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3范锐平同志在调研襄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时的讲话

合集下载

万众一心加快建设“四个襄阳”

万众一心加快建设“四个襄阳”

万众一心加快建设“四个襄阳”全市社会各界干部群众谈学习市委全会精神2011年09月28日龚莉陈莉陈昌东李晖熊丹青本报讯热度:184本报讯(记者龚莉陈莉陈昌东李晖熊丹青)9月26日,中共襄阳市委召开了第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在会上作了重要报告,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认真谋划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大家一致认为,这个报告振奋精神,鼓舞人心,是引导全市人民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行动纲领,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许多参加会议的领导干部通过聆听报告,深刻领会全会精神,畅谈学习体会。

宜城市委书记朱慧说,范书记关于建设“四个襄阳”的讲话,通过对襄阳过去几十年发展的总结、回顾和提炼,谋划出今后五年甚至更为长远的发展方向。

会议关于“解放思想”的论断,点中了襄阳发展的关键,发展的核心在党员,发展的风气受党风影响,领导干部要率先解放思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谋划合作与共识。

结合宜城实际,在领会精神的同时,也感触深刻。

建设“四个襄阳”,宜城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襄州区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郭忠说,范书记在讲话中说,要勇于正视差距。

要求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有“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精神追求,要有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经验为我所用的胸怀境界,提升精神区位,增强精神动力,构筑精神高地,在最先进的地区、最优秀的部门中找标杆。

对比武汉、宜昌,襄州区和经开区与其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大项目偏少、项目建设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亟待提升。

围绕这三大差距,襄州区和经开区将迅速明确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拿出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产业发展措施和规划。

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廷兴说,范书记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文化是城市跨越发展的重要特色和活力之源。

培育发展文化、弘扬时代文明,是文化襄阳建设的基础性工程。

我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建议

我为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献一策建议

襄阳都市圈是湖北省重要的经济发展区域,包括襄阳市、宜城市、老河口市以及一些周边县市。

近年来,襄阳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为了推动襄阳都市圈的高质量发展,我特别献上一些建议:一、加强城市规划和建设襄阳都市圈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需要更加科学、统一,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城市内部交通网络,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

注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性。

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襄阳都市圈的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过多依赖传统产业,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产业升级,提高产业附加值和竞争力。

三、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襄阳都市圈需要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技人才,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推动产业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创新的源泉和发展的核心,襄阳都市圈需要加大对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投入,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加强区域协调发展襄阳都市圈包括多个县市,需要加强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各地资源要素的共享和优化配置,建立健全区域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优势互补,推动整个都市圈经济的健康发展。

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襄阳都市圈需要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融入国际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吸引外资、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与海外企业和机构的合作,提升都市圈的国际竞争力。

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襄阳都市圈需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注重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推动绿色发展理念,推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模式,建设宜居宜业的生态都市圈。

以上是我对襄阳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希望能为都市圈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相信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襄阳都市圈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繁荣和美好的明天。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10月20日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做大做实做强工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的会议是襄阳经济跨越发展过程中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

会前,市委、市政府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由振邦同志牵头,带领市经信委等部门,就推进工业跨越式发展,健全完善服务工业的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各级党政领导联系服务企业和企业家工作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为帮助大家开阔视野,专门组织100名企业家到宜昌考察学习,实地察看宜昌企业迅猛扩张、做大做强的架势,切身感受宜昌企业家干大事、创大业的劲头。

市委、市政府提请各位企业家讨论《关于推动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若干意见》,目的就是使文件政策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襄阳工业做大做实做强提供强大的政策推动力。

希望各位企业家多提意见和建议。

从工业经济的规模和结构分析,我市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处在这一发展阶段,意味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仍然是经济跨越发展的主导引擎和根本动力,襄阳的发展速度、层级、层次和影响力,仍然是由工业经济的增长速度、总量规模、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来决定的。

这是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从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来看,工业化中期特征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最为明显。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呈加速发展态势。

不论是工业企业个数的增加,还是单体企业产能的扩张,都进入了递加速状态。

从完成工业化任务的国家的发展历程看,进入工业化中期后,都会有10年至20年的加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的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一般都可以保持在两位数以上,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如过去人们常提的“亚洲四小龙”,基本是以20%以上的增长速度发展。

二是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导。

工业化初期,是以解决温饱问题为目标,必须大力发展轻工业。

同时,还因为资本积累极为有限,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只能选择投资相对少、劳动力需求相对多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产业,即轻工业。

而进入工业化中期后,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工业技术装备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发展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工业产业有了基础,发展重化工业和企业的重型化发展成为必然趋势。

范锐平同志在县(市)区、开发区新区规划汇报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县(市)区、开发区新区规划汇报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县(市)区、开发区新区规划汇报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0日范锐平同志在县(市)区、开发区新区规划汇报会上的讲话(2011年12月10日)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一是完成省委、省政府提出襄阳主城区在未来五年内要完成200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全覆盖的要求,同时完成市委、市政府提出每个县(市)区“十二五”期间新增建成区面积20平方公里的要求。

二是通过这种方式,推动各县(市)党政主官运用规划指导城市发展。

现在的城市建设,已经不是在原有基础上靠原始积累缓慢发展的过程,而是运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城市跨越发展的过程。

城市的规划者、管理者、决策者对世界认知的能力,决定了城市发展的层次。

利用规划、运用规划指导城市建设是各级党政主官、领导干部的能力体现。

三是通过大范围的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借鉴,促进共同发展。

每个县(市)的书记、县(市)长在这里做一个20分钟的演示,展示的是城市领导团队的工作理念、工作水平、个人工作魅力,以及对事业负责的精神。

今后还要搞两次。

一次放在春节以后,范围扩大到全市县级以上的干部。

请六个县(市)的书记、县(市)长上台,用20分钟时间展示城市新区,用10分钟时间回答提问。

第二次是到明年年底,大家再坐在一起评述,看看六个县(市)制定的规划经过一年的时间建设得怎么样。

借助这个机会,我谈三点体会。

一、善于学习运用规划,提高战略和宏观思维能力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

增强城市规划的超前性、战略性、系统性、操作性和权威性,是一个城市、一届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基本责任。

编制城市规划、执行城市规划、确保城市规划的实施是党委、政府主官的重大责任。

强调战略性,讲的是高和远,站得高,看得远;强调宏观性,讲的是大和全,要有大局观念、全局思想。

要靠战略思维、宏观思维来为城市确立基本的发展方向,给人民群众一个理念、一个愿景、一个奋斗的目标,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高品位、高起点、高品质的城市规划,可以决定这个城市的命运与未来,也可以决定这个城市的成功与失败。

范锐平在市农业系统调研时的讲话

范锐平在市农业系统调研时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市农业系统调研时的讲话2011年9月14日范锐平在市农业系统调研时的讲话同志们:襄阳是个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有地位。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从发展战略调整到政策探索,从重大工程策划到项目安排实施,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这充分证明,全市农业系统有一支高素质、能够担当重任的干部队伍,这是襄阳农业发展的希望所在。

省委、省政府对襄阳的发展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四个襄阳”建设的新目标、新定位、新战略。

全市农业系统要在“四个襄阳”建设大局中定目标、找位置,更新工作理念、明晰发展路径、创新工作思路,努力使农业成为“产业襄阳”的重要经济支撑、“都市襄阳”的重要承载平台、“文化襄阳”的重要社会载体、“绿色襄阳”的重要生态保障。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以“三化同步”、“两增同步”为目标,把发展现代农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视农业才能抓住襄阳的根本,这是襄阳市情决定的。

中央、省委提出的“三化同步”(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和“两增同步”(农业增产增量、农民增收),是指导我市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纲领、总目标,全市上下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

第一,发展现代农业是最大的富民工程。

襄阳的农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产值的比重超过15%,农业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接近60%,这是襄阳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特征。

在这样一个阶段,大量的农民生活在农村,靠农业收入来维持基本生活。

要提高襄阳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提高人均GDP水平,必须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最大的富民工程来抓,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第二,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最大的民生工程。

城乡公共服务发展不均衡,是城乡差别的重要表现。

实现城乡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民更多地享受发展带来的成果,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工程。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是最大的民心工程。

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缩小城乡差距。

当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相对齐全,居民居住条件比较好,但农村吃水难、行路难的问题仍然存在,城乡差距较大。

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委

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委

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襄办发[2011]54号【发布部门】襄阳市人民政府(原襄樊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9.28【实施日期】2011.09.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中共襄阳市委办公室、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会精神的通知(襄办发[2011]54号)各县(市)区委,军分区党委,市委各部委,市级国家机关各委办局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精神,把全市人民的思想统一到市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实现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加快推进“四个襄阳”建设,现就深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通知如下:一、认真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全会对襄阳发展的重要意义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会议是在中央和省委对襄阳的领导体制作出调整后召开的第一次市委全会,是襄阳发展处在承上启下、继往开来重要时期的一次会议。

会议议题重大、内涵丰富。

全会的召开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决定部署,科学谋划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的主题报告,深刻分析了我市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所处的环境、地位、现有发展状况和应该发挥的作用,进一步明确了“四个襄阳”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战略路径和保障措施,是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同时也是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和全市人民发出的动员令。

这次市委全会对襄阳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极其深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于襄阳的改革发展,省委、省政府寄予深切厚望,全市人民充满殷切期待,面对未来,襄阳承担着重要的历史使命。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5月3日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县域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5月3日,根据录音整理)同志们: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成绩,交流经验,动员全市上下以城镇化带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

刚才,别市长根据市委常委会研究的意见,作了具体安排部署,大家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十一五”期间,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纳入全省考核的7个县(市)区都有很大进步,最快的5年进了36位,最慢的也进了12位。

这是我们大家接续努力、奋力拼搏、争先进位的结果。

但与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方阵”相比,我们的差距还很大。

比如,去年,江夏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9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8.3亿元;而襄州区、枣阳市分别是318亿元、301亿元和8.5亿元、10.5亿元。

从经济总量上看差距不是很大,但从地方财政收入看差距就很大。

正常情况下,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应该达到10%以上,GDP达到了300亿元,财政收入却没有达到与之相适应的规模,发展的差距显而易见。

当然,襄阳的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很大,枣阳市和襄州区都曾是全省十强,这说明资源禀赋、基本条件可以支撑我们进入全省十强。

大家要务必保持争先进位的良好作风和奋力赶超的强劲势头,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对县域经济工作的新要求,鼓足干劲,坚持数年,力争县域经济有更大的进步、更大的跨越、更大的发展。

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枣阳的发展经验值得学习与借鉴枣阳是我的联系点,我来的相对多一些,情况也比较熟悉。

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枣阳有三点经验值得学习。

一是拉开了城市框架,改变了城市格局,初步形成了产业承载平台。

规划建设的65平方公里城市新区已具雏形,基本构成了中等城市发展框架,拓展了城市空间,改变了城市面貌。

二是集聚了一批支撑性的龙头项目,奠定了产业基础。

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必须有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

去年以来,枣阳相继开工建设了倪氏玫瑰产业园、中国(枣阳)汉文化产业园、湖北福田专用车二期工程项目、章正农业机械工业园、湖北立晋钢铁集团百亿元产业城和神驰车轮公司等七个重大项目,增强了枣阳的发展气势。

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四个襄阳”建设(2011党校秋季局长班-汪树-张军)

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四个襄阳”建设(2011党校秋季局长班-汪树-张军)

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四个襄阳”建设2011党校秋季局长班汪树张军生产性服务业是指为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工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提高生产效率提供保障服务的服务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商务服务业、涉农服务业等领域。

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经济活力的战略举措;又是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更是促进产业链向两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增强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今年8月24日,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深入到襄州区调研时强调,襄州区当前的发展任务主要有两条:一是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发展来提升整个襄州的产业竞争力;二是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发展都市农业,推进城乡一体化。

这是从“四个襄阳”建设的全局出发对襄提出的战略目标,既是市委、市政府对襄州的发展定位,更是交给襄州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

作为襄阳现代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四个襄阳”建设,是襄州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

襄州区地处中部地区交通枢纽,交通便捷,南来北往,东承西接,商贸物流前景广阔,有着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中心的良好基础;紧邻高新区、经开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也有服务两大开发区、经济借势起飞的的责任和需要;区位经济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正处于高速扩张期,亟需加强二、三产业的融合,助推产业升级;辖区腹地宽广、基础设施建设已具雏形,具有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广阔空间,突破性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大有可为。

一、突破性发展生产服务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一)指导思想。

突破性发展生产服务业应以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结合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物流产业基地的发展要求,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方向,大力发展主要面向生产者的服务业,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和提升城市集聚、辐射、创新与引领功能,力争形成二、三产业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格局。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

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范锐平离任时的讲话5月16日上午,襄阳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省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梁伟年宣布了中央和省委关于襄阳市委主要领导同志职务调整的决定。

根据中央通知,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湖北省委常委职务,另有任用。

省委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副省长王君正兼任襄阳市委委员、常委、书记,范锐平同志不再担任襄阳市委书记、常委、委员。

范锐平满怀深情地说,离开湖北,离开襄阳,心中依依不舍。

到襄阳工作为一生的幸运。

两年来,我与市“四大家”领导一起继承了历届班子打下的坚实基础,夜以继日努力工作。

坚决贯彻中央科学发展的理念和省委、省政府“四个襄阳”的战略定位,以科学的规划推动了战略的落实,立足于中心城市的梦想启动了东津新区建设,策划和推动了一批功能性、支撑性、战略性的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改革了经济工作的领导方式,面向全国选干部、全球选人才,启动了“两改”“两迁”,推动了各(县)市区新城新区建设,确立了文化立市的战略,在全国找标杆,学习借鉴超越。

经济总量在历经10年之后再次超过南阳和太原,今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范锐平说,在襄阳的每一天,都能从襄阳干部和普通市民的奋斗、奋进中感受到襄阳向上的文化,开放的胸怀、创业的追求,奉献的质朴,并从中找到加快发展的动力,克服困难的勇气。

感动之余,为自己曾经作为一名襄阳人感到一生的荣耀。

也正是由于襄阳人团结齐心、众志成城,才形成襄阳今天的气场,也正是因为襄阳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开放开明、创新创业,才有了襄阳跨越式发展。

回首过去的每一天,激励在胸、暖流在心,衷心感谢给我们力量、信赖、包容的老同志、老领导,各级干部和人民群众,感谢新襄阳人。

范锐平说,我会终身把襄阳作为故土家乡。

友谊弥足珍贵,故乡永生难忘。

不管新的工作岗位有多远,都会一如既往地关注襄阳、祝福襄阳,不管离开襄阳的时间有多长,我都会铭记故土、感恩家乡。

我坚信,有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有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襄阳复兴中心城市的梦想一定能够很快成为现实。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的思考和体会2012年春季县处级干部进修二班(第1期) 刘道军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把湖北打造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发展的科学定位。

为加快构建“战略支点”,省委、省政府先后实施“两圈一带”、“一主两副”等重大发展战略。

在“一主两副”中心城市建设襄阳办公会上,李鸿忠书记明确提出,湖北的发展,要尽快形成“三个三分之一”的新格局,武汉占三分之一,襄阳和宜昌加起来占三分之一,其他市州合起来占三分之一。

襄阳要尽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结合在省委党校学习,特别是学习李鸿忠书记和范锐平书记讲话精神,我对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问题有一些思考和体会。

总的看法是,襄阳在历史发展的新阶段,面临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的重任,需要脱胎换骨式的革命和提升。

要认真地分析襄阳的资源、环境和条件的优劣;研究襄阳在全球、全国和区域的定位;把握襄阳的天时、地利和人和的重点。

既需要用均衡发展理论,全面规划襄阳的各项事业,又需要用不均衡发展理论,重点突破关键领域和产业,发挥襄阳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培植襄阳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襄阳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自身优势和劣势优势:“以天下言之,则重在襄阳”。

襄阳在区位交通、工业基础、农业资源、基础设施、文化底蕴、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已形成相对突出的优势,跨越发展的基础很好,空间很大。

1、从区位交通条件看,襄阳地处鄂渝陕豫毗邻地区接合部,是我国华中、华北、西南Y型交通网络的中心,是全国高速公路主骨架上的重要节点,是全国铁路运输重要枢纽之一,无论是从历史、现实,还是从未来看,都是区域性物流大通道。

2、从产业基础看,襄阳有大工业、大产业,已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三线军工、装备制造等方面有较好的产业基础,聚集了一批世界级和“国字号”大企业,汽车和食品、纺织、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信息、能源电力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

在襄阳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襄阳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在襄阳市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的讲话各位委员、各位同志:刚才,我们表决通过了大会政治决议,至此,政协襄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已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即将胜利闭幕。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人民深入贯彻中共襄阳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精神,开启新征程、实现新跨越、建设新襄阳的新形势下召开的。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同志在会议开幕时作了重要讲话,着眼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形势、新目标、新任务,对政协工作提出了全新要求,寄予了殷切希望,为我们做好新一届市政协工作指明了方向;市委、市政府领导亲临会议,参加小组讨论,听取大会发言,共谋科学发展之计,共商率先跨越之策;广大政协委员肩负各界群众的期盼重托,肩负建设新襄阳的历史使命,认真审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提案工作情况报告和大会有关决议,听取并协商市政府工作报告及其他报告,坦诚建言,倾力献智,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展现了新一届市政协委员致力发展、履职为民的水平和风采,体现了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和重要作用。

经过全体委员和与会同志的共同努力,会议隆重热烈、富有成效,是一次民主求实、团结和谐的大会,是一次继往开来、催人奋进的大会,是一次竭诚尽智谋发展、凝心聚力促跨越的大会。

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政协襄阳市第十三届委员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和常务委员会委员。

感谢各位委员的信任,选举我们组成十三届市政协常务委员会,此时此刻,我们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们一定不辜负市委的重托,不辜负大家的期望,谦虚谨慎,恪尽职守,团结奋斗,扎实工作,不断把我市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

由于年龄关系和工作变动等原因,刘金元、张华美、吴长华同志和部分十二届市政协委员没有继续参加十三届市政协工作,他们为我市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重要贡献。

我们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各位委员,当前,以市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襄阳正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向着建设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奋斗目标阔步前进。

范锐平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2011年9月3日范锐平在市建设系统调研座谈会上的讲话同志们:襄阳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是一个山、水、城、洲呼应的城市,是一个综合承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工作都应该感到幸运,这个城市给我们每一个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提供了成就事业的平台、展示才华的舞台,值得我们每个人为之奋斗。

今天,我重点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理念层面,讲几点意见。

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这个地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个地区的资源聚集能力也是由这个地区在区域中的首位度所决定的。

能不能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地方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更重要取决于其在这个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功能,特别是它基础设施功能的强弱。

世界500强企业到中国来发展,首先会选择北京和上海,不是因为北京和上海的人口规模大、地域面积广,而是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上海是经济中心,是发展最活跃的地方。

国外大企业进入中国都是以一线二线城市来区分选择的,一线城市一般都是一个较大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基本上是省会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是区域副中心城市。

这都与城市功能相关联,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功能。

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上。

从城市发展、资本流动的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区域的价值与产业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区域,一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

换言之,城市的区域价值决定其产业结构,反过来产业结构也会影响城市的区域价值,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提升城市的区域价值,进而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

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由行政主导力决定的,而是由城市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强弱来决定的,核心问题是城市功能。

襄阳在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城市功能定位问题,要从战略上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

主要包括这几个方面:一是承载功能。

最后稿范锐平治庸问责同志讲话(录音稿)

最后稿范锐平治庸问责同志讲话(录音稿)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11月5日)同志们:今天召开全市治庸问责工作动员大会,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视察湖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在全省开展治庸问责工作的要求和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的工作部署,学习武汉经验,开展治庸问责工作,为加快推进‚四个襄阳‛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和优良的作风保证。

刚才,必雄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一个很好的动员报告,各级党委、政府以及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全面贯彻,抓好落实。

四个单位分别做了引导性发言,希望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起来,真抓实干,抓出成效。

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关于怎样看待襄阳的干部队伍我对襄阳干部队伍的总体印象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省领导对襄阳干部情况的介绍,二是省委巡视组的介绍,三是在工作中对干部的观察和了解。

总的来看,襄阳干部队伍是一支优秀的团队,是襄阳快速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是襄阳社会稳定和谐的重要基石。

关于襄阳干部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社会上有这样或那样的议论,综合起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精神萎靡,工作不在状态。

有的干部没有再前进的动力。

不同层次、一定数量的干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干劲不足、精神不振的现象。

二是作风飘浮,工作不扎实。

有的干部说大话、讲假话、搞形式、走过场。

很多工作说得多,做得少,有些地方经济数据有水分。

三是自律不够,他律不严,存在不廉洁行为。

群众不满意,反映比较多。

通过省委巡视组的巡视和监督,各级组织抓整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群众意见大的问题。

但干部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社会议论比较集中的这些问题是现实存在的,我们回避不了。

尤其是极少数干部还存在着不廉洁、不作为、乱作为的问题。

但这绝不是襄阳干部的主流。

襄阳干部队伍的主流是好的,整体状况是不错的。

从总体上看,有四个非常鲜明的特点。

一是队伍庞大,自信心强。

范锐平同志在城市“两改两迁”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城市“两改两迁”现场观摩会上的讲话
二是工作能力问题。能力的差异导致了工作的差距。“两改两迁”工作能很好地反映出干部理解、执行政策和规划的能力,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做好城市工作的能力。中心城区干部转型提能转作风的经验,就是从“两改两迁”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几乎所有重大工程和项目,都有区人大、政协的同志一马当先在一线当指挥长,参与相关工作的干部的办公室都搬到了施工现场。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工作习惯的转变、工作作风的转变、担当能力的转变、综合素质的转变,为襄阳城市蝶变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关于现场观摩的感触
(一)通过现场观摩,极大地增强了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为贯彻落实市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中心城区发展“新城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十六字方针,“城市东进”的文章正做得如火如荼,阶段性目标一旦实现,必将进一步巩固和提升襄阳在区域城市群中的中心城市地位。这一点勿庸质疑。“旧城更新”文章,经今年的建设、明年陆续成形,到后年大多数工程竣工,襄阳整个城市发展的形态和品质将实现一个大的改观,这一点我们也是深信不疑的。建设东津新区更重要的意义是对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能级的提升;而旧城更新,最主要的目的是改善城市品质,提高市民生活水平。其中一个是远期目标,一个是近期目的;一个是新址上的增量,一个是旧址上的变形,新、旧相辅相成,两手都要抓好。旧城改造更新,是城市发展规律决定的,是城市老市民的热切期盼。如果大家把今天观摩的具体建设项目与去年编制的城市总体规划联系起来看,就不会简单地认为是一个个单纯的建设项目,而是一个个城市片区功能改造和提升的引爆点、起步点,更是一件件顺民意、解民难的家常事、暖心事。从樊城的“两改两迁”项目中,能更清晰地观察到这一点。立足一个改造项目,以块状四周道路为合围圈推进片区改造,不是不顾周边环境的点式房地产开发,而是系统改造提升片区城市品质。同时,曾住在“筒子楼”、“牵手楼”(两房之近,从窗户可以手牵手)的居民,从此将不再揪心、无奈。透过现象看本质,联系个体见一般,可以自豪地说,去年的城市规划增强了我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信心,正一步一步坚定地成为现实。

中共襄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

中共襄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

中共襄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要求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2011年9月26日,中共襄阳市委十一届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在南湖宾馆召开。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按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要求,认真谋划产业襄阳、都市襄阳、文化襄阳、绿色襄阳建设,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代表市委常委会作题为《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四个襄阳”共同开创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新局面》的重要讲话。

市领导别必雄、万桃元、陈文海、高全明、施真强、傅振邦、虞国旗、潘启胜、李述永、刘仲初、谢豪斌、刘德政、夏先禄、杨绪春、杨军、姚义勇在主席台就座。

会议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出席会议的有市委委员41人,市委候补委员9人,有关方面的负责同志列席了会议。

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共襄阳市委、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四个襄阳”推进省域副中心城市跨越式发展的意见》。

范锐平说,当前襄阳正处在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加快省域副中心城市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繁重,必须高举旗帜,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自觉承担构建战略支点的政治责任,做好战略支点中的重要支撑点,为战略支点的基础更加雄厚、支撑力更加强劲,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要在全省跨越发展中肩负起打头阵、当先锋的历史使命,必须把跨越发展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更快一些,走在全省跨越发展的前列,使襄阳经济总量、综合实力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地位与作用相适应,尽快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思想高度统一到“四个襄阳”建设的战略定位上来,以建设“四个襄阳”的实际成效,推动襄阳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上新台阶,进入新境界。

范锐平指出,建设“四个襄阳”,是全面、准确、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重大科学决策的实际行动,是引领襄阳发展的长远战略和奋斗目标;建设“四个襄阳”是着眼全局、科学发展,直面挑战、积极作为,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战略选择。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5日范锐平同志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2年1月5日)同志们:这次会议既是对中央经济工作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的传达贯彻,也是作好明年经济工作的动员会。

下面,我就推动工作落实、抓好目标实现,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以超常规发展服务稳中求进、跨越发展大局今年中央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是“稳中求进”,就是既要“稳”,也要“进”,落点在“进”。

省委、省政府提出以湖北之稳之进之快服务全国工作大局,鸿忠书记讲了“六进”,落脚点也是在“进”。

这充分体现了中央的坚定信心和省委、省政府的高远追求。

一个区域、一座城市发展的快与慢、优与劣,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点:一是世界经济走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程度决定被影响程度,开放度越高,受影响越大,任何地方概莫能外。

二是国家宏观政策、产业关联度决定被影响程度。

宏观调控中央实行有区别的政策,有保有压,压的是产能过剩的,保的依然是鼓励发展的。

三是一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政府的引导力,而政府的主导力则又决定受影响力。

一个地方调控经济的能力越强,组织应对经济危机的办法就越多,对主体经济的影响越小。

从国际上看,欧债危机、中东乱局、亚洲纷争,政治经济问题交织使国际形势异常复杂和充满不确定性。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的新变化,中央提出要把握扩大内需、实体经济、改革创新、改善民生四个方面,这是中央稳中求进的英明之举,也是中央确定的“以我为主”的长远之策。

就是说,在世界经济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保持清醒头脑,把自己的事做好。

扩大内需、实体经济、改革创新、改善民生这四个方面,都是“以我为主”的重大决策。

这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导向,最关键的宏观环境,最重要的决策依据。

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襄阳在构建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中担负六分之一经济总量的重要政治责任,寄予了很高的期望,我们必须用超常规的发展,来服务全国、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范锐平在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在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会议上的讲话

范锐平同志在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会议上的讲话2011年9月10日范锐平在全市做大做强做实投资会议上的讲话同志们:今天会议的主题叫做大做强做实投资工作会。

何为大?有两个坐标可以衡量。

第一个坐标,就是2010年我市GDP 总量是1538亿元,占全省的比重是9.37%,投资总量是835亿元,占全省投资总量的7.73%。

学过经济的人都知道投入产出比,这两个数字一摆出来,就可能会有一种结果:在投资形成的后两年,GDP的位次有可能在2010年的基础上下滑。

因为投资的占比低于GDP的占比,这就说现在的投资不大。

第二个坐标,我们确定的目标是2015年全市GDP要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只有投资占到全省六分之一以上,GDP才有可能占到全省的六分之一。

1-8月份,全省投资额7788亿元,襄阳624亿元,占全省的8%,如果按六分之一测算,是百分之十五,差7个百分点。

我们做大的目标就是保基数,是百分之十,达目标,是百分之十五。

如果低于百分之十,我们GDP的位次还会后移,达不到百分之十五,六分之一的GDP 总量就是一句空话。

做大的标准就是要占到全省总投资的百分之十至百分之十五。

何为强?有三个指标可以体现。

一是产业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特别是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

我们只拿一项做比较,1-8月份,武汉的工业投资总量是665亿元,宜昌是432亿元,襄阳是383亿元。

总量会决定今后的产出。

考虑三市的产业结构,如果把服务业加上去,襄阳的数字可能会更差。

二是重大项目占总投资的比重,这是衡量带动力。

我认为现阶段,至少是县(市)区一亿元以上、主城区五亿元以上才算得上是重大项目。

亿元以上的项目投资,测算到每个项目平均投资水平,武汉市是11.3亿元/个,宜昌是10.3亿元/个,襄阳是4亿元/个,武汉和宜昌基本相当,襄阳只相当于他们的百分之四十。

三是投资项目对城市功能和主导产业的快速形成所起的重大支撑和带动作用。

这是两个概念,即基础设施项目对城市功能的支撑作用和产业投资项目对支柱产业形成的带动作用。

襄阳市委领导班子

襄阳市委领导班子

襄阳市委领导班子发布时间:2011-12-16范锐平同志简历范锐平,男,汉族,1966年4月出生,湖北钟祥人,1984年8月参加工作,1985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管理学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毕业。

1984.08湖北省钟祥县旧口区(镇)干部、团委书记、熊桥管理区党总支书记,期间:1984.09-1986.07武汉大学党政干部专业学习;1990.10湖北省钟祥县长寿镇党委组织委员;1993.02湖北省钟祥市丰乐镇党委副书记,1995.02兼任政协联络处主任;1996.03湖北省松滋市委常委、市人民政府副市长;1997.08共青团湖北省荆州市委书记、党组书记,期间:1997.09-2000.07湖北省委党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2000.10湖北省松滋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2001.12湖北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2004.04湖北省政府副秘书长、省政府办公厅党组成员;2006.03湖北省鄂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2006.05湖北省鄂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2005.09-2007.06华中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研究生学习,2008.03-2008.07中央党校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学习;2009.03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2009.06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期间:2010.03-2011.02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硕士学习;2011.07湖北省委常委,鄂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2011.08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共襄阳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常委、书记。

别必雄同志简历别必雄,男,汉族,1962年1月出生,湖北仙桃人,1982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硕士研究生学历,经济学硕士学位,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

1979.07湖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1982.08宜昌县农委干部;1984.02共青团宜昌县委书记;1987.07宜昌县桥边镇党委副书记;1987.09宜昌县土城乡党委书记;1990.03共青团宜昌地(市)委副书记(1992.03地市合并);1994.02共青团宜昌市委书记,期间:1993.09-1996.07湖北农学院农经系函授学习;1997.04枝城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1998.02枝城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1998.10宜都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1998.09-2001.06武汉大学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学习;2002.03宜都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2003.01宜都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2003.12天门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2006.03天门市委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期间:2003.09-2006.06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2006.06天门市委书记;2010.05湖北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2011.02襄阳市委副书记,提名为市人民政府市长候选人;2011.03襄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党组书记;2011.04襄阳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范锐平同志在调研襄阳市城市规划建设工作时的讲话我来襄阳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主要在农村跑,因此对襄阳的城市建设还没有做过认真研究。

今天上午和大家看了半天,对襄阳有了初步的了解。

襄阳是一个历史文化非常厚重的城市,是一个山、水、城、洲呼应的城市,是一个承载力很强、发展潜力很大的城市,也是在区域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

在这个城市工作,任何一个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都会感到很幸运,因为它可以为规划者、建设者、管理者提供一个成就事业的平台、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

大家干这个工作很辛苦,但若干年后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所走过的历程,也很有成就感。

这么一个舞台,值得让我们每个人为它奋斗。

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是由一个地方的城市发展水平决定的,一个地区的资源聚集能力也是由这个城市在区域中的首位度所决定的。

因此,城市的规划建设是襄阳振兴崛起的龙头,也注定是市委、市政府领导拿在手上的重点工程。

今天我重点从城市发展战略和城市发展理念的层面,与大家做一个交流。

一、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中心城市是以功能论实力、论输赢,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强弱,不仅仅取决于这个地方人口的规模和建成区的面积,更重要的取决于它在一个区域范围内所承担的功能,以及它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功能的强弱。

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必须建立在准确、科学的城市功能定位上,这主要因为从城市发展、资金发展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区域的价值与产业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不同的产业会选择不同的价值区域;一个城市在区域中的价值也会因产业的分布而变化,再影响其它产业的选择和分布。

一个地方的经济结构调整,不是由行政主导力决定,而是由城市的承载力和城市功能的强弱来决定的。

世界五百强企业到中国来发展,首先会选择北京和上海,这不是因为上海和北京的地域面积大。

论人口规模,目前河南最大,论地域规模,目前新疆最大。

但这些企业为什么会选择北京,因为北京是政治中心,它能靠近政治中心;为什么选择上海,因为上海是经济中心,最活跃的地方,这是以功能决定的,而不是由城市决定的。

一个地方在布局的时候首先要想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它的定位问题,我们的功能定位会影响我们的产业结构,反过来讲的话,襄阳的城市功能定位,会决定我们的产业结构。

也就是说,一个地方城市发展的差异性,会决定它的产业发展层次的高低。

大的企业进入中国都是以一线二线城市来分别的,它也是与功能定位相关联:一线城市基本是一个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二线城市基本上是省会城市,三线城市基本上是区域副中心城市。

所以一个城市功能的强弱决定了他的产业结构,比如襄阳要搞金融中心,在现阶段是不可能的,是非常困难的。

我们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从战略上确定城市的功能定位,这包括几个方面:一是承载功能。

我们要搞清楚,我们这样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他承载着什么功能。

拿襄阳来讲,我们可以考虑做比如区域性的经济中心,文化中心,教育中心,物流中心和旅游目的地,这是有可能做到的。

目前在我们的规划中,有一个判断我是不赞成的,比如说襄阳是区域范围内的唯一的特大城市,那么南阳怎么讲?襄阳有一个最大的问题是瞧不起宜昌和南阳,我们安排政协专门就三个地方做了一个比较分析,我准备发动所有的干部参加。

不是长别人志气,而是要理性。

你说你是一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那么你承载着什么功能?政治中心是不可能的,经济中心有可能,文化中心靠我们努力,商业中心、物流中心也靠我们努力。

二是产业功能。

在经济一体化的布局下,在进行产业功能布局的时候,不能用封闭的观点来看待,也不能在很小的范围内来谋划,更不能用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确定我们的产业,一定要有这种国际化、一体化的背景。

所以我们产业定位要包含三个层面:首先,就是在区域内是一个集群式的,以集群发展来展示我们的实力。

其次,它要拥有国家级的园区,目前我们有两个。

第三,它要有一个国际性的园区。

襄阳要成为一个特大城市,竞争力一定要吸附在产业上,从长远来讲的话,我们可能在东津新区布臵一个新加坡工业园或者是日本工业园、台湾工业园。

综合起来就是,城市的产业功能,它在一个区一级的层面上,是集群建厂,在国家层面上,有国家级园区,在国际层面上,它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三是辐射功能。

主要是对周边区域范围内的资源集聚能力,包括区域内对人力资本、金融资本的吸纳能力,教育、技术等资源的可得性,有这种能力,才能对周边产生辐射。

第四是服务功能,城市有两个主体,一个是市民,一个是市场主体,就是我们所说的企业。

作为主体,必然需要信息流、人流、物流、资金流来满足人的生活和企业运行的需要。

所以城市在战略规划上一定要把承载功能、产业功能、辐射功能、服务功能作为战略定位首先考量的重要因素,如果不从这个角度考虑,我们就很难使每一个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每个区既是城市相对独立的空间,它一定又是这个城市的一部分,如果每个区所有的产业、所有的街区、所有的城市风格都是一样的,那就没有分区的意义。

襄城、凡城、襄洲以及未来的东津新城、鱼梁洲,如果都是一个同质化的小城市、同质化的小社会,那么这个城市的竞争力是不够的。

因此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从战略上确定功能定位的时候,就是要创建功能性的载体,聚集功能性的产业,培育功能性的市场,吸纳功能性的主体,来增强中心城市的竞争力。

我发现襄阳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习惯用数字反映我们的阶段性的奋斗目标,什么经济翻一番,产值翻两番,它只是经济上一个概念,是量的概念,不是质的概念,更不是城市的发展战略。

城市的发展战略是不可能用数字来反映的,如果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如果对一个城市的功能不能做一个准确的定位,就很难让大家明确我们的发展目标,就会引起很多争论。

因此我们的城市发展战略,需要请城规院、请新加坡的专家来研究,他们要回答的问题,是城市的发展方向、城镇体系、区域范围内我们应承担什么功能,如果他们不能回答这个问题,那么请他们来做就没有意义了。

为什么我们自己不能做呢?因为我们对国际经济格局的了解、对国内经济格局了解、对城市布局的了解不如他们,我们要用他们的知识结论。

我们做规划的同志,也就是“踱方步”的同志,在“踱方步”的时候,一定要有历史的方位感,这种历史的方位感要在城市的规划者和管理者市民中间形成一种共识,就是五十年以后,城市往哪个方向发展,二十年我们城市要发展到什么目标,五年又有什么样的阶段规划,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一定会走弯路的,余家湖工业园显然就是这种决策的产物。

二、以都市襄阳为理念,从整体上构建大襄阳的城镇体系四个襄阳的龙头工程,我认为还是都市襄阳。

都市襄阳和大城市的区别,李鸿忠书记用英语做了个诠译:大城市是一个区域范围,都市是一个城镇体系。

所以我们讲的都市襄阳不是指的主城区,是以主城区为核心的完整城镇体系。

整体上构建城镇体系,需要做几个工作:第一,要坚持整城设计与分区规划的协调统筹。

首先明确城市的发展方向,形态和定位,再完成城镇体总体规划的编制。

刚才听了规划部门的同志汇报,感觉规划缺少一个层次,就是农村、社区。

中心城区、卫星城、特色镇、农村是四位一体的,你越不过农村这样一个概念。

比如尹集,它现在在我们主城区规划范围内,注定将来会成为一个以田园风光为特色的文化街区。

它的风貌是农村的,产业是农业的,但它又是城市而不是农村。

因此城镇体系要四位一体,要把这个体系做出来,如果不做,就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远郊区的改造一定会成为你们说的村民新区,而不是市民新区。

在远郊区的范围内,农民很难在四年五年内成为市民,你不能等他成为市民你再来改造他的房子,现在房子都做的好,也五十年要管吧,你一定要涉及这个层次,解决远郊建设城市化的问题。

第二,坚持中心城市与区域城市协调规划。

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以襄阳为中心在市域外形成一个功能差异化的布局,就是与十堰、宜昌的部分县市、随洲、荆门和南阳的组合。

一个是市地域内引导我们的卫星城、卫星镇按照比较优势,科学地定位,努力形成产业配套的圈城和组群,形成城市功能的规模效应和互补效应。

圈城解决的是一个综合影响力的问题,组群解决的是一个建设成本的问题,这两个层面都要有一个战略比较定位。

第三,坚持产业布局与城市建设协调推进。

形成一个产业园加创新园、加物流园、加生态园、加生活家园综合组团发展的这一个规划理念,避免人流进城带来交通拥堵、资源浪费。

我赞成刘太格来做襄阳200平方公里的规划,他是新加坡的规划之父,上海的城镇体系与新加坡类似。

新加坡以一个商业中心为主体,沿轻轨布局了九个生活圈城,按我们中国的理念就是一个镇,生活圈城以轻轨站为中心,轻轨外就是居住圈,生活圈外是产业圈,老百姓80%的生活需要可以步行解决,可以走路上学、看医生,走路吃饭、购物。

我们现在一讲拥堵就要扩宽,这样解决不了问题。

香港道路很窄但不拥堵,新加坡也不堵车,这就是产业布局和城市建设协调推进的问题,这个问题一定要深入我们的人心,规划局要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东风家园有这个理念。

这个理念有别于机关办公区和生活区在一起,它是相对集聚的,不是在一起,不是前店后厂、前店后家。

它是商业街区、生活街区、工业街区、研发街区相对集聚,人们80%的日常生活需要可以在一平方公里范围内解决。

第四,坚持历史文化和现代风格协调融合。

襄阳以古城为特色,是我们的资源,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竞争力。

我们这代人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历史古城、历史文化、历史风貌的重大责任。

今天看了襄阳古城,看了九街十八巷,印象更加深刻,这要通过城市规划风格的区别、设计风格的区别、街道建设风格的区别这三个层次,把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现代风格的体现有机地进行协调。

比如古城范围内做的不错,古城内只能拆不能建,除非是古建筑复建,这一点要坚持。

同时,古城周边一定范围内高层建筑要限高,把整个襄城全部限高不现实,也没必要,但在目力可及的范围要限高,比如紫禁城、中南海,两公里范围里限高五到六层,并且做到风格的统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街区。

这个我们可以做到,要通过制度定下来。

现代风格也要以历史文化做参照。

一个商业街一定要有它自己的商业文化,背景文化不同,它的模式选择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是相关联的,受教育程度和消费习惯是相关联的,农村人一定不进商场进市场,收入高的人群一定不会进市场进超市,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会选择不同的消费文化。

比如知识分子喜欢去“轻吧”,企业家喜欢去现代音乐味非常浓的街区去,它绝对是不同的方向。

企业家可能追求一个感官上的刺激,知识分子追求的是一个清净,通过我们每个街区的风格设计以及我们相关的服务企业的匹配,能够产生不同的消费文化和建筑风格的街区,引导人们选择不同风格的街区。

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交相辉映绝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我们不能把它作为一个政治口号、一个耳熟能详的语言来表述,它是一种理念,这种理念是可以反映到我们的设计中,渗透到建筑的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