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修辞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

“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周易.乾•文言》:“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原义指加强文教,即加强礼乐教化,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有联繫,但还不是一码事。唐孔颖达解释说:“辞谓文教,诚谓诚实也。外则修理文教,内则立其诚,内外相成,则有功业可居,故云居业也。”“修辞”一词作为修辞概念被使用是晚近的事情。

修辞学中最基本的内容是修辞格。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修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修辞格,这说明汉语的修辞格是很丰富的。下面介绍十种在古汉语中常见的辞格。

一、起兴

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②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③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⑤鬱鬱涧底松,离离山上苗。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左思《咏史八首》

起兴的作用主要是烘托陪衬,便于借物抒情或联想。所托之物与所咏之物的内容有些联繫比较紧密,如例①、②、⑤;有些联繫则比较鬆散,若即若离,貌离神合,即所谓“托物发端”,如例③、④。

二、比喻

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爲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一)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例如:

①白茅纯束,有女如玉。《诗经.召南.野有死麕》

②且君子之交澹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山木》

③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④如欲以宽缓之政治急世之民,犹无辔策而御駻马。《韩非子•五蠹》

⑤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史记•孔子世家》

(二)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在古汉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乾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例如:

①如今人方爲刀俎,我爲鱼肉,何辞爲?《史记.项羽本纪》

②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③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荀子.王制》

④夫刑,百姓之命也。曹操《选军中典狱令》

⑤长史张昭等曰:“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资治通鉴•汉纪》

例③—⑤中“君”与“舟”、“庶人”与“水”、“刑”与“百姓之命”、“曹公”与“豺虎”均属暗喻关係而不用喻词。

(三)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例如:

①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尚书.汤誓》

②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经.魏风.硕鼠》

③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凋也,粪土之牆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论语•子罕》

⑤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⑥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史记•伯夷列传》

例①中借“日”喻夏桀,②中借“硕鼠”喻统治者,③中借“朽木”、“粪土之牆”喻宰予,④中借“松柏”喻君子,⑤中借“燕雀”喻胸无大志的人,借“鸿鹄”喻志向远大的人。⑥中“骥尾”喻圣人之后。

(四)博喻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例如:

①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②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③试问閒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桉》

例①中连用“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等三个比喻说明秦国应该广纳人才。②中连用“有如兔走鹰隼落”等四个比喻说明百步洪流水湍急壮观,千奇百态。③中连用“一川烟草”等三个比喻说明閒愁烦乱而长久。

三、夸张

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例如:

①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zēng。乃)不崇朝。《诗经•卫风•河广》

②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

③夫众喣(xǔ;吹气)漂山,聚蟁(同蚊)成雷。……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汉书•景十三王传》

④彼守不足,我攻有馀。有馀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后汉书•皇甫嵩列传》

⑤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宠光三族,直情忤意,则参夷五宗。范蔚宗《宦者传论一首》

夸张虽然言过其实,但都有一定的事实作基础,而非完全背离事实的无中生有。正确使用夸张,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徵,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思考。

四、引用

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徵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一)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例如:

①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尚书•盘庚上》

②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左传•僖公五年》

③王曰:“善哉!”吾未之闻也。反之,可乎?对曰:“可哉!吾侪小人所谓取诸其怀而与之也。”《左传•宣公十一年》

④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