拔制度变革清代废除了科举制度,改为八旗子弟和进士出身的官员选拔制度,这导致了人才选拔的局限和腐败问题的加剧。

第四部分:清代经济社会发展4.1 商品经济发展清代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各地商业网络更加发达,商业市场更加繁荣。

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继续成为重要的出口产品。

4.2 科技进步清代科技进步较为缓慢,但仍然有一些重要的科技发明,如火药、印刷术等,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3 社会变革清代社会变革较少,但对民族关系和社会秩序却有一定的影响。

满汉关系的建立和八旗制度的实行,使得满洲与汉族的关系日趋紧张。

第五部分:总结以上是本次演示的内容概要。

明清史概论重点

明清史概论重点

明清史概论重点1.如何评价明代的科举制度?答: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束缚;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到了清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可以推想,科举制度为政府发掘人材的同时,亦埋没了民间在其他各方面的杰出人物;百年以来,多少各式菁英被困科场,虚耗光阴。

清政府为了奴化汉人,更是严格束缚科举考试内容。

清代科举制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

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2.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

答:1.朱元璋是禁止宦官干政的。

2.朱棣夺位时依靠了宦官的帮忙,开始重用宦官,并且设立专门的学校,让宦官读书学习,帮助皇帝日常工作。

因此明朝宦官与以往不同,都具有一定文化的。

像郑和就是宦官。

3.明朝时期,文官集团权利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

比如嘉庆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用了三年时间和文官斗争才搞定。

而万历想废皇后改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没有干成,二十多年里郁郁寡欢不再理朝政,不与文官们合作。

因此,皇帝只有倚靠宦官集团来和文官集团斗争。

4.宦官拥有官职,很多相当于皇帝的贴身秘书。

明朝的朝廷分为内廷和外廷。

内廷就是以司太监掌印太监为首的,外廷是由内阁首辅为首的文官集团,相互制约。

在明朝,由首辅领导的内阁拥有上奏建议权,六部负责行政权,决策权由皇帝亲自掌握。

由于皇帝无法过问全部事情,因此一些事情交由内廷处理,从而实际上内廷太监代替皇帝取得了决策权。

必须要由内廷签署,这些建议和行政才能生效。

5.此外太监还掌握东厂。

实际上东厂并非电影电视里面的那样横行霸道。

京城中有三大狱,分属刑部、东厂和锦衣卫北镇抚司,三家刑治机构功能虽有重叠,但大略也有分工:盗匪奸杀等民案,由刑部管辖;涉及宦官及公门中人犯罪,由东厂管辖;凡大臣谋反弑逆或忤犯皇上,则由锦衣卫缉拿。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明清史 讲义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二轮复习——明清史(一)、阶段性特征说明: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分开的阶段性特征过于单一,学生无法形成整体得、相互关联得立体化认识。

因此笔者将知识点用小论文的方式写出来,既解决的知识点问题,又训练了小论文题,一举两得。

论题:明清社会鼎盛与危机并存论述:明清社会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末期,各方面完善的同时,危机亦逐步显露。

从政治层面看,内阁、军机处的出现,是集权政治下皇权发展的顶峰,这是集权政治的鼎盛期。

但是由于废除宰相,使得皇权失去了法理下的制约,为中国社会在近代的转型造成了极大的障碍。

从经济层面看,玉米、番薯的引进改变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为人口的增加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基础;伴随着康熙皇帝“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诏令的颁布进一步促进的农业、人口的发展,但是却使得小农经济社会的基础更加强化,亦为近代自然经济的解体带来了阻力。

从思想层面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批冲破理学桎梏的思想家,如顾炎武、黄宗羲等人,但是处于理学、八股取士下的社会,这些思想家的呼声如同石沉大海,没有泛起一丝涟漪。

综上,从集权制度本身看,其自身已经发展趋于完备,但是从历史进步的眼光看,盛世和危机呈现出了一体两面的明清时代。

(二)、高频知识点一、内阁1:产生的根源:集权政治下,皇帝精力、能力无法分配、顾及所造成。

2:特点:始终不是宰相;不能统领六部;有建议无决策;后来权力有所增加。

3:司礼监:起初为制约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二、商业发展商业市镇的兴起;粮食结构发生变化;棉花、茶叶、甘蔗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农副产品也成为商品;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专业化市镇的出现);形成区域性大商帮、会馆;玉米等经济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的增加;重农抑商程度不断松弛三、手工业发展私营手工业:明中期以来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四:理学VS进步思想1:明清时期,理学不断世俗化,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2:进步思想:反对专制、经世致用、主张工商皆本。

明清历史简介ppt课件

明清历史简介ppt课件

③乾隆朝:乾隆时进一步强化军机处的职能,下令取消议政王大臣会议, 内阁也形同虚设
职能:军机处完全秉承皇帝旨意办事,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 纸等。军机处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亲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 经内阁直接发往各地,称“廷寄”;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 片”。百官的奏折也直接送军机处议复
息”; • (5)外国商船到广州停泊时,“酌拨营员弹压稽查”
23
六、闭关锁国政策利弊
• 闭关锁国政策利
利:一定程度上防御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维护 国家安全。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 统治,它推行了近200年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 方资本主义的侵略,有一定的自卫作用。
24
• 闭关锁国政策弊端
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 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 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11
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原因
1、为了防范自卫 2、清朝统治者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 心理,缺乏发展观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不需要外来商 品也可以自我供给
12
三、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过程
易, • 1759年颁布《防范外事规条》五条, • 1809年颁布《民夷交易章程》 • 1831年《防范夷人章程》
19
五、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 1、禁止私人出洋贸易,关闭和收缩对外贸易 港口。
• 2、推行牙行制度和公行制度,垄断对外贸易。 • 3、严格限制出口商品的品种和数量。 • 4、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西学东渐新颖性一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含义二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原因三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过程四分期1明朝2清朝五明清时期闭关锁国政策的主要内容六闭关锁国政策利弊七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10这是自明末以来中国统治者长期推行的一项治国方针就是主观割断中国与世界的联系使中国处于闭目塞听的状态

ppt课件明清历史

ppt课件明清历史

明清时期留下的历史遗 产,如建筑、艺术品和 文化传统,对现代中国 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 影响。这些遗产不仅具 有历史价值,还为现代 社会提供了丰富的文化 资源。
明清时期的政治变革和 治理经验可以为现代中 国提供借鉴。例如,如 何在保持国家稳定的同 时推动政治改革和经济 社会发展。
明清时期的经济繁荣与 衰落可以为现代中国提 供教训。例如,如何应 对全球化挑战,如何推 动创新和科技发展,以 及如何保护国家经济安 全。
CHAPTER 05
明清的对外关系
与西方国家的交往
郑和下西洋
明朝派遣郑和七次下西洋,与多 个国家建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 文化、贸易的交流。
西方传教士的来华
明清时期,有许多西方传教士如 利玛窦、汤若望等来到中国传播 教义,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技 知识。
与周边国家的交往
朝贡体系
明清时期,中国与周边国家如朝鲜、 日本、琉球等维持着朝贡体系下的交 往,互相派遣使节,进行贸易和文化 交流。
清朝的兴起
满族的起源与崛起
满族在明朝时期逐渐崛起,通过 与蒙古结盟,在东北地区建立了 后金政权,为清朝的建立奠定了
基础。
清朝的建立
在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领导下, 后金政权逐渐壮大,最终在1636 年改国号为清,标志着清朝的正
式建立。
清朝的早期扩张
清朝建立后,迅速向南扩张,通 过征服中原地区和南明政权,实
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为 现代中国提供了丰富的 文化资源。同时,我们 也应思考如何在新时代 背景下传承和发展中华 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和 交流。
CHAPTER 04
明清的文化与科技
明朝的文学与艺术
小说创作
明朝时期,小说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出现了如《水浒传》、《西游记》和 《红楼梦》等经典小说。这些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清史论

明清史论

明代史料一.明代史料的特点:1私人著述多;2.史学著作数量多;3.体裁相当完备;4.内容丰富。

二.太祖实录修改过程情况:第一次为建文时方孝孺主持修撰,第二次为永乐时,由李景隆等修,并由熟悉明初事迹的刘辰参加编撰,第三次为永乐时,由姚广孝、夏元吉等主持重修。

三.明历朝实录为什么“有成书,无刊本”明代历朝实录修成后,誊录正副两本,其底稿则于进呈正副本前,由使馆会同司礼监官于太液池旁椒园焚烧。

实录正本放在皇史宬,副本放在内阁。

四.《国榷》的特点 1.对于实录中避而不谈的一些重要史实,敢于直书。

2.善于评论。

3.详于史实的考订。

五.《明通鉴》清夏燮著;《明史纪事本末》清古应泰著;《明史稿》署名王鸿绪,实则出于万斯同;《曝书亭集》清朱彝尊著;《鲒埼亭集》清全祖望著;《廿二史札记》清赵翼;《明史考证捃逸》清王颂蔚著。

六.《明史》成熟过程张廷玉等奉旨撰。

清顺治二年五月,开设明史馆,却因时间仓促,准备不足,并无进展。

康熙十八年,开博学鸿词科时,又招开史馆任命学士徐元文、叶方蔼、庶子张玉书为总裁,修撰明史。

此后又先后由王鸿绪、张廷玉为总裁,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定稿。

乾隆四年由张廷玉正式进呈。

体例:本纪方面,把建文景泰两朝列入本纪,于明实录中将其分附录于《太祖实录》和《英宗实录不同》;志《历志》中加入表,使读者便于明了文字中的内容。

《艺文志》不同于以前的正史,对明代以前的著述改不涉及,割断了历代学术发展史;表的方面,列表十三卷,比之前加入《七卿表》;传的方面,设立《阉党传》《流贼传》《土司传》,反应明社会的突出矛盾,也为了解宦官明末农民战争方面提供了集中系统的材料。

七.八.典章制度史籍:官修的《大明会典》是最重要的基本史料。

万历十四年王圻的《续文献通考》九.《弇州史料》前后集王世贞;《弇山堂别集》一百卷王世贞;《国史唯疑》黄景昉;《国朝典汇》二百卷徐学聚;记南明史事《南疆逸史》五十六卷温睿临;《小腆纪年附考》徐鼒《石匮书后集》张岱;《国寿录》查继佐。

七年级明清时期知识点

七年级明清时期知识点

七年级明清时期知识点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经历了从明朝到清朝的政治变迁和社会变革,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那么,七年级的学生对于明清时期需要了解哪些知识点呢?在本文中,我们将为您一一讲解。

一、明朝的建立和察举制度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朝代,其建立于1368年。

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大力推行的察举制度,成为明朝政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个制度是通过“科举”选拔状元、进士、庶吉士等各级官员,并让这些官员进入政府担任职务。

通过这种方式,使得官员的资历不再是通过世袭等方式继承,而是通过人才选拔来保证政府的官员素质。

这套体系一直被广泛运用,直到清朝末期仍然被保留。

二、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明清时期的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黄金时代之一,这也是七年级需要了解的一个知识点。

在明代,由于富裕的商业和繁荣的社会氛围,诗词、戏曲和小说等多种文学艺术都得到了发展。

到了清代,又出现了著名的“八大山人”画派,以及乐曲、戏曲等多种艺术形式。

这一时期的文化和艺术不仅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世界的文化和艺术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明清时期的科技发展随着明清时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是七年级学生在学习明清时期历史时需要了解的另一个知识点。

明清时期的科学技术主要包括武器的制造、造纸术、铁路运输、医药学等多个领域。

其中,明代的“东林书院”被誉为“科技矛盾”,这也是当时中国在自然科学领域的代表之一。

在清代,因为与西方的接触,这个时期的科技领域也有了更多的发展与变化,这也对全世界的科技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也是七年级历史学习中需要了解的知识点之一。

在这个时期中,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次的政治变迁和社会革命,包括红巾起义、靖难之役、戚继光抗金等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提供了很多借鉴经验。

明清史学

明清史学
稗史:泛指野史和记述历史琐闻、社会风物的笔记。野史, 一是相对于官史而言,一是内容、形式不拘。古代有“稗 官野史”的说法,稗官者,采录民俗民情的小官也。《汉 书·艺文志》引如淳所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甚细 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里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 这种闾巷风情、街谈巷说、遗闻佚事的纪录,也叫“稗 史”。
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 明末社会的变化,明后期政治的腐败,以及明 清皇朝的更替,这些重大的社会变动,都使得 史学家、思想家重新思考史学和社会的关系, 推动了经世致用史学思想的发展。
• 经世致用就是关注社会现实,面对社会矛盾, 并用所学解决社会问题,以求达到国治民安的 实效。这一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讲求 实、务实的思想特点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 情怀。
三、经世致用思想的发展
• 清朝建立,理学重兴,但其关怀世运的一面却被 淡化。另外,由于清政府在思想上实行高压政策, 尤其是盛极一时的“文字狱”,沉重打击了知识 分子,当时的一批学者无奈地走上闭门治学之路, 整日与考据为伴,不再关心议论政事。这就是乾 嘉时期,文献考据学尤其发达的重要原因。
• 清嘉庆、道光年间,面对封建末世深刻的社会危 机,一批政治家、思想家和进步学者再一次提倡 经世致用,主张实行改革。正是有了林则徐、魏 源等人在嘉道年间倡导的这一次经世之风,才有 了随后清末以曾国藩为代表的又一批知识分子在 行动上对这一思想的进一步贯彻。
二、官修史书的主要成就
• 2 续“三通”和清“三通” • A“三通”:唐杜佑《通典》、宋郑樵《通志·二十略》、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 • B“续三通”:乾隆年间,先后修成《续文献通考》
《续通典》《续通志》。总的来看,以《续文献通考》 的价值较高。 • C.“清三通”:“续三通”的续作。也都修成乾隆年 间。总的来看,以《清文献通考》价值较高。 • D.十通:三通、续三通和清三通,合称“九通”。后 来,刘锦藻在光绪末年修成《清朝续文献通考》。后来 商务印书馆把刘书与九通合刊,称为“十通”。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知识点a4纸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知识点a4纸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知识点a4纸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知识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变迁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掌握的一部分知识。

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明清时期是我们考试重点,那么本文将介绍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清知识点,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考试。

一、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朝代,它的建立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领导了明朝的建立。

建立后,他明确了“皇权至上,官僚统治”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国内外的发展,相继出现了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等方面的繁荣。

二、清朝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建立为中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如好读书、思考、儒家文化等,对于当时的国家发展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

同时,康熙、乾隆等清代皇帝对于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领域实行了一定的措施和政策,促进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三、明清时期的社会制度在明清时期,中国的社会制度相对稳定,主要分为农民、地主、商人等几大群体。

实行的是封建主义制度,其中地主阶层和农民阶层是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体现。

地主阶层掌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控制着大量资源,而农民群体则负责生产和劳动,这两个群体之间总是存在着利益的分歧和矛盾。

四、明清时期的文化明清时期的文化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灿烂的时期之一,出现了很多杰出的文学、艺术、哲学等家。

其中,“四大名著”是明清时期文化的代表作品,它们是《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它们是中国文学的经典。

总结:在七年级下册历史课程中,明清时期是我们的重点内容,这是我们应该重点学习和掌握的内容。

明清时期不仅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而且对于全球的文化、社会发展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对于我们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理解历史的过程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二讲PPT共90页

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二讲PPT共90页

谢谢!
36、自己的鞋子,自己知道紧在哪里。——西班牙
37、我们唯一不会改正的缺点是软弱。——拉罗什福科
xiexie! 38、我这个人走得很慢,但是我从不后退。——亚伯拉罕·林肯
39、勿问成功的秘诀为何,且尽全力做你应该做的事吧。——美华纳
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明清史概论课件第二讲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 常看常 新。 14、我在心里默默地为每一个人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 演示文稿

明清史概论第四讲 演示文稿

王夫之—船山先生 《读通鉴论》
39
(1)黄宗羲
黄宗羲是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 史学家,学问极博,对天文、算术、 乐律、经史百家以及佛经,无不研 究。 年轻时积极参加反明朝宦官权 贵的斗争和反清斗争,后隐居著述。 其学说的核心是“非君说” ——一 种民主思想的萌芽,他否定君主专 制,抨击君主一人私有天下产业之 状,主张改革土地、赋税制度,强 调工商皆本。
28
这不仅仅是李贽一家之言,更 是明代现实社会新思潮的代表,它 所包含的强烈民主要求,远比顽固 坚持“君子”统治“小人”的封建 思想进步,尽管李贽的言论中也有 许多谬误之处,但从其进步的一面 来说,确有“颠倒千万世之是非” 的意味,李贽是前所未有的旧意识 的叛逆者。
29
万历三十年(1602)即李贽被 逮下狱的当年,以及天启五年 (1625),《藏书》二度由朝廷明 令搜查烧毁,在清代仍列入《禁毁 书目》。
36
※ 明末思想家李贽说:“前三代, 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 中间千百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 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 有是非耳。”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李贽的“离经叛道”主要体现在 A.反对迷信孔子思想 B.反对君主专制 C.主张工商皆本 D.主张物质第一性解放
4
第三,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也大 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思想界注入崭 新的时代气息。于是,明末清初出现了 一股新的学术思潮。 第四,明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资 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和发展、社会矛盾的 暴露。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顺应手工业、 商品经济发展,代表新兴市民阶级利益, 重科学讲实际,在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 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自由的带有早 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想。

档案管理-明清档案概论 精品

档案管理-明清档案概论 精品

明清档案概论第一节明清档案的由来一、明清档案的由来档案是组织或个人在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直接形成的清晰的、确定的、具有完整记录作用的固化信息,是再现历史真实面貌的原始文献。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末期两个繁荣强大的王朝,它们上承两千多年封建制度的发展,下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开端,历时五百多年。

史学界一直把明清时期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发展阶段,明清时期所遗留至今的档案也通称为明清档案。

明清统治者在政务活动中都十分重视文书和档案工作的开展,从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普遍设置了为数众多的文书档案工作机构。

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明令:“置天下诸司架阁库,以庋案牍。

”据史书记载粗略统计,当时全国有名可考的地方架阁库就有三百个以上。

在中央,明王朝先后建立了许多皇家档案库和全国性的档案库,其中,位于禁中的大本堂保存着从元朝官府中收集来的档案和图书;古今通集库收藏有皇帝赐封给功臣、名将、藩王、驸马的诰封、铁券以及京官、外官的诰封底簿;建于嘉靖年间的皇室宬[①]珍藏着皇族的玉牒、历代皇帝的实录、圣训;规模宏大的后湖黄册库(今南京玄武湖)专门保管全国赋役黄册。

明代地方档案库建设规模也相当可观,如江西布政使司黄册库收藏的档案达到“库不能容”的程度,在英宗天顺八年(1464),一次就修建了50间库房。

太平府架阁库“建库三连各五楹,左藏黄册,右藏案牍。

”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对档案的保管主要是为了政务利用的需要,档案工作的发展始终限制在机关工作的小圈子里。

明中期以后,随着吏治的腐败,档案管理制度日益松弛,大量档案因保管不善,损坏严重。

特别是明代灭亡之际战争的破坏,使积存二百余年的明代档案毁于一旦。

清顺治、康熙年间,两次撰修明史,都曾在全国征集明代档案史料,共得档案两万多件,待明史修成后,就连同其它史料一起送交清内阁大库保存,后又几经破坏,仅有一小部分遗留至今。

清王朝的档案工作较之明代有了更大的发展。

中央各机关文书档案工作分工细密,都设有清档房和汉档房。

中国古代史4(明清史)

中国古代史4(明清史)

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
如何看待明清鼎革,如何评价清朝的历史地位,一直是 学术界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有的学者指出,有五个方面的 原因影响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产生了完全否定清朝对中国历 史发展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的片面观点。它们是:一、受华 夏中心论的影响,未能彻底清理清末民初反满排满思想;二、 受政治运动的影响,简单地将清朝与帝国主义放在一起予以 批判;三、受欧洲中心论的影响,以西方社会的发展为参照 系,而不是按照中国自身的历史发展进程来评价中国的历史 发展;四、受评价标准的影响,百年屈辱使人们将清朝与落 后挨打简单等同,忽略了中国的落后并非始于清朝这一历史 事实;五、受研究者心态的影响,一些学者往往以今人的心 态研究历史问题,以今天的标准苛求古人,这样得出的结论 未必可靠。
明初的制度建设
《大诰》与明初的法制和政风
《大明律》有相当多的 内容沿袭唐律,但对直 接危害国家统治的谋反 贼盗以及重大经济犯罪, 其量刑重于唐代。后人 评价《大明律》的特点 是“轻其轻罪,重其重 罪”。 清 薛允升 撰
三、靖难之役与永乐政局
靖难之役 明初分封诸子,各拥军队,承担镇守要害、 抵御边患等任务,同时也造成了诸王权势过 大的隐患。在诸王中,燕王朱棣长期统兵作 战,势力最强。 1398年,明太祖死,其孙即位,是为建文帝。 着手削弱诸王权力。1399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史称“靖难之 役”。1402年,叛军攻克京师,建文帝失踪。 朱棣称帝,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康雍乾时期,清朝国势极于全盛,后世史家称美为“康雍乾盛世”
太祖 天命
1616-1626

太宗 天聪
1626-1643

世祖 顺治
1643-1661

高宗 乾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明代内阁制度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的体制,以胡惟庸案为借口废除了丞相,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咨询机构,这就是内阁的雏形。

大明永乐帝虽有洪武帝一样独揽大权的雄才伟略,但一次又一次的御驾亲征让他不能真正意义上地总揽政事,于是一个帮助皇帝的“助手”机构——内阁应运而生。

故明代的内阁有以下的特点:首先,是变动性。

明代内阁组织虽有四殿二阁,但并不同时设置,缺此少彼成为常事,须视皇帝好恶而定,而大学土员额亦多寡不等。

至于内阁权力亦随皇帝宠信的程度而转变,若皇帝或信阁臣,或信宦官,或信奸臣,则内阁权力,便会因而增大或缩小。

其次,是附属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君主独裁时代,内阁权力常因皇帝委任与否而有轻重之别,且内阁职权出自皇帝授予,不得独立行使,向各部及地方政下达命令时,必须透过皇帝谕旨,可见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

再者,是个别性。

内阁大学士虽由皇帝任免,但大学士间彼此没有隶属关系,责任亦不连带,各自独立以己见辅助君主。

还有,是欠缺法定性。

内阁能否产生作用,皇帝之影响至大。

内阁制度,对明代的政治造成很多不良的影响:首先,是助长君主专制。

太祖废除丞相以巩固其统治权,内阁制度随着君权的高度强化而建立。

内阁首辅虽俨如汉、唐之宰相,但并无节制君权的作用,事无大小都要秉乘皇帝的旨意行事,内阁只是皇帝加强专制独裁的工具而已,是明统治者用以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有力措施。

明朝皇帝以内阁佐理政务,而一切施政皆由皇帝专权独断,大学士仅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内阁实属皇帝的附属机构,皇帝往往借内阁以遂其私心,使明代之君主专制比历代为甚。

其次,是助长君主荒政。

内阁大学士的职责是对奏章作出票拟,再呈皇帝批红,原意在于使大学士能对政事作出「提议」,但若皇帝无心理政,可以不加细阅,便作批决,阁臣亦无可奈何。

因此,内阁的「意见」遂演变成为「决策」,无疑助长助了君主荒政。

明代皇帝多荒废朝政,与此不无关系。

再者,是形成宦官弄权。

明代内阁因为欠缺法定的地位和权力,往往难有作为,随着明中叶以后,君主的日益腐朽,更弊端百出。

明代皇帝日渐颓废,往往深居内殿,不亲政事,不与大臣相接,而往往把宦官视作心腹,委以重任。

综观明代宦官为祸之烈,实与废相后,内阁无实权,加上君主过于宠信宦官,使宦官得以居中用事所使然。

还有,是演成朋党倾轧。

明之内阁上受君主箝制,内受宦官操纵,阁臣之欲握权柄者,皆不免以不光明之手段得之:一方面要交结内监;另一方面则又须倾轧同列之大学士,遂演成朋党之祸。

最后,是导致政风因循。

由于明代内阁受所处的地位和职权的限制,权力由皇帝授予,而宦官又居中窃柄,阁臣于是只能对皇帝唯唯诺诺,对宦官俯首听命而不敢有违,一辈阁臣都碌碌无能,遂使政风因循腐化。

总结而言,有谓明代无善政,是始于太祖废相。

在某程度上是有其道理的。

如上述所言,因为没有宰相,令皇权失却制衡;加上内阁无合法性,故无实权,事事听命于皇帝,造成君主独裁。

如遇上昏庸之主,又会导致宦官为祸。

而且内阁首辅为求争取权力,往往依附宦官,排挤异己,更助长了宦官的气焰。

由此可见,明内阁的出现与其政局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影响深远。

2、明代宦官专权产生的原因总的来看,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具有不同于前代的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皇帝对传统的皇权派生物——官僚制度不信任。

在君主专制主义被太祖朱元璋继承并发扬光大后,传统的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的丞相制度和七百多年历史的三省制度,便再也不能为其容忍。

其中首要的原因便是他们分走了皇帝的权力,使皇帝感到统治地位受到了威胁。

此外,官僚集团出于集团利益和维护礼法的目的,对于皇帝的行为经常加以规劝和谏议。

而从传统习惯上讲,这些谏议对皇帝还是颇具约束力的,这使得想凭借皇权恣意而为的皇帝深感不适,因此对官僚集团加以打压也就势在必然了。

正像黄宗羲所言:“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遂谓百官之设,所以事我,能事我者我贤之,不能事我者我否之。

”[9]伴随着明代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君主与传统官僚集团的互不信任和对抗也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财政、军事、人事各种权力于一身,个人无法运用所有的权力,可又不愿分权于臣僚,就只好依靠宦官了。

宦官与官员不同,因为他们产生伊始,便是辅助古代帝王淫乐的工具,其出身卑微,又是“刑余之人”,永远都是皇帝的奴仆、家臣,可以任意操纵,调遣方便。

皇帝利用这一点,在自己周围形成了一个代替本人掌握权力的宦官集团。

这个集团的首要任务,是协助皇帝厉行独裁。

因此,我们看到,明代历朝宦官代表无不是因为各种原因得到皇帝的宠信,再入主司礼监,督办厂卫。

其横行无忌,完全是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太监是否精于政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否维护皇帝的地位。

第二个特点是中国几千年以礼教代替法律治理国家的“礼治”精神在明代发展到了巅峰,种种弊端也相应地在其政治体制中有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皇帝在摒弃法治之后,对礼教之于皇权的作用也产生了质疑,并有羁束感。

在传统的制度和规范都已不可靠的情况下,皇帝选择了以宦官为执行者的特务手段来维护权威和满足私欲。

“礼治”是贯穿于中国两千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自从董仲舒“推明孔氏,抑黩百家”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后,“代表了全部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的“三纲五常”便被确立为封建政治体制的指导原则[10](P.33)。

“礼治”思想从产生到发展进而成熟,一直是在为封建君主专制服务的。

在有明一朝,伴随着君主专制主义发展到极致,“礼治”思想也相应发展到了极致。

出现了物极必反的局面,一方面,“礼治”越来越无法适应社会进步的要求,以“道德文章”为标准简拔组建起来的文官集团,已不能有效地控制中国庞杂的社会局面。

另一方面,皇权中体现君主个人意志的部分已不满于礼教对他的束缚,急于脱掉这层紧身衣。

在封建礼法的体系中,皇帝同样要通过遵守各种礼仪,来表明他也同样受上天的节制,即受传统道德的节制。

但是,当皇帝发现事实上“礼治”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维护他所拥有的皇权之时,利用皇权践踏传统的道德规范就势在必然。

明代的皇帝大多是一些昏耳贵无能而又恣意胡为的人物。

明武宗,终日与宦官、倡优、喇嘛及江湖术士厮混,亦或外出游猎,并多次以“威武大将军朱寿”的名义到处巡视,不是为了体察民情,而是为恣意玩乐。

对于他不顾帝王本分而进行的胡作非为,廷臣们并非没有拿出传统道德来加以约束,可是武宗依靠宦官的帮助(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恶名昭彰的刘瑾),掌握了京城的军队和特务,从而大量排斥反对他们的官员,终于把束缚帝王的成宪抛至九霄云外。

再有如神宗数十年不理政,熹宗在位七年沉溺于木工等等。

皇帝一方面要摆脱以礼治天下给他带来的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控制国家的权力,于是品行卑贱、心理变态的宦官就成了他们利用的对象。

“礼治”到了明朝,可谓发展到了极点,但却结出了“宦官专权”的怪胎,其原因不仅在于其自身的腐朽,更在于它在与皇权专制的结合中已悄然落伍,甚至被抛弃。

3、以下是明朝的军事领导制度。

明王朝建立后,在中书省下的六部已有兵部,这对一个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来说,是实不可少的。

明初,将原来由大部督府掌管的武官任免、考绩、荫袭、军队的训练、后勤给养、军丁军户管理等军事行政工作划归兵部掌管,大都督府仅保留统率全国军队的职权。

到洪武十三年(公元1680年),在撤废中书省的同时,朱元璋也宣布彻底改组大都督府,将大都督府分设为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

中书省和大都督府的同时大变动,是当时明王朝中央军政制度大改组的两翼,其重要意义实不相上下。

明代军队的建制明代设在地方统率军队的部门分为都指挥使司、卫、所三级。

都指挥使司又叫都司,是负责一个地区统率军队的领导性机关,辖有若干个卫和所。

都指挥使司是省一级“三司”之一,设都指挥使一人,都指挥同知二人,都指挥佥事四人,还根据需要设置若干僚佐胥吏。

全国各个都指挥使司分别辖属五军都督府领导。

看下链接更详细。

4、明朝的对外政策明朝初年,为防倭寇,朱元璋颁布了海禁政策。

永乐年间,派遣著名的三宝太监郑和率远洋船队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又派遣吏部验封司员外郎陈子鲁出使撒马儿罕、吐鲁番、火州等西域十八国,加强了明王朝同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上的往来,为中国走向世界做出了贡献,体现了永乐王朝的鼎盛和开放。

明成祖之后,其子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停止下西洋活动。

不到一年,仁宗病逝,宣宗朱瞻基继位,改年号宣德。

宣德五年(1431年)闰十二月初六日,派郑和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

到了明宪宗年间,曾有太监向宪宗提议再次下西洋,于是皇帝下诏到兵部索要郑和出使的海图等资料。

但由于刘大夏等官员认为下西洋为一大弊政,有害无益,因此将当年郑和出海地图等资料藏匿起来(一说将其销毁),兵部尚书项忠命吏入库搜索无果,再次下西洋一事于是作罢。

后来倭寇横行,明朝加大了禁海的力度,直到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之后,倭寇逐渐平息,朝廷有鉴于对外贸易对沿海居民的重要性,才逐步解除海禁,使民间走私贸易正当化,国际贸易使中国进入了逐渐成形的世界贸易体系之中。

5、明朝的监察制度明朝的监察制度,大体上包括了御史制度、言谏制度、地方监察制度、法律制度等,这些制度大都由前代沿袭而来,到明代逐步完善。

明代统治者总结了历史上历代治理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对于官吏的监督与纠察、强化“天子耳目”的作用有着深刻的认识。

使明代的监察制度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

(一)监察权相对独立。

明朝的监察权的相对独立能够更好地实行监察职能,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当较高官阶的“长官”成为一些奸臣控制政权的工具时,其他的即使是地位低下的监察官员也可以对其进行监督和弹劾,而不至于容易受干扰。

(二)监察监督范围扩大,权大威重。

明代在监察权力扩大(三)位卑权重,禄薄赏厚。

(四)上下左右,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机制。

6、明代科举制度辨析利:科举原来目的是为政府从民间提拔人材。

相对于世袭、举荐、九品官人法等选材制度,科举考试无疑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方法。

科举便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

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虽然这种推动是出于一般人对功名的追求,而不是对知识或灵性的渴望;但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风普遍得到了提高。

弊:科举所造成的恶劣影响主要在其考核的内容与考试形式。

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变成只要求考生能造出合乎形式的文章,反而不重考生的实际学识。

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渐被狭隘的四书五经、迂腐的八股文所朿䌸;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大大限制。

大部份人以通过科考为读书唯一目的,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另外科举亦局限制了人材的出路。

唐宋八大家都是进士出身;但到了明清两朝,无论在文学创作、或各式技术方面有杰出成就的名家,却多数都失意于科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