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古诗词阅读专项训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单元古诗词阅读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闻道”表示惋惜。“过

五溪”可见迁谪之荒

远,道路之艰难。不

见悲痛之语,而悲痛

之意自见。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而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

的杨花,叫着“不如归

去”的子规,即含有飘

零之感、离别之恨在

内,切合当时情事,也

就融情入景。因此句已

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

便直叙其事。

C.后两句叙事。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

千里可共,所以要将自己的愁心寄

与明月,随风飘到龙标。

D.本诗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

情的明月,竟变成一个了解自己,

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

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朋友对自己

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

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E.全诗用想象和拟人的手法,抒发了

对朋友的无限同情关切。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

确的两项是()()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最后

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

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

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

也包含了友人对诗人的牵挂和同

情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

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

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

浪漫主义风格。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

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描写了清晨寺后

禅院的清幽脱俗的景

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

生活的向往。

B.诗题“题破山寺后禅

院”,可知“后禅院”

才是诗的重心所在,所

以只在起首两句后提

过破山寺后,立刻转入

对后禅院的描述。

C.“曲径通幽处,禅房花

木深”是历来为人传

诵的名句。“曲径通幽

处”引发人丰富的联

想与思绪,暗示的意

义多于写实的意义。

“曲”、“幽”、“深”

等字眼表现了禅院蓊

花木扶疏、幽深清静

的环境。

D.“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两句更多抒写诗人

的主观感受。一个“悦”

字表现了作者从中感受

到的欢欣。一个“空”

字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

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精

神状态。

2.下列对这首诗歌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晨时分,万物尚未醒来,

诗人已登山入寺。旭日东

升,照耀着高山上的树林。

首联既点题,又突出了一

个“静”字。

B.颔联中“曲径”已暗含

“静”意,通往的又是幽

深的后院,禅房则坐落

在花丛树林的深处。这是

何等幽深静谧的环境!

诗人惊叹、陶醉,艳羡

之情跃然纸上。

C.青山映着朝阳的光彩,使鸟儿欢跃不已、放声

歌唱。诗人以动衬静,

以鸟儿衬托山谷的幽静,正所谓

“鸟鸣山更幽”。这里抒写了鸟儿

的内心感受。

D.这是一首写景的五言律诗,表现了

作者置身寂静、清幽、空灵的胜景

中,心灵受到感染与陶冶的一种心

境。

〖三〗登飞来峰(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

当的两项是()()

A.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千

寻塔”是极言塔高。

B.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

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

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

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

阳升起。

C.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

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

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

遮住。

D.“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

“因此、“结果”讲。我们不要

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

现了诗人的理想和

抱负。

E.“不畏浮云遮望眼”这

句没有用典故。意思

是说:我不怕浮云遮

住我远望的视线,那

就是因为我站得最

高。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

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紧扣诗题下笔,

点明了地点,并用“千寻”二

字言其高。

B.第二句通过听说鸡鸣

时,在塔上可见到旭日

东升的具体描写,进一

步突出飞来山上“千寻

塔”之高。

C.在前两句铺垫的基础

上,诗人自然地流露出,

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

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

最高层的深刻哲理。

D.这是一首哲理诗,诗人

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从

抽象的情境中自然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