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肺里痒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肺里痒,中医称之为“肺痒症”,是指肺脏感受外邪,导致肺气不宣、肺络不畅,出现咳嗽、痰多、胸闷、喘息等症状。
中医辨证治疗肺里痒,注重辨证论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针对肺里痒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二、中医辨证分型1.风寒袭肺型症状:咳嗽,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发热,肢体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犯肺型症状:咳嗽,痰黄稠,口干咽痛,发热,头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3.痰湿阻肺型症状:咳嗽,痰多,胸闷,肢体沉重,食少纳呆,苔白腻,脉滑。
4.肺阴虚型症状:咳嗽,痰少而黏,干咳无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肺气虚型症状:咳嗽,痰白清稀,气短乏力,自汗,易感冒,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弱。
三、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风寒袭肺型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组成:荆芥、防风、羌活、独活、前胡、桔梗、杏仁、川芎、甘草。
加减:若恶寒发热明显,可加桂枝、石膏;肢体酸痛,可加姜黄、桑枝。
2.风热犯肺型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组成:桑叶、菊花、杏仁、桔梗、连翘、甘草、薄荷、芦根。
加减:若发热明显,可加石膏、知母;头痛,可加川芎、白芷。
3.痰湿阻肺型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加减:若痰多,可加杏仁、苏子;胸闷,可加枳壳、厚朴。
4.肺阴虚型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
组成:百合、生地黄、熟地黄、麦冬、玄参、贝母、桔梗、甘草。
加减:若干咳无痰,可加玉竹、芦根;五心烦热,可加地骨皮、黄柏。
5.肺气虚型治法:益气养肺,止咳化痰。
方药:补肺汤加减。
组成: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五味子、干姜、大枣。
加减:若自汗,可加浮小麦、麻黄根;易感冒,可加防风、白芷。
四、注意事项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熬夜。
2.饮食宜清淡,少食辛辣、油腻食物。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辨证分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在消化道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完好的情况下,出现持续或反复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如上腹胀闷、腹痛、恶心、呕吐、饱胀等,并伴有消化功能异常。
中医辨证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是通过辨别病因病机和病理变化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采取相应的中药治疗和调理方法。
一、中医辨证分型:1.脾胃虚弱型:主要特点是脾胃气虚,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舌淡苔白等。
治疗时应益气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党参、黄芪、白术等温补药物。
2.气滞型:主要特点是气机不畅,消化功能受阻。
患者多表现为腹胀闷、烧心、口苦、口干等。
治疗时应理气行滞,可选用枳壳、香附、陈皮等理气药物。
3.肝胆郁结型:主要特点是肝气郁结,症状多见于精神抑郁、烦躁易怒等。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嗳气等。
治疗时应疏肝行气、和胃消食,可选用柴胡、香附、郁金等疏肝药物。
4.阳虚型:主要特点是阳气不足,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肢冷、畏寒、腹痛等。
治疗时应温阳健脾、健胃消食,可选用附子、肉桂、干姜等温阳药物。
5.阴虚型:主要特点是阴液亏虚,消化功能减退。
患者多表现为口干口渴、消瘦、盗汗等。
治疗时应滋阴养胃、健脾消食,可选用熟地、枸杞子、麦冬等滋阴药物。
6.胃湿型:主要特点是湿气郁滞,消化功能减弱。
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口黏腻、恶心呕吐等。
治疗时应健脾健胃、祛湿消食,可选用茯苓、半夏、草果等祛湿药物。
二、常用中药治疗:1.半夏泻心汤:适用于脾胃气虚、食滞胸口闷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半夏、黄连、干姜等。
2.保和丸:适用于气滞胃脘痞闷、饮食停滞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枳壳、乌梅、牡蛎等。
3.柴胡疏肝汤:适用于肝胆郁结、胃气不舒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柴胡、黄芩、干姜等。
4.四君子汤:适用于脾胃虚弱、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人参、白术、茯苓等。
5.六君子汤:适用于脾胃气虚、气虚久泻等病症,方剂主要包括党参、白术、陈皮等。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张学斌、李志孝医师(陕西省礼泉县精神病医院),应用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配合小剂量的抗焦虑剂,既达到治病之目的,又避免了药物依赖之忧,有益无害。
【绝技妙法】本病的精神症状大多相似,难以区别,但伴随躯体症状各有特点,因而临床中应细审病情,详查躯体,重视舌脉,方可对症投药而取俘豉之效。
再则应重视治理治疗的作用,使患者了解本病的成因、表现、治疗及预后,树立信心,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三则在治疗中抗焦虑剂的应用不宜过长,若必须应用可几种药物交替使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
【常用方药】(1)心神不宁表现为善恐易惊,坐卧不安,舌苔薄白,脉虚数。
治则:养心安神,镇静定志。
方选:平补镇心丹加减。
药用:熟地10g,麦冬10g,天冬10g,党参10g,茯苓10g,远志15g,酸枣仁15g,龙齿15g,五味子15g,甘草3g。
(2)肾精不足表现为恐惧紧张、惶惶不安、伴腰膝酸软、精神萎靡、虚烦盗汗、潮热遗精、脉弱。
治则:补肾益精定志。
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
药用:熟地10g,山药15g,山萸10g,茯苓10g,丹皮10g,远志15g,枸杞10g,鹿角胶10g,肉桂10g,巴戟天12g,甘草3g。
(3)气血不足表现为善恐易惊,惶惶不宁,伴气短,自汗无力、面色苍白无华、脉弱。
治则:补益气血、安神。
方药:远志丸加减。
药用:远志15g,石菖蒲10g,茯神10g,茯苓10g,龙齿15g,人参10g,当归10g,熟地10g,白术10g,川芎10g,朱砂(冲服)1g。
(4)肝胆不足表现为紧张恐惧、坐卧不安、伴两胁不适、平素胆小怕事、遇事多优柔寡断。
治则:补益肝胆。
方选:补胆防风汤加减。
药用:人参10g,茯神12g,川芎10g,防风10g,细辛6g,独活10g,前胡10g,大枣6枚,生姜3片,甘草3g。
(5)心胆气虚表现为紧张不安、坐卧不宁、伴气短、面色苍白、脉弱、素日遇事胆怯。
治则:益气、温胆、化痰。
方选:四君子汤合温胆汤加减。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简介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炎症和功能障碍。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通过辨别患者的症状和体质,将患者分为不同的辩证类型,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分型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中医可以将风湿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
常见的辨证类型包括:1. 寒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痛,舌苔厚白,脉沉弦。
治疗时应重点祛寒湿、活血化瘀。
2. 湿热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红肿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时应重点清热湿、利湿通腑。
3. 痰湿型: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关节肿胀困重,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时应重点祛痰湿、健脾化痰。
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进行风湿病治疗。
1. 寒湿型治疗:采用温络、祛寒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防风、姜黄、当归等。
此外,适当的温热理疗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2. 湿热型治疗: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黄连、白芍、车前子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多喝水有助于利湿。
3. 痰湿型治疗:采用祛痰湿、健脾化痰的中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陈皮、半夏、茯苓等。
此外,饮食上要避免寒湿食物,多吃易消化的食物有助于健脾化痰。
注意事项在进行中医辨证分型治疗风湿病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治疗,不宜自行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
2. 治疗期间应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受凉感冒,保持合理的作息和饮食惯。
3. 治疗过程中如有不适,应及时告知医师,并遵循医师的指导进行调整。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风湿病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质进行辩证施治,能够针对性地缓解疼痛和改善功能障碍。
但治疗期间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并注意个人卫生和遵循医师的指导。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中医学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以辨证施治为核心,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
在中医的理论体系中,有一些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辨证施治的准则,本文将探讨这些原则。
一、辩证分型:先辩明病位辨证分型是中医辨证的重要环节。
在接诊患者后,医生首先需要准确辨明患者疾病的位置。
这包括辨别疾病的上下部位,病变的性质,以及疾病的发展阶段。
只有明确了病位,医生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治疗方案。
二、辨证施治:辩证用药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在于根据患者的具体辨证情况来确定适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中医将疾病分为寒热虚实四个方面,如寒证用热药,热证用寒药,虚证用补药,实证用泄药等。
在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用药,同时还需要考虑用药的剂量和疗程。
三、辩证施治:平衡阴阳中医理论中,阴阳学说是支撑中医辨证施治的基础。
阴阳是一对相对的概念,阴与阳之间相互依存、互为消长。
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判断患者体内阴阳的平衡状态,通过药物和调理手段来达到阴阳的平衡。
例如,在火热之病中用寒凉药物来降火,或者阳亢证中用温补药物来调节阴阳平衡。
四、辨证施治:治未病中医注重预防和保健,辨证施治不仅仅是针对疾病的治疗,更包括对未病的调理和预防。
中医强调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因为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有所不同,所以在治未病时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调理措施,使身体保持健康。
五、辩证施治:标本兼治中医认为,辨证施治不能只看到疾病的表面症状,还要追求治疗的根本原因。
所谓"标本兼治"即治疗的过程既要解决表面症状,也要调节机体的整体功能。
在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全面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疾病发展过程,对症下药,既针对病因,又缓解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的理念。
辨证施治时,医生需准确辨明病位,辨证用药,平衡阴阳,治未病,标本兼治。
这些原则的遵循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实现身心健康的平衡与和谐。
中医如何辨证施治
中医如何辨证施治中医作为一门古老而独特的医学体系,注重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进行全面的辨别和诊治。
辨证施治是中医传统理论的核心,旨在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本质和病机,以针对性的方法进行治疗。
下面将就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
一、辨证的原则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原则是辨证求因,即通过辨别疾病的病因和病机,寻找病变的根本原因,并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辨证求因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辨证求因,常以“辨证论治之法。
”即通过观察患者的病情、了解病史和询问症状,全面分析疾病的性质、病因和发展趋势,以便明确疾病的诱因和病机,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求因,强调整体观察。
中医辨证注重整体观察,强调病情的宏观分析,避免纤细处方,从而更好地把握住疾病的本质。
3. 辨证求因,注意具体辩证。
中医辨证施治强调因人而异,针对每个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分析,确立准确的辨证依据,以从根本上解决患者的病症。
二、辨证的方法1. 望闻问切:中医辨证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望闻问切。
望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等外在表现;闻是借助听力、嗅觉等感觉来获取患者的病情;问是通过与患者的对话来获取病史等信息;切是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摸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
2.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需要把握疾病的表里虚实、寒热虚实等四维辨证,分别对应四类疾病情况。
通过辨别辨证类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疾病的本质和发展趋势,为治疗提供依据。
3. 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施治的核心在于施治,即根据辨证结果进行具体治疗措施的选择。
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按摩等,以及相应的饮食起居调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以达到理中、扶正等目的。
三、以案例说明例如,患者王某,男性,中年,面色苍白,怕冷,胃脘胀满,食欲减退,舌苔白,脉沉细。
根据望闻问切的结果,患者的病情主要表现为脾胃虚寒,阳气不足。
根据这一辨证结果,可以采用温阳散寒的中药进行治疗,并建议患者多食温热的食物,避免生冷寒凉的食物。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中医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中医学认为,皮肤病是由内脏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在治疗皮肤病时,中医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探讨皮肤病的辨证与治疗。
一、辨证分型1. 湿热型:皮肤疹子多为红色、疼痒明显,伴有湿热感。
常见于湿热内蕴、脾胃功能不佳的人群。
2. 风热型:皮肤疹子呈红丘疹、丘疹疹、斑丘疹等形态,伴有灼热感。
多见于外感风热、风热袭表的患者。
3. 血热型:皮肤疹子鲜红或紫红色,伴有疼痛灼热感,易结痂溃疡。
常出现于热毒郁结、血燥内生者。
4. 湿热燥损型:皮肤痒痛、干燥脱屑,常见于湿热燥热互结之人。
5. 血瘀型:皮肤紫斑、紫红色斑块,伴有疼痛灰暗感。
常见于外伤或瘀血内停者。
6. 气滞型:皮肤呈现瘀阻紫癜、疼痛拒按等现象,常见于情志不畅、气血不畅的人群。
二、治疗原则1. 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血热、风热等类型的皮肤病,常用草药有黄连、连翘、地黄等。
2. 润燥祛湿:适用于湿热、湿热燥损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萆薢、苦参、石膏等。
3. 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气滞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川芎、当归、赤芍等。
4. 理气祛风:适用于气滞、风热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柴胡、白芷、羌活等。
5. 温阳散寒:适用于阳虚、湿寒型皮肤病,常用草药有肉桂、补骨脂、防风等。
三、常用草药1. 金银花:清热解毒,适用于湿热型、风热型皮肤病。
2. 茯苓:利湿化痰,适用于湿热型、湿热燥损型皮肤病。
3. 当归:活血化瘀,适用于血瘀型皮肤病。
4. 川芎:舒筋活络,适用于气滞型皮肤病。
5. 炮姜:温阳祛寒,适用于阳虚型皮肤病。
综上所述,中医治疗皮肤病注重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同时,草药疗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特点,对于一些慢性反复发作的皮肤病尤为适用。
祝愿广大患者早日康复健康!。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伤寒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1.湿阻卫⽓型: 症状:恶寒发热,头痛⾝重,午后热重,胸闷脘痞,⾯⾊黄滞,⾆苔⽩腻,脉濡缓。
治法:芳⾹⾟散、宣化表⾥湿邪。
⽅药:藿朴夏苓汤加减。
藿⾹10克,半夏9克,⾚茯苓12克,杏仁10克,⽣薏仁30克,蔻仁10克,猪苓12克,泽泻10克,淡⾖豉12克,厚朴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2.湿重于热型: 症状:⾝热起伏,午后热增,头重⾝重,困乏纳呆,胸闷脘痞,腹胀便溏,渴不思饮,苔⽩腻或⽩腻兼黄,脉濡。
治法:宣⽓化湿、佐以淡渗。
⽅药:三仁汤加减。
杏仁12克,蔻仁12克,薏仁15克,半夏10克,厚朴12克,通草10克,滑⽯20克,⽵叶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3.湿热并重型 症状:发热渐⾼,汗出不解,⼝渴不欲多饮,⼼烦脘痞,恶⼼呕吐,⼩便短⾚,⼤便溏⽽不爽,⾆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化湿清热。
⽅药:连朴饮加减。
黄连10克,厚朴、菖蒲各12克,半夏10克,⼭栀10克,淡⾖豉10克,芦根2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4.热重于湿型: 症状:⾝热壮盛,⼝渴引饮,⾯⾚⼤汗,⽓粗,脘痞⾝重,苔黄微腻,脉象洪⼤。
治法:清热化湿。
⽅药:⽩虎汤加减。
知母12克,⽣⽯膏20克,黄连10克,黄芩10克,厚朴12克,⽢草10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益康在线 5.热⼊营⾎型: 症状:⾝热夜甚,⼼烦,时有谵语或神昏不语,斑疹隐隐,便⾎,⾆绛少苔。
治法:清营泻热,凉⾎散⾎。
⽅药:清营汤加减。
⽔⽜⾓30克,⽣地黄20克,⾚芍15克,黄连10克,⼭栀⼦10克,地榆15克,丹⽪12克。
⽔煎服,1⽇1剂,早晚分2次⼝服。
6.⽓虚⾎脱型: 症状:腹部不适,⼤便出⾎,量多,⾝热骤降,颜⾯苍⽩,汗出肢冷,脉象细数。
治法:补⽓固脱⽌⾎。
⽅药:先服独参汤,后⽤黄⼟汤加减。
灶⼼⼟30克,⽣地黄20克,⽩术12克,制附⼦10克,阿胶12克,黄芩10克,⽢草10克。
黑棘皮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一、中医辨证分型1. 肝肾不足型症状:面色晦暗,皮肤色素沉着,毛发稀疏,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夜尿频多,舌淡苔薄,脉沉细。
2. 气血瘀滞型症状:皮肤色素沉着,毛发脱落,面色晦暗,胸闷胁痛,痛经,月经不调,舌质紫暗,苔薄白,脉弦涩。
3. 湿毒内蕴型症状:皮肤色素沉着,毛发脱落,面部油腻,口苦口干,食欲不振,大便黏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中医治疗方案1. 肝肾不足型治法:滋补肝肾,养血活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加减。
六味地黄丸: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牡丹皮。
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加减法:(1)头晕耳鸣:加枸杞子、菊花。
(2)腰膝酸软:加杜仲、牛膝。
(3)夜尿频多:加益智仁、覆盆子。
2. 气血瘀滞型治法:活血化瘀,疏肝解郁。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血府逐瘀汤:桃仁、红花、川芎、当归、赤芍、生地黄、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甘草。
加减法:(1)胸闷胁痛:加香附、郁金。
(2)痛经:加延胡索、香附。
(3)月经不调:加当归、丹参。
3. 湿毒内蕴型治法:清热解毒,除湿通络。
方药:五味消毒饮合甘露消毒丹加减。
五味消毒饮: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紫背天葵子。
甘露消毒丹:黄连、黄芩、黄柏、栀子、茵陈、泽泻、车前子、白豆蔻、甘草。
加减法:(1)面部油腻:加白芷、菊花。
(2)口苦口干:加栀子、黄连。
(3)食欲不振:加苍术、厚朴。
三、中医外治法1. 药浴法取适量中药煎煮后,将药液倒入浴盆中,浸泡全身,每次30分钟,每周2-3次。
2. 药膏涂抹法将中药研末,用凡士林或植物油调匀,涂抹于患处,每日2-3次。
3. 针灸疗法选取相关穴位,如足三里、血海、肝俞、肾俞等,采用针刺或艾灸等方法,每日1次。
四、注意事项1. 注意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
2.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3.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4. 定期复查,观察病情变化。
总之,黑棘皮病在中医治疗中,应注重辨证论治,结合内服中药、外治法等方法,综合调理。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高血压,即原发性或继发性的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中医药学认为,高血压是由于阴阳失衡、气机不畅所致。
下面将介绍高血压的中医辨证与治疗方法。
一、辨证分型中医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的过程。
对于高血压的辨证分型,一般可以分为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湿内蕴、气阴两虚等几个类型。
1. 肝阳上亢型特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耳鸣、情绪烦躁、易怒、睡眠差、大便干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清热疏肝、降逆平肝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柴胡疏肝散、真武丹、龙胆泻肝丸等。
2. 肝肾阴虚型特征: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膝酸软、心悸失眠、舌红少津、尿量多而短赤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滋养肝肾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左归饮、六味地黄丸等。
3. 痰湿内蕴型特征:头昏沉重、胸闷、气短、舌苔厚腻、体形肥胖、腰腹部肥胖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祛痰利湿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茯苓五苓散、脱脂茶等。
4. 气阴两虚型特征:头晕、心悸、口干、咽干、气短、尿量少、舌红少津等症状。
治疗方法:以益气养阴为主要方向。
常用方剂有六味地黄丸、人参党参麦冬汤等。
二、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的重要方法之一。
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合理选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可缓解症状、调节血压、改善体质。
同时,要注意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胃肠道的影响,避免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2. 饮食调理高血压患者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低盐、低脂的食物。
可适当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粗粮等的摄入,维持正常体重,并且要养成定时定量进餐的习惯。
3. 运动疗法适量的有氧运动对于控制高血压病情有积极作用。
可以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节奏的运动方式进行锻炼,提高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症状。
4. 心理调节高血压患者常常伴有情绪不稳定、易怒、焦虑等问题。
通过运用中医养生理论,可以进行心理疏导和调养。
心慌的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心慌,中医学称为“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慌乱不安,似有物跳动,伴有心前区不适、胸闷、气短等症状。
心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劳逸失度、久病体虚等。
中医治疗心慌注重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分型1. 心气虚型症状:心慌,气短乏力,自汗,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弱。
2. 心血虚型症状:心慌,心悸,头晕目眩,失眠多梦,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细弱。
3. 心阳虚型症状:心慌,心悸,形寒肢冷,面色苍白,唇甲色淡,舌淡苔薄,脉沉细。
4. 心火亢盛型症状:心慌,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口干舌燥,舌尖红,苔薄黄,脉数。
5. 痰湿阻络型症状:心慌,胸闷,痰多,恶心呕吐,头重如裹,肢体沉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滑。
6. 肝郁气滞型症状:心慌,胸闷,善太息,胁肋胀痛,情绪抑郁,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三、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心气虚型治法:益气养心,安神定志。
方药:归脾汤加减。
组成: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黄芪、当归、远志、酸枣仁、龙眼肉、生姜、大枣。
2. 心血虚型治法:养血安神,补心益脾。
方药:四物汤合甘麦大枣汤加减。
组成: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甘草、小麦、大枣。
3. 心阳虚型治法:温阳益气,养心定悸。
方药:参附汤加减。
组成:人参、附子、炙甘草、生姜、大枣。
4. 心火亢盛型治法:清心泻火,安神定志。
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
组成:黄连、黄芩、半夏、竹茹、枳实、甘草、大枣。
5. 痰湿阻络型治法:化痰湿,理气通络。
方药:二陈汤加减。
组成: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生姜、大枣。
6. 肝郁气滞型治法: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枳壳、香附、甘草、川芎、当归。
四、中医外治法1. 足浴:选用温阳益气、养心安神的药物,如黄芪、党参、甘草等,煎水泡足,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2. 耳穴压豆:选取心、神门、交感等穴位,用王不留行子贴压,每次5-10分钟,每日1次。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是根据中医理论和经验,通过辨证施治,以解决人体内外疾病的方法。
而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机分型的治疗原则。
一、寒热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寒病和热病,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寒病的治疗原则寒病是由于寒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寒中感冒、寒疝、寒疮等。
治疗寒病的原则是祛除寒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寒病的病机,比如寒疝的症状表现为腹部寒冷、喜温喜按,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可以采用艾灸、温针等方法。
2. 热病的治疗原则热病是由于热邪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常见的有热感冒、热毒疮等。
治疗热病的原则是清除热邪。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热病的病机,比如热感冒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咳嗽、喉痛等,治疗原则是清热解毒,可以采用清热药物、火针等方法。
二、虚实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实证和虚证两类,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实证的治疗原则实证是指病机表现为实证状态,如实热、实痰、实瘀等,常见的有外感实证、内伤实证等。
治疗实证的原则是清实泻实,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实证的病机,如外感实证的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咳嗽等,治疗原则是疏风解表,可以采用发散风邪的药物。
2. 虚证的治疗原则虚证是指病机表现为虚损、气血不足、阳虚、阴虚等,常见的有气虚、血虚、阳虚等。
治疗虚证的原则是补益虚损。
中医辩证可以根据具体症状来判断虚证的病机,如气虚的症状表现为气短、懒言、乏力等,治疗原则是益气补虚,可以采用补气药物。
三、气血津液分型的治疗原则根据病机分析,将疾病分为气虚、血虚、津液不足等不同类型,针对不同类型的病机,中医辨证论治有相应的治疗原则。
1. 气虚的治疗原则气虚是指人体气血不足,常见的有气虚体倦、气虚乏力等。
中医内科学辨证分型(新世纪二版)
第一章肺系疾病—、感冒1.风寒感冒:辛温解表,宣肺散寒-葱豉汤加味或荆防败毒散或荆防达表汤2.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肺透邪-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3.暑湿感冒:清暑祛湿解表-新加香薷饮4.体虚感冒1)气虚感冒:益气解表-参苏饮2)阴虚感冒滋阴解表-加减蔵蕤汤二、咳嗽1•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三拗汤合止咳散2)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桑菊饮3)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桑杏汤2.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二陈汤(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止咳-清金化痰汤3)肝火犯肺:清肺泻肝、化痰止咳-(加减)泻白散合黛蛤散4)肺阴亏耗养阴清热润肺止咳-沙参麦冬汤三、哮证1•发作期1)寒哮(冷哮证):温肺散寒、化痰平喘-射干麻黄汤或小青龙汤2)热哮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定喘汤或越婢加半夏汤3)寒包热哮证: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4)风哮:疏风宣肺,化痰平喘m华盖散痰(浊)哮:化浊除痰,降气平喘m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风痰哮证:祛风涤痰,降气平喘-三子养亲汤5)虚哮证:补肺纳肾,降气化痰-平喘固本汤附:喘脱危证:补肺纳肾,扶正固脱-回阳急救汤合生脉饮1)肺虚证:补肺固卫-玉屏风散2)睥虚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3)肾虚证:补肾摄钠-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4肺脾气虚证:健脾益气,补土生金-六君子汤5)肺肾两虚证:补肺益肾-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四、喘证1•实喘1)风寒闭肺:宣肺散寒-麻黄汤(合华盖散)2)表寒里热:宣肺泄热-麻杏石甘汤3)痰热遏肺:清泄痰热-桑白皮汤4)痰浊阻肺:化痰降逆-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5)肝气乘肺(肺气郁痹症):开郁降气平喘m五磨饮子6)水气凌心:温阳利水,泻壅平喘m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1)肺气虚:补益肺气-补肺汤合玉屏风散(或合生脉散)2)肾气虚:补肾纳气-金贵肾气丸合参蛤散肾阳虚-金匮肾气丸、参蛤散肾阴虚-七味都气丸合生脉散3)正虚喘脱证:扶阳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配合蛤蚧粉五、肺痈1•初期:分散风热清肺散邪-银翘散加减2.成痈期:清肺解毒,化瘀消痈-千金苇茎汤合如金解毒散加减3.溃脓期:排脓解毒-加味桔梗汤加减4•恢复期:养阴益气清肺-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六、肺痨⑵1)肺阴亏损:滋阴润肺,清热杀虫-月华丸加减2)阴虚火旺(虚火灼肺证):补益肺肾,滋阴降火-百合固金丸合秦艽鳖甲散加减3)气阴耗伤:养阴润肺,益气健脾-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4)阴阳两虚:温补脾肾,滋润精血-补天大造丸加减七、肺胀1)外寒里饮:温肺散寒,涤痰降逆m小青龙汤2)痰浊阻肺:化痰降逆m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或合苏子降气汤)3)痰热郁肺:清肺化痰,降逆平喘m越婢加半夏汤(或桑白皮汤)4)痰蒙神窍:涤痰、开窍、熄风-涤痰汤、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5)肺肾气虚补肺纳肾、降气平喘-补肺汤合参蛤散(或合平喘固本汤)6)阳虚水泛: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真武汤合五苓散八、肺萎⑵1)虚热证:滋阴清热,润肺生津-麦门冬汤合清燥救肺汤2)虚寒证: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或生姜甘草汤第二章心系病证―、心悸1)心虚恐惧: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安神定志丸(加琥珀、磁石、朱砂)2)心脾两虚(或心血不足):补血养心,益气安神m归脾汤3)肝肾阴亏滋补肝肾、养心安神m—贯煎合酸枣仁汤加山萸肉、黄连温胆汤、天王补心丹、朱砂安神丸阴虚火旺证: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4)心阳不振温补心阳m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5)水气凌心:振奋心阳,化气利水m苓桂术甘汤6)血瘀气滞: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7)痰浊阻滞:理气化痰,宁心安神m导痰汤(黄连温胆汤)8)邪毒犯心:清热解毒,益气养阴m银翘散或合生脉散加减二、胸痹1)心脉瘀阻: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2)痰浊内阻:通阳泻浊、豁痰开结-瓜萎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3)阴寒凝滞:辛温通阳、开痹散寒-瓜蒌薤白白酒汤加枳实、桂枝、附子、丹参、檀香(瓜蒌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5)心肾阴虚:滋阴益肾、养心安神-左归饮(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6)心肾阳虚益气壮阳、温络止痛-参附汤合右归饮7)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附:真心痛1)气虚血瘀:益气活血,通脉止痛-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2)寒凝心脉:温补心阳,散寒通脉-当归四逆汤3)正虚阳脱:回阳救逆,益气固脱-四逆加人参汤三、不寐1)心脾两虚:补养心脾、以赌气血-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养心安神-黄连阿胶汤、朱砂安神丸、天王补心丹3)心胆气虚: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4)痰热内扰化痰清热、和中安神-温胆汤加黄连、瓜蒌(黄连温胆汤)5)肝郁化火清肝泻火、佐以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引心肾不交: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四、癫狂1.癫证1)痰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开窍-顺气导痰汤加木香、郁金、菖蒲(或合逍遥散)2)气虚痰结:益气健脾,涤痰宣窍m四君子汤合涤痰汤加减3)心脾两虚:益气健脾养血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2.狂证1)痰火上扰:镇心涤痰、泻肝清火-生铁落饮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安神定志-二阴煎送服定志丸(或琥珀养心丹)3)气血呆滞(痰热瘀结):活血化瘀m癫狂梦醒汤加减,送服大黄蛰虫丸五、痫病1•发生期1)阳痫:开窍醒神,泻热涤痰熄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痫丸2_阴痫:温阳除痰,顺气定痫m五生饮合二陈汤2•休止期1)脾虚痰盛:健脾化痰m六君子汤2)肝火痰热:清汗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肝肾阴虚:滋养肝肾-大补元煎丄)风痰闭阻:涤痰息风,开窍定痫-定痫丸2)痰火扰神: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3)瘀阻脑络: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4)心脾两虚: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5)心肾亏虚: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六、痴呆1)髓海不足:补肾益髓、填精养神m七福饮2)气血亏虚:益气养血、安神宁志m归脾汤3)痰浊蒙窍:健脾化浊、豁痰开窍m洗心汤(涤痰汤)4)瘀血内阻:活血化瘀、通络开窍m通窍活血汤5)心肝火旺:清热泻火、安神定志m黄连解毒汤引脾肾两虚: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七、厥证1气厥1)实证:顺气开郁-五磨饮子(合通关散)2)虚证:益气回阳-四味回阳饮(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2•血厥1)实证:理气活血-通瘀煎或羚角钩藤汤2)虚证:益气养血-独参汤、人参养荣汤3.痰厥行气豁痰-导痰汤加减4•食厥消食和中m神术散合保和丸5•暑厥开窍醒神,清暑益气m牛黄清心丸或紫雪散、白虎汤或清暑益气汤6气厥7•蛔厥八、心衰第三章脾胃系病证—、胃痛1)胃气壅滞:理气和胃止痛m香苏散加减2)肝胃气滞疏肝和胃、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3)胃中蕴热:清胃泻热、和中断痛m泻心汤合金铃子散4)肝胃郁热清肝泻热和胃止痛m化肝煎加减5)瘀血阻滞: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失笑散合丹参饮6)胃阴不足:生津养阴、缓急止痛m芍药甘草汤合益胃汤(或合一贯煎)7)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8)寒邪客胃: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香苏散合良附丸9)饮食伤胃:消食导滞,和胃止痛-保和丸10)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二、痞满1)邪热内陷:泻热内陷、和胃开结m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2)饮食积滞:消食导滞、行气除痞m保和丸3)痰湿内阻:除湿化痰、理气宽中m平胃散合二陈汤4)肝郁气滞:疏肝解郁、理气消痞m四逆散合越鞠丸加减5)脾胃衰弱并取健脾、升清降浊m补中益气汤加减引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泻心汤合连朴饮7)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越鞠丸合枳术丸8)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益胃汤三、呕吐1•实证1)外邪犯胃解表疏邪、和胃降逆-藿香正气散2)饮食停滞消食导滞、和胃降逆-保和丸3)痰饮内阻:温化痰饮、和胃降逆-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4)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四七汤)2•虚证1)脾胃虚寒益气健脾、跟胃降逆-理中丸脾胃气虚:健脾益气,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脾胃阳虚:温中健脾,和胃降逆-理中汤2)胃阴不足:滋养胃阴、降逆止呕m麦门冬汤四、噎膈(2)1)痰气交阻开郁化痰、润燥降气-启膈散2)津亏热结:滋养津液、泻热散结-五汁安中饮(沙参麦冬汤)3)瘀血内阻:破结行瘀、滋阴养血-通幽汤4)气虚阳微温补脾肾、益气回阳m温脾补气运脾汤、温肾右归丸五、呃逆(2)1)胃冷气逆温中散寒、降逆止呃-丁香散2)胃火上逆:清热和胃、降逆止呃-竹叶石膏汤3)气滞痰阻:理气化痰、降逆止呃-旋复代赭汤(五磨饮子)4)脾胃阳虚:温补脾胃、和中降逆-理中汤加丁香、白豆蔻5)胃阴不足:益气养阴、和胃止呃-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六、腹痛1)寒邪内阻:温里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2)湿热壅滞:通腑泄热-大承气汤3)中虚脏寒温中补虚、缓急止痛-小建中汤4)饮食停滞:消食导滞m枳实导滞丸4)气机郁滞疏肝解郁、理气止痛m柴胡疏肝散6)瘀血阻滞:活血化瘀-少腹逐瘀汤七、泄泻1暴泻1)寒湿泄泻:芬芳化湿、疏表散寒m藿香正气散2)湿热内盛:清热利湿-葛根黄苓黄连汤3)暑湿泄泻:清暑化湿m黄连香苏饮4)食滞胃肠:消食导滞-保和丸2•久泻5)肝气乘脾抑肝扶脾-痛泻要方6)脾胃虚弱:健脾益胃-参苓白术散7)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四神丸八、痢疾1)湿热痢:清热解毒、调气行血-芍药汤2)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3)寒湿痢:温化寒湿、调气活血-胃苓汤-泽泻、猪苓+芍药、当归(不换金正气散)4)阴虚痢:养阴清肠m驻车丸(合黄连阿胶汤)4)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5)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调气化滞-连理汤缓解期:⑴脾气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阳m补中益气汤⑵脾阳虚衰:温阳祛寒、益气健脾m 附子理中汤⑶寒热错杂:温中补虚、清热燥湿m乌梅丸(4)瘀血内阻:活血祛瘀、行气止痛m膈下逐瘀汤九、便秘1.实秘1)胃肠积热(热秘):泻热导滞、润肠通便-麻子仁丸2)气机郁滞(气秘):顺气导滞降逆通便-六磨汤3)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温脾汤合半硫丸2.虚秘:1)气虚便秘:补气健脾、润肠通便-黄芪汤2)血虚便秘:养血润燥、滋阴通便-润肠丸3)阳虚便秘温阳通便m济川煎4阴虚秘:滋阴通便-增液汤第四章肝胆病证—、胁痛1)肝气郁结疏肝理气-柴胡疏肝散2)瘀血阻络:祛瘀通络m旋复花汤(血府逐瘀汤或复元活血汤)3)肝经湿热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4)胆腑瘀热:清热利胆m清胆汤5)肝阴不足(肝络失养):养阴柔肝-一贯煎1)热重于湿:清热利湿、佐以泻下-茵陈蒿汤2)湿重于热:利湿化浊、佐以清热-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3)胆腑郁热:疏肝泄热,利胆退黄-大柴胡汤2.急黄(疫毒炽盛):清热解毒、凉营开窍-犀角散加减3.阴黄:1)寒湿阻挠:温化寒湿、健脾退黄-茵陈术附汤2)血淤肝郁:活血化瘀、疏肝解郁m鳖甲煎丸3)脾虚湿滞:健脾羊血,利湿退黄-黄芪建中汤4.虚黄:补气养血、健脾柔肝m小建中汤5■黄疸消退后:1)湿热留恋:清热利湿-茵陈四苓散2)肝脾不调: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散或归芍六君子汤3)气滞血瘀: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三、积聚1)肝气郁滞:疏肝解郁、行气消聚-发作时木香顺气散加减、缓解时逍遥散化裁2)食滞痰阻:行气化痰、导滞通腑-六磨汤2.积证1)气滞血阻:理气活血、通络消积-失笑散合金铃子散(或合柴胡疏肝散)2)瘀血内结祛瘀软坚、调节脾胃-膈下逐瘀汤、六君子汤3)正虚瘀结:大补气虚,化瘀散结m八珍汤合化积丸四、鼓胀1.早期气滞湿阻:疏气活血、行湿散满-木香顺气散、胃苓汤(柴胡疏肝散合胃苓汤)2中期1):瘀结水留:化瘀行水m调营饮2)寒湿困脾:温中健脾、行气利水-实脾饮3)湿热蕴结:清热利湿、攻下逐水-中满分消丸合茵陈蒿汤4阳虚水盛:温补脾肾,化气利水-附子理苓汤或济生肾气丸5)阴虚水停:滋肾柔肝,养阴利水-六味地黄丸合一贯煎3.晚期1)正虚邪恋:温补脾肾m附子理中丸合济生肾气丸化裁,或以滋补肝肾为主m麦味地黄丸或滋水清肝饮为主2)鼓胀出血:泄热宁络、凉血止血m泻心汤或大黄白芨三七粉调服;气血耗伤合益气固脱m独参汤或生脉、参附打针液3)鼓胀神昏:醒神开窍m珍宝丹、苏合香丸变证:1)大出血:犀角地黄汤加参三七、仙鹤草、地榆炭、血余炭、大黄炭2)昏迷:安宫牛黄丸合龙胆泻肝汤五、头痛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疏风散寒-川芎茶调散2)风热头痛:疏风清热-芎芷石膏汤3)风湿头痛:祛风胜湿-羌活胜湿汤2.内伤头痛2)肝阳头痛:平肝潜阳-天麻钩滕饮2)气虚头痛:益气升清m顺气和中汤3)血虚头痛:滋阴养血-加味四物汤4)肾虚头痛:补肾填精-大补元煎5)痰浊头痛:燥湿化痰、降逆止痛-半夏白术天麻汤6)瘀血头痛:活血化瘀、行气止痛-通窍活血汤六、眩晕1)肝肾阴虚(肾精不足):滋补肝肾、养阴填精m左归丸2)肝阳上亢:平肝潜阳、滋养肝肾-天麻钩藤饮3)气血亏虚补养气血、健运脾胃-归脾汤4)痰浊中阻:燥湿祛痰、健脾和胃-半夏天麻白术汤5)瘀血阻窍:祛瘀生新、通窍活络m通窍活血汤七、中风1•中经络1)肝阳暴亢:平肝熄风潜阳m天麻钩藤饮2)风痰阻络:化痰熄风通络m化痰通络汤(真方白丸子)3)痰热腑实:通腑泄热化痰m星蒌承气汤4)气虚血淤:益气活血通络m补阳还五汤5)阴虚风动:滋阴潜阳、镇肝熄风-镇肝熄风汤2•中脏腑1)闭证:(1)风火闭窍:清热熄风、醒神开窍-天麻钩藤饮合紫雪散或安宫牛黄丸(2)痰火闭窍:清热涤痰、醒神开窍m羚羊角汤合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羚角钩藤汤)(3)痰湿蒙窍:燥湿化痰、醒神开窍m涤痰汤合苏合香丸4痰热腑实:通腑泻热,息风化痰-桃仁承气汤2)脱证元气没落益气回阳、扶正固脱-参附汤(合生脉散)3•后遗症1)半身不遂:①气虚血滞、脉络瘀阻:益气活血、化瘀活络-补阳还五汤②肝阳上亢、脉络瘀阻:平肝潜阳、熄风通络-镇肝熄风汤2)语言不利:①风痰阻络、舌强语謇:祛风化痰、宣窍通络-解语丹, ②肾虚精亏、音暗失语、心悸:滋阴补肾利窍-地黄饮子肝肾亏虚-左归丸合地黄饮子3)口眼涡斜:祛风、除痰、通络-牵正散八、瘿病1)痰气热结:解郁化痰、清热散结m丹栀逍遥散合消瘰丸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m龙胆泻肝汤加减(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3)心肝阴虚:益阴养血、宁心柔肝m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4)气阴两虚:益气养阴m生脉散加味5)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引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九、疟疾⑵1)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达原饮合小柴胡汤(柴胡截疟饮或截疟七宝饮)2)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白虎加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3)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m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4)热瘴:除瘴解清热保津m清瘴汤毒、5)冷瘴:解毒除瘴、芳化湿浊m不换金正气散6)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m补中益气汤或何人饮或小营煎7)疟母:祛瘀化痰、软坚散结、调益气血m鳖甲煎丸第五章肾系病证一、水肿1.阳水1)风水泛滥:散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2)湿毒浸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水湿浸渍: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4)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2.阴水1)脾阳虚衰:温运脾阳、以利水湿-实脾饮2)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m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3)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二、淋证1)热淋:清热利湿通淋-八正散2)石淋: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石苇散3)气淋:实证:利气通淋m沉香散虚证:补中益气m补中益气汤4)血淋:实证:清热通淋、凉血止血-小蓟饮子虚证:滋阴清热、补虚止血-知柏地黄丸5)膏淋:实证:清热利湿、分清泄浊m程氏萆薢分清饮虚证:补虚固涩m膏淋汤6)劳淋:健脾益肾m无比山药丸加减三、癃闭1•实证1)膀胱湿热清热利湿、通利小便-八正散2)肺热壅盛:清肺热、利水道-清肺饮3)肝郁气滞疏调气机、通利小便-沉香散4)浊瘀阻塞阻:行瘀散结、通利水道-代抵当丸2.虚证1)脾气不升:升清降浊、化气利尿m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2)肾阳衰惫:温补肾阳、化气利尿m济生肾气丸附:关格1)脾肾亏虚、湿热内蕴:健脾益肾、清热化浊m无比山药丸合黄连温胆汤2)脾肾阳虚寒湿内蕴温补脾肾、化湿降浊m温脾汤合吴茱萸汤3)肝肾阴虚,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熄肝风m六味(杞菊)地黄丸合羚羊钩藤汤4)肾病及心邪陷心包豁痰降浊、辛温开窍m涤痰汤合苏合香丸(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四、阳痿(2)1)命门火衰:温肾壮阳-赞育丸2)心脾亏虚:补益心脾-归脾汤3)肝郁不舒:疏肝解郁-逍遥散4)惊恐伤肾: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5)湿热下注: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五、遗精⑵1)心肾不交(君相火旺):滋阴清热、交通心肾m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汤2)湿热下注:清热利湿m程氏萆薢分清饮3)劳伤心脾:调补心脾、益气摄精m妙香丸4)肾虚不固:金锁固精丸(1)肾阴亏虚:滋阴补肾、佐以固涩m六味地黄丸或左归丸⑵肾阳虚衰温肾助阳、固涩止遗m右归丸第六章气血津液病证一、郁证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理气畅中-柴胡疏肝散2)气郁化火:疏肝解郁,清肝泻火-丹栀逍遥散合左金丸3)血行郁滞:理气解郁,活血化瘀m血府逐瘀汤4)痰气郁结行气开郁、化痰散结-半厦厚朴汤5).心阴亏虚滋阴养血补心安神m天王补心丹心肾阴虚-天…合六味地黄丸6)心脾两虚:健脾养心、补益气血-归脾汤7)肝阴亏虚:滋养阴精、补益肝肾-滋水清肝饮8)心神失养:养心安神、甘润缓急-甘麦大枣汤二、血证1.鼻衄1)邪热犯肺:清肺泻热,梅花鹿养殖,凉血止血m桑菊饮2)肝火上炎:清肝泻火,凉血止血m栀子清肝汤或龙胆泻肝汤3)胃热炽盛:清胃泻火,凉血止血m玉女煎4)气血两亏:益气摄血m归脾汤2.齿衄1)胃火内炽:清胃泻火,凉血止血mm加胃清胃散(合泻心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m知柏(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3■咳血1)燥热伤肺: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桑杏汤2)肝火犯肺:清肝泻肺、凉血止血-泻白散合黛蛤散3)阴虚肺热滋阴润肺、降火止血-百合固金汤4■吐血1)胃中积热:清胃泻热、凉血止血-泻心汤合十灰散2)肝火犯胃清肝泻火、凉血止血-龙胆泻肝汤3)气虚血溢:益气摄血-归脾汤5.便血1)肠道湿热:清热化湿,凉血止血m地榆散(合槐角丸)2)脾胃虚寒温阳健脾养心止血m黄土汤3)气虚不摄:益气摄血-归脾汤6尿血1)下焦热盛: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小蓟饮子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知柏地黄丸3)脾不统血:补脾益气生血-归脾汤4)肾气不固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无比山药丸7.紫斑1)热盛迫血:清热解毒,凉血止血m清营汤或十灰散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宁络止血m茜根散3)气不摄血:补脾益气摄血m归脾汤1•痰饮1)饮停于胃和中蠲饮-小半夏加茯苓汤2)饮留于肠:攻逐水饮-已椒苈黄丸饮留胃肠:攻下逐饮-甘遂半夏汤合己椒苈黄丸3)饮邪化热:清热逐饮m甘遂半夏汤4脾阳虚弱:温脾化饮-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2■悬饮1)邪犯胸肺和解少阳宣利枢机-柴枳半夏汤2)饮停胸胁:攻逐水饮-十枣汤、葶苈大枣泻肺汤(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3)气滞络痹(络气不和):理气和络-香附旋覆花汤4)阴虚内热滋阴清热-泻白散合沙参麦冬汤3.溢饮解表化饮m小青龙汤4•支饮1)寒饮伏肺:宣肺化饮m小青龙汤2)脾肾阳虚:温脾补肾,以化水饮-金贵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1)上消:肺热津伤: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丸、玉泉丸+二冬汤2)中消:(1)胃热炽盛:清肺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增液承气汤/白虎加人气汤(2)气阴两虚:益气健脾,生津止渴:七味白术散3)下消:(1)肾阴亏虚: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2)阴阳两虚:滋阴温阳补肾:金匮肾气丸五、自汗、盗汗自汗1)营卫不和:协调营卫-桂枝汤2)肺气虚衰(肺卫不固):益气固表-玉屏风散或桂枝加黄芪汤3)心肾亏虚:益气温阳m保元汤或芪附汤加味4)热郁于内清热泻里m竹叶石膏汤5)邪热郁蒸:清肝泻热,化湿和营-龙胆泻肝汤盗汗1)心血不足:补气养心m归脾汤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当归六黄汤脱汗益气回阳固脱m参附汤加味战汗扶正祛邪m参附汤、生脉饮黄汗清热利湿m茵陈五苓散六、内伤发热1)肝郁(气郁)发热:疏肝理气、清肝泻热-丹栀逍遥散2)瘀血发热:活血化瘀-血府逐瘀汤3)湿阻发热:芳化宣畅、除湿清热m三仁汤4)气虚发热健脾益气、甘温除热-补中益气汤5)血虚发热:益气补血-归脾汤6)阴虚发热:滋阴清热-清骨散7)阳虚发热温阳补肾、引火归元m金匮肾气丸8)痰湿郁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黄连温胆汤合中和汤七、虚劳气虚肺气虚:补肺汤脾气虚:加味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心气虚:七福饮肾气虚:大补元煎心血虚:养心汤、归脾汤肝血虚:四物汤/大黄蛰虫丸阴虚:肺阴虚:沙参麦冬汤心阴虚:天王补心丹脾胃阴虚:益胃汤肝阴虚:补肝汤肾阴虚:左归丸阳虚心阳虚:保元汤脾阳虚:附子理中汤肾阳虚:右归丸人肥胖⑵1)胃热滞脾:清胃泻火,佐以消导-小承气汤合保和丸2)痰湿内盛:燥湿化痰,理气消痞-导痰汤3)脾虚不运:健脾益气,渗利水湿-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4)脾肾阳虚:温补脾肾,利水化饮-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九、癌病(2)1脑瘤1)痰瘀阻窍-通窍活血汤2)风毒上扰-天麻钩藤饮合黄连解毒汤3)阴虚风动-大定风珠2肺癌1)瘀阻肺络-血府逐瘀汤2)痰湿蕴肺-二陈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3)阴虚毒热-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4)气阴两虚-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3•肝癌1)肝气郁结-柴胡疏肝散2)气滞血瘀-复元活血汤3)湿热聚毒-茵陈蒿汤4)肝阴亏虚-—贯煎4•大肠癌1)湿热郁毒-槐角丸2)瘀毒内阻-膈下逐瘀汤3)脾肾双亏-大补元煎4)肝肾阴虚-知柏地黄丸5•肾癌、膀胱癌1)湿热蕴毒-八正散或龙胆泻肝汤2)瘀血内阻-桃红四物汤3)脾肾两虚-大补元煎4)阴虚内热-知柏地黄丸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痹证1)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2)痛痹:温经散寒、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3)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加减三者为风寒湿痹4)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5)肝肾亏虚补肾散寒、涤痰化饮、搜风通络m独活寄生汤加减6)痰瘀闭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双合汤二、痉证1)邪壅经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羌活胜湿汤2)肝经热盛:清肝泻火、熄风潜阳-羚羊钩藤汤3)阳明热盛清胃泻热m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
骨折病的中医辨证分型
骨折病的中医辨证分型骨折是指骨骼发生断裂性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
中医认为,骨折病是一种以外伤所致的疾病,但在辨证施治时需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进行辨证分型。
中医将骨折病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下中医对骨折病的辨证分型。
一、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型是指骨折后病人出现气虚和血虚的症状。
这类病人多表现为疼痛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气短,食欲不振,舌质淡红,苔薄腻。
通常采用益气补血的方法进行治疗,如四物汤、养血汤等,同时还需要针灸调理气血。
二、痰湿阻滞型痰湿阻滞型是指骨折后病人被湿痰所困,导致症状加重。
这类病人多表现为疼痛肿胀明显,经常感觉身体沉重,胀闷不适,食欲减退,口苦舌苔黄腻。
治疗时需要解痰化湿,理气活血,可选用健脾化痰的方剂进行治疗,如四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汤等。
三、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指骨折后病人肝肾阴虚,导致症状加重。
这类病人多表现为疼痛明显,经常感觉口干舌燥,咽干咳嗽,头目眩晕,腰膝酸软,口渴尿频,舌质红绛,苔少。
治疗时需要滋阴养血,平肝熄风,可选用六味地黄汤、加减天麻钩藤饮等方剂进行治疗。
四、郁证型郁证型是指骨折后病人由于情志不畅,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
这类病人多表现为情绪低落,多愁善感,胸闷烦躁,头痛眩晕,食欲不振,口苦咽干。
治疗时需要疏肝解郁,引导情志,可选用柴胡疏肝汤、加减逍遥饮等方剂进行治疗。
五、痰瘀互结型痰瘀互结型是指骨折后病人出现气滞痰凝、血瘀互结的情况。
这类病人多表现为疼痛肿胀严重,身体沉重不适,瘀斑明显,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疗时需要行气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通窍活络汤、加减活血化瘀汤等方剂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中医对骨折病的常见辨证分型,每种类型都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骨折病也少不了针灸、推拿等物理疗法的辅助,通过综合治疗,能够达到更好的疗效。
希望病人朋友平时多加注意,避免外伤,做好预防工作。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感冒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感冒引言小儿感冒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通常以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症状表现。
中医认为,小儿感冒是由外感风邪侵袭而引起的,患儿体质弱,抵抗力较差。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感冒注重辨证施治,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特点来选择适当的中药治疗。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感冒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一、辨证分型根据小儿感冒的不同症状和体质特点,中医将其分为不同的辨证类型,主要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痰湿感冒等。
1. 风寒感冒风寒感冒是指感冒初期,患儿出现寒冷、发热、鼻塞、流清涕、咳嗽、寒战等症状。
舌苔白薄,脉象浮缓。
2. 风热感冒风热感冒是指患儿出现发热、流黄鼻涕、咳嗽、咽痛等症状,舌苔薄黄,脉象浮数。
3. 痰湿感冒痰湿感冒是指患儿出现咳嗽、痰多、胸闷、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苔厚腻,脉象滑数。
二、治疗方案1. 风寒感冒治疗针对风寒感冒的辨证特点,中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祛寒解表、宣肺散寒、宣鼻利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麻杏石甘汤、小柴胡汤等。
同时,应注意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受凉。
2. 风热感冒治疗对于风热感冒,中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清热解毒、宣肺化痰、宣鼻利咳。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银翘散、小青龙汤等。
此外,患儿需多饮温开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3. 痰湿感冒治疗对于痰湿感冒,中医治疗方案主要包括化痰止咳、宣肺化湿、宣鼻开窍。
常用的中药方剂有苏子降气汤、二陈汤等。
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食物,多吃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理小儿感冒期间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以及过于寒凉刺激的食物,多饮温开水、稀粥和易于消化的食物,如清淡的蔬菜、瘦肉等。
2. 环境调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适宜的温度也对小儿感冒恢复起关键作用,不要让患儿过度受凉或过度受热。
3. 合理保暖患儿感冒时容易出现寒战、发热等症状,应合理保暖,穿着适当的衣物,避免受凉引起病情加重。
4. 康复期护理小儿感冒经过一段时间后,病情会逐渐好转,此时需要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身体逐渐恢复正常。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
中医辨证论治根据病因分型的治疗策略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和治疗方法,是通过辨别病因、辨别病机、辨别病位、辨别病势、辨别病变等进行全面分析,进而确定治疗策略和方案。
根据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辨证主要从"辨证求因、辨证求证、辨证求治"三个方面进行。
其中,辨证求因即是要根据具体的病因对疾病进行分析和判断,归纳出病因类型,再结合个体的体质特点进行辨证分型,以便正确选择合适的治疗策略。
首先,根据病因分型,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一环。
病因分型是指将疾病的病因按照标准进行归纳和分类。
在中医学里,病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
外因主要是指感邪,比如风、寒、暑、湿等,而内因则是指体质、情志、饮食等内部因素。
在治疗时,根据病因分型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对于感冒引起的寒邪传入肺部,可以通过辛散发散的疗法来驱逐寒邪,恢复肺部的正常功能。
其次,根据病因分型制定治疗策略,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关键一环。
治疗策略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进行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策略可以大致分为四类:攻、温、利、补。
攻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辛热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直接攻击病灶,消除病因,达到治疗的效果。
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温热的药物或温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活血化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利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通利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促进排泄代谢产物,消除邪气,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补的治疗策略是指通过滋补的药物或针灸等手段,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可以综合运用这四类治疗策略,提高治疗的效果。
最后,根据病因分型确定具体的治疗方案,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实施一环。
治疗方案是指根据具体的病情和病因的分析结果,制定用药、针灸、推拿等具体治疗手段的方案。
在中医学中,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机、病位、病势、病变等多个因素,并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以便达到治疗的效果。
中医辨证治疗马凡氏综合征
中医辨证治疗马凡氏综合征马凡氏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先天性心脏缺陷、智力低下和面部畸形。
中医辨证治疗马凡氏综合征主要从五脏六腑、气血津液和心身因素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调理。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医辨证治疗马凡氏综合征的方法和草药方剂。
一、辨证分型中医对马凡氏综合征的辨证主要从五脏六腑的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不足和心身因素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个辨证类型:1. 脾胃虚弱型这种类型的患者常常有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消化不良的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主运化水谷之精气,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会导致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输布不足,进而影响全身各个器官的正常功能。
2. 气血两虚型气血两虚是中医常见的辨证类型,表现为面色苍白、乏力、心悸等症状。
这种类型的患者由于气血不足,导致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减退,特别是心脏功能的不足会加重马凡氏综合征的症状。
3. 心肾阳虚型心肾是人体重要的脏腑,主管着生命的活动。
马凡氏综合征患者的智力发育低下和面部畸形等症状与心肾阳虚有一定关系。
这种类型的患者常常有心悸、腰膝酸软等阳虚的表现。
二、治疗方法1. 补脾健胃对于脾胃虚弱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目的是补益脾胃,增强消化功能,提高气血津液的生成和运行能力。
常用的草药有党参、黄芪、茯苓等,可以配成中药方剂进行煎煮服用。
2. 益气养血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目的是补益气血,提高全身各个器官的功能。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当归、熟地黄等,可以配成中药方剂进行煎煮服用。
3. 祛风通络马凡氏综合征患者常常出现智力低下和面部畸形等症状,中医认为与风邪的入侵有一定关系。
因此,祛风通络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
常用的草药有桑白皮、越桔等,可以配成中药方剂进行煎煮服用。
4. 温补心肾心肾阳虚型的患者,中医治疗主要目的是温补心肾,提高心脏和肾脏的功能。
常用的草药有肉桂、仙茅等,可以配成中药方剂进行煎煮服用。
三、常用草药方剂1. 六味地黄丸组成:熟地黄、山药、山茱萸、干地黄、牛膝、金樱子。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引言焦虑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学认为焦虑症是由于肝气郁结、心脾失调等原因导致的。
本文将介绍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的方法和效果。
辨证分型中医辨证是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来判断其疾病的性质和病机,从而进行针对性治疗。
焦虑症的辨证分型主要有心肝不宁型、痰火上扰型、脾胃失调型等。
- 心肝不宁型:患者多表现为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胸闷等症状。
治疗可采用宣肝息风、安神定志的方法。
- 痰火上扰型:患者多表现为脾胃不和、烦躁易怒、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可采用燥湿化痰、清热解毒的方法。
- 脾胃失调型:患者多表现为食欲不振、便溏腹胀、疲乏无力等症状。
治疗可采用健脾益气、调和脾胃的方法。
治疗方法中医治疗焦虑症主要是通过调整患者的气血、阴阳平衡来达到舒缓焦虑症状、减轻病情的目的。
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草药调理、针灸疗法和精神疗法等。
- 草药调理:根据患者的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中药组合,如柴胡、黄连等通过调和气血、清理痰火来缓解焦虑症状。
- 针灸疗法: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整患者的气血运行,如心包经、肝经等穴位可以舒缓心脾失调引起的焦虑症状。
- 精神疗法:采用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方法,帮助患者调整思维方式,增强心理韧性,降低焦虑情绪。
疗效评估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在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患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然而,由于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治疗效果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
结论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焦虑症是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能够有效缓解焦虑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实际治疗中,需要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辨证分型,并结合草药调理、针灸疗法和精神疗法等多种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提到的治疗方法仅供参考,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分型治疗
*导读: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
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
病初脾胃失健,湿邪内生,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外越肌肤则疹色鲜红,浸淫流液,病久反复发作,阴血被耗。
气血失和,化燥生风,肌肤失养,粗糙肥厚,缠绵难愈。
总之,该病属湿热,血热,湿阻,血燥所引起。
临床应根据患者的体质、脉证,选方用药,不可拘泥成方。
本病的治疗,辨别皮疹的湿、热、风对于立法非常重要。
皮损分布、颜色、性质的不同是湿疹辨证的依据,如皮疹分布在四肢伸面、背部的属阳;屈面、腹部属阴;头面、上肢及躯干上部的多属风;下肢及阴部的多属湿。
同时结合脉、舌的变化加以全面分析,舌红为血分有热;苔黄腻为热在肝胆;苔白腻为湿阻脾胃;脉沉细则为血虚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