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工退出卡特彼勒内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工退出卡特彼勒内幕
2008年06月15日10:03 华夏时报作者:曹开虎
14年前,徐工带着以“市场换技术”的梦想,与卡特彼勒在徐州组建了合资公司??卡特彼
勒(徐州)有限公司。14年后,分别是全球最大的机械公司和中国最大的机械公司“不欢而散”。徐工缘何要退出合资公司,这其中又有哪些隐情?
徐工集团(下称徐工)董事长王民日前参加搜狐2008“中国制造全国行”活动时公开对外透露,徐工已正式决定从其已合资14年的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退出,并将成立自己的挖掘机生产企业,打造工程机械的成套生产规模。
“决定最终不欢而散,归咎于卡特彼勒。两年前,卡特彼勒提出来,他们希望独资,要求我们退出合资公司。”徐工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了徐工退出的原委。
6月11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给记者发来书面声明则表示:“我们正在和徐工就今后如何继续合作以及合作方式进行讨论。我们希望与徐工的合作关系继续成为卡特彼勒中国的一个重要因素。”
两年前就埋下伏笔
“说到底,这个合资公司就是个组装公司,核心的技术一直没有放进来。如果说卡特彼勒提供了一些技术,那也只是一些不关键的零配件。”上述内部人士认为,这对于徐工“几乎没有什么益处”。卡特彼勒方面显然不同意该人士的说法。“徐工选择退出合资公司,是因为经过这么多年发展后,卡特彼勒和徐工之间在发展战略上出现了分歧。”卡特彼勒公共事务部高级媒体关系代表丁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
据了解,组建之初,徐工集团与卡特彼勒共同投资8200万美元,按照4∶6的股份比例方式共同经营合资公司。据徐工上述内部人士回忆:“合资公司组建以后的前几年一直在亏损,这一点,我们都没有想到。”
而据一位接近徐工高层的人士透露,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卡特彼勒利用合资公司高价从自己在国外的公司采购核心设备,“许多外资公司当时都是这么操作的,这已经是圈内公开的秘密”。徐工对合资公司逐渐失去了信心,但是卡特彼勒却逐渐向合资公司增资扩股。至今,徐工在合资公司40%股权比例,已被稀释成15.87%。“每年虽然可以分得几千万利润,可是每年这么一点分红,没什么意义。”王民称。
而两年前,卡特彼勒更是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当时,他们提出希望徐工退出合资公司,由卡特彼勒独资。”徐工内部人士透露,“我们就征求了股东意见,最终决定退出合资公司。”
该人士的说法得到了卡特彼勒方面的证实。“卡特彼勒当时的确提出独资的想法,不过这也只是策略的一方面。”丁雯说。
徐工选择退出,还有一个更为充分的理由??按照当时合资公司的章程,徐工不能再单独生产挖掘机。
而事实上,记者获悉,上世纪90年代,徐工旗下的徐工研究院就悄然进行了挖掘机的研究与生产。上述内部人士透露:“由于这个公司与合资公司的规程冲突,后来这家公司就从徐工剥离了出去,被民营化了。”这家公司就是现在的徐州徐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内部人士透露,“由于合资公司只生产大中型挖掘机,这给了我们的空间,我们就研究小型挖掘机。2006年决定开始做,去年就出了样机”。他说,公司今后将大力发展挖掘机,先从小挖掘机开始,进一步过渡到中、大型挖掘机领域。
有迹可循的独资
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对卡特彼勒意义非凡,直至今日,这个合资公司依然是卡特彼勒在中国地区的最重要公司。6月11日,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公共事务总监王晓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合资公司在整个卡特彼勒中国区的销售中占了很大比重。目前除了山工,只有这个合资公司是生产整机的。山工虽然也生产,毕竟是我们收购过来的。而卡特彼勒在中国区的其他公司,许多也只是生产零部件。”
徐工退出后,卡特彼勒一旦完全掌控这间在华最重要的公司,其既往的发展战略是否将作出调整?王晓莉回应说:“合资公司的经营方式一直没有变,即便是我们以后取得了独资资格。更何况,卡特彼勒与徐工并非以后就不合作了,现在我们一直在寻找如何进一步合作的方式。”
事实上,卡特彼勒独资有迹可循,这家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公司在海外并购中一向以“控股、控制品牌”著称,按照它的游戏规则,凡是在国外建立的企业必须控股。据王晓莉介绍,今年4月,卡特彼勒在日本的合资公司??新卡特彼勒三菱有限公司,股权比例经过40年后也发生了变化,此前卡特彼勒与三菱重工分别持股50%,现在卡特彼勒将增持到67%,“这已经取得日本公司的同意”。
卡特彼勒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Jim Owens今年4月公开声称,今年亚太市场将成为其发展最快的地区,其中中国市场销售额则将达到近20亿美元,而中国亦将在其新兴市场今后3年10亿美元的资本支出中占据最大份额。
“卡特彼勒在北美和欧洲市场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所以它们以后会将重点放在亚太地区。由于合资对于双方都有约束,卡特彼勒迫切想取得独资资格,以方便更快地在华扩张。”光大证券机械行业分析师邱世梁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