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 篇 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初三语文课外文言文十篇含答案)

一程氏爱鸟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1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2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3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注释】 1 .武阳君:苏轼的母亲。
2. 鷇:初生的小鸟。
3. 忮:凶狠。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1)信.于异类也()(2)去.人太远()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4、联系上下文,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2分)5.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2分)二太祖视事东阁,天热甚,汗湿衣,左右更衣以进,皆经浣濯者。
参军宋思颜曰:“主公躬行节俭,真可示法子孙。
臣恐今日如此,而后或不然,愿始终如此。
”大祖喜曰:“此言甚善。
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
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信能尽忠于我也。
”乃赐之币。
【注】视事东阁;在东阁处理政务。
浣濯:洗涤。
参军:官名。
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1)此言甚善.()(2)信.能尽忠于我也()2、用“/”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他人能言或惟及于目前而不能及于久远或能及于已然而不能及于将然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今思颜见我能行于前,而虑我不能行于后4.太祖“”的神情和“”的决定,表明他对宋思颜的赞赏。
(用原文词语回答)5、对宋思颜谏言的目的是怎样的?三郑板桥开仓济民郑燮,号板桥,清乾隆元年进士,以画竹,兰为长。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

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3篇1.《王昭君出汉宫》原文翻译及练习题(含答案)汉元帝宫人①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
其中常者,皆行货赂。
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
后匈奴来和②,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
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 ①宫人:宫女。
②和:和亲。
指异族之间用婚姻关系来保持双方的友好关系。
[文化常识]王昭君出塞。
上文说的王明君,即西汉时的王昭君,她名嫱,字昭君。
晋朝违避司马昭的名字,故改王昭君为王明君或明妃。
王昭君出生南郡秭(z ǐ)归(今湖北境内)。
史书上说,她早年被选入宫,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单于来汉朝和亲,她自请出嫁。
按当时规定,和亲者应是公主,而王昭君是普通宫女,故上文说“充行”(充当而行)。
入胡后称宁胡阏氏(yānzhī)。
阏氏是王后的意思。
她对改善汉朝与匈奴的关系起了一定作用。
今内蒙古大青山麓尚有昭君墓。
[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图_________②但__________③中__________2.翻译:欲有呼者,辄披图召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理解:“其中常者,皆行货赂”中“常者”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常者”向_________________货赂。
4.理解:“但名字已去”中的“去”,应理解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译文】汉元帝后宫宫女很多,就让画工描绘下她们的相貌,元帝想找哪个宫女,就翻阅图像召唤。
宫女中姿色平庸的,都向画工行贿。
王明君容貌姿态非常美丽,但她不肯苟且求画工,画工就把她的容貌画得很难看。
后来,匈奴前来和亲,向汉元帝请求赏赐美女,元帝就让王明君充当出行。
召见以后,看到她那么美丽,又舍不得了。
但是王明君的名字已经送往匈奴,不好中途更改,于是王明君就去了。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

初中文言文含文译文及答案初中文言文(含原文、译文及答案)1、商鞅立信【原文】商鞅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也,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徙。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民信之,卒下令。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字词解释】①令:指变法的命令。
②具:准备好,指政令的公告已写好。
③未布:没有公布。
④市:贸易市场。
⑤募:招募。
⑥徙:迁徙,这里指搬走。
⑦金:古代货币单位。
【阅读训练】1、解释:(1)既:;(3)予:;(4)辄:;(5)以:..2、翻译:(1)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之南门:(2)民怪之,莫敢徙:3、本文给你的启示是什么?2、田登为郡守【原文】田登作郡守,怒人触其名,犯者必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值上元放灯,吏揭榜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本此。
(节选自《古今谭概》)...① 笞(chī):鞭打,用竹板抽打。
②州:此指郡。
③值:遇到,碰上。
④上元:旧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⑤揭榜:张贴告示。
⑥于:介词,在。
(1)作:;(3)于:;(4)云: ;(5)本此:(1)怒人触其名:(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13、为什么“举州”皆谓“灯”为“火”?3、书法家欧阳询【原文】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乃去。
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选自《书林纪事》).①裘:皮袍②索靖:晋朝著名书法家③及:等到④复:又,再⑤布:铺开(1)尝:;(2)书:;(3)反:;(4)伫立:;(5)去:(1)驻马观之,良久乃去:(2)及疲,乃布裘坐观: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4、伊犁凿井【原文】伊犁城中无井,皆汲水于河。
一佐领曰:“戈壁皆积沙无水,故草木不生。
今城中多老树,苟其.下无水,树安得活?”乃拔木就根下凿井,果具得泉,但汲水以长绠耳。
(完整word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惠子家穷惠子家穷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涨。
有一人溺,流而下,呼施救之。
施应曰:我不善游。
方将为子告急于东越之王,简①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溺者曰:我得一瓢之力则活矣。
子方告急于东越之王,简其善游者以救我,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1.解释加点字:①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举:②是不如救我于重渊之下、鱼龙之腹矣。
是:重:2.解释句子含义:①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②简其善游者以救子,可乎?3.短文中梁王的做法错在了哪里?答:4.我们还学过另一个与此相象的古代人物故事,请你写出人名与故事内容的概括。
答:译文:惠子(战国时哲学家,名惠施)家境很贫穷,几天没有生火而挨饿,就去见(求助)梁国国王。
梁王说: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惠子说:我刚刚来的时候,遇到所有的河流涨水,有一个人溺水了,顺着激流被冲下去,(他)呼喊我救他。
我回答说:我不善于游水,这就为您去向东越的国王告急,(让他)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溺水的人说:我得到一个葫芦的(浮)力就得救了。
您现在去向东越王告急,(再)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我,这样还不如到深渊之下、鱼龙的腹中去救我啊。
寓意:①帮助别人就要真诚,就要尽其全力,不可敷衍了事。
②远水救不了近火,要立刻以正确而又可以令事情高效率办法解决问题。
1.举:动,此为生。
是:这样。
重:深2.句子解释:①夏天麦子就要熟了,请允许(我)把麦子割了再给你好吗?②挑选他们当中善于游水的人来救您,可以吗?3.他的回答给人一种推脱、敷衍、毫无诚意的感觉,对身处困境的人毫无帮助。
4.庄子庄周借贷(涸辙之鲋)。
初中课外文言文翻译练习100篇 (含译文)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100篇(含译文)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翻译: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
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
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陈蕃愿扫除天下藩年十五,尝闲处一室,而庭宇芜岁。
父友同郡薛勤来候之,谓藩曰:“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藩曰:“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
翻译:陈藩十五岁的时候,曾经独自住在一处,庭院以及屋舍十分杂乱。
他父亲同城的朋友薛勤来拜访他,对他说:“小伙子你为什么不整理打扫房间来迎接客人?”陈藩说:“大丈夫处理事情,应当以扫除天下的坏事为己任。
不能在乎一间屋子的事情。
”薛勤认为他有让世道澄清的志向,与众不同。
3.班超投笔从戎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1翻译: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
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

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戴震难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戴震难师”“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著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戴震难师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2)距:距离(4分,各2分)(2分)3.热爱学习(勤学)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1-5(附答案与译文)1鲁钝不足忧资性①有钝敏②,不可强也。
虽然,亦视志之分数③如何耳。
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④不息,俛⑤焉日有孜孜,毙而后已。
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管子曰:“精诚之极也。
”唯在有精进⑥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
不足为忧也。
(清·李光地《李榕林集》)【注释】①资性:天资,禀赋。
②钝敏:笨拙和聪明。
③分数:大小。
④诚必:诚,实在,的确。
必,一定。
⑤俛(miǎn):同“勉”,勤勉。
⑥精进:努力进取。
【阅读训练】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资性有钝敏,不可强.也()②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③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④不足为忧.也。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例句:如有十分志向,则.其诚必不息。
A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B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C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D则.亦无微之不入,无坚之不破。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②译文:四、俗话说“笨鸟先飞早入林”,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条俗语的认识。
答:五、文中说“古人有大就者,往往是鲁钝人”,你认为这个观点正确还是错误?谈谈理由。
答:【参考答案】一、①强:勉强,强求。
②息:停止。
③入:深入。
破:攻破。
④忧:忧虑。
二、与例句不同的是B,连词,表因果关系,因为;例句和ACD项,连词,表承接关系,那么,就。
三、①唯在有精进之力,无退悔之心;有广大之愿,无休歇之时。
②只是在于(他)有努力进取的毅力,没有退缩懊悔的心思;有伟大的志向,没有停止不前的时候。
四、示例:即使天资愚钝,只要刻苦学习,不断进取,也能超过一般人,取得非凡的成绩。
五、提示:本题允许有不同看法,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回答,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

10篇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解析+译文初中生初三生看过来!叙事随笔类(一)阅读课外文言文,回答问题。
(15分)鲁有俭啬者,瓦鬲①煮食,食之自谓其美,盛之土型之器②,以进孔子。
孔子受之,欢然而悦,如受大牢③之馈。
子路曰:“瓦甂④,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子曰:“夫好谏者思其君,食美者念其亲,吾非以馔具之为厚⑤,以其食厚而我思焉。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
渔者曰:“天暑市远,无所鬻也,思虑弃之粪壤,不如献之君子,故敢以进焉。
”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⑥。
门人曰:“彼将弃之,而夫子以祭之何也?”孔子曰:“吾闻诸,惜其腐,而欲以务施者,仁人之偶也,恶有受仁人之馈,而无祭者乎?”(《孔子家语·致思第八》)注释:①瓦鬲:古代陶制的炊器。
三足,形似鼎而无耳。
②土型之器:瓦器。
③大牢:祭祀时并用牛、羊、豖三牲的叫做“大牢”。
④瓦甂(biān):古代陶制的扁形盆类器物。
⑤厚:丰厚,富贵,后一句中的“厚”为醇厚,味浓。
⑥享祭:祭祀。
1.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限断3处)(2分)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⑴食之自谓其美谓:⑵如受大牢之馈馈:⑶孔子之楚之:⑷恶有受仁人之馈恶:3.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4分)⑴瓦甂,陋器也,煮食,薄膳也,夫子何喜之如此乎?⑵于是夫子再拜受之,使弟子扫地,将以享祭。
4.鲁人送的食物很普通,孔子为什么非常高兴?楚人进献的只是一条鱼,孔子为什么却拿来祭祀呢?根据文章内容说一说你的理解。
(3分)5.学习本文后,谈一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2分)1. 孔子之楚/而有渔者而献鱼焉/孔子不受【解析】本题考查断句能力。
断句时先大致翻译,再考虑句式,前后两个句子都是分项对举。
2. ⑴认为⑵馈赠⑶去,到⑷怎么3. ⑴瓦甂,是简陋的器皿,煮的食物也是很普通,夫子您为什么如此高兴呢?”⑵于是孔子拜了两拜接受了这条鱼,让弟子们把室内打扫干净,准备用它来祭祀【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一、"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庄公好力②。
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
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
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
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
管仲曰:"不可。
夫贪小利以自快⑤,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
〞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局部。
②好力:喜欢勇士。
力,有力之士。
③遂邑:今**宁阳县。
④柯:齐邑,今**阳谷县**镇。
⑤快:快意。
1、解释以下句中加点词语:〔1〕、乃献遂邑之地以和〔2〕、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3〕、曹沫三战所亡地〔4〕、欲倍其约〔5〕、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2、翻译句子。
〔1〕、子将何欲"〔2〕、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
3、读了此文后,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有了怎样的认识?二、"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
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
"战国策",西汉末年*向校正编订。
共三十三篇,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着重记录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
②比:副词,接连地。
③还:通"环〞环绕。
④朝:早晨。
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70篇翻译及答案【一】(1-10)1.★酒以成礼【原文】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
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
”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托:假装。
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
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
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
⑧值:当......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释“觉”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
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
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
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1.解释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2.翻译: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原文】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
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
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选自明·刘基《郁离子》)【注释】①于:向。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文天祥至潮州文天祥至潮阳, 见张弘范①, 左右命之拜, 不拜,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与俱入崖山, 使为书招张世杰②。
天祥曰: “吾不能捍父母, 乃教人叛父母, 可乎?”索之固, 乃书《过零丁洋》与之。
其末二句云: “人生自古谁无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弘范笑而置之。
崖山破, 军中置酒大会。
弘范曰: “国亡, 丞相忠孝尽矣, 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 将不失为宰相也。
”天祥汪然出涕曰: “国亡不能救, 为人臣者死有余罪, 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弘范义之。
【注释】①张弘范: 元军将领。
②张世杰: 崖山战役中的宋军将领。
1. 原文横线上应填入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与俱.入崖山________________ (2)使为.书招张世杰________________(3)其末二句云.________________3. 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 正确的一项是()。
A. (你)如果能够改变情感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B. (你)如果能够改变心意用事奉宋的态度来事奉我们皇上C. (你)只能改变情感用对待宋的态度来对待我们皇上D. (你)只能改变心意不事奉宋朝皇帝而事奉我们皇上4. “不拜”表现了文天祥的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文中最能体现其忠贞品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天祥固然是英雄, 张弘范也颇有君子之风。
因为张弘范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列举文中的3处地方)【参考答案】1. 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含答案及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陶公性检厉陶公①性检厉,勤于事。
作荆州时,敕船官悉录锯木屑,不限多少。
咸.不解其意。
后正会②,值.积雪始晴,听事③前除雪后犹湿,于是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官用竹,皆令录厚头④,积之如山。
后桓宣武⑤伐蜀,装船,悉以作钉。
(选自《世说新语》)【注释】①陶公:陶侃,字士行,晋朝鄱阳人,曾任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
②正会:元旦集会。
③听事:处理政事的厅堂。
④厚头:剩余的比较大的竹块。
⑤桓宣武:桓温,曾任大将军、大司马。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咸.不解其意:___________ (2)值.积雪始晴:___________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悉用木屑覆之,都无所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文中写了哪两件事?表现了陶公是怎样的人?请用自己的话概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全,都(2)遇到,碰上……的时候2.都用锯木屑覆盖在地面上,(人们出入)一点也不受妨碍。
3.积存废弃锯木屑,雪后覆地;积存竹头,造船时做竹钉。
陶公是一个节俭、勤勉的人。
【参考译文】陶侃性情检束而严厉,对政事十分勤勉。
他任荆州刺史时,命令造船的官员把锯木屑全部收集起来,有多少收多少。
大家都不理解他的用意。
后来正月初一大会僚属,恰好遇上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阶下雪后还很湿。
这时陶公就让人用锯木屑覆盖在上面,人们出入一点都不受到妨碍。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其答案(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24篇(原文·译文·详解)(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④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4.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初中课外文言文篇原文题目+答案+译文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公.靴新买2 因.垢责小吏3 冯徐.举其右足4 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能够讲述五代时事的年老阅历多的人说,宰相与宰相和凝一同在宰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 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 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 1____________;2 ____________;3 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哄堂大笑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和相同在中书。
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其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
”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曰:“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垢责小吏久之。
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
”于是哄堂大笑。
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公.靴新买()(2)因.垢责小吏()(3)冯徐.举其右足()(4)时谓.宰相如此()2.翻译句子。
其直几何译文:遽回顾小吏曰译文:3.试对冯相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相办公的官署。
一天,和凝问冯道:“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冯道举起左脚给和凝看后说:“九百。
”和凝性情急躁,急忙回头对小吏说:“我的靴子为什么用了一千八百”因而责骂小吏很长时间。
冯道这时又慢腾腾1、您、于是、慢慢、说2、您新买的靴子值多少钱急忙回头对小吏说3、性格急躁,做事情不假思索,随便责备下属戴震难师先生①少时就傅②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
授《大学章句》③,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④所说。
”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
”“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
”“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
”“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⑤儿也。
”【注释】①先生:即戴震,清朝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
②就傅:跟随老师。
③《大学章句》:儒家经典之一。
④朱文公:朱熹。
⑤非常:不寻常。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先生少.时就傅读书()(2)相去.几何时矣()2.画线句子“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A.可是,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B.既然这样,那么朱熹为何可以知道自然现象呢C.可是,朱喜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D.既然这样,那么朱熹凭什么知道是这样的3.读了上文,你认为戴震日后成为着名的思想家、语言文字学家的原因是(1)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
译文:戴震这年才会说话,大概是聪明积累的时间太长,跟随老师读书,看一遍就能背下来,每天背几千字不肯停下来,老师教《大学章句》至《右径一章》以下。
问老师:“这凭什么知道是孔子的话,而曾子记述,又怎么知道是曾子的意思,而是学生记下来的呢”老师回答他说:“这是朱文公说的。
”(他)马上问:“朱文公是什么时候的人。
”(老师)回答他说:“宋朝人。
”“曾子,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说:“周朝人。
”“周朝和宋朝相隔多少年。
”(老师)说:“差不多两千年了。
”“既然这样朱文公怎么知道这些”老师无法回答,说:“这是一个不寻常的孩子。
”1.(1)(年纪)小,年少 (2)距:距离 (4分,各2分)2.D (2分)3.(1)热爱学习(勤学)(2)敢于质疑,善于质疑(好问)(3)具有出色的记诵能力(或:老师的理解与宽容.写出任意三点即可)王质凛然饯别范仲淹初,范文正公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士大夫莫敢往别,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长者,何自陷朋党”王曰:“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朝廷方治.朋党()(2)大臣责.之曰()(3)若得.为范公党人()(4)公之赐质厚.矣()2.翻译句子。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译文:王待制质独扶病饯于国门译文:3.试对王质这个人物的性格作分析点评。
答:译文:当时,士大夫中没有人敢去送别范仲淹,独有一位曾经当过待诏的老者叫王质的,抱病为范仲淹饯别。
有位大臣责问王质,说:“您是个忠厚长者,为什么要自己把自己和那些朋党分子搞到一起”王质回答说:“范仲淹是什么人他是天下贤者!我怎么能够跟他比如果我能够成为范公的同党,那是您对我的厚赐了1、(1)赏罚(2)责备(3)能够(4)重2、范公是天下的贤者,我岂敢跟他相比只有王质抱病在京郊设宴送别。
3、为人正直(有凛然正气)、刚正不阿、不畏强权。
颠僧(宋)胡舜明州妙音①僧法渊,为人佯狂②,日饮酒市肆,歌笑自如,丐钱于人③,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
能言人祸福,无不验,人疑其精于术数,故号“渊三命”。
发言无常,及问之,掉头不顾,惟云“去,去”。
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莫测其意,人以为狂,又号曰“颠僧”。
大觉禅师初住育王,开堂,僧倔然出问话,人莫不窃笑。
大觉问:“颠僧是颠了僧,僧了颠”答云:“大觉是大了觉,觉了大”大觉默然,众皆惊愕。
一日,忽于市相别,携酒一壶,至郡守宅前,据地而饮,观者千余人。
酒尽,怀中出颂一首,欲化去,众皆引声大呼云:“不可于此!”遂归妙音,趺坐而化。
颂曰:“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行,炉中大雪。
”真相至今存焉。
【注】①明州:地名,今指宁波。
妙音:寺名。
②佯狂:假装痴颠。
③丐钱于人:向别人要钱。
④育王:庙名。
⑤趺(fú)坐而化:盘腿打坐,灵魂升天而死。
1、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文中画线句子相同的一项是()及问之,掉头不顾A、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B、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唐雎不辱使命》)C、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下旬加点词语意思不出的一组是()A、日饮酒市肆吾日三省吾身(《论语》)B、故号“渊三命”故时有物外之趣(《童趣》)C、众皆惊愕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D、忽于市相别愿为市鞍马(《木兰诗》)3、根据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从“得一钱即欣然以为足,得之多,复与道路废疾穷者”和“有丧之家,必往哭之,葬则送之,无贫富皆往”两件事可以看出颠僧是一个怎样的和尚答:(2)除上面两件事外,请从文中再选取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答:译文:明州妙音寺僧人有个叫法渊的,为人假装疯狂,每天在酒店中饮酒,唱歌发笑自如,向别人乞讨钱财,得到一文钱就高兴满足了,讨到钱多了,就在路上给那些残疾与穷苦人.能说中他人的祸福,没有不灵验,他人怀疑他精通奇门异术,所以叫他外号“渊三命”,说话不按常规,等到别人问他,他就转头不回头看,只说“去,去。
”遇到别人家有丧事,他一定到主人家哭丧,下葬时他也一定送葬,不论人家贫穷还是富有都前往送葬,没有人能知道他的意思。
别人认为他疯狂,又叫他“颠僧”。
大觉禅师当初住育王,开堂,颠僧倔然出来问话。
人没有不暗自发笑。
大觉问,“颠僧是颠了成僧,还是成僧后颠了”回答说:大觉是大了以后觉道,还是觉道以后了大大觉沉默不语,众弟子也都惊愕。
一天,颠僧忽然在市上与世相别,携带一壶酒,到郡守府前,坐在地上饮酒,观看的人有一千多人。
颠僧喝完了酒,从心中唱出一首偈语,想坐化而去,众人都扯着噪子大声呼喊:不可在这里升天而死。
于是回到妙音寺,双腿盘坐坐化,唱道:咄,咄,平生颠蹶。
欲问临走时什么话,炉中大雪。
他的画像到今天还保存着。
1、B2、D3、(1)不看重钱财;同情百姓疾苦(善良);认为众生平等;有怜悯慈悲之心。
(意对即可)(2)要点提示:第一件事,饮酒市肆,歌笑自如(或:喜欢饮酒);第二件事,言人祸福,无不验(或能预知凶吉);第三件事,发言无常用(或:说话不合常规);第四件事,智对大觉(或:巧妙应对大觉问话);第五件事,欲至郡守宅前化去(或:想在太守门前坐化);……课外文言文[ 甲 ]元岳柱字○1,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2,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3也”何大惊异。
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选自《戒庵老人漫笔》)[ 乙 ] “疾雷不及掩耳”此兵家成言,初非偶语○4,古今文士未有改之者。
宋子京○5于《李靖传》乃○6易“疾雷”为“震霆”,易“掩”为“塞”,不惟失真,且其理亦不安○7矣。
雷以其疾,故不及掩耳,而何取于震掩且不及,复何暇塞哉!此所谓欲益反弊者也。
(选自《滹南遗老集》)【注释】○1元岳柱字止所:元代人岳柱,止所是岳柱的字。
○2金钏:金手镯。
○3为:即“为之”,做那样的事。
○4偶语:随便结合的词语。
○5宋子京:即宋祁,宋朝史学家。
○6乃:却。
○7安:妥当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金钏可易(换)酒 B疾(快)雷不及掩耳C复何暇(空闲)塞哉 D此所谓欲益(增加)反弊者也9.下列句中加点的“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观此可以(凭借)知画理矣 B雷以(因为)其疾C 以是人多以(可以)书假余D 皆以(认为)美于徐公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文言句子的意思。
初非偶语,古今之士未有改之者。
11.[ 甲 ][ 乙 ]两段文字包含了一个共同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译文:岳柱字止所。
在八岁的时候,观看着名画家何澄画的《陶母剪发图》,岳柱看到陶母手腕上有金镯子,问画家说:“金镯子可以换酒,为什么要剪下头发去换酒呢”何澄对岳柱说的话感到非常惊讶,这样观看就可以知道作画的道理。
“疾雷不及掩耳”,这是军事上的格言,一开始就不是偶然提出的,古今的有志之士从没有改动过它。
宋子京在《李靖传》把“疾雷”改成“震霆”,把“掩”改为“塞”,不单单失去了这句话的真意,而且在道理上也说不过去。
雷声音为迅疾,所以来不及捂上耳朵,但和“震”有什么关系捂耳朵尚且来不及,还有什么空去塞上耳朵这就是所谓的想改进它却反而改出毛病了。
19. D20.C21.本来不是随便结合的词语,古学者没有改动过这句话22.任何创作都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东野稷驾车东野稷①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文②弗过也,使之钩③百而反。
颜阖遇之,入见曰:“稷直马将败。
”公密而不应。
少焉,果败而反。
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
”【注释】①御:驾车②文:线条交错的图案、花纹。
引申为“绘画”。
③钩:来回兜。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东野稷御见.庄公()公密而不应.()2.下列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少焉,果败而反A、少了一匹马,果然失败了B、过了一会儿,果然马回来了C、稍停片刻,马果然走反了D、过了一会儿,马果然疲困而返3. 颜阖认为“稷直马将败”的原因是(用文章语句回答)4.这个故事启示我们译文:东野稷因为善于驾车而得见鲁庄公,他驾车时进退能够在一条直线上,左右转弯形成规整的弧形。
庄公认为就是编织花纹图案也未必赶得上,于是要他转上一百圈后再回来。
颜阖遇上了这件事,入内会见庄公,说:“东野稷的马一定会失败的。
”庄公默不作声。
不多久,东野稷果然失败而回。
庄公问:“你为什么事先就知道定会失败呢”颜阖回答说:“东野稷的马力气已经用尽,可是还要它转圈奔走,所以说必定会失败的。
”16.拜见回答17.D(2分)18.马力竭矣,而犹求焉(3分)19.做任何事情,都要尊重自然规律。
过犹不及惠子家穷惠子家穷,饿数日不举火,乃见梁王。
王曰:“夏麦方熟,请以割子可乎”惠子曰:“施方来,遇群川之水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