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摘要: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关键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经验和教训一、苏联模式概述及形成的历史原因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优势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尽快地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对付了战争与战争威胁,借助这种模式苏联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这种模式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苏联的经济曾经有过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使苏联由原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占第一位,世界占第二位的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成就;1、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浅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摘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可以总结为过度集权和官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缺陷、对创新和市场的抑制、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限制以及对民生和环境的忽视。
这些教训反映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实践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经验教训,可以为当代社会主义建设提供重要的启示。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建设者来说,必须认真对待这些教训,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覆辙。
只有通过理性思考和全面改革,才能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和持久成功。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经验教训、过度集权、官僚主义、计划经济、创新、市场、个人权利、自由、民生、环境、启示、理性思考。
1. 引言1.1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可以追溯到1917年十月革命,当时俄国沙皇专制制度被推翻,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面临着经济困难、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的局面,国家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建设。
布尔什维克党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解决社会问题,因此决定推行社会主义模式,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渡过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还涉及到外部因素的影响。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兴起,列宁看到了推翻资本主义的时机,于是发动了十月革命。
俄国在当时也受到了日本的侵略和西方国家的干涉,这些都推动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背景是由于俄罗斯自身的历史背景和外部因素的影响共同作用所致。
这一背景为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具体实践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动力。
1.2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国家所有制和计划经济。
在苏联社会主义模式下,生产资料主要由国家所有,生产和分配都由国家计划统一安排。
这种集中的经济管理方式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经验教训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及其反思【提要】16 世纪初以来空想社会主义者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种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未能实现。
苏联模式是第一个实现了的社会主义模式。
实际上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是低标准、歪标准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既取得很大成就,又有严重弊病,因长期延误改革终遭失败。
要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经验,在21 世纪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五个扬弃、五个创新,还要排除五种误读。
1991年苏联悄然自尽,不能不令我痛切深思苏联兴亡之道和奥秘所在。
以往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受苏联的影响很深。
五十年代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苏联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明天。
这也就是说,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要以苏联为样本,以苏联为标准。
我们到改革开放以后才切实思考如何改革苏联模式的弊病。
1985年我在广州社会主义讲习会上曾经做过一个题为《当代社会主义模式问题初探》的报告,探讨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本文是我第二次谈论社会主义模式问题。
一、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形成、特点和失败的原因社会主义是在16世纪初欧洲发展资本主义的时候,一些社会先进人士提出来的一种新的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个名称,都不是中国人发明的,而是欧洲人发明的。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定义有很多。
本文各用21个字下的定义是:资本主义是以私人资本为基础,由资本家阶级统治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是以社会化劳动为基础,由劳动人民掌权的社会形态。
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欧洲人称之为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应该是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顾名思义应该是推进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的,推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的。
历史上最先提出社会主义模式的是一些先进的思想家。
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英国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在1516年提出来的。
他的代表作是《乌托邦》。
后来人们把这种思想叫乌托邦社会主义或空想社会主义。
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这三百多年当中,欧洲有上百位思想家提出了很多社会主义模式的构想,但都没有实现。
苏联模式评析
苏联模式评析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特征:1、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指令性计划有高度集中性、全面性和强制性的特点。
首先: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其次: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战略。
再次:否定和限制商品的计划经济。
2、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第一,高度集权的党的领导体制。
党和国家融为一体,国家完全隶属于党,苏共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绝对控制。
第二,限制以至取消党内民主。
第三,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制。
滋长了官僚主义,干部只对上级负责。
第四,总书记个人专权模式建立。
总书记独揽党政军大权,不受任何组织和法律的限制而可以随意决定重大国务。
斯大林执政期间,不需要召开党政大会了。
3、高度集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管理体制第一,文化学术上的是非往往由党组织和党的领导人说了算。
例如:《联共(布)党史》、《政治经济学教科书》都由斯大林审定。
第二,个人迷信、个人崇拜盛行。
个人崇拜是国家高度集权的需要,是为执行高度集权制服务的。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历史成就:第一,建成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苏联模式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第三,苏联模式有利于实行宏观经济控制和管理,改变了苏联的工业布局。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弊病:第一,压抑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了经济发展。
第二,干部特殊化和官僚化严重。
第三,文化专制导致社会意识贫困和教条主义盛行。
第四,长期突出阶级斗争和政治高压,使社会政治气氛和人际关系不正常。
第五,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就了庞大臃肿的管理机构,为以后的改革增加了极大的难度。
5、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一是原有苏联模式积弊太深;二是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三是西方从外部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和历史教训苏联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是各种合力的结果。
苏联由盛转衰,最后解体,我认为根本原因不能归责于苏联模式具有严重弊端,而在于这种弊端没有随着历史条件和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而及时得到改革和改革失误。
苏联模式就是指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所推行的一种模式。
主要指苏联经济发展模式和政治体制模式,它存在着很多弊端,比如实行中央部门高度集权管理体制,把发展重工业放在首位,高度集中的党的领导体制,以党代政,党内民主和人民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等。
但是,苏联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独特的模式,它基本上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是在革命和战争的年代里形成的,有许多因素对该模式的设计和选择产生了影响。
比如苏联当时所面临的国际政治环境,本身特定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等。
在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马恩并没有解决,在当时也没有任何现成经验可资借鉴。
斯大林创造了苏联模式,尽管有种种弊端和不完善,但不能不说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可贵的尝试。
苏联模式的历史局限性是很难避免的,它具有明显的历史相对性,其形成初期适应了经济落后、结构简单和以增强国防能力为经济发展首要目标的状况。
随着条件的变化,苏联国内外条件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苏联模式也就开始了僵化。
种种弊端,要求执政党应当在尽量发挥这种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不失时机地、认真果断地加以改革和完善,把这种模式转换成新的、符合本国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新体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苏联错过了六次自我改革的机会。
如果能早点改革,弊病是有可能改得掉的。
斯大林晚年没有要改革的醒悟,对要改革的人都加以清洗。
斯大林的继任者在近半个世纪之中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并没有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贻误了改革的时机。
勃列日涅夫统治集团拒绝改革这一重大的历史性错误最终把苏联引向了危机的边缘,但是这并不等于当时的苏联已经处于无可挽回地注定要失败的境地。
从80年代初期的形势来看,苏联60多年中积累起来的国家实力尚未耗尽,如果勃列日涅夫的继任者能坚持正确的改革路线,苏联还是能够振兴的,戈尔巴乔夫上台后,特别是在他抛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后,开始推行错误的改革路线,削弱和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改变共产党的性质,放任和鼓励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发展壮大,结果,便导致苏共逐渐变质,丧失政权,社会主义制度被颠覆。
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波 兰
匈 牙 利
统一工人党1989 1989年6月,9 年一月实行政治 月团结工会 多元化 获胜、组阁 社会主义工人党 分裂;1989年修 改宪法,实行多 党制 1990年3月,4 月,以民主 论坛为首的 反对党联盟 获胜组阁
罗马 1989年12月共产党 尼亚 停止活动
1991年4月实行政治 阿尔 多元化;1991年6月 巴尼 劳动党十大决定,放 亚 弃马列主义为指导, 改组为社会党
斯大林晚年压制改革,错失改革良机
二战以后,苏联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改革的客观条件 已经具备,党内外的改革呼声也越来越强烈,在政治经济 方面,苏联的一些领导都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但是斯大 林不仅不采纳反而还要迫害他们。斯大林带头实行个人集 权制、职务终身制外还实行指定接班制。 正是由于斯大林思想僵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错估了 国内外形势,压制了党内外出现的改革要求,错过了二战 后第一次改革的机会。
LOREM IPSUM DOLOR LOREM
《莫斯科日记》 罗曼罗兰 (1866-1944)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
列宁
斯大林
马林科夫
赫鲁晓夫
前苏联最高领导人(1917-1991)
勃列日涅夫1964-82
安德罗波夫1982-84
契尔年科1984-85
戈尔巴乔夫
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
标志: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个原加盟共和国的领
导人在哈萨克斯坦的阿拉木图集合,共同签署《关于建 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议定书》,并发表《阿拉木图宣 言》。1991年,苏联宣告解体。
苏联解体基本原因分析
根本原因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
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会失败?苏联的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苏联的剧变是内因与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具有决定性和根本性的意义。
内因是指苏联国内各种矛盾的发展和激化,外因是指西方国家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但和平演变之所以奏效,关键原因还是出在苏联内部,正是因为苏联传统模式(计划经济模式)已经过时又迟迟得不到更新,进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社会内部危机日渐加重。
再者,苏联共产党的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推行了错误的路线,导致了改革的失败。
(2)、苏联的剧变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
历史的原因是深层的基础性的东西,而现实原因则是直接的导火线。
历史原因包括过时的僵化的经济体制与当代科技发展的内在要求之间的矛盾;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广大干部和群众之间的矛盾;霸权主义的外交政策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现实原因是苏联共产党把体制改革变成了社会制度的转轨,即执政的共产党在改革中的路线失误,就成了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
(3)、在社会结构的层面上,苏联解体有多方面的原因,如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思想文化方面的原因和对外政策方面的原因,但其中经济因素起者决定性的作用。
苏联几十年的经济建设成就固然巨大,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多少,这和美苏之间的军备竞赛有直接联系。
逐渐使人民对苏共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信心,这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4)、就苏共本身而言,导致苏联剧变的既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
思想路线在这其中起着根本的作用,因为,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都是在思想路线的指导下制定的。
苏联共产党从斯大林开始到80年代,始终没能从根本上摆脱执导思想上的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左”的路线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
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又从“左”的极端一下子跳到了“右”的极端,表现为全盘否定了苏联的历史,终于引发了一场毁灭性的总危机。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苏联模式失败及其历史教训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失败及其历史教训这是一本被封存了50 年的书,它的作者是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他看到了强大的苏联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正在建设一个新世界,但同时他也看到苏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官僚主义的作风还有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
在日记中他写到“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这本日记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的伤害,他认为50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1984年罗曼罗兰的《莫斯科日记》正式发表了,但是苏联的领袖们并没有像罗曼罗兰期待的那样及时发现和纠正包括高度计划经济体制在内的一些政策弊端以至于积重难返,丧失了让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机会。
( T)1991年,克林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苏联兴起的舞台上刻写了74圈,取而代之的是一面俄罗斯的红、蓝、白三色旗,这标志着苏联解体。
(T)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苏联解体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苏联解体的原因使错综复杂的,是各方面因素合力的结果。
下面从苏联历届领导人来看苏联发展到解体的过程(T)苏维埃政权的缔造人——列宁(1870—1924),在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迫于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与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由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为实施新经济政策,来巩固政权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要对农民作让步,允许农民个体经营自己的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本国经济。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联经济得到了恢复,他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他在政治方面也改善党的领导改革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但是列宁最终还是没能解决好党政分开和过度集权的政治体制问题。
(T)1924年列宁逝世,接下来领导苏维埃政权的是以行事严峻果断为世人熟悉的斯大林(1879—1953),他执政期间,1、在政治方面,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夸大了阶级斗争的严重性,以1934年12月1日发生的谢尔盖·基洛夫遇刺事件为导火线,展开了大规模的肃反运动,这是一场一场政治镇压和迫害运动。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分配制度往Fra bibliotek平均主义严重,缺乏激励机制,导致人们的工 作积极性和创造力受到抑制。
04
社会文化原因
意识形态的僵化与保守
官方意识形态的僵化
01
苏联社会主义在意识形态上过于僵化和保守,无法适应时代的
变化和社会的进步。
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理解
02
苏联领导人将马克思主义理解为一种教条,而不是根据实际情
列宁与斯大林的领导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实现 了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和计划经济等 社会主义实践。
失败的定义与表现
经济崩溃
政治体制僵化
苏联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严重问 题,包括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创新 能力不足等,最终导致经济崩溃。
苏联的政治体制在斯大林时期开始僵化, 官僚主义、特权阶层和腐败等问题日益严 重,导致政治体制失去活力和民意支持。
官僚主义
苏联官僚主义盛行,官员们追求 个人利益和特权,忽视国家和人 民的利益,导致政治腐败。
决策失误
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使得决策过 程缺乏科学性和民主性,领导人 的主观意志和个人偏好往往影响 决策结果,导致重大失误。
领导人终身制与继承问题
领导人终身制
苏联实行领导人终身制,使得领导人 长期掌握大权,形成个人崇拜和专制 统治,不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18
目录
• 引言 • 政治体制原因 • 经济体制原因 • 社会文化原因 • 外部因素 • 结论与启示
01
引言
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
苏联的建立
冷战与对抗
1917年俄国革命后,苏联成为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苏联的农业和轻工业发展相对滞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较小。
对外贸易依赖
03
苏联长期依赖外贸进口,特别是能源和粮食,导致经济受国际
市场影响较大。
经济改革的失败
未能彻底改革
苏联在进行经济改革的过程中,未能彻底解决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经济改革失败
苏联的经济改革最终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导致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低效率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 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经济增长缓慢 。
抑制创新
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和创新能力 ,难以在技术、产品、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
产业结构的失衡
重工业过重
01
苏联的产业结构中重工业占比过大,导致经济结构失衡,影响
整体经济发展。
农业、轻工业落后
02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教训告诫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 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改革开放,以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
THANKS
权力斗争与领导层的腐败
苏联领导层内部存在着激烈的权力斗争,这导致了政治上的 不稳定和决策的混乱。
同时,苏联领导层还存在着严重的腐败问题,一些高级干部 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破坏了社会主义的公仆形象,败坏了社 会风气,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02
经济原因
计划经济的弊端
1 2 3
缺乏灵活性
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计划和资源配置由政府 统一安排,缺乏市场机制下的灵活性,难以有 效应对市场变化。
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政治原因 • 经济原因 • 外部环境原因 • 文化原因 • 历史必然性与未来启示
苏联解体的经验原因及经验教训
一、苏联解体的原因苏共失败、苏联解体,是很多人关注的一个问题,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思考和辨析。
我认为苏联解体,既有政治原因又有经济原因,政治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是主要的;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主要的;既有历史原因又有现实原因,现实原因是主要的。
(一)从内因方面讲:1.体制僵化、经济衰退是决定性因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就是高度的集权,这个特征表现为高度的政治经济体制和统一的思想意识形态和严密的社会舆论控制。
即“斯大林模式”。
虽然这种体制帮助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增强了国家国防实力,但是,高度的集中和集权同时也使整个社会处于僵化、封闭和麻木状态,进一步导致社会矛盾的爆发。
同时,在僵化的苏联经济模式下苏联的经济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最明显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缓慢,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经济体制,结构,战略上的错误造成苏联经济长期存在短缺性经济危机。
经过长期的效率下降,最终爆发了衰退性的经济危机。
2.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国亡党。
苏共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则是党在理论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全党失去了正确的理论指导,造成党内外思想的混乱和社会政治动荡。
赫鲁晓夫上台后大反斯大林,却投有根据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和技术革命兴起的新形势,进行理论上的刨新,使党的理论停滞不前,甚至提出了“20年建成共产主义”这样盲目而不切实际的理论。
勃列日涅夫虽有所修补,但基本上坚持了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哓夫路线。
到戈尔巴乔夫则走向极端,他的“新思维”和“民主化”、“公开性”,其实质就是否定马克思列宁主义,否定社会主义。
思想领域的混乱最终导致亡党亡国。
3. 领导人因素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时虽然知道苏联社会存在着严重的困难甚至危机,但他并没有一套明确的完整的改革计划。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却将直接将苏联推上了解体的道路。
戈上台后以“新思维”实行改革,倡导“民主化”和“公开化”。
他没有把握好让渡权利的度,公开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引起了人们意识形态上严重的混乱,人们一直坚持信奉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动摇。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社会主义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然而从长远和总体来看,这种模式有严重弊病,不适合于各国正常条件下的发展,而且长期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改革和体制创新,是一种不成功的社会主义模式。
我们必须从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
我将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来论述苏联模式的利与弊,即分析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初创、定型和失败三个阶段的特点及给其本国的历史带来的利与弊和苏联模式的建立给世界其他国家及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带来的利与弊。
(一)、纵向分析:一、初创阶段(列宁模式)分析: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后,20世纪首先把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社会制度实践的代表人物是列宁。
他依据时代的变化和俄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并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而且不断调整自己的对策,使得革命成果——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苏维埃政权保存下来,并且走上一条新的发展道路。
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首先来分析军事共产主义政策的利弊;列宁军事共产主义政策,试图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
军事共产主义政策所反映出来的直接过渡思想,在战时的非常措施,不仅保证了红军给养,而且建立了工农国家对国民经济全面的有力的领岛,打击了城乡资产阶级的反抗和生活制度。
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俄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最初模式,虽然存在时间很短,但是,它对后来苏联模式的形成及改革的历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但是军事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政策,一种体制,一种模式,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高度来进行分析,作为小农经济环境和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产物,它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苏联模式的弊端及其教训
弊端 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严重挫伤了地 方和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极大地破坏了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关系, 极大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农村的集体化政策很大程度上是采取高压方式 强迫农民就范,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影响 了农业生产力。
三、苏联模式的教训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探索符 合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决不能超越历史发 展阶段。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马 克思列宁主义的政治路线,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和保持同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密切联系。 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惟一途径,改革 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解放思 想,敢于借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有益的方面, 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政治上 显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主要 表现: 立法权和行政权相统一的苏维埃形式。苏维埃为 立法机构,政府机构为苏维埃的执行机构,并对 其负责; 苏联共产党是苏联唯一的政党,由它独掌全国政 权。
弊端 一党独存,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 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 终身任职 。 监督不力,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 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 特权现象,家长制作风盛行,从而严重损害了党 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二、苏联模式产生的背景
国内
1、十月革命后,国内百废待兴,列宁实行的 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虽然 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成效不显著,见效慢。 2、斯大林个人的影响。斯大林模式决不可能 仅仅是斯大林个人意志的产物,但同时也 必须承认,斯大林的个人意志对斯大林模 式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特别是教条地接 受马列思想。
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一、简析苏联社会主义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所谓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指的是苏联人民在列宁、斯大林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道路,包括所建立的社会基本制度和具体体制、运行机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具体的方针、政策,等等。
失败原因:(一).在党的建设中,在领导党和国家的实践中,在处理社会主义国家间的关系中,列宁的遗训被忘记并遭到了破坏;藐视革命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说教条化,党的领导干部丧失了政治活动家的素质。
(二).轻视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毫无根据地进行镇压,这一切导致的后果是,斯大林(他虽然是个自相矛盾的人物,但不管怎么说,他是杰出的)去世后,苏共领导人中就没有出现过思维敏锐、政治嗅觉灵敏、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政治立场鲜明、阶级方法彻底、具有理论概括和作出重大政治结论能力的活动家。
(三).没有从创造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出发,通过解决苏联社会产生并日益激化的矛盾进行深入的理论论证,使50—70年代进行的改革归于失败。
而80年代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客观上又导致了社会主义基础的瓦解、资本主义的复辟、苏联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解体。
(四). 那些所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其实不懂得也不想懂得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他们超越尚未完成的新社会建设的发展阶段而仓促前进。
教训:1.认清发展方向。
2.注重发展经济。
努力改善民生做到以人为本3.搞好党的建设。
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加强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广大党员、干部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绷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健全领导体制。
第二,加强反腐倡廉力度,创建优良党风,不断完善党群关系。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鱼溅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隋美酮洋众疾苦,多为群众很能够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嗵9]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保证党永不蜕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原因及对中国的启示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个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从—个欧洲文化都很落后的国家,发展壮大成为—个能与世界头号资本主义相抗衡的社会主义大国,在经历了76年的风雨历程之后,最终轰塌,但它的影响还在历史地显现。
在我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今天,继续认真研究和深入思考解体的原因及其历史教训,对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我们,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而且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苏联模式是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往往也被称为斯大林模式。
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三十年代中后期形成和巩固起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它是以1929年中止列宁时期确立的新经济政策,提出在农村向富农进攻,消灭富农为起始,通过全盘农业集体化、工业化和“大清洗”运动而确立、定型下来的。
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宣布了这一模式的定型。
因为这时的苏联社会主义正是以这一模式为载体的。
它的特征就是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不可否认,苏联模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挥了巨大的历史作用:一是保证了苏联在落后国家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建成社会主义物质基础,使“近似中世纪的国家”的野蛮俄国。
沿着这条道路一步步地向着现代化迈进。
二是保证了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三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但就长期来看,它的形成是在否定了列宁试图通过新经济政策,通过迂回过渡的办法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否定了渐进的、通过经济方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尝试,而试图用激进的、行政命令的办法直接建设社会主义。
二.苏联模式的特征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形成了重工业占绝对优先地位的畸形经济结构;在管理体制方面,实行管理权与经营权的统一,经济以部门管理,即"条条"管理为主,中央部门集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决策权于一身,直接支配企业的人力、财力、物力和产、供、销大权;在经济运行机制上,实行排斥价值规律的指令性计划经济,具有高度集中性和广泛性、指令性特点。
论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
苏联解体的深刻教训------论领导人的个人因素摘要:上世纪,在国际舞台上曾出现了这样一个大国,在历经了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重磨难之后仍然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了当时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一员,它就是苏联。
在其后的近七十年时间里,它所创立的苏联模式影响了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同时它与美国相持不下,各自占领着世界的一极。
最后却是由于这座革命堡垒内部的原因(苏联模式维系不下去了),导致了苏联解体,湮没在历史记忆里。
这些原因主要表现在国家领导者的不称职上面。
对此,世界各国尤其是受过苏联模式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应从中吸取教训。
关键词:苏联模式,失败,原因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证明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直接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是可能的。
在历经卫国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重磨难之后,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与发展,苏联走上了超级大国的道路。
在经历了近七十年的沉浮之后,1991年12月25日19点38分,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色苏联国旗,在暮色中悄然降下,这标志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已经终结,从此不复存在了。
苏联的解体令人扼腕,其主导的苏联模式也宣告了失败。
古语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世界各国尤其是社会主义国家更多的借鉴和经验。
一、什么是苏联模式苏联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苏联模式。
这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理论与苏联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苏联共产党领导苏联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是社会主义实践的一次伟大实验。
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实践中形成的制度、体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的方针、政策。
这个模式形成于斯大林时期,并不断得到强化和固化,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
苏联模式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与特征。
一般认为,苏联模式总的特征是过度集权。
具体表现如下:在经济领域表现为国家所有制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指令性、法治化、统得过死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权力过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过分运用行政手段的经济管理方法。
苏联模式弊端失败原因及教训
苏联模式是指用高度集中的国家管理体制来建设社会主义。
这个模式的基本特点是过度集权。
一、政治体制方面:1党在国家的全部活动中处于绝对领导地位,党的所有活动取决于党的领导层的制定和认可,党的最高领导人拥有最终决定权。
2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人事等级管理制度,对各行各业的所有管理者实行自上而下的干部任命制,下一级领导是由上一级领导提名、审核、批准和委派。
3设置具有特殊地位的专政机构,对公检法机关实行统一领导。
4设置权力有限的监督机构,不能有效实行自下而上的监督机制。
二、经济方面:1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实行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统一指挥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
2以行政命令的方式任命各级经济体的管理者,对经济运转实行集中统一管理。
三、思想文化方面:1对文化、教育、宣传等部门实行统一的行政管理体制,由上级任命各部门各单产品位的大小管理者。
2实行公共舆论一律,领导人之声是真理的唯一标准,把不同声音视为异端,轻者批判重者沦为阶下囚。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基本弊端是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破坏了健全民主制的建立,使社会缺少了民主、自由、法制、人权。
其具体表现有:1过度集权的整治管理体制必然破坏民主制和产生个人专权。
对领导者的权力缺乏有效监督,为领导者的意志凌驾于机构、集体之上提供方便。
它不能起制约领导人权力的作用;党和国家的监督机构和专政机构成了完成领导意图的机关,干部任命制造就了一批听命的管理者。
2过度集权的经济管理体制最终对物质生产起遏止作用,因为它阻碍了管理者、经营者、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指令性计划经济和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让经济运转脱离了市场经济轨道,使国民经济缺乏竞争力。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
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分析苏联模式是指苏联在20世纪实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政治模式,该模式在20世纪末解体时被证明是失败的。
苏联模式的失败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导致了国家经济的衰退和社会秩序的动荡。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时,我们不得不从苏联的背景和历史条件入手。
苏联于1917年十月革命后建立,经历了土地革命、国家化和工业化的阶段,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
在苏联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集权主义和计划经济成为主要特征,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实行高度集中管理和控制。
这种过度集权导致了腐败问题的滋生,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经济效率的低下。
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存在诸多缺陷,如资源配置不当、生产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使得苏联经济无法实现持续发展。
对农业的错误管理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也使得苏联的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低效状态,无法满足国内需求。
在外部压力和军备竞赛的背景下,苏联不断增加军事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困难,使得经济体制的弊端更加显现。
综合上述因素,苏联模式的失败不仅在于其内在的经济体制问题,还在于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国际竞争的压力。
在对苏联模式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后,我们需要展望未来,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正文2.1 过度集权导致腐败问题过度集权是苏联模式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苏联时期,政府不仅掌控了经济,还控制了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导致权力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
这种过度集权不仅削弱了基层组织和民众自治的权力,还容易导致腐败问题的产生。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手中,各级官员往往可以凭借自己的权力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谋取私利。
腐败在苏联时期屡禁不绝,各级官员利用自己的地位谋取私利,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社会财富的流失。
由于中央政府对信息的掌控,监督和制衡机制不完善,腐败问题难以得到有效监督和制止。
过度集权也容易导致官僚主义的蔓延。
在苏联时期,官员的晋升往往取决于政治因素而非能力和表现,导致官僚主义在政府机构中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述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根本原因及其历史教训。
首先,从经济上来看,苏联模式表现为一个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它以国家政权为核心,以党中央为领导者,以各级党组织为执行者,以国家工业发展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为经济政策,以行政手段为运作方式。
总之,这是一个有鲜明特点的经济体制,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它片面发展重工业,用剥夺农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达到高积累多投资的目的。
其次,从政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表现为一个高度集权的行政命令体制。
对内,它将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而党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组织,大多数情况下又是由个人意志所操纵的。
这就造成了党政不分,共产党领导一切,直接发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民主集中制有名无实,社会主义法制被忽视甚至遭到践踏。
干部由上级委派,领导终身任职,基本上不受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高度集权,并由此衍生出个人崇拜、官僚主义和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从而严重损害了党和国家的正常民主生活。
再次,从对外关系上来看,苏联模式又是集中了严重的官僚主义、主观主义、沙文主义和专制主义即封建农奴主式的作风于一体的大国强权体制。
它不顾别国的国情,以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自居,到处指手划脚,发号施令,对违反其意志的国家则严惩不贷,从舆论声讨、经济制裁直到外交孤立,甚至实行军事干预或占领,无所不用其极。
结果造成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分裂,削弱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
总之,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
以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而闻名的赫鲁晓夫为例,他自己就又在制造新的甚至超过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据一般统计,报纸刊登斯大林的照片,每年无非几十张,而赫鲁晓夫却年逾百张。
1963年达到124张,1964年头10个月里竟刊登140次,可见,制造和利用个人崇拜,正是苏联领导人用以指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法宝。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曾被认为是唯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曾被很多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或者效仿。
不可否认,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在前苏联的建设之初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其弊端突出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理论上缺乏创新,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苏共建党伊始,列宁便强调必须重视理论创新。
他认为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导的党,才能发挥先进战士的作用。
但苏共后来未能继承列宁这一思想,反而将列宁主义教条化。
其所制定的一切方针政策都要到列宁、斯大林著作中寻找理论依据,对列宁著作教务式的解读和引用逐渐成为一种习惯的思维模式,缺乏对外界新事物的接受和应变能力,无法回应时代提出的新课题,进而丧失了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识别和批判能力。
二、经济上生产力发展缓慢,人民生活水平落后,动摇执政基础列宁时期曾不断调整经济决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实现由“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
斯大林上台后逐步放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片面强调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的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不满情绪与日俱增。
赫鲁晓夫上台后急躁冒进,违背自然条件盲目开荒,人民怨声载道。
勃列日涅夫时期继续延续斯大林的经济模式,到其执政末期苏联经济已呈衰退之势。
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初也曾试图改革经济增长模式,但也未能摆脱僵化的体制。
三、政治上实行专政集权,官僚腐败,执政体制问题突出苏联社会的特权阶层产生于斯大林时期,最终形成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战争年代为了稳定干部队伍采取的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在战后继续得到巩固。
赫鲁晓夫曾通过加速干部队伍流动性的方式以消灭特权,结果却适得其反。
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采取了稳定干部队伍的政策,赋予各级干部程度不等的特权,直接诱发了特权阶层的产生,最终导致腐败成为苏联社会的毒瘤。
四、执政党建设乏力,组织松散,执政资源流失殆尽在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期,他们都曾做过一些执政党建设工作,然而收效甚微。
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民主集中制成为造成党内集权专制和官僚主义盛行的罪魁祸首。
他主张党员进行横向联系,组织各种俱乐部开展活动。
结果导致改组后的苏联共产党很快就失去了组织的原有优势,变成了拥有多个派别的松散的政治俱乐部,最终在反对派的进攻中败下阵来。
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并不是苏共和苏联的独家产物,而是一种国际性现象,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遗留在执政的共产党内和尚在运作的社会主义国家中。
因此,深刻认识社会主义苏联模式失败的历史教训,是建设现实社会主义的迫切需要,对于现存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必须坚持并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是共产党人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的,丢掉了这些观点和原则,就丢掉了根本,丢掉了社会主义运动的目标。
要坚持就必须发展,这就要求执政党在实践的时候,要以面临的实际问题、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就要勇于纠正自己的失误,突破其中某些时过境迁的个别结论,在创造性的运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这个理论。
原苏共党始终停滞在早先的理论基础之上,就难以辨别各种新思潮中的错误观点,更不用提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至于最终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其次,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进行改革,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实质上就是各国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本国实际,独立自主探索本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创造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
毕竟,各国的国情千差万别,如果都套用同一种实践形式,必然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历史证明苏联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每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情况都是不同的,不应该有必须共同遵循的模式,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因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
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对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及时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生产力得到了发展,经济建设才能得以良好进行,人民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原苏共党领导人虽都重视经济的发展,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是没有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与发展,使其成为桎梏苏联经济发展的沉重枷锁。
再次,不断加强执政党的建设。
在现代社会里,执政是每一个政党都必定会选择的基本政治目标,对许多资产阶级政党而言,这差不多就是全部目标。
而对无产阶级政党来说,他们除了有执政的政治目标以外,还有实现共产主义的终极社会革命目标。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无产阶级执政党就要勇敢地面对挑战,围绕着执政问题,认真采取改进和完善的措施,使党的战斗力、凝聚力、领导和执政的能力得到真正有效地加强,这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原苏共党在执政党建设方面始终存在问题,特别是戈尔巴乔夫上台进行一系列改组以后,其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执政资源、贺驭全局的能力明显变弱,最终步上败途。
最后,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和平演变”,是西方颠覆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
这项战略在苏联演变过程中起了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从苏联演变的过程看,由于在苏联国内、苏共内部存在主张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内应力量,他们从内部配合了敌对势力的需要,从而促成了演变的事实。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虽然说如果没有内应力量,西方的和平演变势力即便强大,也很难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但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及其领导者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同时,也应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不留给他们可乘之机。
苏联模式的失败给了我们许多历史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一、搞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能照搬照抄。
斯大林时期,苏联模式还适用于当时环境,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苏联的发展。
但是之后,苏联党看不到苏联社会积累的问题和矛盾,看不到苏联模式存在的偏差和弊端,更看不到自身在思想路线上的错误,因而陷入思想僵化。
这告诉我们,因为正确的思想路线,是我们制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思想路线正确,其他路线、方针和政策才会不致出现大的偏差和失误,社会主义的建设、巩固和发展才会得到较为可靠的保障。
而正确的思想路线就是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社会主义没有固定不变的通用模式。
苏联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没有搞清楚。
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没搞清楚致使社会主义在苏联丧失活力,因为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不完全清醒致使社会主义在中国不能健康发展。
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回答社会主义本质。
我国搞社会主义,可以借鉴他国经验,但是要清楚社会主义没有固定的通用模式,要根据实际国情制定。
21世纪,我们面临着总结历史经验并重新探索社会主义新模式的任务。
从苏联的失败中我们学到的一条最重要经验是,社会主义一定要与时代变化和本国实际相结合,不能照搬历史和外国的模式,要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