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看法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初中历史中考复习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备战2023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易错题

易错点20 中国近现代的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动力,是国家社会进步的重要表现,我们要立足具体国情,科学决策,适时调整政策,保持社会发展的活力。

各国的制度可以互相借鉴。

1.民主共和制:1911年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实行民主共和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是我国一项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对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率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激发了农民劳动的热情,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础上,在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

2002年中共十六大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7.“一国两制”构想:是我国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一项基本国策,在香港、澳门问题上已经成功实践。

01民主共和制1.当代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写道:“它使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彻底崩溃,是中国帝制与共和意识的分水岭,尽管它的结局是悲剧性的……”“它”高举的旗帜应是A.自强求富B.民主科学C.三民主义D.实业救国【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皇帝制度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台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台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台湾学界对辛亥革命的研究
黄克武
【期刊名称】《《杭州文博》》
【年(卷),期】2012(000)001
【摘要】黄克武,英国牛津大学东方系硕士美国斯坦福大学历史系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吏研究所研究员、所长著有《惟适之安严复与近代中国的文化转型》、《自由的所以然严复对约翰·弥尔自由思想的认识与批判》、《一个被放弃的选择梁启超的调适思想研究》以及有关严复、梁启超、明清文化吏的学术论文几十篇这是黄先生近期作客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所作的一篇讲演,原载上海《东方早报》.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黄克武
【作者单位】[1]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英国牛津大学; [3]美国斯坦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7
【相关文献】
1.近代初期台湾史学界的重要工具书——《早期台湾历史文献研究书目》 [J], 陈晰
2.对台湾学界评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之述评 [J], 张羽
3.台湾学界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转盛隐 [J], 何卓恩
4.探析台湾传播学界研究的新动向——基于对2012年台湾“中华传播学会”年会的分析 [J], 刘俊
5.探析台湾传播学界研究的新动向——基于对2012年台湾“中华传播学会”年会的分析 [J], 刘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

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与思考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它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后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革命失败。

但是,辛亥革命对中国的政治、思想文化、经济、社会、革命、民族甚至世界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进程。

其一,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两千年的君主专制。

其二,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其三,颁布了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宪法,这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成果和标志。

其四,为近代政党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但同时也有不少学者对此并不认同,大致可分为三类:其一,认为辛亥革命仍然是旧式的革命,它导致的政治变动并无实质性意义,或者说是换汤不换药。

它没有也不可能跳出王朝更替的传统,更不可能建立起来新型的民主政治和崭新的政治秩序。

其二,认为辛亥革命是过激主义的结果,它造成了军阀割据和社会动荡,更严重的是,它导致了启蒙的夭折和历史进程的中断,在政治上反而搞糟了;其三,认为革命的政治作用不在于推翻权威,而在于填补权威的真空。

辛亥革命破除旧权威是胜利的、成功的,但建立的新权威未获成功,造成政治稳定性的丧失。

因此,辛亥革命、民国建立并未终结中国近代以来的政治衰败过程,中国的现代化一再被延误就是必然的现象了。

辛亥革命是一场重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它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为社会注入了崭新的思想意识。

其一,自由平等意识;其二,民主共和意识;其三,法治意识;其四,独立、自尊、自爱、自信的个性意识。

虽然革命派的宣传与思想动员并不深入,难以取得振聋发聩的思想解放之功效,但是它戳穿了君权神授的外衣,催生了初步的国民意识,为新文化运动鸣锣开道。

辛亥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工业化的进程。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寒假作业:第19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部编版(2019)寒假作业:第19课辛亥革命Word版含答案

第19课辛亥革命1、下列图片反映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 从图中可以看出哪些因素促成了辛亥革命的发生( )①民族危机的深重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严重阻碍③清政府腐败无能④资产阶级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2、“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3、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被誉为“中国革命之母”,这主要是因为( )A.它首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B.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了统一的领导中心C.革命党人开始发动起义推翻清朝统治D.孙中山的共和革命思想为民众所广泛接受4、有学者通过检索专业资料数据库发现,从1898年开始, “革命”一词的频度不断上升,但自1908年以后,“革命”一词的使用却日趋减少,1911年其频度更是降到100次以下。

导致该词使用频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资本主义基础薄弱B.政府加大报刊审查C.预备立宪取得一定成效D.革命缺乏政党领导5、美国历史学家周锡瑞曾言:“有必要从我们的关于革命阴谋的故事,转入革命政党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中去。

只有在那种情况下,才能理解辛亥革命运动突飞猛进的原因,以及当革命于1911年10月10日爆发时,人民的其余部分愿意接受革命的原因。

”这主要表明()A.辛亥革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武昌起义具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C.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讲究斗争策略D.中国同盟会具有坚强的领导力量6、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中载:“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辛亥革命与两岸关系

辛亥革命与两岸关系

辛亥革命与两岸关系辛亥革命是近代史上次一重大的变革,它把民主的的思想带给了海峡两岸的广大同胞们,也教会了他们反抗压迫,教会了他们在一切的逆境中绝不退缩的勇气。

正因为有了辛亥革命以及之后国民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大大小小的改革才有了台湾和大陆今天的繁荣昌盛。

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是海峡两岸同胞为着中华民族的振兴和统一而共同奋斗的历史,是联系两岸同胞之间的一条重要精神纽带。

辛亥革命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的记忆、共同的精神激励。

从古至今,台湾与大陆,本就是一体同生,台湾虽然时有被外族霸占和割据,但终有那些民族英雄们将它夺回大陆的怀抱。

而今只因长期的隔离,加上政治人物刻意炒作,使得彼此间存在着鸿沟。

尽管两岸之间尚存歧见,但是中山先生是台湾和大陆的“共同遗产”,在这个辛亥革命百年华诞之际,孙中山精神值得大家延续,海峡两岸应该共同努力,实践两岸的互惠交流。

两岸关系之所以复杂,是过度重视政治所衍生出的后遗症,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岸各自抱持“汉贼不两立”,台湾称大陆“共匪”,大陆称台湾“蒋帮”,彼此相互诋毁,即使到了上世纪80年代后,仍然陷入敌对的泥淖中。

而今,两岸关系已有了重大突破,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不顾民进党的强烈反对,到大陆来访,“胡连会”的圆满成功举行,让我们看到了台湾回归祖国的曙光。

往者已矣,来者可追。

两岸本无深仇大恨。

事实上,不仅民进党、国民党号称爱台湾,海峡对岸同样也爱台湾。

各方之爱可以并行不悖,这种爱多多益善,无需限制他人对台湾之爱,这才是真正的大爱。

如果岛内某些政党总以为自己爱台湾,不惜拒人于千里之外,两岸冲突时起,力量相互抵消,人民非但未蒙其利,反而先受其害。

举例来说,两岸签署ECFA,大陆对台湾让利,民进党斥责国民党“倾中卖台”,并且表示一旦执政将推动“公投”废除ECFA。

果然,后来发现ECFA签订之后,人民受惠良多,于是改口ECFA是既定事实,不再考虑废除。

这“昨非今是”的例子表明,近年台湾内耗过多,经济的优势在内耗中消失,政客难辞其咎。

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

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

一、分析辛亥革命的性质。

辛亥革命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然而对于这次革命的性质,近年来,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一次共和革命,有的学者则认为它是一次民族革命,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它是一次资产阶级民族革命。

上初中时历史老师就给我讲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族革命,它最大的功绩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浏览的资料越来越多,自己的观点随之也有了变化,即我更倾向于辛亥革命是一次民族革命的观点,它是中国人的光复运动。

判断一次革命性质的标准有三:一看其领导阶级,二看其革命动力或目的,三看其代表的利益。

首先,看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

关于这次革命的领导者,一般认为是资产阶级,而实际上辛亥革命的主力是新军和会党。

新军包括一批青年学生,留学生和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他们是19世纪末年至20 世纪初年在中国出现的新型知识分子。

据统计,至1905年,仅当时在校的留日学生就有八九千人之多,而至1910 年,国内新式学堂的学生已达一百五十余万,成为一支很大的社会力量。

他们不但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还学习了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

他们在校或者离开学校后就成了职业革命家,成为混进军队的职业军官和职业士兵,在军队中建立革命势力,发展实力,一俟时机成熟,他们就会发动革命。

如日本学者橘朴曾说:“清廷的改革,原期延长国祚,结果适得其反。

派遣的留学生大都成了富有民主思想的革命者;编练的新军,则变为反满革命的温床。

”会党是民间秘密会社的总称,组织成员以破产农民、手工业者和游民无产者为主。

会党的社会基础深厚,但具有散漫性和盲目破坏性,他们不可能接受资产阶级的领导的,相反,他们很有可能接受知识分子的领导的,而知识分子在当时很难划定阶级成分的。

马克思主义是根据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同生产资料的关系、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取得社会财富的方式来划分阶级的。

而新军大部分尚未进入社会经济结构,因此,很难给辛亥革命的领导者划定阶级成分,既不能把他们定为资产阶级,也不能把他们定为无产阶级或别的的阶级。

论辛亥革命之统一大业

论辛亥革命之统一大业

论辛亥革命之统一大业内容摘要:中国有两千多年分分合合历史的封建大一统在1911年辛亥革命中被彻底摧毁,经过短暂的民主实验后,以分割、武力为手段的封建军阀并以帝国主义为后盾继续蹂躏中国。

然而辛亥革命初衷是好的——建立一个全国统一的民主共和国。

并在接下的历史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人士不断回击着破坏统一的恶势力。

辛亥革命为后人留下了不可估量的财富,其许多思想仍为现世所服务,所利用,所敬仰,然其中尤以统一思想有效于当今两岸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辛亥革命、统一大业、两岸关系一、我国古代封建大一统形式及其发展历程自秦始皇灭六国建秦朝统一全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制度,这一形式就不断被完善和发展。

汉武帝时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融入封建统一思想中,从而奠定封建中央集权的思想基础。

隋唐兴科举更为中央集权的巩固提供专业的人才。

这时也进入封建制度的最辉煌的时期。

到了宋朝以后随着中央集权的程度进一步加深,这一传统的统一模式开始出现下滑状态。

而元明清以后特别是清中后期“康乾年间”封建专制制度的中央集权达到顶峰,各种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腐败在西方近代文明的冲击下暴露无遗——子鸦片战争以来签订的各种不平等的条约一次又一次丧权辱国、割地赔款,是中国处于列强瓜分状态。

清代一统分裂迹象的公然表现发生于19世纪中叶的太平天国运动这场起义很快发展为与清廷相对立的起义斗争,对清王朝统治造成伤筋动骨之创,使一向稳坐一统宝座的清王朝顿显衰朽之态。

这时封建一统的权势已不再适应历史的发展潮流,即使给它灌输“新鲜的血液”也不能更变其本质特性。

从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到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甚至是请当权者主动实施的“清末新政、预备立宪”无不显示当权者的垂死挣扎。

所以这时梁启超断言:“十年来之中国,若支破屋于沼泽之上,非大乱后不能大治。

”传统的一统思想已不再适应历史,而具有民主共和观念的新一统思想将粉末登场。

二、孙中山利用“共和”观念构建新型统一国家作为辛亥革命开创者的孙中山一生都致力于革命工作,其统一思想也贯穿革命始终。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评价

浅谈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的发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它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矛盾激化和人民顽强斗争的必然结果。

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起,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西方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进行了前仆后继、可歌可泣的抗争。

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振兴中华的深切愿望。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产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

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但辛亥革命也有它的局限性首先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提出反对中华民族的主要敌人帝国主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还幻想得到帝国主义的支持。

没有认清真正的敌人,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终归失败的原因之一。

其次资产阶级革命派始终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封建纲领。

三民主义没有彻底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资产阶级革命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得不到农民的支持。

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与评价

关于辛亥革命的讨论与评价

论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及评价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

”(《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

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

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

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

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

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

“国不可一日无君”。

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

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

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到了近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急遽激化,使中国社会处于剧烈的动荡和变化中。

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前仆后继。

但是,直到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前,还没有一个人提出过推翻君主专制制度的主张来。

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革命是中国旧式农民革命的最高峰。

洪秀全做了天王,其实还是皇帝。

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更只是“扶清灭洋”。

资产阶级改良派鼓吹爱国救亡,介绍了不少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政治制度到中国来,起了巨大的启蒙作用。

可是,他们把忠君和爱国看作是一回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0课 知识能力提升训练(有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能力提升训练第10课中华民国的成立1.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A.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B.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C.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D.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2.小明同学制作了以下表格,请判断他研究的学习主题是()A.武昌起义过程B.孙中山革命活动C.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D.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3.时至今日,无论是在祖国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中山”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

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的原因是他()A.建立了光复会B.创办了《民报》C.领导了保路运动D.建立了中华民国4.下列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表述,错误的是()A.规定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C.是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D.是辛亥革命的唯一成果5.甲、乙两位同学对20世纪初的中国历史进行学习研究后,发表了以下看法。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

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

下列史实能支持甲、乙同学观点的是( )A.甲:百日维新乙:戊戌政变B.甲:辛亥革命乙: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C.甲:洋务运动乙:北洋舰队全军覆没D.甲:北伐战争乙:国民革命运动失败6.史学界对于辛亥革命的成败有两种看法,一种是“失败论”,一种是“成功论”。

持“成功论”学者的依据是()①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②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主思想的传播④没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A.①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7.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的根本原因在于( )A.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B.袁世凯掌握了强大的北洋新军C.旧官僚、立宪派的支持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8.为了更好地学习辛亥革命,小明通过以下不同的途径去了解这一段历史,请你结合这些途径,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究。

海峡两岸近3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海峡两岸近30年来的辛亥革命史研究

更 为 重 要 的 是 ,在 过 去 辛 亥革 命 史 研 究 感 慨 : “ 0 从6 年代 初 期 的形 势 来看 ,辛 “ 元 化 ”时代 不 能入 流 的诸 多研 究 内 一 亥革 命 史 研 究 本来 可 以 ,也完 全应 该有 容 ,均 逐渐 受 到研 究 者 的 重视 ,并 产 生
动 研究 也不无 影 响 ; 团体 研 究 的专 著 丰 辛 亥 革 命 史 研 究形 成 了较 大 的 差 距 。 要 有 《 季 的立 宪 团体 》 、 《 季 革命 清 清 辛 亥 革 命 时期 妇 女 、经 济 、社 会 问题 ,
以及探 讨各 地辛 亥革 命 的论文 发表 。
识 ,或 许 有 学 者 并 不 接 受 这 种 说 法 ,本 究 范 式 的 新 趋 向。尤 其 是这 一 时期 台湾 一
文 也 只 是 打 引 号 地 借 用 这 一称 呼 ) ,对 的 辛 亥革 命 史研 究 ’ .已经 在 许 多方 面 明 辛 亥 革 命 史 的研 究 都 不 同程度 地 受 到 政 显 突破 了 以往 “ 正统 学 派 ” 的传 统 研 究 治 因素 的影 响 。虽 然 都 对 孙 中 山及 其 领 格 局 , 出现 了 多 元化 的发 展 趋 向 。虽 然
在 2 世 纪 5 年 代 至 6 年 代 初 ,无 论 任 务 , 中 国共 产 党 领 导 的 新 民主主 义 革 0 0 0 是 台湾 的 “ 正统 学 派 ”还 是 大 陆 的 “ 新 命 ,借 鉴 了辛 亥 革 命 的 宝 贵 经验 教 训 , 正统学派” ( 谓 “ 所 正统 学 派 ”与 “ 新 完 成 了辛 亥革 命未 能完 成 的革 命任 务 。
异 ;对 一 些 具 体 问题 的 认 识 与看 法 , 同 方 面 则 强调 孙 中 I 是 资 产 阶 级 民丰 革 命 I I 样 也 是 如此 ,两 岸 学 者 甚 至 还 曾就 个 别 家 ,辛 亥 革 命 是 反 帝 反 封 建 的 资 产 阶级 问题进 行 过较 为热 烈 的 学术 争 论 ,其 影 民 主 革 命 。 辛 亥 革 命 虽 然 推 翻 了清 王

辛亥革命之我见

辛亥革命之我见

辛亥革命之我见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爆发的第一场革命,可以说点燃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革命的导火索。

伴随着世纪末中国的激进革命思潮迅速让位于渐进改良的思考,一些人开始反思整个20世纪中国革命的利弊得失。

辛亥革命前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之前,中国当时的知识精英,无论是士大夫、士绅阶层,还是刚刚开始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革命或改良的知识分子,他们那时候最关心的是,解救中国的道路是什么?洋务派的基本方法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他们的工作不能说没有成绩,但是1894年的甲午海战,一下就把中国人的这种梦想给打破了。

中国受到了严重的民族屈辱。

洋务派失败以后,大多数的中国人认识到要向西方学不能单纯学他们的技术,还应该学他们的政治,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本身进行改造,通过改造政治制度,提升国家的实力,进而发展国家的经济,使中国能够达到和日本一样的水平。

但戊戌变法很快失败了,失败的原因当然我们很清楚,是因为慈禧太后代表的旧势力太强大了,要求改革的声音太弱了。

但是并不等于清朝内部没有意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到了1905年,清朝就进行了大规模制度上的革新,其中对当时社会影响最大的调整有三,一是科举制度的废除,二是立宪预备的实施,三是新军的建立。

中国传统的读书人想要改变自己人生命运,靠的就是科举。

从最初的考秀才开始,一级一级地取得他的功名。

这种功名获取的制度,决定了当时的读书人,或者是社会的精英阶层跟政权之间的依附关系。

清朝维护自己合法性最重要的基础其实是科举制度。

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性。

科举一取消,就把这条路切断了,社会的稳定自然要受到很大影响。

军队方面,当年的军队并不是靠征兵、募兵来解决兵源的问题的,当兵是一种职业,终身的。

清朝的旗营(满族的军队),虽然是清朝最主要的武装力量,因为长期以来是父传子、子传孙,军人拖家带口混在一起,旗营就是一个小社会,而不是一个真正的战斗单位。

这种情况导致部队战斗力非常差。

以至于太平天国起义之后,清军根本没力量镇压,朝廷只好求助于地方士绅,比如说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等人,靠他们就地征募汉人组织军队来镇压。

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两岸关系的思考

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两岸关系的思考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关于的两岸关系思考一声枪响,结束了一个腐朽王朝的统治;一声怒号,掀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革命;辛亥革命,新中国的创造奇迹的开始,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一声枪响掀开了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革命。

这是一场空前绝后的革命,在中国历史舞台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那就是—辛亥革命。

悠悠岁月转瞬即逝,历史的篇章又翻过了一百年,而在今年的今天我们将迎来辛亥革命100周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绵延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开启了中国发展进步的新纪元。

辛亥革命不仅仅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事件,它更是一个伟大的现代化社会运动。

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从而引发一场席卷中国大地的伟大变革,它是中国民族主义建构的重要发端,是中国百年复兴画卷的壮丽首页,民族自强的思潮随之传播,振兴中华的大幕由此打开,以后这一百年,中国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征程正是继承弘扬辛亥精神的生动写照。

中国民族主义的形成关于什么是民族主义,可谓众说纷纭。

“民族主义”与“主权国家”由此成为国际关系体系的重要构件。

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民族主义中具有的排外性、扩张性,曾带来了许多文明冲突和人类灾难。

其中就包括,西方列强以自己的坚船利炮打开古老中国的国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然而民族主义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凝聚性、传承性,为许多被压迫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武器和政治基础。

中国的民族主义在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民族“自强运动”中产生、发展、壮大,在这建构过程中,辛亥革命是一个重要发端。

在辛亥革命以前,中国人没有“民族国家”,只有封建王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殖民扩张,中国被强行拉入了一个由西方主导的现代化进程当中。

在这期间,催生了中国的民族主义。

伟大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带来了中国人思想的大解放。

历史的节奏:海内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及争议

历史的节奏:海内外关于辛亥革命的研究及争议
革命 的研究 , 且 更有 助 于 我 们对 中 国近 现代 历 而 史 和中 国当代 问题 的根源 和本质 有更 准确 和深刻 的了解 。
有关 辛亥 革命 的 国内外论著 , 谓浩 如烟海 、 可 五 花e.I但 如果纵 览这 一领域 历来 的主 要论著 ,  ̄- 1, '
自身 历史发 展 的认 识也 有其 并未 充分 意识到 的 自 律与 节奏 。 当历 史学 家们 的眼光 或者被 一 时狂风 骤雨 的社会 剧 变所 迷 惑 、 者 被顽 强 有 力 的历 史 或 惯力 所震 慑时 , 他们对 历史 的判 断就 出现 了分歧 ,
著 的《 国主义与 中国政 治 》 书 , 马 克 思 主义 帝 一 用 的唯 物 史观 分析 了辛亥 革 命 的成败 得失 和辛 亥革 命 时 期 几种 政治 势 力 之 间错 综 复杂 的关 系 , 政 其
治色 彩亦 十分 鲜 明 。 14 9 9年 以后 , 陆关 于 辛 亥革 命 的研 究一 度 大 少 有 人 问 津 。但 是 ,9 6年 纪 念 孙 中 山诞 辰 9 15 0
从辛 亥 革命 研究 的发展 和 现 象来 说 ,99年 以前 14
和 14 9 9—17 9 6年 间的特 点基 本相 同 , 当时 对辛 即
亥革命 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国共两党政治和 思 想 意 识 的影 响 , 治 色 彩浓 重 , 情 成 份 明显 , 政 感
学 术研 究 的严谨 性 较 差 , 时甚 至 不 乏 对 史 事 的 有
然而 不久 ,反 右” 争 又促 使辛 亥 革 命 研究 迅 速 “ 斗
帮助人们充分认识到种种历史现象之后所隐藏 的 历 史发 展 节奏 , 而 引 导人 类 社 会 较 自觉 地顺 应 从
历 史规 律 而动 。因此 , 文拟 从 历 史 发 展 的 节 奏 本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

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宋儒孝南如何看待辛亥革命?在史学界,这本不应该成为争论的问题,因为多元化的回答已经汗牛充栋。

有说进步的,也有说打乱历史进程的,还有说开民主共和之先河的,其间诸种,不胜枚举。

而我对辛亥革命的看法,则基于两个最基本的视角:民权发展、改革史序列。

我们看待一场革命,关键是看这场革命给历史带来了什么、给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什么,更是给人民带来了什么。

对于辛亥革命的判断,依然需要遵守这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关注历史,第二个问题关注社会,而第三个问题则关注革命的根本。

首先是历史。

在中国历史上,辛亥革命推翻了一种旧的制度,建立了一种变相的旧制度;终结了一个旧的时代,开创了一个变相的旧时代;推翻了一个实际意义上的皇帝,创造出了无数个想做皇帝的上穿西服、下身马褂的“共和领袖”。

请允许我用这个新的模式表述这个陈旧的句式,因为这样的表述或许更加客观。

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然而其所带来的则是“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后帝制”时代。

自孙文以降,袁世凯、黎元洪、段祺瑞、冯国璋而至曹锟、冯玉祥甚而张作霖、赵秉钧等之下流货色,无不执掌一方帅印,或是盘踞民国元首大位,并以此而以广招来,置民权、民生于不顾。

实际意义上的皇帝没有了,因此“人人皆可为皇帝,人人皆可有天下”。

这本是一句很好的话,然而却在辛亥之后的十七年间爆发出了无穷的魅力与幽默。

总统的宝座之上永远不缺演戏的猴子,军政长官的卧榻之旁永远不断杀人的刀子。

核心领导集体的缺失,加上不成熟的民主制度,最终导致了民国在于历史序列中的停滞不前,也导致了民国在世界史发展过程中的颓势。

准确的说,辛亥革命的理论兴趣远远大于它在社会实践层面的真正作用。

辛亥革命用“枪杆子”推翻了理论上的大清帝国,因为从理论上讲,这个帝国制度存在的本身,便不符合“世界潮流,浩浩汤汤”。

因为有帝制,所以社会不能发展;因为有帝制,所以历史不能进步;因为有帝制,所以人民不能幸福。

换句话说,帝制在理论上阻碍了历史的进步,因此要推翻帝制,而从根本上重构历史的发展;帝制在理论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要推翻帝制,而在制度层面重新组织社会的秩序;帝制的经济而至政治模式阻碍了人民的社会自由,或说阻碍了人民的上升通道,因此要推翻帝制,而使得人民——准确的说是新的既得利益群体——成为历史的主宰。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_百年之反思_黄克武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_百年之反思_黄克武
⑤ 熊秉真: 《十七世纪中国政治思想中非传统成分的分析》,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 15 期( 上) ,1986 年,第 30—31 页。
⑥ 黄克武: 《清末民初的民主思想: 意义与渊源》,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编: 《中国现代化论文集》,第 383 页。
100
黄克武 / 从晚清看辛亥革命: 百年之反思
辛亥革命作为共和体制之起源,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① 探讨辛亥年所发生变化之根源,必须 回到晚清的历史脉络,方能挣脱国共两党目的论式的历史论述。本文主要依赖台湾史学界多年的 研究成果,析论 1911 年辛亥革命何以在武昌起义爆发之后迅速地获得各地之响应,并以南北议和 之方式终结清朝,开创民国。简单地说,我们如果不了解晚清七八十年间对西方自由、民主与共和 思想的引介,立宪派与革命派之争论,以及立宪派在革命爆发后对安定社会、寻求和解等方面的贡 献,而只是将辛亥革命简单地看成一次由革命党领导的政治或军事变革的话,那将是非常浮面的。 两岸对辛亥革命的解释仍有差异,然而在交流互动之中,也看到许多的共识逐步形成。
① 有关近代中国“民主”、“共和”两概念之形成及其与中日词汇交流史之关联,参见陈力卫《近代中日概念的形成与相互影 响———以“民主”与“共和”为例》,台北《东亚观念史集刊》2011 年第 1 期,第 149—178 页。作者指出,19 世纪中叶之前,中文多用 “民主”,日文多用“共和”; 19 世纪后半叶,在中日语汇交流过程中,以“民主”来翻译 democracy,以“共和”来翻译 republic,才在汉 语里固定下来。
④ 余英时: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现代儒学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1—57 页; 黄克武: 《从追求正道到认同 国族: 明末至清末中国公私观念的重整》,黄克武、张哲嘉编: 《公与私: 近代中国个体与群体的重建》,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 2000 年版,第 59—112 页。有关明末思想对清末思想之冲击,学界已有不少的研究,可参阅杨芳燕《明清之际思想转向的近代意 涵: 研究现状与方法的省察》,台北《汉学研究通讯》第 20 卷第 2 期,2001 年,第 44—53 页。

台湾学界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转盛隐

台湾学界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转盛隐

作者: 何卓恩
作者机构: 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9
出版物刊名: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2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2期
主题词: 台湾学界;辛亥革命;研究历程
摘要: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共同的政治遗产,海峡两岸学者对于辛亥革命分别进行了各具特色的研究。

台湾学者的辛亥革命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1950年代主要是对1949年前辛亥革命研究的承袭,一批辛亥当事人和研究辛亥革命的学人随国民党赴台,继续延续原有思路从事辛亥革命的叙述和诠释;1960、1970年代,一方面传统范式的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另一方面西方行为科学引入台湾,引发了学术路径的变化,出现从社会科学角度研究辛亥革命的新尝试,并逐渐成为辛亥革命研究主流;1980年代受大陆辛亥革命研究勃兴的刺激和促动,台湾辛亥革命研究进入兴盛时期,特别是在辛亥革命的性质及成败的判断、评价方面与大陆学者展开激烈论辩;1990年代开始直到最近,由于政治和学术本土化的影响,以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辛亥革命研究逐渐式微和退隐。

论辛亥革命与两岸统一问题

论辛亥革命与两岸统一问题

论辛亥革命与两岸统一问题
高路
【期刊名称】《江汉论坛》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辛亥革命肇始于台湾被割让日本之际,初期台湾曾被作为民主革命的基地之一,而且辛亥革命领导人一直注重动员台湾民众投入到争取国家民主、祖国统一的革命运动之中,视台湾的抗日复国斗争为中国民主革命的组成部分.正是牵动两岸民众共同期盼的辛亥革命,使台湾虽孤悬海外仍生发着与大陆民众一致的政治向往和信念,使受日本殖民统治的台湾民众始终保持着与大陆人民的同胞之情与民族认同.当今,辛亥革命史学术交流又在两岸走向统一的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页数】5页(P67-71)
【作者】高路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武汉,43007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5
【相关文献】
1.两岸辛亥革命与孙中山研究交流的回顾与展望∗
2.化解海峡两岸统一问题中美国因素的思考
3.从儒家中和思想看两岸统一问题
4.“一国两制”解决海峡两岸和平统一问题的法律思考
5.杂志谈两岸统一问题引起共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编写特色比较——以“岳麓版”和“南一版”为例

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编写特色比较——以“岳麓版”和“南一版”为例

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辛亥革命”编写特色比较——以“岳
麓版”和“南一版”为例
林涵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始了新一轮的教育改革,我国也对历史教科书进行重新编订。

为了更客观地探讨现行教科书的问题,本文选取我国大陆“岳麓版”与台湾“南一版”教科书“辛亥革命”主题作为比较对象,进行探讨。

“辛亥革命”在两岸教科书中都属于重要内容,但又鲜有涉及,因此本课题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总页数】6页(P24-29)
【作者】林涵
【作者单位】汕头市第一中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51
【相关文献】
1.高中历史教科书选修模块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为例
2.两岸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美国”形象比较——以“南一版”和“人教版”
为例3.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的分析比较——以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
新课标必修1为例4.“史料实证”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选取研究——以
高中岳麓版必修①历史教科书为例5.台湾“南一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系统探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两岸史学界对辛亥革命性质看法历史意为过去发生过的一切事件,乃是客观存在过的事实。

然而对历史的研究却往往由于史料的不足、时代及政治背景的影响等,难以避免地掺杂上各种主观的色彩,加之研究或有方法不同,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常会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如何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发展历史研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百家争鸣是可喜的现象,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历史。

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正确地认识辛亥革命这一意义重大的历史事件是我们青年义不容辞地责任。

以下笔者将主要陈述台湾和大陆学者对辛亥革命性质的看法,以求更全面和客观地认识辛亥革命的本质。

一、台湾史学界——全民性质的革命
大陆与台湾对辛亥革命的认知差异中,最显著的差异集中在对辛亥革命的性质认识上。

台湾学者们以张玉法为代表普遍认为辛亥革命并非是资产阶级革命,而是一次全民性质的革命。

提出这一观点理由如下:
一、资产阶级力量弱小,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并未形成。

(杨天树《从百家争鸣到求同存异辛亥革命性质论述》)
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史被总结为“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由于列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放松以及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

但资本主义在中国经济中的比重仍十分小。

受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买办和商人阶层更是难以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

二、革命党人来自各个阶层,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是多样的。

海外的留学生以及国内外一些进步的新知识分子在革命中扮演了宣传和领导的角色;商人和海外华侨大量捐款支持革命进行;在武装起事中,新军士兵和一些以农民和工人为主的反清的会党群众充当了主力;此外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官僚还对革命表示了同情。

同盟会会员的籍贯、出身等的史料说明了革命参与者的多样性。

以抽样黄花岗86烈士为例,籍贯上,参加者来自华南和华中的6个省区,广东几占60%。

年龄上,20-29岁者占44%,30-39岁者占27%。

20-39岁者合占71%。

职业上,农、工、商人占41%,知识分子占30%。

由此可推知:一、革命分子来自各个省份,但在某一省的革命则该省参加者较多。

二、革命分子来自各种年龄,20-39岁参加者占大部分。

三、革命分子来自各种行业,这一点证明了革命是全民的事业。

而且,士农工商四种行业构成了中国社会的主体,但这四种行业,彼此的流动性很大,交往也多。

“耕读传家”、“官商”、“农工”、“工商”等名词,正代表中国并没有显著的阶级制度。

因此,士人可以振臂一呼,号召农、工、商各界;农民起事,亦有知识分子喝应。

近代以来,罢工、罢市、罢课经常是同时发生。

由于此一社会结构的特性,近代中国的政治与社会运动往往是全民的,一种运动无论从某一阶层中兴起,总能得到其他阶层或多或少的赞助。

立宪运动的盛大由于此,革命运动的盛大亦由于此。

(见于《清季的革命团体》张玉法著)
三、革命派以全体国民自居,同盟会的纲领没有一项利于资产阶级。

革命派以民族主义为重,各个革命团体的纲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以“排满”为宗旨的,如孙中山先生1894年在檀香山创立的兴中会,纲领本为“驱除鞑虏,恢复华夏”,后来才加上“创立合众政府”的纲领;1903年黄兴、宋教仁、陈天华等人在长沙创立的华兴会,也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纲领,并以“同心扑满,当面算清”为口号;1904年蔡元培、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在上海创立的光复会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纲领,完全是民族革命的团体。

(通一子《辛亥革命性质的再认识》)同盟会纲领则是“驱除鞑虏,恢
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后来被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也就是就三民主义。

其中并没有发展资本主义的内容,没有偏向于资产阶级利益的考虑。

著名学者姜义华在接受某报采访时说道:“革命者已经看到了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带来的问题,为了民生,他们的第一倾向是社会主义,第二倾向则是无政府主义,第三倾向是民粹主义。


二、大陆史学界——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大陆史学界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一、辛亥革命时资产阶级已经成长成为成熟的政党登上了政治舞台。

资产阶级成为独立的阶级,主要是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独立的集团占有生产资料,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地位比较显著。

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新思想的广泛传播,留学现象进一步扩大和新式学堂的不断兴办,一大批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产生,他们成为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著作家。

(见于章开沅《辛亥革命史》)同盟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形成。

同盟会提出了自己明确的纲领,这体现其已相当成熟。

资产阶级在统一政党的领导下,已经完全具备了发动革命的能力。

二、革命派的阶级属性是资产阶级。

面对台湾学者笃定“知识分子无阶层”的观点,大陆学者们援引历史唯物主义中马克思的话:“不应该认为,所有的民主派代表人物都是小店主或小店主的崇拜人。

按照他们所受的教育和个人的地位来说,他们可能和小店主相隔天壤。

使他们成为小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的是下面这样一种情况:他们的思想不能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

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所代表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

”革命派大部分都是留学生或是在国内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

他们受到的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教育,因此生活方式、思想道德、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都同资本主义制度相适应。

(郭双林,王续添《中国近代史读本》)正如毛泽东曾指出:“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并不是一个阶级或阶层。

但是从他们的家庭出身看,从他们的生活条件看,从他们的政治立场看,现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的多数是可以归入小资产阶级的范畴的。

”小资产阶级亦是资产阶级的组成部分,在主要的政治观点,如反对帝国主义,反正资本主义此类问题上与资产阶级保持着一致性。

只不过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由于近代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较弱,自身革命性也十分有限。

他们因为多数是从一部分的商人、地主和官僚转化而来,仍有一定旧思想的限制,往往无法大胆站出来引导革命。

这时小资产阶级便以一个急进的姿态出现了。

于是就出现马克思曾指出的19世纪中叶法国那样的情况:“小资产者干着通常应该由工业资产者去干的事情。

”马克思所说的小资产者指的就是它的政治代表。

同盟会的领导人和早期的骨干,正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这样一批政治代表和著作代表。

(见于章开沅《辛亥革命史》)
三、同盟会的纲领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以民生主义而言,“平均地权”表面上是分给农民土地,为农民的利益,实质只是废除绝对地租而保留级差地租,是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对封建制度的铲除,其最终目的是发展资本主义:以民权主义而言,以法、美等西方国家为模式建立起来的只可能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不会是什么超阶级的“人民主权”国家:以民族主义而言,排满是近代民族运动,而民族主义是与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的历史进程联系在一起的。

排满最终目的是扫除资本主义前进道
路上的最人障碍。

(章开沅《辛亥革命与近代社会》)
四、同盟会提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尽管因为时代的和阶级的局限性而未能实现,但毕竟是以民族资本主义这一新的生产方式作为经济背景。

五、从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使得民族资本主义迎来了春天。

这些历史功绩足以说明辛亥革命的性质。

三、总结
综合台湾和大陆的观点,我们应当看到辛亥革命既有其资产阶级性质的一面,即顺应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也有其全民性质的一面,即直面了中国的主要矛盾,遵循人民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反对帝国主义。

对于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不管是坚持“资产阶级革命说”,还是赞同“全民革命论”,至少应当肯定的是,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民族民主革命。

这也是近年来,一种得到了较多学者肯定的说法。

辛亥革命的参与者来自各个阶层,同盟会的纲领也反映着广大人民最迫切的需要,这场革命是一次顺应了历史潮流,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的革命。

反帝反封建的性质让辛亥革命在历史中熠熠生辉。

反对民族压迫,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使辛亥革命于世不朽。

以孙中山为首的青年革命党人,满腔热血,为水火之中的中华民族而奔走。

正是他们的努力,让中国结束了一个黑暗的旧时代,迎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