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_1350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心得体会
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心得体会一、引言2024年小学数学课程设计思路心得体会旨在探讨未来小学数学课程的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对课程设计的思考和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课程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评价方式的改进等。
二、课程目标的确定1.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今天的社会对创新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尤为重要。
未来小学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培养数学兴趣和数学能力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基本数学能力的关键时期。
未来数学课程应注重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积极的学习态度,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三、教学内容的选择1. 知识的整合与扩展未来数学课程应注重对各个数学知识单元的整合和扩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可以引入数学建模和信息技术等新颖的教学内容,通过实践性任务和项目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探索式学习与启发性教学未来数学课程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实践活动,例如数学游戏、数学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四、教学方法的创新1. 多媒体教学的应用未来数学课程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图文并茂、动画演示等方式,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知识更加形象化和易于理解。
同时,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和教育APP等工具,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
2. 创新性教学方法的探索未来数学课程应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改革,例如探索性学习、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
通过这些创新性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改进1. 综合评价的引入未来数学课程评价应注重综合评价,不仅仅局限于笔试成绩。
小学数学人教版(2024)六年级下《数学思考2》教研课表格式教案设计
《数学思考2》教案设计本节课我们继续来研究这样的推理问题。
二、新课讲授六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2个班长。
开班长会时,每次只要每班一个班长参加。
第一次到会的有A、B、C;第二次有B、D、E;第三次有A、E、F。
请问: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同学们班长开会时有什么要求?一次每个班要有一个班长参加,并且只要一个班长参加。
那到底哪两位班长是同班的呢?学生探究完后展示学生的作品。
先分析题意,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每次只要每个班一个班长参加。
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交流汇报,通过对学生不同方法的观察对比,让学生感受用文字表达和用图形表达的优劣。
让学生能在题目中提炼关键信息,培养写生的审题能力。
学生自主探究后再汇报交流。
通过展示同学们的不同方法,让学生再对比中感受不同方法的优劣,并感受到用图形能更直观。
表格法也能更清晰地表达推理过程。
三、巩固提升1、有一个正方体的6个面分别写着A,B,C,D,E,F,下面是这个正方体的不同摆放。
请问:哪两个面是相对的?2、王阿姨、刘阿姨、丁叔叔、李叔叔的职业分别是工人、教师、医生中的其中一种。
王阿姨是教师,丁叔叔不是工人,只有刘阿姨和李叔叔的职业相同。
请问:他们的职业分别是什么?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独立思考后,汇报。
学生汇报学生先独立思考。
交流汇报。
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排除法进行推理,让生学生感受到排除法在几何中的应用。
通过练习,熟悉排除法推理,熟练利用表格进行推理。
解决问题很方便。
利用图形推理很直观......五、作业布置课本P102 5,6,7.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推理的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有序思考方法上的指导有点少,有布置学生做课前预习,应该在课堂上展示学生的预习单,并且叫学生上去分享他们的想法,比在课堂上随机点名更有针对性。
另外时间分配的不合理,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完成练习。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思考(含示范课课程设计、学科学习情况总结)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思考第一篇范文: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思考在当前教育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设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一名特级教师,我深知教学课程设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本文将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实际,从课程目标、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初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课程目标设计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初中阶段所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内容选择与组织1.遵循课程标准:以教育部制定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发展需求。
2.注重知识体系:整合数学知识,构建系统化的知识框架,使学生能够有序地掌握数学知识。
3.贴近生活实际: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素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4.注重培养能力:在内容选择上,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数据分析、空间想象等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启发式教学:教师应以引导为主,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实践性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评价体系构建1.多元化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2.激励性评价:以鼓励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3.个性化评价: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
4.评价体系反馈: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五、教学资源整合1.教材开发:结合课程标准,编写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教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024年数学课备课及教学设计心得体会(2篇)
2024年数学课备课及教学设计心得体会好的教学设计是教学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加上老师潜移默化的指导对教学成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现在教学理念教师教学如何使用教材教学,是对教师教学评价的依据之一,但不能否定教材的编排具有逻辑的意义。
因此,如何内化学生成为自己的认识,是要教师在课堂中如何使用教法进行加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想素材,使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最后概括为自己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训练,尤其是数学教学,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撇开事物的具体形象,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获取新的知识。
一、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1、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2、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
3、在教学中提出质疑,让学生通过检验,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积极主动寻找问题,主动获取新的知识。
4、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5、整个课堂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师生平等关系,不断鼓励与赞赏学生,形成互动。
二、设计质疑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参加实践获取新知识。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
关于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一自从国家教委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课程计划》中,规定了“课程包括学科和活动两部分”以后,关于活动课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要开设活动课?活动课有没有教材?活动课怎样上?等等一连串问题,越来越成为广大小学教育工作者经常议论的话题。
要搞清楚这些问题,必须对我国十几年来教育改革的进程做一个简略的回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大潮波涛汹涌,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开了人们的视野。
广大教育工作者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到教育改革的洪流中去。
教育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新教材、新教法犹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大地上涌现。
特别是一九八三年十月一日,邓小平同志为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发表以后,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改革的着眼点,逐渐从加强双基,培养能力转向使学生既要掌握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充分发展个性特长,尤其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以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需要。
正是在这样一种强烈的改革意识推动下,小学教育改革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从教室扩展到校园,从单科扩展到整体,从教材、教法改革扩展到课程改革,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发展到成功教育、愉快教育……逐步从仅仅着眼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转向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句话,从应试教育逐渐转向素质教育。
面对21世纪,我国几十年实行的单一化的数学学科课程体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们必须吸取世界上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结合十年改革的新鲜经验,创立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学课程体系。
开设数学活动课,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高瞻远瞩,所采取的一项重大举措。
纵观世界课程发展史,在课程设计上存在三种有代表性的理论。
第一种着眼于学科,强调按知识体系设计课程;第二种着眼于学生,强调按学生需求设计课程;第三种着眼于社会,强调按社会需要设计课程。
三种理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由于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推出之前,历次全国统编小学数学教材,基本上都是学科取向的产物,这就给人一种错觉,以为数学教学只有学科教学这样一种形式。
2024年数学课备课及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本(2篇)
2024年数学课备课及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本通过学习《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这个课程,我明白了这个课程主要是对课程的设计提出的要求。
文章结尾的一段话让我感触颇深:“教师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让学生看清核心概念是很重要的。
围绕核心概念,按照数学思想指引的方向,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一、让学生做更大一些的事情。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上应当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把从老师那吸取到知识自己再体验加工最后变成自己的知识,而不是满堂灌。
这样的话学生对新学的知识可以有深刻地体会,并且能在生活中灵活运用,这样可以说已经达到了数学的目的了。
二、要改变以往将知识点简单拼盘式的教学,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以往上课时一般都是注意到这节课目标没有考虑到以后在其他方面都能用得到,只认为只要暂时掌握这个单元的知识即可,谁知在以后的学习往往都有紧密的联系。
例如因数倍数的知识点到了分数这方面的就要用到了,由此可以看来许多知识点往往就是个基础,我们要把这个知识点打好了,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将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以我对将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是非常的必要的,我们并不只是单单看现在的还要开未来的,要高瞻远瞩。
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多种方式将教学过程拉长,有目的、有方法、有实效地进行教学。
这个从实际出发的观点,非常的认同,每一班每一个学生都具有不同点和相同点,所以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知识水平来进行设计,过高让学生二丈摸不到头脑,过低让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没有一个探索的动力。
所以在备课时不但要备课本还要备学生,这样才能有效地收到教学效果。
总之,在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我们要高瞻远瞩,要注意学生的动手能力,能把数学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乐于钻研、善于思考、勤于动手的习惯,让学生有机会在不断探索与创造的氛围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价值。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学习体会3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学习体会 (2)《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一项政策文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标准。
在学习过程中,我有如下几点体会。
首先,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数学教育的总体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使得我们明确了学习数学的意义和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更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其次,标准对数学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设计和梳理。
课程标准对数学知识的选取和组织进行了科学规划,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数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
这使得我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能够提高我们的解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此外,标准要求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标准强调了数学的实际应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应用能力。
这有助于我们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最后,标准提出了评价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标准要求教师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同时,标准还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注重发现和培养学生的潜力。
总的来说,2024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对于提高数学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意识到数学能力对于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重要性。
我会继续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的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培养创新思维,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学习体会 (2)精选3篇(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4年版)》的学习体会:1. 更加突出实用性:新标准将数学的应用意义更加突出,强调学生掌握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
小学数学活动课的思考与实践把活动课提高到课程设置的高度来认识与安排,这是国家教委颁发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方案》中关于课程设置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课程方案》明确指出:“活动在实施与发展教育中同学科相辅相成。
”这就从教学法规的高度明确了活动课同学科课同等重要。
如何做到“相辅相成”?本文以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与形式为例,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开设原则(一)以小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为宗旨。
《课程方案》对小学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
关于发展小学生个性的要求,《课程方案》明确提出主要由活动课来担当,其教学目标就是“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二)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淡化选拔教育,做到“人人受益”。
小学数学活动课所说的“人人受益”,不应当以分数、成绩的提高来理解,应当从学生的个性要素得到发展予以解释。
从活动课参予程度讲,不要像组织数学课外活动小组那样,只允许少数数学爱好者参加,而应要求每个学生都参加。
从活动课的课程设计讲,在学科课为每个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条件下,为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提供发展空间;从活动课的教学效果讲,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能力和爱好都得到提高,这是受益。
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有的学生数学知识和能力提高不甚明显,但是通过数学的橱窗对观察课外天地,观察实际生活的兴趣产生了,这也是受益。
更有甚者,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虽然没有引起学习数学的兴趣,但这种活动课教学尝试在学生记忆中留下思维印象,能成为今后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参考,这也应该说是受益。
纵或阻塞了他们对数学的爱好,但通过小学数学活动课促使他们去爱好其它学科,也同样属于受益之列。
一言以蔽之,小学数学活动课的受益,就是指小学生的个性要素,主要指兴趣和情感,通过数学的载体而得到发展。
(三)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
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12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_数学论文_3.doc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兼及数学选修课程的思考_数学论文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
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5.制图与识图:使学生加深对数量关系图象、空间几何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初步掌握制图(含作图、画图)与识图(含视图、析图)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想象和在解决问题中应用图象、图形的数学能力。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7.计算机数学:使学生初步理解计算机的数学功能,掌握简单的计算机语言和程序,会使用计算机进行初步的计算、模仿、证明和求解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善于运用计算机从事数学性工作的能力。
2024《数学思考》说课稿范文
2024《数学思考》说课稿范文教学内容:本次说课的内容是《比例尺》。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的应用。
2. 能力目标:在比例尺的相互转换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的能力。
3.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或实际距离。
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过程:1. 谈话引入,导入新课。
在课堂开始之前,我会给学生出一个脑筋急转弯题目:一只蚂蚁不到20秒钟就从西安爬到了北京,你知道为什么吗?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入比例尺的概念。
让学生感知比例尺是由实际物体缩小而得的。
2. 检验课前自学成果。
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课前预习成果,解答以下三个问题:- 什么是比例尺?怎样求比例尺?- 比例尺有哪几种表现形式?有什么联系吗?- 在标注比例尺时,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我适时引导学生解答问题,确保他们对比例尺的概念和应用有清晰的理解。
3. 探究新知,突破难点。
首先介绍数值比例尺的概念,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了解比例尺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然后引导学生理解线段比例尺的表示单位不一致,通过展示多种比例尺的例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比例尺表达含义。
最后让学生总结求比例尺应注意的要点。
4. 实际运用。
让学生看例题,自我审题并找出已知与未知问题,尝试转化线段比例尺为数值比例尺。
通过学生解题和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比例尺的转换方法。
5. 多重训练,巩固运用。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层次,设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包括课本练习、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以巩固基础知识并提供挑战。
6. 全课总结。
在课堂结束之前,让学生总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加以补充和强化。
2024年《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模版(2篇)
2024年《中学数学教学设计》心得模版选修课《数学解题思维》课程总结为期____周的《数学解题思维》课程即将结束了,在这里,我将在这门课程中所学习的知识总结如下:数学教学理论知识:不管是哪一层次、哪一阶段的数学教学,都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这四个要素组成的一个系统。
在这个系统中,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要全面考虑他们在系统中的作用,而不能只重视其中之一二。
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实际水平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差异,它规定和影响着教学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他决定着教学过程的进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调控作用,调控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学生的发展水平。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动地建构数学认知结构,并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所以对于数学教学设计,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课程培养目标,来制定具体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过程。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所得所想谈一下中学数学教学设计。
一、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教师应该从传统的传道授业为主体地位的角色中作出相应的转变。
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新课标的教学要求,这种要求提出的目的是为了让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
只有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学习。
教师要从课堂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____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能够带动学生学习,例如活跃开放的的课堂气氛能够使学生放开思维,培养创造力。
教师要成为教学的研究者。
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参与到教学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要教好别人的前提就是拥有比别人更渊博的知识,只有这样才会发现别人学习的误区,给予别人意见,教师也是如此。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本(二篇)
2024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范本学习数学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乐趣。
2024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我们提供了更全面、更系统的数学学习体系,让我们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技巧。
在学习过程中,我体会到了很多收获,下面我将以____字的篇幅,为大家分享我的学习心得体会。
首先,2024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我们通过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分析和推理,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数学中有用,在其他学科和日常生活中也能派上用场。
通过数学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我的逻辑思维能力,还培养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2024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通过学习数学,我们能够掌握基本的数学运算方法,如加减乘除、分数运算、百分数运算等。
这些方法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还可以应用到生活中。
比如,在购物时计算折扣,计算概率和统计数据时,都需要运用数学。
通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学习,我不仅提高了我的数学运算能力,还能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再次,2024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数学建模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的过程。
通过数学建模,我们可以提高我们的问题抽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运用数学知识和技巧,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们。
通过数学建模,我学会了如何分析问题的结构和特点,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因素和主要矛盾,如何运用适当的数学模型和方法解决问题。
这些能力不仅在数学中有用,还可以应用到其他学科和实际工作中。
最后,2024年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思维是指在数学活动中,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和原理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通过数学思维,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概念、原理和定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使学生熟练掌握日常生活中有关家庭生活、市场交换、社会交往、日常活动和生存 环境等方面的数学知识及技能,培养学生善于理解、精于运筹、乐于生活的数学能力。
1.具有系统的应用体系。即与一定的特长目标相关联,有助于学生增长才干并习得一技之长,进而使学生 顺利走向社会生活或进一步学习发展,切不可为了活动而活动。
2.紧扣学科教学大纲。学科教学大纲的内容编排本身蕴涵了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我们可以依照数学 学科教学大纲的知识单元(适当调整或拓宽),配以相关素材设计,安排数学活动,以充分利用学科课程的知 识技能及其业已获得的成熟性,降低活动课师资培训的难度。可以明确,活动特长与学科内容的相关性越强, 它们的整体功能会越大。
课程安排:每门数学活动课按每两周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进行设计安排。
课程设置:根据学生发展,知识体系、社会需要等因素和数学活动的总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如下 九门数学活动课程。
1.数学交流:力求内化学科知识,反映“双基”结构,渗透思想方法,强化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联系事物 ,澄清思维和加深理解,培养学生善于表述、解释、讨论、评价的数学交流特长。
4.体现“五育”整合的功能。特长性数学活动遵循“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哲学基本理论,其教学应 该使学科教育培养的认识能力得以升华,不断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实践能力,这是具有深层意义的智育;学生的 主动活动,应是实现由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习惯转化的实践活动,也是学生理解规则、体验美感、领略自由的 实践过程,成为德育和美育的现实途径;活动课无疑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它本身就是体力、意志力 的锻炼与运用,有利于人脑两半球机能的平衡协调发展,从而促进学生智慧潜力的开发;活动实践中每一个物 化的劳动成果,都将有力地完善着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义务教育阶段尽管存在小学后的分流情况,但从教育战略、课程策略及培养目标来说,义务教育阶段有着 鲜明的整体性,小学和初中不应该各自为政。本文拟出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活动课程设计,并兼及数学选修课程 的思考,以求抛砖引玉,促进《课程计划》的顺利实施。
一、关于数学的活动课程(特长性、应用性、趣味性)
3.合乎有效学习的基本原理。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认识规律(显现认识的三个层次:是什 么、为什么、怎么用);展示探究过程(理性地再现知识生成过程,通过循序渐进的思维阶梯使知识、情感、 意志相互结合,帮助学生形成自学能力);实施活动方法(使经验、思维、方法融为一体,让学生获取终身受 益的精神文化力量和实践能力);内化教学功能(要易于反馈、迁移,实现知之→好之→乐之的转变,便于学 生自学)。
数学交流课程,既要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提供了人类交流信息的有力手段,又要切实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听、 说、读、写能力和认识、应用能力。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就理应具有数学交流特长。
2.速算(含计算器活用):使学生通过心算、笔算、珠算及计算器操作等途径,熟练掌握简、易、好的算 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善于快速进行日常的加、减、乘、除、开方计算和帐表算、传票算等的速算特长。
课程即课业(教学内容)的进程,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规划出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学资源及教学过程之 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期望课程的学科和活动两个系统合理设置,产生多种价值。笔者认为按“人人掌握有用的 数学”的要求优化学科课程以培养素质,开设活动课程以发展特长,并进行有关学科和活动的全面考核,应该 是一种可取的思路。我们应该树立全面、科学的课程观,让学科和活动这两个轮子一起旋转,切实发挥它们的 整体功能,并设置选修课程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使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走上一条“愉快”教育与“成功 ”教育完美结合的道路。
(二)观念型选修课: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的存在和发展、理论与应用、逻辑性及抽象性,懂得数学的价 值,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促进完善科学观及世界观。
其教学内容包括数学与历史、数学与社会、数学与未来、数学与科技、数学与文化、数学与思维、数学与 成就、数学与自然、数学之美,共九个专题,课程安排可以每学期按年级集中对九个专题各开设一次讲座(约 每两周开一讲)。
二、关于数学的选修课程(迁移性、广泛性、通俗性)
《课程计划》指出,要“以必修课为主,初中阶段适当设置选修课”。数学选修课程,要适应学生个性发 展,顺应学生分流需要,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在突出迁移性、注重广泛性、贯穿通俗性的原则下,为有不同志 趣、各种爱好的学生提供广泛、充分的选修类型,为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特长及培养多样化人才服务。选 修课教材的编写既要落实课程目标,又要能成为通俗读物。
随着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初中毕业应成为每个公民人生旅途的中转站,社会需要的分流点。数学教育不 仅要给初中毕业生以“双基”和能力的素质,还应使之获得相应的特长(这特长是技能的提高、是专长的基础 ),以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地步入新的人生旅程。这是义务教育及《课程计划》的精神实质。既有素质又有特长 的人,在下一世纪必定具备更强的生存能力,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9.数学竞赛:这是对数学学科教学要求的提高和扩展(应降低现有难度,渗入研究方法)。要在学科教学 大纲的能力要求范围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灵活运用数学的能力,更加熟练地掌握数 学的方法与技巧,培养、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和数学才能。
目前,数学竞赛的普及呼声越来越高,企望通过降低难度去面向全体学生。笔者认为,数学竞赛的难度确 应降低到一个合理的普及水平,但再要求普及参加则未必可取,因为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较之只是 同一的“标准件”更能符合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
(三)数学活动课程设计
性质与功能:陶冶情操、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发展特长。
总目标:使学生提高认识、学会实践、获取才干、习得特长。
教学要求用语:对知识分为理解、掌握、应用(运用)三个层次;对技能分为会、熟练、善于(擅长)三 个层次。
活动方式:按学生选学的课程门类编班组织活动或作为兴趣小组组织活动;以游戏、故事、谜语、趣味数 学、操作、制作、参观、应用实践或提供有关的阅读资料等为活动形式。
(一)活动认识
我们应该确认:活动课程是以学生发展、知识体系及社会需要等因素为依据,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的 主动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实践特长为主的课程。通常称谓的课外活动,是弹性极大的一种辅助性学科课程 形式或思想品德教育活动。这里,“课外”指的是国家安排的正式课程之外,“活动”泛指各地安排的各种教 育性非正式课,故课外活动与活动课程不可同语。活动课程的开设意义不在于它与杜威当年搞的“活动课程” 究竟有何异同,而在于它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独特功能及其有效、顺利地实施。
《课程计划》设置的活动有:晨(夕)会、班团队活动、体育锻炼、科技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传 统活动等。按其“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可知,科技文体活动属于技能性活动,其它活动为常规性活动。科技 文体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增强兴趣,拓宽知识,增长才干,发展特长”。这里,“发展特长”既是出发点又 是归宿,我们应该确立将《课程计划》中的技能性活动上升为特长性活动的实施思路。由于数学的“三性”特 点(尤其是广泛的应用性),以及现代社会对基本数学(不同于基础数学)的普及需要,笔者认为应设立专门 的数学活动课,以发展学生的普及性数学特长。这种特长对小学、初中毕业生来说,是已获得知识的应用,是 已具有技能的提高,是进一步发展专长的基础,能使他们顺利地适应社会需要和社会发展(义务教育数学教学 大纲明确了数学的应用问题,并安排了与解直角三角形和统计有关的实习作业,但远没有上升到特长课的位置 )。
“活动在实施全面发展教育中与学科相辅相成”,它们是同一促进学生发展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学科课 程以培养素质、打好基础为主旨,编排上侧重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其教学中间或进行的实验、参观、演示、 练习等直观性活动,是理性间接经验习得过程中必要的感性认识;活动课程则以增长才干、发展特长为主旨, 它强调学生认知发展的心理顺序,注重学生的亲身实践,以直接的体验、探究及发现为认识途径。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选修课,同样可以保持一致的连续性(即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开始设置)。事实上,如 若前述数学活动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程得以实施,则九门数学活动课已可成为选修课对象。
根据数学选修课的设置目标,笔者拟设义务教育阶段的以下三类(四门)数学选修课程。
(一)特长型选修课:课程为前述九门数学活动课之一。每个学生在必修(选择性必修)两门数学活动课 的同时,以另外七门数学活动课之一作为他(或她)的选修课。
3.数据处理:使学生初步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解释和处理数据的数学方法,并善于在尝试、解 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寻找关系,探究随机现象,进行数据处理(含数值计算)和预测。
4.计(测)量与估算:使学生加深理解计量及换算的意义,测量的特征过程,初步掌握计量、测量、估测 、估算的策略和方法,善于在数量、测量、计算、决策和解决问题中应用估算,并会判断结论的合理性,提高 处理数量关系和随机现象的能力。
现代社会确是人人需要数学,义务教育阶段正是实现“大众数学”目标的第一阶段。如何设置、开展这一 阶段的数学活动才是合理、可行的呢?笔者建议在突出特长性,注重应用性,贯穿趣味性的原则下,将义务教 育阶段的数学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要及学生个性发展结合起来,设置较为完整、全面、独立的特长性数学活 动,供学生选择参加(每个学生选学其中两门活动课),以使学生成为各具特色的“标准件”,让人人都有个 性健康发展的天地。数学活动的课程门类和内容编排在整体上还要符合以下四点:
(二)设置思路
国内已开展了不少数学活动试验,如数学竞赛、电脑学习、速算训练等等,还有综合的应用性问题的有关 数学活动也在各地有所开展,它们不同程度地增强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如北京市1993年举办了首届“方正 杯”中学生数学知识应用竞赛,并于1994年暑期编出了以数学应用为内容的初中课外活动教材。而应用性问题 十分复杂,若把它作为一个以社会为基础的综合课题来研究实施,要求每个学生接受全面的应用性训练,则有 可能把数学教育改革引入一个新的误区,将学生推入一个新的苦海,80年代的应用题考试给当时带来的结果就 是例证。因为这实在是企业(用人单位)、社会及数学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要求得太过分了,也不符合义务教育 及“大众数学”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