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芭教案

合集下载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通过阅读《素芭》,让学生了解印度农村社会的生活现状,体验素芭的内心世界,培养学生对弱者的同情心和关爱。

1.2 教材简介《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哑女素芭在封建社会中的悲惨命运,通过素芭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和封建制度的压迫。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素芭的命运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人物分析2.1 素芭素芭是小说的主人公,她天生哑巴,无法表达自己的心声,承受着世间的冷暖。

通过分析素芭的形象,使学生感受到她的善良、坚韧和不幸的命运。

2.2 母亲母亲是素芭的亲人,她关爱素芭,但也在封建礼教下,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

分析母亲的形象,让学生体会亲情的伟大和无奈。

2.3 库森库森是素芭的丈夫,他是一个粗暴的人,对素芭实施家庭暴力。

通过分析库森的形象,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男性的霸权和对女性的压迫。

第三章:情节分析3.1 素芭的童年素芭的童年充满了快乐和自由,她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感受素芭内心的纯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素芭的婚姻素芭的婚姻充满了悲剧,她被迫嫁给库森,遭受家庭暴力。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了解封建社会中女性的地位和命运。

3.3 素芭的觉醒素芭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后,终于觉醒,选择离开库森。

通过分析这一情节,让学生感受到素芭的勇敢和自强。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不幸与抗争讨论素芭命运中的不幸和她所进行的抗争,引导学生思考命运与社会背景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4.2 关爱与责任探讨作品中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和对社会责任的承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不公平现象。

4.3 自然与文明分析作品中自然与文明的对立和融合,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学生表现评价学生在课堂讨论、作业和考试中的表现,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

5.2 教学效果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泰戈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阅读相关评论和资料,为课堂讨论做准备。

《素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素芭》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素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素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1《素芭》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素芭,即素描芭蕾,是现代芭蕾舞中的一种形式,它是绘画和舞蹈的结合体。

在素芭的表演中,舞者需要根据音乐节拍和曲调,以及舞台上的道具和布景,进行形体和肢体的协调运动,同时还要将表演和情感表达融入其中。

因此,素芭教学设计对于舞蹈学习者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素芭教学设计中包括了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材和教具的选择、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的确定等。

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需要明确素芭舞蹈在技巧、表现和情感方面的要求,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方向和目标。

在教材和教具的选择上,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技能水平和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素芭教材和教具,以及掌握教学素材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教师还需要确定教学方法和评估方式,以确保课程的高效率和学生的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采用一些灵活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听讲、示范、体验和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镜子前,模仿教师的身体动作,并逐渐加深动作的难度,学习基本的素芭动作;然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曲调和动作变换,创造出自己的舞姿和表演,提高表现力和舞蹈感受力。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互相学习和反馈,共同提高素芭舞蹈的水平和品质。

在评估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评估方式,如小组演出、个人评估和互评等,综合评价学生的舞蹈技能和表现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性格特点,及时给出指导和反馈,鼓励学生坚持努力,并激发其对素芭舞蹈的热爱和探索。

综上所述,素芭教学设计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素芭舞蹈的品质。

一个好的素芭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素芭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同时还需要教师具备创新和探索的精神,不断开拓素芭舞蹈的新境界和美感综合以上内容可得,素芭教学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和需求,以及舞蹈的基本要求和美感。

教学设计5:第7课 素芭

教学设计5:第7课 素芭

素芭【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眼睛赏析素芭这一人物形象;深入感悟文章主题,培养学生于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中探究主旨的小说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探究人物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独特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小说中对女性的同情,对野蛮文化制度的批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在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把握小说主题;通过素芭的眼睛来解读人物的形象,寻找人物悲剧之因。

【教学难点】理解典型形象代表典型环境,思考作者塑造这一悲剧形象的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一、作家与作品1.齐读泰戈尔诗歌《飞鸟与鱼》,感受无法言说的痛。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2.作者介绍。

泰戈尔(1861年—1941年)是一位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他一生共写了50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1500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是一个伟大诗人,诗集作品如《吉檀迦利》(诺奖获奖作品)《飞鸟集》《眼中沙》《园丁集》《新月集》等。

泰戈尔不仅是为伟大的诗人,而且是一名小说的创作巨匠。

他一生创作了93篇短篇小说,被称为“孟加拉语短篇小说的奠基人”,英国著名文学家汤普森评价他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二、故事与情节1.概述小说主要情节:《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

素芭是一个哑女,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被身边的人嫌弃、厌弃,后来被父母骗嫁到远方。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师简介1.2 作品背景介绍1.3 作品主题探讨1.4 教学目标及方法1.5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二章:人物形象分析2.1 素芭形象分析2.2 人物关系梳理2.3 人物性格特点探讨2.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三章:情节分析3.1 故事情节梳理3.2 情节设置的作用3.3 重要情节分析3.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作品主题概述4.2 主题相关情节分析4.3 主题的现实意义4.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五章:艺术特色分析5.1 作品的艺术风格5.2 文学手法分析5.3 人物塑造技巧5.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六章:文学背景与时代精神6.1 《素芭》的文学背景6.2 印度社会文化与《素芭》6.3 作品的时代精神分析6.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七章:象征手法与寓意解读7.1 作品中的象征手法7.2 寓意解读与主题深化7.3 象征手法在文学创作中的意义7.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八章:比较研究与批评视角8.1 与相关作品的比较研究8.2 文学批评视角下的《素芭》8.3 不同批评视角下的作品解读8.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九章:创作技巧与启示9.1 泰戈尔的创作风格与技巧9.2 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9.3 文学创作与人生体验9.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阅读10.1 课程总结10.2 作品拓展阅读推荐10.3 文学鉴赏与批评能力提升10.4 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人物形象分析补充和说明:在分析素芭的形象时,要关注她作为一个哑女的形象如何体现她的内心世界,她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如何展现她的性格特点。

要注意她与动物的亲密关系,如何体现她对自然的感悟和理解。

重点环节2:情节分析补充和说明:在分析情节时,要关注素芭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如何推动情节的发展,重要情节如何体现作品的主题。

要注意情节的设置如何吸引读者的兴趣,如何使读者产生共鸣。

重点环节3:主题探讨补充和说明:在探讨作品主题时,要关注作品如何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冲突,以及人的内心世界。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素芭》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素芭在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保持内心纯洁和坚强的故事。

通过学习这部作品,让学生了解印度文化,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1. 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2. 把握素芭的形象特点及其所蕴含的价值观;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1.3 教学内容1. 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及其作品简介;2. 素芭的故事背景及主要情节;3. 素芭的形象分析及作品的主题思想。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简介2.1 泰戈尔简介2.1.1 生平和成就Rabindranath Tagore(11-1941),印度著名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

他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印度人。

他的作品涵盖诗歌、小说、戏剧等多个领域,对印度及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1.2 文学特点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具有浓郁的印度传统文化色彩,强调人性、爱、美、自由等主题,风格优美、抒情,充满哲理。

2.2 《素芭》简介2.2.1 作品背景《素芭》发表于1916年,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以印度农村为背景,描绘了主人公素芭在封建家庭和社会压迫下,保持内心纯洁和坚强的故事。

2.2.2 作品主题《素芭》通过素芭的形象,传递了作者对封建礼教和世俗观念的批判,强调了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粹的部分。

作品展现了泰戈尔一贯的抒情风格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第三章:故事背景与主要情节3.1 故事背景《素芭》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的印度农村,当时的社会风气保守,女性地位低下,封建礼教严重。

素芭的生活环境充满了压抑和束缚,这为她的命运埋下了悲剧的伏笔。

3.2 主要情节素芭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将她许配给一个年长得多的寡妇,希望借此改善家庭境况。

素芭婚后生活并不幸福,但她始终保持内心的纯洁和坚强。

在一次意外中,素芭失去了声音,这使她更加孤独。

她依然勇敢地面对生活,用自己的方式与外界沟通。

《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相关推荐《素芭》教案《素芭》教案课题素芭第1 课时(本节共 2 课时)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

能力方法体会小说中细腻的肖像描写和心理描写情感意志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重点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难点第一章中的人物肖像描写的作用教具 PPT课件板书设计章节情节 1 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 2 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 3 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 4 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 5 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 6 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一、导入在有关“人物”这个单元中,我们刚刚认识了一位俄罗斯少女娜塔莎,下面我们再来结识一个印度女孩素芭。

一起来学习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的小说《素芭》。

二、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还要操持一个四代同堂,上百口的大家庭,无力照看孩子。

14岁的泰戈尔还没有充分享受到母爱,母亲就病逝了。

母亲病逝后,泰戈尔由五嫂照顾。

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他们之间有着许多共同的语言。

他们一起游戏,一起讨论文学。

当泰戈尔成为诗人后,她是他的第一个有见识的评论者。

她对泰戈尔的一切作品都要仔细地审阅,使他免除了文艺家们常常容易产生的弊病——虚荣和缺乏自我批评。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

《素芭》教案完美版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背景介绍素芭是泰戈尔的一篇短篇小说,收录在他的小说集《夜间行车人》中。

故事发生在一个乡村小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素芭与周围人的交流与互动。

素芭是一个聋哑女孩,她用自己的方式感受世界,与动物和自然建立深厚的联系。

1.2 作者简介Rabindranath Tagore(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著名作家、诗人、作曲家和哲学家。

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得该奖项的印度人。

泰戈尔的作品主题广泛,包括宗教、哲学、爱情和自然等。

第二章:故事情节概括2.1 素芭的背景素芭是一个贫穷家庭的第三个女儿,因为父母想要一个儿子而感到失望。

素芭从小被遗弃,由奶奶抚养长大。

2.2 素芭的特殊身份素芭是一个聋哑女孩,她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她通过模仿动物的叫声和身体语言与周围的人交流。

2.3 素芭与自然的联系素芭与动物和自然之间有一种特殊的联系,她能够理解它们的需求和情感。

她经常与一只小鹿和一条狗一起玩耍,并与它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第三章:主题探讨3.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素芭与自然的联系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通过素芭的观察和体验,读者能够感受到自然界的美丽和和谐。

3.2 社会的排斥与接纳素芭在社会中遭受排斥,因为她无法用语言表达自己。

她通过与自然的联系和与动物的互动,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和归属感。

第四章:文学技巧分析4.1 叙述视角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视角,通过旁观者的眼睛来描述素芭的世界。

这种叙述方式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素芭的感受和经历。

4.2 象征手法泰戈尔在小说中使用了象征手法,如素芭与小鹿的关系象征着纯洁和善良。

这些象征手法增强了故事的深度和意义。

第五章:讨论与写作活动5.1 讨论问题学生讨论素芭与自然的联系对他们的启示。

学生探讨社会对不同身份的人的接纳与排斥问题。

5.2 写作活动学生写一篇文章,描述他们与自然的关系和与动物的互动。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概述《素芭》的背景及主题1.2 介绍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3 分析《素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2.1 简述主人公素芭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2.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2.3 讨论素芭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2 探讨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3.3 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素芭命运的影响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4.1 分析《素芭》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2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意义4.3 讨论莫泊桑在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方面的技巧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5.1 分析《素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意义5.2 探讨小说中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批判5.3 讨论《素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呈现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选取小说中的关键章节进行细读分析6.2 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元素6.3 分析小说语言风格和叙述技巧第七章:创作手法与文学传统7.1 探讨《素芭》中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元素7.2 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继承与发展7.3 比较莫泊桑与其他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第八章:文化与社会背景8.1 探讨《素芭》中所反映的19世纪末法国社会状况8.2 分析小说中的阶级与性别问题8.3 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批判第九章:读者反应与批评视角9.1 分析读者对《素芭》的接受历史与评价变化9.2 引入文学批评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9.3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第十章:拓展阅读与写作练习10.1 推荐与《素芭》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10.2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莫泊桑的叙述风格10.3 布置研究性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素芭》或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这十个章节的教案设计涵盖了《素芭》的教学内容,从背景知识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读者反应和批评视角,以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结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芭》教学设计
一、名言导入
朗诵《世界上最远的距离》: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别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不知道我爱你,而是爱到痴迷,却不能说我爱你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大家知道是谁的诗吗?泰戈尔的诗中有很多美丽的名言:
天空中没有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

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二、作者简介: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他的
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泰戈尔出生后,母亲身体不好,14岁时母亲就病逝了。

由五嫂照顾。

少年的泰戈尔与这位嫂子非常亲近,1884年,五嫂自缢身亡。

1902年比他小11岁的妻子,病逝了。

紧接着,他的二女儿也逝世了。

泰戈尔对于印度妇女
悲惨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都述说了妇女们不幸的生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为妇女鸣不平。

《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三、感知素芭
1、快速浏览课文第一部分,思考:素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眼睛
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齐读描写眼睛的句子并分析(5和6段)。

小结:作者正面描写了这双眼睛,其特点是大、黑、美、像落月、闪电、楚楚动人。

这双迷人的眼睛充满了内涵:有平静也有纠结,有活力也有丧气,有迷惘也有愤怒等,传递着她多情的内心世界。

2、如此美丽多情的素芭,她生活在怎样的环境呢?——优美的村庄。

朗读第二部分感受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这是一个美丽如画的地方:纯净,温暖,美丽,仿佛是远
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3、在这个唯美的村子里,美丽的素芭有朋友吗?齐读13和14段说说画面给你什么感觉?——彼此依恋,彼此关怀,也彼此理解。

4、素芭在高等动物中还有一个同伴,描写他们的画面美吗?听读17段感受他们之间的一点温暖。

四、理解素芭
1、素芭长得美,家里也富裕,自然会回应他,小动物也依恋他,朋友也亲昵地叫她,亲情、友情、爱情,似乎一样不缺,但是你觉得素芭快乐吗?为什么?——内心很孤寂。

2、小说《简爱》里简说,你不要以为我丑就没有灵魂。

泰戈尔仿佛也在借素芭之口说,不要以为我哑就没有灵魂。

可是好像素芭周围的人真的把素芭看做是一位没有灵魂的人物。

因此她内心特别孤寂。

作者是如何表现她内心的孤寂的?
(1)素芭在这一世外桃源般的世界里又怎么样?作者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环境?——以乐景衬哀情,这样美的风景,这一群其实并不坏的农人,却对素芭这个本该受到更多关怀的哑女显出极大的冷漠。

(2)作者为什么要将素芭与动物之间的友谊描写地如此细致、这么温馨呢?
温馨的画面让人几乎忘了素芭的不幸,她能够和无言的大自然亲密接触,和小动物们亲密交谈,可是他却不能获得人类的理解和关心。

正是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那些动物那里寻找安慰。

这个温馨的画面反衬了素芭的不幸和孤独。

(3)这个村里的人们是怎样对待可怜的哑女素芭吧。

为什么要写村人的态度(侧面烘托她内心的孤寂)?
父母:
“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

把这个残疾的女儿看作自己的负担。

“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终于可以扔下这个包袱了!
小结:可以看出父母对素芭是多么的冷漠,对女儿的内心对女儿今后的生活根本没有丝毫的担心。

在这里,我们看不到人性的美好,看不到亲情的可贵,只有欺骗和交易,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
村民:
“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对于这么一个可怜的孩子人们没有过多的同情,根本没有考虑她的感受,只是把她当作一个茶余饭后的谈资。

“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小结:人们似乎也把这个哑巴女孩看作是村子的一个耻辱,是一个不祥之物。

(4) 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玩伴,古赛家的小儿子帕勒达帕,他能理解素芭吗?他真的关心素芭吗?(找出能够表现帕勒达帕对素芭感情态度的句子并分析)
A、“在高等动物里,素芭还有一个同伴,但人们很难描述素芭与他关系的深浅程度,因为他会说话,而素芭是位哑女,他们的话语不会毫无差别。

”(关系深浅模糊,其实是没有)
B、“不管什么事,若有个同伴参与,帕勒达帕总感到十分高兴;尤其在钓鱼时刻,有一位不会说话的同伴,那是再好不过的。

”(只是一时的陪伴需要)
C、“这期间,一天下午时分,在河岸边,帕勒达帕一边专心致志地钓鱼,一边面带笑容问素芭:‘喂,素,我听说,你有了未婚夫,你准备赴加尔各答结婚?可别把我们忘得一干二净!’”
(漫不经心,没有丝毫的分别的惆怅,只是轻描淡写,并带有一种调侃的味道。


D、请同学们仔细阅读第四章最后两段,这里主要用了什么手法?这是心理描写,素芭渴望自己有用。

师请生朗读这一句:“哎哟!我真没想到,我们的素会有这么大的本领!”要求读出语气。

这是对素芭的梦境的描述,梦是现实的反映,或是潜意识的流露,从素芭的梦境里我们可以看出她对友情的渴望,对自身价值证明的渴望。

她的梦想最绚烂,她的现实最暗淡。

素芭越渴望越可以看出她在现实中得不到丝毫的承认。

素芭正处在成长的节点上,她和在座的各位一样,意识到了自我,有许许多多瑰丽的梦。

小结:素芭唯一的人类朋友帕勒达帕不理解也不关心她,只是对她的称呼显得亲昵一些而已;梦境的想象显得她更加可悲,从反面衬托了她的孤独。

3、美丽孤独的素芭结婚了,她的命运会有转机吗?请理解最后一段话。

素芭将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是亲人的负担、被世人冷漠、被丈夫抛弃,“除了心灵的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无声的哭泣。


五、探究“素芭”
问:想象一下素芭被抛弃后的情景?素芭为什么会陷入悲惨的境地?悲剧的根源是什么呢?
探究到此先说说你产生了哪些疑问:为什么小说中的丈夫马上可以再娶?为什么印度女性必须嫁人?明知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素芭的父母还“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揭露印度落后的婚姻制度对女性的戕害是泰戈尔小说的一大主题。

从这篇小说读出、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当时印度童婚制盛行,十岁出头的女孩子就得嫁人。

二、在印度,有94%的人口信奉印度教与回教,而这两种宗教都歧视女性。

女孩的地位很低,嫁人要破费家庭很多钱财,如小说第一章中的描写。

在印度,婚姻是许多女子的隐痛,因为印度盛行嫁妆,女子出嫁,如果没有体面的妆奁,易受夫家凌虐。

而且嫁妆不是结婚时一次付清,夫家在婚后多年还会不断需索,脚踏车,机车,电视或者洗衣机,妻子因为父母无力负担,而被夫家浇上汽油活活烧死的新闻,屡见不鲜。

还有因父母陪嫁不起而嫁不出自杀的。

父母为了女儿的幸福,不得不勉力营治,女儿于是成为家庭的包袱。

三、女孩如果不能出嫁将是父母的耻辱,甚至会被逐出种姓。

展示泰戈尔《吉檀迦利》的一首诗歌
我要唱的歌,直到今天还没有唱出。

每天我总在乐器上调理弦索。

时间还没有到来,歌词也未曾填好:
只有愿望的痛苦在我心中。

《素芭》可以看做泰戈尔为印度女性不幸命运唱的一首哀歌,泰戈尔为印度女性所唱的哀歌一直到死前还未结束,因为他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印度女性真正翻身做自己的主人。

六、布置作业
心灵的沟通才是真正走向人类灵魂深处的语言。

对这么一个美丽善良却命运悲惨的姑娘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请以“素芭,我想告诉你”开头,和素芭说几句话。

七、板书设计
素芭:美丽聪慧正面描写(眼睛)
孤独无奈反面衬托(生活环境动物为友)
侧面描写(父母村民、帕勒达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