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的发展与新帝国主义的扩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主義的發展與新帝國主義的擴張

一、德國和義大利的建國

(一)德義統一共同的背景:

1 統一前均呈現分裂的狀態。

2 皆被拿破崙統治後才興起國家民族意識。

3 統一運動均透過外交與戰爭。

4 統一的障礙:奧國、法國。

(二)德、義建國的比較:

日耳曼 義大利 領導中心 普魯士王國 薩丁尼亞

重要人物 1 君主:威廉一世 2 首相:俾斯麥 1 三傑:馬志尼、加里波底、加富爾

2 君主:伊曼紐爾二世

重要事項 1 關稅同盟奠定經濟統一的 基礎。 2 俾斯麥的「鐵血」政策。 1 馬志尼提倡以民族主義建國,組「青年

義大利黨」,提出「恢復古羅馬光榮」。

2 薩丁尼亞王國實行憲政,加富爾行富國

強兵政策。

3 加里波底率紅衫軍攻下兩西西里王國。

統一戰爭 1 丹麥戰爭

2 普奧戰爭

3 普法戰爭

1 薩奧戰爭

2 普奧戰爭

3 普法戰爭 結 果 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 1 1861年義大利王國在杜林成立。

2 1870年進軍羅馬,完成國家統一。 二、拉丁美洲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1 原因:

(1)內在衝突:18世紀的拉丁美洲存在許多經濟和社會衝突。

(2)外在刺激:美國獨立運動、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戰爭有催化作用。

2 結果:19世紀初拿破崙占領西班牙、葡萄牙後,其殖民地宣告獨立。

(二)門羅主義:

1 背景:

(1)19世紀初期拿破崙橫霸歐洲之際,拉丁美洲趁機獨立。拿破崙失敗後,歐洲保守

勢力欲派遠征軍幫助西班牙鎮壓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2)英國反對此項決定,聯合美國勢力介入此事。

2 經過:1823年美國總統發表「門羅宣言」。聲明美洲的事務應由美洲的國家自行解

決,反對歐洲國家干涉。

3 結果:在英、美的支持下,拉丁美洲國家獨立成功。

三、日本與明治維新

(一)幕府時期:

1 9世紀以後,天皇勢力衰微,形成諸侯割據。

2 12世紀以後,勢力最大的諸侯以「大將軍」的名義組織「幕府」,管理中

央政府,天皇形同傀儡。

3 演變:

(1)鎌倉幕府:源賴朝創立。

(2)室町幕府:足利尊氏創立。

(3)江戶幕府:德川家康創立。

4 社會階級:

(1)貴族:諸侯與武士。武士接受「武士道」訓練,專做諸侯的家將與謀臣。

(2)平民:農、工、商。

(3)賤民:又稱為「穢多」。

(二)鎖國時期

1 背景:16世紀中葉以後,西洋傳教士進入日本,引起宗教與政治上的衝突。

2 鎖國:17世紀初,德川幕府實行鎖國政策,禁止外國教士與商人進入,亦

不淮日本船隻航行海外,閉關自守達二百餘年。

3 例外:鎖國期間允許中國人與荷蘭人至長崎貿易,部分日人因與荷蘭人接

觸,得以研習西學(蘭學)。

4 結束:19世紀中葉,在美國艦隊打開日本門戶,宣告結束。

(三)明治維新:

原 因 歐美列強開始要求日本訂立不平等條約,國內掀起「尊王攘夷」運動。

大政奉還 1 1867年德川幕府將大政還給明治天皇。

2 1868年親政展開明治維新。

內 容 1 頒布憲法,設立國會,集軍政大權於天皇。

2 實行軍國民教育,實行徵兵制,建立新式海、陸軍。

3 取消貴賤階級之分,積極發展工商業和交通。

影 響 1 成為亞洲第一個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帝國主義國家。

2 甲午戰爭、日俄戰爭後成為世界強國。

四、帝國主義

(一)早期帝國主義與新帝國主義的比較:

(二)新帝國主義對非洲的瓜分:

1 黑暗大陸:十九世紀以前,除了北非以外,非洲有「黑暗大陸」之稱。

2 探險:英國人李文斯頓、美國人史坦利等人深入非洲,引起歐洲人至非洲探險的興

趣。

3 列強的瓜分:列強展開「非洲大獵」,至十九世紀末,除了衣索比

亞、賴比瑞亞外,非洲幾乎全成為列強殖民地。

(三)美國操控中、南美洲:

1 背景:門羅宣言後,美國對美洲的影響力日益加深,開始操控全美。

2 老羅斯福以「巨棒外交」、「金元外交」達成控制中、南美洲的目的。

(1)巨棒外交:以軍事力量威嚇他國,進而干預該國的政治。

(2)金元外交:透過投資、經濟援助等手段,進而操控他國的財政及經濟活動。

五、巴爾幹半島的獨立運動

(一)歐洲的火藥庫—巴爾幹半島

1 民族與宗教問題嚴重:弘理師資專用版權所有西元6世紀,斯拉夫人進入巴

爾幹半島,其民族大部分信仰希臘正教。14世紀,

信奉回教的土耳其人征服巴爾幹。

2 列強的野心:巴爾幹半島的戰略地位重要,列強勢力介入。

(二)十九世紀的民族獨立運動:

1 在民族主義思潮下,希臘首先脫離鄂圖曼土耳期帝國獨立。

2 俄國提倡「大斯拉夫主義」鼓動巴爾幹的斯拉夫民族反抗土耳其人的統治。

(三)柏林會議:(1878)

1 召開原因:

(1)俄國在1877年,以「解放斯拉夫族小兄弟」為藉口,向土耳其宣戰,勢

力南下巴爾幹半島。(俄土戰爭)

(2)奧國與英國反對俄國勢力南下地中海,不惜一戰。

2 召開:俾斯麥為化解巴爾幹半島的危機,在柏林召開會議。

3 結果:

(1)俾斯麥處理不公,俄國因此仇視德、奧。

(2)列強瓜分巴爾幹半島,犧牲鄂圖曼土耳其。

第一次世界大戰

一、軍事同盟對立:三國同盟與三國協約

三國同盟(1882) 三國協約(1907)

國家 德、奧、義英、法、俄

產生 原因 1 柏林會議後,俄國仇視德奧。

2 義大利因爭奪北非殖民地與

法交惡。

1 法國為打破俾斯麥孤立法國的外交政

策。

2 德皇威廉二世提出「世界政策」、「大海

軍主義」,令英國不安。

結果 引發第一次大戰。

二、第一次大戰 (1914~1918年)

(一)導火線—塞拉耶佛事件:奧匈帝國王儲斐迪南大

公夫婦在塞拉耶佛被塞爾維亞人刺殺。

(二)經過:

1 初期:同盟國(德奧)擊敗英法及俄國。

2 後期(1917):

(1)俄國發生革命,退出大戰

A 二月革命:推翻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建立共和政府。

B 十月革命:列寧發動十月革命,推翻共和政府建立共產政權,退出第一次大戰。

(2)美國參戰:德國潛艇擊沉美國郵輪、德國搧動墨西哥反美與德國使用「無

限制潛水艇政策」激怒美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