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
唐朝的崇佛礼 迎佛指舍利大礼每三十年发生一次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唐朝的崇佛礼迎佛指舍利大礼每三十年发生一次
导语:唐朝诸帝十分礼重佛教,先后六次将佛骨舍利迎入京城供人瞻仰。
这是一段佛教在皇城中最走红的时期,一股股崇佛热潮接连涌起。
从帝王到平民百
唐朝诸帝十分礼重佛教,先后六次将佛骨舍利迎入京城供人瞻仰。
这是一段佛教在皇城中最走红的时期,一股股崇佛热潮接连涌起。
从帝王到平民百姓,如痴如醉,莫不以看一眼佛骨为福。
那么唐朝的帝王们是如何奉迎佛骨的?
隋唐时期,从印度传进的佛教走上了一条独立发展的道路,日渐学术化、世俗化、艺术化,发展为大众的佛教,并且与华夏文化缠结在一起,成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唐代第二个皇帝李世民上台后,对佛教颇有好感,曾下诏为法门寺度僧,敕建寺宇。
为了表示自己“示存异方之教”的大度,顺应社会上日渐升温的佛教热,他曾下令开示佛骨,从而掀起了大唐诸帝礼佛的热潮。
陕西扶风的法门寺约建于北魏文成帝时期,寺内有育王塔一座,相传是阿育王所造的八万四千塔之一,内藏有佛祖的舍利。
唐初,法门寺已是有寺无塔,唐太宗下令准以修造望云宫的建材移去修塔。
贞观五年(631年)在歧州刺史张德亮的奏请下,唐太宗敕准开示佛骨。
据资料记载,开塔时将舍利“通现道俗”,每天有百姓数千人围观,“京邑内外,奔腾同处,屯积塔所”,人们纷纷“咸荐香花”,出现了一场观看的热潮。
不过这次仅仅是开示佛骨,并没有将佛骨迎入京师。
舍利埋在塔基下丈余深处,同时还获得周魏二古碑。
唐太宗下令开示的舍利是唐太宗下令开示的舍利是怎样的?见过的人各说各的,有的认为像玉一样,白光映彻内外,有的认为是绿颜色的,有的认为像佛
生活常识分享。
唐代的佛教文化
唐代的佛教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发展的黄金时代。
在唐代,佛教文化经历了一个繁荣期,在它的影响下,中国人民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同时还对东亚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今天,我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探讨唐代的佛教文化。
一、唐代佛教的兴盛唐代佛教的兴盛源于佛教的传播,唐玄宗时期,一些印度和西域的佛教僧人前来中国传教,促进了佛教文化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崇拜也成为了唐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穷人和富人时常都前往寺庙行香或者放生救赎。
唐玄宗和武则天的崇佛往绩,也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支持。
佛教在唐代的发展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它的教义得到广泛传播和理解,二是佛教艺术和文化经历了一个较长时间的繁荣时期,三是佛教的影响进一步扩大,影响了整个文化传统。
二、唐代佛教的教义传播佛教在唐代的教义传播,体现在对唐代士人和社会群众信仰转化的普遍影响。
佛教的基本教义和主要观念被越来越多地接受和理解。
其中涌现了一批出色的佛教学者,如鉴真、玄奘、义净等,他们为佛教的传播和教义的解释作出了重要贡献。
佛教教义传播的核心在于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唐代禅宗强调的是直接悟道,其方式主要是靠行禅来达成内心的静修和悟道。
禅宗成为唐代佛教发展的一股强劲派别,过去被视为小众学派的禅宗,将成为中国佛教和东亚文化大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唐代佛教的艺术和文化唐代的佛教艺术和文化,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壁画、佛像、诗歌、文学等方式,向人们传递智慧和艺术的美感。
唐代壁画被誉为“世界壁画艺术的瑰宝”,唐代佛像的制作技艺也已经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此外,唐代的诗歌和佛经等文学成就也为佛教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唐代佛教的影响唐代的佛教文化,影响着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
唐朝的贞观文化和开元文化都是以佛教文化为基础的。
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扩大到了东亚地区,为东亚的文化交流和传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
唐朝的佛教盛行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宗教信仰多样性达到巅峰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佛教成为了中国社会最为盛行的宗教之一,其影响力广泛渗透各个阶层。
本文将就唐朝的佛教盛行以及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进行探讨。
一、唐朝佛教的兴盛在唐朝初期,佛教并未得到足够的认可和推崇。
然而,随着唐太宗李世民的统治以及后来的唐高宗,佛教逐渐开始发展壮大。
唐高宗时期,佛教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宗教,受到皇室的大力支持。
此举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的普及和发展。
佛教的兴盛与唐朝社会政治的稳定和繁荣密不可分。
唐朝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心灵上的追求也开始接受更广泛的关注。
佛教教义强调解脱人民的痛苦,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这一理念在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共鸣,并吸引了众多的信徒。
二、佛教的影响力与传播佛教的盛行不仅仅体现在唐朝政府的支持和人民的信仰上,还表现在佛教艺术的繁荣和佛教文化的传播上。
佛教艺术在唐朝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壁画和石窟的出现使得佛教的教义以图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著名的石窟艺术如敦煌和龙门石窟等,将佛教的故事和教义用艺术表现形式完美地展现了出来。
佛像的制作与塑造技术也逐渐完善,丰富了佛教的艺术价值。
此外,佛教的传播也离不开佛经的翻译和传抄。
唐代佛教文人们潜心翻译佛教经典,使得佛教经典汇聚于中国。
这不仅促进了佛教教义的传播,也使得中国佛教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影响。
三、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多样性虽然唐朝的佛教盛行,但唐朝时期的宗教信仰仍然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
除了佛教之外,儒学也是唐朝重要的信仰体系之一。
儒家思想贯穿于唐代的社会教育体系和官僚制度中。
唐代儒家学者倡导道德伦理和人际关系的规范,对社会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此外,道教在唐朝也有着广泛的信众和影响力。
道教倡导炼丹修真,主张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长生不死的境界。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道教吸纳了许多民间信仰的元素,形成独特的中国道教体系。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唐代(618-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政治稳定,文化繁荣,同时也是佛教传播的高峰期。
佛教思想在唐代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境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还对东亚地区的佛教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佛教思想与文化在唐代的传播。
一、唐代佛教的起源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规模、影响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唐朝的皇帝不止一位是信奉佛教的,加上士族和百姓,实际上是大多数人的信仰。
唐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传入,与佛教经典的翻译离不开关系。
唐代是佛教翻译的黄金时期,佛经翻译家有很多著名的人,如玄奘和鸠摩罗什,他们的翻译对于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二、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社会中的影响非常显著。
唐朝时期,不仅皇宫、寺庙、官方机构建立了大量的佛教建筑、文化遗产,而且百姓家中出现了很多佛教艺术、考古遗物,如吐蕃玛尼石、石窟造像等等。
佛教在当时的唐代社会中的影响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唐代民间对佛教医学有很多的信仰,佛教医学被广泛运用,被运用到佛教寺庙中。
医院也是严格建立的。
在遇到重要的疾病时,皇宫和其他贵族会派遣名医送到佛教寺庙。
2. 佛教影响到唐代的诗歌唐代的文化艺术也受到佛教的影响。
从诗歌到绘画,佛教经常被这些作品所涵盖。
许多唐代的著名诗人(如白居易、杜甫等)在创作中都使用了佛教的格言或词语,像“如来”、“空”、“涅槃”等这些佛教词汇被广泛使用。
3. 佛教教育在唐代有很高的地位佛教逐渐成为唐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唐朝,佛教出现了许多的道场、僧院,佛教学院等,培养了很多人才。
许多贵族拥有很高的教育背景,在他们的政治事业和文化艺术创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4. 佛教艺术发展迅速在唐代,佛教艺术也达到了巅峰。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
论唐代的佛教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灿烂的时代之一,也是佛教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
自唐太宗成为皇帝后,佛教开始获得帝王的关注和支持,成为一种国家文化和精神符号。
唐代佛教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下面就从历史和文化两个方面来探讨唐代佛教的影响。
一、历史影响1. 佛教与政治在唐代,佛教逐渐成为政治势力,佛教僧人也成为了政治活动的人物。
唐代中期,佛教僧人们曾多次参与政治事件,如天宝之变等。
同时,佛教也受到皇帝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很多皇帝都会亲自出席佛教法会,向佛祖祈福保佑国泰民安。
2. 佛教与文化佛教对唐代文化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佛教到达中国后,随着语言、书法、绘画等的交流融合而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符号。
唐代佛教文化的代表作之一是石窟艺术,莫高窟、龙门石窟等都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
佛教文化也影响了各个领域,如唐代诗歌中常出现对佛教的借用和提及。
二、文化影响1. 形成“唐风”唐代的文学艺术史被认为是最伟大的一段历程,佛教在这一过程中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佛教文化的影响渗透到了唐代诗歌、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领域。
唐代的诗歌和绘画中,对佛教的诠释和表现无处不在,成为了“唐风”的特有元素。
2. 形成佛教禅宗唐代佛教影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佛教禅宗的形成。
禅宗是佛教中的一个分支,以坐禅和直指人心的方法为主要修行方式。
在唐代,禅宗经过了长期的发展和传承,成为了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对日本、韩国等东亚地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总之,唐代的佛教影响穿透了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成为了中国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也在唐代形成了独特的魅力和内涵,成为了我们后代学习和借鉴的宝贵文化遗产。
佛光寺所见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
佛光寺所见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李淑芳2012-11-12 15:57:03 来源:《档案》2012年01期内容摘要:佛光寺东大殿梁上题记为研究唐代后期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唐代宦官多信仰佛教,乐于营建佛寺,宦官妻女多有信佛者。
关键词:佛光寺;唐代宦官;佛教作者简介:李淑芳(1976—),女,山西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五台山佛光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 公里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唐武宗会昌年间,佛光寺经历了“会昌法难”,佛寺被毁,仅祖师塔幸存。
大中年间,唐宣宗再次兴佛,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佛光寺历经了宋、元、明、清的风风雨雨,一直傲然屹立于华夏大地,直到20 世纪30 年代,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
佛光寺坐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山势而造,三重院落就建造在三层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庙最后一重院落中,也是寺院最高处,矗立着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
东大殿并不是最巍峨的殿宇,但由于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而使之蜚声海内外。
“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
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1](p68)佛光寺东大殿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有无法估量的文物价值。
殿内梁上、门扇上及殿外石经幢上都有唐人题记。
梁上“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功德主敕河东监军使元”、“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2](p185-186) 等题记进一步加深了学者们对唐代宦官和佛教关系的认识。
右军中尉即神策军右护军中尉。
护军中尉设于唐德宗时。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十二年六月),以左右神策军使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监”[3](p384)。
《新唐书•兵志》也载“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4](p1334)。
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
1、分析佛教对唐朝社会的影响中国的宗教很多,土生土长的只有道教,其它都是外来宗教。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外来宗教中,没有一个像佛教那样为民众所广泛接受,无论是高层的统治者还是下层的穷苦百姓都虔诚的皈依佛门;并且能够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政治方面唐代是佛教繁荣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对唐代社会不同阶层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唐代前期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受佛教的影响很大,他们的崇佛行为非常普遍,他们崇佛的原因不是单纯的,是很复杂的。
他们最看重佛教在政治上不可替代的作用,积极地利用佛教来稳定封建社会秩序,巩固封建统治,教化民众,甚至改朝换代的有利思想武器;他们也利用佛教进行敛财,追求权势等等;当然,他们对佛教也有着纯粹的精神需求,为自己修功德、为亲人祈福、为亡者表达哀思等等,通过佛教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
唐玄宗限制佛教,而在唐朝后期,唐肃宗、唐代宗又再次推崇佛教,导致了相当势力的寺院经济出现,同时又有僧侣干预政事;其后唐宣宗唐懿宗崇佛。
加之唐时禁忌少,科学文化政策开明,总体上看,唐朝统治者大多崇尚佛教,这才是佛教在唐能兴盛的根本历史原因,因为宗教与政治息息相关,宗教必须在统治阶级的支持之下才能得到兴盛。
二.经济方面唐朝佛教的进步和发展对经济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唐朝经济更加全面、稳定地发展起来。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佛教作为佛教本身作为一种经济实体,尤其是寺院经济的发展,对封建经济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外,大量的农田都是在佛教寺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开垦出来的,寺院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中国传统农业分散、孤立的小农经营格局,这种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对社会生产力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②佛教特殊的消费形式和消费手段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进步与发展。
因为唐朝的佛教活动需要用到各种特定的物品,即宗教商品,承载了佛教的发展,也推动了相关商品的消费;而且唐朝宗教生活较为自由,许多人笃信佛教,并不吝钱财投入到施舍建寺、修经造像等佛教信仰消费当中。
唐代佛教传播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与融合
唐代佛教传播对民间信仰的影响与融合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宗教多元的时代。
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并对民间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者之间也逐渐呈现出融合的态势。
佛教在唐代的传播可谓极为广泛。
唐朝统治者对佛教的态度较为宽容,甚至有些皇帝还对佛教推崇有加。
这种来自上层的支持,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同时,唐代社会经济的繁荣,交通的便利,也为佛教的传播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众多的佛教寺庙在各地兴建,僧尼数量不断增加,佛教经典的翻译和研究也日益深入。
佛教的传播对民间信仰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
首先,在观念层面上,佛教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以往民间对于生死、祸福的理解相对较为简单和直观,而佛教的这些观念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方式。
人们开始相信今生的行为会影响来世的命运,从而在道德行为上更加注重自我约束。
其次,在宗教仪式和活动方面,佛教的一些仪式和法事也融入到了民间信仰之中。
例如,佛教的诵经、放生、超度等活动,在民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效仿和传承。
民间的祭祀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佛教仪式的影响,变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再者,佛教的传播还对民间的神灵信仰产生了影响。
一些原本在民间信仰中地位不高的神灵,因为与佛教的某些观念或形象相契合,而得到了更高的尊崇。
同时,佛教中的菩萨、罗汉等形象也逐渐被民众所接受和信仰,成为民间神灵体系的一部分。
与此同时,民间信仰也对佛教的传播产生了反作用。
民间信仰中的一些元素和习俗,为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了土壤。
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不得不适应民间的文化传统和信仰习惯,对自身的教义和仪式进行一定的调整和改变。
例如,佛教在中国逐渐与孝道观念相结合。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极为重要,而佛教通过强调对父母的报恩、为祖先超度等方式,融入了这一观念,使其更容易被民众接受。
另外,民间的节日和庆典也为佛教的传播提供了契机。
在一些传统节日中,佛教会举办相应的法会和活动,吸引民众参与,从而扩大了佛教的影响力。
从功德使一职看唐代宦官对佛教的信奉
功 德 使 是 唐 代 重 要 的官 职 , 主要 管 理 僧 、 尼、 道士、 女 冠 以及 宗 教 事 务 。特 别 是 到 了唐 代 后 期 , 宦 官 通 常 担 任 功 德 使 官 职 。唐 代 统 治 者 非 常 重 视 佛 教 的发 展 , 并 使 其 成 为唐 代 宗 教 文化 的重 要 组 成 部 分 。研 究 功 德
总僧尼之籍及功役 。 ”
师” 。神 龙 二 年 ( 7 0 6年 ) , 神 秀 死 于洛 阳 , 唐 中 宗 赐 谥
以“ 大通” 之号 , 并 为 之 置 塔 ~ 座 。这 样 的 高 僧 经 常 成
为 政 治 势 力 拉 拢 的对 象 , 所 以常有 “ 僧借 士而 扬名 , 士
借 僧 以 自梯 援 引 ” 之说 。 其次 , 修功 德 为佛 事 施 舍钱 财 , 功 德 使 成 为 捞 钱 使, 巨大 的经 济 利 益 驱 使 有 势 力 的官 员 所 力 争 。《 新 唐
《 新 唐 书 ・卷 4 8・百 官 志 三 ・宗 正 寺 ・崇 玄 署 》 记载: “ 初, 天下僧 、 尼、 道士、 女冠, 皆隶 鸿 胪 寺 , 武 后 延 载 元 年, 以僧 、 尼 隶 祠 部 。开 元 二 十 四年 , 道土 、 女 冠 隶 宗 正 寺 。天 宝 二 载 , 以道 土 隶 司封 。贞 元 四 年 , 崇 玄 馆 罢 大 学士 , 后 复 置 左 右街 大 功 德 使 、 东都 功德使 、 修 功德使 ,
使 与佛 教 的关 系 , 可 以 让 我 们 更 加 清 楚 地 了 解 唐 代 崇
佛 的动力与采取 的措施 , 以 及 佛 教 在 政 治 生 活 中对 个 人 生 活 的影 响 。从 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三 个 方 面研 究 担 任 功德 使 的 宦 官 的 佛 教 建 设 性 活 动 , 对 于 研 究 功 德 使 具 有重要意义和学术价值 。
案例佛教对唐朝法律影响(3篇)
第1篇一、引言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历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了鼎盛。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文化,对唐朝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唐朝法律制度为背景,探讨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二、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影响1. 佛教对唐朝法律观念的影响佛教教义强调因果报应、善恶有报,这种观念深刻影响了唐朝的法律观念。
在唐朝,法律不仅仅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更是体现道德教化的手段。
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使得唐朝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教化。
(1)法律观念的转变在佛教传入之前,我国古代法律观念主要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礼法合一”,以礼治国。
佛教传入后,法律观念逐渐从“礼法合一”向“礼法并行”转变。
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普及,使得人们在遵守法律的同时,更加注重道德修养。
(2)法律教化的强化佛教教义强调道德教化,唐朝法律制度也深受其影响。
在唐朝,法律条文往往融入了佛教教义,如《唐律疏议》中的“十恶不赦”条款,即是对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的体现。
此外,唐朝还设立了许多佛教寺院,用于宣传佛法,教化民众。
2. 佛教对唐朝法律制度的具体影响(1)法律体系的变化佛教传入后,唐朝法律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儒家思想为主,佛教思想为辅的特点。
在唐朝法律体系中,佛教教义被融入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多个方面。
(2)法律内容的丰富佛教教义对唐朝法律内容产生了丰富的影响。
例如,在刑法方面,佛教因果报应观念使得唐朝法律对犯罪行为的处罚更加严厉;在民法方面,佛教教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唐朝法律更加注重维护社会和谐。
(3)法律实施方式的改变佛教传入后,唐朝法律实施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佛教寺院设立的过程中,僧侣成为法律实施的监督者。
此外,佛教教义还影响了唐朝的司法制度,如佛教寺院成为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场所。
三、案例分析以唐朝《唐律疏议》为例,探讨佛教对唐朝法律的影响。
1. 《唐律疏议》中的佛教因素《唐律疏议》是唐朝法律制度的代表作,其中融入了许多佛教因素。
论唐代宗崇佛
唐代宗大历九年( 774) 胡僧不空圆寂,六月十 一日 制 加 开 府 仪 同 三 司,封 肃 国 公,食 邑 三 千 户。 沙门飞锡在 其 所 撰《大 唐 故 大 德 开 府 仪 同 三 司 试 鸿胪卿肃国 公 大 兴 善 寺 大 广 智 三 藏 和 上 之 碑 》中 言: “荣问优洽,宠光便繁,降北极之尊,为师宗之 礼。幡像之惠,玉帛之施,敕书盈箧,中使相望,前 古已来未有如我皇之清信也。”[1]849 此描述了唐代 宗的崇佛情形,即以不空为师,赠之幡像、玉帛,特 派中使护持,故沙门飞锡言前古帝王未有如唐代宗 崇佛者。然 论 及 唐 代 宗 崇 佛 的 缘 由,《资 治 通 鉴 》 卷 224 载:
唐代宗是否受佛教影响,可以说与唐朝的佛教 发展状况以及官府对佛教的政策息息相关。唐朝 初期,李唐统治者尊崇儒学,后又逐渐向道家倾斜, 在以扶持道教为主线的同时对佛教既扶持又抑制, 并逐渐形成了三教鼎立的格局。三教之中,儒学居 于正统,道、释是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补充。其中, 佛教不仅发挥着协助君主统治和实施教化等作用,
细品读此段史料,“未甚重佛”之语值得注意,唐代 宗关于佛教因果报应说的发问不是心血来潮,而是 颇有深意。过往学界对唐代宗与佛教的关系虽有 论述,但仍有研究空间,本文拟钩沉史料,做进一步 探讨。
一、帝王家风: 唐代宗崇佛之缘起
唐代宗是唐肃宗的长子,唐玄宗之嫡皇孙,开 元十四年( 726) 生于东都上阳宫。史载,代宗“宇 量弘深,宽而能断,喜惧不形于色。仁孝温恭,动必 由礼,幼而好学,尤专礼、易,玄宗钟爱之”[3]267 。安 史之乱爆发后,玄宗幸蜀,代宗扈从肃宗北上灵武, 后于宝应元年( 762) 登基。唐代宗的人生轨迹可 以其即位时间即宝应元年为界限分为前后两段。 代宗即位前是否受到佛教的影响呢? 囿于史料匮 乏,鲜见唐代宗在即位前受佛教影响的记载,我们 只能梳理 玄 宗、肃 宗 朝 的 相 关 资 料 对 此 问 题 加 以 说明。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
唐代佛教变迁论述唐代是中国佛教兴盛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和艺术繁荣发展的时期。
唐代佛教的变迁可以分为五个阶段。
一、开元盛世,佛教兴盛(618-755)唐朝初年,佛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对佛教的宽容。
他不仅培养了很多佛教高僧,而且一些文化人士也开始信奉佛教。
开元年间(713-741),唐玄宗更是派遣了道安法师前往印度求法,并将大量的佛经带回了中国。
此时的佛教主要以寺院为中心,寺院与学术研究相结合,促进了佛教的发展。
二、佛教内部的分裂(755-845)这一时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战乱频发,国内经济和文化受到了很大的破坏。
同时,唐朝政府的对佛教的支持也逐渐减少,导致了佛教内部的分裂。
在佛教内部,净土宗、禅宗、天台宗等不同派系的产生加剧了佛教的分裂。
三、佛教与政治的相互影响(845-907)在这一阶段,唐代政治的逐渐瓦解也影响了佛教的发展。
佛教徒参与了农民起义和政治斗争,同时佛教也成为了政治宣传的作用,并受到政治手段的干涉与压制。
杜甫、白居易等许多诗人的诗作反映了当时佛教和政治之间的相互影响。
四、佛教与文化的融合(907-960)在五代时期,佛教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佛教的文化也被吸收到了其它文化中。
五代时期,苏州的佛教文化盛行,南嵩山渐成为道家和佛家并存的名山。
五代时期的佛教与文学、美术、音乐等文化形式融合,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文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戏曲、佛像造像等。
到了宋代,佛教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和壮大。
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佛教的影响范围也逐渐扩大,寺庙和僧侣数量也大幅增加。
一些重要的佛教文化建筑物,如栖霞寺、灵隐寺、景山寺等,都在这个时期得到了修缮和扩建。
此时的佛教,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而是成为了当时文化、艺术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看,唐代佛教的变迁表现了唐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也反映了佛教本身的演变和发展。
唐代佛教的兴盛和发达,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也为中国的文化、哲学和思想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论唐代的僧官制度
论唐代的僧官制度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阶段,也是佛教文化取得巨大进展的时期。
在唐朝,僧官制度的出现和发展都有着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
本文将着重探讨唐代的僧官制度及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一、唐代僧官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在中国古代,佛教是一门在民间广为传播的宗教,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随着佛教文化的深入,僧侣成为了社会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唐朝时期,由于皇帝的大力扶持和提倡,佛教在中国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发展,僧侣的数量也随之增加,成为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象征。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发挥这股力量,唐朝开始建立起了僧官制度。
二、唐代僧官制度的含义及其演变过程唐代僧官制度,是指佛教僧侣在官方管理下的系统和体系。
在唐朝初期,僧官制度并不是非常完整,一些僧侣可能会被任命为一些官职,但并不是真正的僧官。
直到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颁布《选贤良法》,正式确定了僧官的法律地位。
根据《选贤良法》的规定,僧官可以分为“寺”,“主”,“尊”,“法”,“照”,“沙门”六类,六类僧官按照地位的高低,职责的不同,官品的级别也不同。
其中最高的官品是尊,最低的官品是沙门。
随着唐代的发展,僧官的数量不断增加,官品和官职也不断不断丰富和改变。
唐代的僧官制度,对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着深刻的影响。
僧官制度主要的职责有三种:第一种是解决宗教事务,包括佛教教义的推广,寺庙修建、管理,以及僧侣的教育培养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种是解决社会安全问题,包括火灾、窃盗、盗墓等方面的问题。
第三种是解决法律问题,包括刑罚、审判、调解等方面的问题。
由于唐代僧官的职责十分重要,因此唐代朝廷对于僧官制度的重视十分高,其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唐代僧官制度是唐代政治制度和佛教文化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僧侣在官方管理下的系统和体系。
它的发展给中国佛教文化以极大的贡献,促进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同时也使唐代政治制度更加完善。
唐朝的佛教繁盛与道教衰落
唐朝的佛教繁盛与道教衰落唐朝(618年-907年)被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也是佛教在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在唐朝的统治下,佛教在中国的繁盛达到了巅峰,而与之相对应的是道教的衰落。
本文将探讨唐朝佛教的繁盛和道教的衰落,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一、唐朝佛教的繁盛1.皇帝的庇护和支持唐朝皇帝对佛教的庇护和支持是佛教繁盛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唐太宗李世民开始,皇帝们纷纷信奉佛教,并给予佛教寺庙和僧人以大量的资金和土地。
佛教寺庙得以修建和扩张,僧人都能过上富足的生活。
皇帝不仅自己信奉佛教,还定期在宫廷举办佛教法会,进一步推动佛教在国家层面上的繁荣。
2.社会的需求和赞同唐朝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佛教的需求和赞同。
佛教弘扬了丰富的精神理念和僧众的慈悲行为,受到了广大民众的尊重和敬仰。
人们称佛教为“国教”,认为佛教的信仰可以解救人们的痛苦和困境,为社会带来和谐与安宁。
在唐朝,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佛教,并为寺庙修建提供资金和劳动力。
3.佛教文化的传入和融合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佛教文化被传入中国,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入的融合。
佛教在物质和精神层面都为中国带来了新的观念和理念,影响了中国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
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进一步增强了对佛教的认同感。
二、道教的衰落原因1. 皇帝的废黜和排斥在唐朝早期,道教曾一度得到了一些皇帝的庇护和支持,但随着对佛教的崇信日盛,一些皇帝开始废黜和排斥道教。
他们认为佛教能够带来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与道教相比,佛教更具政治意义和实用性。
这使得道教在朝廷的支持下急剧衰落,寺庙被毁,道士的生活条件恶化。
2. 社会的选择和转变唐朝时期,与佛教不同,道教注重个体修炼和追求长生不死的境界。
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和文化形势下,人们更加倾向于享受生活,追求物质和享乐。
佛教关注的是痛苦的解脱,对社会的吸引力更大。
因此,大部分人选择信仰佛教,导致道教的信徒急剧减少。
唐朝玄奘西行佛教文化的传播
唐朝玄奘西行佛教文化的传播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是佛教文化繁荣的黄金时期。
唐代的一位伟大人物,玄奘法师,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西行求法,带回了大量的佛经和文化,极大地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
下面将通过描绘玄奘西行的历程,探讨他在佛教文化传播中起到的关键作用。
丝绸之路上的艰难旅程玄奘法师于唐太宗时期,西天取经的描写被拍成了一部非常有名的电影《西游降魔篇》,可以看到这段旅途是异常艰难的。
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法师义无反顾地踏上丝绸之路,向印度进发。
他在途中历经沙漠的风沙袭击、泥潭的陷阱以及食品和水源的匮乏。
这段艰难的旅程让他对佛法的追求更加坚定,也形成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西行求法的目的玄奘法师西行的目的是为了真正了解佛教,进一步学习和传播佛法。
他深知东土之国传来的佛经译本虽然丰富,但因为翻译不准确或遗漏,无法准确地传达佛陀的原意。
于是,他下定决心亲自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亲自翻译佛经,以确保佛法得到准确传播。
佛法的逐字逐句翻译玄奘法师在印度停留了长达17年的时间,期间专心致志地翻译了大量的佛经。
他认为佛经中的每个字句都非常重要,对于充分理解佛教的真谛至关重要。
他聘请了当地的翻译师,亲自进行再翻译和校订,力求准确无误地将佛经翻译成中文。
这一艰巨的任务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他始终如一地坚持下来。
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玄奘法师将翻译的佛经带回中国后,立即展开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他创办了大慈恩寺,并亲自掌握寺庙事务和僧侣的教育。
同时,他积极传授佛法,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前来听法。
在他的带领下,佛教在唐代迅速传播,影响日益扩大。
佛教艺术的发展除了佛教文化的传播,玄奘法师还对佛教艺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他将印度艺术带回中国,推动了佛教艺术的融合和发展。
在他的倡导下,唐代佛教艺术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采,佛像、佛塔、壁画等艺术形式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应用。
对后世的影响玄奘法师的西行取经对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与影响
唐代文人与佛教的关系与影响引言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许多唐代文人对于佛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将佛教思想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
本文将重点探讨唐代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一、唐代社会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唐代文人与佛教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
在唐代,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以及社会秩序得到了长时间的维持,这为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佛教也因为政府对其宽容态度而得以广泛传播和扎根于民众之中。
二、文人与佛教相互借鉴1. 文学作品中佛教元素的融入许多唐代文人在创作诗歌、书法和绘画等艺术形式时,常常借鉴佛教的思想和艺术表现形式。
例如,他们经常以佛教禅宗的意境来描绘自然景观,通过山水之间的虚实结合来传递心灵的自由与超越。
2. 文人将佛教思想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一些唐代文人也对佛教理念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试图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他们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超脱,通过修行、禅坐和参访寺庙等方式,向佛教学习并寻求慰藉。
三、佛教对文人创作的影响1. 形成纯粹自然的审美观念佛教强调尘缘不迷、万物有情,这种思想对唐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们在创作中更注重表达纯粹自然的美感,以及“以形写神”的审美追求。
2. 推动士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唐代文人受到佛教开悟和解脱之道启示,并试图将这些品质与士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相结合。
他们追求自我修养的同时,也努力为社会作出贡献。
四、佛教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1. 佛教艺术的繁荣与发展唐代是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高峰时期,许多壁画、雕塑等艺术品都以佛教主题为基础。
这些艺术品不仅满足了民众的宗教需求,也丰富了唐代文化。
2. 佛教对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的影响佛教倡导慈悲和智慧,并提倡舍己为人、心存善意。
这些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改善。
结论综上所述,在唐代文学艺术领域中,文人与佛教之间存在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
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与传播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文化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迎来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这个时期,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于中国文化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在隋朝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汉朝,东汉时期,佛教通过印度与中亚之间的商路传入中国,但此时佛教的传播并未引起社会大规模的反响。
直到隋朝才出现了佛教在中国社会中显著地影响。
隋朝时期,佛教传播的主要形式是经由高僧、皇室和寺院的支持而进入社会。
李世民为了巩固王朝的统治,晚年感召群臣,建造大量佛教寺庙和佛像。
他亲自题写寺庙的经文,赞扬佛教的教义。
李则天时期,佛教成为了官方宗教,国家设立佛寺,奉佛像,厚赏于僧侣。
隋朝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仍未成为社会正统文化。
二、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全面发展佛教在唐朝时期经历了一个高峰。
唐朝时期的佛教文化发展,在深化了中国与印度之间文化交流的同时,也在推动了中国佛教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由高僧(如鉴真、玄奘、道宣等),在西方大乘佛教的基础上创新性地发展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唐朝佛教文化的特色。
他们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推动佛教行为规范的进一步完善,同时也推动了佛教思想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由于唐代的文化氛围开放,诗文盛行,佛教文化也慢慢地向文学领域渗透,从而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世俗佛教文化。
在唐朝时期,民间的佛教信仰也得到了提高。
而且随着时代背景的不断发展,民间佛教文化也逐步在社会中成为一种重要的信仰。
佛教在清明上河图中出现,表明佛教已经深化了中国文化,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三、佛教文化对唐朝始终有着广泛的影响唐朝时期佛教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从不同角度来看都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对于政治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的崛起为带来了新的政治文化和思想,这对于唐朝的政治影响是深远的。
对于社会上的影响,佛教在唐朝中基本上成了一种大众信仰,佛教的慈悲、宽容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传播
唐代佛教的兴盛与传播唐代是中华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在佛教发展和传播方面。
在唐代,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兴盛,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主流文化。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介绍唐代佛教的兴盛和传播,包括佛教的扩散、影响和传统。
佛教的扩散唐代是中华佛教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强烈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支持。
唐朝帝王发现佛教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稳定,遏制僧人、出家人的流动,带来进贡税等一系列好处。
因此,唐朝统治者大力扶持佛教,大量修建寺庙,支持僧人。
佛教的扩散并非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借助了大量的渠道。
在唐朝时期,佛教机构发展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组织,不同的佛教派别之间相互交易,从而推动了佛教的扩散。
此外,文人、书香门第是佛教传播的另一个重要阵地。
罕见的古文化遗址是佛教文化扩散的证明。
佛教士俗互动,也是佛教文化传播的关键。
佛教的影响佛教在唐代的兴盛与传播,对当时整个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理念影响了民间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
例如,佛教的空、即、色、空即参等理论,推动了唐代的诗歌、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唐代的佛教文学有许多代表作,如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杜光庭的《佛祖九辩》、韩愈的《石钟山记》等等。
这些作品深刻阐述了佛教的思想精华和哲学思想,对当时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的传统佛教的传统在唐代得到了更为完整的发展。
唐代各大佛教门派各自发展,相互交流,形成了独特的传统体系。
其中,禅宗是唐代佛教最为重要的思潮之一。
禅宗强调体验、证悟而非经学、文学,对佛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的创始人为慧能禅师,作品《六祖坛经》将禅宗的理念体系整合为一个系统。
同时,禅宗还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演进。
总而言之,唐代佛教的兴盛和传播,对当时的中华文化和现代文化都有重要影响。
唐代佛教的扩散、影响和传统,反映出当时的历史文化现象,以及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重要特点。
同时,唐代佛教的发展和传播也为当代佛教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唐朝的僧侣文化与佛教思潮
唐朝的僧侣文化与佛教思潮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在唐代社会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唐代,佛教教义传入中国后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唐代佛教思潮。
僧侣作为佛教教派的代表,对唐代佛教思潮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篇文章将从唐代僧人的生活状态、思想观念和佛教教义传播等方面,探讨唐代僧侣文化与佛教思潮的关系。
一、唐代僧人的生活状态和社会地位唐代的僧人通常是从寺庙或家族中选出来的,他们的生活状态和职业与其他人不同。
唐代僧人大部分都住在寺庙里面,日常生活中依靠信徒供养和寺院财产维持。
僧人有自己的职业系统,按照比丘、尼、沙弥、沙女等不同的等级划分,每个等级都有领袖和规章制度。
同时,僧人在唐代的社会地位也有很高的评价。
唐朝官方对于佛教的重视和支持,佛教寺院的地位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发展,尊崇与尊贵感烘托出了一种神秘感和神圣感,激发民众对佛教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二、唐代僧人的思想观念随着佛教在唐朝中国的普及,僧人的思想观念受到了诸多影响,形成了唐代佛教思潮。
其中,大乘佛教和禅宗佛教的影响是最大的。
唐代僧侣对大乘佛教深入研究,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方法。
此外,唐代禅宗佛教的兴起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唐代僧侣的思想观念。
禅宗佛教强调心性体验和无我认识,给唐代僧侣带来了禅定和颓堕两极化的思想体验。
黄檗宗一脉的禅宗僧侣把唐代禅宗的禅修方法发扬光大,在中国佛教历史上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影响。
三、唐代僧人的佛教教义传播唐代僧侣在佛教教义的传播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唐代,佛教的传播不仅通过传道、授徒、结社的方式宣扬佛教文化,同时也依托于寺庙系统、佛教文献、佛教艺术和佛教建筑等形式,使佛教信息广泛传播。
唐代僧侣瞄准当时的社会娱乐活动,将佛教教义以音乐、诗歌、绘画等形式融入当时民间文化中,使佛教教义在民间传播得更广泛。
总之,唐代的僧侣文化与佛教思潮紧密相连,共同影响了唐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化。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相爱相杀彼此融合,幕后却有终极大佬推动
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相爱相杀彼此融合,幕后却有终极大佬推动道教和佛教是中国两大宗教,它们对于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都有深远影响,今天我们谈及佛道,早已难分彼此,互相包容,相互融合。
但是,就如同历史上所有的宗教一样,最初都有排他性,佛教道教也一样,今天我们就说说中国历史上的佛道之争以及相互融合的故事。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源自道家墨家儒家等理论,在汉末三国成型,到了南北朝时代成为影响朝野的宗教。
而佛教发源于古印度,在秦汉之际开始传入中国,到了南北朝时代走向高潮。
从时间点上看,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发端和高峰有不少时间上的重合之处,这无可避免的导致两者有所争端。
佛经早就记载了佛道之争的故事,在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内陆的汉明帝时代,皇帝在洛阳建白马寺安置僧人,翻译佛经,期间有道士向僧人挑战,结果僧人现出神变,佛经放入火中安然无恙,道经则全部烧毁,东汉朝野不少人皈依了佛教。
当然这个故事只是佛教的一面之词,不足采信,但我们可以从记载看出来佛道之争的一面。
道教为了反击佛教,编写了《老子化胡经》。
只不过,在魏晋之前,道教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充分,所以矛盾还不突出。
到了南北朝时代,随着胡人政权崛起,佛教开始大面积传入中国。
与此同时,道教也开始逐渐成熟,寻求生存空间。
佛道之争到了一个新的时代。
著名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其背后的原动力就是国师崔浩,崔浩是一位道教徒。
时间进入隋唐时代,唐朝皇室自认老子李耳后裔,将道教立为国教,恰巧此时也是佛教在中国发展的新高峰,佛道之争达到了高潮。
我们知道唐武宗灭佛是中国佛教从巅峰走向没落的关键,其实唐武宗就是一位虔诚的道教徒,他最后就是死于炼丹术铅中毒。
唐朝以后,佛道开始走向融合,开始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时代,我们熟知的宋代儒学大家陆九渊和朱熹其实都是融合儒释道三家的人物,他们的理论中早已不是单纯的儒家学说。
明清时代,随着王阳明等人的崛起,儒释道三家的融合到了高峰,呈现出和尚道士不分家的局面,他们同时又是儒家人物,比如辅佐朱棣称帝的姚广孝,本身是僧人,其实也是儒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光寺所见唐代宦官与佛教的关系内容摘要:佛光寺东大殿梁上题记为研究唐代后期宦官与佛教的关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唐代宦官多信仰佛教,乐于营建佛寺,宦官妻女多有信佛者。
关键词:佛光寺;唐代宦官;佛教作者简介:李淑芳(1976—),女,山西祁县人,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讲师。
五台山佛光寺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城东北30 公里的佛光山中,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
唐武宗会昌年间,佛光寺经历了“会昌法难”,佛寺被毁,仅祖师塔幸存。
大中年间,唐宣宗再次兴佛,佛光寺得以重建。
之后,佛光寺历经了宋、元、明、清的风风雨雨,一直傲然屹立于华夏大地,直到20 世纪30 年代,被中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发现。
佛光寺坐东朝西,东、南、北三面环山,寺宇因山势而造,三重院落就建造在三层梯田式的寺基上。
寺庙最后一重院落中,也是寺院最高处,矗立着佛光寺的正殿——东大殿。
东大殿并不是最巍峨的殿宇,但由于它的发现打破了日本学者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的断言,而使之蜚声海内外。
“除殿本身为唐代木构外,殿内尚有佛菩萨像数十尊,梁下有唐代题名墨迹,栱眼壁有唐代壁画。
此四者一已称绝,而四艺集于一殿,诚我国第一国宝也。
”[1](p68)佛光寺东大殿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有无法估量的文物价值。
殿内梁上、门扇上及殿外石经幢上都有唐人题记。
梁上“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功德主敕河东监军使元”、“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2](p185-186) 等题记进一步加深了学者们对唐代宦官和佛教关系的认识。
右军中尉即神策军右护军中尉。
护军中尉设于唐德宗时。
《旧唐书•德宗本纪》载“(贞元十二年六月),以左右神策军使窦文场、霍仙鸣为左右神策护军中尉监”[3](p384)。
《新唐书•兵志》也载“以监句当左神策军、左监门卫大将军、知内侍省事窦文场为左神策军护军中尉,监句当右神策军、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霍仙鸣为右神策军护军中尉”[4](p1334)。
窦、霍二人俱为宦官,可见护军中尉一职全由宦官充任。
《新唐书•兵志》又记“帝既以禁卫假宦官,又以此宠之”[4](p1334)。
可见宦官通过护军中尉一职实际上执掌着神策军这支禁军劲旅。
霍仙鸣之后,宦官第五守亮、孙荣义、王守澄、鱼弘志等都曾任过右军中尉。
大宦官王守澄“(宪宗暴崩后)与中尉马进潭、梁守谦、刘承偕、韦元素等定册立穆宗皇帝。
长庆中,守澄知枢密事”,“文宗即位,守澄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中尉”[3](p4769)。
文宗欲剪除宦官,任用了出身低微的翼城医人郑注和宰相李逢吉从子李训。
当时另外一个大宦官仇士良有拥立文宗之功,却被王守澄所抑,于是李训任用仇士良为左军中尉,利用仇士良分守澄之权,“守澄不悦,两相矛盾”,分化、瓦解了宦官集团。
太和九年,“帝(唐文宗)令内养李好古齑鸩赐守澄,秘而不发”,但“守澄死,仍赠扬州大都督。
其弟守涓为徐州监军”[3](p4770)。
王守澄之后,宣宗前的右军中尉是鱼弘志。
据此可知,梁上所记的功德主“右军中尉王”应该就是宪宗末期、文宗时当权的大宦官王守澄,王守澄是东大殿的功德主。
此外,还有一功德主是元姓的河东监军使,也是宦官。
功德主即为施主,也就是东大殿的布施者。
佛光寺东大殿是唐代后期的宦官布施建造的,从中可以看到唐代宦官和佛教关系的密切。
一、宦官多信佛玄宗时著名的大宦官高力士,从他的名字即可反映佛教对宦官集团的影响。
高是养父高延福的姓,金刚和力士都是佛教用语,而与高力士一同被送进宫的另外一个阉儿恰恰就叫金刚。
《旧唐书•宦官列传》载:“(高力士)与同类金刚二人,圣历元年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入宫”[3](p4757)。
同卷记“力士于寝殿侧帘帷中休息,殿侧亦有一院,中有修功德处”[3](p4758),可见力士奉佛。
此外同卷记肃宗时的大宦官李辅国“辅国不茹荤血,常为僧行,视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为善”[3](p4759)。
于邵所撰的《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记与李辅国同一时期的宦官孙常楷时也说到“植性慈惠,尤深象教,靡茹荤血,务施缁徒,斯不曰善乎?故归全之口,恍如先知,乃召群子,载受理命,尸坐自若,奄然而终,谈者以为报施明征矣”。
[5](p4373)孙常楷的侄儿,也是养子,同为大宦官的孙荣义也和“朝议郎、内典引、上柱国僧法航、法律等,奉引进之恩,深泣血之感,窀穸哀送,必虔必信” [5](p4373),和僧徒往来甚密。
此外,《祖堂集》卷第三《司空山本净和尚》记载中使杨光庭在天宝三载“到于寺中,去禅师院语话次,问禅师曰:‘弟子生死事大,一心慕道,愿和尚慈悲救度’”[6](p179)。
可见其信佛之虔诚。
德宗时的“兴元元从定难功臣”焦希望“至乃公离诸见,性符道源,以明诚宏大觉之音,以清净修有为之事,动静无阂,喧寂一如,不牵外缘,不滞禅想”。
焦希望还经常从容而叹说:“性无生灭,物有始终,本乎天者为昭明,亲乎地者为委顺”,“是以遗生死,外形骸。
感冬夜之诗,归於其室;备岁时之制,叶前经。
信所谓知命不忧,达生之情者矣。
”[5](p4920)从他的言论和行为都可以看出他的佛教信仰。
《唐代墓志汇编•唐故朝议郎行内侍省内寺伯上柱国刘府君墓志铭》记载的则是唐代普通宦官的宗教信仰:“(刘奉芝)口不茹荤,心惟奉佛。
”刘奉芝在唐史上不见其他记载,从其行为举止看也是信仰佛教的,可以算是普通宦官奉佛的一例。
活动在唐末的吴承泌,据《吴承泌墓志》称“公酷好浮图氏,不茹羶饮酒”[7],显然也是虔诚的佛教徒。
从唐代正史和大量的墓志来看,唐代很多宦官都信仰佛教。
二、宦官乐于营建寺院唐代宦官既然信奉佛教,如果经济实力允许,就会营建寺院,为自己祈福。
《旧唐书•宦官列传》记载“(高)力士资产殷厚,非王侯能拟。
于来庭坊造宝寿佛寺”[3](p4758)。
《全唐文》卷九百九十《内侍省功德碑》中也记到高力士、杨思勖等宦官,“敬造西方□□寿佛一铺”[5](p10243)。
《旧唐书•宦官列传》还记载到:“大历二年,(鱼)朝恩献通化门外赐庄为寺,以资章敬太后冥福;仍请以章敬为名,复加兴造,穷极壮丽。
”[3](P4764)这是代宗时大宦官鱼朝恩为取悦代宗而出资建造章敬寺的记录。
《唐会要》载“(宪宗)十二年二月,置元和圣寿佛寺于右神策军”[8]p853。
这是宦官在内廷建立奉佛场所的记载。
《内侍省内侍焦希望神道碑》也记载到左神威军中护军焦希望:“谓无上法宝,诸佛之心。
自达摩东来,实为教祖,公了见真性,元契度门,乃于军中建产精舍,上以奉国,下以利人。
皇上御大明以烛幽,发慧日以垂照,广一乘之妙旨,辅万物之自然。
及公上奏,乃赐额曰‘贞元达磨传法之院’,表正知也。
”[5](p4920)这是宦官在神威军建立佛寺,并取得皇帝支持的记载。
《内侍省内常侍孙常楷神道碑》记:“(孙常楷)特上封章,请割衣食之费,於泾阳县,卜爽垲之地,建立伽蓝,上报皇慈覆焘之恩,次展天属怙恃之功。
优诏嘉许,锡名曰宝应,众善计费维亿。
”[5](p4373)据上既可以看出佛教势力继南北朝之后的进一步发展,更可以看到宦官在建立了宗教信仰后对宗教活动的积极参与。
生活在唐朝后期,武宗灭佛之前大规模兴建佛寺热潮中的王守澄,在宪宗元和末年任过徐州监军,据《新唐书》载还杀死了宪宗皇帝,拥立穆宗后迁为知枢密事,拥立文宗后进拜骠骑大将军,被文宗秘密杀害后犹赠扬州大都督,其经济实力一定也是雄厚的。
不过,王守澄死后不久,文宗驾崩,武宗即位后即开展了打击佛教势力的活动,直到大中年间唐宣宗才停止了对佛教的打击转而兴佛。
大中年间,王守澄已死去二十多年,因而由王守澄亲近的人出面营建佛光寺东大殿,所以梁上题记有一“故”字。
三、宦官妻女的佛教信仰唐代碑志中反映出的宦官妻女皈依佛门甚至出家的事例很多。
如《唐故银青光禄大夫行内侍员外置同正员上柱国张公夫人雁门郡夫人令狐氏墓志铭(并序)》记载,玄宗朝宦官张元忠妻令狐氏“自阻已後,念趣来缘,每弘慈悲,常思不忘”[9](p11111)。
还有天宝年间亡殁的内侍雷某夫人宋氏,号功德山居长,在“内侍既殁,乐寿未亡”时,“顿悟空色,了归禅定”[10](p79-80),因而皈依了佛教。
德宗朝大宦官焦希望之妻李氏也“浮图城中,龟谋协从,雁影连属,支提郁起,像法恒存”[5](p4920)。
同为德宗朝知内侍省事彭献忠的夫人冯氏,在其夫死后,“乃冥心而习静,落发坏服,从哀既空”,最终“元和十二年三月十五日,出家受戒,持敕正度,仍赐法名正智,赐居义阳寺”[11](p4903)。
唐代宦官的养女也多有出家奉佛的。
《唐故忠武军节度使正议大夫内给事赐紫金鱼袋赠内侍仇公(文义)夫人王氏墓志铭》中提到,其“(第)二女明晤清净,剃心为缁”[12](p61)。
这些女性无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嫁给宦官或作为宦官养女的无奈, 其出家经历都反映出宦官之妻女主动或被动的佛教信仰。
“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或许正和王守澄有这样的联系。
佛光寺的兴废印证了佛教在武宗和宣宗朝波澜起伏的发展经历,也印证着宦官与佛教的密切关系,再加上它精美绝伦的艺术水平,不愧是华夏国宝。
参考文献:[1] 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三)[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2] 梁思成. 梁思成文集(二)[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3](后晋)刘昫等. 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4](北宋)欧阳修,宋祁. 新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5](清)董诰等. 全唐文[M]. 北京:中华书局,1983.[6](南唐)静筠二禅师. 祖堂集[M]. 北京:中华书局,2007.[7](清)王昶. 金石萃编(卷一一八)[M]. 北京:中国书店,2007.[8](宋)王溥. 唐会要[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6.[9](清)陆心源. 唐文拾遗[M]. 北京:中华书局,1983.[10]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 全唐文补遗(第三辑)[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1](宋)李昉等. 文苑英华[M]. 北京:中华书局,1966.[12] 陕西省古籍整理办公室.《全唐文补遗》(第二辑)[M]. 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山西档案》2012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