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二程学说是指宋明理学中程颐和程文所创立的学派。
这个学派对于中国思想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后来的理学和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程颐和程文是父子,二程学派是在程颐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程颐被誉为道统的继承人,他强调的是“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理学的核心就是实践。
程文则进一步发展了父亲的思想,认为真正的理学应当是从万物的普遍规律中寻找出生命的真谛。
他提出了“格物致知”的思想,即通过对于世间万物的观察和思考,从中得出关于道德和真理的普遍法则。
在二程学派的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体物之情,以修己教人”和“君子之道也,在宽柔中求胜”。
他们认为,宽容和柔软是儒家道德的核心,通过宽柔来应对人际关系,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
同时,他们也十分注重教育,认为培养一个好的人需要从小进行,需要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看作是儒家的重要任务。
二程学派的贡献不仅在于他们对于儒家学说的发展,还在于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
可以说,二程学派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二程学说深受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影响,对于当今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提出的“格物致知”和“宽柔以胜”等思想,都将对后代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着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和研究。
中国政治思想史
中国政治思想史一、名词解释1.天命不常谓天命即是上天受命之意。
天命不常意思是上天所授予的大命不是固定的,并不是永远地保佑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王朝。
周公在执掌周王室政权期间,详细阐明。
周灭商,并不是决定于周人自己,而是决定于天命,解释了夏商周的更替是天命不常的表现。
天命不常思想是古代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第一次对于朝代更替的社会事实所做的解释。
在理论上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去认识天命,通过天命去解释社会历史的变革,试图把以往发生的社会历史的变革归结于某种规律性的东西。
这一思想放映了商周之际人们认识水平的进步,对于强化周王朝的政治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
2.性善论是孟子对人性问题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种不忍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的总和。
不忍之心决定了人善的本性。
这种善的本性又经常支配人的行为。
性善是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前提,是人类社会全部政治、经济制度的基础。
关于人性善的根源,孟子认为不是来自人的后天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无差别的良知良能。
性善的基本内容就是理和义,表现为敬长和爱亲。
孟子的人性论揭开了人性的一个侧面,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但是对于人性的认识从根本上是片面的,它忽视了社会实践对人性的决定作用,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孟子所说的人性是抽象的人性。
3.性恶说荀子认为人性恶,并认为人的本性是先天造就的,与后天习得没有关系,否定社会环境对人性的影响。
荀子从人的感官欲望、权势欲望,说明了是人的生物本能产生了人的利欲之心。
人性恶、人本性好利。
所以,荀子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在社会政治生活中要时时刻刻抑制人恶的本性,同时,他主张在社会实践中矫正人的本性,化性起伪,最后达到善的境界。
4.明分使群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人荀子的观点。
他对于社会的基本看法是人群聚而组成社区,认为人类要生存,就必须“能群”,即人有组成社会集团的能力。
维系人群的力量有二:一是君主,二是礼。
文化史名词解释
文化史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
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
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
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
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
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
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
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李贽明清思想家、文学理论家。
字宏甫,号卓吾,别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
他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做真理的标准,对理学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表现出了大胆的精神。
他的著作有《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等。
中国中国由“中”与“国”组合而成。
“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引申为中心、中央;“国”指执戈捍卫之城,引申为军事、政治中心地。
“中国”以整词出现,较早见于周初。
其初义是“中央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与“四方”对称。
其引申义包括:一、诸夏列邦,即黄河中下游这一文明早慧、国家早成的中原地带,居“四夷”之中;二、国境之内;三、中等之国;四、中央之国。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诸夏列邦之意。
“中国”一词包含地理、政治和文化中心的含义。
“中国”作为与外国对等的国体概念,萌发于宋代,至清代则成为正式国名之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先后作为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以正式国名被国人共用,并为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文化文化由“文”与“化”组合而成,是“人文化成”、“文治教化”的省称。
其本质内涵是自然地人化,是人的价值观念在社会实践中对象化的过程与结果,包括外在文化产品的创制和内在心智、德性的塑造。
广义文化包括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层面的文化;而作为不停运行的广义文化在观念领域摹本的精神文化,是狭义文化。
家国同构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同性,均以血亲——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是宗法社会的显著特征。
与不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小农经济相联系。
家族是家庭的扩大,国家则是家族的扩大和延伸。
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楚文化楚文化是先秦时期形成的,以长江中游为核心地带,造就华夏文化幽丽清奇的区域文化,它影响了整个南中国。
楚文化除了崇凤、拜火、尚东、尊左、尚赤等特点外,显著特色是“信巫鬼,重淫祀”。
楚文化另一显著特色是长于幻想玄思,它孕育了以“虚无”为取向的老庄道家、浪漫主义风格的庄子散文、屈原、宋玉创造的骚体诗歌楚辞。
宋 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陈桥兵变:赵匡胤策划的夺取后周政权的军事政变。
后周显德六年(959),后周世宗柴荣病死,继位的恭帝只有七岁,主少国疑。
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原曾结为义社兄弟,在军队中握有实权。
次年元旦,赵匡胤制造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的谣言,后周宰相范质等人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和归德军掌书记赵普授意将士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建元建隆,仍都开封,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唐宋之间有两个重大的历史转折点,一是安吏之乱,一是陈桥兵变。
前者的特点,使社会由治到乱,陈桥兵变则是由乱到治的大转折,赵匡胤、赵普等人,制定了以长治久安为目的的治国方针,使北宋很快完成了统一大业,而且使经济文化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2.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缔结的一次盟约。
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和议为“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十一月,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开封,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亲征。
宋真宗被迫北上,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讹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
宋真宗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不惜代价,于是遣使向辽求和。
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变换“誓书”,约定:①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尊萧太后为叔母;②宋每年输辽银10万两,绢20万匹;③双方罢战撤兵,宋辽以白沟河为界。
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解析】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
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
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
程朱理学名词解释程朱理学名词解释:哲学的一个重要派别,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与陆王学派相对而言。
二、道学家:宋明理学时期,用“道”指称理学大家,把张载列为北宋五子之首,他们把程颢和程颐看作是道学家,把张载和周敦颐看作是道学的开创者,把朱熹等看作是道学的集大成者,这样形成了以朱熹为领袖的道学家群体。
三、伊洛正脉:由程颢和程颐创立的道学家流派。
以《二程遗书》为代表。
四、永嘉之学:南宋后期形成的理学流派。
出自浙江永嘉(今温州),包括徐行可、陈傅良、叶适、刘因、真德秀等。
五、陆九渊:江西省南昌市人,因其在陆九龄的孙子陆九渊所建于唐宋时期的书院——象山书院讲学,因此被尊为象山先生。
六、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由王守仁创立的学说。
七、洛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主要指出家学者,为时俗所轻。
八、张子:宋明理学家程颐的弟子,著有《周易传》、《太极图说》。
九、东莱之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吕氏学派、徂徕学派发展而来。
十、正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学思想流派之一,由横渠学派发展而来。
1、格物:致知。
3、致良知:把所感受到的东西,即感情、意念、知识归于天理,使之成为心中固有的观念。
4、诚意:指精神专一。
十一、三传:指《春秋》、《论语》、《孟子》三种儒家经典。
三传的注解内容互有异同。
十二、汉学:宋明理学时期,儒家学者以汉代学者治经的态度和方法来研究儒家经典的学术思想。
十三、义理:指“圣人之道”。
十四、仁说:朱熹提出的关于仁的学说。
十五、性善:孔子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智、礼、义、信等美好的品德。
十六、知行合一:知是认识,行是实践。
认识来源于实践,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并不断获得认识。
心灵,但又能去掉私欲的束缚,这便是仁。
不仅如此,在为人处世方面也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故性之所发谓之中,发而中节谓之和。
自然而发,随时而行,则可谓之诚。
诚为仁之本,敬之本。
有一分的诚,便有一分的仁。
如此循环往复,则人无不仁。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
中国文化史名词解释1文明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也指社会发展到较高阶段表现出来的状态。
是人类审美观念和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
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
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2狭义文化即“广义文化”中的观念形态或“精神财富”部分。
通常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是以前苏联学者为代表的一种传统观点。
它只强调了凝固化的精神财富,而忽略了创造、传播精神财富的文化活动本身;且难以解释从精神财富到物质财富、从物质财富到精神财富之间的联系与转换。
这种静态的表述方式往往为各种静态的文化制度专史所采用。
但在总体的文化研究或文化史研究中,这一术语却不足以描述文化的动态特征和揭示文化的运动规律。
3宗法制度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
由父系家长制演变而来,到周代逐渐完备。
周王自称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称为天下的大宗。
天子的庶子分封为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国名为氏。
诸侯的庶子有的封为卿大夫,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职位由嫡长子继承,他们以官职、邑名、辈份为氏。
卿大夫至士的大宗、小宗关系与上相同。
有世袭权的嫡长子称宗子,他们有掌握本族财产、祭祀,管理本族成员的权力。
后世地主阶级长期利用这种制度,来巩固其政权、族权、神权、夫权。
4二十四节气它是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和劳动人民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独特的发明与伟大的创造,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中古史名词解释
中国通史部分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建国以后废六官制,建三省六部,以加强中央集权。
三省分别是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内史省秉承皇帝的旨意起草并颁发皇帝的制诏,是决策机构,长官称内史令。
门下省,负责纠核朝臣奏章,掌封驳审议,长官称纳言。
尚书省,总领六部,是执行机构,长官称尚书令。
三省长官同为宰相,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长官称尚书,副称侍郎,每部下设四司,共24司,长官称郎中,副称员外郎。
①分工明确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互相牵制④分散相权,集中皇权。
该制度一直为历代沿袭。
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政府大规模收括人口并核实在籍人口的体貌,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是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
输籍定样:隋朝采取的确定户口等级和赋役数额的措施。
开皇五年(585),文帝采用宰相高颎的建议,行此方法。
规定:每年正月五日县令出察,令百姓五党(10 0户为1党)或者三党为一团,根据财产多寡定出户等之上下,以此制定税额,并将各户应纳税额写成定薄并颁行天下。
这样人民不能逃避赋税,地方官也不能改任情舞弊,还吸引了部分逃亡农民,使他们重新列为国家编户,其中多数原是豪强荫庇的私属。
大量佃客脱离世宗大族,有利于国家的赋税收入,有效的打击了豪强世族的势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科举制度:科举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而优则仕的一种制度。
皇帝亲自主持、以分科考试形式录用人才。
中外思想史名词解释5
名词解释1.(阿奎那)关于法的分类:关于法的分类的主张,是阿奎那有关法的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奎那根据他对法的基本认识把法分成永恒法、自然法、人法和神法四类,其着眼点就是将上帝的永恒法臵于一切法律之上,,而且要论证教会法应高于国家法律。
按照阿奎那的划分,永恒法是上帝的理性,适用于整个宇宙,是一切法律的本源。
自然法是管理人类行为的法,是上帝的理性在人类理性中的体现,适用于全体人类,它的箴规指示人们去做一切有利于保全人类的事情,禁止人类做毁灭自身的事情,并引导人们过有道德的社会生活。
人法是统治者颁布的法律,包括万民法和市民法,它是自然法的特殊运用。
神法即教会法是上帝赋予人类的法律。
阿奎那进一步分析了四种法的关系。
他认为,永恒法是最高的法,是一切法的来源,自然法和人法都要服从永恒法,同时人法要服从自然法。
在法的分类中,阿奎那特别强调人法和神法的关系。
他认为,人法必须接受神法的指导,其实质是为教会的神权统治服务。
阿奎那承认自然法是人类的普遍理性,主张自然法的普遍规则应包括有利于保全和禁止毁灭自身的内容,这为了近代自然法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材料。
2.《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全书共21篇,由于淮南王刘按组织门客编写而成。
该书完成于汉武帝时期,内容有些庞杂,以黄老思想为主,也有儒、法、阴阳成分,可以视为汉代黄老思想的代表作。
〈淮南子〉作者特别看中“因”,就是要因循自然的法则。
在遵从必然的同时,统治者还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政治上“因时变礼法”。
“因人情治民”能够“无敌于天下矣”。
〈淮南子〉出于众手,各篇对于人性的认识并不一致,但都把认识和把握人性作为实行无为政治的出发点。
〈淮南子〉体现了汉初医治战争创伤、重建社会政治秩序、恢复和发展生产的需要,对汉初政治的稳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奥古斯丁:出生于罗马帝国北非行省的塔加斯特。
他曾信奉摩尼教,后皈依了基督都教,曾先后任希波教会的神甫、主教。
奥古斯丁是罗马帝国时代的神学家,他的传世之作是《上帝之城》。
2015年百科名词解释
2015年1. 荀子 :名况,字卿。
战国末期思想家,先秦唯物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
汉人避宣帝讳,称孙卿。
赵国人。
认为“天行有常”,反对天命、鬼神之说,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宣扬人性本恶,必须用礼仪、刑罚来约束人的行为。
有《荀子》一书。
2.也叫《荀卿子》《孙卿子》。
书名。
共三十二篇。
其中《大略》《宥坐》等最后六篇疑为其弟子所记。
儒家学派:是先秦诸子中对后世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个学派,由春秋末孔子首创。
孔子的言论经门人整理为《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儒家学说以"仁"为中心,提倡"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崇尚"礼乐"、"仁义",倡导"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
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德治",重视伦理道德教育。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
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委吏(司会计)、乘田(管畜牧)等事。
后开办私学,招收弟子,宣传儒家学说。
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司寇。
后周游列国,游说诸侯。
回鲁国后,据传曾删修鲁史官所记的《春秋》,整理《诗经》《尚书》等。
在哲学上建立了一套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自汉以后,其主要思想言论记载于《论语》一书中。
孟子: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
战国时期思想家。
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思想,为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被尊为“亚圣”。
他把孔子的“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主张“法先王”,提出“民贵君轻”说,劝告统治者实行仁政,宣扬天生“性善”的人性论。
其主要思想言论载于《孟子》一书中。
2.书名。
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孟子的门徒编纂,共七篇。
文笔从容流畅,长于比喻辩论,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通用版)
【高考冲刺】高中历史必修3文化史必考必会名词解释必修3 文化史第一单元中国传流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代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适应大一统,提此主张,把不在儒家六经范围内的各学术罢黜,加强了中央集权和思想专制,是儒家思想成为思想主流。
2、新儒学:汉代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
3、君权神授: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汉代的董仲舒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认为天为主宰,天子受命于天,人民诸侯皆应服从,另一方面如果天子无道,天罚之。
4、三纲五常:汉代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5、四书五经: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四书五经》是南宋以后儒学的基本书目,儒生学子的必读之书。
6、儒家民本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提出爱民、重民、养民思想,强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重视民众的社会作用,认识到民为国之基本,其中有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
7、无为而治:老子提出的一切顺从自然,提倡清净无为,知足寡欲的政治主张。
8、焚书坑儒:秦灭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烧毁所有的《诗》《书》等诸子百家书并坑杀大批儒生,加强思想专制,强化中央集权,但其暴政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9、从“无为”到“有为”: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
汉初统治者以“无为而治”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而后地方诸侯势力增强。
为加强中央集权,转为积极有为政策。
10、宋明理学:儒学新体系,由北宋“二程”创立,南宋朱熹是集大成者,南宋陆九渊和明朝王阳明的心学是宋明理学的发展。
11、三教合一: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中国思想文化史期末考试题目
一、填空1、世界上的稻米分为亚洲稻系和非洲稻系,我国是大米和小米的故乡2、《老子》一书的中心思想是天道自然,人道无为。
3、道教的最高尊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
4、禅宗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即心即佛”说和“顿悟”说。
5、理是二程理学的最高范畴。
6、魏源最早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在近代首次提出向西方学习。
7、__周公___制礼作乐,是建立传统人文精神的重要指标。
(p34)8、儒学的礼学思想,是从______心性学说__为理论内核的。
9、西晋末年,郭象提出了__独化的__的玄学体系。
(p232)10、佛教的基本教义可以概括为__“三法印”__。
(p247)11、韩愈提出__文以载道__思想,重视文学的仁义内容和教化作用。
(p289)12、胡安国与其子胡宏开创了__湖湘学派__。
(p401)13、“义利之辨”是__张栻______理学等思想的主要内容p402。
14、明代永乐年间所编三部理学大全是《五经大全》、《四书大全》、《信理大全》。
(p438)15、在知行关系上,王夫之提出__知行统一_的观点。
(p463)16、文明三个标志:1、城市、2、青铜器、3、文字二、名词解释:1、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
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今文经学:今文学派是两汉间以儒家经书研究而形成的学派,它的出现需溯源至秦始皇的思想政策,民间所藏的先秦百家之书尽皆焚毁,仅存官方所藏,也只有官方职司博士官者仍可研究阅读。
这些被设为博士官的诸学者,都是在师承传授下的经学研究,其所依之典籍为西汉文字新编之儒经,故可称为今文经学。
3、玄学:玄学是以老庄哲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宗旨就是贵无,最高主题是对个体人生意义价值的思考。
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社会思潮。
语始见《晋书·陆云传》。
魏晋名士以谈“玄”,释“玄”,崇尚虚无,空谈名理为风气,并建立起不同的流派,故名。
名词解释作业2
名词解释作业28.李斯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人。
曾师从荀子。
入秦后,先为客卿,后升至廷尉。
统一中国后,任丞相。
秦始皇死后,与宦官赵高奉胡亥为帝。
后被杀。
李斯是秦帝国政治制度和统治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他积极实践了法家思想,同时也推动了法家思想向着极端化方向的发展。
李斯的极端化政治思想主要有两方面内容。
一是坚持思想文化专制;二是提出督责之术。
前者排斥广大士人们,从而削弱了秦帝国的社会基础。
而且李斯颁布《焚书令》,毁掉了文化典籍,禁锢了人们思想,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千古罪人。
后者强化了君主的个人独裁,阻遏了统治集团其他成员参政议政的可能,这就使得秦统治者的统治与应变能力急剧下降,最终导致了帝国的速亡。
9.贾谊西汉初期有影响的思想家、政论家,是西汉初年儒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贾谊政治思想以儒家为主,辅以法家,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上具有重要地位。
贾谊对秦兴亡的历史进行了总结与分析,写出了著名的政论文章《过秦论》。
他继承和延续了先秦以来礼的思想和先秦儒家的民本思想,主张实行礼治,强调民的地位和作用。
贾谊关于强秦二世而亡教训的总结和重民思想等对于后世政治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10.董仲舒西汉早期著名思想家,被誉为当时的儒学宗师。
他着力阐发了儒家典藉《公羊传》中的王权大一统思想,又吸收了墨、法、阴阳等家学说,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理论体系,即天人合一政治论,促成汉武帝独崇儒术,提出了君权天授理论和三纲五常的伦理政治原则,使儒家思想成为汉代统治者的政治指导思想,并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
这对中国历史有着重要且深远的影响。
著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
11.独尊儒术汉武帝时期由董仲舒提出并为汉武帝采纳的旨在用儒家学说统一当时思想文化的政治措施。
汉武帝即位后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学说统一思想文化,作为政治的指导思想。
其具体内容是:立儒家学说为官学、禁断儒家学派以外的思想学说,用儒家思想统一思想文化领域。
此后,儒学即上升为政治指导思想,并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10第五章 宋代的教育(书院朱熹)
第五章宋代的教育(960-1368年)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第三节宋代的书院制度●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二、宋初的著名书院●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一、书院的产生及其原因●1.官学衰落,士子失学●2.私学传统的影响●3.佛教禅林的影响●4.印刷术的应用和书籍的传播●5.名师在书院讲学(1)白鹿洞书院●江西省星子县北(今天九江市)庐山五老峰下●(唐)李渤、李涉(2)岳麓书院●湖南省善化县(今长沙市)西岳麓山抱黄洞下●北宋开宝九年(975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创建。
(3)应天府书院●睢阳书院●位于河南睢阳(今商丘县)西北●著名的学者韦不伐、范仲淹、石曼卿、王洙等先后主持书院教席(4)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县太室山(即嵩山)南麓(5)石鼓书院湖南衡阳县(今衡阳市)北二里鼓山迥雁峰下(6)茅山书院●浙江江宁府三茅山后●江苏句容的茅山三、南宋书院的复兴南宋偏安江南,官学有名无实,于是私人书院又应运而起,几乎取代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当时最著名的有:岳麓、白鹿洞、丽泽、象山四书院。
三、南宋书院的复兴 朱熹任南康军太守,重修白鹿洞书院,为书院订立学规,亲自教授生徒,对于南宋书院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特点:–第一、书院的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
第二,书院实行山山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第二,书院实行–第三、书院实行开放式的教学和研究–第四、书院的教学注重启发引导,提倡切磋讨论,讲究身心涵养。
四、宋代书院的教育特点及其意义意义:–扩大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类型,起到了弥补官学不足的作用–提倡自由讲学,注重讨论式,开辟了新的学风–学术风气浓厚,成为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书院在办学和管理领域也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措施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不同朝代书院分布图第四节朱熹的教育思想●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二、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三、论小学和大学●四、论教学和读书方法●五、论教师与教学一、理学的兴起及其集大成的人物●一、理学的产生–(一)理学是儒学发展的第三阶段●理学,也叫“道学”,或“义理之学”,“性命之学”,或“性理之学”。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和程颐学派,分别由程颢和程颐父子创立和发展而来。
以下是二程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派,主张以“理”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体的规律和道理,而这种规律和道理被称为“理”。
2. 理、气、形:程朱理学中的三才,分别代表了天地间的规律(理)、物质(气)和形态(形)。
3. 心性: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内在的本质和特质,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关键。
4. 理气合一:程朱理学中的核心思想,指理与气的统一,即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表现。
5. 理的三才: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理的三种本体形式,分别是天理、地理和人理。
6.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五经中的四本经典,是程朱理学中的重要经典。
7. 道德经、老子、庄子:道家学派中的三本重要经典,程颐学派中也有所借鉴。
8. 审定:程颢的一个概念,指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时的方法,即“审定之义”。
9. 审美:程颐的一个概念,指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间的。
10. 性即是理:程颐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人的性本身就是理的体现,因此追求性的纯化和升华就是追求理的境界。
首师大大一下期末名词解释复习资料
1大索貌阅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的人口,开皇五年(585),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
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诈小。
如有不实,保长等要办罪。
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唐代继承隋法,并进一步制度化。
2输籍之法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根据宰相高颎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
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
由于国家的赋税、力役低于地主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向宫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因此政府增加了所辖户口和财政收入,扩大了力役来源;地主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3陈寅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
于中国古代史多方面均有建树,精长于隋唐史、中古史。
其代表作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等。
其最著名的言论即为为人治学当有“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4甘露之变唐太和九年(835年)十一月,礼部侍郎、同平章事李训等人,在唐文宗李昂暗中支持下,诈称左金吾厅石榴树上夜降甘露,诱使左神策军护军中尉仇士良等宦官前去观看,企图趁机消灭宦官集团,因所伏甲兵暴露,失败,史称“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以后,由于官吏大批遭杀,朝臣空员极多,无人理事。
宦官更加专横,皇帝更加受辱,文宗不久即含恨而死。
5律令格式出自《唐六典》卷六《尚书刑部》,其中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正邪,式以轨物程事。
唐代的法律制度讲究以礼入法,礼法并用,总结了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和司法实践,比较审慎的进行立法,构成了隋唐以后中国的法典体系。
唐代法律系统化、周密化,但是也有一些局限性,其中的“八议”仍带有等级之分。
6五代十国唐宋之间的历史阶段。
唐亡后,中原地区相继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的更替,史称“五代”;南方先后存在过十国指吴、南唐、吴越、闽、楚、南平、前蜀、后蜀、南汉九个政权,加上位于今山西中部的北汉,总称“十国”。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主户与客户:宋代划分的两种户籍类型。
划分的根据是土地占有和赋税承担情况。
主户指占有土地并交纳赋税的人,客户则指无地而耕种地主土地的佃户。
主户按照土地的多少,分成五等;一二徭役不分主、客户,一律承担朱熹:南宋思想家、教育家。
朱熹是理学形成的关键人物,其学主要承自程顾,而于周敦顾、张载、邵雍等人亦多有所吸收,基本上做到了集宋学诸家诸派之大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思想体系,因其以“理”为哲学核心,故有理学之名,亦称程朱理学。
他认为“理”是万物生长的本源,而“气”只是构成万物的材料。
主张以天理来克制人欲,以道心来主宰人心,要“去人欲,存天理”,以此来调和阶级矛盾。
理学: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
理学是以儒家学说为中心,兼容佛道两家的哲学理证了封建纲常名教的合理性和永恒性,至南宋被采纳为官方哲学。
重要的理学家有北宋的局敦颐,程颗、程顾及南宋的朱熹、陆九渊等,他们的哲学的中心观念是“理”,把“理”说成是产生世界万物的精神的东西。
理学的出现对后世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市舶司:唐宋时设里的管理对外事务的机构。
唐代仅在广州一地设市舶司,负责对外务、宋代增设了杭州、明州、泉州、密州、秀州。
宋代的市舶司类似近代的海关而权力较大,国内商船出海必须向它申请:外国商船到达港口后,须向市舶司申报,并接受检查;市舶司另征收货物的十分之一的入口税,是为抽解。
程朱理学宋元时期思想文化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糅合佛、道唯心主义思想而形成的。
在形成过程中,周敦颐、张载、二程和朱熹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周敦颐是理学的先驱和奠基者,张载也是早期的理学创始人之一,程颢及其弟程颐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有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对北宋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他们哲学体系的核心是“理”或“天理”,二程关于“理”的思想学说为程朱理学奠定了基础。
朱熹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使理学思想更丰富、更缜密,由此奠定了理学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统治地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学说名词解释
一、什么是二程学说?
二程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学说流派,主要由二程(指程颐和程颢)的学说所组成。
程颐和程颢是宋代朱熹的两位重要弟子,他们以传统儒家经典为基础,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修养和天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通过对经典的研究和理解,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宇宙、伦理等方面的观点,形成了独特的学说体系,被后人称为二程学说。
二程学说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尤其是程颢的学说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视为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二、二程学说的主要观点
1. 天人合一观
二程学说强调天人之间的关系,认为人与宇宙是密切相连的。
他们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所生,人作为万物之灵,也是由天地之气构成的。
因此,人的行为、思想和情感都受到宇宙的影响,与天地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2. 性即万物观
二程学说中的”性”是指人的本质和固有的道德准则。
他们认为人性本善,与天地之道相合。
人们应该通过修身养性,追求与天地之道相一致,实现人性的完善和境界的提升。
同时,他们也指出人性的发展具有个体的差异性,人们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修养。
3. 尚贤观
二程学说重视教育培养,提倡尊重和学习贤人的德行。
他们认为人们应该追求圣人的境界,通过学习和效仿贤人的思想和行为,实现自身的道德提升。
他们主张通过学习经典和师长的教导,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更加符合儒家的伦理规范。
4. 诚实守信观
二程学说强调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保持真诚和诚信的态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同时,他们也主张人们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不断提升自我,实现自身的完善。
5. 道德修养的目的
二程学说认为道德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性的完善和人与宇宙之间的和谐。
他们主张通过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使个体能够与天地之道相合,实现内外的统一。
三、二程学说的影响
二程学说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后来的心学及阳明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心学的发展
宋明理学中的心学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二程学说的思想体系。
心学强调人的内心心性的重要性,认为人的心性是与天下万物相通的。
心学主张心的觉醒和心性的发展,通过内省和反思,实现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人性修养的提升。
这一思想与二程学说中关于人性的论述有着密切的联系。
2. 阳明学的借鉴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深受程颢学说的影响,发展出了自己的阳明学派。
阳明学将心学的观点发展到了更高的层面。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具善良的本质,通过教育和实践,人可以实现真正的道德完善。
阳明学的核心思想与二程学说中的人性本善和诚实守信观有着相似之处。
综上所述,二程学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学派,强调了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性、道德和修养的观点。
他们对心学和阳明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传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