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然环境

合集下载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然环境
土壤类型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和 产量,不同土壤类型适应不同类
型的农作物种植。
植被与生态平衡
植被对维持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 用,如森林、草地等植被能够保 持水土、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
样性。
土壤和植被污染
土壤和植被也受到人类活动的污 染影响,如工业废弃物排放、农 药使用等,需要采取措施进行治
理和保护。
感谢您的观看
水文特点
水资源丰富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水资源丰富, 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 等。
水文循环活跃
水循环过程包括蒸发、降 水、径流等环节,对自然 环境和人类生活产生重要 影响。
水质保护重要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 水质的保护变得越来越重 要,需要采取措施防止水 污染。
土壤和植被特点
土壤类型多样
七年级地理第六章第一节自 然环境
目录
• 自然环境概述 • 地球的地形地貌 • 自然环境的特征 • 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01
自然环境概述
自然环境的定义
01
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未经人为改 造的自然空间,包括大气、水、 土壤、生物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体 。
02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 件。
THANKS
详细描述
平原的形成通常与河流沉积、冰川侵蚀或海平面升降有关。 平原地区通常适合农业和城市化发展,是人类重要的居住和 经济活动区域。
高原
总结词
高原是地球表面较高、相对平坦的地区,通常具有较大的面积和较高的海拔。
详细描述
高原的形成与地壳隆起、侵蚀作用和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高原地区通常 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如草原、荒漠和冻土等。
水资源利用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

第一节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关系,我国自然资源的现状与特点一、自然环境✶广义的自然环境,泛指人类社会以外的自然界。

✶科学的涵义,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

阳光、空气、水、土地、野生动植物都属于自然环境要素,这些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即形成具有一定特征的自然环境。

✶它有别于人类通过生产活动建造的人工环境,如城市、工矿区、农村、社会等环境。

二、自然资源的概念与分类✶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的总称,都称为自然资源,也就是说在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

土地、森林、草场、矿物、太阳能等。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根底。

自然资源的分类无限资源有限资源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无限资源:泛指取之不竭的资源,故又称非耗竭性资源,如太阳能、潮汐能、风能,许多气候资源就属于这一类。

它们随着地球形成及其运动而存在,根本上是持续稳定产生的。

但人类的某些活动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它们。

例如到达地球边面的太阳能的数量和质量,取决于大气污染状况和污染程度。

有限资源:也称耗竭性资源,次生性的资源。

这种自然资源的特点是在地球自然历史演化过程中的特定阶段形成的,质和量是有限的,空间分布是不均匀的。

又可分为:☐可更新资源不可更新资源可更新资源✶指通过自然资源再生产过程或人工经营能为人类反复利用的各种自然资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水和土地资源等。

✶特别指出,土地属可更新资源,主要指土地肥力可通过人类措施和自然过程而不断更新。

但土地又有不可更新的一面,因为严重水土流失和土地侵蚀能使土地丧失其固有的生产力特征〔肥力〕,恢复更新要很长时间。

✶各种资源的更新、恢复的速度是不同的。

据研究,自然形成1cm厚的土壤腐殖质需要300-400年。

次生林恢复要数十年或上百年,取决于受破坏的程度。

假设形成或更新的速度极慢就成为不可更新资源。

自然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

自然环境教案自然环境是指地球上包括陆地、水域和大气层在内的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保护自然环境是人类的责任,也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教案将介绍如何向学生传授关于自然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1. 了解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

2. 掌握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

3.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内容:第一节:自然环境的定义和重要性(建议课时:1小时)自然环境是什么?自然环境是指包括地球表面的陆地、水域和大气层等各种自然要素的总和。

它们相互作用和影响,共同维持着地球生物圈的平衡。

自然环境的重要性:1. 提供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如水、食物、能源等。

2. 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物种多样性。

3. 影响气候和天气,保持地球的温度适宜。

4. 增强人们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5. 为各类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

第二节:自然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建议课时:2小时)1. 减少污染:a. 减少废物和污水的排放。

b. 采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c. 促进循环利用,减少资源的消耗。

2. 保护物种多样性:a. 禁止非法狩猎和捕捞。

b. 创造合适的栖息环境。

c. 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

3. 节约资源:a. 合理使用水资源,减少浪费。

b. 降低能源消耗,采用节能设备。

4. 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和工业:a. 使用无毒农药和有机肥料。

b. 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废气和废水的排放。

第三节: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建议课时:2小时)1. 利用互动教学和实地考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自然环境的美好和脆弱。

2. 组织环保相关的活动,如植树、垃圾分类等,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 引导学生关注媒体报道的环保新闻,增加他们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度和理解力。

4. 在课堂上播放自然保护的相关视频和纪录片,让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评估:1. 学生针对自然环境保护的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实际行动。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修一公开课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修一公开课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情景导入
黄山拥有“四绝”的神奇组合是偶然现象吗? 你能对这种神奇组合做出解释吗?
主要内容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二、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 四、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 物质和能量交换
一、地理要素
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相互渗透、 相互制约、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特性叫做整体性。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富
气候
地表水丰富
河流众多 水文
生物
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
流水作用强烈 侵蚀、沉积地貌显著
地貌
土壤 红壤、黄壤
(贫瘠)
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大气环流、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 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水循环 大气循环 生物循环
地质循环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湖泊演化为陆地
生物由水生生物变 成了陆生生物。
生物
地形由湖泊 变成了陆地
气候由湿润 变得干燥
气候
水面逐渐缩 小直至消失
湖泊演化
地貌
为陆地的统一
变化过程
土壤逐渐
由湿变干
水文
土壤
三、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西北地区
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 如何呢?
土壤贫瘠 植被稀少 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

砍 伐



开垦坡地


水文变化 地貌变化 土壤侵蚀 植被退化 气候变化
泥沙淤积,旱涝频发 侵蚀沟谷,沟壑纵横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 植被下降,逐渐消失 蒸发加剧,趋于干旱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冻土是指温度低于0 ℃并含有冰的土壤和岩石。冻土可分为多年冻土和 季节性冻土。多年冻土分为上下两层,上层为暖季融化、寒季冻结的活动 层,下层为多年冻结层(又称永冻层);季节性冻土则只有活动层,在暖季全部 消融。下图为祁连山木里河某段河谷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是其他自然地理要素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的主要场所 气候 大气过程支配着海陆间的水循环和地表的热量平衡 水文 各种水文过程是自然界内部相互联系的纽带 土壤 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的纽带,是联系其他要素的关键环节
动物的存在使自然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能量利用更加充分,物质循 生物 环的速度更快;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使自然界中的无机物质合成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探究一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情境探究] 2020年8月21日凌晨,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富泉镇受连续强降雨影响,发生山 体滑坡。原本覆盖绿色植被的山体表面露出一块斜长约880米、宽约280米 的泥黄色破坏面,阻塞河道。此次山体滑坡造成一省道交通中断和人员伤亡。 结合材料探究: (1)此次山体滑坡影响了哪些地理要素?(综合思维) (2)植被要素的变化与山体滑坡有何关系?(综合思维) 提示 (1)地貌形态的改变(山体滑坡)导致了水文状况的改变(形成堰塞湖),地 表植被的破坏,进而影响了人类活动(淹没村庄,摧毁交通)。 (2)山区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可能会引发山体滑坡。
(2)不同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变化会影响到其 他区域。首先明确该区域发生的变化体现在哪些要素上,然后分析该区域 与其他区域存在哪些要素上的联系,最后分析出其他区域发生的具体变化。 以黄土高原的植被破坏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影响为例,分析如下。
2.合理利用资源 (1)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做到资源利用减量化。 (2)开展综合利用,做到废弃物排放减量化。 (3)寻找替代产品,尤其是稀缺资源的替代产品。 (4)对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做好预案,积极防范问题的发生。 (5)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知识点归纳第一节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1.1 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由氮气、氧气、水蒸气、稀有气体等组成的,不同层次的大气对地球上的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直接影响。

1.2 大气层的温度变化及原因地球大气层温度随高度不同而变化,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身特性。

1.3 大气环境对人类的影响大气环境直接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包括气温、湿度、行星辐射等都对人类有很大影响。

2. 水资源对人类的影响2.1 水资源的构成及分布地球表面水资源丰富,但分布极不均衡,对不同地区的人类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

3. 地球运动与时间3.1 地球的自转地球自转是地球一天的起始和结束,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3.2 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导致了四季交替和昼夜变化,影响着农业和人类的生活习惯。

第二节我国的自然环境1. 我国的大气环境1.1 我国的大气环境特点我国的大气环境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形成了多种气候类型。

1.2 大气污染和防治我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相关的防治措施不可忽视。

2. 我国的水资源2.1 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我国水资源不均衡分布,南水北调工程等水资源调配工程对我国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有重要意义。

2.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我国水资源利用与保护面临着日益加大的压力,有效保护水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3. 我国的气候3.1 我国的气候分布我国的气候分布多样,从而影响了不同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的生存方式。

3.2 气候变化及其影响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和有效应对。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1. 工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1 工业活动产生的大气污染工业活动排放的废气对大气环境产生了严重污染。

1.2 减少大气污染的措施各种技术手段和政策措施对减少工业大气污染具有重要作用。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新教材(2019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第五章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A.区域性 B.开放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3.下列对图中空白处内容的补充合理的是( A.甲──水位下降 B.乙──改善局部气候 C.丙──增加 D.丁──加重
B )。
课堂练习
4.我 国 南 方 低 山 和 丘 陵 地 区 , 高 温 多 雨 , 水 网 密 布 , 地 表 多 红 壤 , 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种自然景观特征体现了( A )。
A.陆地环流的整体性 B.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C.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7.①~④各自然带中,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的是( D )。 A.① B.② C.③ D.④
8.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分布和成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B )。 A.①自然带的形成与洋流无关 B.②、③在非洲分布最广 C.④常年受西风影响 D.南北回归线附近均形成③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南方环境的独特性 D.自然景观的复杂性
5.陆地自然带的构成要素中不包括( C )。 A.气候 B.植被 C.岩石 D.土壤
课堂练习
右图为“澳大利亚自然带分布”图,读图回答6~8题。 6.自然带①→②→③体现的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 律是( C )。
学以致用
天津南翠屏公园
天津南翠屏公园 占地面积为33.5万平 方米,其中山体占地 面积为12.1万平方米, 环山水体面积约为8.5 万平方米,山体主峰 高达52米。山体造景 全部采用建筑渣土, 变废为宝,充分体现 环保功能。
这座由建筑渣土 建成的人工地貌景观 对当地自然环境带来 哪些影响?
平衡功能:各要素之间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使自 然地理环境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 2.各要素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一个整体。 3.其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4.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会产生单个自然地理要素所不具备的新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2021-2022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一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一、课标要求及分析课标要求:运用图表并结合实例,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课标分析:(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渗透于整个高中地理课程,尤其是四大循环及地理过程。

(2)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具体案例,从地理要素整体性的角度,解释区域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

二、教材分析“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是选择性必修 1 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部分内容是地理必修第一册的拓展与延伸,是高中阶段自然地理部分内容的总结和提升,同时为后面区域地理等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是在学习了前几章大气、水、地貌等自然环境要素的基础上,讲述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从整体视角认识地理环境,并从宏观角度探讨自然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这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学习第二节差异性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节授课对象为安徽省马鞍ft市高二学生,对安徽省本土自然环境较为熟悉,之前已经学习“大气、水、地貌”以及生物学的相关内容,为理解自然环境要素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奠定基础。

同时,在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大气的运动”、“水的运动”时已经初步形成综合分析问题的辩证思维,但之前的学习内容相对宏观抽象,对具体的区域地理案例分析较少,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欠佳,加之本节内容的综合性、理论性较强。

因此,需要使用案例及相关熟悉的资料,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同化与整合。

四、教学目标1.人地协调观:从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角度,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树立人地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2.综合思维:掌握和运用要素综合、时空综合与区域综合的视角认识自然环境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所产生的整体功能。

3.区域认知: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规律,解释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4.地理实践力:通过处理材料信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学习笔记 第五章 第一节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学习目标] 1.结合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相关案例,理解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区域认知)2.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

(综合思维)3.结合实例,说明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过程。

(综合思维)4.通过对比,说明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理解自然环境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正确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人地协调观)目标一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自然环境组成要素:__________、水、土壤、________、岩石及地貌等。

2.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1)类型:水循环、____________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

(2)三大类循环简图(3)意义:进行物质迁移和______________,形成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3.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生物类型和特征生物对水文条件具有反作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生物入侵可能影响地下水位,如桉树被称为活体抽水机,容易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与生物土壤影响生物分布我国南方低山丘陵贫瘠的酸性红壤适宜茶树生长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生产者和分解者相互作用形成土壤,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自然环境中的每一个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读“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对我国西北内陆绿洲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2.造成我国南方地区“高山青,涧水蓝”与西北地区“黄沙漫漫飞满天”景观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水文B.地貌C.植被D.气候(2023·山东青岛期中)南海诸岛雨量丰沛,热量充足,岛上的岩石主要由珊瑚、贝壳砂构成,质地疏松。

各岛屿面积小,鸟类多,有200余种植物。

除滨海地区外,其他地区土壤含盐量较低。

南海诸岛是一个独特的富磷生态系统,土壤是这个生态系统的纽带。

下图示意海岛生态系统与富磷土壤间的物质循环。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自然环境》教案

并能够说出每一个山脉的走向。

(三)动手活动教师课前准备好我国轮廓空白图,上课的时候分发给每个小组二人一张。

教师要求:现在拿出你们的我国轮廓空白图,同桌二人合作,在空白图上可以用彩色笔画、可以用橡皮泥捏、也可以用事先准备的其他材料标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的位置和名称,十分钟后展示在你们小组的课桌上,让其他小组长评出优秀作品。

教师活动:教师巡回观察,并注意提醒学生注意时间,十分钟之后教师指导学生展示,让其他组的组长选出优秀作品,然后教师再选出三份班级内的优秀作品,并且粘贴在前黑板上,然后教师点评优秀作品的优点和不足。

(四)读图析图教师要求: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观察颜色的变化,注意比较图中各个地形区的面积大小、位置和边界。

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最高的高原是,最平坦的高原是,纬度最高的盆地是,面积最大的盆地是,海拔最高的盆地是,长江流经的盆地是。

教师补充性点拨:土质疏松,沟壑纵横的高原是黄土高原,崎岖不平,多梯田的高原是云贵高原。

2.仔细读教材p.23图2.2及相关内容,完成教材p.25~26的活动3。

过渡: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类型是多样的,那么各种地形分别占我国领土总面积的多少呢?哪种地形所占的比例最大呢?3.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教材p.24图2.3“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让学生找出平原、高原、山地、盆地、丘陵所占的比例。

教师过渡语:一般我们把山地、丘陵和崎岖的高原统称为山区,看图说出我国山区的面积怎么样?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我国的山区面积广大。

4.仔细读教材p.23图2.2,注意不同地形区位置的变化,说出我国地形分布的特征。

(五)合作探究山区地势崎岖不利于发展种植业,但是可以发展旅游业、畜牧业、采矿业等产业。

我国山区面积广大,怎样因地制宜发挥山区的优势,让山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教师先组织学生思考一分钟,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点名,班级内展示交流,进而对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广度进行提升。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一节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一节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掌握亚洲的位置、世界第一大洲。

2.要求学生按地理方位把亚洲分为6个地区,知道中国位于东亚区。

3.要求学生掌握亚洲中部高四周低的地势特征、青藏高原和主要河流。

4.要求学生掌握亚洲复杂的气候,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泛的特点。

5.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利用气候图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6.培养学生读图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亚洲的地形分布和气候特征。

教学难点:亚洲的气候特征和水旱灾害的形成。

教具准备:世界地形图、亚洲气候分布图、亚洲地形填充图。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引入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上学期学过大洲和大洋、世界的气候这两部分内容,现在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亚洲在世界上的位置?亚洲的位置出示亚洲地形图。

(请一位同学到讲台上来指图讲述)生:位于东半球、北半球、北临北冰洋、东面、东南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面是欧洲和非洲。

(同学们回答后教师小结。

)学生讨论、发言(世界最大、有世界最高的青藏高原、世界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有长江、黄河、世界人口最多)师(指挂图):哪个洲最大?生:亚洲。

一、世界上最大的洲(板书)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过的亚、欧、非三大洲分界线吗?请一名同学在挂图上依次指出来。

生(指图回答):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尔其海峡和苏伊世运河。

师:刚才同学回答说亚洲最大,现在请同学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师:请同学从亚洲跨越的纬度方面去查阅地图,同时比较亚洲和其他大洲的东西距离。

生:亚洲北到北极圈以北,南到赤道以南,跨越纬度80度左右,东西距离10000多千米。

师总结:亚洲是跨越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的大洲,面积最大的一洲。

师:讲述亚洲的六大分区,问:中国在亚洲的哪个方位,属于哪一个分区?生:在亚洲的东部,属于东亚。

师:列举东亚的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五个国家。

过度:我们知道了亚洲的位置、大小这些基本知识后我们来认识亚洲的——二、地势起伏大河流众多(板书)1.地势特征(板书)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地图上找到亚洲中部的青臧高原、它在亚洲的位置并根据其颜色判别其大致海拔。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第一节 主要植被与自然环境

[系统认知] 1.图示全球森林分布
2.不同地区森林(绿地)的作用分析
地区
主要作用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较干旱的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道路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滞尘、净化空气
热带雨林
维持全球碳氧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 大气成分、促进水循环
[集训冲关]
4.荒漠 (1)分布:一般分布于 干旱 地区。 (2)类型:热 带荒漠和 温 带荒漠。 (3)特点:植被 稀疏 ,地表大面积裸露,植物种类 缺乏 , 群落结构 简单 。
二、植被与环境 1.植物在生活过程中,始终与周围环境进行着物质和 能量 的交换,植物的 形态 和生活机能,以及它们的 分布 等,都依赖 于所生活的环境。 2.植物分布与环境
()
解析:图中显示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经过了黄河中下游、长 江中下游、东南丘陵和雷州半岛,那么依次经过的气候类型 为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因此, 依次对应的自然景观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 雨林,故选 C。 答案:C
思维结构性评价——非洲南部纳马夸兰的多肉植物 纳马夸兰沙漠南临好望角,西濒大西洋,是一块南北狭长、 荒凉干旱、地貌地形多样的沙漠。这里有着 5 000 万年的历史, 年平均降水量约 150 mm,部分区域不足 50 mm,每年有 150 天 左右是雾天。国际生态保护组织认为纳马夸兰沙漠是地球上唯一 的生物多样化干旱区,区域内有超过 3 000 种植物,其中多肉植 物超过 1 000 多种,占全球多肉植物种类的 10%。多肉植物叶小、 肉厚,通常生活在气温偏高、降水量少且有明显干湿季交替的地 方,有少量雾气和露水即可满足其生存需要。为了存活,在某些 时候纳马夸兰地区大部分多肉植物会选择“休眠”度过。根据材 料探讨纳马夸兰沙漠多肉植物种类众多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第一节自然环境(第一课时)灌云县伊山初级中学王丹一、设计思路本节教材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将上册所学的各自然地理要素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为即将开展的地区和国家的学习提供了基本的方法、策略,教会学生如何从地图上获取有效信息,如何分析相关资料,从而归纳出一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并进一步分析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

本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教学,先是从亚洲位置范围入手,进一步研究地形和河流,接下来是亚洲的气候特点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旨在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考虑的自然地理因素,强调各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教材还考虑了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注意了学生识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以及从相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由此可见,本节教材旨在教会学生描述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方法,体现了案例教学分析案例,应用方法的思路。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能运用地图说出亚洲的位置、范围,并对亚洲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在地形图上识别亚洲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其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1.结合活动,提高学生运用地图获取信息的能力2.归纳亚洲地形、河流特点,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进一步理解“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涵义。

三、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四、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五、教学过程六、教学反思本课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难点是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及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中力求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如让学生描述家庭住址),从身边的问题说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并为以后区域学习打下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热带季风气候 4 热带季风气候 3
地中海气候 7
热带沙漠气候 2
1 热带雨林气候
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季风气候 最显著的地 方,常受夏季风的影响而发生 旱涝灾害 。
非洲的气候 类 型 及 分布 特 征:
4 3 2 1 2 3 4
以热带气候为 主,
以赤道为轴心, 以赤道为轴心, 呈南北对称分 布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 自然环境
世界最高的高原
青藏高原
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
世界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陆地表面的最低点
死海
世界最大 最大的湖泊(咸水湖) 最大
里海
里海
世界最深、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最深、蓄水量最大 最深
贝加尔湖
世界最大半岛
阿拉伯半岛
世界最大群岛
马来群岛
亚洲最大的平原
西西伯利亚平原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面积最大 跨纬度最广 东西距离最长
1 乌拉尔山 西西伯利亚平原 7 大高加索山 2 3 乌拉尔河 8 苏伊士运河 6 蒙古高原 帕米尔高原 5 4 青藏高原

北冰洋 C 叶 尼 塞 F 河

太平洋 A 恒河 D 长江 E
印度洋 B
马来群岛 G
中部高, ♦ 亚洲地势 中部高,四周低 ;
高原、 ♦ 河流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 , 呈 放射状 流向周边的海洋 流向周边的海洋。
亚洲的气候特点: 亚洲的气候特点
复杂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8 寒带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6
5温带季风气候 9 高原山地气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