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荷》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初中_两种电荷_教案

教案: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摩擦起电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知道导体和绝缘体。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让学生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实验现象,对电荷种类的研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静电小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

教学难点:摩擦起电的实质;金属中的电子可以自由移动。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

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现象,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用毛皮摩擦橡胶棒,让学生观察到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物体带电的本质是什么?二、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并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感受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用玻璃棒和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到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现象。

3. 教师介绍电荷量及其单位,让学生了解电荷的量化表示。

学生通过实验测量电荷量,使用验电器进行电荷的检测。

4.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导体中电荷可以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电荷不能自由移动。

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导体和绝缘体在摩擦起电过程中的表现。

三、巩固练习1. 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什么?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四、小结与拓展1. 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明确两种电荷及它们间的相互作用,电荷量及其单位,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九班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第1 篇【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

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过程与方法1.体会人们熟悉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以及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过程。

2.通过试验,养成同学初步的观看、试验力量,初步的`分析、概括力量以及应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试验,激发同学学习电学,探究电的学问的兴趣。

2.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同学之间的协作意识,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依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缘由。

【教学预备】老师预备:自制多媒体、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同学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及内容老师活动同学活动一、激趣导入【情境创设】播放视频:好玩的放电现象。

【设置悬念】同学们知道这种奇妙现象的原理吗?【引入新课】这是一种放电现象,在了解电之前,可不要轻易尝试这种试验。

奇妙的电究竟是什么?从今日我们就渐渐揭开它的神奇面纱。

让我们一起走进两种电荷。

有兴趣的观看。

相互沟通热议。

二、探究新知1.摩擦起电【问题过渡】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引导试验】日常生活中与以上现象类似的例子许多,想用给你供应的器材和身边的物品,亲自试试吗?【试验器材】梳子、塑料尺、气球、碎纸屑、轻小泡沫。

【提出问题】1.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带电?2.什么是摩擦起电?3.你还知道哪些摩擦起电现象?同学思索、相互沟通、争论。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两种电荷》优秀教案

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目标:1、知道自然界只存在正、负两种电荷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了解原子结构。

知道摩擦起电及物体是否显电性的原因。

3、知道导体和绝缘体概念和区别,能判别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4、通过对电荷的初步探索,培养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教学难点:为什么只存在两种电荷及摩擦起电原因。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毛皮、丝绸、橡胶棒、玻璃棒、验电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程多媒体展示多姿多彩的电世界引入。

二、新课教授(一)两种电荷1.问题:(1)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为什么会随着梳子飘起?(2)冬天,晚上脱化纤衣物时,会看到点点火花,这是为什么?2、猜想:产生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并说出你猜想的理由。

3、验证:学生用塑料笔杆在头发上摩擦吸引碎纸屑,验证猜想。

4、教师演示:(1)毛皮与橡胶棒A摩擦,A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橡胶棒A带电.――规定为负电荷(positive charge).(2)丝绸与玻璃棒B摩擦,B也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玻璃棒B也带电.――规定为正电荷(negative charge).摩擦起电: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叫摩擦起电.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是带电体的一种性质.可以利用这一性质来判别一个物体是否带电.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多媒体演示.(1)A 与A 作用;(2)B 与B 作用(3)A 与B 作用――相互吸引.分析:①A 与A 所带的电荷性质相同,相互作用时互相排斥;B 与B 所带的电荷性质也相同,相互作用时也互相排斥.同此说明同种电荷互相排斥.②A 与B 作用时,互相吸引,说明A 与B 所带电荷不同,由此也说明世界上至少存在两种电荷.③通过大量实验事实证明:各种各样的带电体去与A 或B 作用发现,凡是与A 吸引的就必与B 相互排斥,凡与A 排斥的就必与B 相互吸引.这些大是事实说明,不存在第三种电荷.因此说明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6、如何检验物体是否带电方法一:利用带电体的基本性质检验。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前两年已经基本完成了高中物理教学内容,高三班级将进入全面的总复习阶段,为了协作高三的总复习,以下是我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盼望对您有所关心!《两种电荷》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电荷》是人教版八班级第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

其中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是教学重点,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同时又是教学难点。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觉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电学、理解很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学校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1.学问与技能●熟悉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了解原子结构,熟悉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试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在熟悉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留意观看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爱好,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试验,激发同学主动学习的爱好;●鼓舞同学自己查找资料、培育同学的自学力量,引导同学关注社会、初步熟悉科学及相关学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四、教学过程引入新课:1.观看动画“怒发冲冠”、录象“女孩头发竖起来”。

2、思索:当空气干燥时用塑料梳子梳头发,为什么头发会随梳子“飘”起来;假如我们身上穿了化纤衣服,衣服会粘在皮肤上,在晚上脱衣时,有时会发出响声,甚至消失火花。

这些现象发生的缘由是什么?进行新课:1.摩擦起电带电体同学试验: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看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三物理两种电荷教案物理两种电荷教案【课标要求】1.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目标】1、通过摩擦起电的实验,总结出带电体性质,能说出区分正负电荷的方法,准确得出电荷作用规律。

2、通过演示实验,知道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了解电荷量。

3、通过自学,了解原子结构,能总结出摩擦起电的原因。

4、认识绝缘体与导体,能说出他们的区别与联系。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学习重、难点】重点:实验探究电荷作用规律。

难点:理解原子结构的基础上说出摩擦起电原因,导体导电原因。

物理两种电荷教案【教学过程】一、动手参与小实验:教师展示一束下端扯成丝状、有些向四周散开的塑料捆扎绳。

问:“为了让散开的塑料捆扎绳聚拢到一起,直接用手捋一捋能不能达到目的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或想象回答。

引导学生得出:用干燥的手捋达不到目的,蘸水后再捋就可以了。

引入摩擦起电。

二、新课1、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小实验完成任务:1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怎样得到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做正电荷3怎样得到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做负电荷。

4电荷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摩擦起电吸引轻小物体数量不同,为什么?1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荷”,符号Q2电荷量的单位是库仑,符号是C。

3、演示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1验电器结构:金属球、金属杆、金属箔。

2工作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4、自学课本原子结构内容,完成任务:1原子结构:原子由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电子是带有最小负电荷的粒子,所带电荷量为1.6×10-19 C。

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数与核外所有的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物体对外也不显电性。

2摩擦起电的原因: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核外电子的能力强弱不同,相互摩擦时,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强的得到电子,束缚核外电子能力弱的失去电子。

《两种电荷》优教教案

《两种电荷》优教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核心素养】经历实验探究活动感受摩擦起电,并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推理方法的素养。

【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知道物体带电的性质。

2.知道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会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知道电荷量及其单位。

4.了解原子结构及一个电子带的电荷量是e=1.6×10-19C,了解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重点】电荷种类及相互作用,验电器原理,原子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颗粒泡沫屑若干。

学生分组:气球,颗粒泡沫屑若干、水、梳子、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

【教学过程】(优教提示:请打开素材“视频材料:静电【提出问题】1.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带电?2.用毛皮摩擦过的两根橡胶棒互相靠近。

【想想议议】1.验电器的原理是什么?2.箔片张角大小表示什么?【引导自学】自学教材p33。

【问题驱动】1.什么是电荷量?2.电荷量的单位是什么?【引导自学】阅读P33—P34“原子及其结构。

”思考讨论。

回答预设:1.原子核、原子【教师引导】能用实验来探究电荷可以转移码?【提出问题】该现象说明了什么?【板书设计】附件1附件2课堂检测题1.关于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绝缘体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导电B.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也不能带电C.绝缘体不容易导电,但能够带电D.绝缘体内没有电子,因此它不容易导电2.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属于绝缘体的一组是()A.人体、大地、铜钥匙B.橡皮、煤油、塑料袋C.铅笔芯、盐水、玻璃杯D.瓷瓶、空气、钢板尺3.如图所示,用毛皮摩擦过的塑料尺,能吸引桌面上的碎纸屑,此现象说明()A.摩擦能使塑料尺带电B.桌面上的碎纸屑有磁性C.摩擦使塑料尺有磁性D.塑料尺是由电子组成的4.三只通草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靠近时都互相吸引,请判断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三球都带电B.只有一球带电C.有两球带同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只球不带电5.甲、乙、丙、丁四个轻质小球两两靠近时,甲吸引乙,乙排斥丙,丙吸引丁。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一种基本的物理性质,表征物体所具有的静电性质。

通过对电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以下是两种电荷的教案,供参考。

教案一: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教学目标:1.了解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2.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3.掌握通过实验操作进行电荷分离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教学准备:1.实验仪器:塑料梳子、玻璃棒、金属导线等。

2.实验材料:细绳、小纸片等。

3.教具:电荷分离动画视频、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电荷分离动画视频导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梳子梳理头发后,能够吸引小纸片呢?”Step 2:探究正负电荷的形成过程(15分钟)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a.用干燥的毛巾擦拭玻璃棒,然后用细绳系在玻璃棒上;b.用毛巾擦洗塑料梳子,然后用细绳系在梳子上;c.观察细绳受到的力的方向。

2.回顾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玻璃棒和梳子所带电荷的性质,提出正负电荷的概念。

3.引导学生思考,正负电荷的产生与物质的什么性质有关?Step 3:了解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20分钟)1.介绍电荷相互作用的概念,并通过电荷相互作用示意图加深学生的理解。

2.分析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总结出正负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规律。

3.进行实验验证:a.将两个带电体分别靠近和远离,观察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b.利用金属导线将两个带电体连接,观察导线两端的现象。

4.结合实验结果,总结出同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异性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Step 4:应用与拓展(10分钟)1.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观察导线两端的表现来判断两个带电体之间的电荷性质。

2.给学生提供一些案例,让他们思考并阐述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的影响。

Step 5: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正负电荷的形成和相互作用规律,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实验和观察,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自然界中的雷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

2. 讲解: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安排学生进行电荷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5. 巩固: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练习题和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对正负电荷定义和电荷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以及小组讨论中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室设备:验电器、橡胶棒、毛皮、丝绸、气球等。

2. 教学课件:正负电荷的图片、动画演示电荷相互作用等。

3. 参考资料:电荷相关的研究论文或科普书籍。

八、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播放雷电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电现象。

2. 定义电荷:介绍正电荷和负电荷的概念,解释它们是如何被发现的。

3. 实验演示:使用验电器展示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的现象。

4. 互动提问:询问学生对电荷相互作用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并分享讨论成果。

九、作业布置:1. 设计一道简单的实验,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电荷现象。

2. 写一篇短文,描述电荷相互作用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 复习电荷知识,准备下一节课的讨论。

十、板书设计:1. 正电荷定义:相互作用:2. 负电荷定义:相互作用:3. 电荷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重点和难点解析:六、教学评价: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评价环节,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电荷是一种基本的物理概念,对于理解电学相关内容至关重要。

在进行电荷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活动和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

以下是两种电荷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实验探究电荷的产生和性质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电荷的产生和性质。

2.实验材料:玻璃棒、丝绸布、塑料棒、毛皮、电荷检测器等。

3.实验步骤:-实验一:玻璃棒和丝绸布的带电实验a.将玻璃棒擦拭干净,然后用丝绸布擦拭几次。

b.用电荷检测器检测玻璃棒的电荷状态。

c.反复执行该步骤,观察玻璃棒带正电荷的现象。

-实验二:塑料棒和毛皮的带电实验a.将塑料棒擦拭干净,然后用毛皮擦拭几次。

b.用电荷检测器检测塑料棒的电荷状态。

c.反复执行该步骤,观察塑料棒带负电荷的现象。

4.实验讨论:通过观察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不同材料带电的方式和电荷的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特性。

5.拓展应用:让学生设计并进行其他有关电荷的实验,如电荷相互作用实验、电荷的传导实验等,加深对电荷概念的理解。

通过这种实验性的教学设计,学生可以通过亲自操作和观察实验现象,深入理解电荷的产生和性质,激发学生对电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设计二:游戏互动学习电荷概念1.游戏目的: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概念和特性。

2.游戏准备:准备电荷卡片、电荷棒、电荷检测器等游戏道具。

3.游戏规则:-赛跑比赛: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一人持一支电荷棒,其他队员持电荷卡片,设定终点线。

发令后,队员们尽快将电荷卡片放到正确的电荷棒上,第一个到达终点线的小组获胜。

-电荷对对碰:将学生分成两队,每队一名学生持电荷棒,其他队员持电荷卡片,根据老师的口令快速找到匹配的电荷组合。

匹配正确的队伍得分。

4.游戏讨论:在游戏结束后,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游戏经验和体会,引导他们讨论电荷的相互作用和性质。

5.拓展应用:根据游戏中涉及的电荷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活动,深化对电荷概念的理解。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教案: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第15章《电与磁》的15.1节《两种电荷》。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性质: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两种电荷的定义:自然界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性质,知道电荷只存在于带电体上。

2. 掌握两种电荷的定义,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静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教学重点:两种电荷的定义和电荷的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玻璃棒、橡胶棒、丝绸、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包括丝绸、毛皮、玻璃棒、橡胶棒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展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纸屑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玻璃棒和橡胶棒会吸引纸屑?它们带有哪种电荷?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电荷的性质,两种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间相互作用的例题,如:两个相同的金属球,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什么?4.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5. 知识巩固: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关于电荷的性质和两种电荷的定义的题目,让学生回答,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性质2. 两种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轻小物体,观察它们的相互作用,并解释原因。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

两种电荷的教案第一篇:两种电荷的教案两种电荷教案(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叫物体带电和摩擦起电。

2.知道正、负电荷是如何规定的;3.知道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电量及其单位。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学习电学的浓厚兴趣,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及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3.锻炼学生积极参与、亲自动手操作、大胆思维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教学难点导体中有大量自由移动的电子(三)教学过程日常生活中,当空气干燥时用笔摩擦头发,笔可以吸引小纸屑,在干燥的天气里,衣服表面容易吸附灰尘。

你有过这种体会吗?问题:笔为什么会吸引小纸屑?衣服表面为什么容易吸附灰尘?1、摩擦起电①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把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将棒靠近纸屑,会观察到什么现象。

我们看到,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物体具有了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我们就说物体带了电,或说物体带了电荷。

习惯上把带了电的物体叫做带电体。

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带电体性质:吸引轻小物体轻小的物体:轻质小球,纸屑,通草球(通脱木的茎做成的小球,质量非常轻)2、两种电荷的相互作用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带电现象,知道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都带上了电荷,那么它们带的电荷是否相同呢?演示实验:① 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另一根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排斥。

②将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悬挂在支架上,用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去靠近它,结果它们互相吸引。

思考:这两个实验现象说明什么?总结: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和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不同。

人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自然界中只有2种电荷。

用绸布摩擦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可用“+”表示。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电荷是物质中最基本的属性之一,是指物质中存在的电子和质子所带的电荷。

电荷有两种,一种为正电荷,另一种为负电荷。

正电荷是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负电荷是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下面是两种电荷的教案。

教案一:正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正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质子所带的电荷。

正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正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正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正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正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正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的悬浮实验等,引导学生应用正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6. 总结归纳对正电荷的概念和性质进行总结和归纳。

教案二:负电荷一、教学目标1. 了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2. 知道常见物体中所带的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3. 能够举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4. 能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三、教学难点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和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回顾电荷的概念和性质。

2. 概念讲解讲解负电荷的概念,即物质中电子所带的电荷。

负电荷的性质有:相同的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的负电荷互相吸引。

3. 实例分析通过实例说明负电荷的产生和传递。

例如,摩擦产生负电荷,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电荷。

4. 身边实例探究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找出带有负电荷的物体,并解释其产生和传递的原因。

5. 拓展应用通过对电子束的偏转实验或气球与头发摩擦产生静电等实验,引导学生应用负电荷的性质解释物理现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案教案1:引入静电电荷主题:介绍静电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概念和基本性质,并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教学步骤:1. 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观察摩擦后的现象,如橡皮擦与头发摩擦后吸引等,引导学生思考发生了什么。

解释这是因为摩擦产生了电荷,从而产生了静电吸引。

2. 介绍电荷的性质:正电荷和负电荷。

说明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 进一步研究电荷:让学生用带有静电的橡皮擦和头发相互作用,观察它们之间的吸引和排斥现象。

引导学生总结产生这些现象的规律。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电荷和带有电荷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教案2: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主题:介绍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不同特征目标:使学生了解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够区分它们。

教学步骤:1. 引入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举例说明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如金属和橡胶。

引导学生思考它们之间的差异。

2. 介绍导体和绝缘体的性质:导体可以传递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解释这是因为导体内部的自由电子能够自由移动,而绝缘体中的电子无法自由移动。

3. 实验演示:使用金属导线和塑料棒进行实验演示。

让学生用导线连接两个带有电荷的物体,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然后用塑料棒进行同样的实验,观察电荷的传递情况。

引导学生总结导体和绝缘体的特点。

4. 总结并展示:通过展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实物进行总结,强调导体可以传导电荷而绝缘体不能。

请注意,以上仅为两个可能的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理论分析,了解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

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

3. 让学生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以及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4. 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起电的现象,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 难点: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电荷量的单位和符号。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摩擦起电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摩擦起电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摩擦起电的定义,即通过摩擦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提问:你们认为摩擦起电时会生成什么?3. 实验探究:让学生分组进行摩擦起电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总结带电体的性质。

4.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种类,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5. 验电器介绍:讲解验电器的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让学生动手操作验电器,验证物体是否带电。

6. 电荷量介绍:讲解电荷量的单位(库仑,符号C),让学生了解电荷量的概念。

7. 课堂小结: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8. 作业布置:布置有关摩擦起电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和理论讲解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了摩擦起电的现象和电荷的种类,掌握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名师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1. 电荷的定义:电荷是物体所带的基本属性,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符号为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总量保持不变。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 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守恒定律,并能够运用守恒定律分析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

2. 学具:教材、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小纸片,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排斥小纸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2. 理论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守恒定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5. 例题讲解: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如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如何保持不变的。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守恒定律在电容器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单位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带什么电荷?(2)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之间是相互吸引还是相互排斥?(3)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摩擦过的橡胶棒分别吸引或排斥小纸片的原因是什么?2. 请举例说明电荷守恒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观察摩擦起电现象,探究并了解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的,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

通过实验,了解物质的导电性。

2. 学情分析虽然学生一般认为电学不好学,但因为是新知识,学生都对它有新鲜感和好奇心。

所以,《两种电荷》的教学,应特别注意减轻学生学习电学的精神压力,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电学的心理环境。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中曾经学过,也对塑料尺摩擦头发后吸引碎纸屑等类似的实验并不陌生。

对摩擦起电现象以及导体和绝缘体已经有一些印象,但是从微观结构上认识此现象并且涉及电荷的移动,有一定的难度。

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集体荣誉感,而且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组内成员间相互帮助的学习方式已经形成,而且学生还具有一定的观察、实验、分析、归纳、推理能力。

但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维能力还比较欠缺。

3.教材分析《两种电荷》是初中物理电学的第一节课,也是小学科学课认识静电现象的进一步深化。

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物理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节内容主要由“两种电荷”、“原子及其结构”、“导体和绝缘体”三个部分组成。

本节在整个电学部分起到基础支撑作用,是整个电学的基石与开始。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经验,通过小实验观察摩擦起电现象,进一步认识带电体具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

2.通过自主学习知道电荷有两种,并通过实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通过实验正确说出验电器的工作原理。

3.通过自学初步了解原子的结构。

在老师的帮助下,了解原子的核式模型,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

4.通过实验区分导体和绝缘体,知道导体导电和绝缘体不导电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初中化学两种电荷教案
课题: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正负电荷的概念,认识电荷的基本性质。

2. 掌握正负电荷相互作用的规律。

3. 能够描述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

4. 能够应用电荷的相关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正负电荷的概念、电荷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

三、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电荷棒、头发、塑料袋、铁屑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让学生观察电荷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作用和影响。

2. 学习:讲解正负电荷的概念和性质,介绍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引导学生理解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概念。

3. 实验:让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用电荷棒和头发带电、用电荷棒吸引铁屑等,让学生亲身体会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

4. 拓展: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一些与电荷相关的实际应用,如静电吸尘器、电子束在显微镜中的应用等,让学生了解电荷在生活和科技中的重要性。

5. 总结:对电荷的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让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六、作业布置: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电荷的理解和应用。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初步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和相互作用规律,但学生对电荷的影响力范围和电场的产生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需要在后续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1两种电荷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
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
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
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
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
二、教学重点
1.电荷间相互用
2.导体和绝缘体
三、教学难点
1.摩擦起电的实质
2.原子结构
四、教学用具
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
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
(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
(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
总结:
(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
(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
(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
(3)毛衣容易脏;
(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
(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
(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
(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1.两种电荷
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
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
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四)验电器
问题1:如何来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带电呢?
方法一:吸引轻小物体;
方法二:靠近另一个带电体,如果相互排斥或相互吸引,可以证明带电吗?
讲解:以上二种方法可以证明物体是否带电,在物理学中,有一个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专门仪器,这就是验电器。

1.构造:金属球、金属杆、箔片、塑料外壳等。

2.演示1:让不带电的玻璃棒和带电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观察现象。

问题1:验电器的箔片张开说明什么问题?
问题2:验电器的箔片为什么会张开?
结论1:验电器原理,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3.演示2:橡胶棒带电量不同,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

问题3:角度大小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带电量不同。

结论2:物体带电的多少叫电荷量,简称电荷(Q),单位:库仑(C)。

4.接触带电
问题5:橡胶棒是怎么带上电的?摩擦。

而箔片呢?接触带电
5.演示3:感应起电。

结论3:摩擦起电、接触带电、感应起电。

练习:分析下面四个小球带电情况
(1)A、B两小球相互吸引;
(2)C、D两个小球相互排斥。

总结:带电体吸引:
(1)不带电的轻小物体;(2)带异种电荷物体。

第二课时
(五)原子结构
引入:研究宇宙从两个方面入手—宏观和微观,要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就要求我们了解物质的微观组成。

问题1:是不是原子是最小的微粒?比原子更小的微粒是什么?
讲解:原子的中心是原子核,核外有一定数量的电子。

原子核带正电,核外电子带负电,它们之间相互吸引所以电子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问题2:原子核和核外电子都带电,为什么通常情况下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1)解释原子呈电中性,不显电性的原因;
(2)元电荷:一个电子(e)所带的电荷,e=1.6×1019 C
(六)摩擦起电的本质
引入: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和核外电子因为带有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因此核外电子会绕原子核做圆周运动。

一方面,核外电子在不同的位置,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吸引力(束缚力)有不同;另一方面,不同的原子核对核外电子的束缚力也不相同。

因此将不同的物质相互摩擦时,由于原子核对核外电子束缚力不相同,束缚力大的会从其它物质处得到电子,束缚力弱的会失去电子。

而原本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电量相同而呈电中性,但是相互摩擦后得到电子的物质会对外显负电,失去电子而显正电。

(在黑板上画两个不同物质的原子结构图)
1.摩擦起电原因:因不同的原子核对电子的束缚力不同,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2.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

3.结果:两物体带上了等量异种电荷。

4.解释“丝玻正,毛胶负”原因。

5.电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相互抵消的现象。

练习:
(1)带大量负电荷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
(2)带大量正电荷的物体靠近不带电的验电器;
(3)带大量负电荷的物体靠近带少量正电荷的验电器。

(七)导体和绝缘体
引入:用金属棒将A、B连接在一起,金属棒能将A中的电荷定向的转移到B 上,换成木条可以将电荷从A定向转移到B上吗?
1.导体和绝缘体
讲解:电荷可以在金属中定向移动,说明金属是可以导电的;电荷不能在木条中定向移动,说明木条不能导电。

演示1:金属、棉线、铅笔、水、盐、盐水等物质导电性。

结论: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比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比如:橡胶、干木头、纯净水、陶瓷、玻璃、塑料、油等。

2.导电原因
讲解:导体能够导电,说明导体可以让电荷在导体内做定向移动。

导体能够导电导体内部也必须要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荷,而绝缘体不能导电是因为绝缘体内没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金属能够导电是因为金属内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自由电子,盐水能够导电是因为盐水中有大量可自由移动的正电荷、负电荷。

练习:
(1)两个相同玻璃棒相互摩擦可以带电吗?
(2)手握橡胶棒可以通过摩擦让橡胶棒带上电荷,手握铜棒通过摩擦可以让铜棒带上电荷吗?
3.导体和绝缘体可相互转化
演示2:玻璃在高温下从绝缘体变成导体,说明绝缘体和导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比如:空气在高压下可转变为导体、干木柴打湿可转变为导体、玻璃加热时可转变为导体。

小结:
七、课堂练习
课本35页1和3两题
八、板书设计
15.1两种电荷(一)、两种电荷
1.①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摩擦起电;
②带电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2.两种电荷
①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
②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玻正橡负)
3.电荷间相互作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4.检验是否带电方法
①吸引轻小物体
②验电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原理)
5.电荷量Q:表示电荷的多少(Q)单位:库仑(二)、摩擦起电本质
质子(+)
原子核夸克
1.原子中子(不带电)
(电中性)核外电子(-)
2.实质:电子的转移(得失)
即:失去电子带正电,得到电子带负电
(三)、导体和绝缘体
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金属、人体、大地、石墨、酸碱盐水溶液等1.
绝缘体:不善于导电的物体。

如:橡胶、纯净水、陶瓷、玻璃、塑料、油等2.导电原因:导体内有大量的可自由移动的电荷
3.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4.金属导电:自由电子
九、布置作业
1.记忆本节基础知识
2.本节优佳学案
十、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