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_中国教育学现象_周作宇

合集下载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引言教育现象学(Phenomenology of Education)是对教育经验本身进行研究的一种哲学方法。

教育现象学始于德国哲学家胡塞尔(Edmund Husserl),后经过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等人的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哲学学科。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主张是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探究教育现象的本质及规律。

本文旨在探讨教育现象学的本质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现象学的本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点是“回归至事物本身”,又称为“再现原始经验”,即回归至教育经验的本身,去除外在干扰,揭示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是涵盖了教育者、学生、教育环境、教育过程等众多要素的综合体验。

因此,只有从教育经验本身出发,才能真正探究教育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是“变异再现”,即通过对教育经验的变异再现,从中捕捉到教育经验的本质。

这一方法要求研究者具有客观、中立的态度,不对教育经验进行任何预设或偏见。

同时,研究者需要具备教育实践的经验和敏感度,才能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准确的捕捉。

教育现象学的核心概念是“意义”,教育经验的本质即是“意义”。

教育流程中的所有要素都是在某种意义之下被连接在一起的,因此,只有理解了意义,才能够真正的理解教育现象的本质。

教育现象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教育现象学的核心观念对于教育实践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避免片面地强加个人意识和情感。

同时,教育者需要注重教学环境的安排,创造具有意义的学习场景,针对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进行教学,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教育管理中,教育现象学的观点指出了管理过程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教育管理要注重从管理本身的角度出发,尊重教育的本质和规律,创造有意义的管理氛围和管理形态。

在教育研究中,教育现象学的方法可以更深入地掌握教育现象,从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通过变异再现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教育经验的不同变异,在其中找到教育经验的本质和规律,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第三届两岸四地教育史研究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

新 。会议 除 了进 行大 会演讲 和专 题研讨 之外 , 还进行 了两 岸之 间 的研 究成 果与 图书交 流展示 。 1 0月 1 8号上 午 1 时许 , l 北京 师范大 学教育历 史 与文化 研究 院张斌 贤 教授 主持 闭幕 式 。各协 办方
代 表感谢会 议 承办单 位北 京师 范大学 教育学部 的周 到安 排 , 感谢 北 京师 范 大学 教育 历 史 与文化 研 究 院
全 体师生 的热情 服务 , 下届 论坛 主办单 位 台湾 师范 大学 代 表热情 邀 请两 岸 教育 史研 究 者 明年 相会 在美 丽 的宝 岛台湾 。最后 , 北京 师 范大学教 育学部 俞启定 教授 代表 主办方 致 闭幕词 。
与会各 位代 表对 本次 论坛 表示高度 认可 和赞扬 , 肯定 论坛是 两岸 四地 教育史 研究 重要 的学术平 台 , 并共 同祝愿 教 育史学 研究 的 明天会更加 美好 。
会代 表 向不 久前 辞世 的 、 直牵挂 论坛 的王炳 照教授 默哀 一分钟 。随后 , 一 北京 师范 大学常 务副校 长董奇 教授 、 教育 学部部 长周 作宇 教授分 别致欢 迎词 、 开幕 词 , 分肯定 了教 育史研 究所 取得 的成 就 , 各位代 充 对
表 的到来表 示 了诚挚 欢迎 , 向各 协办单 位赠 送 了礼 品 。 并
育史 研究” 来 自两岸 四地 3 , 0余所 高校 、 究机 构 、 研 出版 社 的 1 o余位专 家教 授 以及 3 1 0余位 临 时代 表 、
广 大研究生 参加 了本 次论坛 。
开幕式 由北 京师 范大学 教育 历史 与文化研 究 院院长 于述胜 教授 主持 , 在论 坛 正式开幕 之前 , 全体 与
1 2

中国教育改革近况与思考周洪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

中国教育改革近况与思考周洪宇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长江教育研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建立教育公务员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二制定并实施教师教育专业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三实行国家统一教师资格考试制度建立健全教师准入制度四完善师范生国家公费制度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五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教育服务岗位制度鼓励师范毕业生去中西部农村地区任教六实行教师定期轮换流动制度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七实施城乡统一教师编制制度改变教师编制倒挂现象八完善教师权益保障制度以法律保障教师合法权益九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剖析自己教学薄弱的环节增长并锤炼他们的教育智慧
总的看2012年,教育部门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推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 养改善计划、国家扶贫定向招生等等先后出台有关 办法与措施。近期,教育部门还将推进考试招生制 度改革,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 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问题;出台支持民办教 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探索完善促进独立学院发展的有 效方式;以制定大学章程为抓手,推进高等学校完善 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9月5日 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 国发 [2012]48号
9月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对各级各类教师 培养、培训、入职标准、聘用、待遇、职称、编制、专业和师德标准、 考评等作出要求。
9月教育部公布教师标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 《中学教师专业标准》 9月1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调整的意见》,教育 部将重点督查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寄宿, 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
今年9月7日全国教师工作大会召开,胡锦涛 总书记致贺词期
2011年6月29日 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 国发 〔2011〕22号 2012年4月5日温家宝总理签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 》第617号 公布 《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2012年6月教育部发布《建设现代学校制度实施纲要》,征求社会意见,行 政部门将减少干扰学校办学 8月29日国务院通过《教育督导条例》,10月1日起施行。成立国务院教育 督导委员会。 8月3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 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并要求各地方案 年底出台。

大学理念: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

大学理念: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

大学理念: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
周作宇
【期刊名称】《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年(卷),期】2014(12)1
【摘要】本文从知识论的视角对大学理念进行了讨论.通过对相关思想史的粗略梳理,作者提出大学理念源于哲学生活、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观点,并指出,既往大学理念的讨论对日常生活以及它与其他两种生活的关系有所忽视.文章对客观知识、地方知识、知识与兴趣、个人知识等知识理论进行了讨论,并将知识二重性和大学理念联系起来,认为作为缄默知识存在的大学理念也应予以关注.在提出知识创价社会这个新概念的基础上,作者指出,大学理念应关注大学的行动分裂,应将“创价”作为评价知识行动和整合价值的一个标准,在价值立场上坚持“爱智”的第一原理.【总页数】18页(P90-107)
【作者】周作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1
【相关文献】
1.“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20届年会暨‘五大发展理念’的价值论基础学术研讨会”在西北政法大学召开 [J],
2.浅析知识商品化背景下休闲体育的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 [J], 刘聪
3.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基于价值观教育理念和原则的思考 [J], 王新燕
4.知识商品化背景下体育教育的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 [J], 谢俊君;
5.体育教育学科知识论基础及价值选择研究 [J], 邹骐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

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

大学生就读经验: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新视角
周作宇;周廷勇
【期刊名称】《大学》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主体与评估范式的转移是我国高等教育进入评估时代的应有之举。

大学生是质量的主体,将大学生就读经验作为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监控依据并将其整合到高等教育评估活动中去,对实现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目的有重要的意义。

范式的转移对高校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为我们评价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新视角,为高教研究拓展了新方向。

【总页数】5页(P27-31)
【作者】周作宇;周廷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100875;北京1008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2.0
【相关文献】
1.高等教育质量评估的新视角——"全美大学生投入性学习"NSSE的解析 [J], 靳海卿
2.浅析当代公安院校大学生就读经验的现状——以4所公安院校为例 [J], 訾藤羽;吴一木;闫慧慧
3.湖南省大学生就读经验的实证调查分析 [J], 郭丽君;冉静;朱翠英
4.美国中小学评价的一个新视角——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共存 [J], 杨海燕
5.让残损的花朵也芬芳吐艳──一个脑瘫儿童随班就读的成功经验 [J], 许凤英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校教育博士录取方向

高校教育博士录取方向

川大院系所(招生人数)专业(招生人数)研究方向(招生人数)指导教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004教育科学学院(6)040101教育学原理(1)01教育原理(待定)巴登尼玛(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吴定初(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曹正善(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040104比较教育学(1)01比较教育研究(待定)巴登尼玛(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傅林(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刘世民(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040105学前教育学(1)01学前教育(待定)吴定初(1)①1001英语、1002俄语、1003日语、1004德语选一②2002教育基本理论③3002中外教育史北师大院系所(招生人数) 专业(招生人数) 研究方向(招生人数) 指导教师(招生人数) 考试科目004教育学部(62) 040101教育学原理(待定) 01教育基本理论(待定) 石中英(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檀传宝(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肖贵祥(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02教育社会学(待定) 郑新蓉(1)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03德育原理(待定) 檀传宝(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04教育哲学(待定) 石中英(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肖贵祥(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48教育学A③3398中外教育史A040104比较教育学(待定) 01高等教育比较(待定) 马健生(1)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法语、1105德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王英杰(1) ①1101英语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刘宝存(待定)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法语、1105德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02教育理论比较(待定) 吴忠魁(1) ①1101英语、1103日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肖甦(待定) ①1101英语、1102俄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03教育政策与管理比较(待定) 王晓辉(1)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法语、1105德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肖甦(待定) ①1101英语、1102俄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刘宝存(待定)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法语、1105德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04跨文化教育比较(待定) 项贤明(1)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1104法语、1105德语、1106西班牙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高益民(1) ①1101英语、1103日语选一②2258比较教育③3726教育哲学原理040105学前教育学(待定) 01教师政策研究(待定) 庞丽娟(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59学前儿童心理学③3727学前教育学02学前教育政策研究(待定) 庞丽娟(待定) ①1101英语②2259学前儿童心理学③3727学前教育学03艺术教育与儿童创造力发展(待定) 王懿颖(1) ①1101英语②2259学前儿童心理学③3727学前教育学04学前教育比较研究(待定) 霍力岩(1) ①1101英语②2259学前儿童心理学③3727学前教育学05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待定) 刘焱(1) ①1101英语②2259学前儿童心理学③3727学前教育学040106高等教育学(待定) 01高等教育管理(待定) 钟秉林(1)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选一②2622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③30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3139管理学选一李奇(1) ①1101英语②2622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③30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3139管理学选一周海涛(1) ①1101英语②2622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③30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3139管理学选一周作宇(1) ①1101英语、1102俄语、1103日语选一②2622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③30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3139管理学选一02高等教育比较(待定) 洪成文(1) ①1101英语②2622教育学(含中外教育史)③3084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基础、3139管理学选一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待定) 01职业教育基本理论和管理研究(待定) 俞启定(待定) ①1101英语②2035职业教育学③3074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和震(1) ①1101英语、1103日语、1105德语选一②2035职业教育学③3074职业教育政策与管理02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待定) 赵志群(1) ①1101英语、1105德语选一②2035职业教育学③3136课程与教学论(职业教育)040109特殊教育学(待定) 01特殊儿童生理、心理研究(待定) 王雁(1) ①1101英语②2063特殊教育学③3085特殊儿童心理学02特殊教育基本理论(待定) 肖非(1) ①1101英语②2063特殊教育学③3085特殊儿童心理学西南大学教育管理类本单位拟招生总人数为39人(博士)1 040101教育学原理01教育基本理论张学敏,孙振东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30教育研究方法2 040101教育学原理02学校德育改革易连云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30教育研究方法3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1课程与教学原理靳玉乐,张武升,彭寿清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4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2教学论徐学福,朱德全,李森,夏思永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5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3课程论范蔚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6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04课程与教学比较研究陈时见,刘义兵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7 040103教育史01中国教育史谢长法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7外国教育史③3013中国教育史8 040104比较教育学01比较教育理论与方法陈时见,吴霓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7外国教育史③3031比较教育学9 040104比较教育学02各国教育制度比较研究徐辉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7外国教育史③3031比较教育学10 040104比较教育学03教师教育的国际比较李玲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7外国教育史③3031比较教育学11 040105学前教育学01学前教育原理杨晓萍,李静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44学前教育学12 040105学前教育学02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刘云艳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44学前教育学13 040105学前教育学03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李姗泽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44学前教育学14 040106高等教育学01高等教育原理崔延强,赵伶俐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或1005德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18高等教育学15 040106高等教育学02高等学校德育易连云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或1005德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18高等教育学16 040106高等教育学03高等教育管理顾海良,王云贵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或1005德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18高等教育学17 040106高等教育学04比较高等教育徐辉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或1005德语②2042教育哲学③3018高等教育学18 040107成人教育学01成人教育基本原理刘义兵①1001英语②2058成人教育学③3094成人课程与教学论19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1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朱德全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50职业技术教育学③3003教学论20 040108职业技术教育学02中外职业教育发展与比较谢长法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50职业技术教育学③3003教学论21 040111教育法学01教育法基本理论陈恩伦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116教育法学③3035教育管理学(含教育经济)22 040111教育法学02教育政策周安平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116教育法学③3035教育管理学(含教育经济)23 040123★领导教育学01教育管理王德清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34教育学原理③3035教育管理学(含教育经济)24 040123★领导教育学02教育经济张学敏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34教育学原理③3035教育管理学(含教育经济)25 040124★基础教育学01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范蔚,李玲,李森,宋乃庆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26 040124★基础教育学02中小学教材编写与实践宋乃庆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44课程论③3003教学论27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1教学心理张大均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②2059教育心理学③3011发展心理学28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2心理健康教育张大均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②2059教育心理学③3011发展心理学29 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3社会性发展陈旭①1001英语或1002俄语②2059教育心理学③3011发展心理学30 048101★学校课程与教学01学校课程与教学不区分导师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36教育原理③301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31 048103★教育领导与管理01教育领导与管理不区分导师①1001英语或1003日语②2036教育原理③3016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教育现象分析论文

教育现象分析论文

教育现象分析论文一、作为“教育学”的基石之一的教育现象作为教育学的两个重要立足点之一的教育现象,对于教育现象的研究在教育学中处于最本位、最基本、最重要的地位。

教育现象可作如下定义:1.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古今中外已经存在或正存在于现实中的存在物,它是可感知到的、可认识的。

2.教育现象是教育实践的表现物,或正从事着的教育实践。

它包括各种形式、各种类型、各种模式的教育事实。

3.构成教育现象的一个重要规定性是:以教与学为主体的客观存在。

在社会中的观察、模仿等学习形式,虽可获得零星的知识技能,但亦不属于教育现象的范畴。

因此,教育现象是客观的、实践的、教与学的。

上面是我认为的对于教育现象所要有的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认识。

我们谈教育现象,就不能脱离教育学的框架,必须要与教育学的本质相联系起来。

二、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教育现象从本质上讲,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生产条件下的,所以其必然要受到社会诸多因素的影响。

首先,教育现象本身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必然是纷然复杂的,它是无所不包的,带有很大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独特性。

正如“世界上从来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一样,种种现象都是可以作为教育现象来进行解释的。

从微观的角度讲,可以涉及到最细的课堂教学活动,甚至于某个时期流行的一种教育观念或者教育方法,都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现象,从宏观的角度讲,可以是一次教育改革,可以是一次教育运动。

其次是作为一种任何社会现象都无法脱逃的特性,教育现象也受到社会历史时代条件的制约。

1.历史性任何一种教育现象都是带有历史性,我们可以在历史上看到许多不断发展继承的教育现象。

比如千百年来,许多现代的“原始人类”,比如印第安人、爱斯基摩人,其教育方式,仍然是传统的口传身授式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

2.共时性除了历史性,任何教育现象都是和现时的其它社会及教育现象相互吸收影响的。

比如历史上的很多教育运动除了在发起国,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具有很大的影响的。

教育事实1

教育事实1

教育事实的认识论困惑[摘要]将教育事实简单等同于一般的自然事实,这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观点。

深究起来,这实际上混同了教育与一般事实之间的认识论上的差异,或者说无视应然性判断与实然性判断的逻辑鸿沟。

从根本意义上讲,教育事实是以价值为前导的,也就是说,它实际上是体现了一定价值的非自然事实。

[关键词]事实;教育事实;逻辑;实践;事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范畴。

教育事实则是对教育现象本体意义的抽象表述。

一般看来,对教育的研究往往是从对一定的教育事实的研究为起点展开的,并且以事实作为评判教育效果的标准和手段,这是科学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

但是,教育研究作为一种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实践行为,对教育事实的评判往往不自觉地受到价值的主导和支配,事实评判往往不自觉被价值评判所代替,更多时候价值判断实际上支配并且指导了事实判断。

如何正确看待教育事实,这在教育理论研究中是一个亟待澄清的问题。

教育事实的困惑的表现表现之一:逻辑的和语义的从自然科学的角度而言,实验的成功与不成功是实验必然面对的问题,或者说是科学实验的题中应有之意。

证实是为了“求真”,证伪同样也是为了“求真”,二者在性质和价值上似乎并无冲突。

但教育学首先要面对的是“善”,然后才去确证的是知识论上为“真”的假设,即而加以推广。

教育实验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正在发展中的人,实验本身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也就是说,教育实验必须服从于教育,或者说,教育实验本身就是教育。

“其理论假设都是从正面提出也只有从正面提出才能进入实验”研究教育活动的主体自身处在教育活动之中并主导着教育活动,这就决定了理论研究主体不可能游离于教育现象之外,在事实上是作为教育现象的一个主导性因素而存在的。

这说明,教育知识必须是在价值的前提规约下才具有合法性,不可能从求“真”出发去证伪教育学。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价值的涉入就决定了作为“科学”的教育学的逻辑起点在一开始就是分裂的(鲁洁语)。

经常情况是,“理论主体在陈述自己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却披着客观主义的外衣”。

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

协同创新政策的理论分析

才” 为知识 界定 调 。随着 “ 白猫 ” 与“ 黑猫 ” 的 因色划界 标准 消弭 , 学术 界纷纷 在个 体和 组织 层 面入海试 水 , 学 商共 谋 , 私利 和公 利 的位 序 变 得模 糊 。高 校 扩招 、 “ 一 流计 划 ”
基金项目 :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资助 项 目“ 我 国本 科 人 才 培 养 质 量 研 究 ” 的阶段性成果( 7 1 1 7 3 0 2 2 ) 。
* 第三届高等教育发展与评估学术论坛( 海峡两岸) 主题 演讲文稿。
作 者 简介 : 周作宇 ( 1 9 6 4 一 ) , 男, 内蒙古人 , 教授, 博士 , 新疆 师 范 大 学 副校 长 , 研 究 方 向 为高 等 教 育 学 和 大 学 评 价 。
继 国家 推 出面 向高 等 教 育 的 “ 2 l l工 程 ” 和“ 9 8 5工 程 ” 之后 , 今年又推出《 教 育 部 ・ 财 政部关 于 实 施 高 等 学 校 创 新 能 力 提 升 计 划 的 意 见 》 ( 教技 [ 2 0 1 2 ] 6号 ) , 即
“ 2 0 1 1计划 ” 。从 政 策 出发点 看 , “ 9 8 5工程 ” 是 落 实 江泽 民总 书记 在 北 京 大学 百 年 校 庆 时 的讲 话 , 目标 是推 进建 设世 界一 流 大学 , “ 2 0 1 1 计划” 是“ 为贯 彻 落 实胡 锦涛 总 书 记在 庆祝 清华 大 学 1 0 0周 年大会 的重要 讲话 精 神 ” , 目标是 通 过 协 同创 新 “ 大力 提 升
目标 是“ 面 向需求 、 推 动改 革 、 探索 模 式 、 提 升 能 力” , 概 括 为 “一个 根 本 出发 点 、 一项
核心 任务 、 四类协 同创 新模 式 和八个 方 面 的机 制 体 制 改革 ” 。政 策 既 明 , 接 下 来 的 问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

论教育现象学及其应用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本质和教育现象的哲学研究,它揭示了教育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并为发展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教育现象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其应用,并考察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运用教育现象学的理论思想。

一、教育现象学的基本概念1. 教育现象学的概念教育现象学是对教育现象本身的哲学研究,其研究范围主要涉及教育的本质、意义、价值以及教育活动进行的基础、条件、过程和影响等方面。

2. 教育现象的本质教育现象的本质不是简单的对知识的传递和技能的培养,而是涉及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教育现象的本质是人的理性活动,它涉及到人的心理、道德、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同时影响着社会和历史的进程。

二、教育现象学的应用教育现象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教育现象学研究教育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可以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是一种人的理性活动,其目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因此教育实践应围绕着学生的发展和整体需求,倡导和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氛围和文化。

2. 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教育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可以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分析教育现象的本质和意义来指导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决策,倡导教育立国,保障人民受到良好的教育。

3. 对教育制度改革的启示教育现象学的理论思想还可以为教育制度改革提供启示。

教育现象学强调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教育方案,因此可以启示教育制度改革从一刀切的模式转变为差异化发展的教育方案,以满足个体多样的需求。

三、教育现象学的理论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 实现个体化教育教育现象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需求和特点,教育应以个体为核心。

在实际教育实践中,可以通过开展课程差异化、探索学习方式多样化等方法,以实现个体化教育。

2. 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教育现象学认为教育应该培养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而非简单的技能培养。

教育_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_周作宇

教育_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_周作宇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总第167期)教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X周作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北京 100875) 摘要:社会分层是应试教育的社会根源。

“应试”现象是普遍的,而非我国现阶段特有的现象。

应试教育的根本问题是社会资源,进而是教育资源竞争的问题。

在看到社会分层客观存在的现实前提下,如何保证教育平等,如何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乃是更为根本的问题。

关键词:应试教育;社会分层;社会流动 中图分类号:G 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209(2001)05-0085-07随着素质教育话语的普及,人们对素质教育诉求的热情已逐步降温。

现在,素质教育几近失去了冲创力,而创新教育则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话语中的新贵了。

于是,作为对子,“应试教育”问题似乎也随之冷却下来。

这倒不是因为人们已认清了其本质,也非因为素质教育的号子响过之后它在现实中开始消退。

根本的问题是,应试只不过是社会分层及社会流动一种手段或资源,教育本来就很难和流动或分层割断开来。

应试具有的普遍性、合理性使其存在无法消解。

囿于教育来论“应试”似已无话可说。

如对应试的社会根源不加分析,就无法对教育的选择给以理由充足的解释。

如对教育的内部问题和外部问题分辨不清,就无法厘清教育内部的症结。

一根据现在社会媒介对“应试教育”的批评,应试主义¹是我国当前教育中存在的一种异化的倾向。

作为对应试主义的反对,素质教育成为纠偏的良方。

当人们在追溯应试主义的历史源头的时候,很容易和建国后全国统一高考制度的建立联系起来。

建国前的历史少有研究者关注。

从科举制度取消到建国前的半个世纪里发生的教育故事或则被忽略,或则以“大帽子”遮之。

另一方面,从直觉上,由于那时教育的需求远远没有被激发,所以考试升学的压力远没有现在大,故而认为应试教育不过是教育的现代病。

科举文化似乎已从科举制度取消的那一刻起绝迹。

然而,科举制度的传统并没有因为制度的取消而彻底消失。

实践的教育学现象

实践的教育学现象

一、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学领域逐渐呈现出许多新的现象。

其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实践的教育学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实施策略以及在我国教育领域的应用。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特点1. 学生主体地位凸显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 教学目标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确保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同时,教学目标应具备可衡量性,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引入相关案例、实践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讨论法、探究法、合作学习等,以提高教学效果。

5. 教学评价多元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评价方式应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1. 改变教师角色教师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 创设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应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情况

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情况

国内高校学部制改革情况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高校特别是巨型大学正在积极尝试“学部制”改革,“学部制”遂成为当下高校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

“学部制”改革不是简单的机构调整,而主要是为克服学院数量过多造成的弊端,促进相关院系、学科间交叉与融合的有效途径,旨在创新高校管理体制,创建现代大学制度。

下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学部制的实施状况予以梳理和简单分析。

一、学部制简介所谓“学部制”,是指在高等学校内部校和学院两个层次之间增加“学部”一级学术性组织或一级管理机构。

学部制是超越学院层次的更高起点、更高标准、更高要求的一种开放式跨学科组织,基本形式是在综合性大学里,学科相近的不同学院被整合在一起,形成“学部”,即院务会议领导下的学术指导、科研组织和协调机构。

《浙江大学关于调整和加强学部功能的若干意见(试行)》(2008年7月26日)中指出:“学部主要是进行学术分类管理的平台,是教授治学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受学校委托协调所辖学院(系)工作的机构。

”学部作为大学中的重要组织,起源于欧洲中世纪(约12世纪中期)大学的教师法团。

“学部”(faculty)一词最初是指某一学科领域,至13世纪中期它的外延扩大为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和大师聚集在一起,实施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在德国,一般意义上的学部指的是拥有自治权限的大学教师组织。

在日本,由于推行1918年政府颁布的《大学令》,几乎所有的国立重点大学都实行学部制。

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是日本创办的第一所国立大学,现设有10个大学部,共537个讲座。

二、我国学部制改革概况近年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等20余所大学陆续启动了学部制改革,为推进学部制改革积累了很好的经验。

目前,从学校网页的机构设置上清楚看到实行学部制改革的高校有: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还有一些学校仅在网上有报道该校已实行学部制改革,但从其网页机构设置中尚看不出已实行学部制,如:重庆工商大学、天津大学、西南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上海交大、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大,东南大学等。

协同创新_科学概念或政治修辞_周作宇

协同创新_科学概念或政治修辞_周作宇

创新是一个具有相当强话语构造能力的语词。

以创新为“词核”,可以构造许多词组,形成彼此具有词源关系的“话语家族”,简称“创新语族”。

创新语族的容量变化一方面反映了“创新”一词本身具有的构词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人类围绕创新而展开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进步状况。

事实上,“创新”本身业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和时代精神。

在我国话语语境里,尽管一定意义上作为实践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在建国后或者更早的时候已经启动,但是相对于欧美的语言生成实践,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进入视野并且成为政策主题,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在内容上具有相似性,在思维方式上具有模仿性。

所以,从源头上讲,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语意讨论是同宗的。

西方学者或跨国组织的一般性争论,对我国理论和实践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法格伯格(Jan Fagerberg)和沃斯帕根(Bart Verspagen)曾对有关创新的研究作过专门的梳理,并指出,“突然一下子,‘创新’一词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企业相信它们的未来取决于自身的创新能力,因而关注并且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由此还出现了大批咨询师和游说公司。

他们向企业直言关于创新建议的有用性。

与此同时,政府官员们也开始关注创新了。

一时间在不同层面上,旨在刺激创新的政策设计成为热门话题。

”①在创新研究的问题域中,关于国家创新体系的研究吸引了世界各国的政策制定者和学者。

弗里曼(Chris Freeman)把国家创新体系的思想上限提到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

他指出,伦德瓦尔(Bengt-Ake Lundvall)第一次使用了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System of Innovation),但弗里德里希·李斯特(Friedrich List)是该思想的源头。

不过,李斯特所使用的概念是“国家政治经济体系”。

②根据葛丁(Benoit Godin)的研究,对国家创新体系研究和政策设计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是经合组织(OECD)。

学会尊重——从独立到相互依存

学会尊重——从独立到相互依存

作者: 周作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北京教育:普教版
页码: 11-12页
主题词: 尊重 学生 教育者 主体 道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我们是以教育者的角色进入到我们的学校、进入到班级,出现在家长会等场合的.教育者在常规的思想下是"上所师、下所效".教育者是高势能者、学生是低势能者,教育就是高势能者对低势能者施加影响.但是,当今,成人的道德状况本身就是一个问题.教育者的道德情怀本身就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提升的课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孩子身上还有很多成人要学习的地方.所以,道德教育的权力重心应该下滑--由原来单极的、自上而下的路径,开始走向一个比较平衡的格局.在个人的品德形成当中,学生是一个成长者,教师也是一个成长者.成长是人一生的事情,并不是在学校接受教育那一段有限的时空中的事情.在这样一种观念下,许多问题就需要从头再思考.。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作宇教授

关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的未来——访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周作宇教授

作者: 吴蔚
出版物刊名: 教育与职业
页码: 28-28页
主题词: 高等教育评估;高等教育研究所;中国高等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评估机构;所长;普通高等学校;国家教委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研究从1985年“镜泊湖会议”后逐步走上正轨。

1990g,原国家教委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启动了对高校的三类评估:合格评估、选优评估和随机评估。

2003年,教育部确立了五年—轮的评估制度。

使得评估工作走向了制度化、专业化、科学化的道路。

评估工作的开展,推动了教育评估理论的研究,同时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教育评估机构。

官方的、半官方的和民间的教育评估机构纷纷成立,积极开展大学评价和大学排名等活动,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评估时代”。

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

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

没有科学,何来主义?——为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辩护周作宇
【期刊名称】《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年(卷),期】2001(19)4
【摘要】本文对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倾向进行了讨论,指出在我国的教育研究领域,科学的训练和科学的范式还没有建立,谈不上“主义”。

实证主义是科学主义的近亲。

实证主义虽然受到挑战,但仍有其合理成分。

教育研究不是为了研究的研究,而是为了教育的研究。

研究需要多种方法,多条途径。

与实践的合作,既是教育改造的基本需要,也是教育理论发展的基本路径。

【总页数】9页(P17-25)
【关键词】教育;教育研究;科学主义;实证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实践;教育改革
【作者】周作宇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1;G40-03
【相关文献】
1.教育研究中的科学主义范式与自然主义范式辨析 [J], 方宝
2.科学主义在中国的中西比较研究--读李丽《科学主义在中国》有感 [J], 李海
3.科学主义哲学思潮与教育——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哲学对教育影响论纲之一 [J], 赵同森[1];王文宝[2]
4.论科学主义与科学主义教育 [J], 毛亚庆;阮学勇
5.反科学主义是有害的吗——基于自然主义的考察与辩护 [J], 李侠;邢润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创新观——访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先生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教育创新观——访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主任朱棣文先生

作者: 周作宇
作者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
出版物刊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3-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教育创新 创新系统 创新领导
摘要:围绕教育创新问题,在访谈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先生的基础上,文章系统阐释了创新的内涵、影响因素及领导创新的本质。

创新就是辩证的否定,创新需要宽容的环境。

我国创新乏力的根源是系统问题,而不仅仅是个人问题。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构成这个系统的嵌套。

创新要求突破各种限制,使诸要素成为动力而非阻力。

创新需要领导力,创新领导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营造浓郁的创新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一九九七年 第四期J o urnal of Inner M ongo lia N o rmal U niv e rsity(Philo sophy&So cial Science) N o.4,1997论“中国教育学现象”周作宇 [内容摘要] 本文通过简要反思中国教育学发展历程,揭示了“中国教育学现象”背后的方法论和认识论偏向。

认为,“被教育学化”、“教科书化”、“体系化”是中国教育学起步时的原初特点。

这也是当今教育学研究中的一种偏好和追求。

产生这种倾向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意识形态的泛化和理性批判精神的丧缺。

本文认为,教育理论是“选择性”理论,正视意识形态的存在,面对教育现实问题进行理性的选择,正是教育者的使命。

[关键词] 中国教育学现象 被教育学化 教科书化 体系化 “选择性”理论教育学“经营”的惨淡并不是我国特有的现象。

教育学从作为一门在大学或师范院校讲授的科目之日起,在人们不断地使其纳入科学的轨道或用科学的“剪子”将其裁剪之日起,它就处在不断使人困惑,同时也不断激励一代代的学者去求索的动荡之中。

然而,经过了许多年,虽然在这片土地上耕耘的学者在不断地增加,虽然在教育学的名义下推出的文献在一本本加厚,然而,这丝毫没有增强人们对这门学科科学化的信心,甚至对其科学性心存怀疑的人也不是没有。

对此,只要我们翻一下贝尔纳的《历史上的科学》,或读一读奥康纳的《教育理论是什么》,就可以感受得到。

在这样的背景下反思我国的教育学,既含有反思世界教育学历程的意义,也含有反思我国教育学独特特点的意义。

限于篇幅,在此合二为一,以中国教育学贯之,共性个性共同探求,以期在整体上把握中国教育学的脉膊。

一“繁荣”与“落后”并举,是中国教育学的一大现象。

所谓“繁荣”,乃是指数量上的繁荣,它包括研究队伍的数量以及文献的数量。

所谓“落后”,乃是指质量上的不可人意。

从人们在反思教育学时的一个惯用的思路来说,就是教育学专著日见增加,然而教育理论却并未增值。

对这样一种繁荣而又落后的悖谬现象,许多学者同仁都已注意到了,并在深刻反思的基础上,做着发展教育理论的尝试和努力。

就对教育学的反思而论,论者大多是就教育学的现状和历史展开其剖析的。

作为对教育学的反思,无疑这是非常重要的。

但如果仅仅停留在教育学的理论上,而忽视教育学背后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以及教育理论研究主体的背景,那便很难说明为什么教育学不得不是现在的样子。

譬如,有识之士在指出“教育学不是记忆之学,而是使人聪明之学”(陈元辉);“教育学不是指令,而是具有更高的力量”(王铁军)的时候,都是企图为教育学划界,或为教育学建立“规范”。

问题所及乃是为教育学定性,即指出教育学的性质如何。

这对进本文于1997年4月21日收到。

一步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是有益的,但似乎并未触及产生“中国教育学现象”的更深的根源。

而要揭其根源,须真正把其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来解剖。

二在学科化的意义上说,中国古代并无教育学。

虽然在论及教育史的时候,总要把教育思想史的触须伸向先秦或更早的时候,但这并不是在探索教育学的上限。

中国教育学的出现(注意:不是产生),乃是被迫开放门户的又一个果实。

就像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传入中国乃是列强船坚炮利的产物一样,教育学的扶桑登陆,也是中国文化承受西方乃至东洋冲击的一个必然的结果。

所以,从学科的角度讲,中国教育学一开始就没有自己的土壤,因为一开始它就是以学科的形式“移植”的。

洋人的器物可以移植,洋人的教育学又为何不可移植呢?作为甲午战争告负的国人来说,借日本人之路径翻译西洋人的教育学,乃是非常自然的。

也恰恰是在这样的思维策略下,中国走上了“被教育学化”的道路,正像其走上“被现代化”的道路一样。

“被教育学化”的特点是:或者不分良莠大量地翻译日本的教育学教科书(或借日本翻译西方教育学教科书),或者自编教育学教科书(周谷平《近代西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中对此现象已作了介绍)。

翻译也好,自编也好,以下的假设是相同的:教育学已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就是使教科书不断得到修整。

这样,一切新增的素材,只有纳入教育学的版图之中,才具有科学的意义。

教育学教科书的体系东洋已定,国人所做的,不过是修补而已。

可见,“被教育学化”、“教科书化”、“体系化”是中国教育学起步时的最初特点。

唯其是被动的,所以主体的地位就不能不受到限制;唯其是被教育学化的,所以就不能不导致中国教育史与中国教育学(所谓的教育学)的断裂,而所谓断裂,即是指不顾土壤的移花接木。

这又与主体的遮避和失落是相连的。

说得更通俗一些,中国教育没有结出自己的理论果实,而初创时的中国教育学,又无法回答中国的教育问题。

从最早引介日本的《教育学》和《奏定学堂章程》做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开设“教育学”的规定(1904年,见瞿保奎《建国以来教育学教材事略》)起,教育学在中国已走过90多年的历程。

然而,时至今日,中国教育学并没有摆脱“被教育学化”的窘迫和“教科书化”的陈式,从而便一再陷入误区而不能不迷惘。

三1.在西方,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一直是一宗没有结果的悬案。

在大学里,最早讲授“教育学”课程的是康德,而真正使教育学在学科化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的是赫尔巴特。

因为他不仅讲授教育学课程,而且还建构了对以后教育理论的发展走向深有影响的教科书“模式”。

当赫尔巴特的后继者在赫尔巴特主义的旗帜下继续修筑教育学工事的时候,杜威则走上了另一条道路,那就是非学科化的教育理论研究,这与赫尔巴特形成鲜明的对比。

杜威并未对建构教育学体系发生兴趣,他所关注的是与美国当时的社会结构相关的教育问题。

在教育学的性质问题上,他旗帜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教育科学不独立。

在一定意义上说,赫尔巴特主义与杜威主义的区别是根本性的。

如果说教育学借以汲取营养的哲学在赫尔巴特那儿尚带有些纯粹思辨性的、充满德国古典主义的理想情调的话,那么在杜威这儿,却发生了很大的转折。

这个转折反映在杜威的《哲学的改造》之中。

其特征是“经验”对主体与客体二分化的消解。

且看赫尔巴特的宣言:“假如教育学希望尽可能严格地保持自身的概念,并进而培植出独立的思想,从而可能成为研究范围的中心,而不再有这样的危险:像偏僻的、被人占领的区域一样受外人处理,那么情况要好得多。

任何科学只有当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并与其邻近科学一样有力地说明自己方向的时候,它们之间才能产生取长补短和交流。

”①赫尔巴特对教育学独立性捍卫之诚心,由此可见一斑。

比较起来,杜威在教育学独立性问题上,其态度却开放得多。

关于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问题,至今仍未达成共识,争论仍未平息②。

在我国,教育学独立性问题并未引起实质性的争论。

由于一开始教育学就以学科的身份在师范学堂取得了合法地位,因此,其独立性问题很少引起怀疑。

相反,事实上对教育学的独立性太想当然了,以致不曾分析在何意义上是独立的,在何意义上却又是不独立的。

受此影响,教育系(科)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上的封闭肤浅,便塑造了《围城》中的教育系形象。

说赫尔巴特是始作俑者是不公正的,但至少,赫尔巴特范式的先设图景,仍具有规范作用。

其实,教育学的学科性与其说是实质性的,不如说是“名义”性的。

它充其量是一面旗帜,它标定了在该旗帜下研究对象的性质,即教育问题。

就教育问题相对于其它社会现象的问题而言,教育学是独立的,因为它尝试着解决的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其它问题。

然而,就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手段来说,它又是非独立性的。

因为教育问题对各种方法保持开放的态度,方有可能得到最佳的解答,教育学并无其独特的方法。

2.教育是由人参与的活动,社会性是人存在的基本特征。

研究教育这种活动的人本身又处在教育活动之中。

倘若教育理论流于对教育现象的纯粹性描述,那么,理论主体只有站在教育现象之外方有可能。

然而,事实上这已经构成一种悖论,“在其中”的人又长着一双“在其外”的眼睛,解决教育问题的任务蜕化成探求教育知识的使命,参与的主体变成了旁观的看客。

结果是,理论主体在陈述自己的价值取向的时候,却披着客观主义的外衣。

然而对“价值相涉”的教育活动,谁为其理论的客观性划界?对此,杜威是比较明智的。

他的“教育无目的说”揭示了教育过程的未完成性和开放性,而他的“我的教育信条”则体现了其“有我的教育理论”的特征。

这样,我们的问题转到了“有我的教育学”和“无我的教育学”上来。

而这个问题,又与唯实论与唯名论之争,本质主义与实用主义之争具有相同的渊源。

哲学的“知识论”倾向是西方自柏拉图以来的传统。

这种传统由于叔本华、尼采等反理性主义者的出现而受到震慑。

与此同时,马克思的实践主义及其后继者的所谓“批判理论”学派,以及以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已宣告了“知识论”的哲学体系的终结(黑格尔是体系化哲学的最后一人)。

改造了的哲学已不再以追求形而上学的真理为其使命,相反,它以其弘扬自我意志、权力意志(尼采),或以改造社会、批判社会(马克思、杜威、霍克海默、哈贝马斯等)为其职责。

与此相涉,学院式的学者变成了改造社会的活动家。

虽然书斋式的学问仍然吸引着许多的学者,但哲学的新纪元毕竟开始了。

如果说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还带有“知识论”的痕迹的话,那么,杜威的教育理论已超越了知识论。

赫尔巴特教人以教育学知识,但杜威却教人去改造教育,并去改造社会。

赫尔巴特是“不朽”的,但“其下几代渐渐地变得僵化起来,失掉其缔造者所具有的强烈的冲动,埋没在技术和纯粹的陈规俗套之中”③;杜威同样是不朽的,但杜威主义并没有赢得赫尔巴特主义那样“陈规俗套”的名声。

何以致此?罗索曾告诫研究哲学的人要谨防陷入“对体系的爱好以及与之相随的体系创造者的虚夸自负”④的陷阱。

罗素的训戒对解释赫尔巴特的下几代是贴当的。

当研究者钻在体系的楼阁里不得复出的时候,其僵化的结果自是难免。

中国教育学之陷入误区,在一定意义上是因为其重蹈了赫尔巴特“下几代”的覆辙,甚至可以这样说,中国教育学实际上就是赫尔巴特派教育学之变种。

中国教育学所陷入的误区从表现形式上看乃是对体系的偏好和追求。

就其根源看,则是企图只用纯粹理性这把尺子去丈量由人参与的教育实践活动。

纯粹理性的界限已被康德所划定。

诸如“教学何以可能”、“自然科学何以可能”这样的问题,在康德那儿被纳入了“纯粹理性批判”的观照之下。

由于所及对象乃是认识本身,因而,它实质是对认识的认识。

倘若我们的问题是“教育学何以可能”,或“教育理论何以可能”的问题,那么我们也同样使自己面对着“纯粹理性”的批判。

然而,当问题涉及到教育实践的时候,纯粹理性的局限性也就暴露无遗了。

作为与纯粹理性的呼应,康德选用了实践理性的术语,涉及到伦理道德的问题交由实践理性裁定。

康德区分了纯粹理性和实践理性,自有其合理性,然而他的实践理性实际上是超历史、超社会的,而人类实践乃是历史的、社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