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曾巩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赠黎安二生序翻译
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赠黎安二生序翻译《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及翻译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辱以顾予顾:探望B、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补:补授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斯文:儒士D、庸讵止于笑乎?庸讵:难道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⑴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⑵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B、⑴知信乎古⑵相与枕藉乎舟中C、⑴将何言哉⑵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⑴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⑵吾其还也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8、作者给了黎生、安生二人怎样的建议?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⑴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⑵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⑶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阅读答案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文言文阅读答案】《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附翻译)
【文言文阅读答案】《赠黎安二生序》阅读答案(附翻译)赠黎安二生序(宋)曾赵郡苏轼,予之同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突然,李胜加入军队,补充江陵政府的司法部门。
好的,请给我一些话作为礼物。
虞说:“生育的知识是从内心获得的,但会用言语寻求外在的邪恶吗?”李生说:“人生的学问和生活的安宁是温和的,家里的每个人都笑着认为它是迂回的。
现在,找儿子的话将解决家里人的疑虑。
”听到它,嘲笑自己。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予之迂大矣。
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所以他写了一本书给两个学生,展示苏军的想法?1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称蜀学者李生、安生为:b.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言:字c、盖伊将消除内部的疑虑d.知信乎古信:相信18.在下列句子中添加一些单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组是()(3分)a.若不可极者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b、请送我一件礼物给赵逸生,并为他建军c.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因此,学者们不能不经过深思熟虑就认真对待19.下面对这篇赠序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的“文学之眼”是“迂回”一词,全文讨论紧紧围绕“迂回”一词展开。
b.文章首段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从而显示世俗的谬误。
c、作者写作的目的是表明他致力于被世界嘲笑的“迂回”。
《赠黎安二生序》的原文及注释
《赠黎安二生序》的原文及注释《赠黎安二生序》的原文及注释赠黎安二生序(曾巩)◇原文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①。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②。
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③。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④!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⑤。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⑥。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⑦?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伟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⑧?◇注释①同年:称科举制度同榜的人。
曾巩与苏轼在嘉枯二年同登科第,故称。
②闳壮隽伟:指内容丰厚、气势雄伟。
反复驰骋:指笔力纵横开阖。
穷尽事理:指所论事理详尽透彻。
③放纵:指才华横溢,不受约束。
④魁奇:杰出。
特起:崛起。
⑤请予言以为赠:请求我写点文字作为赠别。
⑥迂阔:拘泥固执,不合时宜。
⑦且重得罪:将招致更大罪名。
庸讵:怎么。
表反诘语气。
⑧并示苏君:意谓并将这篇序文转告苏轼。
◇鉴赏本文是作者给两个年轻人黎、安二生写的赠序。
文章针对黎安二生因循古道苦读圣贤书,而被乡人耻笑,提出二人不应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应坚持学习古文。
开篇先引出“同年友”苏轼,这固然是行文的`需要,因为苏轼是黎、安二生的推荐者,但实则是为黎、安二生着色。
中段写作序的由来。
末段即紧扣“迂阔”二字生发议论。
《赠黎安二生序》古文赏析-古文观止
《赠黎安二生序》古文赏析【作品介绍】《赠黎安二生序》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
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
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
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原文】赠黎安二生序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②。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③,称蜀之士④,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⑤,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⑥,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⑦,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⑧,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⑨。
将行,请余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⑩,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⑾。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⑿,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⒀?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⒁。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释】①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但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是赵州栾城人,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②同年:科举制度中称同科考中的人为同年。
曾巩和苏轼同为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进士。
③遗(wèi):赠予。
④称:赞扬。
⑤既而:已而,不久。
数十万言:数十万字。
言,字。
⑥闳(hóng):宏大。
隽(juàn):意味深长。
⑦魁奇:同“恢奇”,杰出。
⑧顷之:不久。
曾巩文言文翻译全文
原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人也。
幼而聪颖,长而博学。
为文辞华而实,议论深而远。
尝游京师,与余相从。
余奇其才,敬而友之。
岁月既久,交情日深。
不幸遇世变,吾辈皆避地江南。
黎公独留京师,历尽艰辛,困厄不得志。
余每念及此,未尝不感慨系之。
今黎公年逾四十,白发盈颠。
虽身受憔悴,而志气不衰。
余因赠之以诗,以见余之敬爱也。
嗟乎!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嗟乎!黎公之才,岂宜久困于此?嗟乎!吾辈虽不得志,亦当勉力前行。
嗟乎!黎公之行,其如鸿毛之轻,风中之叶乎?昔者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终不得志。
然孔子志在道,行在仁,虽困于贫贱,而心无怨言。
今黎公虽困,然其心志未尝变。
吾故赠之以诗,望其勿以一时之困,而废千古之志。
黎公其听之,余之赠也,非余之情,乃天下之公论也。
愿黎公勿以吾言为不足道,而勉力前行,以成其大业。
吾虽不才,亦当与君共勉,以图天下之太平。
译文:赠黎安石曾巩黎公安石,字君平,蜀地之人。
自幼聪颖,长大后博学多才。
作文辞藻华丽而内涵丰富,议论深刻而远见。
曾游历京师,与我一同学习。
我对其才华深感惊奇,敬重并且与他结为朋友。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交情日益深厚。
不幸的是,我们遇到了世道变迁,我们都避难到了江南。
而黎公却独自留在京师,历经艰辛,困顿不得志。
每当我想到这些,都不禁感慨万分。
如今,黎公已年过四十,白发苍苍。
虽然身体憔悴,但志气不减。
我因此作诗赠他,以表达我的敬爱和同情。
唉!人生如梦,世事如烟。
唉!黎公的才华,难道应该长久被困在这吗?唉!我们虽然不得志,也应当努力前行。
唉!黎公的处境,难道就像鸿毛之轻,风中落叶一般吗?昔日孔子周游列国,颠沛流离,始终不得志。
然而孔子志在道,行在仁,尽管困于贫贱,心中却没有怨言。
如今黎公虽然困顿,但他的心志未曾改变。
因此我作诗赠他,希望他不要因为一时的困顿而废弃千古之志。
黎公啊,请听我说,我赠你的诗,非我之情,乃是天下之公论。
愿黎公不要认为我的话微不足道,而要努力前行,成就大业。
古诗赠黎安二生序翻译赏析
古诗赠黎安二生序翻译赏析文言文《赠黎安二生序》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赠黎安二生序》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
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原文】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orG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释】⑴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⑵同年:同年中考的人。
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佑二年进士。
⑶遗(èi):赠予。
⑷黎生、安生:生平不详。
⑸辱:谦词。
这里是屈尊的意思。
⑹闳(hóng):宏大。
隽(uàn):意味深长。
⑺顷之:不久。
⑻补:充任。
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
⑼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⑽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⑾庸讵(ù):岂,难道,怎么。
高中语文文言文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
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曾巩赵郡苏轼①,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②。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③。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④,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⑤?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⑥。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注释:①赵郡:今河北省赵县。
北宋末年升为庆源府。
苏轼是四川眉山人,由于他的远祖——唐代文学家苏味道﹝公元648—705年﹞是赵州栾城人,所以苏轼除署“眉山苏轼”外,又称“赵郡苏轼”。
②江陵府:今湖北省荆沙。
司法参军,官名,置于各州,掌议法断刑。
③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④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⑤庸讵:也作“庸遽”,岂,难道。
⑥: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译文:赵郡苏轼,是与我同科考中的好友。
他从蜀郡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郡士子叫黎生、安生的。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承蒙不弃,送给我看。
读他的文章,确是气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能奔放,像是使不完用不尽的啊。
二生确实可以说得上是杰出特异的人才,苏君真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教学设计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教学设计【原文】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某某某。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某某某。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赠黎安二生序
赠黎安二生序宋代:曾巩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
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
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赠黎安二生序宋代:曾巩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赠黎安二生序》
中考文言文鉴赏阅读:《赠黎安二生序》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
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
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
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
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赏析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赏析赠黎安二生序原文及赏析原文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翻译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
”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
赠黎安二生序 曾巩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赵郡苏轼⑴,予之同年友也⑵。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⑶,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⑷。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⑸。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⑹,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⑺,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⑻,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⑼。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⑽,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⑾?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注释:⑴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⑵同年:同年中考的人。
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⑶遗(wèi):赠予。
⑷黎生、安生:生平不详。
⑸辱:谦词。
这里是屈尊的意思。
⑹闳(hóng):宏大。
隽(juàn):意味深长。
⑺顷之:不久。
⑻补:充任。
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
⑼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⑽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⑾庸讵(jù):岂,难道,怎么。
⑿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思考】:23、本文作者和其同时代的苏轼、_________ 等人,都是“古文运动”的中坚。
24、作者在第三段中说“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赠黎安二生序翻译_0
赠黎安二生序翻译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新序》二则翻译延陵季子要到西边去访问晋国,佩带宝剑拜访了徐国国君。
徐国国君观赏季子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脸色透露出想要宝剑的意思。
延陵季子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把宝剑献给徐国国君,但是他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季子在晋国完成了出使任务,返还,可是徐君却已经死在楚国。
于是,季子解下宝剑送给继位的徐国国君。
随从人员阻止他说:“这是吴国的宝物,不是用来作赠礼的。
”延陵季子说:“我不是赠给他的。
前些日子我经过这里,徐国国君观赏我的宝剑,嘴上没有说什么,但是他的脸色透露出想要这把宝剑的表情;我因为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就没有献给他。
虽是这样,在我心里已经答应给他了。
如今他死了,就不再把宝剑进献给他,这是欺骗我自己的良心。
因为爱惜宝剑就使自己的良心虚伪,廉洁的人是不这样的。
”于是解下宝剑送给了继位的徐国国君。
继位的徐国国君说:“先君没有留下遗命,我不敢接受宝剑。
”于是,季子把宝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边的树上就走了。
徐国人赞美延陵季子,歌唱他说:“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
”有一个得了一块宝玉的宋人,把宝玉献给宋国的大夫子罕。
子罕不接受。
这个献宝玉的人说:“我把这块宝玉给雕琢玉器的工人看,雕琢玉器的工人认为是真的宝玉,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给了我,我们两人都丧失了宝,不如各人拥有自己的宝。
”所以宋国年高有德的人说:“子罕不是没有宝,而是他所当作宝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
”现在拿百两黄金和黄莺来给婴儿看,婴儿必定选择黄莺;拿和氏璧和百两黄金来给鄙俗的人看,鄙俗之人必选择百两黄金拿和氏璧和合于道德准则的至理之言来给贤德的人看,贤德之人必定选择合于道德的至理之言。
人的知识愈精妙,他所选择的也愈精妙,人的知识愈粗陋,他所选择的也愈粗陋。
子罕所当作宝的东西真是到了极致的境界了。
苏教版《送董邵南序》《曾黎安二生序》送董邵南序[唐]韩愈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以”“为”“适”“谢”“恶”等词在文中的用法。
《赠黎安二生序》拼音版,带全文注音(曾巩)-文言文
yǐ yán xiāng qiú yú wài yé 」 lí shēng 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
yuē 「 shēng yǔ ān shēng zhī xué yú sī 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
wén lǐ zhī rén jiē xiào yǐ wéi yū kuòபைடு நூலகம்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chí wú yán ér guī qiě chóng dé zuì 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
yōng jù zhǐ yú xiào hū 庸讵止于笑乎?
rán zé ruò yú zhī yú shēng jiāng 然则若余之于生,将
hé yán zāi wèi yú zhī yū wéi shàn 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
wén chéng hóng zhuàngjuàn wěi shàn fǎn fù 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
chí chěng qióng jìn shì lǐ ér qí cái 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
lì zhī fàng zòng ruò bù kě jí zhě yě 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kuò shú yǒu shèn yú yú hū jīn shēng 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
zhī yū tè yǐ wén bú jìn sú yū 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
zhī xiǎo zhě ěr huàn wéi xiào yú lǐ zhī 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
rén ruò yú zhī yū dà yǐ shǐ shēng 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
sī fǎ cān jūn jiāng xíng qǐng yú yán 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
yǐ wéi zèng yú yuē 「 yú zhī zhī 以为赠。余曰:「余之知
《赠黎安二生序》译文
《赠黎安二生序》译文《赠黎安二生序》译文《赠黎安二生序》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赠黎安二生序原文:赵郡苏轼,余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
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余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
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
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
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士黎生、安生。
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
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
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
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赠黎安二生序》曾巩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赠黎安二生序》曾巩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在年少学习的日子里,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到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
为了让更多人学习到文言文的精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赠黎安二生序》曾巩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作品简介《赠黎安二生序》北宋文学家曾巩所写的一篇散文作品。
作者针对黎生提出的写作古文遭到时人非议讥笑一事,表明自己的见解,委婉地告诫黎、安二生不要因怕他人嘲笑就去迎合世俗,放弃原则,热情鼓励他们要有勇气走自己的路。
作品原文赠黎安二生序赵郡苏轼⑴,予之同年友也⑵。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⑶,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⑷。
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予⑸。
读其文,诚闳壮隽伟⑹,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顷之⑺,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⑻,将行,请予言以为赠。
予曰:“予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⑼。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予闻之,自顾而笑。
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⑽,而不知同乎俗;此予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
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予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得罪,庸讵止于笑乎⑾?然则若予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
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以为何如也。
词句注释⑴赵郡:即赵州,治所在今河北赵县。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
四川眉山人,宋代著名文学家,因祖籍是赵郡,所以作者称赵郡苏轼。
⑵同年:同年中考的人。
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
⑶遗(wèi):赠予。
⑷黎生、安生:生平不详。
⑸辱:谦词。
这里是屈尊的意思。
⑹闳(hóng):宏大。
隽(juàn):意味深长。
⑺顷之:不久。
⑻补:充任。
司法参军:官名,掌刑法。
⑼迂阔:迂远而不切实际。
⑽道:指圣人之道,即儒家学说。
⑾庸讵(jù):岂,难道,怎么。
⑿择而取之:指在古文、道与时文,世俗之间的选择。
白话译文赵郡苏轼,是我的同年朋友。
他从四川写信到京师给我,称道四川的两位叫黎生和安生的年青人。
不久,黎生携带了他的几十万字的文章,安生也携带了他的几千字的文章,不以为耻辱来拜访我。
我读了他们的`文章,的确是宽广雄壮、意味深长,善于照应,气势奔放,充分表达了事实和道理,而他们的才力豪放纵逸,好像没有尽头。
二生固然可以算得是魁首、奇特和崛起的读书人,苏君因此也可以说是善于知晓人才的人了。
不久,黎生补缺江陵府的司法参军,将要走的时候,请我以言相赠。
我说:“我知道你,已经在内心明白了,竟然还要相求我用言语从形式上来表述吗?”黎生说:“我和安生都学习这种骈文,同乡都讥笑我们,认为不切合实际。
现在请求您赠言,拟将解除乡里人的疑惑。
”我听了这些话,连自己都克制不住笑了。
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只知道相信古人,却不知道符合世俗;只知道记住圣贤之道,却不知道跟世俗要同流合污。
这就是我现在还遭受困厄的缘故,而且自己还不知道啊!世间不切合实际的人,有谁比我更严重的吗?如今您的不切实际,仅仅是由于文章不接近世俗,是不切合实际中的小事罢了,担忧同乡讥笑。
像我的不切合实际可就大了,假使你拿着我的文章归去,将要重重的得罪,难道只是被讥笑就为止吗?那么像我这样的人,对于你们将要说些什么呢?如果说我的不切合实际算好,那么它的后患就是这样;如果说它不好,那么就可以符合世俗,必定违背古人,就要随同世俗,必定背离圣贤之道了。
你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的疑惑,那么这样,必定能够选择而取其正确的途径。
于是,我书写这些话来赠送给两位,并给苏君看看,认为我们的话怎么样呢?创作背景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
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
安生和黎生一同学习古文运动所批判的骈文,他们从四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
不久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
行前,曾巩应黎生、安生之请,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
作品赏析这是曾巩撰写给同年好友苏轼推荐的两位青年(黎生和安生)的赠序。
这篇赠序有三层意思:第一层,赞赏了黎生和安生的文章和其人;第二层,继由黎生之口,提出了迂滞疏阔——不合时宜、不切实际的问题;第三,针对上述问题,阐明古与今、道与俗的矛盾,并以自己为例,激励二生要“信乎古”和“志乎道”,不要与世俗苟同。
此序作者态度鲜明,说理精辟,层次清晰,侃侃而谈,文笔酣畅。
全文只三百七十余字,共分三段。
首段叙述黎、安的来历。
黎、安二生都为蜀人,但并不曾与曾巩相识。
作者曲尽笔意先写好友苏轼来信引荐之故,“赵郡苏轼,予之同年友也。
自蜀以书至京师遗予,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
”曾巩和苏轼都是宋仁宗嘉祐二年进士,又都是文坛上两颗相映生辉的星座,苏君的推荐是曾巩留意黎生、安生二人的重要原因,并非无故牵扯。
不久,黎、安二生就各持其文来见曾巩,于是作者读黎生“数十万言”,安生“数千言”的文章,感到二人文章实在是“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且由文及人,想到黎、安二生确是“魁奇特起之士”,而苏轼也如伯乐识马,善荐才子,令作者感喟。
第二段紧接着便写赠言之故,并以“迂阔”为中心层层展开。
但作者题目云赠“二生”,文中却单提参军黎生求赠言,因“黎生补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作者便说既然已经心契相知,就不需要写序言表达出来。
于是从黎生的答话中牵引出安生,实际上这是补救之笔,关键是道出了文章的主旨“迂阔”。
“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
”至此,将赠言之故委婉表达,而作者闻言之后,感触颇深,因其笑迂阔一语,即从“迂”字生情,将己扯入,而“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作者将自己的迂阔概括为知信古而不知合世,知志道而不知同俗,说似自嘲,实则自况,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肯定。
作者因博学知古而兴趣高远,显出与世不同的特性来;因矢志于圣人学者之道而超尘拔俗,因此难免招致世俗的毁誉,而作者仍独善其身,径直前行,“困于今而不知”,“迂阔”之大,无人堪当比拟。
而作者以己“迂”之大,更进一步、更高一层论述“迂”的含义,令人心领神会,议论极为得体。
作者以自己虽长期受世人嘲笑,也绝不苟合世俗,以至于“困于今而不自知”的坚定态度和忘我精神为例,心平气和地劝勉对方,分析利弊,处处为“二生”细心着想,毫无师长训示晚辈的架子,反而使人从他为自许自叹中受到教益和鼓舞。
因此,他说“二生”的“迂”和作者的“迂阔”相比,其“迂”甚小,如果“使生持吾言”回故里,那么,“庸讵止于笑乎?”这种慨叹,实际上是以反问的语气鼓励“二生”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必顾虑世俗之人的非难嘲笑。
感慨之后,第三段一开始便照应前文,从正面写赠言之意,仍以“迂”字为中心,极抒笔墨,大肆渲染,“谓予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右;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
”文中反复突出了二者的矛盾:如果说作者的迂是好的,而黎、安二生担心的正是这个,如果说它是不好的,那么就能迎合世俗而违背古之天理,流于庸俗而悖于圣人之道,其实作者一直在肯定自己“迂阔”的人生态度,也在晓喻黎安二生坚定自己的信念,不为世俗的毁誉困扰,方能有所成就的所谓主人之道。
“解里人之惑”和“知古”“志道”是两种不可调合的人生态度,这只能凭一个人的志向去取舍、追求,作者不能越俎代庖,因此作者在阐明二者的高远浅近后,留给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同时也以“并示苏君”照应了开头部分提及的由苏轼介绍和作者给黎安二生写赠序的缘起,首尾相应,环环相扣,可谓构思缜密。
本文在写法上的突出特点是递进法,即一层接一层,一层高于一层,层层递进,顺序论述,《古文观止》按云:“文之近俗者,必非文也。
故里人皆笑,则其文必佳。
子固借迂阔二字,曲曲引二生入道。
读之觉文章生气,去圣贤名教不远”。
本文通篇以“里人笑为迂阔”一语步步引发,从作文上引到立身行己上去,命题落落大方而论事又细致入微。
文章读来似嘲似解,总是自信十足,而以迂阔与不迂阔听人自择,厉中带婉,意尽其意,文尽其妙。
通观全篇,“无法不备、无处不切”(《古文笔记注》),文章短小精悍,而内容丰厚,古今并举,涵含颇深。
特别是其中论志道知古之说,对读者选择人生的道路仍有启发和借鉴作用。
此文风格虽逊于韩愈、苏轼之文的奇变恣肆,却也自成一格,醇稳质实,广为人们诵读。
可见,曾巩名列八家确有其独特高妙之处,明代的朱熹就非常喜欢曾巩的文章。
曾巩文章纡徐百折,转入幽深,能曲尽笔意,从这篇文章就可见一斑。
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汉族,抚州南丰(今江西南丰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3]。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
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
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
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
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
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
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
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
次年卒于江宁府。
理宗时追谥“文定”。
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有《元丰类稿》50卷行世,《宋史》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