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分型治秋燥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
中医里燥湿、化湿、胜湿、祛湿、渗湿、利湿的区别祛湿:祛除湿邪的总称,包括化湿、利湿、燥湿等。
燥湿:用苦味药祛除湿邪,适于湿邪上泛,因苦味主降。
化湿:用芳香类药物祛除湿邪,适于上焦及脾胃湿邪,芳香入脾。
渗湿:用味淡的药物利湿的方法。
利湿:用利湿药物使湿邪从小便排出的方法,有淡渗利湿、温阳利湿、滋阴利湿、清暑利湿、清热利湿、温肾利水等法,适于中下焦湿邪。
药物的区别:渗湿就是淡渗利湿药,性平味淡,具有渗利湿邪作用的药使在里的湿邪从小便排出,利小便而排湿,比如茯苓,滑石,车前草,泽泻,瞿麦、扁蓄等燥湿清热燥湿药,清热燥湿药治疗湿热性质的疾病,比如湿疹,过敏性疾病,苦参,黄柏,黄连,黄芩等。
化湿芳香化湿药,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本类药物气味芳香,性偏温燥,多入膀胱、脾、小肠经。
有利水渗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临床上主要用于内湿症,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调所致的脘腹痞满、口淡多涎、呕吐泛酸、大便溏泄、食少体倦、口腻发甜、舌苔白腻等症。
此外对于湿痰壅滞,以及湿温、暑温、霍乱、痧胀等症,亦可适当选用,以化除湿浊。
芳香化湿药主要用于湿犯中焦,脾为湿困,运化失常引起的食少纳呆,倦怠乏力,胸闷脘痞,口甘多涎,便溏,苔腻等症。
常用的芳香化湿药有苍术、藿香、佩兰、砂仁、砂仁壳、白豆蔻、白蔻壳、草豆蔻、草果等。
利湿:症见小腹胀满、小便浑赤、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则癃闭不通,舌苔黄腻,,利湿就是以通利水道。
常用药有泽泻、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通草、萆薢、冬瓜皮、茵陈蒿、赤小豆、灯芯草、地肤子、木防己、玉米须等。
祛湿法辨异及其临床应用(一)湿邪重浊粘滞,易阻遏气机,伤人阳气。
湿有外湿、内湿之分,可罹及人体任何部位。
外湿者,与季节及久居湿地或淋雨涉水,感受湿邪有关,常见发热恶寒,头重如裹,肢节疼痛,周身困乏;内湿者,多与恣食生冷及脾肾阳虚,运化功能失常有关,常见胸脘痞闷,呕恶泻利,食欲不振或水肿,黄疸。
然外湿亦可内传脏腑,内湿亦可外达肌肤,且湿邪又易与风、寒、暑、热、温、毒等邪纠结,本?身又可化热、化寒、化燥,其表现形式错综复杂。
秋季养生的原则
秋季养生的原则如下是有关秋季养生的原则:1.养阴防燥金秋之时,燥气当令。
秋燥——秋之主气,其气清肃干燥,而燥邪(阳邪),容易伤体内津液,燥气伤人——主要表现在肺,大肠,皮毛。
“秋燥症”——燥邪伤阴犯肺。
秋燥伤阴的表现:(1)燥邪伤津液表现:常见的是口干,鼻干,唇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裂。
(2)燥邪犯肺表现:轻者干咳少痰,痰粘难咯,重者肺络受伤而出血,见痰中带血,脱发增多。
(3)肺中津亏表现:无液下与大肠,大便干结难解,出现便秘。
养阴防燥的养生措施:(1)秋季多饮水;(2)走进大自然,养阴调节机体阴阳;(3)适当运动,避免大汗淋漓;(4)适当润补;(5)保持室内湿度和温度;(6)防秋燥而护肝,以多食滋肾、润肺食物;(7)防胃炎上延,多食清热润肺食物。
2.养肺为要自古以来中医认为肺为娇贵,喜润恶燥。
肺也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通道,肺主一身之气,司呼吸,五行中之金,为阳之中的阴脏。
肺部的养生措施:(1)清肺:清泄肺热,以除肺中之实热。
用白茅根,无花果粉,芦根等。
(2)润肺:润肺生津,防肺燥伤阴。
多用沙参,玉竹,百合等。
(3)补肺:补益肺气,扶正祛邪。
常用太子参,黄芪,山药等。
3.秋季宜养脾胃(1)秋季注意保暖;(2)宜食甘润之物;(3)少辛多酸;(4)饮食有节;(5)适当运动,防止秋季发胖;(6)科学应用健康产品。
4.秋季宜养神(1)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季的容平之气;(2)保持乐观阔达的胸襟;(3)驱除忧郁,舒缓压力;(4)多晒太阳;(5)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情。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
喉源性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和常用治法一、起源与定义喉源性咳嗽,又称喉咳,首次见于1989年干祖望编著的《中医喉科学讲义》[1]。
基于“喉为肺系”的理论,干老首创“喉源性咳嗽”的病名,通过辨证求因,疗效卓著,充分体现了中医药辨证论治的优势。
干老认为:喉源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尤其是因过敏因素的增多,患病的机率更高,但是临床治疗往往与普通的咳嗽混为一谈,所以治疗效果多不理想。
只有从临床病例中不断探索该病的症状特点、病因病机、辨治原则等,才能有的放矢,提高临床疗效。
本病属于中医学“慢喉痹”“风热喉痹”等范畴,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咽炎”或“上呼吸道感染”[2]。
近年来,随着气候改变、环境污染加重,喉源性咳嗽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目前西医治疗主要以抗生素为主,疗效不佳,并且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大,中医药治疗收效显著,具有明显优势。
喉源性咳嗽胸透、实验室检查多无明显异常,抗生素治疗效不佳,一般止咳中成药也难以奏效。
该病迁延难愈,治疗不当,可迁延数月或经年。
此病类似中医秋燥咳嗽,实则四季均可发生,且用养阴清肺法治疗多不效。
二、临床表现喉源性咳嗽好发于秋末冬初或冬末春初,多数患者既往有慢性咽炎病史。
喉源性咳嗽具有独特的临床表现:①咽喉痒如蚁行,阵发性咽喉奇痒作咳,一痒必咳,连连不止,痒息咳止,不痒不咳;②咳呈连续性甚至痉挛性,痰少或痰黏难咳,咳出则爽;③咳嗽多在夜间或清晨发作,亦有不定时者,咳嗽每天常有7-8次,严重时每小时10次以上;④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咽喉部干燥微痛或异物感;⑤少数患者可有发音音色粗糙,甚至嘶哑;⑥油烟、灰尘、冷空气、说话多、刺激性气味等容易诱发,有时表现为难以抑制的刺激性咳嗽;⑦病情轻重不等,持续时间长短不一,短则数周,长则数月甚至数年;⑧咽喉部检查可见黏膜慢性充血、增厚,有或无咽部淋巴滤泡增生。
肺部X线检查多无异常[3]。
三、病因病机喉源性咳嗽的病因病机繁杂,涉及到诸多脏腑[4]。
温热类温病
采取卫气营血辨证纲领,判断温热类温
温
病的浅深轻重,分析疾病的发展和预后
热
类 温
不同的温邪侵犯人体引起发病,初犯部 位各有其特异性,病变重心也有所侧重
病 但随着病邪的传变和病理的演变,病变
辨 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异病同证”的情况。
证
提
要 临床论治不宜孤立地看待一病一证,当
邪留阴分、真阴耗竭、虚风内动)
主要内容
风热犯卫
证候
1、讲解:
燥热犯卫
病机分析
肺热壅盛
治疗方药
2、分析: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
加减及临床运用。
3、病案:讨论和分析。
重点和疑难点
重点内容:风热犯卫、肺热壅盛的证候、病 机分析和治疗方药。
疑难点:主要证候的临床变化和治疗方药的 加减运用。
病案
李某,女,3岁。3月11日初诊。发热7天,
微恶风寒,头痛咳嗽,住某院儿科病房。白
细胞总数18.7×109/L,中性粒细胞80%,
淋巴细胞20%,体温39.7℃,听诊两肺上野
水泡音,诊断“肺部感染”。住院后用“青
霉素、链霉素、先锋霉素”热不下。会诊时,
高热无汗,咳嗽微喘,口渴,舌边赤,苔白
干,脉浮数。
叶天士“到气才可清气”
气分证治
邪热在肺 (肺热壅盛/燥热伤肺/
肺热腑实/肺热发疹) 热在胸膈 邪热犯胃 邪热在肠 (热结肠腑/肠热下利) 热郁少阳(胆) 热盛动风(肝)
(一)邪热在肺-----1.肺热壅盛
【证候】身热,汗出,口渴,咳喘,咳痰不爽, 甚则气急鼻煽,胸痛, 舌红苔黄,脉数。
水煎饮之,药后汗畅出,身热退,诸症皆除。
秋燥
秋燥[单项选择题]1、首先把秋燥作为独立疾病的医家是:().A.刘河间B.吴鞠通C.叶桂D.喻昌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2、秋燥初、中、末三期的治疗大法为:().A.上燥增液,中燥治气,下燥治血B.上燥治气,中燥治血,下燥增液C.上燥治血,中燥增液,下燥治气D.上燥治气,中燥增液,下燥治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3、著有论述燥邪为患的专篇──“秋燥论”的医家是:().A.刘完素B.俞根初C.沈目南D.喻嘉言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4、认为燥属次寒的医家是:().A.俞根初B.沈目南C.喻嘉言D.李东垣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5、“燥证路径无多……,始用辛凉,继用甘凉,与温热相似,但温热传至中焦,间有当用苦寒者,燥证则唯柔润,最忌苦燥,断无用之之理矣。
”其语出:().A.喻嘉言B.吴鞠通C.王孟英D.汪瑟庵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6、秋燥,证见耳鸣,目赤,龈肿咽痛等,其治疗首选的方剂是:().A.桑杏汤B.翘荷汤C.杏苏散D.白虎汤参考答案:B[单项选择题]7、初起喉痒干咳,继则痰粘带血丝,胸胁牵涌,腹部灼热,大便水泄如注,肛门灼热,舌尖红,脉数,方宜:().A.桑杏汤B.清燥救肺汤C.阿胶黄芩汤D.葛根黄芩黄连汤参考答案:A[单项选择题]8、女性,17岁,初秋久晴无雨,证见咳嗽不爽而多痰,胸腹胀满,便秘,舌红苔黄,治宜:().A.清肺润燥养阴B.宣肺化痰,泄热攻下C.滋养阴液,攻下腑实D.肃肺化痰,润肠通便参考答案:D[单项选择题]9、证见身热,干咳无痰,气逆而喘,咽喉干燥,鼻燥,齿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或薄黄干燥,舌边尖红赤,病机属邪在:()A.卫分B.卫气同病C.气分D.气营同病参考答案:C[多项选择题]10、秋燥邪在肺卫证的治疗,主以:()。
A.辛温发汗B.辛凉甘润C.清热解毒D.轻透肺卫E.滋养肝肾参考答案:B,D[多项选择题]11、对秋燥病的治疗禁忌的提法应是:()。
秋燥修 ppt课件
3、察燥热阴伤的轻重主次:一般病程的初、中 期以燥热偏盛为主,津伤为次,或燥热阴伤并 重,后期则主要表现为阴津的耗伤 。
(二)治则治法
治则-滋润
初期-邪在肺卫 -辛凉甘润 中期-燥热已炽,津伤尤甚 -清养
并施
祛邪
燥热化火,内陷营血 -清营凉 血
后期-肺胃阴伤-甘寒滋养肺胃 邪入下焦,耗伤肝肾之阴-滋 培真阴
凉
燥
凉燥病邪 深秋天气转凉之时 较重,持续时间较长 较轻 无汗 多流清涕,鼻塞 较清稀 口干唇燥,但不渴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 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 散 温 润 (杏 苏 散 )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始病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咳 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渐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苔薄白而干,舌质边尖红,脉右浮数,左弦涩。 检查:体温39.0,脉搏91分,白细胞计数:总数13600/mm3, 中性 83%,淋巴17%。 思考: 1、本病的中医病名。 2、本病例的病因病机。 3、确立治则和治法。 4、选择处方。
【临床表现】发热,腹部胀痛,大便秘结,或有 神昏谵语,苔黑干燥,脉沉细。
【治法】滋阴养液,通腑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加鲜首乌、鲜生地、鲜石斛。
5、肺燥肠闭
【临床表现】咳嗽不爽而胸满痰多,腹胀, 大便秘结,舌红而干。
【治法】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方药】五仁橘皮汤:甜杏仁、松仁、李
仁、桃仁、柏子仁、橘皮
第十三章 秋 燥
3、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病邪-初起以肺卫表 热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风燥病邪-初起以 肺卫表寒证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秋燥伤肺
秋燥伤肺易引起湿疹、干癣等皮肤病秋冬季气候转凉而干,对人的皮肤也产生影响。
入秋后的皮肤保养以保湿最重要,传统中医认为,这种现象很早以前就观察到,因此自古就有秋气燥,秋主肺,肺主皮毛等说法,所以秋冬养生必须顺应“养阴润燥”。
人的皮肤及毛发在这时候会有干燥、紧绷、细纹、龟裂、脱皮脱屑、脱落等问题,甚至造成严重的皮肤瘙痒,最主要是因为外在气温下降,皮肤的皮脂腺分泌油脂也会跟着下降,造成皮肤出油量减少及皮肤含水量降低而引起各种让人不舒服的症状。
许多皮肤病容易在秋冬发生或加重,例如皮肤痒(湿疹)、脂溢性皮肤炎(头皮屑)、干癣及异位性皮肤炎等,所以人们在秋冬时节来临时,更要慎重地保养自己的皮肤,以免让各种皮肤病上身,届时若出现各种令人不舒服的症状,恐怕就后悔莫及。
个人秋冬日常的肌肤保健首重“清洁”与“保湿”。
一般而言,清洁时不能用太热的水,因为皮脂腺分泌的油脂本身具天然的保湿效果,热水会洗掉皮肤的油脂,造成皮肤水分易散失,结果就使皮肤变得更加干燥。
另外,清洁用品的选择也很重要。
夏天皮肤出油多,许多人会使用去油能力较强的产品,到了秋冬季节皮脂分泌减少时如果继续使用,容易造成皮肤过于干燥,这时候应先将清洁用品换成比较温和的类型,洗后如果还会感觉皮肤干燥紧绷时可再加强保湿。
保湿视个人皮肤状况而定,皮肤愈干燥愈应选择油脂含量高的保养品。
若病情严重者应尽快接受治疗,传统中医是以辨证的结果作为治疗的主要依据。
如果症状干痒、遇冷风时更痒、遇暖则减轻者,这类属风寒化燥,常用荆防败毒散、当归四逆汤等处方加以治疗。
如果症状为干痒、干裂、脱皮、脱屑为主,这类属血虚风燥,中医治疗是以袪风、养阴润燥为原则,常用当归饮子、百合固金汤等处方来加以治疗。
另有部分患者是在夏天时吃太多瓜果、冷饮,或是辛辣类、烧烤类食物,以致造成体质偏于湿热,结果秋冬一到就转为化燥,进而产生皮肤的症状,治疗上就必须经由专业中医师的诊断才能决定如何用药。
饮食方面,建议患者应少吃辛辣类、烧烤类、燥热类的食物,可适度吃点核桃肉、奇异果、梨子、海带、萝卜、葡萄、苹果、莲藕、黄瓜、芝麻、百合、木耳、桂圆肉、海参和深海鱼等有助于“滋阴润燥”的食物。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研究进展作者:崔文颖来源:《医学食疗与健康》2019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過对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总结,以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3个方面为着重点,从历史文献总结、医家临床经验、临床试验等角度对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进行解读,得出其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辨证分型集中在肝肾亏虚、燥邪犯肺、阴虚燥热、瘀血内结4种证型,并从滋补肝肾下多种治法分析临床疗效,以期为之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治法[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9)07-0185-02干燥综合征(Sjgren’s syndrome,SS)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疾病,主要受累器官是涎腺和泪腺,症状为口眼干燥。
SS的组织学标志是由唾液腺活检确定的外分泌腺局部淋巴细胞浸润,但由于缺乏特异性症状和实验室标志物,SS的诊断标准尚未确立。
SS在我国的发病率为0.33%~0.77%,发病特点一是女性发病率高,尤以育龄期女性为多见,男女比例为21:1;二是发病年龄高,平均发病年龄(44.6±12.0)岁。
西医治疗的着力点在于改善症状以及控制、延缓由免疫反应引起的组织器官损害及继发感染”,存在着易复发、副作用大等弊端。
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干燥综合征的研究颇多,并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中医虽无“干燥综合征”之病名,但其临床表现及发病特点与中医学“燥痹”,“痹症”,“燥毒证”等病症名称相符,属于中医学“燥证”范畴。
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干燥综合征是一组证候群,病因是先天禀赋不足和后天致病因素,病机为阴液不足、气血亏虚、津液输布障碍、燥毒瘀互结,结果为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
对干燥综合征病机的论述首见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燥胜则干”,认为燥痹的发生与外感燥邪有密切联系。
秋天,让肺“润”起来——秋季防燥 以润为贵
泽脏 腑 , 燥 自然而 然也 就 被化 解 了。 秋
治 燥 之法 。 以润 为 贵
那 么如 何 来 防燥 昵 ? 所 谓 “ 之 为 舟 , 水 不 行 ; 正 木 无
喝水也 是必 不 可少 的, 燥气 伤 阴, 但 喝进 多 少, 出多 少, 排
的皮 肤 总是 爱 脱皮 , 发也 爱掉 , 头 也是 受 燥 邪 的影 响 。
徐 徐 咽下。 为什 么这 样 就可 以防秋 燥 呢 ? 别 小看 唾 液 , 可
燥 气 为秋 天 的主气 , 秋燥 又有 “ 燥 ” “ 温 与 凉燥 ” 之分 , 它 还 有一个 称 号, “ 叫 金津 玉 液 ” 养 生 家认 为 , 液 同精 、 。 唾 但 无论 温 燥 、 凉燥 , 会导 致 人体 阴津 耗 损 , 都 并伤 及 肺 部 , 血 一样 , 生命 的物 质基 础 , 是 中医就有 “ 津血 同源 ” 的说 法 。
一
果实, 因此 秋 自古又 被 人 们 誉为 “ 秋 ” 从 脏 腑 的角 度 金 。
来讲 , 五行 为金 , 以肺 气 是 与秋气 相通 的。 金秋 之 时, 肺 所 “
不 过 此 方 仅 对 于 秋 燥 症 状 较 重 的人 群 适 用 , 要达 想 到保 健 效 果 的 话 , 吃一 些 具 有 滋 阴 润肺 效 果 的食 物则 是 首选 。 我 国许 多地 区 , 在 立秋 时 往往 都 有 “ 秋 ” 咬 的习俗 。
燥气 当令 ” 秋 天 当把 “ , 防燥 ” 为首要 工作 来做 。 作
燥 易 伤肺 , 因此 秋 天 也 成 为呼 吸 道 疾病 的高发 期 。 杭 州 一 带 的 人喜 欢 吃 秋 桃 , 中 以补 充 夏 季 消 耗 的津 液 。 桃 医认 为 ‘ 为华 盖 ”从位 置 上 来讲 , 在 体 腔 中居 最 高位 , 性 温 , 补气 养 血、 阴生 津 的功 效 , 天 食 桃 既 可滋 补 肺 , 肺 有 养 秋
秋季润燥,按照“五行”吃
秋季润燥,按照“五行”吃作者:暂无来源:《家庭科学·新健康》 2015年第9期文/ 本刊记者张昕医学指导/ 张艳滋阴润肺,少辛多酸辽宁省名中医张艳说,秋季主燥,秋令与肺气相应,燥邪最易伤肺,所以,饮食要以“滋阴润肺”为基本原则。
秋季在五行中属金,与五色中的“白”呼应,因此,秋季应多吃些白色本色的酸味果蔬生津液,比如:梨、白葡萄、山竹肉、荸荠、荔枝等。
中医有句古话:“肺主秋。
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可见,酸味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味之品。
另外,从五行角度上讲,酸味属肝木,肺金克肝木,秋季金气萧肃,更容易克制肝木,所以,还应该多吃入肝补肝的酸味食物,以防被克制太过。
绿色入肝,多吃绿色食品具有舒肝强肝的功能,因为绿色食物中维生素C 含量丰富,常吃对肝脏有利。
民间有种说法,几天不吃绿叶菜的人容易上火,因为青色入肝,性多寒凉,有解毒平肝、清热泻火的功效。
多吃黄色、黑色食物到了秋季,许多人容易产生口鼻、皮肤、呼吸道的干燥症状。
而根据相生理论,土生金,健脾强胃可以促进水谷运化精津以润肺,黄色属土,所以,可以多吃黄色食物以强健脾胃,比如:黄豆、南瓜、柑橘等,味甘入脾。
另外,黄牛肉、龙眼肉、山药等也都有很好的健脾作用。
张艳指出,秋季多吃黑色补肾阴食物、药物同样也能够起到润肺作用。
这是因为金水相生,肾水充足,上滋肺阴。
像海参、黑木耳、黑米、黑豆、黑芝麻、海带、黑桑葚、黑枣等都有补内益气、固肾延年的作用,中草药中的熟地、生地、枸杞、肉苁蓉、沙苑子、杜仲、菟丝子等都有补肾精的作用,可以在秋季与食物同用。
吃这5 种水果最润燥茺梨。
秋季每天坚持吃梨 2 个,有一定防治秋燥的作用。
梨的不同吃法,可产生不同功效。
民间对其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脏之阴”的说法。
梨虽为佳果,但不宜多食,过则伤脾胃、助阴湿,所以风寒咳嗽、脘腹冷痛、脾虚便溏者慎食。
茺柑橘。
柑橘性凉,味甘酸,有生津止咳、润肺化痰、醒酒利尿等功效。
秋燥证怎样用中成药
传统医学传统秋燥证怎样用中成药□广东省连州市北湖医院副主任医师 陈金伟秋季天气干燥,易患秋燥证。
治疗秋燥证除可使用中药煎剂,还可选用中成药,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
为此,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搜集并整理了几个选用中成药治疗秋燥证的案例,供读者朋友参考。
秋燥感冒颗粒56岁的黄女士不久前出现咽喉不适、咳嗽无痰、唇干症状,自我诊断为“秋燥”,服用夏桑菊颗粒3天未见效,故到某中医诊所求诊。
中医师诊断为秋燥(感冒),给予秋燥感冒颗粒冲服,1天咽喉不适消失,咳嗽无痰、唇干缓解;2天咳嗽无痰、唇干消失。
效不更方,继续巩固用药3天,随访7天未见复发。
本药由桑叶、北沙参、麦冬、杏仁、川贝母、桔梗、前胡、山豆根、菊花和竹叶组成,具有清燥退热、润肺止咳的功效。
临床上,本药用于秋燥病、咳嗽无痰、口唇干燥等,以及秋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及急、慢性支气管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用法:口服,每次1~2袋,每天3次,小儿酌减,温开水送服。
用药期间忌辛辣厚味,宜清淡饮食。
此外还可用二冬膏口服,每次9~15克,每天2~3次。
通幽润燥丸70岁的张先生不久前出现便秘、腹胀、纳差症状,他自我诊断为“便秘”,自服果导、大黄苏打片7天未见效,故到某医院中医科求诊。
中医师诊断为秋燥(大肠津枯),给予通幽润燥丸口服。
睡前1次,次晨便通,白天腹胀、纳差缓解;3天腹胀、纳差消失。
效不更方,继续巩固用药3天,随访15天未见复发。
本药由麸炒枳壳、姜厚朴、黄芩、熟地黄、地黄(生),熟大黄、大黄(生)、红花、当归、炒苦杏仁、火麻仁、郁李仁、槟榔、桃仁(去皮)、木香和甘草组成,具有清热导滞、润肠通便的功效。
临床上,本药用于胃肠积热所致的便秘,症见大便不通、脘腹胀满、口苦尿黄。
用法:睡前口服,每次1丸,每天2次。
孕妇禁用,年老体弱者、儿童、过敏体质者慎用。
润燥止痒胶囊34岁的刘女士不久前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脱屑症状,她自我诊断为“皮肤过敏”,自搽“皮康霜”,内服“湿毒清”10天未见效,故到某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求诊。
秋燥
秋燥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
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秋燥是外感六淫的病因之一,人体极易受燥邪侵袭而伤肺,出现口干咽燥、咳嗽少痰等各种秋燥病症,临床上分为“凉燥”、“温燥”二种类型。
秋燥简介凉燥感受秋凉燥[1]气而发病,即秋燥之偏于寒者,临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鸣鼻塞,类似感受风寒,但本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
表证偏风寒,津亏铰轻,舌红苔薄白,脉浮数。
温燥感受秋季天亢旱燥气而发病,是秋燥之偏于热者为温燥[2]。
临床上表现初起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
表证偏风热,津亏较重,甚化热伤络,胸痛咯血,舌红苔黄,脉细数。
秋燥饮食江城连续放晴后,不少市民嗓子疼痛、上火,以为感冒了,乱吃感冒药。
实际上,这是秋燥在作怪,只需饮食调理即可。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唇干裂、心绪不宁,有的人会生出口疮,或者出现咽喉肿痛等症状,还会长出红且发痛的痘痘。
“秋燥症”虽不十分严重,但一些病症。
会使人体免疫力降低,尤其是中老年人,容易旧病复发,中医上讲,当燥邪入侵,最先受侵犯的是肺部。
专家建议,对付秋燥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可在白开水中加盐或蜂蜜,尽量少吃油炸、烧烤以及热性食物,如辣椒、生姜等,这些食物容易上火。
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
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3]秋燥表现近日来,不少人会发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一系列恼人的症状开始时不时“骚扰”自己一番,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中“秋燥”。
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
秋燥
上燥治气--指初起燥邪犯 肺时,治宜辛 凉透邪,宣肺 润燥。肺主气, 肺气宣畅,邪 乃外解;肺可 布津,燥亦易 除。
中燥增液--指燥热传入 中焦,胃肠 津液耗伤时, 治疗宜于甘 寒生津之品 以补养胃阴。
下燥治血---则 指燥邪深入下焦,
损伤肝肾精血时,
治疗宜用甘咸酸 寒之品滋养肝肾 精血。
(3)秋燥辨证论治
邪入营血 身热吐衄 舌绛苔黄燥
向愈
恢 复 期
肺卫阴伤 肝肾阴伤 虚风内动
三、秋燥病理特点
1.秋燥以肺经为病变重心。 2.初起邪在肺卫,出现肺卫证候,同时见有津 液干燥征象。 3.邪传气分,最易侵犯肺、胃(肠)而形成津 热阴伤的病变。 4.少数患者,感邪较重,正气较虚,亦可出现 内陷营血或传入下焦等病理变化。 5.病情轻,传变少,易治愈。
(四)秋燥分类
温燥---初秋---燥热 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热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凉燥---深秋---凉燥、
风燥病邪
---初起以肺卫表寒证
和津液干燥见症为主
(五)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1.本病多发于秋天干燥季节。 2.初起邪在肺卫时即见津气干燥表现。 3.病变中心在肺,病情轻,传变少,
较清晰 口干唇燥,但不欲饮
苔薄白少津,舌质如常 如不解亦可化热 辛散温润(杏苏散)
病案举例
王××,男,35岁,商人,某年9月29就诊。 病史:时值久晴无雨,病始觉恶寒,继则头痛身热,干咳少痰 ,咳久可吐出粘痰少许。病延多日未愈,反见加重,所以来诊。
症状:发热不恶寒,干咳阵阵,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
[病机分析] 气氛燥热未解,传入营血 [治疗方法] 气血两清 [代表方剂] 加减玉女煎(《方见春温章》)
燥咳论治
外感风燥 的咳嗽 , 其效也颇佳 。L风燥咳 大 J 嗽易于化火 , 切忌发药 , 伤津 液 , 劫 本方疏 邪而不伤肺 , 在清 润 降逆 , 退津 回则 重 邪 气降 咳止 , 同样配 以黄芩 、 并 射于 、 玄参 、 冬瓜 、 :知母等品 , 诸药合用 , 共奏轻宣燥 热 , 凉润肺之功。二方若在临床上辨证 清 准确 , 应用得 当, 时外 感风 燥和 内伤燥 咳 的治疗也就得心应手 。 笔者治疗两例患者 , 皆用清燥 救肺 汤 加减治疗而获效 , 说明 L 辩 证论 治的重 f l 要 , 以多病 一方 , 必须符 合 中医肺 中 可 仇 燥热汪才可使用 。否则 , 同属于一病 中医 辨订 如不属肺 r燥 热证 也 可 使用 。治 F } 1 疗 的两例患者均同属燥热咳喘 , 不同的 所 是第 1例 属 温热 在肺 , 热之 邪 灼伤 肺 温
外燥 内燥 di 1 . 9 9 j i n 10 —6 4 . 0 0 o:0 3 6/. s . 0 7 s 1x 2 1诊治 咳喘, 多重痰饮而轻燥咳, 纵然辨证有燥 咳的分型, 也是以下咳无痰为 主症 , 倘若有痰, 便不以燥论治 , 以燥咳 于是 诊治的疾病 , 以局限于咽炎等极为狭隘的范 围里 ,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咳喘的疗效 。
燥 咳既可表现为于咳无痰 , 又可呈现多痰黏 稠不易咯出, 前者每因外感 时燥 弓起 , l 存在 常由痰湿燥化造成 , 或痰湿稽 留体 内, 冈 或 肾水不足 , 肺热炎灼或 因心火亢盛 , 肝火为 寄, 或因燥热之邪外感 , 因湿邪郁久化燥 , 或 都可造成湿痰 趋 向燥化 , 中水液 逐渐干 痰 稠, 于是痰由稀薄 而熬炼为黏稠 , 由易于 咳
秋燥
2、初起有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咳嗽 少痰,咽干口燥,唇口干燥,皮肤干燥等肺卫 表证与津气干燥证并见的典型临床特征;
3、病变重心在肺,病情较轻浅,一般传变 较少。伤肺胃之阴者为多,较少深入营血和下 焦肝肾;
4、注意与风温(发于春季,初起津气 干燥见症不显)、伏暑(初起肺经见症 较少,暑湿在里见证明显,病情重,变 化多)相鉴别;
(1)上燥治气——
上燥,病多在肺,见于秋燥初期,肺受燥热, 一方面肺不布津,复加之燥热病邪燔灼津液, 致使肺失清肃,表现为发热,干咳无痰(“上 燥则咳”),或少痰,气逆而喘,咽干鼻燥, 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 红赤等证。其治宜清润肺气,润燥养阴,代表 方剂为清燥救肺汤。因肺主气,故“上燥治气” 实指治“肺”而言。
综上所述,以方测证,本证尚有头痛,发热,微恶 寒,咳嗽少痰,口鼻干燥,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等 一系列燥袭肺卫之征。
小结
【症】发热微恶寒,头痛少汗,口渴, 咽干鼻燥,咳嗽少痰,或干咳,尿少而 黄,舌边尖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而 右脉数大。 辨证要点:邪袭肺卫与津气干燥之证 并见。
【理】温燥初起,邪袭肺卫 【法】辛凉甘润,轻透肺卫
1、温燥与凉燥——“凉润”与“温润”法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总之,上燥
则咳,嘉言清燥救肺汤为主药;中燥则渴,仲 景人参白虎汤为主药;下燥则结,景岳济川煎 为主药;肠燥则膈食,五仁橘皮汤为主药,筋 燥则痉挛,阿胶鸡子黄汤为主药……”。 ——指出燥邪所犯不同部位的症状与治疗方 药。 何廉臣按:“凡治燥病,先辨凉温。……治 分温润、凉润二法”——指出凉燥与温燥的不 同治法。
1、导源时期:
《内经》中并没有“秋燥”之病名,但有燥 邪为病的记载,虽很简略,但指出了燥邪为病 的特点和治疗原则。如:
清燥救肺 膏方最宜
清燥救肺膏方最宜
秋天气候干燥,按五行归类,肺与秋季对应,肺脏特性是喜湿恶燥,故秋季对肺来说是一个较难适应的季节,正常的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干燥现象,而本来就阴虚阳亢或虚火内盛的人则症状更为突出。
秋天气候干燥,按五行归类,肺与秋季对应,肺脏特性是喜湿恶燥,故秋季对肺来说是一个较难适应的季节,正常的人也可能会出现一些轻微的干燥现象,而本来就阴虚阳亢或虚火内盛的人则症状更为突出。
秋燥可以从以下方面调养:饮食调养晚秋时节,雨水渐少,人们容易出现口干舌燥、干咳咽痛等症状,可以选用山药、芝麻、花生、红枣、百合、白木耳、白果、核桃、雪梨、莲子、广柑、甘蔗、蜂蜜、牛奶、糯米、泥鳅等清补滋润之品,起到滋阴润肺清燥的作用。
对脾胃虚弱的人,早餐宜食粥以养胃生津。
如百合红枣莲子糯米粥、扁豆粥、胡桃粥、山药粥、枸杞粥等。
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食用,以调和气血、滋补身体。
秋季应远离辛辣、香燥、强刺激食物及高脱水食物,防止燥热内生、阴阳失衡。
膏方调养对大多数人来说,秋季虽有燥证,但一般比较轻微,不需治疗,如症状明显,应考虑适当调养,对于素体阴虚火旺者,则必需治疗,后者主要包括陈旧性肺结核、形体消瘦、素体阴亏的人群。
针对秋燥,中药膏方是很好的选
择。
将清润阴柔之品融于一方,以蜜为炼,以膏滋药性,徐徐生津,以养真阴,消内外之燥,以使人体阴阳平和、正气收敛、增强体质,进而适应即将来临的冬天。
传说中的千年润肺止咳秘方
传说中的千年润肺止咳秘方按+秋冬之际,很多人都会出现干咳少痰,咽喉痒痛,口鼻唇干燥等症状,中医称为“秋燥咳嗽”。
秋燥袭来最伤肺,人可表现为口、唇、鼻、咽、舌一派“燥干”,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
燥邪伤肺,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咳,重则痰中带血。
该如何解决呢?这有一个传说中的千年润肺止咳秘方。
秋燥袭来,你的肺还好吗?秋冬之际,很多人都会出现干咳少痰,咽喉痒痛,口鼻唇干燥等症状,中医称为“秋燥咳嗽”。
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黄帝内经·素问》曰:“秋三月,此谓容平。
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逆之则伤肺,冬为飨泄,奉藏者少。
”秋气之应,养收之道,秋气与肺气相通,秋季阳收阴藏,物候干燥,人要在此时防燥护阴,为来年阳气生发打基础,不应耗精而伤阴气。
肺主气,司呼吸,肺合皮毛又与大肠相表里,秋燥袭来最伤肺,“燥邪伤人”,“燥胜则干”,人可表现为口、唇、鼻、咽、舌一派“燥干”,大便秘结,皮肤干甚至皲裂。
燥邪伤肺,轻则干咳少痰,痰粘难咳,重则痰中带血。
秋冬养生先养肺心平气和精神调养: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心平气和是养肺的最好办法,肺是呼吸器官,而情绪的变化表现最显现的地方就是呼吸,呼吸急促、不平稳,不仅增加肺的负担,同时也会造成阳气外泄,这与“秋收”恰恰相反。
专家指出,燥为秋季主气,肺喜润而恶燥,因此燥邪最易伤肺。
由于鼻乃肺之窍,咽、喉分别为肺之门户及肺气之通道,故秋天人的肺脏喜清润而恶干燥,秋冬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小,最易伤肺。
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秋冬保健应以养肺为先。
秋季如何润燥养阴正所谓“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故秋冬保健应以养肺为先。
故秋梨饮用秋梨膏则恰好可以滋润气肺调节阴阳平衡,从而达到益寿延年之效果,同样正因为秋梨膏的传奇功效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帝王将相达官显贵的垂青,自清朝之宫廷震动方流入寻常百姓家,随即亦受到百姓追捧成为广为流传的养生佳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分型治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
秋天尤其是深秋气候干燥,在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人们常易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皮肤干燥等津气干燥的见证,此即秋燥。
秋燥是秋季感受时令燥气之邪引起的外感疾病,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土地干旱和沙漠化的日趋严重,随之而来的秋燥也越来越多。
秋燥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与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发病时间多集中于入秋后的9、10、11月3个月,入冬以后,症状均能逐渐消失。
秋燥的诊断并不困难,初起常具有肺卫证候,一般说,在秋季出现咽干、鼻燥、咳嗽少痰等口、鼻、咽、唇津气干燥见症者,即可确诊(需注意与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病相鉴别)。
秋燥为秋季特有的疾病,与现代医学中发于秋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相类似,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外界气候燥热则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虽然本病以津气干燥为主要临床表现,但单纯对症处理往往疗效欠佳,中医一般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机制的不同,把秋燥分为邪在肺卫型、燥热伤肺型、肺胃阴伤型和凉燥袭肺型四种证型进行辨证治疗。
邪在肺卫型此型为温燥初起、邪袭肺卫之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干咳无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质红,苔薄白而干,脉浮数。
治以辛凉甘润,轻透肺卫为法,方选桑杏汤加减。
药用桑叶、杏仁、栀子、浙贝母、竹叶、薄荷、防风各12克,沙参20克,梨皮30克,麦冬、白芍各15克,甘草5克(此药量为成人用量,下同)。
每日1剂,水煎服。
燥热伤肺型此型为肺经燥热化火、耗伤阴液之候,症见身热,干咳无痰,甚或咯痰带血丝,气逆而喘,咽干鼻燥,胸满胁痛,心烦口渴,舌苔薄白而燥,舌边尖红赤,脉细稍数。
治以清肺润燥养阴为法,方选清燥救肺汤加减。
药用桑叶、麻仁、杏仁各12克,麦冬、浙贝母、白芍、桔梗、知母、瓜蒌各15克,沙参、黄芩各20 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肺胃阴伤型此型为燥热灼伤肺胃津液之候,症见身热不甚,干咳不已,咳嗽少痰,口、鼻、唇、咽干燥而渴,大便燥结难行,舌质红,苔薄少而干,脉细数。
治以甘寒滋润,清养肺胃为法,方选沙参麦冬汤加减。
药用沙参18克,麦冬、黄芩、石斛、连翘各15克,天花粉、玉竹、桑叶、浙贝母、枇杷叶各12克,梨汁24克,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
凉燥袭肺型此型为凉燥之邪侵袭肺卫所致,症见恶寒发
热,头痛无汗,鼻干鼻塞,口唇干燥,咳嗽少痰,舌质淡红,苔薄白少津,脉浮。
治以疏表透邪,开肺润燥为法,方选杏苏散加减。
药用苏叶、前胡、杏仁、防风各12克,陈皮、茯苓、桔梗、连翘各15克,浙贝母、石斛、沙参各9克,大枣6枚,甘草6克。
每日1剂,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