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教案
最新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确定的理由:是核心知识,是说明地球宇宙环境的基础。
2.特殊的行星的特殊之处——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的理由:是地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地球有了生命和人类才有可能探讨地球的宇宙环境以及四大圈层环境的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1.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确定理由:学生易于从自然常识角度认识地球上为什么有生命,而难以从地球的宇宙环境探索地球为什么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过程一、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一)地心说——日心说——星系说——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讲述)从古代以托勒密为代表提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到16世纪哥白尼提出的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实际上把宇宙看成是太阳系;再到18世纪天文学家引进“星系”作为宇宙的代名词;再到人类目前观测到的宇宙。
我们对宇宙认识不断深入。
二)现在人类认识的宇宙1、宇宙是形态多种多样的物质世界天体类型:恒星、星云、行星、卫星、流星体、彗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建议)教师结合课本图1.1分别介绍星云、行星、流星、彗星等天体的定义以及蟹状星云、土星、狮子座流星雨、哈雷彗星的突出特征。
对彗星在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彗尾的长短、方向的变化规律及形成原因可作适当补充。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就形成了天体系统。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建议)教师画出天体系统层次表并结合按天体系统层次顺序分别介绍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全册教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课标: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课标分析: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
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中的所处的位置。
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打基础。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来看,地球是普通,但地球上存在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而说明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不仅要从地球自身条件和行星际空间条件分析,还要从恒星际空间条件分析。
根据本条“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时,要会用有关资料加以说明。
这些资料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地球本身的条件等。
教材分析:本节是高中地理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同时这些内容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材设计了较多的活动,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结论。
教材在介绍天体的具体形式时用了很贴切的形容词,让学生有比较直观的认识。
采取阅读的形式介绍了其中的四种天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对于天体系统的层次,教材是以图加材料说明的形式从小范围到大范围来讲述,并让学生填写层次的框图来巩固。
为了说明地球的普通性,教材把八大行星的有关数据归纳成图表,引导学生应用数据分析探究,把地球与其他行星进行比较,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普通的行星。
而对于本节的重点内容,教材主要从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和八大行星绕日公转的特征,分析地球上具备了生命存在的温度、大气和安全的宇宙环境等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本节课后活动的目的是以地球上出现生命的条件作为一个参照,培养学生迁移和应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要有理论根据。
教学目标: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2.初步学会分析地理资料的方法;3.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构成科学的宇宙观,激起探索宇宙的寻找地外文明的兴趣和决心。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教案第一课单元导入与全册导读
研究目标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了解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教学重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教学难点
- 理解地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教学准备
- 教材《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全册》
-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并进行简单
的讨论。
2. 展示本册教材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3. 提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并解释相关概念和知识。
4. 引导学生思考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引发学生对地理学
科的兴趣和思考。
5. 结束本节课的教学,布置相关预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帮助他们理解地理学的定义
和研究对象。
同时,通过展示本册教材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激
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
发散思维,培养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思考能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地理
学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1.1地球的宇宙环境 教案
教学设计教材选择人教版教材(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章节名称1.1地球的宇宙环境授课对象高一课标解读新课程标准要求为“1.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目的是为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一颗既一般又特殊的星球打基础。
“运用资料”是指学生会运用图文资料进行描述,“描述”指学生能用文字、图像等形象地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个什么样的环境教材分析“宇宙中的地球”这一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为: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
本节课主要是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学习天体、天体系统的宇宙环境知识是为了说明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
地球的特殊性在于地球上存在生命,从地球外部的宇宙环境看,地球存在生命的外部条件是普通的,但又由于地球上存在着适宜的温度、大气和液态水这三个内部条件,就使得地球具有存在生命的特殊性。
“宇宙中的地球”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涉及较多的天文知识,且宇宙的神秘以及人类对浩瀚宇宙知识的强烈渴求,都很容易激发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
因此,“宇宙中的地球”这一内容既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开篇,也是后面章节内容学习的启下。
学情分析尽管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有关宇宙和地球的相关知识,也能够从各种媒体上对宇宙和地球有一些或多或少的了解,但了解不透彻,认识不系统,也不能聚焦于地球与宇宙环境关系这个核心上。
经过初中的学习,高一学生地理学习的方法习惯、认知水平、自主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
但合作探究、自主探究的能力仍然较低,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升入高中的第一堂课,学生能否形成对本学科的兴趣,对今后的学习影响很大,因此本节课应当兼顾知识学习与兴趣培养。
教学目标1.根据图片资料,能描述各类天体的特点以及天体系统的层次。
2.运用示意图,能够说明地球在不同层级天体系统中的位置,说出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运用资料,能够阐述行星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优秀7篇)高中地理教案篇一第一节教学目标(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2.教学难点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过程1、引入唐代诗人崔护的诗《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引出本课主题“风”。
2、风的概念。
风是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的水平运动。
回顾热力环流的知识,并举例说明什么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3、风的方向。
分三种情况归纳。
(1)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时,风向垂直于等压线(理想情况);(2)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时风向垂直于地转偏向力(高空);(3)受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同时作用时,风向与等压线呈一定夹角(近地面)。
小结。
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和风有关的诗词或成语。
播放《风之谷》主题曲。
过渡:(1)给出材料“二战期间日本向美国发出的风战”,思考氢气球炸弹是如何从日本漂洋过海到达美国的?(2)讲解小故事---“马纬度”问题和咆哮西风带的出现,让学生思考原因。
引出课题----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5、大气环流: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6、利用三个假设来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1)假设1: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地转偏向力)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形成单圈环流(2)假设2:地表均匀、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形成三圈环流视频播放:“新闻--全球高温都是副热带高压带惹的祸”重点讲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全球7个气压带6个风带。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
人教版高一地理教材教学备课篇一: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全章节教案第一章: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的]:一、知识目标1.介绍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3.介绍宇宙中一些天体的特征和区别,初步重新认识各类天体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从而增进对地球的宇宙环境的认知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二、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分析教材,使学生具有归纳整理知识、提取重点和找出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自学能力。
2.通过阅读图片、画图和思考等活动,提高学生从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通过了解宇宙的物质组成,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正确的宇宙观,并注意识别和抵制伪科学。
[教学重难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2理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的含义3理解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教学媒体与教具]:地球仪、地球的卫星照片,星云和星系幻灯片,天文折页,多媒体、“太阳系模式图”折页,录像机及自行剪辑九大行星概况、彗星视频节目,投影片或月貌图片。
[课时精心安排]:2课时[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同学们,通过我们初中地理自学,我们已经初步介绍地球就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对其只是并作了一个初步的介绍,我们高中阶段稳步对其并作进一步的了解。
【板书】第一章行星地球初中地理的研究范围还只是地球表面,再加上太阳。
不过我们知道,我们的世界却不仅限于此。
现在我们就面向整个宇宙,来介绍地球的有关知识。
【板书】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边线【介绍】人们对宇宙的探索早在人类文明初期就开始了。
那时人们用肉眼进行观天,看到日月星辰,而星星又各有不同,有看起来不动的,人称其为恒星;有移动的行星;还有彗星、流星等。
后来,人们借助于光学天文望远镜,又发现了星云和星系。
再后来,加上射电望远镜,人们还发现了中子星、类星体和黑洞等。
所有这些都是宇宙中存在的物质形式,人们通称天体。
【探讨】指导学生写作课本p2写作材料,并融合学生自己平时的生活所见到,谈谈你在天空中可以看见的星星存有哪些?各存有什么特点?【学生提问】略-1-【总结传授】天体的主要类型:星光闪光的恒星、在星空中移动的行星、圆缺多样的月亮、轮廓模糊不清的星云、一闪即逝的流星、拖着长尾的彗星、气体和尘埃(附注:1此部分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模拟各种天体的主要特点及各种天体的视形状和特点;2.鼓励学生得出结论:宇宙中物质的存有形式就是多种多样的。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的教案在备好教案的基础上,讲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45分钟的教学效果,是提高地理教学成果的关键。
下面是为你预备的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共享吧!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篇1一、指导思想:仔细贯彻落实学校“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打造特色、提高质量”的工作思路,以“学习对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为宗旨,以培育同学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深厚的学习爱好为重点,深化了解同学状况,着手教学模式的探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二、同学基本状况:本学期教学班6个,6个班分为二个层次,1班和2班还有12班是试验班,其中绝大多数的同学是班级的优秀同学,但他们明确今后的进展方向是学理科,其余的3个班的同学为平行班,方案外的比例大,同学成果悬殊大,不爱学习的同学较多,在11年上学期期未考试中,就有一批同学没有及格。
而本期6月份面临的高一班级模块考试将会有相当大的困难。
依据教研组方案制定的整体目标,力求一次性合格率为95%以上。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让同学获得比较完备的地理基础学问,学习对同学终生进展有益的地理;提倡同学主动参与参加,乐于探究,勤劳动手,培育同学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力量,猎取新学问的力量,以及沟通合作的力量。
四、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本期教材以人文地理为主,包括: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进展。
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进展为宗旨,讨论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从这一点看,在地理教学中参透环境教育应当是教学重点之一。
教材除了学科理论外,增设了活动设计、讨论性学习、案例教学、社会实践等,同时,配备了不少案例,这些案例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进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学科有紧密的联系,是对已发生的典型时间的真实写照;因此,同学思索、分析和探究的一系列地理现实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同学去观看、体验、判定和推理也是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篇一:高中地理_必修一_教案__人教版】──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是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的基础,为此,教材主要讨论了3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和存在生命的行星等。
教材中利用了6图2表加以说明,运用这些图表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理解天体系统的层次,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知道太阳系的成员,运用资料认识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运动特征、结构特征,从中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行星。
3.理解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1.阅读“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一组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信息,丰富对宇宙环境的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轨道倾角与偏心率”表,归纳九大行星公转运动的共同特点;阅读“太阳系其他行星与地球的质量和体积比”图,归纳三类行星的结构特征。
从的结构特征。
从上述过程中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的普通行星。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条件、大气成分和水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出现生命的原因。
并以此推论火星等其他大行星,以及太阳系范围之外的天体是否有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确定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方向的见星人的方向的见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通过运用资料探讨地理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
高中地理教学教案设计(优秀3篇)篇一:高中地理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五种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能够根据所需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
2、了解交通运输线、点组成的交通运输网及其布局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的案例,学会分析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和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因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2、培养学生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五种主要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
教学难点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自学讨论法、合作与探究。
【教学过程】『播放青藏铁路视频』新课导入:“要想富,先修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五章第一节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现代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师:刚刚播放的视频当中,为我们展示的是哪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铁路运输。
师:对,铁路运输。
那么我们现代的交通运输除了铁路这种运输方式以外,还有哪些佳通运输方式呢?生: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师:对,我们现代社会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五种,它们分别是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
『投影展示图片』(注:不要把运输方式和运输工具混淆。
)师:相信在座的许多同学都有父母或者亲人在外打工,尤其是在广州打工的人特别多。
现在我们假设今年暑假你要到广州与父母团聚,从西充出发,你会选择哪种交通运输方式呢?生1:铁路运输。
生2:公路运输。
生3:航空运输。
师:看来,从西充到广州我们有多种运输方式可供选择,而我们在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往往要考虑到各种运输方式的特点。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五种交通运输方式都有哪些特点呢?1、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该部分知识,完成导学案上连线题,投影展示学生完成连线』师:以上就是五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是各有长短。
那么,当我们在面对实际问题的时候,应该如何去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呢?2、合理选择交通运输方式『展示表格,指导学生在导学案上勾选,完成后请学生在电脑上勾选出来』结论:选择运输方式的时候,既要根据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又要根据货物的类别、数量、运距等综合因素,本着多快好省的原则,作出最合理的选择。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山岳的形成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山岳的形成原因,掌握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地理学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实践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山岳的形成原因及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2.教学难点: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解与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貌特征。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山岳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与地质构造运动有什么关系?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地质现象。
(2)分析地质构造运动对山岳形成的影响,如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山岳。
(3)通过实例讲解,如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让学生理解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
3.学习板块构造学说(1)介绍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地球表层分为六大板块。
(2)讲解板块构造学说在山岳形成中的应用,如板块交界处的地壳运动导致山岳的形成。
(3)通过实例讲解,如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形成青藏高原。
4.分析山岳的形成过程(1)引导学生观察山岳的地质剖面图,了解山岳的形成过程。
(2)讲解山岳形成过程中的地质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侵蚀作用等。
(3)通过实例讲解,如黄山、泰山等山岳的形成过程。
(2)拓展: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6.作业布置(1)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著名山岳的地质特征。
(2)绘制一幅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示意图。
四、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著名山岳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同学们,看看这些壮丽的山岳,你们知道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地质奥秘?”2.学习地质构造运动与山岳形成的关系(1)讲解地质构造运动的概念。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
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5篇以“地理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正确把握地理学科特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积极地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新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教案1【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由于学生对本节教材涉及的内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学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学生对土壤的感性认识,并迁移已有的关于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等知识,使学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学中通过对土壤标本的观察,或实地土壤剖面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1.设计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围绕特定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你们认为河流侵蚀地貌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何影响?”
2.引导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和合作,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倾听他人的意见。
3.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促进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四)总结归纳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和观点。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结论。
4.通过分组讨论和分享,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动力;
2.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的关注;
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4.通过实际案例的讨论,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4.3河流侵蚀地貌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为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河流侵蚀地貌”,旨在让学生理解河流侵蚀作用及其形成的地貌特征。通过分析我国不同地区的河流侵蚀地貌,使学生掌握河流侵蚀地貌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实际案例为导入,让学生了解河流侵蚀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首先,我展示了我国著名的黄河壶口瀑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地貌特征。接着,我介绍了黄河流域的侵蚀地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探讨了河流侵蚀作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例如,让学生共同完成模型实验,分工合作,共同观察和记录侵蚀地貌的形成过程。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例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必修二地理教案
必修二地理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了解地球的结构及其运动规律;3. 掌握地质、气候、土壤等自然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发展原则。
二、教学内容1. 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3. 地理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4.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2. 教学难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发学生对地理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 知识授予(30分钟)(1)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介绍地理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地理学的多学科性质和学科交叉的特点。
(2)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a. 地球的内部结构:讲解地球的内部层次结构,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和特点。
b. 地球的外部结构:介绍地球的大气层、水圈和岩石圈的构成和相互关系。
c. 地球的运动规律:讲解地球的自转、公转和倾斜轴的运动规律及其对地球季节变化的影响。
3. 形成原因和影响(40分钟)(1)地质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地壳构造运动的原因和影响:通过地震、火山和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的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壳活动对地貌的塑造和地震、火山活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b. 砂土石沉积的原因和影响:介绍砂土石沉积的形成原因和相关地理现象,引导学生了解河流、风力等自然因素对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影响。
(2)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原因和影响:通过介绍大气环流和气候带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植被分布的关系。
b. 水汽和云的形成原因和影响:讲解水循环和云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水汽的循环对降水和气候的影响。
(3)生物环境的形成原因和影响:a.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影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原因和物种适应机制,引导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生活的重要性。
高中地理必修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辐射的概念及其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掌握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主要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地理图表,让学生学会多从身边事物开始探讨,把学习与生活融于一体,培养学生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养成搜索资料的习惯和筛选资料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从具体生活、生产实例的讨论入手,分析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现象,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正确认识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发展观;正确认识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太阳辐射、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难点】太阳黑子和耀斑对地球的影响。
教学过程【活动】【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的相关资料,交流讨论,引起共鸣,激发学习兴趣。
(2)指导学生准备相关材料,收集学生课前搜索资料遇到的问题,通过设置问题解决。
【导入】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引入)在宇宙中,太阳是地球相依的非常重要的一颗恒星,它的光和热是地球上人类赖以生存和活动的源泉,即为地球提供能量,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孕育了地球上的生物。
那么,太阳对地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本节课我们主要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两方面的影响来学习。
(过渡)首先我们先来学习太阳的概况,请各小组选代表从组成成分,表面温度,体积,质量等角度给我们简述一下太阳的概况。
【讲授】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1、太阳概况老师补充太阳概况的资料:(过渡)自然界中的物体,都以电磁波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能量,太阳源源不断的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放射能量,我们称为太阳辐射,太阳电磁波包括x射线、γ射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它们的波长不同 ,特性和作用也有很大的差异。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
高中必修一地理教案【篇一:高中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必修一第一单元行星地球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宇宙中的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绘图说明天体系统的级别大小,确定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
2认识太阳系的成员,确定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
运用资料说出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
3利用资料证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阅读知识窗“多样的天体”等图文信息,认识各类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观察实践、利用网络等媒体,收集天文科普材料,增强对宇宙环境的感性认识。
2.通过阅读“天体系统示意图”,设计相应的简明框图,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3.阅读“太阳系模式图”,归纳九大行星绕日公转的共同特点;利用资料证明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从温度、水、大气等方面,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的条件,逆推地球上能形成生命的原因。
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提出在宇宙中寻找外星人的依据。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树立宇宙是物质的科学宇宙观。
破除迷信,反对邪教。
2.通过寻找外星人的探讨活动,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体验自主、合作、创新探究过程和团队意识。
另一方面,培育珍惜、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只有一个地球”的意识,增强关注人类未来生存空间的责任感。
3.通过认识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确立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观点。
4.通过观赏天体照片等相关视频信息,激发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天体、天体系统的概念;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教学难点】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交流互评。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构建新知。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设置问题,引入课堂情景:凭着你的认识,你怎样向别人描述宇宙或地球?(学生交流,尽情畅谈,插入读图1-1-1“人类信息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将答案分类汇总引入到:第一单元从宇宙看地球的内容安排、知识结构:宇宙——太阳——地球)[图1-1-1解析]1972~73年美国“先驱者”10号、11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铝板镌刻的图案,图中表达的含义:◆太阳系及其九大行星◆地球在九大行星中的位置◆航天器发射路径◆根据地球上人类特征绘制的一对男女裸体人像◆人像背后是按比例绘制的航天器外形,表明人体大小◆地球相对于14颗脉冲星的位置关系◆氢分子结构图 [讨论]如果请你画一幅图画与“外星人”对话,你最想告诉他们有关人类与地球的哪些信息? [拓展资料]美国“旅行者”1号、2号探测器携带的镀金铜板刻录的唱片“地球之声”,长120分钟◆ 115幅照片、图表(含中国长城、家宴)◆60种语言的问候语(含中国普通话、粤、厦门和江浙方言)◆地球上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人类的音乐(包括贝多芬等西方经典名曲、各国民族乐曲、中国古乐“高山流水”说明新课标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媒体展示: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气压带和风带》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2.学生能够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3.学生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读各地气候变化的特点、成因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理论知识、实地观察和书写报告等方式,引导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进行知识的获取、整理、运用和创新。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天气预报的重要性,认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勇敢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理解气压带的概念及其区分特征;2.掌握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识别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掌握它们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难点1.学生理解和把握北半球和南半球大气环流规律和对应气候类型的异同;2.学生对各种环流系统的联系和对气压带和风带形成的影响以及其中复杂、细微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PPT讲授气候带和风带的基本概念、特点、分布规律、形成原因等相关知识;2.观察法: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以及气候分布等的相关资料;3.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和报告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培养合作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4.读图法:通过图片、地图等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气候和气候带分布规律等知识。
五、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以问题导入,例如“为什么北京的气温在四季之间的变化很大,而开罗的气温相对较稳定?”第二步:知识讲解1.气压带的概念和区分特征;2.各地带风的特点和环流规律;3.北半球和南半球常见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及其基本特征。
第三步: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带领学生到天文台、气象观测站等实地观察掌握气温、气压等气象观测数据,并分析相关数据资料。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
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2.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原理;3. 理解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4. 熟悉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5.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 了解地理学的定义及其学科内涵;- 掌握地理学科的分类和研究对象;- 理解地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 第二单元: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构造层次和地壳的类型;- 掌握地壳运动的基本原理和地球板块运动的特点;- 理解地震和火山等地壳运动现象的发生原因。
3. 第三单元:陆地的分布与特点- 了解世界陆地的分布格局;- 掌握各洲的分布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理解陆地的利用与保护问题。
4. 第四单元:海洋的分布与特点- 了解世界海洋的分布格局;- 掌握主要海洋的位置、形成与性质特点;- 理解海洋资源的开发与保护问题。
5. 第五单元:地球环境与资源分布格局- 了解地球的大气层、水圈、生物圈等环境要素;- 掌握各种自然环境要素的分布格局;- 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和资源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地理学科基础。
2. 示范法:通过地球的模型、实物和图表等示范教学工具,直观地展示地球的结构和运动原理。
3. 案例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和资源利用问题。
4.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和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参与度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完成的作业的质量和内容。
3. 测试评价:组织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全面测评学生的研究成果。
以上是2023年新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全套。
通过本教案,学生将全面了解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内容,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壳运动的原理,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特点,以及地球环境和资源分布的格局。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高中地理必修一教案(全套)一、教学目标1. 掌握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培养地理思维和地理思维方法。
2. 了解地球的基本地理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地球的运动和地球上的自然环境。
3. 理解地球上的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掌握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技能。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 属于太阳系的一部分;-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2.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
3. 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 大气环境;- 水环境;- 陆地环境。
4.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 农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工业活动与自然环境;- 城市活动与自然环境。
三、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40分钟)1. 导入:通过观看地球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入地球的概念:给出地球的定义和地球与太阳系的关系。
3. 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介绍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椭球的球体,以及地球的尺寸和地球由内核、地幔和地壳组成的结构。
4. 概念讲解:讲解地球的平均直径、周长、面积等概念。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特征,并布置学生自主研究地球的相关知识。
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40分钟)1. 前导讨论:复前一节课地球的基本概念,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话题。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讲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以及自转的影响。
3. 地球的倾斜和季节的变化:介绍地球的倾斜对季节的影响,以及不同季节的特点。
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之间的关系。
5. 小结与作业布置:总结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内容,并布置学生完成相关练题。
第三课时: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40分钟)1. 课堂导入:通过观看影片和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然环境的思考。
2. 大气环境:介绍大气环境的组成、分布和功能,以及不同层次的大气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区域概念:空间单位---地理差异、指标方法特点:面积形状边界区内性质相对一致层次性一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考虑内容:空间定位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地、资源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商贸、生活、环境问题评价优势劣势了解成就问题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 研究对象:长江中下游平原2 地理要素:水---河网密布湖沼众多土---地势平坦土质黏重3 影响:早期---耕作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社会---粮食桑蚕棉花生产基地工商业发展---粮棉地位下降4 原因:科学技术(生产力)、社会、经济第二节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地理信息技术:概念:获取管理分析应用---空间信息RS GPS GIS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大众化应用一遥感(RS)1 概念:航空器航天器技术装备远距离感知关键装置传感器2 工作原理:不同地物或同种地物的不同性状,其反射和辐射的电磁波不同3 优势:范围大、速度快周期短效率高、受限制少、提高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4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获取信息二全球定位系统(GPS)1 概念:卫星---定位导航2 组成:GPS卫星星座(21-3-4)、地面监控系统、GPS信号接收机3 作用和特点:三维坐标、速度、时间全能性、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4 应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定位GPS导航三地理信息系统(GIS)1 概念:地理空间数据---计算机系统---输入管理分析表达2 简要程序3 应用:用到地图、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区域地理环境研究---提供空间信息、监测预测城市管理4 GIS与地图四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1 “3S”技术的关系RS获取GPS 定位信息处理GIS2 数字地球3 地理信息技术基础数字地球4 作用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一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二定位:45°N,120°E---大兴安岭45°N,90°E—准噶尔盆地;40°N,90°E---塔里木盆地三自然地理环境---干旱地形: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山岭阻隔特点:夏季高温少雨冬季寒冷干燥,大风日数多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原因---离海洋越来越远)水文:地表水贫乏,河网密度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塔里木河植被:贺兰山以东草原为主、以西荒漠为主有大片戈壁和沙漠(外力作用---物理风化和风力侵蚀、风力堆积),土壤发育差四人文地理农业:畜牧业: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产草量减少,载畜量减少,内蒙古牧区—贺兰山以东,新疆宁夏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地区原因--气候变异,人类过度的经济后动表现--耕地草地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自然条件下可形成荒漠;有植被难以生长植被为荒漠化,植被与土地的关系)一西北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原因:气候---基础条件:物质条件---大量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气候异常---多年持续干旱,加剧荒漠化进程2 人为因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过度樵采---干旱缺乏能源的地区过的放牧---牧区掘井过度开垦---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水资源利用不当-用水紧张绿洲荒漠化、次生盐渍化(有水就是绿洲,无水就是沙漠)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内容:预防;扭转;恢复2 原则:3 措施:①合理利用---农作区;牧区;干旱河流②利用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绿洲区;缺水区(因地制宜,植被与水资源的关系)③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⑤控制增长,提高素质⑥恢复自然植被是防治沙漠化的有效措施⑦生物固沙、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西南喀斯特地貌区(云贵广西等地)石漠化严重原因自然原因:雨季长,降水多,降水强度大,对地面冲刷强烈地形起伏坡度大水流速度快侵蚀严重土壤层薄且贫瘠,易造成水土流失人为原因:人口激增;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滥垦耕地、砍伐薪柴等造成地表植被破坏,使土地裸露,失去保护二江南丘陵----红漠化(水土流失)三黄土高原---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四土地此生盐渍化原因自然原因:西北地区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大量盐分在地表积累华北半湿润地区,降水集中雨季短,春秋季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大量盐分在地表积累人为原因:农业灌溉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排泄,排水不排盐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一范围:二定位:45°N,120°E---45°N,90°E—;40°N,90°E---三自然地理环境地形:东部--- ,西部---气候:类型:成因:特点:自东向西降水量(原因--- )水文:地表水贫乏,河网密度小,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植被:贺兰山以东__为主、以西__为主有大片__和__(外力作用---__和风力__、风力__),土壤发育差四人文地理农业:畜牧业: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__,产草量__,载畜量__,内蒙古牧区—贺兰山以东,新疆宁夏牧区—高山草场灌溉农业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原因表现一西北荒漠化的成因1 自然原因:---基础条件:物质条件---动力条件---气候异常--- ,加剧荒漠化进程2 人为因素:(主要因素)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②不当,对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掘井用水紧张、绿洲荒漠化、次生盐渍化二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 内容:预防;扭转;恢复2 原则:3 措施:①合理利用---农作区;牧区;干旱河流②利用措施和措施构筑防护体系---绿洲区;缺水区③调节、、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问题⑤控制增长,提高素质⑥生物固沙、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三北防护林体系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和现状1 作用---- 自然资源环境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 现状--- 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二热带雨林1 分布规律--- 赤道两侧、大陆向风地带南北纬15°--25°2 集中分布区--- 东南亚地区、非刚果河流域、南美亚马孙河流域(最大原始森林)3 全球环境效应①固定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地球之肺②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④人类医学宝库4 生态的脆弱性①优势--- 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②脆弱性---养分在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易被人类破坏土壤贫瘠破坏后很难恢复(土壤贫瘠的原因--- 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高温多雨的淋洗)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 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借助外资、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2 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①直接原因人类开发具体行为过度的迁移农业;采矿修路城镇建设;商业性伐木;开辟大型农牧场②根本原因人口增长可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发达国家的无度需求及跨国投资手段四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 长远--- 保护保护短期--- 开发第一位2 热带雨林的保护三江平原沼泽形成的原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多雨河网密集,有春汛夏汛凌汛现象,地下水位高季节性积雪融水地势低平排水不畅纬度高气温低蒸发弱有冻土减少下渗湿地的生态效益调节气候涵养水源调节径流蓄洪防旱---地球之肾保护生物多样性降解污染物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一森林的作用和现状1 作用---- 资源资源---大自然的总调度室2 现状--- 林和林二热带雨林1 分布规律---2 集中分布区--- 、、(最大原始森林)3 全球环境效应①固定释放 -----地球之肺②促进全球,调节全球③最古老的的植物群落---- ④人类宝库4 生态的脆弱性①优势---②脆弱性---养分在内易被人类破坏土壤破坏后很难恢复(土壤贫瘠的原因--- )三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1 开发计划---修建横贯公路;移民;投资开发2 热带雨林被毁的原因①直接原因具体行为;;;②根本原因四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1 长远---短期--- 第一位2 热带雨林的保护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能源资源的分类1 按形成来源分:来自太阳辐射能---来自地球内部能---核能、地热来自天体引力能---潮汐2 按利用规模分: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新能源---3 按性质分:非可再生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核能可再生能源---一资源开发条件资源位置、交通市场(因地制宜)1 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大同、河东)、分布范围广、开采条件好、煤层气丰富2 市场广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3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二能源基地建设1 我国能源面临的挑战2 建设措施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外运能力---铁路为主、公路为辅加强煤炭的加工转化---建坑口电站、发展炼焦业三能源的综合利用1 问题:生产结构单一、开采成本上升、面临其他能源挑战环境问题严重2 三条产业链: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3 成就:单一多元、产业结构升级四环境的保护与治理1 问题: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2 措施①生态环境建设模式:生物和工程措施、土地复垦—农业生产基地②提高煤的利用率、综合利用技术清洁生产③三废的回收再利用技术循环经济④调整产业结构:重化工业、其他产业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一水系、分水岭、流域发源地---保护植被流域具有整体性河谷平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水质保护二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决定河流利用方式、流域开发方向1 位置2 地形:多山、起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陆路不便、航运作用突出3 气候: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暖湿润,水热丰富水热配合欠佳---不利种植业4 水系:水系发达、与密西西比河相通水文---水量丰富、水量有季节变化、无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5矿产资源丰富三流域的早期开发及其后果1 18世纪下半叶---农业发达、环境优美2 19世纪后期①问题:土地退化、植被破坏、环境污染②原因:人口激增、人类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3 20世纪30年代---贫困四流域的综合开发核心---河流的梯级开发;结合资源对流域综合开发;恢复和治理生态环境①防洪②调节局部小气候③发电:水电、火电、核电---高耗能工业④灌溉⑤水产养殖⑥航运⑦旅游⑧提高水质⑨土地利用第一节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区域---农业区位因素---农业发展方向---区域内部差异---因地制宜一地理条件1 范围、位置、地位2 自然条件:①气候(光照;气温---积温(无霜期)、气温年较差、气温日较差;降水---年降水量、季节分配)---农业类型、生产品种、耕作制度、生产季节温带季风气候---种植业:喜凉作物、一年一熟、4—10月春播夏管秋收②地形—农业类型(平原—种植业,山地丘陵---林牧业)高原---内蒙古高原平原---东北平原有利于多种经营山地---大小兴安岭、长白山③土壤---黑土、黑钙土④水源---松花江、嫩江、辽河3 社会经济条件①市场广阔:工业原料、国内、国际市场②交通便利对外联系密切③人口密度较低,农场规模大④机械化水平高,工业是保障⑤科技有优势⑥开发晚,生态环境好二农业布局特点1 农业区位因素内部差异气候:气温、降水;地形2 三大农业区①耕作农业区---平原---玉米大豆小麦水稻②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长白山、丘陵、辽南③畜牧业区---高原、松嫩平原西部、林区草地---羊牛马三商品粮基地建设1 地位2 特点①农场规模大②大规模机械化生产③地区专业化生产④商品率高四农业发展方向1 环境问题---环境和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2 农业发展方向①平原农业发展方向②西部草原区农业发展方向③山区农业发展方向东北地区:温带季风气候优势:光照充足雨热同期-----种植业无霜期180天---80天,年降水量300---1000mm---一年一熟夏热---有利于作物生长;冬冷---农作物病虫害少,用农药少;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土壤肥沃;冬季积雪春季融化,缓解春旱;冬闲可发展副业气温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劣势:低温冻害水旱灾害频繁水热不如亚热带季风气候丰富画图:东北地区轮廓120°E 125°E 130°E 135°E40°N 45°N 50°N 55°N大小兴安岭、长白山、辽东丘陵、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乌苏里江第二节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发展中国家----优惠的政策一对外开放的前沿1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第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比重下降,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2 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3 良好的区位---位置、土地、劳动力、水源、市场、交通、政策4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1 工业化的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时间:1979---1990年;区位因素:优势---位置、土地、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侨乡,劣势---基础、科技、矿产资源;主导产业:劳动力导向型产业;成就--- ;问题---②第二阶段时间:1990年以后;区位因素变化:地价上涨、工资提高、政策优势不明显、工业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产业升级:高新技术产业;成就---2 城市化进程城市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三问题与对策1 问题①产业升级面临困境与长江三角洲相比---基础技术人才处于劣势;腹地范围小②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③生态环境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较少2 对策①产业结构调整---广州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②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香港广州深圳分工与合作③加强规划与管理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自然资源:可再生:气候、土地、水、生物;非可再生:矿产天然气分布:西多东少南多北少---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陕甘宁的鄂尔多斯西气东输概况:一线:新疆塔里木轮南---上海;新甘宁陕晋豫皖苏沪;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黄土高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荒漠、温带草原、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三过黄河一过长江二线:中亚—霍尔果斯口岸---珠江三角洲一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1 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东部:消费量>生产量;西部:生产量>消费量---分析原因2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消费比重3 油气开发的重点在西部---稳定东部、发展西部二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 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把资源优势化为经济优势2 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缓解能源紧张,调整能源结构;促进化工电力工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就业机会)3 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东西部协调发展4 缓解交通运输的压力5 对环境的影响:东部---改善大气质量西部和沿线---推广天然气,减少对植被的破;工程建设注意保护环境第二节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产业转移的概念和分类(区域和国际)一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目的:提高利润---降低成本,扩大市场1 劳动力---数量、素质、工资(东亚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2 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发展中国家改善投资环境)3市场因素---开辟国际市场、避开限制总结---影响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位置(距离)、国际经济形势、土地、水源、矿产资源、市场、交通、政策、科技、劳动力、基础(工业协作条件、基础设施、经济基础、农业)、原料、动力二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创新地---扩散---整个地区经济发展1 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发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轻工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2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国际分工与合作、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3 改变区域地理环境发展中---乡村变成城市环境污染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4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移出地---失业人口增加移入地---缓解就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