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两线合一”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问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巧用“两线合一”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问题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竹条一中李敬峰谷兴武

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后,笔者认为,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三线合一”的逆命题的教学,因为这种逆命题虽然不能作为定理用,但它在解题中非常常见的。掌握了它,可以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它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一边上的高与这边上的中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②一边上的高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③一边上的中线与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重合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因此,三角形“一边上的高、这边上的中线及这边所对角的平分线”三线中“两线合一”就能证明它是等腰三角形.

为了便于记忆,笔者简言之:两线合一,必等腰。

本文重点利用该逆命题作为一种思路正确地添加辅助线,构建等腰三角形且证明之来解决问题。

一、我们先来证明“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三种情形的正确性:

证明①:已知:如图1,△ABC中,AD是BC边上的中线,又是BC边上的高。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AD就是BC边上的垂直平分线,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可以推出AB=AC,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②:已知:如图1,△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AD是BC边上的高。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分析:利用ASA的方法来证明△ABD≌△ACD,由此推出AB=AC得出△ABC是等腰三角形。具体证明过程略。

证明③:已知:如图2,△ABC中,AD是∠BAC的角平分线,AD是BC边上的中线。

求证:△ABC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一:

分析:要证△ABC是等腰三角形就是要证AB=AC,直接通过证明这两条线段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不行,那就换种思路,经验告诉我们,在有中点的几何证明题中常用的添辅助线的方法是“倍长中线法”(即通过延长三角形的中线使之加倍,以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来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延长AD到E点,使DE=AD,由此问题就解决了。

证明:如图2,延长AD到E点,使DE=AD,连接BE

在△ADC和△EDB中

AD = DE

∠ADC=∠EDB

CD=BD

∴△ADC≌△EDB

∴AC=BE, ∠CAD=∠BED

∵AD是∠BAC的角平分线

∴∠BAD=∠CAD

∴∠BED=∠BAD

∴AB=BE

又∵AC=BE

∴AB=AC

∴△ABC是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分析:上面的“倍长中线法”稍微有点麻烦,经验告诉我们,遇到角的平分线,我们可以利用角的平分线的性质:过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从而构造出了高,再利用面积公式开辟出新思维。具体做法是:如图2,

过点D作DF⊥AB,DE⊥AC垂足分别为F、E。又因AD是∠BAC的角平分线,所以DF= DE。因为BD=DC,利用“等底同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的原理,所以=,再根据“等

积三角形高相等则底也相等”,因为===,又因DF= DE,所以AB=AC,可见“面积法”给解题带来了简便,这种方法也正是被人们易忽视的。

当然,学生在作出角的平分线上一点到角的两边的距离时,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势,证明两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从而证明∠B=∠C,所以AB=AC,此法明显较麻烦些,但是思路要给予肯定。

需要提醒读者的是:以上我们证明了“三线合一”的逆定理的正确性,但是这种逆命题不能作为定理来用,掌握了它和它的证明过程,其目的是为我们解题增加一种重要思路和方法。

二、利用“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添加辅助线,构建且证明等腰三角形来解决问题

1、逆命题①的应用(即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的应用)

例1 人教版八(上)第十二章章节复习题中的第5题:如图4,D、E分别是AB、AC 的中点,CD⊥AB于D,BE⊥AC于E,求证:AC=AB。

经笔者验证,学生一拿到题目就找全等三角形或构建全等三角形,所以连接AO(图略),证明△AOC≌△AOB或者三组直角三角形分别全等,其中还要用到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证明OA=OB=OC,方法相当地麻烦。

分析:题目没有直接给出“CD、BE分别是AB、AC的垂直平分线”这样的语句,所以学生最初拿到这个题目,很难把分立的垂直和平分两个条件联系在一起。如果学生有“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很容易想到CD、BE分别可以是以AB、AC为底边的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中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连结BC,∵CD⊥AB,AD=BD

∴AC=BC (注: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

同理可得:AB=BC

∴AC=AB

由于逆命题①的应用与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相一致,所以笔者在此就不过多的举例。

2、逆命题②的应用

例2 已知:如图5,在△ABC中,AD平分∠BAC,CD⊥AD,D为垂足,AB>AC。

求证:∠2=∠1+∠B

分析:由“AD平分∠BAC,CD⊥AD”可以想到AD可以是同一个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和底边所对角的平分线,即“两线合一”,因此添加辅助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延长CD交AB于点E,由题目提供的条件,可证△AED≌△ACD,∠2=∠AEC,又∠AEC=∠1+∠B,所以结论得证。

例 3 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知识时,会遇到这个典型题目:如图6,在△ABC中,∠BAC=900,AB=AC,BE平分∠ABC,且CD⊥BE交BE的延长线于点D,

求证:CD=BE

分析:由已知条件可知:BD满足了逆命题②的“两线合一”,所以延长CD和BA,交于点F,补全等腰三角形。

简单证明:由所添辅助线可证△BFD≌△BCD,可知△BCF是等腰三角形

∴ CD=DF=CF

再证△ABE≌△ACF

∴ BE=CF

∴ CD=BE

可见,学会“两线合一,必等腰”的思维,对满足“三线合一”性质的逆命题的条件,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来构造等腰三角形,为我们解决相关问题开辟了新思维。

笔者认为,三个逆命题中以逆命题②在几何证明的应用中尤为突出。

例4 逆命题②还可以与中位线综合应用:

已知:如图7,在△ABC中,AD平分∠BAC,交BC于点D,过点C作AD的垂线,交AD 的延长线于点E,F为BC的中点,连结E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