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它们主要产于我国亚热带、热带森林中。
我国温带针阔叶混交林也残存着一些古老成分,如木兰(Magnolia)、五味子
(Schisandra)、猕猴桃(Actinidia)、南蛇藤(Celastrus)、鹅耳枥(Carpinus)、梣(Fraxinus)、胡桃(Juglans)、黄檗(Phellodendron)、以及葡萄等属的个别种。
西北荒漠植被中,也保存许多古地中海或古南大陆的古老或孑遗成分,如蒺藜科的白刺(Nitraia)、骆驼蓬(Peganum)、油柴(Tetraena)、木霸王(Zygo-phyllum)、豆科的沙冬青(Ammopiptanthus)、蔷薇科的绵剌(Potaninia)等等。
由此可见,我国各地区的植物区系大多是起源古老的,而与之相应的就是这些地区的优势植被类型有些也是古老的。
3.地理成分复杂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是根据植物种或科属的现代地理分布而确定的。
植物种、属或科分布的区域(即它们分布于一定空间的总和),称为植物分市区。
植物分布区是由于植物种(或属科)的发生历史对环境的长期适应,以及许多自然因素对其影响的结果。
在植物界中,不同的植物种(属或科)的分布区域是各不相同的,从而表现出各种的分布区类型。
虽然植物任何分类单位都有其分布区类型,但从植物地理学观点出发,植物属比科能够更具体地反映植物的系统发育、进化分异情况及地理特征。
因为在分类学上同一个属所包含的种常具有同一起源和相似的进化趋势,属的分类学特征也相对稳定,占有比较稳定的分布区,同时在其进化过程中,随着地理环境的变化发生分异,而有比较明显的地区性差异。
根据对我国种子植物2980个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为15个分布区类型:
1)世界分布108属,占属总数的3.6%
2)泛热带分布372属;占属总数的13%
3)热带亚洲和热带美洲间断分布89属;占属总数的3.1%
4)旧世界热带分布163属;占属总数的5.7%
5)热带亚洲至热带大洋洲分布150属;占属总数的5.2%
6)热带亚洲至热带非洲分布151属;占属总数的5.2%
7)热带亚洲分布542属;占属总数的18.8%
8)北温带分布296属;占属总数的10.3%
9)东亚和北美洲间断分布117属;占属总数的4.1%
10)旧世界温带分布175属;占属总数的5.5%
11)温带亚洲分布63属;占属总数的2.2%
12)地中海区,西亚至中亚分布166属;占属总数的5.8%
13)中亚分布112属;占属总数的3.9%
14)东亚分布298属;占属总数的10.4%
15)中国特有分布196属;占属总数的6.8%
由上述植物分布区类型可见,包括了世界、热带、温带、古地中海及我国特有等多种成分。
从区系起源和生态地理特性来看,我国这些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性。
第1-7各类热带成分共约1460多属,约占全国属数的51%(不包括世界分布属);同时,也具有世界最丰富的温带成分(第8-11,14)共约930属,约占全国的数32.4%,几乎包括了世界温带分布的所有木本属,如槭(Acer)、桦木(Betula)、鹅耳枥(Carpinus)、胡桃(Juglans)、栎(Quercus)、杜鹃(Rhododendron)、以及松柏类的冷杉(Abies)、云杉(Picea)和松(Pinus)等。
古地中海或泛地中海(第12,13)的成分约278属,占全国属数的9.7%,包括藜科、菊科、十字花科、紫草科、唇形科、伞形科、柽柳科和蒺藜科等的许多属。
此外,我国特有的190多属大多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4.各种地理成分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
从我国种子植物属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统计看,我国植物区系与世界各部分有着广泛的和不同程度的联系。
各类地理成分在我国境内的分布,是互相渗透交错的。
一方面,典型的泛热带分布的326属中,只约有60属限于热带,150属分布到亚热带,110多属达到温带。
樟科是热带-亚热带森林的主要成分,我国约有20属370种,广布秦岭淮河以南广大地区,而个别种如木姜子(Litsea pungens)、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和三桠乌药(Lindera obtusiloba),则分别达到晋南,山东或辽东。
芸香科黄檗属(Phellodendron)和葡萄科葡萄属(Vitis)等的个别属甚至分布到东北。
柿树科(Ebenaceae)、大戟科(Euphorbiaceae)、鼠李科(Rhamnacae)和马鞭草科(Verbenaceae)等的一些属更常分布到北方温带地区,如在北京地区,柿树(Diospyos kaki)可长成大树,酸枣(Zizyphus jujuba)和荆条(Vitex incisa)等,可形成广大群落。
无患子科的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且为我国北方特产。
另一方面,许多温带分布的科属在全国南北广泛分布,但往往产于南方山地。
如北温带典型的落叶乔灌木槭属(Acer)、小檗属(Berberis)、桦属(Betula)、鹅耳枥属(Carpinus)、棒属(Corylus)、胡颓子属(Elaengnus)、梣属(Fraxinua)、胡桃属(Juglans),和壳斗科的栗属(Cas-tanea)、水青冈属(Fagus)及栎属(Quercus)等等。
槭属和栎属在秦岭以南且含有很多的常绿种类。
再如松科的冷杉、云杉和松属的各个种,也自北而南有规律的分布,前二属且在我国西南山地充分发展含有许多种类。
我国松属的多数种产于亚热带山地,思茅属(Pinus khasya )和海南松属(Platteri)则分别产于滇南或华南热带山地。
此外,分布中心在地中海区的一些科属,虽然在我国主要产于西北干旱地区,但有些属也常分布到华北、东北或西南,甚至广布全国。
如柽柳科的柽柳(Tamarix)、藜科
的滨藜(Atriplex)、猪毛菜(Salsola)、蒺藜科的骆驼蓬(Peganum),唇形科的糙苏(Phlomis)等。
上述各类区系成分在我国境内分布相互交错渗透的现象,说明它们彼此在发生上和地区上的联系。
这种交错渗透或者各类区系成分分布叠置的现象,在我国西南地区表现得特别突出。
这主要是因为它复杂的自然历史过程和生态条件形成的。
5.特有植物繁多由于自然地理和历史原因,我国特有植物的种类很丰富,共计约有190多属,归72科。
这些属中除5—6属为多型属外,其余都是分类上古老或原始的单型属或少型属。
如水杉、银杉、青钱柳、蜡梅、杜仲、蚂蚱腿子等。
还有通脱木(五加科)、马蹄香(马兜铃科)、牛鼻栓(金缕梅科)等属。
我国所有这些特有属的分布是很不平衡的,主要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尤以西南特别是云南为最多。
二、植被分类系统
我国植被类型多样,几乎包括了除极地冻原以外现代世界上所有的主要植被类型。
关于我国植被分类单位和分类系统,在地植物学界有两种划分体系。
(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科学出版社,1980年),采用的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
每一级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
此外,在某些主要分类单位之下设亚级,如植被亚型,亚群系等。
各级分类单位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全国共划分出10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
全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它们各自反映了一定的生物气候带,例如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域的代表等,其余3个植被型为隐域性植被,即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
如落叶阔叶林分三个亚型,一是典型落叶阔叶林,以温带落叶阔叶乔木层片占绝对优势,为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二是山地杨桦林,以杨柳科与桦木科的小叶树种占优势,常见于温带山地,多具次生性质。
三是河岸落叶阔叶林,以耐湿的或耐盐湿的乔木树种占优势,与特殊的地下水条件相联系。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
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划分群系组,如温性常绿针叶林可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等群系组,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小半灌木草原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
如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红砂荒漠、芨芨草草甸,等等。
(二)《中国植被地理》一书的分类系统
侯学煜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科学出版社,1988年)一书之主要分类单位为群系纲和群系,另以植被型和群系组做为辅助单位。
其划分依据是:群系纲-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具有相同的生活型和一定的植物分类单位(科和属);每一群系纲在地理分布上相应地符合一定纬度地带、干湿地带或垂直地带。
其多数群系纲相当于《中国植被》分类中的植被型或植被亚型。
群系-建群植物和优势植物生活型相同,并且建群植物的种是相同的;相同的建群种可以是1个,也可以是几个共建种,或一个建群种结合着几个标志种形成几个不同的群系。
建群植物的外貌相同的一些群系纲联合为植被型。
全国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荒漠、草原、草甸和草本沼泽共7个植被型。
一定生态地段上的一些有关群系联合为群系组。
三、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一)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地带性植被系指发育于普通基质并排水良好的平亢地上的自然植被。
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大气热量和大气水分状况。
前者制约于纬度位置所联系的太阳辐射差异;后者制约于距离海洋远近所联系的湿润气流影响程度。
一般而言,在大气热量相同(即处在同一温度带)情况下,大气水分状况(干湿地区)差异是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同样地,在大气水分状况相同(处在同一干湿地区)情况下,大气热量,即温度带差异成为植被分布的主导因素。
因此,我国植被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既有纬度地带性又有干湿度地带性的规律。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总规律,既不同于俄罗斯平原(从北到南依着纬度方向表现为苔原、森林、草原和荒漠),也不同于美国(从东到西大致依着经度方向出现森林、草原、荒漠、森林),它表现为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
干湿度地带分异非常明显。
即使在青藏高原也由于海洋季风的影响自东向西减弱,因而自高原东缘向西依次出现硬叶、常绿阔叶、灌丛和矮林、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所以青藏高原的突起并没有打破中国植被水平分布受海洋季风影响的总规律。
需要指出,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有人称之为所谓的“经度地带性”,
其实质是特定海陆轮廓所制约的大气水分状况自东向西渐减所引起的植被类型更替的表现。
因此,森林、草原、荒漠植被之分布并不是沿着经度线,而是大致与海洋季风相垂直的方向分布着。
同样地,所谓植被经度地带性规律,并非沿着相同经线就分布着同一植被类型,而是同一经度地带植被类型因纬度不同有所差异。
宏观而言,我国北方与南方植被的经度变化即有显著不同。
以昆仑山、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大致可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半部属温带、暖温带(仅大兴安岭北部属寒温带);南半部属亚热带(最南部为面积不大的热带)和青藏高原。
(1)温带、暖温带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
我国温带和暖温带,自东向西随着干湿地区的递变,植被类型有显著的差异。
温带温带的湿润区-东北东部典型的植被是针阔叶混交林,以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为代表。
在阳坡或干燥生境下分布着蒙古栎林,而在较阴湿的生境和山谷中则有槭、椴、梣、榆、桦杂木林。
温带半湿润区的松辽平原,在壤质黑钙土上分布着含山杏、大油芒的线叶菊或贝加尔针茅草原以及含极丰富杂类草的羊草草原。
在黑钙土型沙土上长有榆树疏林(如科尔沁沙地)。
向西到气温较低的半湿润区-内蒙高原东部,在暗栗钙土上分布着贝加尔针茅和羊草草原。
再向西到内蒙古高原,在壤质栗钙土上以大针茅、克氏针茅草原为代表,沙地或沙丘上则生长着锦鸡儿、柳、蒿类灌丛。
继续向西,在棕钙土上有含冷蒿、多根葱的沙生针茅、戈壁针茅草原。
温带干旱区,在阿拉善东部戈壁上,分布着小片特有的三瓣蔷薇、沙冬青、四合木沙砾漠;河西走廊和阿拉善洪积砾石戈壁上则为珍珠猪毛菜、琵琶柴群落,到干旱区的最西部准噶尔盆地,黄土生境有蒿属短期生草类群落;戈壁上有大面积的盐生假木贼、小蓬群落,以及膜果麻黄群落。
暖温带暖温带湿润区-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丘陵山地,在棕壤上分布着各种落叶栎类林:辽东栎林见于海拔较高处;槲树林和槲栎林见于较低处,而栓皮栎和麻栎则分布于较暖的最低处阳坡或近海丘陵上。
暖温带半湿润区-黄土高原东南部,在田埂、路旁或荒坡上,分布着白羊草、黄背草、杂类草草原。
向西到半干旱区的黄土高原西北部灰钙土上,则以本氏针茅、短花针茅为代表。
在较干旱生境下出现荒漠化草原,有短花针茅、小黄亚菊草原。
暖温带干旱地区-东疆和塔里木盆地,分布着大面积的流动沙丘、裸露戈壁。
在有径流经过的洪积扇棕漠土沟旁,生长有盖度不及1%的膜果麻黄、木霸王、泡泡刺、沙拐枣等超旱生灌木。
(2)亚热带植被水平分布的经度变化。
我国亚热带水平地带植被为常绿阔叶林,但东部与西部仍有显著差异。
东部亚热带包括四川盆地、贵州高原及以东地区,旱季不
甚显著。
一般以青冈栎、甜槠栲、柯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为代表,林内含有喜湿的水青冈。
西部亚热带包括云南高原和横断山脉,旱季较为显著。
云南高原的典型植被为由耐旱的滇青冈、高山栲、白皮柯等组成的常绿栎林,林内不含水青冈。
横断山脉旱季更为突出,硬叶常绿的高山栎矮林代表水平分布的植被。
(3)青藏高原植被分布的经度变化。
高原东部半湿润区,为高寒草甸带,其东缘阴坡为高山杜鹃灌丛,阳坡是高寒嵩草草甸和圆柏灌丛;向西在广阔高原面上分布着以高山嵩草、矮嵩草为主的高寒嵩草草甸、再向西至藏北高原南半部属半干旱区,植被以紫花针茅、羽柱针茅为主的高寒草原为代表。
黑河、阿里公路以北的高原面上,以青藏苔草、垫状驼绒藜为代表的荒漠化高寒草原为主。
高原西北部属干旱区,植被为垫状驼绒藜占优势的高寒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纬度地带性规律,可分东部和西部两种情况。
(1)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
主要水平带植被更替如下:
寒温带针叶林带,位于大兴安岭北部,分布着大面积兴安落叶松林,间或混有樟子松林。
温带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带,包括长白山和小兴安岭,本带阴湿生境中分布着槭、椴、梣、榆、桦等落叶阔叶杂木林,在排水良好、阳光充足的生境分布着蒙古栎林,间或有成片的红松林,但红松多与杂木林混交,特别在地带北部形成红松-落叶阔叶树混交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包括辽东、山东两半岛和华北山地,分布着多种栎林。
这一带是我国落叶果树主要产区。
如苹果、梨、葡萄和桃等,还出产枣、柿、山楂、樱桃、核桃、板栗等。
过渡性(北)亚热带含常绿阔叶树的落叶阔叶林,包括秦(南坡)巴山区和淮阳丘陵山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在黄棕壤上分布着落叶的枹树林和半常绿的孛孛栎林,还有含亚热带常绿树种的栓皮栎林、麻栎林。
此带是亚热带经济树木如茶、漆、油桐、乌柏、油茶在我国分布的北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以常绿栎林为主,东部含喜湿树种,西部由耐旱树种组成,亚热带是我国常绿果树产区,主产柑桔类、枇杷、杨梅等,经济树木有油桐、茶、小果油茶、香樟、蚕桑、漆、乌柏、棕榈等。
南亚热带雨林性常绿阔叶林带,包括闽、粤、桂、滇南部以及台湾中北部,在砖红壤性土生长含有大戟科、罗汉松科等热带树种的栲
属、樟科、茶科杂林木,其中小乔木层和灌木层几全属热带树木。
本带广泛栽培荔枝、龙眼、芒果、香蕉、菠萝、木瓜等果树。
我国热带季雨林、雨林带面积狭小,包括雷州半岛、海南岛、台湾南部、滇南河谷及南海诸岛。
在热带开阔谷地或丘陵砖红壤上分布有半常绿季雨林。
常绿阔叶雨林仅见于湿润较暖小环境。
热带作物有巴西橡胶、椰子、腰果、大粒咖啡、胡椒、槟榔等。
(2)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性趋于复杂化。
北部的新疆地区,东西向的天山山系横贯中部,阻挡来自北大西洋水汽不能向南运行,又阻挡了西北来的寒潮,因而它成为温带干旱半荒漠、荒漠与暖温带极端干旱荒漠、裸露荒漠带的天然分界线。
南部青藏高原的隆起打破了气候温度带按纬度更替的规律性。
由于高原面海拔自南向北递增,故其温度带变化之纬度因素与地势因素相一致,植被带之纬度变化规律为:藏南谷地为川青锦鸡儿和驼绒藜为主的旱生灌丛以及沙生针茅与变色锦鸡儿的山地灌丛草原,还有喜暖的白羊草、固沙草草原。
羌塘高原南部为高寒草原,北部为高寒荒漠。
西部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变化。
(二)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山地植被垂直带分异是植被分布的基本规律之一。
影响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因素可概括为两组:一是山地自身特征(包括山体高度、山脉走向、坡向、坡度、岩石、土壤等);二是山地所在水平带的气候特征(即所处温度带与干湿地区)。
我国是多山的国家,全国各气候区都有较高山地,加之各山地的高度、走向以及组成岩石和土壤等各异,因此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纷繁多样,但从其宏观地区差异来看,大体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大类。
1.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我国东部湿润区、半湿润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有下列规律性:
(1)各垂直带都是以各类森林占优势,仅在山顶或接近山顶处出现灌丛、草甸带;各基带都分别反映着其所在地水平带的森林类型(西部亚热带受焚风作用的河谷中特殊旱生植被例外)。
(2)各山地植被的垂直带谱,自下而上大体相当于由其所在的温度带向高纬度方向排列的水平地带谱;在垂直带谱中相同森林类型所处海拔高度由北向南升高。
换言之,各相邻水平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在北部之山麓基带是相邻南部基带以上的垂直带。
(3)各温度带之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有该水平带特有的植被类型。
例如矮灌
木苔原带只见于寒温带和温带的山顶,而亚热带及以南各带山顶则为常绿草质叶灌丛。
又如亚高山针叶林在温带和暖温带为云杉林、冷杉林,而在亚热带则除云杉外,还有铁杉林。
再如,中山针叶-阔叶树混交林在温带为针叶树-落叶阔叶树混交林,而亚热带于该带中还混生常绿阔叶树。
(4)在同一温度带内由于干湿状况的差异,山地植被垂直带亦有所差别,在亚热带东、西部之间这种差别尤为明显。
其—,西部亚热带山地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差别很大;而东部亚热带阴坡和阳坡的植被类型则差别不大。
其二,亚热带之东、西部之间,无论在基带、中山、亚高山以及山顶的植被类型,都有明显的差别。
例如,西部亚高山有大陆性的落叶松林,东部则没有;西部高山山顶为嵩草草甸,而东部则为禾草、杂类草草甸。
2.干旱、半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结构的变化
干旱、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结构特点如下:
(1)各山地垂直带谱中,森林植被居次要地位,以至缺失,而以山地草原或山地荒漠或高山嵩草草甸占优势。
例如在半干旱区山地垂直带谱中,落叶阔叶林、针叶林和草原带各占一定位置。
在干旱区除狭窄的针叶林带以外,全山以草原带和高山草甸带占优势。
在极干旱区山地,以荒漠带和草原带为主,只局部分布块状云杉林,而无森林垂直带。
(2)山地垂直带由基带向上,植被带的更替是:在山坡中、下部随着大气水分由干旱到半干旱,是由荒漠→草原。
如果以山地所处干湿区而言,则是:半干旱区山地基带之上的植被带为湿润区基带的落叶阔叶林与半湿润区基带的禾草-杂草草原的结合。
干旱区山地基带之上的植被是半干旱区基带的丛生禾草草原。
在山坡上部,则随温度降低依次出现耐寒旱的高山嵩草草甸、垫状植被或适冰雪稀疏植被。
(3)山地垂直带中各植被带分布的高度,自东向西随干燥度的增强而升高,并且垂直带谱结构趋于简单化。
例如,在祁连山荒漠带分布至约海拔2000米,至昆仑山北坡荒漠带上升至海拔3000米。
而至昆仑山内部,荒漠带更上升至海拔4000米的高度,向上直接与高寒荒漠带相接,垂直带谱达到最简化的程度。
(4)同一山地垂直带的阴坡和阳坡的植被明显不同。
例如,在半干旱区亚高山的阴坡为云杉林,阳坡则为辽东栎林。
在干旱区亚高山的阴坡为青海云杉林,而阳坡为落叶灌丛与禾草草原。
(三)隐域性植被的分布规律
隐域性植被包括草甸、沼泽、水生植被,还有沙地植被等类型。
其分布主要受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