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

合集下载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我们着重谈以下七种:(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夸饰。

(一)稽古稽古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有明有暗。

1、明的稽古。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李斯竭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

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敌,以名其子。

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苏轼喜雨亭记)2、暗的稽古,是假定读者通晓古籍,用不着说明是谁的事迹。

例如:故士或自盛以橐,或凿坏以遁。

(扬雄解嘲)夫上世之士,或解缚而相,或释褐而傅,或倚夷门而笑,或横江潭而渔,或七十说而不遇,或立谈而封侯,或枉千乘于陋巷,或拥彗而先驱。

是以士颇得信其舌而奋其笔,窒隙蹈瑕而无所诎也。

(扬雄解嘲)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

(孔融荐祢衡表)(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区别: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论。

2、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左传僖公五年)仁之与义,敬之与和,相反而相成也。

易曰:“天下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

(汉书·艺文志)注意:1、古人引《诗》,有时并不切合《诗经》的原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3
2 引事 所谓引事,就是引用历史故事或古人
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观点看法,又叫“稽 古”。
4
3 引言 所谓引言,是指引用并非出自书
本,而是流传于民间的名言、格言、 俗语、谚语、歌谣等等,以便增强 文章的表现力、说服力。例如: 《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 裳。’”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四、并提
例 句 加“皆”减去一项 语法关系 结 论
衣冠整洁 √
裘马轻肥 ×

一套 非并提
× 二套 并提
在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相关的两件 事,包含两套平行的语法关系,以求句子 紧凑、文辞简练的修辞方法,叫做并提。 也叫合叙、分承。
16
并提-举例1
观鸟兽之毛羽。
《论衡·自然》 观鸟之羽、兽之毛。
饮食君之酒肉。
凰栖老碧梧枝。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

古代汉语修辞的名词解释古代汉语修辞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通过言辞技巧来达到修饰、强调或增色句子表达的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技巧繁多,包括比喻、夸张、反问等等,它们为古代文学作品增添了思想深度和艺术美感。

本文将对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进行阐释和探讨。

一、比喻比喻是古代汉语修辞中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技巧之一。

它通过建立两个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用一个熟悉的事物来说明一个抽象或陌生的事物,达到形象、生动地表达作者的感情或观点的目的。

比如《红楼梦》中的“黛玉比之为思梦人”,作者用“思梦人”来形容黛玉,将黛玉的内心世界与梦境相比较,以表达她的情感纠结和迷离的心境。

二、夸张夸张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被广泛使用,它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大描绘,产生夸张的效果,以增加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

古代经典《西游记》中的“开口就是必杀咒”就是一个典型的夸张表达。

作者通过这个夸张的描写,突出了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对仗对仗是古代汉语修辞中一个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相同或相似的词语、语句在语义、语法、语音上形成呼应或平衡的效果。

对仗在诗歌和辞章中尤其常见,它能够增强文章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诗经中的《月出》一诗就是一个经典的例子:“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这里的“皎”和“僚”、“出”和“光”形成了对仗关系,使整首诗读起来流畅而韵律感极强。

四、反问反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方式,通过提出一个问题或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情感。

古代文学名篇《滕王阁序》中的“人谁无过?”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问表达。

通过这个反问,作者邓石如表达了批评时弊的观点,同时也给读者以深思。

五、设问设问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它通过设想和提出问题来引导读者的思考和表达作者的观点。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一个经典的设问表达。

诗中的“举朝犹胜半夜月”的设问,既向读者提出了一个问题,又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的思考和感叹。

以上只是古代汉语修辞中常见的几种技巧,当然还有许多其它的修辞手法,如排比、描绘、转喻等等,它们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古代汉语修辞上

古代汉语修辞上

简洁明了
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尽量使用短句和简单句 避免使用生僻词汇和复杂语法结构,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避免重复和啰嗦,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 避免使用过于抽象和模糊的词汇,尽量使用具体和明确的词汇
优美高雅
语言简洁:用词简洁明了,避免冗长繁琐 形象生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 情感真挚:表达真挚的情感,使语言具有感染力 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景物、人物等,营造深远的意境,使语言具有艺术魅力
注意事项:在使用修辞手法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贴切性,避免过度夸张或失真。
修辞手法:准确贴切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这些手法可以使语言 更加生动、形象、贴切。
生动形象
比喻:用相似或相关的事物来比喻,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将事物赋予人的情感、行为或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夸张: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对比: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修辞与文化
修辞与传统文化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等 文化内涵:体现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修辞与文化:修辞手法在传统文化中的运用和体现 修辞与历史:修辞手法在历史文献中的运用和演变
修辞与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对修辞 的影响:不同地 域的文化背景、 风俗习惯、语言 特点等对修辞产 生影响
修辞与地域文化 的融合:修辞在 表达地域文化时, 需要结合当地的 语言特点、风俗 习惯等,使修辞 更加生动、形象
注意事项:比喻 要恰当,不能牵 强附会,否则会 失去修辞效果

定义:用相关的事物代替要表达的事物 特点:简洁、形象、生动 例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中的“烽火”和“家书” 作用:增强语言的表现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拟人

古汉语修辞方式

古汉语修辞方式
杜甫《戏为六绝句》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鄙薄今人和古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不偏爱古人和今人。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隘。 秦汉时的关隘。 巴楚山水。 巴楚山水。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 来到船上。 来到船上。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烟雾笼罩着寒水和沙滩。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
LOGO
通论之
古汉语修辞
LOGO
一、概述 1、修辞的含义 2、学习修辞的原因
LOGO
1、修辞的含义 修辞立其诚 (周易 乾卦)
LOGO
2、为什么学习修辞?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 ,寡君之愿也。
LOGO
二、古汉语修辞方式 稽古 引经 代称 倒置 隐喻 委婉 夸饰 互文 省略 并提
LOGO
1、稽古 指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 论点。此手法古文颇为常见,可 分为明的稽古和暗的稽古。
LOGO
明的稽古: 昔玉人献宝,楚王诛之;利斯竭 忠,胡亥极刑,是以箕子阳狂, 接舆避世,恐遭此患也。(邹阳 狱中上梁王书) 暗的稽古: 臣闻洪水横流,帝思俾乂。(孔 融 荐祢衡表)
LOGO
2、引经 指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即引经据 典。 引经与稽古的主要区别: 1)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 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 2)稽古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 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LOGO
5、隐喻 今子乃以鸱枭而笑凤凰,执堰蜓而 嘲龟龙,不亦病乎?(扬雄 解嘲 ) 当塗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扬雄 解嘲)
LOGO
6、委婉 1)避冒犯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 表)
LOGO
2)外交辞令 寡君使群臣为鲁魏请,曰:“无 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 属当戎行,无所逃隐,且惧奔辟 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 ,摄官承乏。(齐晋鞍之战 韩 厥对齐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 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齐桓晋文 之事)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翳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宫 之奇谏假道)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

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一、引用。

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稽古,引经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卷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

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

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

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

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

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

《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

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

《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

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

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

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

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

古代汉语--第十章 古代汉语修辞_OK

古代汉语--第十章  古代汉语修辞_OK
(王勃《滕王阁序》) • 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枚乘《七发》)
12
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洩洩。”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 •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诗》)
8
夸饰
•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汉书·外戚传》)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到刀(舠)。 (《诗·河广》)
•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 牛亡一毛。(《报 任安书》)
《小石潭记》) [暗喻] •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白居易
《长恨歌》) [借喻] •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
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论语·公冶长》) [借喻]
5
借代
•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 (《孟子·齐宣王》)
• 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采葛》) •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礼
• 生孩四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 志。(李密《陈情表》)
• 陛下富于春秋。(《史记·李斯列传》)
11
习题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 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 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
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 • 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 • 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 •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9
倒置
• 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魏征《述 怀》)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式古代汉语修辞⽅式修辞⽅式引⽤譬喻借代并提互⽂夸饰委婉倒置引⽤引⽤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句或历史故事。

引⽤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引⽂和引事;按照引⽤的⽅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就是引⽤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就是引⽤见于书籍的⽂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的⽬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相关的材料来加强⽂章说服⼒。

1.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 《论语·季⽒》2. (⼠季)稽⾸⽽对⽈:“⼈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年》)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同⼦参乘,袁丝变⾊;⾃古⽽耻之。

(《报任安书》)例1是引⾔,例2是引⽂,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分直⽤和化⽤。

直⽤就是对原⽂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

如: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短歌⾏》,引《诗》)《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

纵我不往,⼦宁不嗣⾳。

”《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

化⽤就是经过调整,把前⼈的词句融化在⾃⼰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陶渊明《饮酒》)诗歌的最后⼀句是《庄⼦·物论》:“⼤辨不⾔”。

《庄⼦·外物篇》:“⾔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

”两处语意的化⽤,⼏乎不露引⽤的痕迹。

这既是化⽤,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出处的引⽤。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十种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里的修辞方式很多。

我们这里只能介绍一些比较重要的,有助于提高阅读古书能力的修辞手段来谈,目的只是帮助读者了解这些修辞手段,从而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

(一)稽古;(二)引经;(三)代称;(四)倒置;(五)隐喻;(六)迂回;(七)委婉;(八)夸饰;(九)并提;(十)互文。

(一)稽古《文心雕龙·事类》谈到“引用”的目的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

”就是根据具体的事例来比照抽象的义理,引用古代来验证现代。

“引用”可分为三种:引言、引文、引事。

引言就是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如《庄子·秋水》:“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水经注·巫山·巫峡》:“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引文即引经,即引用见于书面的文字。

详下。

引事就是稽古,即是援引古人的事迹来证实自己的论点。

稽古在古代作品里是一种颇为常见的修辞手段。

例如:故令尹诛而楚奸不上闻,仲尼赏而鲁民易降北,上下之利,若是其异也。

(韩非子·五蠹)(二)引经引经与稽古的分别,主要在于:①稽古是叙述一些历史事实,引经则是援引古代圣贤的言辞;②稽古可以有正面的,有反面的,而引经则一律是正面的言论。

例略。

(三)代称代称也叫“借代”,就是不把事物的名称直接说出,而另外换一个与该事物有某些内在联系的名称。

代称与比喻的区别在于代称只涉及同一事物,而比喻则涉及两种事物。

即用于代称的词语与被代称者实际上指同一事物,是一种直接代替,如“乘奔御风”中的“奔”,与被代称者“马”是同一事物,而比喻是说甲事物好比乙事物,但不等于就是乙事物。

如说“曹公,豺虎也。

”并不等于说曹操就是豺虎。

代称的范围很广,下面分作八个方面来叙述:1.以事物的性状特征或标志来指代该事物。

2.以部分代全体。

有时候是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例如国风和大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代称。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之修辞方式一、引用借助典籍中的言论、定型的熟语以及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观点的修辞方式叫"引用〞。

1.修辞效果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

可使容的表达含蓄、典雅。

2.引用的分类A.引言: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书经·盘庚上"〕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假设〞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B.引事: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商鞅因景监见,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

〔司马迁"报任安书"〕C.引文: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

如:"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孟子·梁惠王"〕二、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

1.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

2.譬喻的分类A.明喻以假设所为,求假设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轼"百步洪"〕练习:说明以下文言语句的修辞方式。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陆游"诉衷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操"短歌行"〕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古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修辞学
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修辞的比较研究有助于 揭示语言发展的规律,为语言学研究提供新 的视角和方法。
古代汉语修辞对现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文学风格
古代汉语修辞的丰富表现力和独特风格为现代文学创 作提供了灵感,有助于形成多样化的文学风格。
文学表达
古代汉语修辞的运用能够增强现代文学作品的表达力, 使其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描写
通过细腻的描绘来刻画人物和场景的特征。例如,鲁迅的 《阿Q正传》中通过对阿Q的形象和行为的描写,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
议论
通过作者或作品中人物的口吻发表对事件或人物的看法和 评价。例如,巴金的《家》中通过主人公觉慧的口吻发表 了对封建家庭的批判和反思。
04 古代汉语修辞与文化传承
CHAPTER
对偶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 过使用结构相同、意义相反的词语或句子来 表达意思,可以使语言更加整齐、优美。对 偶可以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感。
Hale Waihona Puke 排比总结词用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来表达 意思的修辞手法。
详细描述
排比是古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 过使用结构相似、意义相近的词语或句子来 表达意思,可以使语言更加流畅、有气势。
修辞的特点
修辞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语言的艺术 性和表达的技巧性。通过修辞,可以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有力,从而 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的重要性
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古代汉语修辞学可以帮助人们更 好地运用语言,增强语言表达效 果,使语言更加优美、有力、富 有感染力。
传承文化
古代汉语修辞学是中国文化的重 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代汉语 修辞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 中华文化。
05 古代汉语修辞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

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

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

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

”“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

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左思《咏史八首》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

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①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诗经.召南.野有死麕》②且君子之交澹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山木》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④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

《韩非子•五蠹》⑤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二)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

在古汉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乾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例如: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鱼肉,何辞爲?《史记.项羽本纪》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孔雀东南飞》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④夫刑,百姓之命也。

曹操《选军中典狱令》⑤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

”《资治通鉴•汉纪》例③—⑤中“君”与“舟”、“庶人”与“水”、“刑”与“百姓之命”、“曹公”与“豺虎”均属暗喻关係而不用喻词。

(三)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①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

《尚书.汤誓》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诗经.魏风.硕鼠》③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凋也,粪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⑤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⑥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史记•伯夷列传》例①中借“日”喻夏桀,②中借“硕鼠”喻统治者,③中借“朽木”、“粪土之牆”喻宰予,④中借“松柏”喻君子,⑤中借“燕雀”喻胸无大志的人,借“鸿鹄”喻志向远大的人。

⑥中“骥尾”喻圣人之后。

(四)博喻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②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③试问閒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桉》例①中连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三个比喻说明秦国应该广纳人才。

②中连用“有如兔走鹰隼落”等四个比喻说明百步洪流水湍急壮观,千奇百态。

③中连用“一川烟草”等三个比喻说明閒愁烦乱而长久。

三、夸张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

例如:①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zēng。

乃)不崇朝。

《诗经•卫风•河广》②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③夫众喣(xǔ;吹气)漂山,聚蟁(同蚊)成雷。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汉书•景十三王传》④彼守不足,我攻有馀。

有馀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⑤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宠光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

范蔚宗《宦者传论一首》夸张虽然言过其实,但都有一定的事实作基础,而非完全背离事实的无中生有。

正确使用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徵,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思考。

四、引用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徵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

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一)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例如:①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盘庚上》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③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

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

”《左传•宣公十一年》④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⑤顾以爲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鬱悒而谁与语?谚曰:“谁爲爲之?孰令听之?”司马迁《报任安书》)⑥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邹阳《狱中上樑王书》(二)引文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

在上古,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诗经》,其次是《尚书》、《周易》等经书。

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

例如:甲、明引是指引文时说明瞭出处,例如:①(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②(祁奚)曰:“《诗》曰:‘惠我无疆,子孙保之。

’《书》曰:‘圣有謩(mó)勳,明徵定保。

’夫谋而鲜过,惠训不倦者,叔向有焉,社稷之固也。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③《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

淑人君子,其仪一兮。

其仪一兮,心如结兮。

”故君子结于一也。

《荀子•劝学》④《易》曰:“履虎尾。

”《诗》曰:“如履薄冰。

”不亦危乎?《新序•杂事》⑤《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此五例中的引文均说明瞭引自的书名,其中例①所引诗取自《诗经•大雅•荡》,例②所引诗分别取自《诗经•周颂•烈文》和逸《书》,例③所引诗取自《诗经•曹凤•鳲鸠》,例④所引文、诗分别取自《周易•履》、《诗经•小雅•小旻》,例⑤所引文取自《管子•牧民》。

乙、暗引是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

例如:①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班固《答宾戏一首并序》②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韩愈《争臣论》③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爲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此三例的引文均未说明出处,其中例①所引“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一语出自《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例②所引“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一语出自《孟子•万章下》,例③所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语出自《诗经•郑风•子衿》。

丙、化引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愿意进行了改造,使之融化在自己话中。

“化引”对直引而言。

直引无论明引暗引都用的是原意,化引则不一定符合原意,甚或反原意而用之。

例如:①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二首》其一②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③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欧阳修《秋声赋》例①“飞鸟相与还”等三句分别化用《管子》《楚辞》《庄子》中的语句,说明真心归隐和归隐的乐趣。

《管子•宙合》:“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穀。

”《楚辞•哀郢》:“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例②“物极不反”反用《鶡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一语。

侯景之乱时,庾信奉梁元帝之命出使西魏,结果被强留于长安。

周星即岁星,十二年绕天运行一周。

庾信感念自己被留多年,国家长期衰败,岁星周而复始而命运如故,因反用“物极则反”之意。

例③化用《庄子•在宥》“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数语,立意不同。

(三)引事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

有“明引、化引”之分。

甲、明引虽然不一定说明出处,但可以明显看出是引用。

例如:鲧殛而禹兴。

伊尹放大甲而相之,卒无怨色。

管、蔡为戮,周公右王。

《左传•襄公二十例中所引分别指舜流放鲧而用禹、大甲被伊尹流放而无怨恨、管叔蔡叔被戮而周公辅佐成王三事。

乙、化引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如果不熟悉有关历史则很难看出其中的引用。

例如:①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庾信《哀江南赋》②玄鹤降浮云,鱏(xún)鱼跃中河张华《轻薄篇》③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

骆宾王《爲李敬业讨武曌檄》例①“日暮途远”化引春秋时楚臣伍子胥出奔的故事,比喻力竭计穷。

《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例②化引《韩非子》《淮南子》中的两个故事,形容音乐动听。

《韩非子•十过》:“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

一奏之,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集于郎门之垝;再奏之,而列;三奏之,延颈而鸣,舒翼而舞。

”《淮南子•说山训》:“瓠巴鼓瑟,而鱏鱼听之。

”例③“燕啄皇孙”化引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爲了专宠而害死许多皇子的故事。

五、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代称、换名”。

借代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新颖感,或者达到委婉等效果。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事物的材料、特徵、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

例如:①(季隗)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②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③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