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程理学理念

合集下载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第八章 第四节  理学的奠基者之三--二程

二程所以提出天理说,和他们在思想方法上注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重区分形上与形下是分不开的.《周易系辞》 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在中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国哲学的发展中,不同时代的哲学家岁这两句话 给以了不同的解释.二程认为,凡是物质的东西,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 具体的东都是属于"形而下"的,是"器";凡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 是普遍的,抽象的东西都是属于"形而上"的, 是"道".感性地存在的东西是形而下的,只有 用理性才能把握的东西是形而上的.天地,万物, 阴阳都是形而下的器,事物的规律,本质,共相 才是形而上的道.程颢认为区分普遍与特殊,区 分理和物,道和器,是哲学的重要方法.
(二)理与气
1,所以然为理 程颐认为,道不能离开阴阳,形上性下不 是空间上分别的不同实体;气的往来运动 中,有一种支配它如此运动的规律作为内 在根据,即是道这思想与张载接近,但以 道为第一性的东西,所以边县出对理的认 识和规定的一源, 程颐进一步发展张载的观点,认为周易深奥的义理存在 于纷然错综的卦象之中,理在象中,即象识理,离象无 理,理是象的理,象是理的象.而这种象也泛指一切现 象,一切具体事物.它们之间是微与显之间的关系.理 是事物的本质,事物是理的表现,两者不是截然对立, 而是相互统一的. 这里说的体,是指事物内部深微的原理和根源,用是指 世界的各种现象.其中体是第一性的用以来于体.故有 唯理论的倾向.这与印度佛学中所讲的现象虚幻不实, 本体超越现象而真实存在观点不同.
《周易程氏传恒卦》:"凡天地所生之物,虽山岳之 周易程氏传恒卦》 坚厚,未有能不变者也,故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不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 能恒矣,唯随时变易,乃常道也."(《二程集》第 二程集》 862页) 862页) 《程氏经说》卷1:"动静相因而成变化."(《二程 程氏经说》 动静相因而成变化." 集》第1029页) 1029页) 《周易程氏传复卦》:"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 周易程氏传复卦》 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不知动之端乃天地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二程集》第819页) 二程集》 819页) 《二程遗书》卷15:"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二程遗书》 15: 屈伸往来只是理,……物极必返,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二程集》 其理须如此,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二程集》 第167页) 167页)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

二程思想总结古代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二程思想指的是程颐和程颢两位北宋理学家的学术观点与教育理念。

他们俩都是朱熹的学生,对朱熹学派进行了继承和发扬。

程颐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他对理学的理解和解释。

程颐认为,天地万物都有一个本体,这个本体被称为道。

道包含了一切,是世界的动力源泉。

因此,人的人性也是道的一部分,是天地万物的主体。

他主张修身为己任,通过修身可以达到与道的合一。

他认为修身的关键是要摆脱私欲的羁绊,追求和谐的生活方式。

他强调人在实践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接触到道的真谛。

其次是他对教育的教导。

程颐提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素质。

他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诚教”和“格物致知”两个方面。

他认为,诚教要求教师要担起责任,抱着真心去教育学生,以自身的榜样引导学生。

而“格物致知”则是通过观察事物,体验事物的真实面貌,从而达到对世界的真理和本质的认知。

他认为,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和自我实现。

最后是他对政治的看法。

程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政治的理解主要是通过道德理念来指导。

他认为,政治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类的和谐共生,保护个人权益和社会秩序。

他主张政治权力应该是一个正当的合理的授予,并且应该遵循心理学的原则,以公正为中心。

他强调君子的品德和修养在政治中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仅取决于政府的行政能力,更取决于国民素质的培养和提升。

程颢的思想与程颐有着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不同。

程颢更加关注个人的自我实现和思维的发展,他主张个人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和探究来发展自己的智慧。

程颢认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个人的自我实现是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实现的。

他倡导“同道合志”的学习方式,强调学习应该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通过与他人的思想碰撞和交流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

总的来说,程颐和程颢的思想都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修身养性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人应该通过思考和实践来达到对道的认知和理解,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获得新的知识和智慧,进而实现个人的价值。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

二程“理”学思想新探程颢和程颐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并以“理”去统摄或解释“天”“天命”“天道”和“性”等范畴。

二程认为“理”有四特点:理“实”,理“一”,理“足”,理“自然”。

他们还以“理”去观照和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从而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在此基础上,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身心和行为要合“理”,“与理为一”。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标签:程颢;程颐;理;穷理;明理在中国历史上,人们一般把从宋代至明清时代的哲學称作“宋明理学”。

“宋明理学”之所以被称作“理学”,其主要原因就是以程颢和程颐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创立了以“理”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

他们对“理”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阐述,还以“理”去观照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万事万物,从而实现了人类思维方式的巨大转变,使新思想、新学术得以产生,也使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

他们还提出了“明理”或“穷理”的思想,并强调人们的身心和行为要合“理”。

这些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即以二程的“理”学思想为题,重新梳理和诠释他们关于“理”的思想体系及其创新之处。

一、“体贴”出“天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进入了一个与以前有很大不同的阶段。

其主要表现就是:由于统治者采取了“兴文教,抑武备”的治国方略,使得学校兴起、书院林立,加之佛教和道教的刺激与影响,科学技术也获得了巨大发展,人的理论思维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

在这个阶段上,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已经从“收集整理材料阶段”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李泽厚先生说:“在北宋,中国科技正达到它空前的发展水平,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都进入对规律的寻求阶段。

”①因此,宋人重“理”,几乎是一大特色,无论对哲学、政治、诗歌、艺术及自然事物来说都是这样。

李泽厚先生的这番话也适合于二程的情况。

二程在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逐渐体悟出万事万物都有“理”。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

二程,即程颢和程颐,两人是宋明理学的鼻祖二程,即程颢和程颐,出生于武汉市黄陂区、河南洛阳人(祖籍徽州篁墩),程颢字伯淳,又称明道先生。

程颐字正叔,又称伊川先生,曾任国子监教授和崇政殿说书等职。

二人都曾就学于周敦颐,并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他们的学说也被称为“洛学”,与同时代的张载所创的“关学”颇有渊源,二者理学思想对后世有较大影响,南宋朱熹正是继承和发展了他们的学说。

他们的理学思想主要见于《遗书》、《文集》和《经说》等,均收入《二程集》中,中华书局1981年出版该书校点本。

儒学自先秦孔、孟奠定基本框架后,至两汉以经学形式一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其后衰败长达近千年,直到进入宋代,复以理学形式的再度兴盛,到了朱熹以后,几经改造的儒学(主要指程朱理学)才开始逐步控制思想学术,进而楔入政治领域,最终得以在社会上广泛流布。

宋代的儒学是以理学的面目出现的,它的主要特色在于阐释义理,兼谈性命。

在这方面,唐代的韩愈、李翱为之首开先声。

入宋以后,虽有“宋初三先生”孙复、胡瑗、石介以继承儒家道统自居,但实际承接韩愈、李翱道学的乃是周敦颐、张载、二程兄弟(颢、颐)。

其中二程兄弟尤为突出。

二程被认为是北宋理学的实际开创者。

他俩的学说,以“心传之奥”奠定了道学的基础,更以“理”为最高的范畴,因此亦称作理学。

二程的学说,特别是其核心观点——“存天理,去人欲”,后来被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

就二程的学说主旨而言,兄弟俩并无二致;但在义理的具体延伸、阐发及个人性情方面,他俩却有着较大差别。

诚如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说:大程德行宽宏,规模阔广,以光风霁月为怀。

小程气质刚方,文理密察,以削壁孤峰为体。

其道虽同,而造德各有所殊。

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

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

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

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

浅谈二程的教育思想二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

其理学思想核心为“存天理、灭人欲”,其教育思想核心为明理修德。

二程作为著名的教育家,终其一生都在从事教育。

程颢即使在十几年的从政生涯中,也不忘教育。

他先后在山西晋城、河南扶沟建有书院;程颐则长期在洛阳履道坊、嵩阳书院和伊皋书院从事讲学活动。

程颢弟子范祖禹和刑恕回忆说:程颢退职后,居洛阳十余年,与其弟日以讲学为事,“士之从学者不绝于馆,有不远千里而至者。

”“先生身益退、位益卑,而名益高于天下。

”程颐则被称为“道遵海宇、明重天下”,凡过洛阳的学子,以不见程颐为憾事。

学子是虚而往,实而归,无不裣衽而服。

二程不仅强调教育者的主导地位,提出了因材施教法、循序渐进法、平等育人法、情感教育法、启发诱导法和养成教育法等施教方法;而且也极力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能动作用,提出了格物致知、主敬集义和深思自得等自我教育方法,至今仍有其理论意义和现代价值。

二程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丰富、生动的教育实践,有关教育方面的格言和名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下面,从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学以至圣人的学习的目的。

二程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成就道德,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就是成为圣人。

这里我们要弄清什么是圣人?程颢说:“圣人,人也,故不能无忧”。

意思是说,圣人也是人,也有人的喜怒哀乐之情。

圣人能做到的事,一般人经过努力也能做到。

所谓圣人,是指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人。

程颐说:“人皆可以至圣人”。

在二程看来,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

只有两种人达不到圣人的标准,一是根本不相信有圣人;二是自弃者,拒绝向圣人学习。

二程把圣人从神的地位降到人间,是一个突破。

人人都可以通过自身修养达到圣人的标准,也是对孔子“惟上智与下愚不移”论的突破。

那么如何才能成为圣人呢?二程认为,人道包括四个方面,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之道。

程颐说:“孝其所当孝,弟其所当弟,自是而推之,则圣人而已矣。

也就是说,只要做到了孝悌,就是达到了圣人的标准。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二程的“理学”说什么?

⼆程的“理学”说什么?宋明理学这⼀段特别难懂,⼀般⼈看着就头痛,因为他们⽤的概念、术语很晦涩,⽐如理与⽓、⼼与性、静与敬、知与⾏、已发与未发、道⼼与⼈⼼、天理与⼈欲、天命之性与⽓质之性。

这些概念,从⼆程开始,就⼀直在讨论。

有⼈问:能不能找出最重要的概念呢?最重要的,就是四个字:“理⽓⼼性。

”如果还要简化,就是两个字:“⼼性。

”有⼈将宋明理学归结为“⼼性哲学”,⼼性⼆字最关键。

1、“天理”的提出我们现在说“天理何在”、“天理不容”,就与⼆程有关。

程颢说过:“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因为程颢悟出了“天理”,所以他的学说就被称之为“理学”。

他的弟弟程颐也有贡献。

⼀般认为他们两兄弟的思想⽐较接近,不好绝对分开,但是,现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有⼀个看法:哥哥程颢的思想偏重于“⼼”,由后来由陆九渊继续,王阳明完成,称“陆王⼼学”;弟弟程颐的思想偏重于“理”,由朱熹完成,称“程朱理学”。

⼆程悟出的这个“理”或者“天理”,⽤通俗的话说,就是“天经地义、不容置疑的法则”。

⼆程认为普遍的道德法则,就是伦理。

但是,⼆程把“物理”等同于“伦理”,很难让⼈信服。

2、“伦理”⾼于“物理”按照我们今天的理解,天就是⾃然,“天理”就是⾃然规律。

西⽅⼈发明了物理学,就是专门研究天理的。

从⼴义上说,物理学、化学、⽣物学、天⽂学都是研究天理的。

⼆程说的天理,就是⾃然规律:问:天道如何?⽈: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

且如说皇天震怒,终不是有⼈在上震怒,只是理如此。

可以看出,⼆程说的天理、天道是⼀个意思,都是⾃然的法则,跟宗教神灵没有关系。

问题在于,⼆程既不是物理学家,也不是⽣物学家,所有的宋明理学家都不是搞⾃然科学的,他们为什么要抬出⼀个“天理”?“君⾂⽗⼦,天下之定理,⽆所逃于天地之间。

”这句话才是理学家真正想说的。

说⽩了,⼆程说的天理,其实就是君⾂⽗⼦之类的伦理,是不能改变的。

也就是说,⼆程将“物理”和“伦理”看成同⼀个理。

二程哲学思想

二程哲学思想

二、格物穷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
(三)知行观 1、知本行末
“君子以识为本,行次之。今有人焉,力能行之,而识不足以知之,则有异端 者出,彼将流宕而不知反。” (遗二五)
“知至则当至之,知终则当终之,须以知为本。”
(遗十五)
2、知先行后
“须是识在所行之先,譬如行路,须得光明” (遗三)
“譬如人欲往京师,必知是出那门、行那路,然后可往。如不知,虽有欲往之 心。其将何之?” (遗十八)
穷物理者,穷其所以然也。天之高,地之厚,鬼神之幽显,必有所以然者。苟 曰天惟高耳,地惟厚耳,鬼神惟幽显耳,是则辞而已,尚何有哉?”
2、穷理的第二方面内容即穷究天地人物共同的本性。
“理则须穷,性则须尽,命则不可言穷与尽,只是至于命也。横渠昔尝譬命是源, 穷理与尽性如穿渠引源。然则渠与源是两物,后来此议必改来。”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穷理尽性至命,只是一事。才穷理, 便尽性;才尽性,便至命。”
伊川先生
政治上,二程反对王安石变法,学术上也反对荆公新学, 与邵雍,周敦颐同是理学的奠基人。主要著作有《遗书》, 《易传》、《经说》、《粹言》等。
一、唯心主义天理观
(一)理的涵义和性质 1、理是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规律。
“物理极而必反,故泰极则否,否极则泰。” “无往不复……屈伸往来之常理也。” (《程氏易传》) (《程氏易传》)
天命之性是人人生来就有的,本体之理在人的本质中的体现。 就其道德价值而言,天命之性纯善无恶,气质之性则有善有恶。 二程以气质之性分别人的社会等级,并把气质之性视为人性恶的 根源。
三、人性论及伦理思想
(二)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思想。 1、二程认为,气质之性是恶的根源。
“甚矣,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人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 理而不知反。” “惟蔽于人欲,则亡天理也。”“人于天理昏者,只为嗜欲乱着他。”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

程颐的理学概念程颐(1033年-1107年),字正言,号二程,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和理学家。

他与其父程顥被后人统称为“二程”,儒家学派理学的创立者之一,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围绕“道”、“理”和“心”展开。

他认为,道是宇宙中最根本的原理和规律,是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而人的心灵被看作是与道相通的存在,是能够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工具。

而理则是贯穿道与心之间的桥梁,是通过理性认识和修养来达到心与道的融合的方法和途径。

对于程颐来说,道是一种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方式,是一种能够根据自身规律自我发展的力量。

他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遵循着一定的道理,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和追求,人们才能达到心与道的合一。

他反对僵化的传统观念和机械的教条主义,主张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理解,来寻找并体悟道的存在。

在程颐的理学概念中,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认为,人的心灵具有一种能力,能够认识和体验道的存在和作用。

通过修炼心性,使心与道相通,人们才能真正理解宇宙的规律和真理。

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念,认为知识和行动应该相辅相成,通过理性的认识和实践,达到对道的认知和追求。

程颐提出的理学概念在两宋时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学说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朱熹,朱熹以程颐的思想为基础,进一步发展了理学,并形成了“宋明理学”的主要流派。

此外,程颐的思想也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如佛教、道教等,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总结来说,程颐的理学概念主要包括道、理和心三个方面。

他认为道是宇宙存在和运作的根本原理,理是理性认识和修炼的方法和途径,心是理解道和实践道的关键。

他的理学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被后来的理学家所继承和发扬光大。

程颐的理学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宝贵的遗产之一,对于我们理解古代思想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程颢程颐二程天理研究

程颢程颐二程天理研究

程颢、程颐是宋明理学的奠基人。

二程理学的产生,有着复杂的思想渊源,这是由于自汉代以后,经过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传统的儒家思想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随着佛、道的兴起,形成了儒、道、佛三足鼎立的局面。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封建统治者有时尊儒,有时崇佛或崇道,致使儒、道、佛三家不断出现此起彼伏的现象。

三家之间的关系也逐渐由互相诋毁,而变为互相补充,这是它们在各自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

因为并存的各个学派在思想素质上的互相渗透,互相吸收,正是为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二程正是打着尊儒排佛的旗号,以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取佛道的某些思想素养,建立起一个比传统儒学更加精致、更加严密、更有思辨性的哲学思想体系。

二程在建立自己的本体论时,以儒家经典中“理”的概念为基础,把“理”作为万物的本原,“理”成为自然界和社会领域的最高原则,形成了理一元论的本体论。

同时他们也吸取了佛教的思想因素,比如华严宗的“理事无碍”说,禅宗的“佛性”“真如”说等等思想观点。

因此二程能够从较高的层面来探讨宇宙的本原和社会的治理等重大问题,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天理论的哲学体系。

二程认为,天即是理,理即具有宇宙万物的主宰者的地位,同时亦具有宇宙本体的意义。

天理本身是圆满自足的,它无亏无欠,不加不损,然而它却包含了一切事物。

这种认识在宋代理学思潮的格局里,始于二程。

程颢曾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这是思想史上的事实。

二程认为天理是自然之理,人的意志不能对天理加以干涉,所以二程告诫人们要顺应天理而不能违背它。

同时天理不能被人的感官所感知,人们只有通过现象才能认识天理,所以其又是一个观念性的精神实体。

我们认为就二程所说的透过现象去认识事物之理的观点而言,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说无形无象的理存在于有形有象的事物之先,这就把观念性的理孤立,虚脱出来,否定了物质世界的本原性,这体现了二程天理论的唯心主义性质。

二程又认为人伦即是天理,这就把人类社会特有的道德原则提升为整个宇宙的普遍规律,混淆了自然与社会的根.本区别,使整个宇宙都被天理所笼罩,从而使儒家伦理学与哲学本体论结合起来,既为儒家的伦理原则提供了本体论的哲学依据,又从宇宙本体的高度论证了封建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合理性。

二程理学

二程理学
宋代道学的创始人—— 程颢程颐的社会思想
道学又称理学,是宋明时期思想界最重要的学术 流派。道学之名源于北宋时期;而道学被改称理 学,则是在南宋时期。
程朱理学
陆王心学
程颢
程颐
朱熹
陆九渊 王守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 程颢(公元1032年——1085年),字伯淳, 又称明道先生; • 程颐(公元1033年——1107年),字正叔, 又称伊川先生。 • 二人为亲兄弟,且同为宋明理学的奠基者, 世称二程,是北宋著名名的理学家和教育 家。
第一,是由“气禀”所致。 清气→贤人;浊气→愚人。
第二,是由行为不适中所致。遵循天理时不能做到适中的程度。 第三,是由于情有不善所致。欲望决定情。 二程认为,人的恶行是可以改变的,只要能努力“格物 致知”,“乐循理”,就能归于善。可见,二程的人性论也 是受到佛教的佛性学说影响的。
三、论欲望
第一个命题是“天理”与“人欲”相对立。

• 功利 私利私欲
四、论社会规范
在社会规范方面,二程保持着儒家的传统,依 然以仁、义、礼、乐、忠恕等作为规范人们思想和
行为的工具。
忠恕:对个人社会态度的要求。
“忠”:忠心,尽力为人谋。 “恕”:推己及人,以体谅自己的心去体谅别人。 “忠” 强调内在态度,是天理、法则。 “恕” 强调外在行为,是人道,忠的体现。 “恕”必须与“忠”相配,才具有实际的规范社会 行为的意义。
天理与人欲如水火不能相容,而天理是至高无上的,人欲则
是危害自己和社会的。
“不是天理,便是私欲。……无人欲即皆天理。” ——《遗书》卷十五 “人于天理昏者,是只为嗜欲所乱者也” ——《遗书》卷二上
第二个命题是“存天理,灭人欲”。 “欲之害人也,人为不善,欲诱之也,诱之而不知,则至于灭天理 而不知反。”人如果受蔽于人欲,就失去了天理。 如何灭私欲呢?“思”。 第三个命题是合义之公利需存,而私欲私利必去。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

北宋二程理学文化北宋二程理学文化以北宋“程朱理学”创始人程颢、程颐少年时代在黄陂滠水岸边鲁台山巅筑台望鲁、仰孔崇儒的演义为楷模,后蔓延滋长于历世以讲求礼仪道德、人伦秩序、尊师重学、创新思辩、综罗百代和圣贤人格理想等为基本内容与形式规范的新儒学文化。

二程以儒家伦理为本位,批判地吸取佛、道精致的思辩哲学,结合社会发展之需要,创立了理学思想体系。

它把儒家思想哲理化,把儒家经学义理化,把儒家道德体系化,把儒家学说大众化。

构筑起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的思想大厦。

经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或称后孔孟儒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并不仅真正成为中华民族全民的文化,尚对东亚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黄陂鲁台山地区是二程理学思想的最初发蒙之地。

鲁台山隔滠水河与黄陂城区遥相对峙。

据清同治间《黄陂县志》载,北宋仁宗时,黄陂县尉程垧妻侯氏因夜梦双凤投怀,于明道元年(1032年)和二年先后在黄陂城内故居程乡坊生下两子,长子名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次子名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

他们就是后来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显赫地们的北宋“二程夫子”。

二程自幼文思敏捷,且好读经阅典。

因信奉儒学,仰慕孔子而常登陟山巅,筑垒土台,企望东鲁孔子出生地尼山并作一系列尊孔演义,此间渐萌理学思想胚芽。

二程后师承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在融入佛、道学说的基础上,把孔孟儒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经南宋又一大理学家朱熹完善,世称“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在宋以后的中国封建社会思想政治领域占据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程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杰出贡献。

一是成功回应了价值理想的挑战。

有鉴唐末至五代十国以来的长期混乱。

程朱理学重整伦理纲常、道德规范,重建价值理想、精神家园,建构了“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的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逻辑结构,切实化解了来自价值理想方面的挑战。

二是成功回应了外来文明的挑战。

自汉代传入中国的佛教,与中国传统的社会心理、伦理道德、思维方式以致生活习惯发生激烈冲突。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程朱理学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二程主张“去人欲,存天理”,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扩展资料
程朱理学产生的原因
1、政治原因
唐五代以后,政治风气腐化,时有杀戮现象出现,社会不安定因素增多,宋朝统一后,为改变这种局面,稳定社会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确立有效的官方意识形态,实现长治久安,人们迫切需要重新建立一个新的思想,一些学者就把儒、释、道三中学说杂糅结合,产生了理学。

2、经济原因
随着唐宋时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原本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控制力削弱。

为了促进地主阶级的剥削统治,加强巩固地主本身的中央集权,迫切的需要一种能把自然观、认识论、道德修养这些学说有机结合的哲学体系,全面的对地主阶级的`统治产生新的、可以让人信服的理由,成为统治阶级奴役农民阶级的思想武器,进而更好的控制农民阶级,为自己服务。

因此,程朱理学便由此产生。

3、思想原因
当时的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维护封建王朝的稳定,迫切的想要建立一种新的意识学说,这种学说仍要以儒家学说为主要思想,融合汉唐的经学,把韩愈的儒学复兴集成起来,再结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的佛学,以相互杂糅,取长补短,去粗取精等方式,创立了一种以儒释道三家学说紧密融合的学说,就是理学。

二程

二程

二程即指中国北宋程颢(1032~1085)、程颐(1033~1107)两位理学家。

程颢字伯淳,世称明道先生;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两人并称“二程”。

二程祖籍洛阳(今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有《二程集》。

他们早年一同求学于周敦颐。

学说此兄弟二人的学说有“二程学派”,“二程儒学”之称。

二程在哲学上发挥了孟子至周敦颐的性理之学,建立了以“天理”为核心的理学体系。

二程在学术上提出的最重要的命题是“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1]。

认为阳阴二气和五行只是“理”或“天理”创生万物的材料。

从二程开始,“理”或“天理”被作为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使用,亦即被作为世界的本体。

二程而且提出人类社会的制度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也都是“理”在人间社会的具体表现形态。

二程的“人性论”祖述思孟学派的性善论。

但二程的人性论在性善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深化了,回答了性为什么至善,为什么会产生恶的因素等一系列问题。

二程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是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著作二程儒学后来由朱熹发扬光大,在明朝成为官学,称为程朱理学。

明代徐必达刊行有《二程全书》。

清代涂宗瀛校有《二程全书》。

1981年中华书局出版王孝鱼《二程集》校本,包括《遗书》、《外书》、《文集》、《易传》、《经说》、《粹言》,共计87.5万字。

《遗书》即《河南程氏遗书》﹐由朱熹编定。

朱熹又编定《外书》12卷,是《遗书》的补编。

张栻编《文集》。

《易传》即《程氏易传》,是程颐注解《周易》的心得。

《经说》是程颐注解儒家经典四书四经(不含《礼经》)的著作。

杨时编有《粹言》2卷。

影响程颢、程颐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

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

二程的理学思想(104)

二程的理学思想(104)

万物继天之善,自成其性
• 程颢认为:尽管天以纯善的方式产生万物, 但天并不安排万物之性,万物之性是气禀作 用的结果。 • 在气禀的作用下便有气质之性,因而性有善 恶之分,于是,生生之理也有善恶之分。 • 《易传· 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 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人相续之际,天 降人受,人承继天道而有自然之善;人依天 道而成就事业,正是人的本性——继善成性。
二程识“仁”
• 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仁是对生命 及生命之善的感同身受,是一种“与万物为 一体”、消除人我之分的精神境界。 • 程颢所谓“定性”就是“不动心”,保持心 的敞开与澄明,不受自私与偏见的妨害,才 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与万物一气流通,情同 手足, “莫非己也”。 • “实有诸己”:“心”必须有实在的持守(中、 敬用下,有天命之性(即道德的性) 和气质之性的分别,气质之性可以是善,也 可以是恶。 • 既然性有善恶,那么理就有善之理,也有恶 之理——这就是性命之理。 • “理必有对”:理也是两极对称的,因而有 阴阳、善恶、是非的对立,没有对立就没有 道。 • 天道和天理是本原的善,但是当气化时,必 有污染,因此,性一经形成,就是善恶相杂。
程颢、程颐的区别
• 二程都讲心、性、理相通为一,但程颐更强 调体用二分——强调理与气、道与气、性 与气、性与情之间的体用关系。 • 在道德修养上,程颢完全是在“心”上做功 夫,而程颐认为应内外结合,不仅要诚意、 正心,还要向外探索,格物穷理。 • 程颢提倡“定性”:就是“定心”(不动心), 完全顺应事物的自然状态,保持心的安宁与 平静,达到超越自我,“内外两忘”的境界。
二程的道德修养论
• 两个特点:一个是重视“心”的作用,另一 个是程颐也讲“格物致知”。 • 重视“心”的作用的表现:①涵养“未发”; ②主敬——中庸:“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 “涵养须用敬”:主一,持中,不偏不倚,不 二用 • 格物致知: “格物”就是穷理,穷究事物之 理。“理”既在事物之中,又不外在于人, 因为万事万物都只是一个理:“天理”。

二程朱熹

二程朱熹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 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夫泛论知行之理而就一事之中以论之, 则知之为先,行之为后,无可疑者。”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 知之益明。”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思考题
1、如何评价二程的天理观?
2、什么是“格物致知”?二程、朱熹ຫໍສະໝຸດ 哲学思想 3、存天理去人欲
“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 欲。”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 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 天理灭,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程、朱熹提出的 “存天理,去人欲”, 一方面,束缚了人们正常的物质欲望的满足, 阻碍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对于引 导人们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舍生取义、 杀身成仁的民族气节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二)人性论
1、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 二之则不是。” “凡言性处,须看他立意如何。且如言, ‘人性善’,性之本也。‘生之谓性’,论 其所禀也。孔子言‘性相近’,若论其本, 岂可言相近?论其所禀也。”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孟子言人性善,是也,虽荀、扬亦不知性。 孟子所以独出诸儒者,以能明性也。性无不 善,而有不善者,才也。性即是理。理,则 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 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 天命之性:人性中“理”的因素,其无不 善 气质之性:人性中“气”的因素,其有善 有恶
二程、朱熹的哲学思想
一、程颢、程颐的哲学思想

程颢(公元1032-1085),北宋人。程颐 (公元1033-1107),程颢之弟。二程提出 了以“理”为中心观念的思想体系,为理学 奠定了理论基础。二程的主要著作,后人编 为《二程全书》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

二程的理学思想总结二程是明代理学家顾宪东的弟子,他在理学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提出了“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以下是我对二程理学思想的总结。

首先,二程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

他认为理性思辨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否则就会变成“器用”,没有根本的价值。

他主张学问的真正目的是达到道德的提升和修养,通过修养自身来影响和改变社会。

他提出“先修己而后求人”的主张,强调个人的人格与道德修养对整个社会的影响。

从二程的观点来看,人的理性是为了支持道德的实际行动,只有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理性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其次,二程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

他认为人的心性本来就具有与天地万物相通的机制,而这种机制需要通过修养去发掘和培养。

他认为人的心性是由于与天地万物的联系而成就的,这种联系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关系,是人与天地万物共同存在的根本。

这种心性的特点决定了人具有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并且二程认为这种潜力和能力需要通过修养来开发和实现。

他认为人要想达到心性与天人合一的境界,就必须通过修养来强化自己对道德的体验和把握。

最后,二程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本质。

他认为真理是一种通过实践产生的认识,只有在实际的生活中才能真正体验到。

他主张学问应该在实践中应用和验证,只有将学问融入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地发挥学问的作用。

他认为学问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应用理论。

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和真理的意义。

总而言之,二程的理学思想强调道德修养与理性思辨的结合,推崇心性与天人合一的观念,并强调“真理即实践”的主张。

他认为真理存在于实践中,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认识事物的本质。

他的思想对后世的理学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人们更加重视道德修养和实践的体验,为人类的文化进步和社会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二程理学的核心要义

⼆程理学的核⼼要义⼆程理学的核⼼要义是什么?这是不少学者包括普通民众都亟待了解的。

存天理、灭⼈欲曾在历史上被视为⼆程理学的核⼼要义,可在当今时代⼤⼒宣传“存天理、灭⼈欲”⼜不合时宜。

我想⼆程理学的当代阐释,若⽤⼀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若⽤两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诚敬;若⽤三句话来概括,是存天理,节嗜欲,致⼤公,⽴诚敬。

⼀、存天理,节嗜欲。

存天理,节嗜欲,是⼆程理学的核⼼要义。

⼆程建⽴的理学思想体系,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和发展。

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天理⼆字却是⾃家体贴出来。

”上古时期,⼈们认为“天”是神,主宰⼀切。

程颢认为“天者理也”,认为天是理,⾃然界有⾃⼰的运⾏规律,⼈们可以认识和掌握⾃然规律,为⼈类服务。

从对⾃然界的认识来说,程颢的实际上是主导了⼀次思想解放运动,将⼈从“天者神”的桎梏下解放出来。

程颐在程颢“天者理”的基础上,提出“性者理也”,将“天者理”运⽤到⼈性、⼈伦道德上,认为,⼈也是有⾃⼰的⾏为处事之理的,这个理就是仁义礼智信。

⼆程将天理与⼈伦道德结合,为⼈们提出了安⾝⽴命、⾏为处事的道德原则和道义⾃觉,这就是⼈要讲天理,要有天理良⼼,不能违背天理,不能违背良⼼。

⽽如何认识天理,如何才能认识⾃然界的规律?如何使⼈具有仁义德性,⼆程认为要节制嗜欲,不为物欲所扰。

程颢说:“⼈⼼私欲,故危殆。

道⼼天理,故精微。

灭私欲则天理明矣。

”“灭私欲则天理明”,是说⼈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只有去掉私欲才能有正确的认识,作出正确的判断。

在⽇常⼯作中,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时候,有私⼼在⾥⾯,就不会公正地处理,这个道理是显⽽易见的。

有了私欲,不仅会影响⼈对事物的正确判断,也会影响⼈的仁义德性。

仁义德性的表现是爱⼼。

⽽如果⼀切从私欲出发,就不会有爱⼼。

在⽇常⽣活中,我们看到,私欲膨胀的⼈,⼀切从私利出发,少有献爱⼼的⾏为。

存天理,节嗜欲,并不是反对⼈正常的欲望。

⼈的欲望、个⼈利益只要是合理的,不危害他⼈和社会,⼆程并不反对。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名词解释
二程是指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程朱理学和程颐学派,分别由程颢和程颐父子创立和发展而来。

以下是二程中常见的名词解释:
1. 理学:程朱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中的一派,主张以“理”为核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其本体的规律和道理,而这种规律和道理被称为“理”。

2. 理、气、形:程朱理学中的三才,分别代表了天地间的规律(理)、物质(气)和形态(形)。

3. 心性: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人内在的本质和特质,是人与天地万物相通的关键。

4. 理气合一:程朱理学中的核心思想,指理与气的统一,即理是气的本体,气是理的表现。

5. 理的三才:程朱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理的三种本体形式,分别是天理、地理和人理。

6. 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四书五经中的四本经典,是程朱理学中的重要经典。

7. 道德经、老子、庄子:道家学派中的三本重要经典,程颐学派中也有所借鉴。

8. 审定:程颢的一个概念,指理性思维在认识世界时的方法,即“审定之义”。

9. 审美:程颐的一个概念,指人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认为美是存在于天地间的。

10. 性即是理:程颐学派的核心思想,认为人的性本身就是理的体现,因此追求性的纯化和升华就是追求理的境界。

程朱理学是怎么形成的

程朱理学是怎么形成的

程朱理学的形成二程曾同学于北宋理学开山大师周敦颐,著作被后人合编为《二程集》。

他们把理或天理视作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理无所不在,不生不灭,不仅是世界的本源,也是社会生活的最高准则。

在穷理方法上,程颢主静,强调正心诚意;程颐主敬,强调格物致知。

在人性论上,朱熹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并深入阐释这一观点使之更加系统化。

二程学说的出现,标志着宋代理学思想体系的正式形成。

南宋时,朱熹继承和发展了二程思想,建立了一个完整而精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

从广义上说,它也包括由朱熹所摄入的北宋五子(周敦颐、邵雍、张载和二程)的学说,并延伸到朱熹的弟子、后学及整个程朱的信奉者的思想。

由于朱熹是这一派的最大代表,故又简称为朱子学。

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到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

故如对宋明理学的概念不做特别规定的话,在通常的意义上便是指程朱一派的理学。

他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根本和本体,太极本身包含了理与气,理在先,气在后。

太极之理是一切理的综合,它至善至美,超越时空,是万善的道德标准。

宋元明清时期,历代统治者多将二程和朱熹的理学思想扶为官方统治思想,程朱理学也因此成为人们日常言行的是非标准和识理践履的主要内容。

在南宋以后600多年的历史进程中,程朱理学在促进人们的理论思维、教育人们知书识理、陶冶人们的情操、维护社会稳定、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它对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和文化发展,也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不少人把程朱理学视为猎取功名的敲门砖,他们死抱一字一义的说教,致使理学发展越来越脱离实际,成为于世无补的空言,成为束缚人们手脚的教条,成为以理杀人的工具,从而反映出它的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在人性论上,朱熹认为人有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前者源于太极之理,是绝对的善;后者则有清浊之分,善恶之别。

人们应该通过居敬、穷理来变化气质。

程朱理学的基本观点其基本观点包括:1、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2、理一分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程理学是中国宋代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由程颢和程颐兄弟创立,其理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天人合一:二程理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天道所创造的,人也是天地之间的一部分,人和天地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

因此,人应该遵循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

2.诚:二程理学强调“诚”,即真实、诚实、真心实意的态度。

他们认为,只有通过真诚的态度,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质,才能真正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3.中庸之道:二程理学认为,“中庸之道”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即“不偏不倚、不过不及”的状态。

他们主张在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都应该追求中庸之道,避免极端和偏执。

4.知行合一:二程理学主张“知行合一”,即知识和行动要紧密结合。

他们认为,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和发展,只有将知识付诸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领悟道理。

总的来说,二程理学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天道之间的和谐关系,主张追求真实、中庸、诚和知行合一的理念,对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