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理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二程理学理念

二程理学理念

二程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由程颢和程颐兄弟创立,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二程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创造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应该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诚:二程理学强调“诚”,即真实、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之道:二程理学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状态。

他们主张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执。

4.知行合一:二程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紧密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理。

总的来说,二程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真实、中庸、诚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程朱理学PPT课件

程朱理学PPT课件
C、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目的?)
3、主要理论著作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著作 —《四书章句集注》

(四书— 《论语》《孟子》
《大学》《中庸》)
观点 —理气论、心性论
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朱熹
中国南宋思想家。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 (今属江西)人。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 士,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庆元 六年卒。理宗宝庆三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改徽国公。
默写
▪ 1、董仲舒儒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 2、汉武帝崇儒的主要措施 ▪ 3.汉武帝创办太学的意义 ▪ 4、汉武帝为什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默写
▪ 1、三教合一的时间 ▪ 2、程朱理学代表人物 ▪ 3、程朱理学的思想体系
第3课 宋明理学
课标: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 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程朱理学:王阳明的心学
活到老,学到老 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欺人亦是自欺,此又是自欺之甚者。 朋友,以义合者
(二)陆王心学
1、代表人物: 南宋:陆九渊 明朝:王守仁
2、主要思想主张 A、陆九渊: “心即理也”,并提出反省内心就可以得到天理。
B、王守仁: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1、魏晋: 佛、道传播,儒学面临挑战
2、隋唐
隋:“三教合归儒”,儒学获得发 展
唐:三教并行,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二、宋明理学 (一)程朱理学
1、代表人物 北宋 南宋
“二程” 程颢、程颐
朱熹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核心) “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仁”与万物俱生




河南登封嵩阳书院

二程理学

二程理学

宇宙间一切事物皆由理、气构成 理形上讲、气形下讲

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质料,非具体的终极性存在 理是关系、属性、秩序、状态、趋势的抽象


形上的理、形下的理合一,物理、伦理、心理合 一 超越的天理与伦理的一致:体用一源

2、理本气末

理作为形上存在超越于具体事物 理作为伦理理想优先于现实事物 万理归于一理——特殊与普遍(非归纳) 一理散为万殊——体与用
程朱理学

人物

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9) 朱熹(1130—1200) 《二程遗书》、《朱子语类》、《四书集注》 从伦理到天理

典籍


中心问题


参考书目

葛瑞汉:《二程兄弟的新儒学》 张立文:《朱熹思想研究》 陈 来:《朱熹哲学研究》
一、理与气

1、理与气
二、心与性

1、心与性

人心:理、气之合,贯穿动静,有善有不善 性:理构成人性,人性在人心中,不动,善 情:性之发动,作用见性,心动,有善有不 善

人是自觉者,物完美体现天—道心——善 人欲:不合乎性的情——人心——恶 居敬(热抽象):心中道德意识的呈现 穷理(冷抽象):心认识心中、心外之理:心理 (性)、伦理、物理——格物致知 ——豁然贯通

《朱文公文集》卷三十六《答陈同甫》:千五 百年之间,……尧、舜、三王、周公、孔子所 传之道,未尝一日得行于天地之间也。若论之 道之常存,却又初非人所能预。只是此个,自 是亘古亘今常在不灭之物。虽千五百年被人作 坏,终殄灭他不得耳。


《二程遗书》卷二十四:人心私欲,故危殆。 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二程遗书》卷十八: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 致知。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

课件第十三讲二程-庚寅冬

二程在各领域的应用情况
教育领域
二程提出了"格物致知"和"穷理达 至"的教育思想,强调通过实践 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培养德才兼
备的人才。
政治领域
二程提倡"仁政"和"德治",主张 以德治国,认为君主应该以人民
利益为重,实行仁政。
文化领域
二程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学说被广 泛应用于文学、艺术、历史等领
二程的创始人简介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 道,是二程中的兄长。他注重内心修 炼和道德实践,强调"心即是理",主 张通过直觉体悟来达到对真理的认识。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 是二程中的弟弟。他注重外在规范和礼 制,强调"格物致知",主张通过观察和 分析事物来获得知识。
05
总结与展望
二程的重要性和影响
思想贡献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天理”、“格物致知”等, 对后世的哲学、文化、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学术传承
二程的思想不仅影响了当时的学者,也影响了后世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朱熹、王阳明等。他们的学说被广泛传承和 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理论在集成电路设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集成电路的电路特性和性能进行精确 分析和计算,提高了电子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
电磁兼容性分析
基于二程的电磁兼容性分析方法在电子设计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电子设备的电磁干扰 和噪声进行准确预测和控制,有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靠性工程
利用二程进行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工程分析,如故障模式、影响与危害性分析等,有助于提 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降低维修成本。

二程

二程

二程
即指中国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两位理学家。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

二程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有《二程集》。

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学说
此兄弟二人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
庭”。

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评价
姜宸英曾概括说:“河南二程子以持敬之学教学者。

其旨以严恭俨恪为要,其功始于动容貌、正颜色、出辞气之间,而推之至于尽性达天知命,盖作圣之基,学者无时而可离者也。

”[2]
熊赐履称:“自尧舜以来,圣圣相传,不越一敬。

敬者,彻上彻下,成始成终之道也。

……二程既以一敬接千圣之传,而伊川则特为主一无适之解,又从而反复发明之,庶几学者有所持守,以为超凡入圣之地。

朱子谓程氏之有功于后学,最是主敬得力。

”[3]
《如果这是宋史》一书的作者曾挖苦说“别人努力一生,是想成为圣人,而程氏兄弟的职业,是教别人怎样成为圣人。

”“以程颐为例,他当年曾自豪地说,自从当了周先生的弟子,每日钻研大道,科场名利之心再也没有了。

不过科场还是要下的,不然怎样去教化大臣和皇帝呢?”。

二程理学

二程理学
宋代道学的创始人—— 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 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 学,则是在南宋时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 又称明道先生; •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称伊川先生。 • 二人为亲兄弟,且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世称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 家。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 功利 私利私欲
四、论社会规范
在社会规范方面,二程保持着儒家的传统,依 然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工具。
忠恕: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
“忠”:忠心,尽力为人谋。 “恕”: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 “忠” 强调内在态度,是天理、法则。 “恕” 强调外在行为,是人道,忠的体现。 “恕”必须与“忠”相配,才具有实际的规范社会 行为的意义。
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则
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遗书》卷十五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所乱者也” ——《遗书》卷二上
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 而不知反。”人如果受蔽于人欲,就失去了天理。 如何灭私欲呢?“思”。 第三个命题是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岸边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演义为楷模,后蔓延滋长于历世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辩、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理想等为基本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新儒学文化。

二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辩哲学,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它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家道德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

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大厦。

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或称后孔孟儒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文化,尚对东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黄陂鲁台山地区是二程理学思想的最初发蒙之地。

鲁台山隔滠水河与黄陂城区遥相对峙。

据清同治间《黄陂县志》载,北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垧妻侯氏因夜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和二年先后在黄陂城内故居程乡坊生下两子,长子名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子名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他们就是后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地们的北宋“二程夫子”。

二程自幼文思敏捷,且好读经阅典。

因信奉儒学,仰慕孔子而常登陟山巅,筑垒土台,企望东鲁孔子出生地尼山并作一系列尊孔演义,此间渐萌理学思想胚芽。

二程后师承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融入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把孔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南宋又一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杰出贡献。

一是成功回应了价值理想的挑战。

有鉴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混乱。

程朱理学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逻辑结构,切实化解了来自价值理想方面的挑战。

二是成功回应了外来文明的挑战。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以致生活习惯发生激烈冲突。

二程的理学思想(104)

二程的理学思想(104)

万物继天之善,自成其性
• 程颢认为:尽管天以纯善的方式产生万物, 但天并不安排万物之性,万物之性是气禀作 用的结果。 • 在气禀的作用下便有气质之性,因而性有善 恶之分,于是,生生之理也有善恶之分。 • 《易传·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人相续之际,天 降人受,人承继天道而有自然之善;人依天 道而成就事业,正是人的本性——继善成性。
二程识“仁”
• 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是对生命 及生命之善的感同身受,是一种“与万物为 一体”、消除人我之分的精神境界。 • 程颢所谓“定性”就是“不动心”,保持心 的敞开与澄明,不受自私与偏见的妨害,才 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万物一气流通,情同 手足, “莫非己也”。 • “实有诸己”:“心”必须有实在的持守(中、 敬用下,有天命之性(即道德的性) 和气质之性的分别,气质之性可以是善,也 可以是恶。 • 既然性有善恶,那么理就有善之理,也有恶 之理——这就是性命之理。 • “理必有对”:理也是两极对称的,因而有 阴阳、善恶、是非的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 道。 • 天道和天理是本原的善,但是当气化时,必 有污染,因此,性一经形成,就是善恶相杂。
程颢、程颐的区别
• 二程都讲心、性、理相通为一,但程颐更强 调体用二分——强调理与气、道与气、性 与气、性与情之间的体用关系。 • 在道德修养上,程颢完全是在“心”上做功 夫,而程颐认为应内外结合,不仅要诚意、 正心,还要向外探索,格物穷理。 • 程颢提倡“定性”:就是“定心”(不动心), 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保持心的安宁与 平静,达到超越自我,“内外两忘”的境界。
二程的道德修养论
• 两个特点:一个是重视“心”的作用,另一 个是程颐也讲“格物致知”。 • 重视“心”的作用的表现:①涵养“未发”; ②主敬——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涵养须用敬”:主一,持中,不偏不倚,不 二用 • 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穷理,穷究事物之 理。“理”既在事物之中,又不外在于人, 因为万事万物都只是一个理:“天理”。

(完整)宋明理学2ppt

(完整)宋明理学2ppt
经济方面—— 克服私欲,遵纪守法的活动法则 道德修养方面—— 注意自省,关爱他人的道德境界 解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从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以为当代所借用关注民 生以人为本,有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从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可以提醒人 们要遵守客观经济规律和现行法律,克服私欲;从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 王阳明的“致良知”可倡导人们注重内省,从道德层面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 际关系的和谐。
18、(1)孔子——“仁” “礼”; 孟子——“仁政”; 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王守仁——“致良知”
(2)有体现,如②言论强调民众对国家存亡的作用,体现人的价值。
(3)发展:来源: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 内容:注意探讨世界本原问题,把自然、社会和个人贯通起来; 作用:强调个人修养,甚至压抑人性; 深度:上升到理论化的阶段。
2.陆王心学:
①代表人物:陆九渊(南宋)、王阳明(明朝) ②思想:
陆九渊: A“心即理也”,理在心中 B求理方法: “发明本心”即进行内心反省。
王守仁: A“致良知”, 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理在心中 B求理方法: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第3讲: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
三、宋明理学的评价
消极:
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第3讲: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理学定义:
宋明时期的理学,是儒学吸收和融合佛教、道教思想, 集政治、哲学、伦理道德于一身的以“理”或“天理” 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1.程朱理学:
北宋:二程
①代表人物: 南宋:朱熹 (集大成者)
第3讲:儒家思想的思辨化——理学
二、宋明理学的内容
1.程朱理学:
积极:
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 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又凸显人性的庄严。

宋明理学PPT课件24 人教课标版

宋明理学PPT课件24 人教课标版

把濂溪(周敦颐)、二程种种意见都包容和会通,
再加上通诸孔孟先秦儒,兼及道释,而且组织一
大系统……。”请问这位古人是( )
B
• A、李贽
B、朱熹
• C、王阳明
D、王夫之
8、“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
惹尘埃?”这是唐朝禅宗大师慧能的佛偈,其修
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
D
• A、孔孟之学 B、老庄哲学
事也不要去想,因为你无法决定将来。我们所能做的是享受当下,人必须全然地活在此时此刻,其余的都是妄念。二十四、每个人都会幻想各种美好的未来,但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之付诸行动,这大概就是你与这些人的不同!一、身为一个人,水倒七
分满,话留三分软。不清楚我的路子,就别打听我的底线。二、喜欢一个人并不是回复他所有的动态,而是研究下面的可疑评论。三、车子有油、手机有电、卡里有钱!这就是安全感!指望别人都是扯淡!再牛的副驾驶,都不如自己紧握方向盘。四、 道不同不相为谋,你讨厌我,我也未必喜欢你,何必咄咄逼人费了口舌也讨人嫌,你闲得慌但是我没空陪你。
6、“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
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一副中国近代比较
典型的双关语对联,对于“朱子高于孔子”隐含
意思的最佳解释是( ) • A、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
D•Biblioteka B、朱熹对于儒家学说贡献大于孔子• C、朱熹的心学理论比孔子的学说高明
• D、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孔子儒家学说
7、学者对古代某思想家有如下的叙述:“(他)想
• D、仁爱
C 4、与禅宗“孽海茫茫,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 成佛”相类似的是( )
• A、道家思想
• B、程朱理学
• C、陆王心学

宋明理学PPT课件62 课件下载

宋明理学PPT课件62 课件下载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学派
儒学的表现形式(理学)
内容 理;仁、礼;高调的道德主义

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维护
实质 专制统治,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扼杀人们的欲求,有助于专制统治,对塑 影响 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性起积极作用.
课堂小结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类别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思想主张 都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都属于理学范畴,都 是对儒学的新发展
哲学范畴 唯心主义思想体系
同 道德观 存天理,灭人欲
实质 都以儒家纲常伦理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
世界本原 异 哲学范畴
外在的“理” 客观唯心主义
内在的“心” 主观唯心主义
认识论
格物致知
内心反省
影响
朱子学派
走理学之路 一、兴起背景:
三教合一
二、宋明理学:
学以致用:
商场着火了--
1、含义:
2、形成的历史 背景: 3、代表人物:
依据教材归纳陆王心学的主张
陆 ①心是万物本原(“心即理也”)

九 渊
②求“理”的方法 -----内心反省 反对“格物致知”

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 王守仁
学 (阳明心学)② 思想核心:“致良知”
(明代) ③“知行合一”强调自我主动,
鼓励奋发立志
良知即本心、即理,乃天生,不必外求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
④实践意识: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 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 进作用。
2、消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压抑、 扼杀人性
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 ③轻视自然科学的观念;④轻视个体自 由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等。

二程理学ppt课件

二程理学ppt课件

一、论天理
• 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 有物。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遗书》卷十八
• 将理与礼制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定理。” • 穷理的途径: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
向,回到内心的精神修养中去——“格物致知”。
六、论社会交往
二程的社会交往思想是与其处世态度相通的。他们所提
出的社交准则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 第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
二程还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社交,都必须遵守一个共
同的原则,即“中庸”。
中庸:
即为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违反常理常规。 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天理处事、社交。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想的萌芽。道学影响中国社会之深,以至今日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推究 物:世间万物,各种知识 致:求得 知:融会贯通而明“理”
佛 教 思 想
唯 心 主 义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二、论性情
在人性问题上,二程肯定并深化了孟子的性善论。他们 解释说,现实社会中人性有善也有恶,是由几种原因所致:

程朱理学汇总PPT优选版

程朱理学汇总PPT优选版
程颐:一阴一阳之谓道,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 阳,道也。(《程氏遗书》卷三)
程颐: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 有一理。(《程氏遗书》卷十八)
朱熹: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 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 (《朱子语类》卷一)
朱熹:且如这把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的道理。扇子 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朱子语 类》卷六十二)
–程颐:实有是理,故实有是物;实有是物,故 实有是用;实有是用,故实有是心;实有是心, 故实有是事。是皆原始要终而言也。(《河南 程氏经说》卷八)
朱熹: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 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 物之具也。(《答黄道夫》)
朱熹: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子语类》卷一)
–侯外庐等:《宋明理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张立文:《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2。
–陈来:《朱子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出版社,2000
1.理气论
1-1 先秦时代之所谓理
–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 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 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 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 犹刍豢之悦我口。(《孟子·告子上》)
1-4 理一分殊
–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 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妇,为长 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程氏遗书》 卷四)
–程颐: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 其实只是一个道。(《程氏遗书》卷十八)
朱熹:合天地万物而言,只是一个理;及在人, 则又各自有一个理。(《朱子语类》卷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1、实质: 2、消极: 3、积极: 是以儒家纲常伦理维护专制统治 的新儒学。 “存天理,灭人欲”维系专制, 压制、扼杀自然欲求。 强调内心的修养,重视主观意志, 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 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 使命。
二程创立的道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 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统治。同时也给中国 人民造成了严重的苦难,窒息着中国社会变迁的进程,扼杀了无数新思
五、论处世态度
人们处世应当以“理”为准则,不可随波逐流,要处处
事事符合天理。 人们处世要有涵养,有不问善恶的人类之爱。心胸像天 地一样广阔,对善者不善者都包容。 总之,二程是要求人们处世从修持自己开始,使自己始
终如一地按“天理”的准则处世、行事。即使受到冤屈,也
不忿恨、不争辩,以保持整个社会秩序的良性运行机制。
如果从阶级观点着眼,他们是企图把人们都变成封建
社会规范的奴隶,他们的“中庸”、“天理”,都是为地
主阶级服务的。然而,如从调适社会秩序的角度去考察, 二程的这种思想仍有其合理的一面,任何社会都必须有相 应的生活秩序,并要求人们有相应的处世态度及行为方式 ,凡是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秩序相矛盾的处世态度及行为方 式,都属社会控制的对象。
格物致知
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推究 物:世间万物,各种知识 致:求得 知:融会贯通而明“理”
佛 教 思 想
唯 心 主 义
“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 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穷其理然后足以致之,不穷则不能致也。”
二、论性情
在人性问题上,二程肯定并深化了孟子的性善论。他们 解释说,现实社会中人性有善也有恶,是由几种原因所致:
想的萌芽。道学影响中国社会之深,以至今日仍残存着它的痕迹。
一、论天理
• 理是超越万物、永恒存在的宇宙本原,先有理而后 有物。 “天下物皆可以理照。有物必有则,一物须有一理。 ”——《遗书》卷十八
• 将理与礼制秩序和伦理纲常直接联系: “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定理。” • 穷理的途径:引导人们调整心理结构和社会价值取
向,回到内心的精神修养中去——“格物致知”。

• 功利 私利私欲
四、论社会规范
在社会规范方面,二程保持着儒家的传统,依 然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工具。
忠恕: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
“忠”:忠心,尽力为人谋。 “恕”: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 “忠” 强调内在态度,是天理、法则。 “恕” 强调外在行为,是人道,忠的体现。 “恕”必须与“忠”相配,才具有实际的规范社会 行为的意义。
六、社交准则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义”为社会交往的基本原则。 第二,以诚、敬、恭为社会交往的出发点。 第三,在与人交往中,不可对人多疑。
二程还认为,无论是处世还是社交,都必须遵守一个共
同的原则,即“中庸”。
中庸:
即为人处事不偏不倚,不违反常理常规。 就是要求人们按照天理处事、社交。
理学产生的背景
右图绘佛、道、儒三教的 创始人释迦牟尼、老子、 孔子三人于一图。之中, 似正在辩经论道,画中释 氏跌坐于菩提树下成为画 面主体,老子坐于蒲草之 上,与一身士大夫装束的 孔子相对。
三教图(明·丁云鹏)
二程的主要观点: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 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人伦即天理 ★ 用“格物致知”的方法来把握“理”(认识 论)
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则
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遗书》卷十五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所乱者也” ——《遗书》卷二上
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 而不知反。”人如果受蔽于人欲,就失去了天理。 如何灭私欲呢?“思”。 第三个命题是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二程理学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 又称明道先生; •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称伊川先生。 • 二人为亲兄弟,且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世称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 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