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高二地理教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课标】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活动建议】调查本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措施。
【学习目标】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了解我国水土流失的状况,学会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3、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难点:1、认识水土流失的治理与黄土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2、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原理。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复习:区域及区域差异、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发展)的关系导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与实施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合作)区域可持续发展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在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施是相当复杂的,不同区域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不尽相同。
(课题2)新授: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知识背景介绍)一、中国水土流失的概况据水利部遥感中心1990年调查统计: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38.2%,其中:水力侵蚀面积179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188万平方千米。
40年来,我国因水土流失减少耕地4000万亩,造成经济损失4000亿元 (每年平均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 。
初中地理 水土流失教案

初中地理水土流失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2. 掌握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2. 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
教学难点:1. 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的理解;2. 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2. 相关图片或视频;3. 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地形和植被,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这个地区是否存在水土流失问题?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并引入水土流失的主题。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水土流失的定义、成因和危害;2.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观看相关视频,了解水土流失的相关知识;3. 教师进行讲解,强调水土流失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其成因;2.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水土流失的成因和危害;3.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四、水土保持措施(10分钟)1. 教师介绍水土保持的措施和方法,如植树造林、修建梯田、草地建设等;2. 学生通过小组活动,讨论并制定一个水土保持计划,提出具体的措施和方法;3. 各小组汇报计划,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体会。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收集有关水土流失的资料,了解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和治理成果;2. 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水土流失的短文,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_教案

初中年级地理学科新授课型
课题
3.1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
——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时Βιβλιοθήκη 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的能力。
学生观看并识别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子类比法
讲授新课
一、感黄河
教师在黑板上画地图+以图片为主的一段视频,介绍黄土高原的人文状况
学生观看视频和在地图上找出黄土高原的位置
进一步初步的了解黄土高原的人文地理环境
观察法
二、知黄河
教师把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并让学生进行名校的角色扮演来整体感知黄土高原
学生按所分的小组进行讨论并请组内成员代表反馈讨论结果
学生通过观看实物演示后能更好的得出治黄河的结论
启发性和探索性教学方法
课堂练习
教师用准备好的练习通过抢答的形式来检验学生掌握情况
学生积极配合
学生能轻松掌握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通过讲授新课和练习后,最后以《保卫黄河》结束课程
2.通过合作讨论,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
教学重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危害。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手段
讲授、合作讨论、探究、启发式
教学过程
环节
教师主导
学生活动
预期目标
教学策略和方法
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生活中最贴近的人物图片(周杰伦、姚明)
高二地理3.2 水土流失的治理 教案人教版

高中地理3.2 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人教版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的:1、结合黄土高原等区域的实例,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学重点、难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以及综合治理水土流失的方法和途径。
教具准备:多媒体教室、有关课件等教学方法:图示法、演示法、讨论探究法教学过程:一、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读课本图3.4《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外加材料,当地民谚:对面叫得应,相会要一天。
从以上材料可以得出结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是沟谷发育。
地面比较平坦开阔的黄土塬面,沟谷密度〔沟谷密度就是每平方千米的面积上所有沟谷的总长度〕每平方千米小于3千米;广大的丘陵沟壑区沟谷密度达每平方千米4—8千米,有的地区被沟谷蚕食的面积达黄土覆盖面积的1/2。
所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面积达27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有11万平方千米,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材料:黄河的泥沙90%来源于中游的黄土高原,据某某省陕县水文站多年的观测资料,平均每立方米的河水含沙量达37千克,暴雨时最多超过600千克。
过去流传的“一碗水,半碗泥〞的说法,形象地反映了黄河含沙量之大。
黄河每年输往下游的泥沙约占全国外流河总输沙量的60%,如果用载重4吨的卡车运送这些泥沙,每天装载110万车次,也要一年才能运完。
这些土壤的流失,相当于每年损失氮、磷、钾肥3000多万吨,使黄土高原的土地生产力急剧下降。
难怪一位外国朋友惊讶地说:“黄河流走的不是泥沙,而是中华民族的血液,不是毛细血管出血,而是主动脉破裂。
〞二、水土流失的形成水土流失是指土壤侵蚀(包括水蚀、风蚀等)造成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破坏和损失。
1、自然因素①动力条件: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降水集中与夏季,以暴雨的形式出现。
②地面状况: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且广布疏松的黄土,植被稀少。
2、人为因素①植被的破坏:人为作用导致森林、草原等植被破坏,使雨水、径流、风力直接侵蚀黄土地面,产生严重的水土流失。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
高中地理3.1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案_鲁教版_必修3

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 理解自然和人为因素对黄土高原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水土流失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通过讨论、自学、读图等,培养自主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通过辩论赛,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思辩能力。
3.学会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分析实例,发现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并提出综合治理措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主人翁责任感、紧迫感。
2.树立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正确的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自学、讨论【教具准备】:计算机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歌曲《陕北民歌》片断幻灯片显示歌词(边引导学生读图边叙述)此民歌反映了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的地理景观,原因——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这里曾是塬面广阔,沟壑稀少,植被丰茂的地区。
但由于黄土地貌和半干旱的气候等自然特点,以及长期的农耕历史中不合理的生产方式,使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本节课我们将以黄土高原为例,了解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措施。
(板书)第一节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幻灯片显示)图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表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再根据图等高线高程判断其大致海拔高度和地势状况。
1.基本特征:(1)四至:太行山以西,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
横跨青、甘、宁、内蒙古、陕、晋、豫7省区大部分或一部分。
(2)面积:30万平方千米。
(3)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多在1000~米。
(4)地形:千沟万壑、支离破碎。
(5)植被:黄土覆盖,植被多为次生灌丛、矮林,覆盖率低,许多地方几近光裸。
2.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危害(1)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2.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教学设计高二上学期地理中图版必修3

(二)讲授新知(500字)
1.教师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成因。
2.详细讲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如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减少等,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
5.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取得的成功案例,分析其经验与启示,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作业要求:
1.学生需认真完成作业,确保内容充实、观点明确。
2.作业中要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提交作业时,注意字迹清晰、格式规范。
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与反馈,以帮助学生提高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的认识,培养其地理学科素养。
1.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及气候条件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章节学习进行巩固。
2.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措施掌握不足,需要通过案例学习、实践探究等方式加以提高。
3.在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学生可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需要教师引导,培养其运用GIS分析问题的能力。
4.学生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识,但可能缺乏具体的行动意识和实践能力,需要在教学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危害及治理原则。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
3.教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水土保持,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必修3

6.拓展延伸,提升素养:鼓励学生关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了解相关政策法规,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该地区的地形、植被等自然环境特点,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五)总结归纳
1.归纳总结:对本节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原因、危害、措施及治理效果等方面进行总结。
2.强调重点: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如治理措施的实际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情感教育: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4.布置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搜集并整理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政策法规、成功案例等相关资料,制作成一份PPT,用于课堂分享。要求PPT内容丰富、结构清晰,不少于10页。
4.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自选一个角度,如治理措施、治理效果、可持续发展等,进行深入研究,撰写一篇研究性学习报告。报告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不少于1000字。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调查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数据分析:教授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空间分析能力。
2.阐述水土流失的危害:详细介绍水土流失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初中地理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

初中地理地理《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设计一、目标要求: 1.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3.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现象出现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4.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法读图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新课讲解:•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发展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合系统,内涵是什么?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基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条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的•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合理开发)。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因地制宜。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一、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范围示意图(让学生讲解、教师归纳总结)(承转图片展示)通过展示植被、坡度和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归纳总结)教师讲评总结二、影响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条件:动力因素①降雨量②降雨强度地面条件①地质活动②地表组成物质③地貌形态④植被状况人类活动:通过改变地表植被状况和地貌形态起作用。
(通过图片展示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黄土高原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展示不同河段黄河的水质状况)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自然原因①黄土的特性。
•黄土以粉沙颗粒为主•无层理,但垂直节理发育•土质疏松,碳酸钙含量高,遇水崩解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降水的特点:(通过气候类型柱状图展示)人为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植被破坏:(通过树状图展示植被破坏和植被覆盖良好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四、水土流失的危害(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展示)1.淤积江河湖库加剧洪涝灾情。
高中地理《探究水土流失的防治》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一.课标分析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方式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解读:①不同区域应作为学习区域环境问题的载体,学生以某一区域为实例,由认识该区域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入手,从生态环境问题的现象、成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危害及综合治理措施展开学习;②人地矛盾是由于环境本身以及人类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的过度索取造成的,在不同地区的表现不同,如:体现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典型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而西北内陆地区则是荒漠化问题等。
③教学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作为案例引述问题,通过分析产生原因、对区域发展的危害及治理措施,展现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方法。
④区域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常常与该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密切相关。
如:水土流失的形成与不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草地等有着内在必然联系。
因此,不能把上述问题孤立起来讲述,而要帮助学生通过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和资源利用中的不合理问题,把造成环境问题的各方面因素联系起来,才能发现其症结所在,从而找到环境综合治理的有效对策。
二、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中图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前面第一章已经介绍了有关区域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在学生对中国的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关于具体案例的进一步的学习。
本节教材是区域可持续发展中的一个方面,通过案例形式研究生态环境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知识与技能: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成因和人为成因,并概括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前面学习掌握的知识,通过实验分析、探究,得出结论。
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学生形成保护环境,因地制宜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当地问题。
八年级地理下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优秀教学案例

3.结合实际案例,介绍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成功经验,让学生认识到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可行性。
(二)问题导向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如何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2.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结合所学知识,提出治理方案。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相互评价,总结出最佳治理方案。
4.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梳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
2.强调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3.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短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2.布置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调查家乡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治理建议,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责任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治理措施。这种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共同探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法。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明确分工、发挥各自优势,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2.设计具有梯度的问题,从简单到复杂,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知识。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防治措施。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
2.难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防治措施。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黄土高原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地貌特点。
(2)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有什么特点吗?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5.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1)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2)引导学生关注家乡水土流失问题,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及其危害,分析了水土流失的原因,探讨了防治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参与和思考,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但仍有不足之处,如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改进。
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严重性1.视频观看:播放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水土流失的严重性。
2.图片展示:展示水土流失前后的对比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带来的危害。
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1.分组讨论: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三、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1.思考:如何防治黄土高原水土流失?2.分组讨论:提出防治措施。
四、实践活动:制定水土保持方案1.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为黄土高原制定水土保持方案。
2.各小组展示方案,全班交流讨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水土流失现象。
2. 分析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对当地环境和经济的影响。
3.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4. 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影响及防治措施。
2. 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水土保持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水土流失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讲解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4.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相关图片、视频资料。
2. 准备水土流失案例资料及水土保持技术介绍。
3. 准备教学课件和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引发学生对水土流失问题的关注。
2. 探究水土流失原因: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如地表破碎、植被稀少、土壤裸露等。
3. 分析水土流失影响:讨论水土流失对当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如河道淤积、耕地减少、生态环境恶化等。
4. 案例分析:介绍一些成功的水土保持案例,让学生了解水土保持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
5. 探讨水土保持措施: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防治水土流失,讨论水土保持技术及其在黄土高原的应用。
6.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总结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反思自己在保护水资源和关爱环境方面的责任。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影响和防治措施的理解程度。
2. 评估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和交流能力。
4. 检查学生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思考深度。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现象。
2. 邀请水土保持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了解专业知识。
地理必修三中图版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案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开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程标准]通过对实际案例的探究学习 ,了解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 ,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 ,并分析其危害。
同时了解当地政府采取了哪些综合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措施。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意义 ,掌握治理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开发模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类探究学习过程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各种形式的资料中提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并自主总结得出结论;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因地制宜进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能力 ,保护生态环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观 ,能认识到人类活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不仅可以导致环境破坏 ,同时,也威胁人类及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开展。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教学难点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合理地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教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什么是可持续开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开展的需求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什么是区域可持续开展?在一定的时空尺度区域内 ,人类通过能动地控制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复合系统 ,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又不超越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条件下 ,既满足当代人和本区域的开展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和其他区域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
•内容: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开展 ,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开展是区域可持续开展的根底。
•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荒漠化〕 ,资源开发问题〔森林、湿地的不合理开发〕。
环境污染的问题:大气、水、土壤的污染 ,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的破坏。
•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开展必须因地制宜。
•本节课我们就水土流失的问题进行探讨。
•课件播放微课视频前一局部。
看看水土流失区的老百姓是怎么看待水土流失的。
什么是水土流失——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以及土地生产力遭受的破坏及损失 ,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及水的损失。
地理水土流失教案

地理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理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2)掌握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防治措施;(3)能够分析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2)通过实地调研和模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2)引导学生珍惜资源,保护土地;(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2)水土流失的成因和防治措施;(3)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学生对水土流失的认识和理解;(2)学生对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的掌握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影响,让学生认识到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危害;(2)讲解水土流失的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3)介绍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梯田养护、水土保持工程等。
3. 案例分析选择具体的案例,如某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环境恶化和农业生产减产,让学生分析其成因和影响,并讨论相应的防治措施。
4. 实地调研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农田或山区进行实地调研,观察水土流失的现象,了解当地的防治措施,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5. 模拟实验设置水土流失的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从而加深对水土流失的认识。
6.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水土流失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7. 总结通过教师总结和学生自我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和总结,让学生对水土流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3教案设计:2.1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教学【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和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②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③理解水土流失的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原因、危害、治理措施的学习,从中学会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完成调查研究,提出问题的解决对策。
②调查本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所产生的危害,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保护、治理的措施。
且通过活动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并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①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②关心我国在水土流失方面的基本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增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难度不大但较抽象,学生运用课前收集的相关资料理解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读图分析、自主学习等可以比较容易理解水土流失的保护和治理的措施。
【教学策略】1、自制多媒体课件。
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大课堂容量。
2、要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材料分析,并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模式。
【教学过程】【知识储备】1、区域可持续发展包括环境、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方面的问题。
生态破坏主要有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破坏、湿地减少等。
我国水土流失地区主要分布在山地、丘陵和高原地带,其中以黄土高原地区最为严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案教学设计水土
流失治理学案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土流失治理学案:
区域特征分析方法:(黄土高原为例)——把与水土流失成因有关的内容用红笔画出
位置特征:经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区向区过渡地带
自然地理特征:
气候(类型+气温特征+降水特征)
地形(类型+地势特征+地貌特征)
土壤(类型)特征:
植被以为主且由向
过渡
水文(径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
人文地理特征:(主要写不合理的方面)
人口
生活
生产
练习:
1、分析左图所示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两图示区域共同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两方面比较产生该问题的成因:
3、探讨甲地区治理该问题时的可行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