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完整版)美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美学: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成立。
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美学》(Aestetica)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
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认识论(为美学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世界观的基础)紧密相关,联系密切的其他学科: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
n 哲学为美学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任何一种美学理论的建立都有一定的哲学理论作为基础。
n 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对象。
n 美学研究所涉及的美感问题是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而研究美感,离不开心理学的研究。
n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判断往往会与伦理判断紧密交织在一起,并对审美主体的美感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
3、美学的发展经历的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的美学学科。
4、审美意识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劳动中对自身的改造。
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
5、审美意识与美学思想的区别:答:审美意识不是美学思想,因为美学思想所具有的两个基本特点审美意识都不具备。
这两个基本特点分别是:(一)应当能够借助语言文字的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之中,并得以传诸后代。
(二)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不在像审美意识那样可以是一些感性直观的认识,而是远为深刻的能够揭示审美现象某些内在本质的理性认识,美学思想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概念范畴。
6、西方美学的发展过程:8个阶段1) 古希腊美学,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西方美学的开端;2) 中世纪,认为一切美的东西都是上帝早的3) 15-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没有美学大家4) 18世纪,理性美学主义、经验主义美学,鲍姆嘉登出版《美学》5) 19世纪前期,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康德、席勒、黑格尔,代表了西方美学的黄金期6) 19世纪后期,实验美学、移情美学、生命美学,代表:车尔尼雪夫,认为美是生活7) 20世纪出,心理学美学,佛洛依德8) 20世纪,语言论美学,从语言角度、符号的角度探讨美学7、“由下而上”:行而下,由具体的研究上升到抽象理论研究的方法。
美学复习资料整理(完全免费)

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识记:1、美学西来:美学在中国发展有过百年来发展历程,已经和正在形成自身的现代传统,而其古典传统则更为悠久,但它却不是中国本土特产的学科,而是来自西方。
2、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在出版于1750年的著作《美学》中,首次明确的提出创立一门新学科,即今天所谓的美学。
“美学作为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美的思维的艺术与理性类似的思维的艺术是感性认识的科学。
”对鲍姆加登来说,美学的原义就是研究人的感性的学科。
1750年鲍姆加登《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正式诞生,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公认为美学学科的创始人或“美学之父”。
(人类心理功能划分为:认知<真>、意志<善>、情感<美>)3、西方美学发展阶段及形态:A、本质论美学——本质论美学是古希腊形成的以追问美的本质为中心的美学传统。
柏拉图将美的现象与“美本身”区别开来,认为在美的现象背后存在着一个终极的美的本质——“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
美的现象之所以美,不是由于它们自身,而是由于“分享”了同一的“美本身”,柏拉图将其规定为“美的理念”。
“美的理念”是各种具体美的一种终极规范,一切美的事物都以它为泉源。
这“美的理念“正是美的本质。
美的本质是美的现象背后的最重要的原因,是美的现象得以发生和存在的终极根源。
补:柏拉图代表作——《文艺对话集》。
B、神学美学——神学美学是盛行于欧洲中世纪的以基督教神学为主宰的美学。
认为上帝是世间一切美的最后创造者。
代表人物是奥古斯丁。
C、认识论美学——是欧洲17世纪发生“认识论转向“以来至19世纪的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
它认为美可以凭借理性去认识。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为从理性上探讨美学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
认识论美学代表着西方美学的活跃阶段,尤其是其中的德国古典美学标志着西方美学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
D、语言论美学——是指西方于19世纪末发生“语言论转向”以来盛行的以语言问题为中心的美学,包括俄国形式主义等美学流派。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

一、名词解释1、审美关系:审美主体的特殊本质力量与审美客体的特殊本质相对应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对象性关系。
2、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形体,形体和声音等)的有规律组合所显示出来的审美特性,美的社会存在、自然美和艺术美中都包含形式美。
3、自然美:审美活动中对人具有特定审美价值的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品质特征。
4、艺术美:是各种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出来的美。
以感性形式具体体现了人的生命意义、抒发了人的生命情感与活力的艺术形象及其创造活动的根本特征。
5、壮美:也称阳刚之美,其审美意蕴、情感力度强盛具有宏大、奔放、雄浑等特性。
6、审美情感: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的特定态度,他不是由主体个人切身利益所引发,而是带有某种审美的超现实性的心理活动。
同时他也是审美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审美主体对客体的发现、感受和领悟。
7、听觉艺术:主要指音乐,他是通过人的听觉感官(耳朵)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手段去传达和接受审美经验的艺术。
8、文化工业:大众文化产品的标准化、齐一化、程式化。
文化工业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技术现象及其现实已经构成人类生存的基本语境。
文化工业的出现不仅淡化和取消了审美文化生产的独创性,丰富性和多样性,将商品形象直接转化为某种文化符号,并大量制造和推广这种标准化,模式化的符号,使审美文化的生产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一种技术化的生产,造成审美文化赖以安身立命的个性,风格,独创性等特征的失落。
9、劳动起源说: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物质前提和基础,同时也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10、异化劳动:指在私有制条件下劳动的一种必然的扭曲形式,它的基本意思是异己化劳动、敌对化劳动。
11、优美:也称阴柔之美,秀美。
优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审美意蕴、情感力度柔和平稳,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
12、123 崇高:是一种突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对立冲突,感情力度异常强烈,具有狂放、暴烈、无限、模糊、神秘等特性的审美类型。
美学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
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
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美学期末重点整理

1.审美关系特点(1)审美关系是通过主体的感觉器官来和现实建立关系,而它把握的对象也具有感性的形象性与直觉性。
这是突出强调了审美关系中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感性特征。
(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
这一自由有两层意思:一是外在的自由,是从外在事物实际的功利关系束缚中超越、解放出来;二是内在的自由。
(3)审美关系是人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
(4)审美关系还特别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是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即审美客体,以及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的3.美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⑴古老:对美的探讨与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我国西周时代的郑国史官史伯和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他们两人不谋而合地认识到美的第一法则----和谐。
⑵年轻:直到1750年德国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美学之父)正式出版了他的《美学》著作第一卷,而且第一次使用了“Asthetik”即“美学”这个术语,美学才作为一门单独的科学而诞生。
4.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三个阶段)①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古希腊时期到16世纪研究问题:研究美的本质特征.集中思考一种独立的“美”,将之视为一切审美现象的根源。
代表人物主要有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贺拉斯、朗吉奴斯、普罗丁、奥古斯汀等。
②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文艺复兴到19世纪研究问题:研究人对美的认识能力.以理性问题为中心的美学称为认识论美学。
包括:英国经验主美学.代表人物有博克等;大陆理性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笛卡儿、鲍姆嘉登等;德国古典主义美学,代表人物有康德、黑格尔等。
③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研究问题:研究语言对于美的表达能力.语言论美学思考的焦点是语言或形式。
包括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心理分析美学、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新历史主义、存在主义等美学流派。
(2)中国美学(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关系的根源、实质和含义。
最新大学艺术美学复习重点、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三一文库()*电大考试*艺术美学第一讲何为美学1、美学与美术学• a. 美术学(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批评)• 美术史:对历史上各个美术流派产生、发展、变化的原因、规律作出深层的说明,并对各个美术流派的作品在艺术上的价值作出分析判断。
• 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研究不能脱离美术史,它应当是对美术史的理论总结。
美术理论对什么是美术、美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的解决是以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规律、特征这一问题为前提。
• 美术批评:是将美术理论应用对于现代美术的分析评价,并且要以整个美术史作为它的参照系。
一种有深度、有价值的美术批评既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并包含批评者对作品的独特的审美体验,又要注意研究现代当代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潮的变化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 b.中国古代将包含美术史在内的整个美术学研究提升到了哲学、美学的高度。
2、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
•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艺术,但不研究艺术中的具体表现问题,而是研究艺术中的哲学问题,因此被称为“美的艺术的哲学”。
• 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
• 美学是用哲学之剑解艺术之谜。
3、美学发展历史• 美学作为独立的学科是从德国十八世纪的鲍姆嘉登开始的,但它的产生建立在自古希腊以来历代思想家关于美的理论探讨之上,是以往美学理论的体系化、科学化。
而古希腊以来的美学理论探讨又建立在人们审美欣赏和审美创造活动基础之上,是人们审美活动的哲学反思。
• 美学的基本问题有美的本质、审美意识同审美对象的关系等。
• 美学是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在系统化了的理论形态上的集中表现。
4、美学研究对象• 第一: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美本身。
美学要讨论的问题不是具体的美的事物,而是所有美的事物所共同具有的那个美本身,那个使一切美的事物之所以美的根本原因。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

大一美学期末考知识点总结美学是一门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它涉及了广泛的领域,包括艺术创作、审美观念、艺术哲学等。
作为大一学生,我们在这个学期接触到了很多关于美学的内容,接下来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其形成和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都对美学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领域,并受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启蒙运动等历史事件的影响。
二、艺术的定义和分类艺术作为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其定义一直是一个争议性的问题。
从最早的模仿论到现代的表现论,关于艺术的定义有了不同的看法。
同时,艺术也可以分为绘画、音乐、戏剧等不同的分类,每一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三、审美的主体与对象审美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涉及到人们对于美的感知和评价。
审美主体是指欣赏艺术作品的人,而审美对象则是指被欣赏的艺术作品本身。
通过对审美主体和对象的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审美经验的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
四、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将内心的想法和情感转化为具体的艺术作品的过程。
它涉及到创新、表达和技巧等方面。
而艺术批评则是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过程。
通过对艺术创作和艺术批评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五、美的哲学思考美学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对艺术的探讨,它还与哲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美的哲学思考涉及到美的本质、美与善的关系、美的价值等问题。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美的含义和作用。
六、文化背景与艺术鉴赏不同的文化背景对于艺术的发展和鉴赏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进行比较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达方式的差异。
同时,也可以培养我们对于多元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七、现代艺术与社会问题现代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它涉及到了当代社会问题和价值观念的反思。
美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1、优美:即平时人们所讲的美,其实是美的表现形态之一,它是由于审美客体优美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优雅、秀丽的美;2、崇高: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在这里它不是一般的形容词。
它是由于审美客体(崇高的对象)内容与形式的矛盾冲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雄壮、激扬的美,是主体在面对巨大客体对象压倒之势的情景下显示的对客体的突破和超越的人格精神,是精神对形式的抗争与高扬;3、悲剧:又称悲、悲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它是由悲剧性冲突所表现出来的美。
通常以美好的毁灭、正义的失败、英雄的牺牲、生活的磨难等为其基本内容,不仅催人泪下,也具有警醒和感奋人心的巨大作用;4、喜剧:又称喜、喜剧性,美的表现形态之一。
通常是指以严肃的题旨为灵魂而以荒唐的艺术表现形式造成“悖谬”,从而引人发笑来鞭挞丑,征服丑,并显示实践主体自尊自豪、优越胜利的一种审美对象。
是由喜剧性矛盾所表现出来的美。
西方美学的三个基础1.对事物的本质追求。
(柏拉图)2.对心理知、情、意的划分。
(欧几里得几何学方式,鲍姆加登)3.各门艺术的同一性(艺技不分;艺术与技术关联;艺术脱离技术;18世纪时,区分开来。
)以中国为代表的非西方1.无对本质的追问,且认为本质不可清晰言说。
(语言、事物、内心)2.对知、情、意无划分,认为心理是整体,并进行整体功能把握。
(性、心、意、志、情不同却互渗)3.各门艺术从未统一论述过,因为各门艺术不平等。
(诗文最高,书画次之,雕塑和建筑偏低,小说和戏曲最低。
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综合现象:唐、宋园林、元明清的戏曲;但此类综合从“闲情逸趣”出发,并未打破诗文的教化高位,因此并未统一。
)美作为“学”的历史(西方)一.本质——现象1.毕达哥拉斯学派:数2.柏拉图:“什么是美”(《大希匹阿斯》,《会饮篇》)从概念和定义的水平上给“美”确定一个恰当的内涵。
二 .从客体到主体鲍姆加登用德文Aesthetica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鲍姆加登认为,美学是“感性认识的科学,自由艺术的理论,低级认识论,以美的方式去思维艺术。
(完整word版)期末考试美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基本概念:美学是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方面。
基本知识:1 、1750 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的专著《aesthetik 》第一卷出版,标志着美学学科的诞生。
因此鲍姆加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2 、在汉语中,“美”字的本义有三种解释:一是“羊大为美”,二是“羊人为美”,三是头上戴羽毛装饰的舞人形象。
3 、孔子对《韶》乐评价时提出“尽美尽善”的观点。
4 、孟子提出“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的观点。
5 、墨子提出“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6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名著《大希庇阿斯篇》中提出了“什么是美”的著名命题。
7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等重要命题。
基本理论:1 、关于美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性质问题的理论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美学研究的范围主要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三个方面的问题。
美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即包括美、美感和美的创造问题的学科。
2 、关于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问题的理论观点:①美学与哲学的关系。
美学是从哲学母体中诞生的学科,故隶属于哲学,与哲学有密切的关系。
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对美学研究起着指导作用;美学中的许多基本问题,往往会涉及到哲学基本原理,有的就是哲学问题在美学中的具体体现。
但是,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不应该成为哲学的附庸。
②美学与伦理学的关系。
由于美与善关系密切,因而研究“美”的美学与研究“善”的伦理学也有密切关系。
同样,美与善有区别,因而美学与伦理学也是有严格区别的。
我们既不赞成割断美学与伦理学的联系,也不赞成把美学与伦理学机械等同起来。
③美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因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因而美学与心理学有密切的关系,即美学研究要借用心理学的方法和理论来研究审美心理问题。
心理学中也包括了审美心理研究。
但是,美学与心理学毕竟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区别很大。
美学复习提纲

美学复习提纲1.花为什么是美的?(1)为什么对花的追求成为美的共通?花是非常美的象征,送花,祝福、鼓励、生命力努力活出生命的极限,生命与死亡日本樱花和我们的梅花(还有什么)宋朝以后,唐朝植物中给我们的生命启示(苦瓜,蒲公英,花香,桐花);每个人爱花的同时就是爱自己,爱生命,生命的延续2.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美学的作用和意义)(1)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美显然是抽样的,也必须是哲学才能解决的,美学的真正意义在于启迪智慧,并且将人很好的安放起来。
(2)美学帮助建立正确的三观人类不能没有美学,美学虽然不是对自然和艺术等对象进行具体的研究,教你艺术欣赏的具体方法,但是美学是十分深刻地关涉到人类生存的基本价值,结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包括真理观、伦理观、审美观、艺术观)等一系列根本问题,它关注和思考的是人的命运、人生存的价值、意义。
从宏观上启迪和引导着人们不断向人生更美好的境界努力和提升。
(3)美学是自我反思的永恒存在,看不见的竞争力人类之所以要掌握美学,是为了既心安理得又心情舒畅的活着。
3.美学学派的基本观点毕达哥拉斯“美”的本原是“数”,数是一切事物的本质,整个有规定的宇宙的组织,就是数以及数的关系的和谐系统音乐,十,宇宙之音,黄金分割比(1:0.618)苏格拉底“美”是和目的,是合适,是有用旅游景区的合目的性柏拉图“美”是理念,天下通则如何审美?“迷狂”到达理念高级迷狂:哲学的理智迷狂;中级迷狂:诗性迷狂;低级迷狂:宗教迷狂学派观点:(1)古希腊美的哲学“美”是客观的(美是客观的属性;美是客观的关系;美是客观的精神)(2)客观美学走向主观美学——英国经验学派:培根、霍布士、洛克、博克博克:美不是靠第六感觉(心眼)来感知的,“美”就是“物体中能够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和某些性质”。
是什么性质呢?“小巧,光滑,逐渐变化,不露棱角,娇弱,色彩艳丽……”优美与崇高休谟:“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美其实是主观的。
美学 期末复习重点

谈美(背诵)人要有出世得精神才可以做人世得事业。
现世只就是一个密密无缝得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就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得世界纯粹就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就是欣赏艺术时,人都就是从有利害关系得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得理想世界里去。
艺术得活动就是“无所为而为”得。
我以为无论就是讲学问或就是做事业得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得精神,把自己所做得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瞧待,只求满足理想与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得成就。
伟大得事业都出于宏远得眼界与豁达得胸襟。
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得人,便就是多一个借党忙官得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
现在一般借党忙官得政治学者与经济学者以及冒牌得哲学家与科学家所给人得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就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得精神作高尚纯洁得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就是缺乏美感得修养。
柏拉图所写得《大希庇阿斯篇》就是西方最早得一篇系统得论美得著作。
柏拉图得美学思想 P16 (论述或简答)柏拉图就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得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得人,她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她认为现实中得一切事物得美都源于“美得理式”,即“美本身”。
她认为理式就是客观世界得根源,客观世界并不就是真实世界,而就是理式世界才就是真实世界。
所以,美得理式就是先于美得事物而存在得,就是美得事物得创造者。
柏拉图得观点否认了美得客观现实得根源与基础,她割裂了一般与个别得关系,把人对美得事物得认识绝对化。
但就是柏拉图在研究美得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得思考:第一,她区分了“什么就是美得”与“什么就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她讨论了美得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就是恰当,美不就是有用,美不就是善,美不就是视觉听觉产生得快感等等。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精品)

美学专题课程期末复习《美学概论》导论重点:1.美学研究的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要立足于“人和现实的审美关系”,全面研究美的本质、美感、美的形态、艺术美、审美鉴赏和审美教育等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使美学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第一,马克思提出了“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等伟大命题,为探讨美的本质和审美创造的规律,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视野,奠定了美学研究的科学理论基础。
第二,继承了康德-席勒-黑格尔对审美主体的高扬,康德“自然向人生成”的命题和黑格尔“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命题,被马克思用“劳动实践”带入了广阔的社会历史。
第三,以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在探讨具体文艺作品时,提出了美学研究的方法论原则,即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美学研究要广泛借鉴艺术学、心理学、社会学、发生学和解释学等学科的方法,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面向人类日益丰富的审美实践,拓展美学的学科领域。
第一章美论一美的探索重点:讨论美的三种模式。
美的三种模式是:美在于自然属性,美在于现象之后的更高的本质,美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这三种模式对于发现“美的本质”都有着重大的理论贡献。
二美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美学“劳动创造了美”和“自然人化”的思想,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下,科学地解答了“美是什么”和“美从哪里来”的问题。
人类的历史性劳动实践为美的提供了主体和客体两方面的条件,从而真正使美以及对美的欣赏成为了可能。
重点:1.劳动创造了美。
劳动为美创造了前提条件。
其一,劳动创造了美的事物。
经过认识的自然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这两方面就是自然美的根源所在。
人在劳动中结成的关系也是社会美形成的根源所在。
其二,劳动创造了能够欣赏美的人主体自身通过历史性劳动的“人化”问题。
主体自身的自然“人化”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外部的、形体的、物质的和生理器官方面的(脑、手等);另一方面是内部的、精神的和心理素质的方面。
美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最终】

美学概论题型:名词解释必选1个其余4选3 五分一个(包豪斯、优美、壮美看)填空 14个一分一个(大部分都是美学史常识)简答题 5选3 36分简要回答,不用举例论述题 35分有材料 3个论题选1个一定要论述加举例经典导读不考第一章绪论重点:美学来历、百年中国的四次美学热、美学是一门怎样的学科(都是常事性内容,没有争议的内容比较多)一、“美学”词源考证1、西文中的本来意思美学一词最早由德国美学家鲍姆嘉通于1735年首先使用,鲍姆嘉通用它来翻译希腊文aithesis,其本义是感觉或感性认识。
英文通常写为aesthetics或esthetics。
2、美学的中文翻译(1)被称为东方卢梭的日本人中江兆民(1847-1901)1883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
王国维于1902年将日文美学引入中国。
(2)传教士罗存德1866年所编的《英华词典》将aesthetics翻译为“佳美之理”和“审美之理”,该书很快传到日本,对日本人创译新名词产生了重要影响。
1875年传教士花之安明确将aesthetics翻译为美学。
(3)早期留美学者颜永京(1838-1898)于1878-1889年间将aesthetics翻译为“艳丽之学”或“艳丽学”。
二、美学的历史1、不能说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鲍姆嘉通开始的,在鲍姆嘉通之前没有美学。
无论在西方和东方,美学思想都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
学科名称的历史和学科本身的历史是两个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打双引号的“美学之父”。
2、西方美学史的分期A 古希腊罗马美学B 中世纪美学C 文艺复兴美学D 17-18世纪美学E 德国古典美学F 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G 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西方美学大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普罗提诺,奥古斯丁,维柯,康德,谢林,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英加登,杜夫海纳,福柯,伽达默尔,等等。
3、中国古典美学史的分期A 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史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美学期末必考重点知识点

美学
三次美学热潮(蔡元培、三派)P5 美学性质意义P6
鲍姆加登、独立学科P3 美学范式(方法)P8 美的类别(第一章P13) 社会美的性质、特征P13 自然美为何成为美学难题P17 艺术美的表现形态、特征P31 现实美与艺术美
的关系P34 美的材料形式、美感的心理过程P38 P48 美
感的基本特征P55 美的形态、划分方法 P64
西方文化传统中的美的六大形态以及各自产生的文化背景、审美特征、发展历程(优美、崇高、悲剧、丑)P70
儒释道的概念及特征P80 美的本质追溯、本体论、存在论、语音学 P92 中国当代美学界关于美本质的问题、四大派的代表人物、观点P109 艺术观念的演变史 P126
什么是艺术品、艺术品的结构层次、艺术与艺术品P130 艺术的存在方式 P133 艺术家身份的变迁P140
艺术创造的性质、法则P148 美的起源理论(第四篇:美与社会)P183 美的文化特征P192 美的社会功能与价值P202 美的现代性构建P204 怎样理解后现代日常生活审美化中
的审美日常化、现代化P207。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美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绪论一、审美现象为什么是审美意系中的现象:1.审美现象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2.审美现象发生的前提是对象和人发生了某种特定关系,只有人和世界发生了审美关系才会出现审美现象3.审美现象是艺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二、审美关系的特点:1.通过感官建立2.审美关系是自由的3.是人的整体性和现实性发生的关系 4.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二、审美现象包含哪些要素,各要素的关系:1.要素: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即审美对象)、审美主客体的关系2.审美对象内涵:形式层、意蕴层、更深层次3.关系:静观、对话、存在3.各要素的特点:1.主体:感官的快乐、情感的融入、整体生命的承担三、如何认识关系在先原则:第一章一、什么叫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芽出来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二、审美现象经历的三阶段:1.审美意识的萌芽2.美学思想的形成 3.美学学科的诞生三、美学在什么时候诞生: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之父)《美学》一书问世为标志四、中国当代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四种意见:1.以美为对象 2.艺术 3.以审美心理、审美感受、审美关系为对象 4.审美关系四、美学主要研究对象、代表人物: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的审美活动五、美学学科为什么是人文学科:性质定位从,审美现象的特殊性、审美现象反思方式的特殊性出发(只能以人文学科即主体亲身在场的方式来考察和求证)第二章一、西方美学经历了几个阶段: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语言学阶段二、中国当代美学发展的状况(横、纵;学说;人物;主张):1.横:(1)主观论美学;吕荧,高尔泰(感到就存在)(2)客观美学论;蔡仪;坚持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的(3)主客观统一论美学;朱光潜;单有主客观又不能成美,客观事物加上主观意识作用,美才产生(4)实践美学;李泽厚;实践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标志的物质生产实践、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实践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在漫长历史实践中诞生的,是社会历史的成果、非主派(蒋孔阳、刘纲纪)三、境界包含的三种意义:真实、率真、清新四、什么叫审美理想:又称美的理想,是指主体心目中关于完善的美的观念。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总结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总结美学原理是一门研究美的普遍规律和本质的学科,它探讨的对象是艺术和审美现象。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通过对美学原理的学习和研究,深入了解了美的概念、美的特征、美的形式与结构以及美的感受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我将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理解,总结美学原理的重点。
首先,美学的起源和定义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一个重点。
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源于古希腊哲学家对美的追求与研究。
在古希腊,美学主要是关于感性美与理性美的辨析,以及美与真、善的关系。
而在现代,美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定义也发生了变化。
现代美学主要关注艺术和审美经验,它将美与艺术划等号,认为美的表现形式可以是艺术品、音乐、文学、戏剧等等。
其次,美学的特征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个重点。
美学认为美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两个特征。
客观性是指美存在于客观的事物之中,不同的人在感受美时可能有不同的反应,但并不会改变事物本身的美。
而主观性则是指美是一个主观感受,每个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都不同,所以对于美的感受也会有所不同。
美的形式与结构是美学原理中的重要内容。
形式是指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线条、色彩、形状、构图等。
结构则是指艺术作品的内在组织结构,如节奏、比例、对比等。
形式与结构是美的主要表现方式,它们决定了艺术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观者的审美体验。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学习了线条的种类与运用、色彩的基本原理、形状与构图的要素等内容,这些都是美的形式与结构的基本知识。
美的感受是美学原理中的核心内容。
感受是指人们对美的直观体验和情感反应。
美的感受可以是欣赏、喜爱、赞赏等,也可以是震撼、感动、激动等。
感受是美学原理的重点研究对象,它与美的创造者和美的欣赏者之间的关系密切。
在此次学习中,我们了解了美的感受的心理原因和生理机制,了解了美的创造者如何通过艺术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及观众如何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美的享受。
最后,美学原理还涉及到美的价值和意义的讨论。
美的价值是指人们对美的认同和追求,美的意义是指美对人们精神生活和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美(背诵)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人世的事业。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
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已最不容易调协,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
在创造或是欣赏艺术时,人都是从有利害关系的实用世界搬家到绝无利害关系的理想世界里去。
艺术的活动是“无所为而为”的。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伟大的事业都出于宏远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
如果这两层不讲究,社会上多一个讲政治经济的人,便是多一个借党忙官的人;这种人愈多,社会愈趋于腐浊。
现在一般借党忙官的政治学者和经济学者以及冒牌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所给人的印象只要一句话就说尽了——“俗不可耐”。
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
什么叫做“俗勺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
柏拉图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的论美的著作。
柏拉图的美学思想P16 (论述或简答)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源于“美的理式”,即“美本身”。
他认为理式是客观世界的根源,客观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而是理式世界才是真实世界。
所以,美的理式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是美的事物的创造者。
柏拉图的观点否认了美的客观现实的根源和基础,他割裂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把人对美的事物的认识绝对化。
但是柏拉图在研究美的本质时,有两点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第一,他区分了“什么是美的”和“什么是美”这两个概念。
第二,他讨论了美的各种定义,提出了美不是恰当,美不是有用,美不是善,美不是视觉听觉产生的快感等等。
康德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在美的问题上,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
他认为人的美感既是个别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他称之为“先天共通感”。
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在趣味判断中,美具有没有目的而又合目的性的形式。
第一,趣味判断和利害、概念无关。
第二,美虽然是合目的性的形式,但只有引起想象力和理解力的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普遍必然的引起快感,而这种快与不快的情感才是判断对象美不美的真正原因。
第三,审美判断虽然是只关个人对个别对象的感觉,却仍可认为带有普遍性。
鲁迅为什么说贾府焦大不会爱上林妹妹首先,是社会生活中人物形象的美。
他分析了3中情况:1.人民(指农民)看来美好的生活史“丰衣足食而又辛勤劳动,因此农家少女体格强壮,长得很结实——这也是乡下美人的必要条件”,青年农民或农家少女都有非常鲜嫩红润的面色;2.上流社会中美人则是以纤手细足为美,甚至以病态为美。
3.真正的有教养的人(指知识阶层)认为“真正的生活是思想和心灵的生活。
这样的生活在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睛上捺下了烙印...往往一个人只因为有一双美丽的、富于表情的眼睛而在我们看来就是美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网上。
鲁迅说这话只是根据焦大与林黛玉所属阶级的不同,文化与受教育程度的巨大差异而作出的判断,用以证明文学的阶级性。
这句话反映出了不同阶级属性的人的不同的审美观、世界观和爱情观。
实际上,《红楼梦》中也找不到焦大爱不爱林妹妹的具体例子的。
焦大他是贾府第一代的奴仆,当年正是焦大冒着生命危险将贾府的祖宗从死人堆里背出来,保住了性命。
后来焦大喝醉了酒,骂贾府的人忘恩负义。
焦大是一个敢说敢做并且有几分草莽气的低等奴仆,代表了处在当时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以焦大的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来说,择偶观念只能是青睐吃苦耐劳且健壮的女子。
而不是像林黛玉这样纤弱的小姐。
)“何谓五美”君子使民得到一些利益,而自己又不耗费什么,使民勤劳而不怨恨,追求仁德而不贪婪,庄重而不骄傲,威严但却不凶猛。
/对民有益有利的事情,才叫他们去做,这样对统治者才不会有耗费。
选择那些民可做的事情,然后才让他们去干,谁还会怨恨呢?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怎么叫做贪婪呢?无论人有多少,势力大小,都不怠慢,那不就是庄重而不傲慢吗?衣冠整齐,眼光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不就是威严而不凶猛吗?这里所说的“五美”实际上都是善,即统治者从事治理百姓的五种“美德”。
孟子和荀子观点为什么不同p37孟子全面集成了孔子的思想,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变孔子的“修身”为“养性”,突出了“人性”的作用。
主“人性善”。
他在没得观点上提出了“充实之谓美”的论点。
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
在孟子看来,美是有容和形式的,一方面要有充实的容,另一方面还要有“茂好于外”的形式,二者缺一不可。
孟子主“人性恶”,他认为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
人的本性只不过是一种原始的质朴的材料,“伪”就是人为的意思。
人为是就后天的学习礼仪,道德教育而说的。
美是后天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兰亭序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年)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城外的兰渚山下),与名流高士谢安、绰等四十一人举行风雅集会。
与会者临流赋诗,各抒怀抱,抄录成集,大家公推此次聚会的召集人,德高望重的王羲之写一序文,记录这次雅集,即《兰亭集序》。
全文324个字。
七大艺术门类雕塑、绘画、戏剧、工艺、建筑、音乐、舞蹈、文学等。
新兴:电影摄影工业填空:*1、中国古代《乐记》对音乐的起源、特征、作用都有较系统的论述。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
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
”2、在绘画方面,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的理论,南齐谢赫提出“气韵生动”为中心的“六法”,这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经验的系统总结。
3、古希腊美学思想: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亚里士多德《诗学》、《修辞学》,都建立在总结以往文艺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
4、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
这门科学叫做“伊斯特惕克”(Aesthetik),即“美学”,这个字按照希腊文原意来看是“感觉学”的意思。
5、在现实生活中美的存在形式:社会美、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
这些美的存在形式都是根源于实践。
6、《诗经》中《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7、《荀子•非相》:“形相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形相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8、《抱朴子•清鉴》:“夫貌望丰伟者不必贤;而形器尪瘁者不必愚。
”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中说:如果“义华而声悴”,有好的容儿无好的形式,或者是“理拙而文泽”,辞句虽很漂亮,但理义浅薄,那也不是美的作品,这都是强调了容的决定作用。
所以,勰认为好的美的作品必须是“衔华佩实”(《征圣》),“舒文载实”(《明诗》),只有做到容和形式相统一才是美的,因此,他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
“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那种“繁采寡情”的文艺作品是不美的,使人“味之必厌”。
名词解释:1、美学:美学是在社会的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这门学科被叫做”伊斯特惕克“,即美学,此概念最早由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提出,其希腊文原意是“感觉学”。
(百度百科:美学五含义:①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②美学是艺术哲学;③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④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学科;⑤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
)2、真善美和丑:(P61-72)[不太确定,书本上关于这个的名词解释很零散]真:指事物的表达或事物的定义与它的实质相符合,指客观世界自身的变化、发展规律;善:指功利,是意志活动(目的、功利)的对象,和功利直接联系,包括人的道德行为意外的许多事物的社会功利性质,也就是指符合人的目的性;美:指实践中真善的形象体现(P62 ),引起人享乐的东西丑:是感性形式中包含着一种对生活、对人的本质具有否定意义的东西,和恶有密切联系但不等于恶(P68)3、艺术丑:(P72)(第四版P78)指艺术作品的丑,艺术丑和艺术美是对应的,是对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否定。
具体指艺术作品的容虚假、腐朽、技巧低劣。
在另一种情况下,艺术丑是指技巧上的失败。
4、社会美:(P99)(第四版P102)社会美是指社会中的美,它不仅根源于实践,而且本身就是实践的最直接表现。
社会美的表现:①首先表现在那些作为实践主体的先进人物上;②其次表现在劳动产品上,主要指已经改变自然原有感性形式的劳动产品。
社会美的特点:①是一种积极的肯定的生活形象;②重在容。
5、自然美:(P116)(第四版P119)自然美是自然事物的美,是指各种自然事物呈现的美,重在形式;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它是社会性与自然性的统一,在美育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形式美:(P136)(第四版P140)形式美是指生活、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体、声音等)的有规律的结合,是美的形式的某些共同特征,形式美所体现的容是间接的、朦胧的。
7、艺术美:(P149)(第四版P155)艺术美指艺术作品的美。
艺术美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不等于生活,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8、意境:(P178)(第四版P185)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畴,它体现了艺术美。
意境即情景交融,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的产物,意境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
9、传神:(P189)(第四版P196)传神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一。
传神即神形兼备,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也包括花鸟鱼虫传神,指生动逼真地刻划出人或物的神情。
行神p41(与11章传神结合)在造型艺术中所谓形、神,也是讲形势和容的关系。
在中国画论中把“形神兼备”作为艺术美的重要标准。
所谓“神”指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等,这是属于容方面的;晋代顾恺之所谓“以形写神”,正是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表现其在的精神品质。
传神:神形兼备不仅指人物形象,也指动物形象。
11章传神:传神在艺术中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所谓“以形写神”就是通过人物的外部感性特征去表现人的在精神。
10、优美:(P219-220)(第四版P229)指美好、美妙,即是一般所说的美。
优美的特点是:美处于矛盾的相对统一和平衡状态,是主客体处于相对统一的状态。
在形式上的特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
从美感上看,能够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
11、崇高:(P220)(第四版P230)特点是美处于主客体的矛盾激化中,可以扩大人的精神境界和审美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