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楼兰为汉时西域国名, 曾勾结匈奴屡杀汉使。后来 傅子介计杀楼兰王。 “楼兰” 代称敌人。
饮君之酒,食君之肉。
《庄子·徐无鬼》
17
并提-举例2
师之耳目,在吾旗鼓。
《左传·成公二年》
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
《论衡·订鬼》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水经注·江水》
师之耳在鼓, 师之目在旗。
伯乐所见非马, 庖丁所见非牛。
自非亭午不见曦, 自非夜分不见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y ī)、 侍中郭攸之、费祎,
莫不寄言上德,托意
《老子》第三十八章有“上德不 德,是以有德”,就以“上德”
玄珠。
代称老子的学说。《庄子·天地》中
《谢灵运传论》
说黄帝“南望还归,遗其玄珠”,就 用“玄珠”代称庄子的学说。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马车车厢为舆,代称马车。
《荀子·劝学》
12
借代-以原料代物品
许子以釜甑爨(zèngcuàn ),
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 侍郎董允。
忠纯。
《出师表》
18
并提-举例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
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 小学;惑之不解,或
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否焉,大遗。
人且吉凶,妖祥先见。
人且吉,祥先见;
《论衡·订鬼》 人且凶,妖先见。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2、复句中的互文:上句隐含下句,下句隐含上句, 在意义上是一个整体。例如: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复句中的互文,有时有所省略。例如: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2、描述性的夸饰:极尽地夸大事情的结果或 后果,以达到强调事情本身的作用。例如: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五步。 瞋目视 项王,头发上指,目眥尽裂。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 倾人国。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周公一沐三握发,一 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3、比喻性的夸饰:用比喻来显示夸张。有两种: (1)“甲像乙”或“甲是乙”,而甲与乙有很大的差别,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
一、引用
引用的目的是为了“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 今。”引用的类别包括:引言、引事、引文。
(一)引言:引用口头流传的话语。引言都是 明引。
(二)引事:引用历史故事。包括明引和暗引。 1.明引:标明具体的人名,通过具体的人名
就知道这些故事出自何处,原意是什么。 2.暗引:不标明具体的人名,即古书的用典。
夸饰是运用想象把事物的某些方面的特点突出 出来,以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古汉语常见的夸饰,大致有以下几类: 1、一般性的夸饰:不借助其他修辞方法,直
接对事物的数量和性状加以超越事实的描写。 例如: 力拔山兮气盖世。 飞流直下三千尺。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谦词,都含有不敢冒犯的意思。
敬词:陛下、执事、左右、足下、阁下、等。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修辞手段是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时,通过声音、语调、语义及语言结构的变化,达到使话语更炫丽华丽,更优美动人,使其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段。
而在古代汉语中,这方面则更显得浓烈,许多修辞手段更是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今天我们就来介绍几种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一、夸张法夸张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之一,它是通过对事物的描述进行适度夸张、夸大其词,以制造出强烈的语言效果,更好的发挥言辞的感染力。
比如《 庄子》中的“大丈夫处风波,波也平之矣”、 孟子》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築之间,胡、颉、养由,首阳之下,颛顼之裔,苍颉之教,皆出于T三苗之世”等,这都是对古代人物、事件和时代的夸张描述,营造出了一种夸张的气氛,使叙述内容更加生动。
二、对比法对比手法用于强化某一对象的特征,强调其与其他对象的明显区别,使读者更加直观的理解作者所想传达的思想。
古代汉语中对比法运用的非常广泛,不仅体现在词汇的对比上,还体现在句子、段落甚至整篇文章的结构、节奏上。
例如 史记》中的“舜愚而不可及也,益聪而日进也”、“龟策,自慕其任而浮水行也。
虽有阳和之巨,无益于泽;鳖甲,自以为安而危身也。
趋利之子,哀哉!”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方式,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叙述内容。
三、借景生情法这种修辞手法通过借用自然界中的景物来渲染情感,使得叙述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在古代汉语中,借景生情的手法被广泛运用,例如《 西游记》中的“梅瑞千代雪,菓香百味甘”、“急雨狂风满城庙,寒花凋零觉寂寥”等诗句,都是运用了这种方式。
此外,借景生情还常常用于写景描写中,比如《 山海经》中的“广寒之山,在海之上,茂林修竹,飞鸟止息,此岂非仙之所居哉”,这种修辞方式更能够增强叙述的感染力。
四、比喻法比喻是通过它与被表达的意思之间的相似点,使听者或读者更直观的理解原意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古代汉语中,比喻的风格也非常丰富,例如《 汉书》中描述黥布被发配到岛上时写道“宛如凤凰台上鹦鹉狱”、“妻戚成行,不知所之,如丧其家。
古代汉语修辞常识
古汉语修辞常识一、比兴。
“比兴”是一个含义丰富而又歧义颇多的概念。
西汉毛亨所谓“兴”,包括两种情况。
一个意义是指“发端”作用。
《毛诗训诂传》说“兴,起也。
”就是由物象引发情思的作用,物象与情思不一定由内容上的联系,有时仅是音韵上的联系。
《毛传》所说的“兴”,还有另一意义,是指一种复杂而隐晦的比喻。
朱熹在《诗集传》中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浅显而准确地解释了比兴的含义。
“比”便是通过类比联想或反正联想,引进比喻客体,“写物以附意”;“兴”则是“触物以起情”,“它物”为诗歌所描写的景物,而这种景物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兴”是一种比“比”更为含蓄委婉的表现手法。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其中大多数作品是用比兴的写法开头的。
其中《周南·关雎》一诗成功地运用了比兴手法。
这是一首爱情诗,诗歌欲写所思之“女”,先以雎鸠起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既是兴,又是比,雎鸠天性温顺,可比淑女之娴静;雎鸠乃“河洲”常见之鸟,可使人联想起常来河边采荇之女;“关关”乃雎鸠雌雄唱和之音,可起“君子”思“逑”之情。
可见,诗歌之起兴本身就具有联想、托寓、象征等作用,这本身就给诗歌的理解带来很大的空间。
“比兴”本来包含“比”和“兴”两种修辞手法,但人们谈论古典诗歌和民歌时常“比兴”连及,当以“兴”为主,兼有比喻作用,有时即指“起兴”一法。
由于“起兴”具有引发、联想等作用,故常置于篇章的开头。
《诗经·卫风·氓》两章的开头即用了兴的手法:“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 《诗经·魏风·伐檀》内容是讽刺统治者不劳而食的,诗的每段开头都以砍伐檀树起兴。
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象,创造出缠绵悱恻的情调,又能引起下文的故事,起到了统摄全篇的作用。
二、避讳。
02(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二、代称(借代、换名) • (一)代称,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 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 一种辞格。 • 被代的对象叫“本体”,用来代称的叫“借 体”。本体和借体之间存在相关性。 • 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犬);右 擎苍(鹰)。”(苏轼《江城子· 密州出 猎》) • “犬”、“鹰”是本体,“黄”、“苍”是 借体。
• (5)部分代整体; • (6)特指代泛指; • (7)具体代抽象; • (8)结果代原因。如:
• (1)一日不见,如三秋(三年)兮。(《诗· 王风·采 葛》) • (2)在于王所者,长幼尊卑皆薛居州(善士)也,王 谁与为不善?(《孟子· 滕文公下》)
• (3)晋国(专指魏),天下莫强焉。(《孟子· 梁惠王 上》)
• (二)叙事,如: • 1.公羊传十六年“卫侯朔出奔齐。……属负兹,舍 不即罪尔。”何休注:天子有疾称不豫,诸侯称负 兹,大夫称犬马,士称负薪。《白虎通》:“天子 病曰不豫,言不复豫政也。诸侯曰负子,子,民也; 言忧民不复子之也。”
• 2.君使士射,不能,则辞以疾,言曰:“某有负薪 之忧”。(《礼记· 曲礼上》)
• (2)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范仲淹《御街行》) • (说酒还没有喝下去就已经变成了眼泪, 愁得把时间都提前了)
• 五、并提(合叙) • 把两件相关的事并列在一个句子中表述。一 般是两个主语在前并列,两个谓语在后并列。 并提也称合叙。 • 并提可以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 如: • (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 记· 韩信卢馆传》) • 语意本是“文种无一罪,身死”,“范蠡无 一罪,逃亡”。 • “并提”表述时虽用一个句子,但理解时则 要按实际分开搭配。
• (二)代称分类:
• (1)以特征、标记代; • (2)以处所或所属代; • (3)以创作者或产地代;
古代汉语修辞手法和应用
▪ 2、《战国策齐策四》:“长铗归来乎!食无 鱼。”
▪ 3、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锦鳞 游泳。”
▪ 4、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会吴质书》:”愿言之 怀,良不可任。“(《诗经》”愿言思子,中心养 养。“)
12
返回本章目录
第三节 代 称
13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定义
【代称】
事物本来都有自己的名称,但有时为
了修辞上的需要,不用事物本来的名称,
临时借用与某事物有联系的词语作为称谓,
这种修辞方法叫代称,也叫借代。
代称不同于比喻。比喻是说“甲象乙”,
实际上甲不是乙,不等于乙。代称是直接
代替,即以另一名称代替某事物的本来的
颜料的矿石。由于古代以丹
册记勋,以青册记事,所以
用 “丹青”代称史册。
17
返回本章目录
代称——以具体代抽象
▪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 《陋室铭》)
▪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 叙幽情。(王羲之《兰亭集序》)
18
代称-以专名代通名
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 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
▪ 以事物的主要部分指代该事物的全体。国风和大 小雅是《诗经》的主要部分,所以“风雅”可作 为《诗经》的代称。《离骚》是《楚辞》的主要 部分,所以“风骚”可作为《诗经》《楚辞》的 代称。
▪ 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文心雕龙·情采》 ▪ 源其飙流所始,莫不同祖风骚。沈约《谢灵运传
论》 ▪ 晋陶渊明《咏荆轲》诗:“登车何时顾,飞盖入
《滕王阁序》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 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杨得意推荐司马相如做 了官,杨得意便成为推荐者 的代称。春秋时楚国伯牙善 弹琴,钟子期最能欣赏他的 琴音,钟子期便成为知音的 代称。
古代汉语的修辞
? 修辭是指爲了表達特定的思想內容,適應具 體題旨情景而精心選擇 恰當的語言材料 來提 高表達效果 的方法和技巧。
? 所謂情境,是指寫說的多種背景、主客觀雙 方的情況,如寫說的對象、時間、地點、社 會環境、主觀心境、寫說者和聽讀者的關係、 上下文和語體要求等。
? 所謂語言材料,主要包括各種性質的語言單 位(語音單位、詞彙單位、語法單位等)和 各種級別的語言單位(語素、詞、短語、句 子等)以及文字和標點符號,等等。
(二)譬喻
? 《墨子·小取》:“辟(譬)也者,舉也(他) 物而以明之也。”
? 用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某一事物, 多用熟悉、具體的事物說明或描繪陌生、抽 象的事物。
? 明喻:用“譬如”、“譬猶”、“譬之”、 “猶”、“若”、“如”等詞語加以表明。
? 《詩·何彼禯矣》:華如桃李。
? 隱喻:《史記 ·鴻門宴》:如今人方爲刀俎, 我爲魚肉,何辭爲?
一、古漢語常見的修辭格
(一)引用
? 《文心雕龍 ·事類》:“事類者,蓋文章之外, 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者也。”
? 引用古人的歷史事跡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語詞語, 來證明自己的論點或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
? 引用的類別有:引言,引事,引文
? 引言:引用不見之於書本的格言、俗語、諺語、 歌謠等,以加強文章的說服力。
? 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詑於趙?(戰國 策·觸龍說趙太后)
子·齊桓晉文之事) ? 試問捲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
應是緑肥紅瘦。(李清照 ·如夢令) (2)用泛稱代特稱 ? 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華佗傳) (3)用特稱代泛稱 ? 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別賦) ? 送美人兮南浦。(九歌 ·河伯)
(四)并提
? 爲了使句子緊湊,文辭簡練,把兩件相關的 事并列在一個句子中來表述。
古代汉语修辞
古代汉语修辞修辞是为了表情达意,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而对语言进行的综合的艺术加工。
自古至今,汉语的修辞方式多种多样的。
有些修辞方式古今皆用,差别不大,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但也有些修辞方式古籍中常用,而现代汉语则很少使用。
所以,学习古汉语时,要识别这些修辞,准确理解它们所表示的“言外之意”。
古汉语修辞,着重介绍古代常用而今天不常用或用法有别的修辞方法。
一、比喻比喻是用类似的事物打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
本体,喻体,喻词三者都出现的为名喻。
隐喻只出现喻体,是借喻体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均不出现,所以叫“借喻”。
比喻手法在古汉语很常见。
宋代陈骙在《文则》中把其分为十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
实际上,古汉语中有两种基本比喻形式,即“直喻”“隐喻”。
其他八种皆可归如此两种中。
1、直喻:直接点明,用“如、犹、若”表示。
有女同行,颜如舜英(木槿花)。
民之有口也,犹土之有山川也。
以齐王,犹反手也。
2、隐喻:不直接点明,没有任何标记,根据上下文来识别。
①用外部特征来比喻。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凝脂喻白而细腻的皮肤)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龙、虹喻长桥、复道)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
(一苇喻小舟)②用内在本质作比喻。
非疏骨肉而爱过客也。
(骨肉喻亲人)诸侯不朝,力政争权,并为十二国,未有雌雄。
(雌雄喻强弱)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
(股肱喻大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
“水火”喻危险。
备(刘备)曰:“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
”水火:喻互不相容③用动作方式及状态作比喻。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比喻生命垂危)而将军鱼游于沸鼎之中(喻处境危急),燕巢于飞幕之上。
(喻地位不稳)。
二、映衬用两种事物相互衬托,加强语气。
1、用含义相同的事物相互衬托来强调要表达的思想。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第十七章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用特称代泛称
• ①凌阳侯之泛滥兮,忽翱翔之焉薄。(屈原 《哀郢》) • ②虽有十黄帝不能治也。(《韩非子•五 蠹》)——黄帝代善治国者。 • ③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 水以何惭。(王勃《滕王阁序》)——杨得意 向汉武帝推荐了司马相如,故以代推荐者;钟 子期善知音,俞伯牙弹琴,志在高山,他就说: “巍巍乎高山”,志在流水,他就说:“洋洋 乎流水”,于是以钟子期代知音者。杨意、钟 期则是因为骈文为四六文,为不破例而硬给简 掉了一个字。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 辞方式叫“并提”。 ①修辞效果 句子紧凑 文辞简练
②如何辨识并提 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脭醲肥厚。(枚乘《七发》) 根据历史事实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 帝纪》)
返回
• 1.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岳阳楼 记》) • 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 表》) • 4.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 峡》)
返回
•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柳宗元《捕蛇者说》) • 3.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同上) • 4.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刘禹锡《捕蛇者说》) • 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 师表》) • 6.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 月》) • 7.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8.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 用泛称代特称 •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 华佗 传》) • 用工具代本体 • 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 鸿门 宴》)
用部分代全体
•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王风· 采葛》) • 出入无完裙。(《石壕吏》) •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裙”的含义有二:一是 “下裳”,二是“鳖甲边缘的肉质部分”。“” 中的“裙”显然应取“下裳”之义。这句诗的 意思不仅是说这位妇女没有完好的下裳,还指 她没有一件足以遮蔽身体的上衣。此处的“裙” 应属借代中的“以部分代整体”,是“衣服” 之意。
古代汉语的修辞格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
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二十四)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 6. 夸饰(夸张) 夸饰(夸张)
•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以加强表现力 以事物的基本特征为依据,以作者的真情实感为基础, 为目的。 为目的。 •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诗经 卫风 河广》)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 河广》 。(《 卫风·河广 •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鸿门宴》)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鸿门宴》 。(《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李白 •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燕山雪花大如席。(李白《北风行》 。(李白
(二十四)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主讲教师 孙永选
一、关于古汉语修辞
修辞,指的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语言加工活动。 语言表达主要有三个方面: 语法(通不通) 逻辑(对不对) 修辞(好不好)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把修辞分为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两大分 野。 以清楚明白、准确恰当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消极修辞。 消极修辞着重于锤炼词语,安排句子。 以鲜明形象、活泼生动为标准的修辞活动是积极修辞。 我们通常所说的修辞格都属于积极修辞,平时所说的“修辞”, 一般是指积极修辞而言的。
4. 并提(合叙) 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起表达的修辞方式叫“并提”。需要从意义搭配 上加以辨别。 上加以辨别。如: 聪明。( 后汉书·华佗传 )(耳 。(《 华佗传》 耳目 聪明。(《后汉书 华佗传》)(耳 聪 目 明)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 韩信卢绾列传 韩信卢绾列传》 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绾列传》) 。(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夫种无罪,身死;夫蠡无罪,逃亡)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 巫山 巫峡》 巫山、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 。(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亭午见曦,夜分见月) 魏豹传》 齐、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魏豹传》) 楚遣项它、田巴将兵救魏。(《汉书 魏豹传 。(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齐派田巴,楚派项它)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 天论 天论》 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荀子·天论》) 。(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蕃于春,长于夏;收于秋,藏于冬。)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天论 天论》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荀子 天论》)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水不积,则润不博,火不积,则晖不博)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
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一、引用。
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稽古,引经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卷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
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
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
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
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
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
《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
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
《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
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
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
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
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9
三 、代称(借代)(换名) ( 一 )代称 ,是不直接说出人或事物的固有名称 ,而借 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去代替的一种辞格 。被代的对 象叫“本体 ”,用来代称的叫“借体 ”。如:“老夫 聊发少年狂 ,左牵黄(犬); 右擎苍(鹰) 。 ”(苏 轼《江城子 ·密州出猎》 )“犬 ”、“鹰 ”是本体 , “黄 ”、“苍 ”是借体。 ( 二) 代称分类: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按本体同喻体 的关系 ,分为“旁借 ”和“对代 ”两类: • 1. 旁借: 本体和喻体是主干事物同伴随事物关系, 是用伴随事物代主干事物 。它的方式有4种:( 1) 以 特征 、标记代;(2) 以处所或所属代;( 3) 以创作 者或产地代;(4) 以质料或工具代 。如:
1. 明引(引言) ,即指明作者 、或篇名 , 引用原文或原 话 。如:
( 1)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论 语 ·季氏》
(2) 谚曰:“谁为为之? 孰令听之? ”《报任安书》 ( 3) 孔子云:“何陋之有? ” 《陋室铭》
4
2. 暗引(引文) : 即不指明引文出处 , 只引原 文或把原文改动 ,与本文融合一起表述 。如: ( 1)“ 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 。”《岳阳楼》 ( 《易 ·复》“先王以至日闭关 ,商旅不行 。” (2)“逝者如斯 ,而未尝往也 。”《赤壁赋》 ( 《论语 ·子罕》“子在川上 , 曰:‘逝者如 斯夫! 不舍昼夜 。’”) (3)“其末也 ,庄周以荒唐之辞鸣 。”韩愈 《送孟东野序》( 《庄子 ·天下篇》 说庄子学 说是一种“荒唐之言 ,无端崖之辞 。”)
古汉语修辞方式
24
七、倒置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 在辞赋、骈文或散文中,为了对 仗、平仄、押韵的需要,或者为了造成 平仄、押韵的需要, 一种特殊的意境, 一种特殊的意境,常常故意颠倒词语和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顺序,这种不规则的修辞方式叫做倒置。 倒置
25
倒置-举例 原 文 正 常 语 序
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 怒于室,色于市。 楚 之谓也。 之谓也。《左传·昭公十九年》 香稻啄余鹦鹉粒, 香稻啄余鹦鹉粒, 碧梧栖老凤凰枝。 碧梧栖老凤凰枝。
19
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 不积, 不博。
《荀子·天论》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 江上之清风, 耳得之而为声, 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 之而成色。 《赤壁赋》 之而成色。
并提-今用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 ﹏ ﹏ ﹏ ﹏ 的方针 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 ﹏ ﹏ ﹏ ﹏ 的方针。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1
为了使文章的语言准确、鲜明、形 象、生动,更富于表现力,作者往往 努力运用各种表达手段和表现方法, 对文字词句进行修饰。这就是所谓 “修辞”。 古汉语的修辞方式很多,这里介绍 八种最常用的修辞格。
2
一、引用 “引用”可以分为三类:引文、引事、引 言。 1 引文 所谓引文,就是引用古代典籍上的文字, 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引文的对象,除了 《诗》、《书》、《礼》、《易》、《春秋》 等经书外,还包括史书、子书、集书。例如: 《左传·隐公元年》:“《诗》曰:‘孝子 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古代汉语的修辞
古代汉语的修辞-古代汉语的修辞,也有它明显的特点。
与古书阅读关系较大的几种辞格有:一、引用。
援引古人的言论、事迹,援引古代的诗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稽古,引经引言:引用民间的谚谣俗语,来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干宝《搜神记》卷一)-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水经注巫山巫峡》)引事:在文章中引用历史故事。
-这些引用的历史故事,有明有暗,有详有略。
明的直提其名其事,暗的只提其事。
在古书中是常见的修辞手段,特别是在汉赋、骈文中,更是俯拾皆是。
-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用冯唐、李广、贾谊、梁鸿的故事抒发时运不齐,命运多舛的感概。
汉文帝时,冯唐很老还只做一个郎中署长的小官。
西汉李广功虽大但未得封侯。
贾谊遭权贵反对不得封为公卿而为长沙太傅。
梁鸿因作《五噫歌》躲避汉章帝到齐鲁间。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用两件古事来表达作者想要乐天知命、自我安慰的思想感情。
《晋书吴隐之传》晋吴隐之到广州石门贪泉,赋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
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
”《庄子》庄周与鲋鱼的故事,要激西江之水而不愿以斗升之水来救涸辙之鱼。
-在文章中用这种修辞手法,使在较短的篇幅中包含了丰富的内容。
对于现代人来说,则要查找很多书才能彻底明白其中的意思。
引文:引用史籍中的文字。
援引古代圣贤、著作的言辞。
-易曰,诗曰,书曰:战国时代,引经成为风气,“引经据典”。
《孟子》引《诗经》二十六次,《荀子》引《诗经》七十次。
-到了后代,可引用的作品越来越多。
引用别人的著作、言论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一般学术论文都有这样做。
但要注明出处,否则就是剽窃。
-古书中,明引、暗引或化用。
碰到读了半懂不懂的,要养成勤查书的习惯。
二、代称。
临时借用与要指称的事物有某种内在联系的词语来称谓事物。
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
精选课件
四、并提(合叙)
把两件相关的事情合并在一个句子中表达的修辞方 式叫“并提”。
1.修辞效果:句子紧凑、文辞简练 2.如何辨识并提 (1)根据词语的配搭关系辨识并提 封故御史大夫周苛周昌孙子为列侯。(《汉书·景帝
纪》)
精选课件
经·盘庚上》) 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庄子·秋水》)
精选课件
一、引用
(2)引事 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
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 (3)引文 引用见于典籍的书面文字。如: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
语·子路从而后》 3.省略述语 一鼓作气,再( )而衰,三( )而竭。
(《曹刿论战》)
精选课件
八、省略
4.省略“曰”字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 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精选课件
六、倒置(倒文)
使句中的词语颠倒顺序的修辞方式。如: 野于饮食。(《墨子·非乐上》) 1.修辞效果:新颖别致 强调突出 平仄合辙 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
八首》)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矣。(《左
传·昭公十九年》) 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江淹《恨赋》)
1.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
2.代称的分类 (1)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 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2)用泛称代特称 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后汉书·华佗传》)
古代汉语修辞方式
古代汉语修辞⽅式古代汉语修辞⽅式修辞⽅式引⽤譬喻借代并提互⽂夸饰委婉倒置引⽤引⽤就是在阐述观点、发表议论时援引格⾔、俗语、谚语、歇后语,古籍⽂句或历史故事。
引⽤按其内容具体分为引⾔、引⽂和引事;按照引⽤的⽅式均包括明引和暗引。
引⾔就是引⽤那些不见于书本的格⾔、俗语、谚语、歇后语等。
引⽂就是引⽤见于书籍的⽂字。
引事就是历史故事。
引⽤的⽬的就是“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就是⽤相关的材料来加强⽂章说服⼒。
1.周任有⾔⽈:“陈⼒就列,不能者⽌。
” 《论语·季⽒》2. (⼠季)稽⾸⽽对⽈:“⼈谁⽆过?过⽽能改,善莫⼤焉。
《诗》⽈…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左传·宣公⼆年》)3.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同⼦参乘,袁丝变⾊;⾃古⽽耻之。
(《报任安书》)例1是引⾔,例2是引⽂,例3是引事,三句都是明引。
引⽤分直⽤和化⽤。
直⽤就是对原⽂原意不加改造直接引⽤。
如:青青⼦衿,悠悠我⼼。
但为君故,沉吟⾄今。
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短歌⾏》,引《诗》)《诗经·郑风·⼦衿》:“青青⼦衿,悠悠我⼼。
纵我不往,⼦宁不嗣⾳。
”《诗经·⼩雅·⿅鸣》:“呦呦⿅鸣,⾷野之苹。
我有嘉宾,⿎瑟吹笙。
”曹操连续引⽤《诗经》的诗句,表达了求贤若渴的⼼情。
化⽤就是经过调整,把前⼈的词句融化在⾃⼰的作品中,不必符合原⽂原意,或略语取意,或略意取语。
结庐在⼈境,⽽⽆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远地⾃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
(陶渊明《饮酒》)诗歌的最后⼀句是《庄⼦·物论》:“⼤辨不⾔”。
《庄⼦·外物篇》:“⾔者所以在意也,得意⽽忘⾔。
”两处语意的化⽤,⼏乎不露引⽤的痕迹。
这既是化⽤,也是暗引。
暗引就是不点明引⽤出处的引⽤。
古代汉语通论四修辞
难听的字眼均需回避,故有避忌讳、避粗俗、示谦敬之说。其 中“死”、“病”的委婉说法最多:
上未有太子,大王最贤,高祖孙,即宫车晏驾,非大王当立谁 哉!(史·魏其武安)
上与梁王宴饮,从容曰:“千秋万岁后传于王。”(史·梁孝 王世家)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史·商君) 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公孙丑下) 公去年违和,今欲发动。(南史·刘沨传) 谓死又如:“大行、仙逝、驾鹤、归道山、山陵崩、千秋万岁、
第二,以后语表示前言。
朕无则哲之明,致简统失序。(后汉·乐平王)——“则哲”代 “知人”,语出《尚书·咎陶谟》“知人则哲,能官人”。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陶潜:饮酒之十六)——“不 惑”代“四十”,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 不惑”。
君非从流,臣进逆耳。(萧统:文选序)——“逆耳”代 “忠言”,语出《孔子家语》六“忠言逆耳利于行”。
(丁)谦敬修饰语。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左·僖四) 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
衣之数,以卫王宫。 (策·赵四)
委婉能使言辞雅致含蓄,避免粗野。
六,夸饰
夸饰与夸张不同。夸张仅仅是简单的夸大或缩小: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史·项羽本纪)——极
第三,具体代抽象。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礼记·天运)——代两性关系。 设刀锯以禁奸邪,信赏罚以致治。(史·范睢蔡泽)——代刑
罚。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丝
竹”代乐器,“案牍”代公文事务
他如:“干戈、烽火”代战争、“口舌”代言语、“赤心”代 忠诚。
第四,个别代一般。 子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子病甚不遇俞跗与扁鹊也。(扬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1.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修辞方式是一脉相承的,学习古代汉语的修辞,便于探求与追溯现代汉语修辞方式的源流,促进我们的写作。
2.我们学习古代汉语修辞的目的,主要在于通晓古人常用的修辞表达方式,减少阅读上的障碍,从而更顺利地读懂古书,提高我们阅读古书的能力,●二、古汉语中常见的修辞格修辞格就是修辞的方式,简称辞格。
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共列举了三十八种辞格,张弓在《中国修辞学》中列举了六十七种辞格。
下面介绍一些古汉语中较常见的修辞格。
(一)起兴●先言他物、藉以引起所咏之物的修辞方式,即“托物起兴”。
(即景生情的表现手法)所托之物多为草木鸟兽、雨雪风霜、日月星辰之类。
这种方式在古代的诗歌中很常见,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诗经.周南.桃夭》●(宋朱熹集传:“故诗人因所见以起兴,而叹其女子之贤,知其必有以宜其室家也。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鹿鸣》●(二)比喻●用一种事物去比方另一事物的修辞方式,或称“譬喻”,俗称打比方。
比喻在结构上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本体、喻体和喻词。
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点,但各属于本质不同的事物。
根据本体和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情况,比喻一般细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如果喻体有多个,则又有“博喻”一说。
● 1. 明喻也称作“直喻、明比”等,就是明显的比喻。
明喻的特点是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古汉语中常用的喻词有“如、若、犹、似、类、譬若”等。
例如:●若网以纲,有条而不紊。
●《书经·盘庚》●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孔子独立郭东门。
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
●《史记·孔子世家》● 2. 暗喻或称“隐喻、暗比”等,把本体直接说成喻体,表面上看不出是比喻。
在古汉语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常用“为、作”一类的词连接,或干脆不用,以判断句的形式出现。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荀子.王制》●曹公,豺虎也。
《资治通鉴》● 3. 借喻或称“借比”,其特点是本体、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
●例如:●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论语·子罕》●陈涉太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
●《史记·伯夷列传》● 4. 博喻或称“连比、连喻、联喻”等,其特点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去说明一个本体。
例如:●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李斯《谏逐客书》●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试问闲情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三)夸张●描述人或事物时故意言过其实的修辞方式,或称作“夸饰”。
例如:●谁谓河广?一苇杭之。
谁谓宋远?跂(qǐ)予望之。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谁谓宋远?曾(zēng。
乃)不崇朝。
●(宋襄公母归卫,思而不止,故作此诗。
杭,航。
崇,终)●《诗经·卫风·河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晏子春秋·晏子使楚》●彼守不足,我攻有余。
有余者动于九天之上,不足者陷于九地之下。
●《后汉书·皇甫嵩列传》●(四)引用●为了增强说服力而在说话或写作中征引一些材料的修辞方式,或称“引语”。
引用的内容一般分为引言、引文、引事三类。
● 1. 引言指引用的内容是人们口头流传的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
例如:●迟任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尚书·盘庚上》●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左传·僖公五年》●顾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郁悒而谁与语?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报任安书》●语曰:“白头如新,倾盖如故。
”何则?知与不知也。
●《狱中上梁王书》● 2. 引文指引用的内容是典籍中的文句。
在上古,被引用最多的文献是《诗经》,其次是《尚书》、《周易》等经书。
又有“明引、暗引、化引”之分。
例如:●(1)明引是指引文时说明了出处,●例如:●(士季)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左传.宣公二年》●《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
”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贾谊《论积贮疏》●(2)暗引是指引文时没有说明出处,直接引用。
例如:●宾戏主人曰:盖闻圣人有一定之论,烈士有不易之分,亦云名而已矣。
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
夫德不得后身而特盛,功不得背时而独彰。
班固《答宾戏一首并序》●“故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出自《左传》●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谓禄仕者也。
●韩愈《争臣论》●“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出自《孟子·万章下》●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3)化引或称“化用”,指对所引原文、愿意进行了改造,使之融化在自己话中。
“化引”对直引而言。
直引无论明引暗引都用的是原意,化引则不一定符合原意,甚或反原意而用之。
例如:●三日哭于都亭,三年囚于别馆。
天道周星,物极不反。
●庾信《哀江南赋序》●反用《鹖[he] 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还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杂诗二首》●飞鸟相与还”等三句分别化用《管子》《楚辞》《庄子》中的语句,说明真心归隐和归隐的乐趣。
《管子·宙合》:“夫鸟之飞也,必还山集谷。
”《楚辞·哀郢》:“狐死必首丘,念旧居也。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
有动乎中,必摇其精。
(摇,损耗)欧阳修《秋声赋》●化用《庄子·在宥》“心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 3. 引事或称“稽古、用典”,指引用历史故事、寓言故事或人物事迹等。
有“明引、化引”之分。
●(1)明引虽然不一定说明出处,但可以明显看出是引用。
例如:●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戹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2)化引将所引的人或事融进自己的话中,表面上是普通的语句,如果不熟悉有关历史则很难看出其中的引用。
●例如:●日暮途远,人间何世。
将军一去,大树飘零。
庾信《哀江南赋》●日暮途远”化引《史记·伍子胥列传》:“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李商隐《安定城楼》●“欲回天地入扁舟”化引春秋时范蠡功成身退隐于五湖的故事。
●(五) 借代●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名称而借用其他相关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方式,或叫“代称、换名”。
借代的使用可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语言的简洁性和新颖感,或者达到委婉等效果。
借代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以事物的材料、特征、标志、工具、数量、功能、性状等指代事物本身。
例如:●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孟子.滕文公上》●古之伐国,不杀黄口,不获二毛。
●《淮南子·泛论训》●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出师表》●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
●《楚辞.离骚》●今窃闻大王之卒,武士二十万,苍头二十万。
●《史记·苏秦列传》●孟轲虽连蹇,犹为万乘师。
●扬雄《解嘲》●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苏轼《江城子》● 2. 用特称代泛称(或称以个别代一般、以具体代抽象),或以部分代整体。
例如:●人皆可以为尧舜。
《孟子·告子》●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
”《战国策.齐策》●恽家方隆盛时,乘朱轮者十人。
●杨恽《报孙会宗书》● 3.用泛称代特称,或整体代部分。
例如:●似逢我公,车边病是也。
●《后汉书·华佗传》●是故圣人齐滋味而时动静,御正六气之变,禁止声色之淫,邪行亡乎体,违言不存口。
●《管子·戒》●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史记·项羽本纪》●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
”●《孟子.梁惠王上》● 4. 以官名、爵名、地名指代人,或以人名、地名指代事物。
例如:●骠骑发迹于祁连。
●扬雄《解嘲》●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
上礼之恭,常自送之。
●《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食顷,有一人控大宛,汗流而至。
●白行简《李娃传》● 5. 以结果代原因。
例如:●(郅都)至则族灭瞷(xián)氏首恶,余皆股栗。
●《史记·酷吏列传》●子夫妇不能相保,诚可为酸鼻。
●《汉书·鲍宣传》●则曳裾戎幕之下,专弄文墨,为壮夫捧腹,甚未可也!●柳宗元《送邠宁独孤书记赴辟命序》●(六) 变文●为了避复或求异,使语言富有变化,摇曳多姿,对同一意思换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这种修辞手法叫变文,或称作“变化、变用”。
例如:●君子见兆则退,不与乱国俱灭,不与暴君偕亡。
●《晏子春秋·内篇谏上第四》●然则所重者在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谏逐客书》●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王勃《滕王阁序》●(七) 互文●两个句子或两个词组在意思上互为补充和呼应的一种修辞方式,即“互文见义”。
互文实际上是把一句话拆成两个部分来说,故阅读时应把两个部分合起来理解,如果去掉其一,则另一部分的意思是不完整的。
●例如:●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焦仲卿妻》●国危则无乐君,国安则无忧民。
●《荀子·王霸》●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诸葛亮《前出师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乐府诗集·木兰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出塞》)●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