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
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案例研究
非营利组织管理实践案例研究在当今社会,非营利组织在推动社会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而,非营利组织的管理实践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本文将通过一些实际案例来探讨非营利组织管理的实践经验和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案例一:环保组织的资金筹集和利用某环保组织致力于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然而,由于资金的不足,该组织的工作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该组织采取了多种筹款方式,如募捐活动、赞助商和政府拨款。
同时,他们也努力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确保每一笔资金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然而,在资金筹集和利用过程中,该组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募捐活动的效果不稳定,有时无法达到预期目标。
其次,赞助商和政府拨款的依赖度过高,一旦出现问题,将对组织的运作造成严重影响。
最后,资金利用的透明度和效率也需要进一步提高,以确保捐款人和赞助商对资金使用情况有清晰的了解。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组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稳定的捐款渠道,如与企业合作开展长期合作项目,以确保资金的持续性。
其次,加强对捐款的管理和监督,确保资金的透明度和效率。
最后,积极寻求多元化的资金来源,如与其他组织合作开展联合项目,以减少对赞助商和政府拨款的依赖。
二、案例二:教育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某教育机构致力于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然而,由于人力资源管理不善,该机构面临着教师流失率高、员工士气低下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发展、改善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建立激励机制等。
然而,尽管采取了这些措施,该机构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培训和发展计划的效果不佳,无法满足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其次,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的改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机构的财务状况造成了一定压力。
最后,激励机制的设计和实施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根据员工的不同需求进行个性化调整。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该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建立完善的培训和发展体系,根据员工的需求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培训计划。
我国非营利组织政府监管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体 系不 完善 等问题 。为此 ,需要我 国从 树立有 效监管理念 、摒 弃双重 管理体 制、 完善 监管法律体 系等几个方 面来
完 善 我 国非 营利 组 织 政 府 监 管 。 关键 词 : 非 营利 组 织 ;政 府 监 管 ;双 重 管理 房
改 革 开放 以来 ,随着 我 国政 治体 制改 革 的不 断深 入 ,我 非营 利组 织 的行动 要对 政府 、捐 资者 、社 会公众 等 利益相 关 国非营 利 组织 得 以迅猛 发展 。非 营利 组织 在我 国社 会经 济发 者做 出交代 ,并接 受这 些主题 的监督 。这 主要源 于 非营 利组 展过程 中发挥 着政 府和 市场 所 不能 发挥 的重要 作 用 ,能 够有 织的 特 性 。非 营 利组 织 具 有 很强 的公 益 性 ,其 构 成 主要 是 效地 弥补 市 场失 灵和 政府 失灵 但 是 ,非营 利组 织在 发展 过 公 民社 会 中的社 会力 量和 合作精 神 。其 公益性 就 决定 了非 营
原 因 ,一 方面 是 因为我 国非 营利 组织 发展 还不 成熟 , 自身的 为 了确保 这 些资 金的公 益性 质 ,防止 非营 利组 织 中的少 数人 运 转还 不规 范 ,另一 方 面是 由于 我 国政府 对非 营利 组织 的监 将 这些 资 金变 为 自己的 私利 ,就 需 要 加强 控 制和 监督 。2 、 管不 到位 所导 致 的。在 我 国当前 的 国情 下 ,主 要 是 由政 府对 委托一一 代理 理 论 。随着我 国政 治体 制改 革 的加快 ,政 府权 非营 利组 织进 行监 管 。频频 发生 的 非营利 组 织腐败 丑 闻从侧 力 逐步 下放 ,并 将很 多公共 职责 交 给了 非营利 组织 。非 营 利 面说 明 了政府 对 非营 利组 织 的监 管 还存在 很 多 问题 。为此 , 探讨 我 国非营 利组织 的政府 监管就 具有 非常 重要 的意义 。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研究非营利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简称NPO)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独立的、非政府的组织形式,包括慈善组织、社会福利组织、文艺组织、研究机构等各种形式的组织。
这些组织的理念有着明显的公益性和社会责任感,而且经常需要应对多变的政策、规划和法规,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具有较强的特殊性。
非营利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HRM)是指这些组织如何采取策略性的方法来吸引、培养、保留和管理人力资源,以期达到组织的目标和使命。
无论是从组织角度还是员工角度,HRM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就NPO的HRM进行深入探讨。
人力资源管理的范围人力资源管理涉及到员工的各个方面,例如招聘、培训、绩效管理、薪酬福利、职业发展、员工关系等等。
这些方面的管理都是NPO必须重视的。
在这些方面中,有些是NPO特有的,有些则与商业组织相似。
以下这些方面是NPO的人力资源管理重点。
1. 招聘NPO需要雇佣合适的人才来支持其目标和使命,这些人需要具有特定的技能、经验和知识。
这些通常是敏感和有技术含量的职位,例如社会工作人员、援助工作者、民间组织的管理人员等等。
NPO要招聘这些职业领域的人才,需要使用正确的招聘方法,在雇佣前需要严格的背景检查和面试。
2. 培训和发展员工是任何NPO实现其目标的关键。
因此,NPO需要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以便员工在职业上不断成长。
培训和发展可以包括课程、研讨会、讲座、工作分配和实践,以帮助员工发展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3. 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涉及识别员工表现的目标和标准,以及对员工在其角色中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
这需要NPO为其员工设置透明的绩效管理标准,以使他们能够得到提高和改进的机会。
4. 薪酬福利NPO需要为其员工提供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和福利,以使他们能够在事业上稳固和成功。
这通常需要特别的设计,并考虑到组织的不同因素,如财务状况、目标和必要的福利。
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
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研究社会公共政策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利益,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而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重要社会力量,对社会公共政策的决策和制定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本文将从非营利组织的角度探讨其对社会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并分析其原因和作用机制。
首先,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角色。
作为代表民众利益的组织,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调研、分析和宣传等形式,将广大民众的声音和诉求传达给政府和决策者,促使政策制定过程更加民主和公正。
例如,环保组织通过宣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危害,推动政府加强环境保护的政策制定和执行;妇女权益组织通过倡导和宣传性别平等的理念,促使政府采取措施保障妇女的权益。
这些非营利组织通过发声和倡导行动,让政府和决策者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和公共利益。
其次,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政策决策中的影响还表现在其扮演的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非营利组织通常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群体等多个利益相关方进行合作与沟通。
他们通过建立多方参与和合作的平台,引导各方共同参与社会公共政策的决策过程,以实现利益的协调和公平。
比如,教育组织与教育部门合作,共同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健康组织与医疗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健康政策的落地。
这些合作形式促进了各方的理解和沟通,提高了政策决策的透明度和决策结果的可接受性。
非营利组织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专业性和专家性的贡献。
作为拥有专业知识和经验的组织,非营利组织通过研究、分析和评估等方式,为政府和决策者提供可行性建议和政策改进的方案。
例如,公共卫生组织在疫情爆发时提供流行病学数据和防控措施建议,帮助政府科学决策;社会福利组织通过调研和分析社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
非营利组织对社会公共政策决策的影响离不开以下几个原因和作用机制。
首先,非营利组织由于其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能够提供比政府和企业更多元化和广泛化的观点和意见。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
无论是在教育、环保、医疗等各个领域,非营利组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探讨非营利组织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社会公共服务中的角色。
1.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特点非营利组织,顾名思义,指的是不以盈利为目标的组织。
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目标是服务社会、促进社会进步,而不是为了牟取利润。
非营利组织通常由一群有同样理念和目标的人组成,致力于通过各种方式改善社会。
非营利组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非营利组织是独立的,不受政府或企业的操控。
这使得非营利组织能够独立地开展工作,发表意见,并为弱势群体发声。
其次,非营利组织通常是由志愿者组成,他们自愿投入时间和精力来支持组织的使命。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征。
此外,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往往依赖于捐款、拨款和一些公益活动的收入,而不是盈利。
2.非营利组织在教育领域的作用非营利组织在教育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许多国家存在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尤其是在偏远地区和贫困区域。
非营利组织通过提供教育援助、建设学校和培训教师等方式来改善这一问题。
例如,国际知识传播基金会(IKF)通过向发展中国家的学校提供教材、培训教师以及改善学校设施等方式,帮助改善了数百万儿童的教育条件。
此外,非营利组织还推动教育的创新和改革。
例如,Khan Academy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免费的在线教学资源,使得全球各地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这种教育方式的创新有助于缩小教育差距,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非营利组织在环保领域的作用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非营利组织在环保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们通过推动环保意识的提高、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以及倡导环保政策的制定,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
例如,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是全球最大的环保组织之一,致力于保护地球上的物种和自然栖息地。
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机构的比较研究
非营利组织和商业机构的比较研究道德价值观、利益分配和经济模式等多个方面为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带来了许多差异。
营利组织旨在通过销售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而非营利组织则以达到特定目标为主要目的,并通常不追求利润。
本文将探讨这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
道德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是创造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之间最大差异的其中一项。
营利组织通常将盈利视为最高优先级,并且他们采用能在广泛市场上获得最大利润的方式来进行运营。
一般来说,这就要求他们采用竞争策略和高效利润模式。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社会责任和公共福利构成了优先选择的理念。
他们致力于提供给社会利益超过成本的价值,在实现目标的同时,致力于社区和社会的改善。
常见的非营利组织有NGO,宗教团体和公共机构,例如医院,博物馆和科技贡献组织。
利益分配另一个区别在于利益分配。
营利组织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或回购股份等方式向其所有者分发利润。
企业也将一部分利润用于维持和扩大其业务和资产。
在营利组织中,增加股东的股份和保持利润最大化是其主要目标。
另一方面,非营利组织的利润很少回流给其贡献者或商业伙伴。
他们的盈余通常被用来扩大组织的业务或资产建立,为更多人带来利益。
通常,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利益分配对象是其服务社区及社会各部分。
经济模式在经济模型方面,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差异在于,营利组织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设定制定其产品的价格;而非营利组织不需要设定确定的价格。
营利组织完善的经济模型包括研究市场需求和生产成本以确定产品价格。
此外,它们也会专注于利润最大化,因此在生产成本与产品价格间寻找平衡是其重要目标。
对于非营利组织而言,价格不是其主要目标,经济模型则较一般的商业机构相对简单。
通常,非营利组织会制定一些慈善捐赠计划或发布公告和营销策略,从而向公众宣传其目的,并争取足够的赞助和捐款。
结语总而言之,虽然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在营运方式和目标方面存在许多共性,但他们之间仍存在很多差异。
营利组织更关注于利润最大化和股东对利润分配的影响;而非营利组织则致力于社会改善和公益事业,并不以利润分配为目标。
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
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中的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部门和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
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
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
但是,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
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比如医院、红十字会、妇联、养老院、医学会等。
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
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
非营利组织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1).动员资源型。
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研究引言公共危机是指社会面临的一系列突发事件或不可预测的灾难,对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在公共危机管理中,非营利组织(NPO)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对策,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效率和作用。
1. 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公共危机管理是保障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一环。
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可以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维护社会的稳定与秩序,保护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参与公共危机管理具有以下重要性:•第一,非营利组织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和资源。
非营利组织通常聚集了大量的志愿者和资金,能够在公共危机发生时进行快速响应,并提供急需的物资和帮助。
•第二,非营利组织具有强大的社会网络和组织能力。
非营利组织在平时已经建立了与社区和政府的合作关系,并与其他相关组织形成了协作网络。
这使得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能够与各方共同合作,形成合力。
•第三,非营利组织具有独立性和公信力。
相比于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更具有公众的信任和认可,其独立性使其能够在公共危机管理中提供客观的建议和意见。
综上所述,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对于公共危机的防范和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参与公共危机管理的程度和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
首先,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要由政府机构负责,并没有明确要求非营利组织参与其中。
这导致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参与度相对较低,无法发挥其潜在的作用。
其次,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专业能力和资源。
由于长期以来非营利组织的运作模式主要以志愿者和捐款为主,其机构和人员缺乏专业化的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同时,部分非营利组织在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也相对不足,无法有效地响应公共危机。
再次,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协调机制。
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非营利组织在慈善市场中的角色和影响力。
通过对现有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的研究和分析,本报告旨在提供关于如何进一步推动慈善事业发展的建议和思考,促使更多人参与到这一伟大的事业中来。
1. 研究背景1.1 非营利组织的定义和分类非营利组织是指为公益目的而建立,不以获利为目标的组织。
根据其目标和性质的不同,通常可以分为社会服务型、环境保护型、教育培训型、慈善救助型等。
1.2 慈善市场的现状慈善市场是指利用各种渠道进行慈善募捐和资金运作的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慈善市场逐渐形成。
目前,慈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活跃,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公众的参与度和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性。
2. 非营利组织的作用2.1 社会问题解决非营利组织通过开展各类项目和活动,致力于解决社会中的各种问题,如贫困、教育、环保等。
其作用不可忽视,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2.2 社会创新与进步非营利组织灵活机动,能够积极探索新的解决方案,并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通过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非营利组织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3. 慈善市场的发展3.1 政策环境的重要性政策环境对慈善市场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需要积极出台支持性政策,鼓励更多的公众和企业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同时加强对慈善组织的监管,确保慈善资金的合理使用。
3.2 科技创新与慈善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数字化、互联网等技术在慈善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通过科技的力量,可以实现慈善资源的更好分配和管理,提高慈善事业的透明度和效率。
4. 促进非营利组织和慈善市场发展的建议4.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慈善事业的宣传,提高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到慈善行动中来,共同推动慈善市场的发展。
4.2 建立合作与协同机制非营利组织之间以及与企业、政府的合作是推动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建立合作与协同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可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服务。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的开题报告
中国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例
的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非营利组织的
需求和期待越来越高。
而在中国的非营利组织中,中国红十字会作为最
具代表性的非营利组织之一,其在中国及海外的公益事业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
然而,中国红十字会也曾经因为一些事件引起公众的质疑和批评,如慈善捐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
因此,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发展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其过去的发展历程以及现状,更能够
为其未来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研究目的与内容:
通过对中国红十字会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及通过
对相关国外非营利组织的经验进行比较研究,探究中国红十字会发展过
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为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未来
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相结合
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和梳理,深入了解中国红十字会的
历史演变和现状,同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的形式了解公众对于中国红
十字会的认知和评价,以及志愿者和员工对其工作的评价和建议。
预期结果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红十字会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在公益事
业中的角色和作用,并结合相关国外非营利组织的成功经验,提出相应
的建议和措施,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同时,本
研究的结论和建议也将为中国的其它非营利组织提供参考,为整个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做出贡献。
非营利组织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行业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非营利组织是指为了实现公共利益而创立的社会组织,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征。
本报告旨在对非营利组织行业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行业概况非营利组织行业是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领域,旨在满足社会的各种需求,包括教育、医疗、环保、扶贫等。
该行业涵盖了慈善机构、基金会、志愿者组织、社会福利机构等多个子行业。
三、市场需求分析1. 社会问题的存在: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如贫困、疾病、教育资源不均等,这些问题需要非营利组织来解决。
2. 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对于非营利组织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来鼓励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为其提供资源和资金。
3. 公众意识的提高:公众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更多的人开始关心社会问题,并积极参与到非营利组织的活动中。
四、行业竞争分析1. 优势:非营利组织通常具有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源和支持。
此外,志愿者的投入也是非营利组织的一大优势。
2. 劣势:非营利组织在资源上相对有限,经费主要来自于捐赠和政府拨款。
同时,管理和组织方面也存在一定的挑战,需要不断改进和创新。
五、可行性分析1. 市场前景:从社会问题的存在和公众意识的提高来看,非营利组织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开展各种公益项目,如教育培训、健康服务、环境保护等。
2. 资金来源: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资金,如企业捐赠、个人捐款、政府拨款等。
此外,可以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会企业等方式筹集资金。
3. 组织管理:非营利组织需要建立健全的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加强内部管理和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 合作与创新:非营利组织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业、其他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关系,共同解决社会问题。
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解决方案。
六、发展建议1. 增加公众参与度:开展定期的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非营利组织的认知度和了解程度,鼓励更多人参与其中。
我国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研究
我国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研究当前我国存在着发展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的可能性,其主要原因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我国政府需要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作为其有益的补充,两者之间的合作存在着现实的基础。
1、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公共机构都有相同的公共价值目标。
在为社会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公共服务这一共同目标上,双方是共同的、不冲突的。
任何一方对公共服务领域的垄断,都会直接影响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性、质量和效率。
我国政府对公共管理的根本理念定位是公众满意。
从政府角度来看,在利益分化的时代,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治理的价值目标,其最终利益是体现大多数民众的意志,保障他们的公共利益,同时又必须尊重个人、少数人、小集体的合法利益,谋求公共政策的公益目标与最大多数集体成员的私人利益相一致。
从社会角度来看,普通公众作为多元利益主体之一,有着日益清晰的利益诉求。
公众要求政务公开,以便对政府的公共政策过程实行有效的监督,行使作为国家主人的民主权利。
公民在参与公共政策的过程中,也强烈的要求向公共政策系统表达自己的意愿,使公共政策能够更为充分的代表自己的利益。
2、在全球化时代,公共事务的多元治理趋势为双方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现代政府的权力,一方面要向下级地方政府、社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分权,另一方面又要向上转移到超国家机构或者国际组织中去。
这种政府公共权力的转移为追求公共目标的非政府、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奠定了基础。
我国应当开始放开公共服务的治理边界,在那些管的太多又管不好的领域主动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治理的格局。
3、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和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治理中发挥着各自不同的作用。
资源互补势必形成两者之间合作的动力。
公共部门与非政府、非营利组织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则是积聚双方的资源和力量解决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二、非政府、非营利组织的重要作用是我国必须将其大力发展的原因。
非营利组织可行性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总述非营利组织是指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盈利,而是为了推动社会利益的发展和提升社会福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本报告旨在对一个新成立的非营利组织的可行性进行研究,评估其发展前景和潜在挑战,为其未来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本报告将从目标定位、市场分析、财务预算、组织架构、风险管理和监督机制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和分析。
二、目标定位本非营利组织的主要目标是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其具体目标包括:宣传环保意识,推动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实施,组织环境保护活动,促进绿色生活和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这些目标,组织将开展环保宣传教育、组织义工活动、开展环保项目等多种活动。
三、市场分析本非营利组织主要服务对象为广大公众和环保爱好者。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加。
同时,政府对环保事业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本组织的发展市场潜力巨大。
四、财务预算本组织的主要经费来源包括会员捐赠、政府拨款、企业赞助、志愿者服务等。
经初步测算,本组织的年度运营经费约为100万元人民币。
同时,组织将注重财务透明和经费使用效益,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五、组织架构本组织的组织结构包括理事会、执行委员会、秘书处等多个部门。
理事会由7名董事组成,负责决策和监督工作。
执行委员会由执行主席和各部门负责人组成,负责具体执行工作。
秘书处负责日常事务的处理和协调管理工作。
组织将依托志愿者团队和专业人才,力求实现高效管理和优质服务。
六、风险管理本组织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风险。
主要风险包括财务风险、法律风险、社会舆论风险等。
组织将加强内部管理,规范经费使用,确保财务透明和合规运作。
同时,组织将建立公共关系部门,及时回应社会关切,维护组织声誉。
七、监督机制本组织将建立外部监督机制,确保组织的公开透明和有效运作。
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与发展
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与发展摘要:非营利性组织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管理与发展是其长期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首先介绍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分析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挑战,最后探讨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策略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一、非营利性组织的概念与特点非营利性组织是指为了社会公益目的而设立的组织,其经营目标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服务社会、满足公众需求。
其特点包括:公益性、自愿性、非营利性和独立性。
二、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模式1. 组织结构管理:非营利性组织的组织结构通常包括理事会、执行机构、会员大会等,其中理事会负责决策和监督,执行机构负责具体运营管理。
2. 人力资源管理: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是非营利性组织管理的关键,包括招聘、选拔、培训和激励等方面。
3. 财务管理:非营利性组织的财务管理需要高度透明和规范,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使用。
4. 项目管理:非营利性组织通常通过项目来实现其公益目标,项目管理的有效性决定了组织的发展和影响力。
三、非营利性组织的管理挑战1. 资金来源困难:非营利性组织依赖于捐赠和政府拨款等非经营性资金,但这些资金常常不稳定且有限,导致组织管理面临困难。
2. 组织形象建设:非营利性组织的形象对于吸引捐赠和赞助至关重要,组织需要努力提高其社会声誉和公信力。
3. 人才储备与留任:非营利性组织通常无法提供与商业公司相媲美的薪酬待遇,导致人才储备和留任成为困扰管理的问题。
4. 监管与合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遵守政府相关法规与要求,但合规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和成本。
四、非营利性组织的发展策略1. 多元化资金筹集:通过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如开展募捐活动、与企业合作、申请政府项目资助等。
2. 加强组织能力建设:提高组织的管理水平和专业能力,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推动组织持续发展。
3. 发展社会企业:引入商业运作模式,将一部分经营性活动与非营利性活动相结合,改善组织自身的经济状况。
4.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与其他非营利性组织、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利共赢。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问题与规范研究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的问题与规范研究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治理的核心,理事会至关重要:不仅在组织内部起着运筹全局的职责,也是非营利组织与外界进行联系与互动的枢纽。
然而,目前我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运行中存在较多问题。
了解这些问题以及其规范措施,对探索非营利组织如何发展意义重大。
标签:非营利组织理事会评估在实行理事会制度的非营利组织中,理事会是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其职责是监管这个组织,为组织制定前景、使命、价值观和政策,并对此进行监管。
同时,理事会也时常承担着财务监督职责。
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制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很多组织在创办初期,创办人集决策与执行于一身,没有健全的管理和治理机制,组织的兴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别人的献身精神与个人决策。
长此以往,组织很难长期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尽管理事会制度在中国已经形成了基本的法律层面的框架,即把理事会作为内部治理的核心机制、理事会与执行层的权力分立、民主集体决策、以监事会(或监事)为内部监督机制,但许多问题仍然不容忽视。
一、现行理事会制度存在的问题1.理事会构成存在问题其一,理事遴选方式失当。
由于在中国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中,各种资源欠缺,所以在理事的选择上更多地呈现资源导向,倾向于能够为组织带来更多优质资源的人选,而忽略了理事会的有效性、理事的专业能力以及理事来源的多样性。
服务对象、社区代表等与服务息息相关的人员无缘进入理事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理事会的效能。
其二,理事会规模过大。
同样在资源导向下,组多组织一味吸纳理事,致使理事会规模膨胀,理事之间的沟通产生障碍,难以形成有效决策,对理事会的效能产生负面影响。
2.理事会虚设和个人化控制在中国,理事会虚设的情况很普遍。
很多非营利组织设立理事会仅仅是为了符合政策的規定,理事会的设立流于形式。
组织的决策权力大量集中在少数个人手中,并且不受约束,个人化控制的情况比较明显,领导者的能力决定着整个组织的发展。
3.理事会和执行层界限不清理事会与执行层的权责关系并不清楚。
非营利组织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非营利组织行业的可行性研究报告1. 研究背景非营利组织是为了追求社会公益目标而设立的组织形式,其目的不是为了盈利,而是为了回馈社会、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对于一个非营利组织的可行性来说,仍然需要充分研究和评估。
2. 行业概述非营利组织行业包括慈善机构、基金会、社会福利组织等。
这些组织的存在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成为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焦点。
然而,非营利组织也面临着资源、管理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挑战。
3. 可行性分析(1)需求分析:在可行性研究中,最重要的是确定非营利组织的目标受众和需求。
只有有明确的目标受众和需求,组织才能更好地为其提供服务和支持。
(2)资源分析:资源是非营利组织发展的关键。
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财务资源、物质资源等。
通过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整合,可以使非营利组织更加高效和可持续地运作。
(3)管理分析:良好的组织管理对于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个好的管理团队和流程可以提高组织的决策效率和执行力,确保组织达成既定的目标。
(4)可持续性分析:非营利组织作为追求社会公益目标的组织形式,需要具备可持续性,以确保长期的运作和发展。
可持续性分析包括财务可持续性、社会支持可持续性等。
4.案例分析通过对几个成功的非营利组织案例的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非营利组织的可行性和成功因素。
这些案例包括慈善机构的成功筹款模式、社会福利组织的有效服务模式等。
5. 政策建议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行业的可行性和发展,需要政府和相关利益相关者的支持和政策保障。
政策建议可以包括财务支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培养政策等。
同时,非营利组织也应该积极参与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推动。
6. 总结非营利组织行业的可行性研究需要综合考虑需求、资源、管理和可持续性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只有在全面研究和评估的基础上,才能够确保非营利组织的可行性和长期发展。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为非营利组织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支持,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健康发展。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研究
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研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非营利组织越来越多地参与了社会服务事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非营利组织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呢?一、“第三方力量”角色的发挥每个国家都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如贫困、环境恶化、偏远地区医疗服务不足等。
这些问题需要有人来解决,而政府的资源显然是有限的,完全依靠政府来实施社会服务工作并不现实。
因此,非营利组织成为了“第三方力量”,它们在:减轻政府负担,弥补政府服务不足,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服务的参与者,与政府和企业不同,它们独立地开展活动,同时可以向政府及企业提供反馈和建议,促进政府和企业在服务方面的改进和提升。
二、“关键生力军”的作用为了提供更好的社会服务和改善民生,非营利组织利用自身的人才和资源优势,针对社会问题主动发起行动,促进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例如,针对当前的抗击新冠疫情,很多非营利组织都展开了各种形式的服务活动,为疫情期间的困难群体提供帮助,如救助困难家庭,向医疗机构捐献防护物资等。
这些非营利组织成为了抗击病毒时期的“关键生力军”,为国家减轻了不少负担。
三、“跨界融合”助推社会服务由于非营利组织的特殊性,带来了创新的社会服务思路和多元化的服务方式。
而对于非营利组织本身,需要更加灵活地掌握和使用自身的资源,在实践中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展示和辐射影响。
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服务的领域和形式拓展的越来越广泛,需要更多的跨界融合和有利于推广的方法来实现社会服务。
因此,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与相关企业和团体合作、共享资源等方式,实现服务范围的扩大和服务效率的提升,从而更好地推动社会服务的发展。
四、“公民教育”的推广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素质意识越来越高,国家对于公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
非营利组织成为了“公民教育”的重要推动者,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将爱心与责任传递给每一个人,从而推动公民素质的提升。
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及所得税筹划研究
ACCOUNTING LEARNING151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及所得税筹划研究文/桑叶摘要:非营利性是非营利性组织的重要特征,也是非营利组织税筹划工作开展的重要支持,加强对非营利性的把握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所得税筹划工作。
文章结合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的内涵,为如何根据其特性更好的开展非营利性所得税筹划进行策略分析。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所得税筹划我国现阶段的非营利组织包含国有事业型企业和民间非营利组织两种类型,在国家政策的 提出和支持下,社会管理创新被列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事业单位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民间非营利组织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突破了自身发展的局限,总体上的非营利组织达到了发展的重要时期。
为了进一步促进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国家在原有的财政拨款支持之外,还采取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类型包括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关税等多个税种。
文章以是企业所得税为主,结合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特性,具体分析企业的所得税筹划问题。
一、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概述(一)内涵和特点非营利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不以营利发展为根本目的。
第二,不能进行利润的分配。
非营利组织可以通过自己经营管理活动获得一定的利润,但是盈余收入不能进行分配。
第三,不能将组织的资产转变为私人财产。
非营利组织财产属性是社会性,不能属于个人,这个特点在国外也被定义为企业性活动。
结合非营利性的三个方面特点可以总结出非营利性基本内涵,即非分配性和非经营性。
(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性对于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意义第一,非营利性企业不处于竞争领域,具有一定的服务性特点,生产的产品也属于社会公共。
非营利企业的存在降低了政府部门的管理负担,因而政府部门为非营利企业提供税收优惠能够增进彼此公共利益。
第二,非营利组织的非营利性使得其提供的公共产品更加多元,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
第三,所得税是针对营利行为征收的税费。
非营利企业的非营利性决定其不具有营利的特点,因此。
新时代下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与思考
新时代下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研究与思考在新时代下,精准扶贫已经成为我国减贫工作的重要战略,非营利组织作为社会公益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应承担起更多的责任,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为减贫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本文将对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具体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一方面,非营利组织在社会公益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资源,能够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支持。
一些慈善组织可以提供捐赠、物资和资金等支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问题。
非营利组织的参与可以促进公益事业的多元化发展,增加社会参与度和公众的参与感,凝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提高精准扶贫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非营利组织参与精准扶贫工作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研究可以从多个角度展开,包括对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贫困原因的分析研究、扶贫政策的评估研究等。
特别是对于贫困地区的调查研究,非营利组织可以组织专业团队进入当地,深入了解当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情况,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非营利组织还可以开展案例研究,总结成功的扶贫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地区的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
非营利组织还需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和模式。
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过程中,非营利组织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如专业的技术、管理和组织能力等。
还可以与政府部门、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合作,形成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以与政府合作制定精准扶贫方案,与企业合作开展扶贫产业,与学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科研教育等。
通过这样的合作模式,非营利组织可以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升精准扶贫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中美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
中美非营利组织比较研究摘要被称之为“区别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非营利组织”,因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特殊位置,其存在和作用的影响是评价市场体系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市场发育的程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故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促进我国市场体系的成熟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拟从非营利组织历史悠久且作用影响非常可观的美国为例进行研究,试图得出对我国相关事业发展有价值的结论。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非政府性培育自律规制非营利组织一般是对既非政府亦非企业的机构和组织的总称,在不同场合出于不同需要有时也称第三部门、独立部门、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或社会组织。
国际上通行的称谓即是非政府组织(NGO)或市民社会组织。
非营利组织最主要的特点是:规范、非政府、非营利、非政治、公益性以及自愿参与。
中国经济改革30年后的今天,非营利组织的发展虽然已经获得一定程度的规模,但仍处于非常稚嫩的起步阶段。
为此,借鉴国外非营利组织组建的成功经验,促进中国非营利组织的成长与发展是促进市场发育、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趋势。
一、美国非营利组织概况1、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基本情况美国非营利组织的历史已经延续300余年了。
今天的美国社会,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在机构数量、经济实力、社会影响和从业人员等方面均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和水准,其组织活动开展的领域十分广泛。
据不完全统计,种类繁多的美国非营利组织约有150多万个,主要包括各类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医疗保健机构、专业协会、教会、工会、商会、体育组织、文化娱乐组织等等以及一些社会组织。
其总量约占美国各类组织的6%。
目前,作为美国社会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非营利组织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妇女与儿童权益保护、老年人服务、贫困救助和就业等方面,发挥着政府机构和其他组织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
非营利机构已成为每个美国人日常生活中须臾不离的精神支柱和物质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 社会中的第一部门--创造先进的生产力与社会财富部门和第二部门--通过纳税和财政支出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公平与秩序部门已不能满足社会经济活动与公共需求的平衡需要。
于是,社会组织形态开始蛹化,逐渐出现了第三部门--非营利性组织,也就是社会公益部门。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它的目标通常是支持或处理个人关心或者公众关注的议题或事件。
非营利组织所涉及的领域非常广,从艺术、慈善、教育、政治、宗教、学术、环保等等。
非营利组织受到法律或道德约束,不能将盈余分配给拥有者或股东。
非营利组织的运作并不是为了产生利益,这一点通常被视为这类组织的主要特性。
但是,非营利组织还是必须产生收益,以提供其活动的资金。
其收入和支出都是受到限制的。
非营利组织因此往往由公、私部门捐赠来获得经费,而且经常是免税的状态。
非营利组织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称谓。
非营利组织是美国广泛采用的概念,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将其定义为:“符合以下特征的实体:①该实体从捐赠者处获得大量的资源,但捐赠者并不因此而要求得到同等或成比例的资金回报;②该实体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利润;③该实体不存在营利组织中的所有者权益问题。
FASB对非营利组织描述的特征①和③基本上说的是非营利组织的“志愿性”和“公益性”,当然特征①中的捐赠者绝大多数是民间个人和机构,因此FASB描述的非营利组织也具“民间性”特征,特征②说的即是“非营利性”。
在我国,非营利组织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在正式文件中基本没有出现过。
在研究非营利组织会计时,不少人常常谈到事业单位,比如医院、红十字会、妇联、养老院、医学会等。
从经营目的来说,我国的事业单位应属于非营利组织的范畴,但其具有国有属性,且多是由财政拨款的。
因此,不宜将事业单位与非营利组织混为一谈。
非营利组织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即:(1).动员资源型。
非营利组织为了能够生存和发展,必须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包括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随着这种社会功能日益发展和成熟,动员资源在少数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动员资源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专业筹款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开展资助活动的基金会和社会团体,一些专业招募、培训和派遣志愿者的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可能数量很少,但专业化程度很高,有相当高的社会公信度和影响力,对各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形成强有力的资源支持平台,因而在公益认定和评估,以及社会监督和监管方面都应有很高的要求和相应的约束。
(2).公益服务型。
非营利组织提供的公益服务遍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公益慈善、救灾救济、扶贫济困、环境保护、公共卫生、文化教育、科学研究、科技推广、农村和城市的社会发展及社区建设等许多领域,都是非营利组织开展公益服务较为集中的领域。
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不断发展和成熟,公益服务在一些非营利组织身上会逐渐专业化,出现一些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功能的非营利组织,包括一些主要开展公益项目的基金会、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以及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的基层组织等。
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数量巨大,分布广泛,但是单体规模可能不大。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面对受益者的各种需求,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服务并谋求社会公益;它们与各级政府和相关各个领域的政府公共服务相辅相成,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政府公共服务的有益补充。
(3).社会协调型。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形式的非营利组织越来越成为公民表达意愿、维护权益、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实现价值的最为广泛和直接的形式,这是中国的非营利组织近年来在数量上急剧膨胀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推动社会协调、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部分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
从机制上看,大体上有以社区为基础的横向协调型和以社群为基础的纵向协调型两种不同类型,前者如各种社区群团组织,后者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会、行业协会、工会、联谊会、同学会、消费者协会等。
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一般采取会员制的社团形式,注重社会资本,在会员共同利益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共益空间并为会员提供服务,同时强调对所在社区或社群的代表性,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4).政策倡导型。
非营利组织不仅积极参与各级相关立法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各种努力倡导和影响政策结果的公益性与普惠性,而且往往作为特定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代言人,表达其利益诉求和政策主张。
随着这种社会功能的发展,政策倡导成为一些非营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其中一部分成为专门从事相关政策研究并积极影响政策过程的思想库,另一部分成为积极参与社会博弈的弱势群体的代言人或者利益集团的代言人,有的发展成为对社会政治过程有影响的压力集团。
这种类型的非营利组织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影响很大,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有明确的政策主张,较多关注社会公正,并通过积极的倡导活动影响政策过程。
非营利性组织的优势有:(1)透明性比较强特别是问题管理的实效性,对处理问题的机构的效率要求很高,作为问题通常的处理机关政府组织,由于机构人员的臃肿和区域管理的特性,使得其效率很差。
相对于政府机构的层级机制和人员众多现象,非营利组织对社会问题的反映速度比较快,这会帮助政府监管那些事发比较突然的事件。
在国外,很多重大事故以后,许多非政府组织,民间团体都活跃在第一线,把社会的捐赠、善款交道灾民手中,这可以减小政府对善款的处理,增加对问题处理的速度,在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刻,没有比高效处理问题更能体现政府对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
并且实效性这在社会问题处理方面,又有重要的作用,政府不可能监管到社会各个层面,这就需要政府以外的组织帮助政府,对一些问题的监视,及时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把问题遏止在摇篮之中,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很多不必要地损失。
(2)专业性比较强一些社会问题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不可能要求我们每个领导干部都是每个社会领域的专家,在这方面,非营利组织中的专家力量就起到了很大作用。
如果问题只有政府部门处理,这无形中会加大问题处理的难度,造成很多不必要地损失。
也会增加问题处理的成本。
(3)贴近社会性比较强社会问题酝酿,发生和处理,直接的被授予对象都是普通的老百姓,非营利组织中成员他们很多是当地人很多问题也都经历过,这对找到问题的源头和分析事件发生有很重要作用。
而且他们相比较官员们会更加贴近老百姓,了解百姓的急需的东西,这对安抚群众有很大帮助,也有利于事件的防范和处理。
中国非赢利性组织由于20世纪80年代的经济体制转轨和政府职能的转变,而得到了迅猛发展。
但是也存在不少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人均拥有量不足。
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和地区文明和民主的发展程度,是公众发挥其作用的重要工具。
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的非赢利性组织的数量为1.45家,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美国为51.79家,法国则高达110.45家),而且低于印度和巴西这两个发展中国家,非赢利性组织数量的不同,严重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需要买卖双方,还需要大量中介组织对市场交易过程进行监督和协调,还制约了社会集体福利水平的提供,非赢利组织的主要功能在于为社会提供集体的福利。
例如,社区服务、养老等。
由于这些集体物品的消费规模较小,如果政府直接提供,那么组织成本将非常高,因此,政府一般不会直接介入这类集体物品的供给,而是通过非赢利性组织来提供一定的集体物品。
(2)经费不足。
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民间的非赢利组织,都存在经费不足的问题。
(3)能力不足。
非赢利性组织的能力主要是指非赢性组织动员多种社会资源,如社会资源等来实现自己的宗旨,其不足主要表现在非赢利性组织年度总支出规模太小。
从微观角度来看,能力不足主要体现为非赢利必组织的领导及其工作人员的个人能力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缺乏迎接新挑战的观念和知识。
(4)结构不合理。
不能适应公众的需要。
主要表现为功能结构不合理和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
功能结构不合理:非赢利组织一般分为政治型的(各种人民团体)、业务管理型的(各种行业协会)、利益代表型(代表某群体利益如企业家协会)、公益服务型(弱势群体保护协会)、文体联谊型(围棋协会)和学术交流型(各种学会和研究会)。
据调查表明,当前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学术交流团体,占总数的48%,其次是业务团体,占28%,利益代表和公益型的分别占约6%,非营利组织的功能结构同社会总体发展状况密切相关,在发达的民主国家,公益服务团体所占比例较大,即使同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公益性组织的比例也非常低。
服务对象结构不合理:当前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数量还较少。
(5)法制缺陷(6)拒绝营销非营利组织的局限性有非志愿性;非独立性;政府职能的虚假转移;腐败问题。
要解决非营利组织困境的措施包括以下四点:(1)建立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
(2)创造良好的环境,培育非赢利组织发展。
(3)政府制定扶持非赢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政策。
(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赢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加快公益类和为弱势群体服务的非赢利组织的发展)。
(4)非赢利组织加强和提高自身素质(人员素质、知识水平、对弱势群体的关注)。
总之,社会问题管理是社会工作实践中新出现的一项职能,同时把非营利组织引入社会问题的防范和处理,显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外十分重视社会问题管理工作,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社会环境日趋复杂,研究和参考国外社会问题管理的理论和经验,对增强我国对各种社会问题防范能力,提高对管理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但是如何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随着其慢慢加入处理社会问题的行列,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
这不是仅仅是政府的问题,也社会各个阶层和其本身的问题,并且此类问题也关系着其能否很好发展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