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15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素芭教案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7. 教师准备:教师在课前要充分备课,熟悉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好教学活动和课堂提问,以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 第四单元 素芭教案 新人教版《外国小说欣赏》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外国小说欣赏》中的第四单元——素芭。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印度作家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通过讲述主人公素芭的故事,让学生领略到外国文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 理解《素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 欣赏并分析泰戈尔的文学风格和写作技巧。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难点:
1. 对《素芭》中印度文化背景的理解和把握。
2. 对泰戈尔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和抒情手法的解读。
3. 学生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实验器材:本节课不涉及实验,故无需准备实验器材。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室布置为分组讨论区和课堂讲解区。在分组讨论区,设置若干个讨论小组,每个小组配备一张讨论桌和舒适的座椅。在课堂讲解区,设置一个讲台和投影仪,以便进行课堂教学和多媒体展示。
5. 教学工具:确保投影仪、音响设备、电脑等教学工具的正常运行。提前将教学PPT、多媒体资源等上传至电脑,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播放。
解决办法:
1. 通过预习资料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了解印度文化背景,加深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9

《素芭》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通过课文中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
3、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4、理解小说的主旨以及作者塑造素芭这一形象的悲剧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
2、分析人物形象。
3、理解小说的主旨。
三、教学创意:小说《素芭》是《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的第二篇文章,这个单元的话题是“人物”。
所以我以人物为立足点,旨在引导学生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从而分析人物展现出的鲜明形象。
本节课我以素芭的眼睛作为切入点,结合作者对主人公动作,心理的刻画来分析人物形象。
此外,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对人物命运有重要影响。
因此,我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探讨小说周围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物的影响。
最后,学生可能对印度种姓和婚姻制度比较陌生,所以我找了关于这个问题的视频和新闻,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泰戈尔所处的印度社会,从而让学生理解泰戈尔通过塑造素芭的形象,来表达他对印度妇女的悲悯之情。
教学过程:一、作者简介:泰戈尔是印度诗人、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913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齐读颁奖词)“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也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是民族性的,更是世界性的。
介绍泰戈尔的代表作。
泰戈尔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创作的歌曲《人民的意志》被定为印度国歌。
二、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描写的方法:㈠正面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在作者对素芭的肖像描写中,同学们印象最深的是描写的哪里呢?(眼睛)为什么作者要着重描写人物的眼睛呢?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鲁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说道:“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学设计

《素芭》教学设计湖北省汉川市实验高中彭先友【教学目标】1、了解泰戈尔及其作品;整体感知,领会小说的内容和题旨。
2、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描写手法。
3、探究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关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展示和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模式:讲解——质疑——点评。
【教学用具】投影仪、课件、导学案。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由泰戈尔的名言导入[出示课题、课件2]“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要错过群星了。
”印度作家泰戈尔曾说过。
二、探究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1、思考素芭生活的村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出示课件3和课件4]小说展示了一幅绝妙的风景画,远离尘嚣的小村庄,小溪、鸟儿、树叶、蟋蟀,仿佛是世外桃源,这就是素芭所生活的环境,一切似乎是无比美好比温暖的。
可是,在这样看似无比纯净的地方,素芭是孤独的,她只能一个人在河岸边坐着,独自遐想,和大自然进行别人无法理解的交流。
2、分析村里的人们是怎样看待素芭的。
[出示课件5和课件6]父母对她的归宿担心,村人也对她的前途发出议论,点出了素芭所处的尴尬境地。
唯一的朋友帕勒达帕并没有对素芭投来关注的目光,只是对素芭有一种亲昵的称呼而已。
3、理解描写美丽的小村庄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素芭生活的村庄确实美丽如画,但那里人情冷漠。
在如此美丽而热闹的地方,素芭却是那样的孤寂。
这样的描写反衬出素芭内心的孤独和凄苦。
三、探究人物形象1、质疑讨论:哑女素色到哪里去寻求心理安慰?这样写有何作用?生:因为素芭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关心和理解,所以她只能从大自然和动物那里寻找安慰。
在充满诗情画意的大自然面前,在可爱温顺的小动物面前,素芭没有任何交流的障碍,她甚至能比常人更为轻易地表达自己,这些侧面反映了人情的冷漠,反衬了素芭的痛苦和不幸。
师:是的,动物有2头牛、1头山羊和1只小猫。
素芭从人类那里无法得到关爱,只能从动物和大自然寻找心理安慰和自己的快乐。
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大自然是温暖而自由的,可爱温驯的动物与她交流,素芭用眼神和手浯表情达意。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

《素芭》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小说背景及作者简介1.1 概述《素芭》的背景及主题1.2 介绍作者莫泊桑的生平和创作风格1.3 分析《素芭》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第二章:故事情节梳理2.1 简述主人公素芭的生活经历和性格特点2.2 分析小说中的重要事件和冲突2.3 讨论素芭与周围人物的关系及其对故事发展的影响第三章:人物形象分析3.1 分析素芭的形象特征及其在故事中的作用3.2 探讨小说中其他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作用3.3 分析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素芭命运的影响第四章:小说艺术特色分析4.1 分析《素芭》的叙事手法和结构特点4.2 探讨小说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及其意义4.3 讨论莫泊桑在人物描写和心理刻画方面的技巧第五章:主题思想探讨5.1 分析《素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其意义5.2 探讨小说中的人性关怀和道德批判5.3 讨论《素芭》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呈现第六章:文本细读与分析6.1 选取小说中的关键章节进行细读分析6.2 解读文本中的隐喻和象征元素6.3 分析小说语言风格和叙述技巧第七章:创作手法与文学传统7.1 探讨《素芭》中的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元素7.2 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继承与发展7.3 比较莫泊桑与其他法国现实主义作家的创作第八章:文化与社会背景8.1 探讨《素芭》中所反映的19世纪末法国社会状况8.2 分析小说中的阶级与性别问题8.3 讨论小说中的道德观念与社会批判第九章:读者反应与批评视角9.1 分析读者对《素芭》的接受历史与评价变化9.2 引入文学批评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多元解读9.3 组织学生讨论,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第十章:拓展阅读与写作练习10.1 推荐与《素芭》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扩大学生的视野10.2 设计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莫泊桑的叙述风格10.3 布置研究性作业,鼓励学生深入研究《素芭》或莫泊桑的其他作品这十个章节的教案设计涵盖了《素芭》的教学内容,从背景知识到文本分析,再到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读者反应和批评视角,以拓展阅读和写作练习结束,旨在全面提高学生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人教版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四单元 阅读 .素芭》优质课教案_16

课题:素芭一、教材分析《素芭》是人教版高中课标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在单元编排上有所不同,必修教材是按照文体进行编排的,这本选修教材是按照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编排的,这个单元重点介绍的是小说的人物。
本文是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小说代表作品。
泰戈尔把孟加拉中世纪著名的毗湿奴教派诗人琼迪达斯的格言——“人,是最高的真理”当作自己的座右铭,他的诗作、小说洋溢着浓厚的人道主义风格。
同时由于作者的诗人身份,他的小说是典型的“诗化小说”,如教学用书中指出“具有内敛、含蓄、隽永的美感特征,所以也就具备了一种朦胧的神韵”。
这样一种意在言外的诗意美,和我们中国的诗歌的“象外之象”“题外之旨”的美学特征是一致的。
《2018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如下:阅读和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阅读鉴赏文学作品,应注重价值判断和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高考对人物形象的考查角度有两个:一是掌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二是把握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性格特征),三是揭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或意义。
二、学情分析:新课改背景下,提倡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但在实施新理念的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却很难调动,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导学案”辅助教学,以导学案为基础加入创新理念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会知识,提高能力,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已经有了相当程度的掌握,但对小说人物的塑造方法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同时学生可能对课文的写作背景不甚了解。
【强烈推荐】第4单元 第8课《素芭》教学设计

3.素芭内心巨大的悲哀和痛苦,只能向谁倾诉、向谁寻求抚慰呢? 人群中得不到理解,她只能够去找她的自然母亲。在被驱逐出故土的最后一个晚上,我们一起读
一下这一段: (第 29 段)那天又是月圆之夜,素芭从自己屋子步出……扑倒在绿茸茸的草地上,她仿佛用自己
学法指导 浏览阅读法、比较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设计
教学过程
问题引导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今小说文学殿堂中,有许多动人的女性形象,比如淳朴勤劳却命运多舛的祥林嫂,比如热情 活泼不断成长的娜塔莎,比如《红楼梦》中个性各异谱成一曲悲歌的姐姐妹妹们。今天,让我们走近 一位可爱的女孩——泰戈尔笔下的《素芭》,了解她的故事和她的命运。
三、整体感知,概括故事
1.概述小说故事。 素芭是一个哑女,由于自身的缺陷和世俗的偏见,被身边的人嫌弃、厌弃,后来被父母骗嫁到遥
远的、陌生的地方。 素芭在印度语里是“妙语”,巧妙的语言,可是谁能想到素芭是个哑巴。
2.梳理与小说主要人物发生关联的人与物,引出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我们觉得她很可怜,于是对素芭的不幸产生同情。可是是不是任何人遭遇了不幸都能让人产生同
身的一部分。所以,她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母亲却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 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哑巴
母亲从刚一开始就把素芭当做残疾、奇耻大辱、污点,母亲为什么这么讨厌她?因为她是一个哑 巴。
(第 22 段)现在,父母为操办她的婚姻大事而焦急不安,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
(第 33 段)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她们终于保 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女人
(第 27 段)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第六部分(第 30 段)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眼睛里淌下来 素芭会表达,并且始终在尝试表达。 2.素芭向身边的人表达了什么?人们是否感受到? 我们从跟她关系最远的村人来看。 (1)素芭与村人 村人总是议论素芭,而素芭总是设法躲避村人的逼视的目光。素芭的躲避是在向村人表达什么? 素芭——村人: 然而,聪颖的素芭从小心里就明白,造物主的诅咒,使她降生在自己父母的家里。这样,她始终 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希望村人不要伤害自己,不要伤害家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课文中的语言、心理、外貌等描写,分析素芭等待形象;2、了解人物描写的方法、类型等。
3、能够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把握其主要特征。
4、了解人物悲剧命运的原因。
5、正确理解作者所表现的素芭的美丽聪慧和善良纯洁的心灵,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领会小说的内容和主旨。
2、体会本文衬托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时间: 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泰戈尔是具有世界影响的作家,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
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百多篇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及大量文学、哲学、政治论著,并创作了一千五百多幅画,谱写了难以统计的众多歌曲。
他的作品反映了印度人民在帝国主义和封建种姓制度压迫下要求改变自己命运的强烈愿望,描写了他们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充满了鲜明的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同时又富有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
他的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等,长篇代表作有《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二、整体感知,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1、快速阅读小说,简要连贯地概述小说的主要情节。
素芭是个哑巴,她不会说话,但她却有一双美丽动人的大眼睛。
素芭生活在一个美丽的村子,素芭没有朋友,只有两头牛、一头山羊和一只小猫陪伴她。
古赛家的小儿子是唯一一个愿意理睬素芭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大,素芭越来越了解自己的窘境。
父母在村人的逼迫下,将素芭嫁给了加尔各达城的一个人家。
2、把小说每章的主要内容浓缩一句话,据此制作一张情节脉络表。
明确:章节情节1.素芭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生活环境: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亲密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帕斯达帕: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父母之命:觉醒的自我,月夜的倾诉6.被逼远嫁:悲伤的眼泪,无言的结局三、重点赏析:第一章: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1、指名学生朗读,思考:素芭有一个缺陷,就是天生不会说话。
高中语文外国小说欣赏之《素芭》鉴赏课精品教案

《素芭》阅读欣赏课教案一、诗句导入:在那里,心是无畏的,头也抬得高昂;……在那里,理智的清泉没有沉没在积习的荒漠之中。
——《吉檀迦利》夜来了,我的脸埋在手臂里,梦见我的纸船在子夜的星光下缓缓地浮泛前去。
睡仙坐在船里,带着满载着梦的篮子。
——《新月集》当我们是大为谦卑的时候,便是我们最近于伟大的时候。
——《飞鸟集》错误经不起失败,但是真理却不怕失败。
《飞鸟集》20世纪初期,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上帝降生了两位伟人,一位是政治“圣雄”甘地,一位是文化“巨匠”泰戈尔。
这位巨匠既是诗人、作家,又是社会活动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亚洲第一个获此殊荣的作家。
《素芭》是他相当重要的一篇小说。
二、整体感知:(一)视角:全知视角(二)人称:第三人称(三)场景:结合文章标题,将全文粗略地分为六个场景。
请概括小说各场景内容并拟定标题1 素芭的身世--------不幸的缺陷,美丽的双眸2 素芭的生活--------优美的村庄,孤寂的素芭3 素芭的朋友--------特殊的朋友,深厚的友情4 素芭的同伴--------唯一的玩伴,奇异的梦想5 素芭的婚事--------残酷的现实,孤独的哭诉6 素芭的悲剧--------悲伤的眼泪,凄苦的结局三、人物分析1、父母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父母对待素芭的句子并分析)A.“小女儿素芭犹如一块硕大的无言石头,重重压在父母的心田上”B.“尤其是她母亲把她视为自身的一个残疾”“把女儿身上的任何疵点看做是自己的奇耻大辱”“把她视为自己胚胎的污点,因而她始终沮丧不堪”C.“把自己的哑女托付给人之后,父母踏上了回村的归途,他们踌躇满志,因为他们终于保住了他们的种姓和美好的来世。
”仅仅因为素芭是个哑女,所以她是父母心中的压力、残疾、污点、包袱,对她冷漠、欺骗。
2、村民对素芭的态度是怎样的?(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回答)A、“人们在素芭面前,毫无顾忌地对素芭的前途,发表了各色各样令人担忧的议论”B、“村人也到处谴责他们,甚至要把他们逐出种姓的流言飞语,到处扩散着。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第8课《素芭》教案

《素芭》教案教学目标:1、掌握小说塑造人物的常见描写方法,明确根据人物特点进行描写刻画。
1、体会环境(场景)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进一步把握环境(场景)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概括素芭的形象特点,理解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典型性,充分感受主人公的悲惨命运,体会作者的悲悯情怀。
重点难点:重点:刻画人物形象方法探究。
难点:1、第二、三分环境描写的作用。
2、人物的悲剧命运和人物的典型性。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20世纪初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使古老的文明之邦陷入贫穷、愚昧之中。
为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一位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宾德拉特·泰戈尔。
一、作者简介: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
共有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诗圣”;写了12部中长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20多部剧本。
创作主张“爱的哲学”。
诗集有《吉檀迦利》《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说《素芭》、《弃绝》等。
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二、预习检查:概述小说的情节和各部分主要内容:情节要点:哑女素芭的不幸人生和悲剧命运。
内容要点:(一)素芭其人(二)生活环境(三)动物朋友(四)人类朋友(五)父母之命(六)被逼远嫁三、分析人物形象及手法。
(一)对眼睛的刻画:美丽的素芭1、快速浏览第一部分,说说素芭是一个怎样的姑娘?作者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塑造这个人物?明确:美丽、孤独。
运用肖像描写来写素芭的眼睛(主要)、嘴唇。
(朗读第6自然段)概括:美丽、清澈、灵动、深邃,会说话的眼睛。
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深沉地关怀和最热情地赞美细腻地进行工笔细描,中间运用了大量的贴切而惊人的比喻,勾勒得让人遐想又艳羡。
(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鲁迅。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第四 《素芭》(展示)优质课件ppt

贴切而惊人的比喻 正面的工笔描绘
人教高中语文选修《外国小说欣赏》 第四 《素芭》(展示)优质课件ppt
n 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 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
n 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 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不停……素芭就这 样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素芭坐在他脚边,盯 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最伟大的文化巨匠罗
宾德拉特·泰戈尔。
泰戈尔及其创作(1861~1941)
泰戈尔,印度著名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
活动家,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1913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在人们的印象中,泰戈尔是以伟大的 “歌手与哲人”的双重身份出现的。 他的诗歌体裁和题材丰富多彩,清新 隽永;小说格调新颖、感染力强;戏 剧种类繁多,富于哲理意味;歌曲或 哀婉缠绵、或威武雄壮,不拘一格。
n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两眼泪汪 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n 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的眼睛里淌下来。……但 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 共写了五十多部诗集,被称为 “诗圣”。
其重要诗作有诗集《吉檀迦利》
《新月集》《飞鸟集》等;重要小 说有短篇《还债》《弃绝》《素芭》 《摩诃摩耶》等,长篇代表作有 《沉船》《戈拉》《两姐妹》等; 散文有《中国的谈话》《俄罗斯书 简》等。
用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素芭》写了一个美丽聪慧的哑 女的生活状态和遭遇,揭示其悲剧 的命运。全文共六章。
请你简要概括小说六章情节
情节挈领
章节 1 素芭身世 2 生活环境 3 亲密朋友 4 一个同伴 5 父母之命 6 被逼远嫁
《素芭》教案(终极版)

《素芭》教案(终极版)第一章:课程简介1.1 课程目标了解《素芭》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素芭》的主题、情节及人物形象。
提高学生对印度文学及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1.2 课程内容《素芭》的作者:泰戈尔及其创作背景。
《素芭》的故事梗概及主要人物。
《素芭》中的印度传统文化元素。
第二章:作者与作品背景2.1 泰戈尔简介生平和创作生涯。
泰戈尔的文学地位及影响。
2.2 《素芭》的背景历史背景:印度独立运动及殖民时期。
社会背景: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第三章:情节与人物分析3.1 故事梗概素芭的成长历程。
素芭与周围人的关系。
故事的高潮、冲突及结局。
3.2 主要人物分析素芭:性格特点、命运及代表性。
其他重要人物:如素芭的父母、老师等,他们的角色作用及与素芭的关系。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素芭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泰戈尔如何通过素芭的形象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4.2 社会与个体的冲突素芭在社会中的困境。
泰戈尔如何通过素芭的故事反映社会现实及对个体的影响。
第五章:教学活动及评估5.1 教学活动设计小组讨论、分享阅读感悟。
写作练习:以素芭为题材,创作短篇故事或散文。
课堂展示: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印度文学作品或文化元素。
5.2 评估方式平时作业:阅读笔记、心得体会等。
课堂参与度:学生讨论、分享、展示等情况。
课程论文:对《素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进行深入分析。
第六章:文学特色与艺术手法6.1 泰戈尔的文学风格诗意盎然的叙述语言。
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
6.2 《素芭》的艺术手法人物心理活动的细腻描绘。
自然环境的生动刻画。
对话与内心独白的运用。
第七章:印度文化元素解析7.1 印度的宗教信仰佛教、印度教在《素芭》中的体现。
素芭名字背后的宗教含义。
7.2 印度社会习俗婚姻制度:如素芭的童婚及选择丈夫的自由。
节日庆典:如书中提及的印度节日和庆典活动。
第八章:比较阅读8.1 与泰戈尔其他作品的比较《飞鸟集》与《素芭》的主题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话题:人物——“贴着人物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贴着人物写”的基本方法,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小说《素芭》中的经典人物形象,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人物的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人物的魅力,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欣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概括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贴着人物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高尔基说过“文学是人学”。
文学作品要塑造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人物形象。
一个作品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它是否成功地塑造了典型形象。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常常表现为这两种:一种我们称之为“圆形人物”:性格比较复杂或随着情节发展而变化。
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如:娜塔莎:天真活泼、青春热情、直率多情、单纯虚荣、敢爱敢恨、盲目轻信。
曹操:有谋略、有胆识、识大义、英雄豪气、随机应变、忠义之士、多疑、残忍、自私、狡诈。
在深刻的文学作品里,那些具有复杂精神内涵的圆形人物更能打动我们。
另一种我们称之为“扁平人物”:性格比较单一,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如:《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的立场随着不同的信息不断变化,他左右摇摆、趋炎附势的性格变凸现了出来。
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
在讽刺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
塑造扁形人物,努力凸现人物的“个性”,塑造圆形人物,充分表现人物的“人性”;圆形人物是立体的,全面的,许多文学大师塑造的人物都是“圆形”的。
这节课我们通过分析泰戈尔小说《素芭》中的经典人物“素芭”,赏析了解人物的特点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常用方法。
二、人物形象赏析:(一)、【思考与实践】第二题:《素芭》的结尾说她的丈夫“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结合这一悲剧性的结局,和同学们讨论一下素芭的人物形象。
1、提问:素芭是一个的姑娘?填上一个词语(板书),并从文本中找出证据,说出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
示例:美丽、聪慧的姑娘: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
善良的姑娘:与动物、与自然。
感情丰富的姑娘:心理活动、奇思异想。
孤独、痛苦(命运悲惨)的姑娘:是亲人的负担、朋友冷漠以对、被丈夫抛弃(直接描写:几次流泪)。
【二】探究:“素芭”的形象是如何塑造的?提示:塑造人物形象常用方法: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对比烘托,侧面烘托,环境烘托(侧面描写)等。
【1】、《素芭》一文中,最具特色的是对“素芭”的什么描写?(1)、鲁迅说“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
”描写人物的肖像以描写人物的眼睛最为重要,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最能传达一个人内心的秘密。
(2)找出文中对素芭眼睛的描写:如:第一部分眼睛的描写一双又大又黑的眼睛,任何时候都不需要翻译,心灵自个儿会映照在这双黑眸里。
心灵的感触在这黑眼睛的阴影里,时而伸展,时而蜷缩;这双黑眼睛时而炯炯有神,燃烧着;时而灰心丧气,熄灭了;时而犹同静悬的落月,目不转睛,不知凝视着什么;时而若同急疾的闪电,飞速地向四周放射光茫。
【贴切而惊人的比喻,正面的工笔描绘,《素芭》中,哑女素芭虽不能用语言来说话,我们仍然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形象和一颗晶莹剔透的心。
从这双眼睛里,我们看出了那掩饰不住的热情和渴望、忧郁和伤感。
】再如:她睁大了自己的黑眼睛,目不转睛地死盯着他们,好像企图探听到一些消息似的……素芭犹同中了箭的牝鹿一般,怀着令人怜悯的目光望着猎人,仿佛在怨恨地唠叨个不停……素芭就这样直盯盯地望着帕勒达帕……素芭坐在他脚边,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眼泪大把大把地从素芭的眼睛里淌下来。
……但她的眼泪对严厉的斥责,不屑一顾。
……她的泪水格外流得凶。
【人物心理:无奈、怨恨,却无法表达;悲伤的泪水,令人扼腕叹息,人世悲情一览无遗】(3)小结:素芭,一个美丽聪慧的哑女。
一双清澈明净、会说话的眼睛,但这双眼睛里只有孤独和眼泪!(4)联想拓展:结合你学过的作品,你想到了哪些难忘的眼睛?a、她模样还周正,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
脸上瘦削丕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祥林嫂)b、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掉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王熙凤)c、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嗔视而有情。
(贾宝玉)d、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归纳:描写人物眼睛(眼神)要点:a、抓住眼睛本身(外在)特点:大小、形状、颜色等;b、重点勾画“眼神”【2】、揣摩人物语言古语云:“言为心声”。
语言描写是指人物的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
(1)、欣赏几个吝啬鬼的语言:能省一根是一根,虽然是灯芯!——严监生(吴敬梓《儒林外史》)不还我钱,就割你肉!——夏洛克(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为了省钱,我宁愿吃马饲料!——阿巴贡(莫里哀《吝啬鬼》)(2)、语言描写要点:a. 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历、文化等性格特点和内心活动。
b.语言力求简洁。
【3】、揣摩人物动作(1)当素芭钻进牛栏,用双臂抱住萨劳的脖子,把自己的脸颊紧紧贴在它的耳旁,亲热地磨蹭,那时班劳就用爱抚的目光注视着她,用嘴舐她的身子。
哪天素芭在家里听到叱责,她就在自己哑巴女伴那儿,消磨时光。
真不知它们凭着哪种朦胧的洞察力,领会了素芭内心的痛楚,然后贴近她的身子,用犄角轻轻地摩挲她的臂弯,竭力用无声的同情,安慰她。
(善良、聪慧)(2)那天,她没有坐在合欢树下。
晌午,巴尼康托刚从床上起身,坐着吸起旱烟。
素芭坐在他脚旁,盯着父亲的脸,哭泣着。
最后,爸爸安慰了她几句,她干瘪的脸上,不禁滚落下两颗泪珠。
(神态描写,无法主宰自己命运的悲情)(3)、明日将动身去加尔各答。
素芭到牛栏,向自己无言的同伴告别,亲手喂它们饲料,用手臂搂着它们的脖颈,两眼泪汪汪地向它们道别,泪水不止地从她眼里,簌簌落下。
(淳朴善良,惧怕远离家乡,让读者也为她将来的命运担心)(4)、比较阅读:a、“罗纳尔多带着球,冲到禁区前,飞起一脚,把球踢进网中。
”b、“罗纳尔多在中场挺身收腹,接住同伴传来的一记高球,习惯地用小腿轻轻地一颠,球魔术般地跳过对方防守队员的头顶。
他飞速插上,以灵活逼真的假动作,带球一连绕过对方3名后卫的阻击,一直冲入禁区,巧妙避开已扑到跟前的守门员,侧身起脚,‘唰’的一声,球应声入网。
”效果:形象生动具体、突出技艺高超(5)归纳:动作描写要点:a.要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b.努力写出细节,写得生动。
【4】、揣摩人物心理(1)素芭惯常坐在一棵合欢树底下,帕勒达帕坐在她近旁的地上,往河里投抛鱼钓,专注地盯着,留心着河面动静。
素芭每天为帕勒达帕来一个槟榔包,并亲手把它调弄好。
然后,她久久坐在河边凝视着。
兴许素芭心里想做些什么,帮帕勒达帕一把,或者在他事务里助上一臂之力。
她心里总想让他明白,她在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毫无用处的废物,但这里真的没有什么可分配给他做的。
于是,她人内心祈求造物主赐予她非凡的力量,她借此一念咒语,就会出现奇迹,让帕勒达帕一看到就会惊呼起来:“哎哟!素有这么大的本领!我真的没有想到,小看了你!”请你们设想一下,倘若素芭是位水神公主,渐渐地浮出水面,把蛇王额上的宝石置放在岸埠上,让帕勒达帕放弃自己那个低贱的工作,拿着宝石,潜到水底。
他在那里将看到,水晶宫里的金床上,一位公主端端正正坐着!他会惊喜地说:“哎哟,这位坐在金床上的人,不是巴康托家的那们哑巴吧!是素!我的素!今天,金碧辉煌的静谧的水晶宫里的惟一公主,正端坐在这里!”——那难道是海市蜃楼吗?难道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吗?其实,世上没有可能的事。
然而,素却没有诞生在设有臣民的水晶宫的王朝里,而降生在巴尼康托一位庶民家里,所以她今朝无法施展魔术,让古赛家里的孩子帕勒达帕感到惊奇。
(2)、素芭的年龄越来越大了。
她渐渐地意识到自己,对自我感受日益觉醒。
仿佛在月圆之夜,一种崭新的大海般的无法描述的意识的力量,充盈着她的心灵。
现在,她仿佛瞥见了自己,正思考着自己,询问着自己,但没有任何答案。
(3)、一天月圆的深夜,素芭缓缓地打开自己的闺房的窗户,惶恐地探出头,朝外窥望。
她似乎感到,月圆时节的大自然,像她一样孤寂地坐在熟睡的大地上,觉醒着。
她也仿佛全身充盈着青春的欢乐、激情和忧伤情愫,抵达那无限孤寂的边缘,甚至超越了那边缘,默然无言地、丧失感觉地、纹丝不动地端坐着,她的嘴里没有吐出一个词儿。
在这永恒沉默的大自然边缘上,一位比大自然还要宁静,比大自然还要沉默的纯朴姑娘,伫立着。
《素芭》中的心理描写都能真切地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喜忧与苦乐。
她始终设法躲避众人逼视的目光;内心始终祈祷着,众人若把她遗忘掉,那就该万事大吉了。
她想说:“你别把我撵到陌生的地方去,你也像我一样用自己双臂紧紧地把我抱住,别赶走我!”现在,在这位姑娘永恒沉默的心灵里,响起一种无限的无法言说的哭泣声,除了心灵探索者,谁也不会去倾听那种无声的哭泣。
她的心里都是孤独和痛!素芭,只有在大自然里,只有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感到快乐和温暖,在人群里,她得到的只有伤害!素芭,眼泪流到何时是个尽头!(5)描写人物曲折微妙的心理,有助于细致入微地刻划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
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
譬如:人物的心理独白,梦境,幻觉,人对各种景物的主观感受等等。
如:《红楼梦》中有一段描写黛玉的心境:黛玉听取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呢?既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
”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乎何!——想到此刻,不禁泪又下来。
通过对同一件事的喜、惊、悲、叹等心理描写,既表现了黛玉对宝玉的深沉的爱,又反映了她对未来的深刻的焦虑,惟妙惟肖地刻划了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
(6)、描写要领:a. 要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性格、经历等;b、要符合具体的情境(特定环境中的特定心理);c、要写出人物的特点和细微心理及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